天马行空-- 原刊载于NAAS89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9:33:06
前些日子发的一篇短文 ,原文本来只涉及自控水翼艇,按某学霸要求,改成了这个更宽泛题材 。                                                                                         
                                                                                                    天马行空
                                                 美国海军“飞马座”级导弹艇和水翼艇导弹艇的时代

水翼艇的出现和原理
    劳伦斯曾说过:对速度的追求是人类的第二原始欲望。在古代,对马的驯服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和助长了人类对速度的渴求,腾云驾雾日行万里的天马更是存在于世界各大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在军用快艇家族中,也有这么一些“天马”她们立于海面之上,腾于水雾之间,风驰电掣,这就是水翼艇。1960年代到1990年代,正是水翼艇导弹艇发展的黄金年代。在那些日子里,多种水翼导弹艇相继问世,而那30年,也是飞行器电传操纵系统由试装到大行其道的30年,而自控水翼艇依托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成为这些“天马”中的精英,如幻想般迷幻和美好,也如幻想般,从人们的眼前飘然而过,令人流连。技术承载着希望,希望孕育着梦想,揭开在那希望与梦想交织岁月大幕的,正是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美国海军“飞马座”级水翼导弹艇。前些日子发的一篇短文 ,原文本来只涉及自控水翼艇,按某学霸要求,改成了这个更宽泛题材 。                                                                                         
                                                                                                    天马行空
                                                 美国海军“飞马座”级导弹艇和水翼艇导弹艇的时代

水翼艇的出现和原理
    劳伦斯曾说过:对速度的追求是人类的第二原始欲望。在古代,对马的驯服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和助长了人类对速度的渴求,腾云驾雾日行万里的天马更是存在于世界各大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在军用快艇家族中,也有这么一些“天马”她们立于海面之上,腾于水雾之间,风驰电掣,这就是水翼艇。1960年代到1990年代,正是水翼艇导弹艇发展的黄金年代。在那些日子里,多种水翼导弹艇相继问世,而那30年,也是飞行器电传操纵系统由试装到大行其道的30年,而自控水翼艇依托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成为这些“天马”中的精英,如幻想般迷幻和美好,也如幻想般,从人们的眼前飘然而过,令人流连。技术承载着希望,希望孕育着梦想,揭开在那希望与梦想交织岁月大幕的,正是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美国海军“飞马座”级水翼导弹艇。
众所周知,普通舰船在水中航行时,主要受到:摩擦阻力,涡流阻力,兴波阻力三种阻力的影响。其中摩擦阻力和兴波阻力是主要构成(但处于水下状态的潜艇除外,它基本没有兴波阻力),这两种阻力的大小都与船艇的航速有直接关系,摩擦阻力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就是源于船体与水体间的摩擦,从理论上来说,当航速较低时,摩擦阻力在三种阻力中所占比重最大,此时兴波阻力,涡流阻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超过总阻力的10%。而随着航速的提高,兴波阻力就越大,这种源于船艏划破水面造成的阻力与航速和船体形状有关,一般航速越高,船体长宽比越小的船,兴波阻力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看到普通排水型高速艇高速航行时会兴起很大波浪,而对航速非常重视的老式鱼雷驱逐舰船体总时非常狭长的原因。为了提高航速,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大推进力,而事实证明,推进力的提高并不与航速的提高成正比,航速越高,推进力的效率就越低,虽然还有其他诸如优化推进方式等提高航速的方法,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毕竟在正常情况下,船是要在水中运动的。水翼艇正具有是克服这两种阻力的能力。水翼艇的前身正是现在非常常见的滑行艇,两者都是利用水动力克服摩擦阻力和兴波阻力的船型,当一个有一定表面的物体,以一定冲角(迎水角度)和速度做触水运动时,水就会产生一个支撑物体的力,这就是水动力,从理论上说,滑行艇,水翼艇等水动力船型的运动原理与基本的飞机飞行原理没有本质区别。滑行艇的船底较平坦,船体向前运动时,船底向前挤压水体,使得船体与水体的接触面压力增大,船体就被托出水面,艇体出水,导致船体与水体接触面减少,,摩擦阻力大大减少,航速提高,但普通滑行艇由于高速状态时与水面接触少,缺少支撑,遇到风浪时,海水抨击船体的情况非常严重,给艇体造成巨大冲击,船体颠簸剧烈,不仅航速骤降,而且船体安全也不能保证,同时,滑行艇船体也不是完全出水,同样会受到很大的摩擦力限制。而水翼艇的水翼同飞机的机翼一样,利用流经翼面上下流速不同的水流产生的升力将艇体托出水面。与滑行艇相比,船体稳性得到提高,摩擦力也减小了。相比主要利用空气动力抬升船体的地效翼艇,水翼艇更符合“带翅膀的船”这一称号。1905年在瑞士的马奇奥湖,意大利发明家弗拉尼尼克试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有记录在案的水翼艇,虽然这条艇排水量只有1.65吨,靠水翼的作用,该艇在一个75马力发动机推动下获得了37节的高速。由于当时发动机功率和艇体材料的限制,水翼艇的发展一直受到极大限制,在二战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排水量47吨,航速55节的德国海军VS-10水翼鱼雷艇。在二战末期,日本海军也曾试验过用于自杀攻击的“震洋”水翼艇,航速超过40节,但没有投入实战。战后,水翼艇一度受到重视,在60年代前,水翼客船就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60年代后,各国纷纷发展各种用途的军用水翼艇,其中以苏联海军最为积极,其中“图利亚”级水翼鱼雷艇就是其代表作。
现实威胁
1967年10月21日发生的“埃拉特”事件不是一个偶然,它只是海战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结果,如同几十年前鱼雷武器第一次从小型舰艇上发威一样,第一枚取得战果的舰对舰导弹同样是从小型舰艇上发射的,技术进步的力量总是从涓涓细流开始,最后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苏/俄是一个有着丰富小型舰艇作战经验的国家,1877年12月15日对巴统港土耳其海军的攻击是鱼雷艇的第一次实战体验。1878年1月,土耳其海军“莫基巴赫”号的被俄鱼雷艇击沉则宣告了世界海战史新纪元的到来,89年后,镰刀锤子旗下的俄国人再次创造了历史,两条70吨级的俄制“蚊子”级导弹艇用四枚“冥河”反舰导弹将从二战走来的“埃拉特”号炸上了历史的祭坛。在二战中遭受严重打击的苏联在战后无力迅速建立一只强大的海军,于是简单的183(P-6)级鱼雷艇就达到多达600艘的夸张数量(二战后建造数量最多的作战舰艇)。对新技术十分敏感的俄国人除了在183型的基础上发展世界上第一种导弹艇183P型外(“蚊子”级),还在183型基础上发展出了P-8型水翼鱼雷艇,这是苏联海军第一种实用型水翼作战舰艇。206M型“图利亚”级大型水翼鱼雷艇是苏联海军第一种大量建造的水翼攻击艇,1970年后出现建造了206MP型“蜂王”级水翼导弹艇,除此之外,苏联海军还建造了数百艘205型“黄蜂”级导弹艇,1234型“纳努契卡”级大型导弹艇,1241型“毒蜘蛛”级导弹艇,206型“大胡蜂”级大型鱼雷艇等等多种小型攻击舰艇,这些威力巨大的“有毒动物”随着红色帝国触角的延伸蔓延到世界各地,给原有的海战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铁幕另一边的西方世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西方迫切需要一种“祥瑞物”一扫这些“红色毒物”带来的阴霾。
天马座幻想
地中海面积相对较小,海况较好,正是小型舰艇活动的理想区域。随着红海军的导弹化,传统的依靠舰炮对抗海面目标的西方国家海军越来越感受到红海军反舰导弹的威胁,红海军舰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中海,在那些威武巨大却已经逐渐老去的“斯维尔的洛夫”级火炮巡洋舰身后,是体格娇小却更为狠毒的“蚊子”和“黄蜂”。“埃拉特”号燃烧的火光时给西方的第一个警告,1972年的美苏地中海对峙事件更是让西方世界切身体会到了苏联导弹舰艇的可怕。这些排水量不足300吨的小家伙可以在当时最优秀的巡洋舰火力射程外将其撕成碎片。刚从二战缓过气来的法国,意大利海军对此忧心忡忡,经历二战毁灭现在又重新武装起来的联邦德国海军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被笼罩在那些游弋在波罗的海的红海军导弹艇的阴影中。同时期的美国海军规模更大庞大,但舰队中有许多为了应付苏联海军威胁而超期服役的二战老舰正要超龄退役,这些舰艇一旦退役,美国海军轻,中型兵力将严重不足,而已经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此时已经无法用全新的大中型舰艇替换退役舰只。为此,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朱姆沃尔特提出将老舰提前退役,省出经费来制造一批高性能新型舰艇,出于对等思维以及美国本土和越南日益繁重的近岸任务,天下第一的美国海军也有了发展小型攻击舰艇的念头。1969年,美国海军第一次提出要发展一种全浸式水翼导弹艇,1970年,新式水翼导弹艇正式出现在美国海军“项目60”计划书中。于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西方多国再次站到一起,决定联合发展一种足以制衡红海军小型导弹舰艇的导弹巡逻艇,这款导弹艇将采用统一的自控水翼技术和船体,武器系统则由各国自行决定。按照计划,这种快艇将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武器,部署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直布罗陀等关键狭窄水域,利用其高航速配合其他大中型舰艇执行对苏联海军的围堵封锁任务。经过共同研究,各国决定以当时发展技术最为成熟的美国海军“图库姆卡”号水翼艇技术为基础,发展一种先进的水翼导弹艇。
按水翼与水面的相对位置来分,水翼有全浸水翼与割划式水翼之分,故名思意,前者全部没于水下,后者则有一部分在水面,按浸水深度划分,水翼可分为浅浸水翼和深浸水翼,水翼浸水深度小于水翼弦长的为浅浸水翼,深于弦长的为深浸水翼。按控制方式划分,水翼可分为自稳性水翼与无自稳水翼,按水翼结构划分,可分为分离式与组合非分离式水翼。本文提到的全浸式自控水翼艇,全名应该是深浸分离式自控水翼艇,这种艇的特点是水翼浸水深度较大,只有水翼结构中只有不产生升力的水翼支柱升出水面,水翼升力在一定范围内不随水翼深度变化,水翼翼面为了在风浪中保持在水下,多采用平直型或带下反角的平翼。这种艇最大的特点是水翼不易出水,容易保持升力,但水翼本身不具有自稳能力,控制复杂,需要自动控制系统操纵才能稳定航行。
这里有必要多提以下船体稳定控制的问题,稳定性问题对任何船只来说都是根本性的,对船体离开水面的水翼艇更是如此。浅浸全浸式水翼利用水翼浸水深度的变化来控制稳定,因为水翼浸水深度不大,当船体发生倾斜时,一侧水翼可能被抬出水面,这时,浸水深度大的一侧水翼会产生比浸水深度浅一侧更强的升力,将倾斜的船体扶正。割划式水翼的平衡原理与浅浸全浸式水翼大致相同,都是利用两侧水翼的不同升力来扶正船体,浅浸全浸式水翼艇和割划式水翼艇都具有自稳性。而深浸式水翼却没有自稳能力,这种水翼的浸水深度大于水翼弦长,水翼升力不会因为水翼浸水深度的改变而改变,这个特性使得深浸式水翼艇能在一定风浪条件下平稳高速航行,却失去了自稳性,必须用自动控制系统随时调整水翼升力以保证航行稳定。这类自动控制设备是以“飞马座”级为代表的自控水翼艇的关键部件。自动控制设备一般由传感器,计算机,作动部件等三大部分组成,原理上与现代战斗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基本相同,与机载控制系统一样,水翼自动控制设备也大多带有备份系统,用于应付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还有一套安全保障系统负责在水翼自动控制系统完全失效的情况下,将水翼强行恢复到中性位置,并控制艇体按步骤过渡到排水航行状态,恢复船体自稳性。
   
正是由于全浸式水翼艇的这些优点,美国海军在战后相继建造了多种全浸式水翼艇,最早出现的是波音公司建造的高点号(USS PCH-1),这艘艇除了以鸭式布局装备两座垂直收放的全浸式水翼以及最早的自动控制系统外,基本可算是在普通排水船体上加上一套水翼系统的产物,推进力则由装在水翼上螺旋桨舱提供。美国海军最初的打算是将水翼艇作为猎潜艇使用,水翼艇航速大多高过普通鱼雷的航速,机动灵活,可以方便地与潜艇周旋。“高点”号的主要活动就是测试摸清全浸式水翼艇的基本特点,为这种艇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该艇服役后,除了测试水翼系统,还参加了著名的AGM-84“鱼叉”反舰导弹的测试,作为美国海军最早的全浸式自控水翼艇,它的试验成果直接促成了后来“飞马座”级的成功,难能可贵的是,它幸运地保存到现在。1975年3月,“高点”号从美国海军退隐,并于同年4月转给美国海岸警卫队,编号也由PCH-1变为WMEH-1,一个月后,该艇再次返回美国海军封存并一直保存到现在,有民间人士正打算将其修复。
1966年由洛克希德公司建造的“普莱恩维尔”(国内一般音译为“普朗维尤”或意译为“麒麟”)号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翼艇,她也是作为反潜水翼艇建造的,长63.7米,使用两台由J79航空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发展而来的LM1500型燃气轮机推进,总功率达28000马力,而J79正是著名的F-4“鬼怪”战斗机的发动机,“普莱恩维尔”号可算是拥有“鬼怪之心”,该艇排水量达到320吨。在苏联海军“蝗虫”级水翼导弹艇出现之前,该艇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水翼艇。该艇与“高点”号的不同在于,“普莱恩维尔”号拥有可以折叠的水翼,水翼布置方式改为了机式,控制系统也要比“高点“号完善得多。该艇装备两座三联装MK32鱼雷反潜鱼雷发射管,使用MK-44鱼雷。“高点”号和“普莱恩维尔”号可算是美国海军自控水翼艇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水翼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翼本身,对船体没有太多要求,如“普莱恩维尔”号的船体就是细长的常规船体,对水翼艇从排水航行到翼航状态的转变不大注意,水翼艇的建造完全出于验证目的。1978年,“普莱恩维尔”号退役,1979年作为废金属搁置在塔科马市的哥伦比亚河上,而塔科马市正是二战中著名的PT鱼雷艇的主要产地之一。
1966年建造的“旗杆”号(USS  PGH-1)则是新的开始,该艇排水量为67吨,长22米,最大航速45节。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对这种高速艇都抱有较大兴趣,“旗杆”号完成后,在美国海军与美国海岸警卫队间轮换了多次,用于评估全浸式水翼艇在近岸水域的作战能力,装备40毫米炮与81毫米迫击炮各一门以及两挺7.62毫米机枪。1968年完工后,经过短暂的适航,该艇就被派到越南,其高航速在南中国海和湄公河流域等复杂环境下很有用处。1970年,该艇返回美国,加入太平洋舰队进行两栖战作战效能实验。1974年,该艇被美国海岸警卫队借走进行评估,并参与了一次救援,其高航速对海上救援的成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海岸警卫队要的是一种高速,高维护性,低消耗的常备舰艇,使用全浸式水翼与燃气轮机的“旗杆”号显然太超前了,尤其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燃气轮机和自控水翼系统。一次行动中,该艇的后水翼撞上一条灰鲸,造成当时价值25万美元的尾部水翼系统损伤,这艘由著名的格鲁曼飞机公司制造的快艇被指责为如飞机一般快速,也如飞机一般昂贵脆弱,这次事故直接导致了海岸警卫队第一测试的结束。后两次测试,该艇也表现不佳,最大的弱点是该艇的维护性太差,1977年5月到10月,该艇航行时间为70多小时,却花了300多小时进行维修。1978年9月,美国海岸警卫队失望地将“旗杆”号还给美国海军,主机已经严重损耗的“旗杆”号最终被放弃。客观地说,水翼艇并不适合海岸警卫队使用,因为海岸警卫队需要执行大量接舷登临检查工作,水翼艇虽说航速快,能更快赶到事发地,但水翼的吃水太深,一旦要登临检查就必须降低船速,如果不收起水翼,在近岸就可能触到海底,例如60吨级的“鹞鹰”级水翼艇,水翼放下时的吃水就达到4.3米,飞马座级在水翼收起状态时吃水为1.9米,水翼放下时则达到7.1米,水翼翼面伸出舷外3米,而8000吨级的伯克级驱逐舰的标准吃水也不过6.1米。如果收起水翼,又会造成登临检查的不便,一旦遭到近距离射击,排水航行状态的水翼艇航速极低,转换作业也需要一定时间,飞马很可能变成跛脚驴而被动挨打。
“旗杆”号的姊妹艇是由波音公司建造的PGH-2“图库姆卡”号,该艇艇体与“旗杆”号差不多,但满载排水量减小到57吨,水翼控制系统则更加完善,关键的是,“旗杆”号采用前部水翼承重70%,尾部水翼承重30%的机式布局,“图库姆卡”则选择了前部承重30%,尾部承70%的鸭式布局,如同现代战斗机中的正常布局与鸭式布局,在现代控制技术的帮助下,“图库姆卡”性能要优于“旗杆”号。“旗杆”号和“图库姆卡”一起被海运到越南并参加了战争,用于在越南近岸拦截越军游击队和补给船,由于越军大多使用木质渔船或机帆船运送人员物资,这些船航速低,火力弱,却很容易隐蔽,而水翼艇其速度远高于普通舰艇,作战半径超过岸基直升机,火力也足以应付越军运输船,故在海岸巡逻封锁方面表现突出,对比“旗杆”号和“图库姆卡”号,后者的“鸭”式布局的适航性要好于前者的“机”式布局,更为成熟的水翼系统使得“图库姆卡”的维护性优于“旗杆”号。“图库姆卡”号曾作为全浸式自控水翼艇的形象大使,先后造访7个北约国家共16个港口,并多次参加多国联合演习,在一次航行中,该艇从德国基尔港航行到英国波特兰港,花了13个半小时,平均航速达到38节。正是“图库姆卡”的优良表现使各国海军坚定了发展全浸式自控水翼艇的信心,可乐极生悲,1972年11月16日,如“BB鸟”(美国卡通中的一只奔跑速度很快的鸟)一般疯跑的“图库姆卡”号在波多黎各群岛以超过40节的航速撞上了珊瑚礁,造成水翼系统损坏,船体进水搁浅,两名艇员受伤,在打捞过程中,“图库姆卡”又遭到了严重损伤,被迫放弃修理。“旗杆”与“图库姆卡”号最大的作用在于让美国海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全浸式水翼艇的优点,根据水池模拟测试,全浸式水翼艇的推进效率比普通排水型艇高40%以上,在五级海况下也能保持不超过3度的横摇,由于艇体全部抬出水面,在高海况下的失速也比普通排水艇小得多。在穿浪船型和小水面线船型出现前,水翼艇,滑行艇,气垫船是三种最为常见的高速艇,其中水翼艇的失速性最好,在4级海况下,“图库姆卡”的航速为40节,失速率在20%左右,而静水最高航速达到60节的英制BH-7气垫船,在同样海况下也只能维持40节航速,失速达40%。
天马的诞生
根据最初计划,北约新型水翼导弹艇的排水量定为140吨,通过大量建造来降低成本,一时间该计划热闹非凡,一种新的北约标准化舰艇即将诞生,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将有7国海军装备这种快艇。而美国海军认为140吨的排水量太小,不足以达到要求的战斗性能,排水量标准又被提高到230吨,这个数据最终决定了“飞马座”的大小,也终结了其他国家装备该艇的幻梦。1972年,作为计划主导方的美国海军正式提出设计方案,而此时仍打算继续参加计划的,只剩德意两国了。同年11月,美,德,意三国正式签署协定,决定共同建造新型全浸式水翼导弹艇,1973年5月,美国海军第一艘全浸式水翼导弹艇“飞马座”号由波音公司海洋系统分部开工建造,自控水翼艇时代的大幕由此揭开,但多国联合水翼导弹艇计划首先等来的不是首艇的诞生,而是意大利海军的退出。1974年11月,“飞马座”号下水,可在此之前的1974年8月,已经开工3个月的二号艇“大力士”号就已经因为建造费用过高而停工。1977年4月,美国海军正式宣布放弃除首艇外的其他5艘快艇的建造,三个月后,“飞马座”号正式加入美国海军,同年,德国海军宣布退出。

S-162计划中的水翼导弹艇


意大利海军的作战区域在地中海,那里海况相对较好,海域面积较小,不需要导弹艇进行长距离的机动。德国海军主要作战区域为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况较差,德国海军对这种新型快艇的适航性抱有怀疑,而且当时德国海军已经大量装备141型和142型鱼雷艇,这些由著名的“S”艇发展而来的鱼雷艇在使用中表现良好,新型的148型导弹艇和更新的143型也已经服役,新型水翼导弹艇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排水量增大带来的费用上涨成为压垮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先进而昂贵的全浸式自控水翼系统在成就了载艇高性能的同时,也埋下了计划覆灭的根源。随着西德和意大利这两个最大客户的退出,北约联合导弹艇计划正式夭折。退出联合计划的意大利海军最终选择了在“图库姆卡”基础上发展一种小型全浸式水翼艇,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鹞鹰”级,而德国海军则选择了继续发展143型,原装备4枚“飞鱼”MM38反舰导弹的日耳曼“飞马座”---S-162水翼导弹艇最终被10艘143A级导弹艇替代。148,143和143A型让德国海军拥有了北约海军中规模最大的导弹艇舰队,其中却没有“飞马座”的位置。
   
已经成为孤家寡人的美国海军不愿再往该计划投入经费,但濒死的天马终于迎来了转机,在“飞马座”号服役一个月后的1977年8月,迫于美国国会的压力,美国海军被迫恢复了已经超支130%的建造计划,并为该计划拨出2.7亿美元专款用于后五艘艇的建造,即使是这样,美国海军也不大想要这几头孤傲的“天马”,“大力士”号的建造直到1980年才恢复,但接下来的建造工作就顺利了很多,1982年,6艘快艇全部进入服役,这些艇的编号虫PHM-1开始到PHM-6结束,分别是“飞马座”号,“大力士”号,“金牛座”号,“天鹰座”号,“白羊座”号,“双子座”号。
船如其名,“飞马座”级的确是导弹艇家族中的骄子,该艇满载排水量240吨,编制人员24人,实际只需要12人就能保证该艇正常运作,武器系统更可在一人的操作下运作,这样的自动化程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高的。一台LM2500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动力通过垂直传动方式提供给布置在水翼上的喷水推进器。两台德制MTU-82柴油机则负责低速排水状态下的推进,该艇的静水最大航速可达48节,在5级海况下,依靠喷水推进系统,也可以达到40节左右的航速,这个速度记录至今仍未被同吨位级别的舰艇打破。


意大利海军的作战区域在地中海,那里海况相对较好,海域面积较小,不需要导弹艇进行长距离的机动。德国海军主要作战区域为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况较差,德国海军对这种新型快艇的适航性抱有怀疑,而且当时德国海军已经大量装备141型和142型鱼雷艇,这些由著名的“S”艇发展而来的鱼雷艇在使用中表现良好,新型的148型导弹艇和更新的143型也已经服役,新型水翼导弹艇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排水量增大带来的费用上涨成为压垮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先进而昂贵的全浸式自控水翼系统在成就了载艇高性能的同时,也埋下了计划覆灭的根源。随着西德和意大利这两个最大客户的退出,北约联合导弹艇计划正式夭折。退出联合计划的意大利海军最终选择了在“图库姆卡”基础上发展一种小型全浸式水翼艇,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鹞鹰”级,而德国海军则选择了继续发展143型,原装备4枚“飞鱼”MM38反舰导弹的日耳曼“飞马座”---S-162水翼导弹艇最终被10艘143A级导弹艇替代。148,143和143A型让德国海军拥有了北约海军中规模最大的导弹艇舰队,其中却没有“飞马座”的位置。
   
已经成为孤家寡人的美国海军不愿再往该计划投入经费,但濒死的天马终于迎来了转机,在“飞马座”号服役一个月后的1977年8月,迫于美国国会的压力,美国海军被迫恢复了已经超支130%的建造计划,并为该计划拨出2.7亿美元专款用于后五艘艇的建造,即使是这样,美国海军也不大想要这几头孤傲的“天马”,“大力士”号的建造直到1980年才恢复,但接下来的建造工作就顺利了很多,1982年,6艘快艇全部进入服役,这些艇的编号虫PHM-1开始到PHM-6结束,分别是“飞马座”号,“大力士”号,“金牛座”号,“天鹰座”号,“白羊座”号,“双子座”号。
船如其名,“飞马座”级的确是导弹艇家族中的骄子,该艇满载排水量240吨,编制人员24人,实际只需要12人就能保证该艇正常运作,武器系统更可在一人的操作下运作,这样的自动化程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高的。一台LM2500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动力通过垂直传动方式提供给布置在水翼上的喷水推进器。两台德制MTU-82柴油机则负责低速排水状态下的推进,该艇的静水最大航速可达48节,在5级海况下,依靠喷水推进系统,也可以达到40节左右的航速,这个速度记录至今仍未被同吨位级别的舰艇打破。
好象没完啊
“飞马座”级的核心技术就是其全浸式自控水翼系统,飞马座级采用“鸭”式布局,艇首有一部单水翼,水翼翼面为平直梯形,带有后掠角,水翼后缘装有控制翼面,翼面用于控制翼航时艇体垂直姿态,水平姿态则通过首水翼支柱的偏转实现,水翼可以向艇艏折起,艉部水翼为整体式,水翼翼面没有后掠,呈倒“W”型翼布置,水翼两端和中部下反,与著名的F-4U“海盗”战斗机的翼型布置相反。后水翼后缘同样有翼面,但水翼支柱不能转动,排水航行状态时,水翼向艇艉折起,略高于艉甲板。水翼后缘活动翼面在自控系统的控制下调整各自倾角,如战斗机的机翼活动面一般随时调整。每当该艇在略有海浪的海面高速划过,水翼支柱激起一层水雾,让“飞马座”级如同神话中的天马腾云驾雾般。以40节航速,该艇可以连续航行700海里,以9节的排水状态航行,续航力则可达到1900海里,可谓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良驹” 。“飞马座”级在翼航时,船体被抬出水面2.4米,四级海况的2.75米浪高对该艇基本没有影响,5级海况的4米浪高对“飞马座”的影响也不大,横摇和纵摇都不超过两度,升沉运动加速度小于0.1g每秒,根据加速度大小和摇摆周期对人体影响的四个区域划分,“飞马座”级处在“可以忍耐”这个范围内。“飞马座”级为铝合金艇体,从前到后分为9个水密舱,大部分艇体为双层底,上层建筑占了全艇长的近一半,上层建筑前半部分是住舱,控制室等,后小半则是巨大的燃气轮机进气道和排气道。该艇甚至还有在小型舰艇上不多见的餐厅。或许是为了消除海军对“旗杆”号和“图库姆卡”号水翼损坏事故的心理阴影,波音公司宣称“飞马座”的水翼即使直接撞上敌舰,船体也能在水面漂浮很长时间。
   除首艇使用MK-94火控系统外,其余五艘艇使用的都是MK-92型,这种雷达布置在舰桥后的四角架上,外面罩着一个倒梨形的保护罩,兼具火炮射击控制,反舰导弹制导,对空对海搜索功能,工作能力很强,从驱逐舰到导弹艇上都可以看到它。电子战任务则由同样常见的AN/SLQ-32负责,艇首布置一门著名的意大利奥托公司生产的奥托76毫米速射炮,原准备搭载两组双联装共4枚“鱼叉”反舰导弹,在实际使用中却往往携带8枚,拥有媲美当时美军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的反舰能力,八枚导弹布置在艇艉,导弹尾炎直接排向海里。“飞马座”的航速高于苏联海军当时所有导弹艇,火力也足以压制苏联海军大部分导弹艇,从性能指标上完全凌驾于同吨位苏军同类舰艇。
“飞马座”级服役后,大部分时间都被部署在加勒比海地区用于对抗装备苏式导弹艇的古巴海军并执行一定海岸警卫任务。随着冷战的结束,俄海军导弹艇的威胁已经不复存在,经历剧变而被刷白的俄海军已经没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美国利益,在美国海军中本来就是小角色的“飞马座”级理所当然地成为裁军计划的牺牲品,1993年,该级艇全部退役,仅有5号艇“白羊座”号得以以纪念舰身份从焊枪下逃生,幸存至今。

  
天马家族
退出联合发展计划的意大利海军并没有完全舍弃已经取得的成果,他们选择在“图库姆卡”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导弹艇,新的“鹞鹰”级导弹艇几乎照搬“图库姆卡”的艇体和水翼系统,标准排水量为40吨,满载排水量也不过60吨,在本来就不大的导弹艇中也算小个子了,该艇从各方面来看都可算是“飞马座”级的袖珍版,同样的“鸭”式布局,同样的76毫米炮,最大静水航速同样是48节。又短又胖的船体加上占船长三分之一有多的主炮,“鹞鹰”级看起来多少有点Q版船的可爱气息。与“飞马座“级一样,“鹞鹰”级也采用柴燃联合动力,翼航时使用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4250马力燃气轮机带动喷水推进系统,低速时使用柴油机推进。奥拓76毫米炮布置在船体中部偏前,上层建筑紧挨着炮塔延伸到艇艉,两枚奥拓马特反舰导弹只能布置在上层建筑两侧,各种炮控,导弹控制雷达一应俱全。“鹞鹰”级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导弹艇,它是奥拓76炮最小的用户,也是最小的,实现批量生产的燃气轮机推进战斗舰艇,由于这种快艇太小,只能维持10名艇员在海上工作一天所需,没有住舱。1974年7月,“鹞鹰”号进入意大利海军服役,比“飞马座”早了3年,从时间上来说,“鹞鹰”号才是第一匹“天马”,但由于“飞马座”更加先进完善,所以一般将后者作为全浸式自控水翼艇的代表,甚至是导弹艇的代表。意大利海军一共购买了6艘“鹞鹰”级,第七艘其实是船厂私人投资建造的,用于市场推广。全部7艘艇从1974年到1982年全部服役,现已全部退役。
如果说“飞马座”和“鹞鹰”都算得以善终,自控水翼导弹艇家族最后一个多姐妹的PG-01型艇则是个悲剧。在太平洋战争中吃够美军PT鱼雷艇苦头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从1953年就开始以警备厅名义发展鱼雷艇等小型攻击舰艇,指望能将鱼雷艇作为防御苏军登陆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平时期执行巡逻任务,战时部署在北海道一带,利用艇小,高速的特性打击苏军登陆舰艇,陆续实验了多种鱼雷艇,除了最后一种11号型外都没量产,根据日本1986至1990年度中期防卫计划安排,日本海上自卫队要装备18艘导弹艇,苏联的解体后降低到9艘,最后建成的导弹艇只有区区3艘,这三艘艇没有命名,编号直接是1,2,3,于是这型艇也被称作“一号型”
日本防卫厅从1975年开始研究导弹艇计划时就对“鹞鹰”级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日本海风浪较大,普通小型舰艇难以在日本海正常活动,而全浸式自控水翼艇看似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它耐波性强,适航性好,速度高,不易在风浪中失速,能很快赶到交战海域,是近海防御的利器,意大利海军和美国海军的使用结果也不错。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全浸式水翼没有普通排水艇与割划式水翼艇的自稳能力,要维持高航速与高适航性只能依靠先进昂贵的控制系统,全浸式自控水翼艇的艇体在遭到风浪拍击时极易失稳或造成水翼离开水面,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船体倾覆,而粗短的船体也很难适应在高海况下的排水航行。这个问题在大吨位的“飞马座”和只在地中海活动的“鹞鹰”来说并不严重,但在常年海况在10级左右的日本海,就是个致命缺陷了,况且一号型的排水量只有50吨,比“鹞鹰”还要小,在多次使用中,日本海上自卫队对这种快艇意见颇多,抱怨其稍有风浪就趴在港内,海上航行时也不能让人放心,且不论与苏军舰队战斗,连执行普通的巡逻任务都有问题。随着“不明船”事件的发展,日本海上自卫队需要执行更多的警备任务,前面说的全浸式水翼艇不适合低速行动的缺陷再次暴露,而且PG-01型除了4枚反舰导弹外,就只有一门6管20毫米炮,在炮战中很容易被对方压制,导弹艇做不得,巡逻艇同样做不得。失望之极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索性停止了导弹艇的建造,随着“不明船”事件愈演愈烈,排水型导弹艇借机卷土重来,出现了各方面皆相当不错的“隼”级导弹艇,而到2009年,一号型水翼艇只剩下一艘仍在服役。


除了全浸式水翼艇,还有一种在军事上应用较多的割划式单水翼艇,仅有前部水翼,船体后部为滑行艇艇体,艇首的水翼承担大部分重量,因此这种水翼艇与滑行艇杂交的产物也被称为“翼滑艇”。由于翼滑艇的适航性仅次于全浸式自控水翼艇,价格却要低得多,目前大部分水翼作战舰艇都是这种构型,典型型号为前苏联海军“图利亚”级水翼鱼雷艇,“蜂王”级水翼导弹艇,中国海军026型鱼雷艇等等。建造数量最多的水翼导弹艇是苏联海军206MP“蜂王”级导弹艇,这种快艇直接挪用205“黄蜂”级艇的艇体,在艏部加上一副割划式水翼,艉部仍然同普通快艇一样没于水中,一共建造了12艘。1145型则是一种特别的水翼艇,其艏部使用固定割划式水翼,艉部却采用固定自控水翼,由翼尖的螺旋桨尖舱推动,这种快艇的造价介于普通割滑式水翼艇与全浸式自控水翼艇之间,最大的缺点在于吃水太深,甚至超过了很多护卫舰,对港口水深要求很高,对船坞的要求也很高,必须为其建造专门的支架,这个系列包括一种鱼雷艇,一种反潜导弹艇,一种巡逻艇,一共也只有5艘。1240型是最大的作战用水翼艇,该艇的排水量超过450吨,是唯一一种装备专用舰空导弹的水翼艇。1240型的水翼可以收放,奇特的是其艏水翼,该艇的艏水翼为分离式水翼,结构非常复杂,水翼支柱顶端是带襟翼的深浸水翼翼型,往上还装有割划式水翼并装有增强稳定性用的侧翼,大概是因为当时苏联的自动控制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出于稳妥起见的考虑才采用如此复杂的方案。归根到底,水翼艇发展到现在,适航性差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坊间有人直接把水翼艇称为“高级滑行艇”,这种说法没有错。现在唯一能肯定的只是同吨位的水翼艇与普通排水型艇,前者能达到更高的航速,全浸式自控水翼艇在静水或低海况环境下,航行的稳定型和舒适性要超过普通水翼艇。我国就进口了数艘俄制“奥林匹亚”级水翼客船用于长江下游的载客航行,这种船就是单水翼翼滑艇,在长江中的航速能轻易超过30节,沪东造船厂为香港建造的“北星”号渡轮则是我国建造的第一艘全浸式自控水翼艇,刚建成时曾轰动一时,但据乘坐过该船的人回忆,在有一定风浪的环境下,该船的舒适性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除了全浸式水翼艇,还有一种在军事上应用较多的割划式单水翼艇,仅有前部水翼,船体后部为滑行艇艇体,艇首的水翼承担大部分重量,因此这种水翼艇与滑行艇杂交的产物也被称为“翼滑艇”。由于翼滑艇的适航性仅次于全浸式自控水翼艇,价格却要低得多,目前大部分水翼作战舰艇都是这种构型,典型型号为前苏联海军“图利亚”级水翼鱼雷艇,“蜂王”级水翼导弹艇,中国海军026型鱼雷艇等等。建造数量最多的水翼导弹艇是苏联海军206MP“蜂王”级导弹艇,这种快艇直接挪用205“黄蜂”级艇的艇体,在艏部加上一副割划式水翼,艉部仍然同普通快艇一样没于水中,一共建造了12艘。1145型则是一种特别的水翼艇,其艏部使用固定割划式水翼,艉部却采用固定自控水翼,由翼尖的螺旋桨尖舱推动,这种快艇的造价介于普通割滑式水翼艇与全浸式自控水翼艇之间,最大的缺点在于吃水太深,甚至超过了很多护卫舰,对港口水深要求很高,对船坞的要求也很高,必须为其建造专门的支架,这个系列包括一种鱼雷艇,一种反潜导弹艇,一种巡逻艇,一共也只有5艘。1240型是最大的作战用水翼艇,该艇的排水量超过450吨,是唯一一种装备专用舰空导弹的水翼艇。1240型的水翼可以收放,奇特的是其艏水翼,该艇的艏水翼为分离式水翼,结构非常复杂,水翼支柱顶端是带襟翼的深浸水翼翼型,往上还装有割划式水翼并装有增强稳定性用的侧翼,大概是因为当时苏联的自动控制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出于稳妥起见的考虑才采用如此复杂的方案。归根到底,水翼艇发展到现在,适航性差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坊间有人直接把水翼艇称为“高级滑行艇”,这种说法没有错。现在唯一能肯定的只是同吨位的水翼艇与普通排水型艇,前者能达到更高的航速,全浸式自控水翼艇在静水或低海况环境下,航行的稳定型和舒适性要超过普通水翼艇。我国就进口了数艘俄制“奥林匹亚”级水翼客船用于长江下游的载客航行,这种船就是单水翼翼滑艇,在长江中的航速能轻易超过30节,沪东造船厂为香港建造的“北星”号渡轮则是我国建造的第一艘全浸式自控水翼艇,刚建成时曾轰动一时,但据乘坐过该船的人回忆,在有一定风浪的环境下,该船的舒适性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俄海军中的1145型反潜导弹水翼艇已经在1994年退役,1240型在1992年就被弃置。只有建造数量最多的206MP型还有几艘处于现役状态,属于俄黑海舰队的206MP型R-44艇被改造,作为新型AK-630-2近防系统和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的试验载体,后者是俄系反舰导弹小型化的标志,原本搭载2枚冥河的206MP型可以携带8枚KH-35,火力可以与“飞马座”比肩,随着KH-35的实用化,R-44艇也于2009年退役拆毁。另一艘206MP则因为一场老东家和新东家的战争而闻名,苏联海军206MP型R-15号艇,1981年10月进入苏联海军黑海舰队服役,苏联解体后,按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割黑海舰队的协议,1997年被划归乌克兰海军,1999年6月30日,乌克兰将其转让给同样脱胎于苏联的格鲁吉亚,被格鲁吉亚海军命名为“第比利斯”号,与同样由转让的来的二手舰,原希腊海军“女勇士Ⅱ”级“Dioskuriya”号一起,成为格鲁吉亚海军两大“金刚”,将格鲁吉亚首都名子用来为这条206MP型命名,可见格海军对其有多重视,2008年8月8日,除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世界上另一个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格鲁吉亚军队袭击其境内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这两个有分离倾向的自治共和国,作为维和部队驻扎在这两个地区的俄军也遭到攻击,一直在等待动手时机的北极熊迅速出兵打垮格军前锋并很快推进到格鲁吉亚境内,俄黑海舰队也开始在格鲁吉亚近海活动。按俄电视台的说法,2008年8月10日,俄黑海舰队1234型大型导弹艇“幻影”号用SS-N-9“海妖”反舰导弹攻击了接近俄舰队的格鲁吉亚海军,击沉一艘巡逻艇,并将“第比利斯”号击伤。而在先前的报道中,先后有俄海军与格海军炮战和俄军舰艇冲入港内炮击两种说法。8月13日,终于推进到格鲁吉亚海军最主要基地波季港的俄国蒸汽压路机俘获格海军几条主力舰,包括“Dioskuriya”号在内的格海军被俘舰艇大部分被俄军炸沉,俄电视台对这次爆破进行了报导。在此之前,“第比利斯”号在码头熊熊燃烧的照片就成为这场战争的标志之一,该艇被烧毁后沉没在泊位上,铝质上层建筑被烧得面目全非,完全融化,对比同样是铝质上层建筑,同样被炸沉却保存完整的“Dioskuriya”号和其他船艇,让人不由思考“第比利斯”号沉没的真相。关于该艇为什么没有出海作战也存在多种解释,比较通行的是认为该艇已经22岁高龄(对于一艘小型舰艇而言),主机老化严重,由于不能达到足够的初始速度,无法达到翼航状态,无法出港执行攻击任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水翼艇的一大缺点。

俄海军中的1145型反潜导弹水翼艇已经在1994年退役,1240型在1992年就被弃置。只有建造数量最多的206MP型还有几艘处于现役状态,属于俄黑海舰队的206MP型R-44艇被改造,作为新型AK-630-2近防系统和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的试验载体,后者是俄系反舰导弹小型化的标志,原本搭载2枚冥河的206MP型可以携带8枚KH-35,火力可以与“飞马座”比肩,随着KH-35的实用化,R-44艇也于2009年退役拆毁。另一艘206MP则因为一场老东家和新东家的战争而闻名,苏联海军206MP型R-15号艇,1981年10月进入苏联海军黑海舰队服役,苏联解体后,按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割黑海舰队的协议,1997年被划归乌克兰海军,1999年6月30日,乌克兰将其转让给同样脱胎于苏联的格鲁吉亚,被格鲁吉亚海军命名为“第比利斯”号,与同样由转让的来的二手舰,原希腊海军“女勇士Ⅱ”级“Dioskuriya”号一起,成为格鲁吉亚海军两大“金刚”,将格鲁吉亚首都名子用来为这条206MP型命名,可见格海军对其有多重视,2008年8月8日,除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世界上另一个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格鲁吉亚军队袭击其境内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这两个有分离倾向的自治共和国,作为维和部队驻扎在这两个地区的俄军也遭到攻击,一直在等待动手时机的北极熊迅速出兵打垮格军前锋并很快推进到格鲁吉亚境内,俄黑海舰队也开始在格鲁吉亚近海活动。按俄电视台的说法,2008年8月10日,俄黑海舰队1234型大型导弹艇“幻影”号用SS-N-9“海妖”反舰导弹攻击了接近俄舰队的格鲁吉亚海军,击沉一艘巡逻艇,并将“第比利斯”号击伤。而在先前的报道中,先后有俄海军与格海军炮战和俄军舰艇冲入港内炮击两种说法。8月13日,终于推进到格鲁吉亚海军最主要基地波季港的俄国蒸汽压路机俘获格海军几条主力舰,包括“Dioskuriya”号在内的格海军被俘舰艇大部分被俄军炸沉,俄电视台对这次爆破进行了报导。在此之前,“第比利斯”号在码头熊熊燃烧的照片就成为这场战争的标志之一,该艇被烧毁后沉没在泊位上,铝质上层建筑被烧得面目全非,完全融化,对比同样是铝质上层建筑,同样被炸沉却保存完整的“Dioskuriya”号和其他船艇,让人不由思考“第比利斯”号沉没的真相。关于该艇为什么没有出海作战也存在多种解释,比较通行的是认为该艇已经22岁高龄(对于一艘小型舰艇而言),主机老化严重,由于不能达到足够的初始速度,无法达到翼航状态,无法出港执行攻击任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水翼艇的一大缺点。
不错的资料:D
天马之死
水翼导弹艇诞生在冷战的针锋相对之中,随时准备投入前线。作为水翼导弹艇的代表作,“飞马座”级一开始便担负着在狭窄水域截杀红海军舰队的任务。由于意大利海军“鹞鹰”级水翼导弹艇已经部署在地中海,“飞马座”级就改为部署在加勒比海一带,面对的是古巴海军的苏制“黄蜂”级导弹艇,一种同为世界导弹艇代表作的同类。“飞马座”级拥有导弹艇中最高的技术水平,如天马般稀少而高贵,“黄蜂”级则拥有导弹艇家族中最庞大的数量,分布范围极广,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导弹艇。按照北约的构想,当冷战变成热战,红海军舰队企图进出直布罗陀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等关键狭窄水域时,水翼导弹艇可以发挥其高航速,重火力的优势,快速出击,在航空兵的配合下拦截敌军。在冷战对峙中,高速的苏军导弹艇往往利用高航速,在岸基基地的配合下,对北约舰队进行连续不断的接力式跟踪骚扰,北约大中型舰艇面对这类小巧灵活却又威力十足的小艇却显得十分笨拙,这一点在著名的美苏地中海对峙事件中表现得极为明显。“飞马座”级等高性能导弹艇刚好可以派上用场,驱赶这些烦人的“有毒昆虫”。作为美国海军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实用的小型导弹攻击艇,“飞马座”级常常在演习中亮相,其采用的先进水翼技术也更容易吸引普通民众的眼球,相比大型舰艇,这类小型舰艇技术敏感性更低,所以也常常在公众面前露面,而对于一种战舰来说,在和平年代平淡的生活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当飞马座级建成时,苏联海军已经发展到接近巅峰时代,红海军已经通过地中海对峙事件在地中海周边站稳脚跟,虽然埃及的“反水”让红海军在地中海的扩张遭到一定打击,但这时的红海军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几匹“飞马”无法独挡苏军黑海舰队进出地中海,而慑于美军强大的水面打击力量,苏军水面舰艇虽然已将航迹遍布全球大部分地区,美国本土近海却也平安无事,飞马座级也只能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不过在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时提供中距警戒支援。退役后,这些好看又好用却不好伺候的神驹也没人要,只能拆解回炉或在海边慢慢烂掉,而它的老对头“黄蜂“级,虽然更加老迈,却凭借简单耐用的基础设计,发展出多种改进型,前文提到的“图利亚”级,“蜂王”级“大胡蜂”等都可以算是它的后代,作为基本型的导弹艇型至今还充作一些国家的海防主力。曾经对水翼导弹艇最为热衷的德国最后却选择了常规艇型的143以及143A级,也正是因为143级那似曾相识的上层建筑布局,才让人想起已经逝去的“天马”。
而抢了“飞马座”位子的德国海军143A级随着新K130型轻型护卫舰的服役逐渐从德国海军中退役,其前辈148型,143型已经时国际二手舰市场上的抢手货,143A也不愁退役后没地方发挥余热。和他们比起来,当初轰轰烈烈的腾云驾雾而来的“飞马座”级及其全浸式自控水翼艇子孙可算晚景凄凉。“信天翁”仍在翱翔,而“天马”却在焊枪的火花中逐渐消逝。
   1992年PG-01号型三号艇完成后,耀眼的天马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军用全浸式自控水翼艇的发展看来是走到了尽头,在“不稳定”中求发展,这或许是自控水翼艇获得超越普通水翼艇性能的关键要素,船体的不稳定要求其有更高性能的控制系统,高性能的控制系统使其获得了普通水翼艇难以比拟的适航性与灵活性,但先进的自控水翼系统没能改变彻底改变水翼艇的先天劣势,在高海况环境下,海浪的拍击使得水翼艇极易失稳,连艇体抬出水面,拥有自控能力的水翼艇也不能幸免。而在静水环境下,普通割滑式水翼艇同样拥有足够的自稳能力,这使得自控水翼艇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巨大的投资没能换来足够的回报,以“鹞鹰”级为例,该艇的水翼系统占了全艇造价的三分之一,但活动范围同样局限在地中海沿岸,当初多国联合水翼导弹艇计划,最后修成正果的却只有“鹞鹰”与“飞马座”这两个成员。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G-01型艇三号艇可能在21世纪的头十年退出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行列,剩下的206MP型恐怕也会在2015年前退役,他们是天马家族最后的遗族。神话终将终结,昔日承载海军高速导弹艇艇希望的水翼艇只剩这四名成员。“飞马座”级和水翼艇导弹艇的时代已经走向结束,在他们身后,是小水面线船,双体穿浪船等新型非传统高性能船型,其中穿浪船已经在攻击型舰艇上得到了成功应用。天马已逝,但它所代表的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却永不会止步。
越南海军的图利亚,可以看出,水翼已经被拆除
占坐
毛子为什么要在已经有了导弹艇的时候还要搞图利亚这样的鱼雷艇?
水翼艇最大可在几级海况下出击
````````我现在在山里    5月6月新出的舰载和NAAS都没有买   郁闷
很不错的资料
iamsb 发表于 2010-6-9 08:12
导弹艇发展早期,对导弹的效果不是很明了,一些西方国家就选择了导弹鱼雷艇,但毛子无论导弹和鱼雷,体积都比较大,于是就没出现过这种艇型
Sparviero


Pegasus
好文

话说, Asheville 也已经上档了吧
很久以前在海军博物馆见过水翼鱼雷艇~~不知现在还在否


好文

话说, Asheville 也已经上档了吧
Zweistein 发表于 2010-6-9 16:27

对,还有几天就能出来了。

好文

话说, Asheville 也已经上档了吧
Zweistein 发表于 2010-6-9 16:27

对,还有几天就能出来了。
白羊座,顺便提下本人就是白羊座的
高速转弯
与新港级登陆舰在一起,前者航速太慢,未达到飞马座水翼速度,只好以排水状态伴航。
资料不错。
好文,吹捧之.{:cha:}
好文,受教了.
真正铁掌水上漂!
不错的资料,做个记号慢慢看
这本杂志也就这篇文章看的过瘾
:handshake顶楼主好文,科普性很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