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四海——“女勇士“级导弹艇(原刊载于舰载武器09.8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2:47:20


首先要谢谢委员帮忙交稿和排版。
   
  这个是第3次修改的稿子,与刊载的多少有些不同。
   
  二战后,随着制导武器技术的进步,军事装备开始朝导弹化方向发展,为海战战场揭开“导弹战”序幕的,是苏制“蚊子”(183P)级导弹艇,这种由鱼雷艇改装而来的第一代导弹艇正如当年鱼雷的出现带给海军作战方式巨大变化一样,令以“鱼雷制海”和“巡洋作战”为特色的海军“新学派”在60年后死灰复燃,塞得港外“蚊子”的怒火吞没了从二战驶来的“埃拉特”号,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导弹艇”的热潮。让人想起1877~1878年俄土战争,战争中俄军鱼雷艇取得的巨大战果使关于“战列舰无用论”的讨论达到了顶峰,鱼雷艇开始大行其道。90年后,俄国人的武器再一次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而作为“新学派”发源地的法国,也没有在这场巨变中缺席。

  倘若说“黄蜂”级(205型)是东方(苏系)专用导弹艇的开始,那么“女勇士”级导弹艇(La Combattante),则该算是西方导弹艇之肇始。这种导弹艇的出现晚于“黄蜂”级,但也比“黄蜂”保持了更长的生产时间。从1964年第一艘以“女勇士”命名的FS  P-730开始,“女勇士”级导弹艇发展出了大小不同,性能各异的近10个型号,使用国家从希腊到智利到马来西亚,从德国到突尼斯到尼日利亚,“女勇士”级在十余个国家服役,其变型型号之多,使用国家之多足以与MEKO系列护卫舰相比。女勇士级得以以其经典的设计,庞大的建造数量,持久的服役时间,成为西方系导弹艇的模板和标杆。在它的旗下,有诸如148型和“萨尔”级等著名舰级,堪称攻击快艇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肇始:德法合作与“女勇士”Ⅰ
  
  一般认为,最早的“女勇士”级导弹艇是法国诺曼底机械公司(CMN)公司在1964年在德国海军140型和141型鱼雷艇的船体基础上建造的“女勇士”号试验艇,所以在该型艇的从外形特征上很难看出后来“女勇士”级的影子。这艘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建造的小艇成为以后“女勇士”级导弹艇鼻祖,不过这条艇并不是作战用艇,其动力是两台1600马力柴油机,最大航速只有23节,这艘艇也成为法国海军中唯一的“女勇士”级,法国海军先后再其艇体上试验了SS-11M和SS-12M反舰导弹,从1970年开始,该艇又开始担负MM-38“飞鱼”导弹的舰射试验任务。在大多数分类中,这条P730艇被划分为“女勇士”Ⅰ级。此后CMN承接了“女勇士”级绝大部分订单,将这个系列发展成一个足以与MEKO系列护卫舰媲美的庞大家族。

基本型:“女勇士”Ⅱ

  第一种作战艇是从女勇士Ⅱ级开始的,因此该级艇往往被视作女勇士级的基本型。这个型号包括148型,“萨尔”1、2、3型,马来西亚海军“帕达纳”级,伊朗海军“卡曼”级 ,希腊海军“阿尼莫斯”级和“维提斯”级(148级退役转让)。其中148型和“萨尔”级是这型艇的代表。

  “萨尔”级本来是以色列向德国订购的快艇,但因为种种原因,建造方转到了法国诺曼底机械公司,因此“萨尔”级可以说是德法合作的产物,“萨尔”级1、2、3型因为武器配备的不同而划分开,一型是炮艇型,二型是导弹攻击艇,三型则是在二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火力强化型。“萨尔”级的设计沿用了著名的S艇设计风格,排水型艇体,圆舭线型,丰满的水线以上和尖削的水线下部分,略带后倾弧度的上层建筑分为两层,布置在中前部,指挥中心,各种观通设备,桅杆都布置在上层建筑上,火炮安装在艏艉,中后部斜置或横置反舰导弹发射器,这种布置方式为后来大多数西方导弹艇所效仿。

  从时间上看,以色列“萨尔”级导弹艇应该是女勇士系列最早的成员。为了弥补二战中屠杀犹太人带来的恶劣影响,德国从1960年开始就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萨尔”级的原型便是德国吕尔森船厂的TNC-42型鱼雷艇基础上发展出的TNC-45型导弹艇。早在1965年,以色列方面就向德国下了订单,由于阿拉伯国家的压力,这个合同被迫转交给法国这个一贯特立独行的国家来完成,在赎罪日战争爆发前,这12艘快艇已经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回到以色列,其中更演绎出了以色列船员“偷走”快艇的传奇故事。这些艇回到以色列国内后才安装了武器,由于迦伯列导弹研制进度的滞后,也就产生了“萨尔”1型炮艇,“萨尔”2型导弹攻击艇和在“萨尔”2型基础上强化火力而来的“萨尔”3型导弹攻击艇,最终在赎罪日战争中,依靠相对先进的技术和战术,取得巨大胜利,击沉击伤阿方导弹艇十余艘而自己仅3人阵亡,拉开了现代导弹攻防战的序幕。吃掉大象的“蚊子”终于被自己掀起的导弹狂潮所吞没,而在这场划时代的战争中,法国制造的快艇有幸成为主角和胜利者,这与一百年前,“新学派”思想在法国的兴起有些共同点,但法国并没有走上“小艇制海”这条老路。

  1970年,当迦伯列反舰导弹实用化后,萨尔1被改装为萨尔2,故萨尔2一共有六艘。该级艇长 45米 宽7米,吃水2.5米,标准排水量220吨,满载排水量250吨,最大航速40节,续航力1000海里/30节,标准编制35人。
  
  “萨尔”2型艇最早装备装备两门40MM炮和两座单装,一座三联装旋转式迦伯列反舰导弹发射器,70年代以后,该艇陆续改装,用4枚“鱼叉”替换三联装迦伯列,拆除后部的40毫米炮,加装了VDS和MK-46鱼雷,以便应付阿拉伯海军,还有日趋壮大的苏联海军的水下威胁。此外,电子战系统也得到了很大加强。
  
  萨尔3型共6艘,装备奥托76毫米炮一门,三联装迦伯列导弹发射器两座 。这些艇之后同样进行了改装,用鱼叉导弹替换了一部分迦伯列。但该艇没有进行加强反潜能力的改装。1989年,INS 翰利特和INS 赫兹两艇被转让给智利海军,被称为“易奎裹”级,现已退役。值得一提的是,“萨尔”3级是第一种装备意大利“奥拓”76毫米速射炮的小型舰艇,而该炮正是以色列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德国也曾参与,但中途退出),以色列也就成了这种火炮的第一个国外客户。如今,“奥拓”76毫米速射炮系列已经成了现代舰炮的一个传奇,成为现代中口径舰炮中其范围最广,装备数量最多,适应性最强的型号,没有之一。

  148型则是联邦德国海军自己使用的型号,按照“女勇士”级的谱系,应该算是女勇士ⅡA,共建造了20艘,编号从S-41到S-60,所有快艇都是由法国诺曼底机械制造公司建造船体,下水后回到德国吕尔森船厂舾装。首批8艘艇的单价达到4300万马克,其中不乏德国方面修复德法关系的考量。在其中1972年10月,148型首艇开始服役。直到1975年5月全部完工,这些艇最早是没有艇名的,后来按照德国传统,以动物名为其命名。140型和141型则开始被逐渐替代并出售到国外,直到现在也还有在服役中的。
  
  这型艇长44米,宽6.6米,吃水2.1米,标准排水量243吨,满载排水量265吨,最大航速38节。艇体为焊接钢质,肋骨和上层建筑都为铝合金,舰桥分为两层,采用四脚桅,全艇分为12个水密舱,四台柴油机推进,四轴,采用艏部一门意制奥托76毫米炮,舯部布置四枚法制飞鱼MM-38反舰导弹,尾部则是一座博福斯40毫米单管炮,还可以携带八枚水雷,这个配置成为以后女勇士级变型型号的基础,加上20艘的绝对数量,148型(女勇士ⅡA)得以成为“女勇士”级的代表作。而“萨尔”级的建造时间虽然最早,但由于其独特的武器配备和发展方向,只能算是女勇士系列的一个分支。

  马来西亚海军也是女勇士ⅡA的用户,该国一共拥有4艘该型艇,在1972至1973年间进入马来西亚海军服役,称为“帕达纳”级。该艇以博福斯57毫米炮作为主炮,其他配置同148型。

   利比亚海军装备的是女勇士ⅡG型,一共10艘,与其他女勇士Ⅱ的主要差别是使用意大利制造的“奥托马特”MK1型反舰导弹,这些艇从1979年6月到1982年1月相继服役。

  提到女勇士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及希腊海军。

  希腊是装备女勇士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先后装备了多达20艘“女勇士”级艇,与德国持平。早在1972年,希腊海军就订购了4艘女勇士Ⅱ基本型导弹艇,即“阿尼默斯”级。从总体上说,这个女勇士Ⅱ才是最基本的女勇士作战型(相当于歼-7Ⅱ在歼-7系列中的地位),与大多数同伴不同,这四艘艇都装有鱼雷发射管。更重要的是35毫米口径的主炮,这在以后的变型艇里是没有的。四艘艇分别是:P14 阿尼莫斯、P15 阿洛提斯、P16 孔尼、P17 巴提斯。其中的P-15”阿洛提斯”号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艘,该艇1972年5月23日服役,2004年4月23日,在服役32年,航行21万海里后,该艇被转交给格鲁吉亚海军,成为该国头号主力舰“季奥斯库里亚”号,格方打算让她至少再服役10年,但南奥赛梯战争改变了一切。2008年8月19日,该艇在码头上被席卷而来的俄军俘获,并拖走炸毁。与其一同沉没在波季港的,还有原苏联海军206MP型,现格鲁吉亚海军“第比利斯”号导弹艇,而206MP的设计基础正是“女勇士”级的手下败将,205型黄蜂级,当年的胜败双方可谓殊途同归。

  言归正传,1990年代,希腊海军还接受了6艘原西德海军退役的148型,即女勇士ⅡA编号从P72开始到P77,其中P74,P75用美制“鱼叉”反舰导弹替代了原有的MM-38“飞鱼”.目前这些艇已大部退役。

  另外,智利海军在1995—1997年也接收了4艘退役的148型,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接收的,INS 翰利特  INS 赫兹 两艇,智利海军一共拥有6艘女勇士级。

  还有埃及海军,它接收了5艘148型,成为唯一一个同时使用苏制“黄蜂”级和“女勇士”级的海军。


进一步发展:女勇士Ⅲ

  20世纪70年代,是导弹艇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订购了4艘女勇士Ⅱ型后,1973年,希腊海军进一步提出了女勇士Ⅲ型的需求,这也是女勇士级的第一个重大改进型,主要是增大排水量,以便搭载更多武器。艇长由基本型的44米增加到56.2米,宽度扩大到3米,满载排水量达到425吨,为了弥补排水量增大带来的航速损失,该级艇的发动机由四台MTU16V538TB90型更换为四台MTU20V538TB92型,总功率上升到17060马力,加上汤姆逊公司对船体线型的修改,最大航速得以维持在35.7节,人员编制也达到42人。随着吨位的增大,该艇的火力也急剧膨胀,装备飞鱼MM38反舰导弹4枚,奥托76毫米炮两门,双联装30毫米炮两门以及两管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ST-4线导鱼雷。希腊方面对这个方案很满意,遂于1974年发出4艘订单,即:P20 拉斯科斯、P21 彼利阿斯、P22 托帕斯、P23 米孔斯。这个型号一般被称为女勇士Ⅲ,也有女勇士ⅢA的分类。至1977年,四艇相继服役。

  1978年希腊海军又提出了第二批6艘“勇士”级的引进计划,这一批共6艘,编号是女勇士ⅢB,全部引进技术在希腊国内建造,与先前的Ⅲ型主要区别在于,用6枚“企鹅”反舰导弹替换“飞鱼”导弹,首艇1979年11月开工,至1981年5月全部服役,编号从P24到P29,其中的P25艇于1996年11月与渡轮相撞沉没。

  同时使用女勇士ⅢB的还有非洲新兴国家尼日利亚。这三艘艇,于1981年完工,配置同女勇士 Ⅲ型,不过将尾部的76毫米炮换成了35毫米炮。

  女勇士ⅢM的使用方是突尼斯和卡塔尔。卡塔尔海军装备的是“达马撒”级,即 女勇士ⅢM型,共三艘,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相继服役。突尼斯海军的三艘艇于1991年前后服役。这型艇与尼日利亚海军的女勇士ⅢB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用两座四联飞鱼MM40替换了MM-38,反舰火力增强了一倍。

  伊朗海军算是一个特例,在巴列维时期,伊朗海军曾订购了9艘女勇士Ⅱ级,这些快艇在1978年交付完毕,1981年,伊朗通过种种渠道又得到3艘。这些快艇都使用“鱼叉”反舰导弹。在两伊战争中,原卡曼级的“乔森”(Joshan)号遭到美军攻击沉没,成为第一艘被确认的防空导弹反舰命中记录的受害者。另有一艘“帕坎”(Paykan)在1980年被伊拉克军队击沉。剩下的由于该国国际环境恶劣和美国的封锁,原配的“鱼叉”导弹陆续达到保质期失效,伊朗随即逐渐将这些失效的导弹替换成中国制造的C-801/802导弹或其国产型“诺尔”,在役的10艘“卡曼”级中有9艘都使用C-801/802系列,同时还在该艇的技术上自行仿制出了SINA级并持续建造,成为女勇士级用户中唯一一个自主发展新型号的国家。

  现在所知道的SINA级一共有四艘,从2003年到2008年相继服役,其中就有新的“乔森”(P-225)号和“帕坎”号(P-224)。加上原有的12艘“卡曼”级,伊朗海军一共拥有过16艘女勇士Ⅱ型,成为该型艇仅次于希腊海军的第二大用户。这些艇的编号从P221到P234,其中P224  P225  P233  P234属于“新浪”级,这四艘“新浪”级全部使用C-801/802系列导弹,并将艇艉的博福斯40毫米炮替换成了20毫米炮,由于一部分“卡曼”级也进行了这种改装,所以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新浪”级将原装的美制WM-28火控雷达替换成了伊朗自行生产的一种饼状雷达天线。

  “女勇士”级还有个特殊的成员,即新的“女勇士”Ⅰ型,采用这个复古的编号,主要是因为这型艇体格相对较小(长42米,排水量245吨),火力与原“女勇士”Ⅰ型类似,都使用短程导弹(海鸥)。这种在CMN内部被称为P-37BLR的快艇得到了科威特海军8艘的订单,并命名为“阿马拉丁”级,1998年至2000年相继服役。这种快艇在整个系列中算是异类,采用喷水推进,航速只能达到30节,装备两座双联装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海鸥”反舰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只有15千米。另外,该艇还装备一门布雷达40毫米炮,两挺12.7毫米机枪,一门20毫米炮和六联装“萨德尔”防空导弹,火力虽然不强,但也面面俱到,同时该型艇也是第一种大规模应用低雷达反射面设计的“女勇士”级。最重要的是,该艇装备泰利斯公司的TAVITAC-NT中央指挥控制系统,能高度整合全艇武器及火控设备,使之高效率运作,可以说在这型艇最能体现现代小型攻击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


新的开始:阿联酋海军“贝鲁纳”级巡逻舰
  
  进入90年代后,过去建造的第一批“女勇士”Ⅱ型相继进入暮年,需要替换,CMN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了“女勇士”Ⅰ/Ⅶ/Ⅷ型导弹艇和以“女勇士”级为基础的BR70型巡逻舰,除了“女勇士”Ⅰ型得到科威特海军青睐外,BR-70也被海湾富国阿联酋看中,CMN以RB70M为原型,与阿联酋阿布扎比船厂(ADSB)合作,主体由CMN负责,细节则交由阿布扎比船厂负责,设计了“贝鲁纳”级巡逻舰以满足阿联酋海军替换现役6艘“阿哈纳”级导弹艇的要求,2004NIAN ,阿联酋国防部首先同ADSB签订了四艘“贝鲁纳”级的合同,次年又签订了后两艘的建造合同,2005年9月8日,首舰“贝鲁纳”号在位于法国瑟堡的CMN诺曼底机械厂开工建造,计划2010年服役,而ADSB自行建造的二号舰则于2006年开工,计划2011年服役,整个计划耗资8.17亿美元。

  这种巡逻舰是一种典型的多用途舰船,全船外形光滑平整,具有很强的低雷达反射面设计特征。装备一门奥托76毫米62倍口径速射炮,八枚飞鱼MM-40 BLACK 2反舰导弹,美制MK-48垂直导弹发射器,使用超级海麻雀ESSM防空导弹,两门MLG-27 30毫米自动炮,一座MK-49 MK3拉姆防空导弹发射器,并可携带一架AS-565轻型直升机。为了应付在中东地区频频出现的水雷威胁,该舰在设计时甚至预留了水雷战设备的空间,以后不需要进行太大的改装,就能执行水雷和反水雷任务。以上这些武器由意大利AMS公司提供的IPN-S中央控制系统负责统一指挥,使用LINK-11和LINK Y MARK2相结合的数据链系统,能够与友舰、该国装备的CN-235巡逻机进行保密语音通讯和资料传输。

  “贝鲁纳”级是现在为止最大的一种“女勇士”系列,也是这个系列中第二种采用喷水推进的型号,相对较大的舰体,长宽比却不大,加上深V型设计,搭配四台总功率达到22500马力的MTU 12V595柴油机与两个喷水推进器,该舰的速度可以达32节,在15节速度下续航力达到2400海里以上,自持力14天,这也是“女勇士”系列中最强的。“贝鲁纳”级的出现,代表着“女勇士”系列一个新的开始,在轻型舰艇大型化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传统的500吨以下的导弹艇已经越来越难满足使用需要,吨位逐渐向轻型护卫舰靠拢,或许是今后导弹艇发展的一个方向。
尾声

  CMN以“女勇士”级的畅销,奠定了法国在二战后西方轻型舰艇出口中的重要地位,“女勇士”级导弹艇也与幻影2000战斗机,“拉菲特”级护卫舰一起,成为法国武器的代名词。而原本就承建140、141型的德国吕尔森船厂正是以此为契机,将自己的业务由鱼雷艇扩展到导弹艇,推出了著名的143型导弹艇。借鉴使用“女勇士”级的经验,吕尔森船厂继续改进TNC系列并大量出口。德法两国正是从这里开始,包揽了西方轻型导弹舰艇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舰艇发展史上写下了自己的一笔。而“女勇士”级则以自己近一百艘的数量(加上“贝努纳”级6艘,共100艘),在西方导弹艇家族中占据统治地位。

  如今,希腊海军的“女勇士”级正在接受改装,伊朗“乔森”号已经以新的面目重生,黑海的海水仍在舔食着“季奥斯库里亚”号的残破船体,利比亚海军的“皮尔•格鲁德”号则在锡德拉湾的海底沉睡,越来越多的“女勇士”级正化为鱼礁、标靶或在焊枪的火花下灰飞烟灭回归原始状态。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靠高航速吃饭的快艇们正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危机。单纯的导弹攻击艇,因为体型较小,难以容纳更多的防空武器,小船体带来的续航力低,适航性差等问题是不可克服的。在面对攻击力更强,反应速度更快,隐蔽性更好的空中力量时,无论是作为友军还是敌军,地位都非常尴尬,即使有机会靠反舰导弹攻击取得战果,小口径火炮也使得她们无法扩大或巩固战果。而装备76毫米火炮的“女勇士”级(按我国的分类应该算是“导弹护卫艇”)就表现出比那些专用导弹艇更强的适应性。“女勇士”级的设计使用经验,对我们这个仍然在大量生产,使用导弹艇的国家来说,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一种功能化的武器,注定只有在设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其设计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导弹艇日益大型化,多用途化的今天,我国发展的新型导弹艇,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不知以后的人们是否还会记得,那些高速奔驰在海面上的“女勇士”们,是怎样一种飒爽舰姿。

首先要谢谢委员帮忙交稿和排版。
   
  这个是第3次修改的稿子,与刊载的多少有些不同。
   
  二战后,随着制导武器技术的进步,军事装备开始朝导弹化方向发展,为海战战场揭开“导弹战”序幕的,是苏制“蚊子”(183P)级导弹艇,这种由鱼雷艇改装而来的第一代导弹艇正如当年鱼雷的出现带给海军作战方式巨大变化一样,令以“鱼雷制海”和“巡洋作战”为特色的海军“新学派”在60年后死灰复燃,塞得港外“蚊子”的怒火吞没了从二战驶来的“埃拉特”号,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导弹艇”的热潮。让人想起1877~1878年俄土战争,战争中俄军鱼雷艇取得的巨大战果使关于“战列舰无用论”的讨论达到了顶峰,鱼雷艇开始大行其道。90年后,俄国人的武器再一次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而作为“新学派”发源地的法国,也没有在这场巨变中缺席。

  倘若说“黄蜂”级(205型)是东方(苏系)专用导弹艇的开始,那么“女勇士”级导弹艇(La Combattante),则该算是西方导弹艇之肇始。这种导弹艇的出现晚于“黄蜂”级,但也比“黄蜂”保持了更长的生产时间。从1964年第一艘以“女勇士”命名的FS  P-730开始,“女勇士”级导弹艇发展出了大小不同,性能各异的近10个型号,使用国家从希腊到智利到马来西亚,从德国到突尼斯到尼日利亚,“女勇士”级在十余个国家服役,其变型型号之多,使用国家之多足以与MEKO系列护卫舰相比。女勇士级得以以其经典的设计,庞大的建造数量,持久的服役时间,成为西方系导弹艇的模板和标杆。在它的旗下,有诸如148型和“萨尔”级等著名舰级,堪称攻击快艇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肇始:德法合作与“女勇士”Ⅰ
  
  一般认为,最早的“女勇士”级导弹艇是法国诺曼底机械公司(CMN)公司在1964年在德国海军140型和141型鱼雷艇的船体基础上建造的“女勇士”号试验艇,所以在该型艇的从外形特征上很难看出后来“女勇士”级的影子。这艘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建造的小艇成为以后“女勇士”级导弹艇鼻祖,不过这条艇并不是作战用艇,其动力是两台1600马力柴油机,最大航速只有23节,这艘艇也成为法国海军中唯一的“女勇士”级,法国海军先后再其艇体上试验了SS-11M和SS-12M反舰导弹,从1970年开始,该艇又开始担负MM-38“飞鱼”导弹的舰射试验任务。在大多数分类中,这条P730艇被划分为“女勇士”Ⅰ级。此后CMN承接了“女勇士”级绝大部分订单,将这个系列发展成一个足以与MEKO系列护卫舰媲美的庞大家族。

基本型:“女勇士”Ⅱ

  第一种作战艇是从女勇士Ⅱ级开始的,因此该级艇往往被视作女勇士级的基本型。这个型号包括148型,“萨尔”1、2、3型,马来西亚海军“帕达纳”级,伊朗海军“卡曼”级 ,希腊海军“阿尼莫斯”级和“维提斯”级(148级退役转让)。其中148型和“萨尔”级是这型艇的代表。

  “萨尔”级本来是以色列向德国订购的快艇,但因为种种原因,建造方转到了法国诺曼底机械公司,因此“萨尔”级可以说是德法合作的产物,“萨尔”级1、2、3型因为武器配备的不同而划分开,一型是炮艇型,二型是导弹攻击艇,三型则是在二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火力强化型。“萨尔”级的设计沿用了著名的S艇设计风格,排水型艇体,圆舭线型,丰满的水线以上和尖削的水线下部分,略带后倾弧度的上层建筑分为两层,布置在中前部,指挥中心,各种观通设备,桅杆都布置在上层建筑上,火炮安装在艏艉,中后部斜置或横置反舰导弹发射器,这种布置方式为后来大多数西方导弹艇所效仿。

  从时间上看,以色列“萨尔”级导弹艇应该是女勇士系列最早的成员。为了弥补二战中屠杀犹太人带来的恶劣影响,德国从1960年开始就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萨尔”级的原型便是德国吕尔森船厂的TNC-42型鱼雷艇基础上发展出的TNC-45型导弹艇。早在1965年,以色列方面就向德国下了订单,由于阿拉伯国家的压力,这个合同被迫转交给法国这个一贯特立独行的国家来完成,在赎罪日战争爆发前,这12艘快艇已经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回到以色列,其中更演绎出了以色列船员“偷走”快艇的传奇故事。这些艇回到以色列国内后才安装了武器,由于迦伯列导弹研制进度的滞后,也就产生了“萨尔”1型炮艇,“萨尔”2型导弹攻击艇和在“萨尔”2型基础上强化火力而来的“萨尔”3型导弹攻击艇,最终在赎罪日战争中,依靠相对先进的技术和战术,取得巨大胜利,击沉击伤阿方导弹艇十余艘而自己仅3人阵亡,拉开了现代导弹攻防战的序幕。吃掉大象的“蚊子”终于被自己掀起的导弹狂潮所吞没,而在这场划时代的战争中,法国制造的快艇有幸成为主角和胜利者,这与一百年前,“新学派”思想在法国的兴起有些共同点,但法国并没有走上“小艇制海”这条老路。

  1970年,当迦伯列反舰导弹实用化后,萨尔1被改装为萨尔2,故萨尔2一共有六艘。该级艇长 45米 宽7米,吃水2.5米,标准排水量220吨,满载排水量250吨,最大航速40节,续航力1000海里/30节,标准编制35人。
  
  “萨尔”2型艇最早装备装备两门40MM炮和两座单装,一座三联装旋转式迦伯列反舰导弹发射器,70年代以后,该艇陆续改装,用4枚“鱼叉”替换三联装迦伯列,拆除后部的40毫米炮,加装了VDS和MK-46鱼雷,以便应付阿拉伯海军,还有日趋壮大的苏联海军的水下威胁。此外,电子战系统也得到了很大加强。
  
  萨尔3型共6艘,装备奥托76毫米炮一门,三联装迦伯列导弹发射器两座 。这些艇之后同样进行了改装,用鱼叉导弹替换了一部分迦伯列。但该艇没有进行加强反潜能力的改装。1989年,INS 翰利特和INS 赫兹两艇被转让给智利海军,被称为“易奎裹”级,现已退役。值得一提的是,“萨尔”3级是第一种装备意大利“奥拓”76毫米速射炮的小型舰艇,而该炮正是以色列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德国也曾参与,但中途退出),以色列也就成了这种火炮的第一个国外客户。如今,“奥拓”76毫米速射炮系列已经成了现代舰炮的一个传奇,成为现代中口径舰炮中其范围最广,装备数量最多,适应性最强的型号,没有之一。

  148型则是联邦德国海军自己使用的型号,按照“女勇士”级的谱系,应该算是女勇士ⅡA,共建造了20艘,编号从S-41到S-60,所有快艇都是由法国诺曼底机械制造公司建造船体,下水后回到德国吕尔森船厂舾装。首批8艘艇的单价达到4300万马克,其中不乏德国方面修复德法关系的考量。在其中1972年10月,148型首艇开始服役。直到1975年5月全部完工,这些艇最早是没有艇名的,后来按照德国传统,以动物名为其命名。140型和141型则开始被逐渐替代并出售到国外,直到现在也还有在服役中的。
  
  这型艇长44米,宽6.6米,吃水2.1米,标准排水量243吨,满载排水量265吨,最大航速38节。艇体为焊接钢质,肋骨和上层建筑都为铝合金,舰桥分为两层,采用四脚桅,全艇分为12个水密舱,四台柴油机推进,四轴,采用艏部一门意制奥托76毫米炮,舯部布置四枚法制飞鱼MM-38反舰导弹,尾部则是一座博福斯40毫米单管炮,还可以携带八枚水雷,这个配置成为以后女勇士级变型型号的基础,加上20艘的绝对数量,148型(女勇士ⅡA)得以成为“女勇士”级的代表作。而“萨尔”级的建造时间虽然最早,但由于其独特的武器配备和发展方向,只能算是女勇士系列的一个分支。

  马来西亚海军也是女勇士ⅡA的用户,该国一共拥有4艘该型艇,在1972至1973年间进入马来西亚海军服役,称为“帕达纳”级。该艇以博福斯57毫米炮作为主炮,其他配置同148型。

   利比亚海军装备的是女勇士ⅡG型,一共10艘,与其他女勇士Ⅱ的主要差别是使用意大利制造的“奥托马特”MK1型反舰导弹,这些艇从1979年6月到1982年1月相继服役。

  提到女勇士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及希腊海军。

  希腊是装备女勇士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先后装备了多达20艘“女勇士”级艇,与德国持平。早在1972年,希腊海军就订购了4艘女勇士Ⅱ基本型导弹艇,即“阿尼默斯”级。从总体上说,这个女勇士Ⅱ才是最基本的女勇士作战型(相当于歼-7Ⅱ在歼-7系列中的地位),与大多数同伴不同,这四艘艇都装有鱼雷发射管。更重要的是35毫米口径的主炮,这在以后的变型艇里是没有的。四艘艇分别是:P14 阿尼莫斯、P15 阿洛提斯、P16 孔尼、P17 巴提斯。其中的P-15”阿洛提斯”号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艘,该艇1972年5月23日服役,2004年4月23日,在服役32年,航行21万海里后,该艇被转交给格鲁吉亚海军,成为该国头号主力舰“季奥斯库里亚”号,格方打算让她至少再服役10年,但南奥赛梯战争改变了一切。2008年8月19日,该艇在码头上被席卷而来的俄军俘获,并拖走炸毁。与其一同沉没在波季港的,还有原苏联海军206MP型,现格鲁吉亚海军“第比利斯”号导弹艇,而206MP的设计基础正是“女勇士”级的手下败将,205型黄蜂级,当年的胜败双方可谓殊途同归。

  言归正传,1990年代,希腊海军还接受了6艘原西德海军退役的148型,即女勇士ⅡA编号从P72开始到P77,其中P74,P75用美制“鱼叉”反舰导弹替代了原有的MM-38“飞鱼”.目前这些艇已大部退役。

  另外,智利海军在1995—1997年也接收了4艘退役的148型,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接收的,INS 翰利特  INS 赫兹 两艇,智利海军一共拥有6艘女勇士级。

  还有埃及海军,它接收了5艘148型,成为唯一一个同时使用苏制“黄蜂”级和“女勇士”级的海军。


进一步发展:女勇士Ⅲ

  20世纪70年代,是导弹艇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订购了4艘女勇士Ⅱ型后,1973年,希腊海军进一步提出了女勇士Ⅲ型的需求,这也是女勇士级的第一个重大改进型,主要是增大排水量,以便搭载更多武器。艇长由基本型的44米增加到56.2米,宽度扩大到3米,满载排水量达到425吨,为了弥补排水量增大带来的航速损失,该级艇的发动机由四台MTU16V538TB90型更换为四台MTU20V538TB92型,总功率上升到17060马力,加上汤姆逊公司对船体线型的修改,最大航速得以维持在35.7节,人员编制也达到42人。随着吨位的增大,该艇的火力也急剧膨胀,装备飞鱼MM38反舰导弹4枚,奥托76毫米炮两门,双联装30毫米炮两门以及两管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ST-4线导鱼雷。希腊方面对这个方案很满意,遂于1974年发出4艘订单,即:P20 拉斯科斯、P21 彼利阿斯、P22 托帕斯、P23 米孔斯。这个型号一般被称为女勇士Ⅲ,也有女勇士ⅢA的分类。至1977年,四艇相继服役。

  1978年希腊海军又提出了第二批6艘“勇士”级的引进计划,这一批共6艘,编号是女勇士ⅢB,全部引进技术在希腊国内建造,与先前的Ⅲ型主要区别在于,用6枚“企鹅”反舰导弹替换“飞鱼”导弹,首艇1979年11月开工,至1981年5月全部服役,编号从P24到P29,其中的P25艇于1996年11月与渡轮相撞沉没。

  同时使用女勇士ⅢB的还有非洲新兴国家尼日利亚。这三艘艇,于1981年完工,配置同女勇士 Ⅲ型,不过将尾部的76毫米炮换成了35毫米炮。

  女勇士ⅢM的使用方是突尼斯和卡塔尔。卡塔尔海军装备的是“达马撒”级,即 女勇士ⅢM型,共三艘,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相继服役。突尼斯海军的三艘艇于1991年前后服役。这型艇与尼日利亚海军的女勇士ⅢB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用两座四联飞鱼MM40替换了MM-38,反舰火力增强了一倍。

  伊朗海军算是一个特例,在巴列维时期,伊朗海军曾订购了9艘女勇士Ⅱ级,这些快艇在1978年交付完毕,1981年,伊朗通过种种渠道又得到3艘。这些快艇都使用“鱼叉”反舰导弹。在两伊战争中,原卡曼级的“乔森”(Joshan)号遭到美军攻击沉没,成为第一艘被确认的防空导弹反舰命中记录的受害者。另有一艘“帕坎”(Paykan)在1980年被伊拉克军队击沉。剩下的由于该国国际环境恶劣和美国的封锁,原配的“鱼叉”导弹陆续达到保质期失效,伊朗随即逐渐将这些失效的导弹替换成中国制造的C-801/802导弹或其国产型“诺尔”,在役的10艘“卡曼”级中有9艘都使用C-801/802系列,同时还在该艇的技术上自行仿制出了SINA级并持续建造,成为女勇士级用户中唯一一个自主发展新型号的国家。

  现在所知道的SINA级一共有四艘,从2003年到2008年相继服役,其中就有新的“乔森”(P-225)号和“帕坎”号(P-224)。加上原有的12艘“卡曼”级,伊朗海军一共拥有过16艘女勇士Ⅱ型,成为该型艇仅次于希腊海军的第二大用户。这些艇的编号从P221到P234,其中P224  P225  P233  P234属于“新浪”级,这四艘“新浪”级全部使用C-801/802系列导弹,并将艇艉的博福斯40毫米炮替换成了20毫米炮,由于一部分“卡曼”级也进行了这种改装,所以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新浪”级将原装的美制WM-28火控雷达替换成了伊朗自行生产的一种饼状雷达天线。

  “女勇士”级还有个特殊的成员,即新的“女勇士”Ⅰ型,采用这个复古的编号,主要是因为这型艇体格相对较小(长42米,排水量245吨),火力与原“女勇士”Ⅰ型类似,都使用短程导弹(海鸥)。这种在CMN内部被称为P-37BLR的快艇得到了科威特海军8艘的订单,并命名为“阿马拉丁”级,1998年至2000年相继服役。这种快艇在整个系列中算是异类,采用喷水推进,航速只能达到30节,装备两座双联装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海鸥”反舰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只有15千米。另外,该艇还装备一门布雷达40毫米炮,两挺12.7毫米机枪,一门20毫米炮和六联装“萨德尔”防空导弹,火力虽然不强,但也面面俱到,同时该型艇也是第一种大规模应用低雷达反射面设计的“女勇士”级。最重要的是,该艇装备泰利斯公司的TAVITAC-NT中央指挥控制系统,能高度整合全艇武器及火控设备,使之高效率运作,可以说在这型艇最能体现现代小型攻击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


新的开始:阿联酋海军“贝鲁纳”级巡逻舰
  
  进入90年代后,过去建造的第一批“女勇士”Ⅱ型相继进入暮年,需要替换,CMN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了“女勇士”Ⅰ/Ⅶ/Ⅷ型导弹艇和以“女勇士”级为基础的BR70型巡逻舰,除了“女勇士”Ⅰ型得到科威特海军青睐外,BR-70也被海湾富国阿联酋看中,CMN以RB70M为原型,与阿联酋阿布扎比船厂(ADSB)合作,主体由CMN负责,细节则交由阿布扎比船厂负责,设计了“贝鲁纳”级巡逻舰以满足阿联酋海军替换现役6艘“阿哈纳”级导弹艇的要求,2004NIAN ,阿联酋国防部首先同ADSB签订了四艘“贝鲁纳”级的合同,次年又签订了后两艘的建造合同,2005年9月8日,首舰“贝鲁纳”号在位于法国瑟堡的CMN诺曼底机械厂开工建造,计划2010年服役,而ADSB自行建造的二号舰则于2006年开工,计划2011年服役,整个计划耗资8.17亿美元。

  这种巡逻舰是一种典型的多用途舰船,全船外形光滑平整,具有很强的低雷达反射面设计特征。装备一门奥托76毫米62倍口径速射炮,八枚飞鱼MM-40 BLACK 2反舰导弹,美制MK-48垂直导弹发射器,使用超级海麻雀ESSM防空导弹,两门MLG-27 30毫米自动炮,一座MK-49 MK3拉姆防空导弹发射器,并可携带一架AS-565轻型直升机。为了应付在中东地区频频出现的水雷威胁,该舰在设计时甚至预留了水雷战设备的空间,以后不需要进行太大的改装,就能执行水雷和反水雷任务。以上这些武器由意大利AMS公司提供的IPN-S中央控制系统负责统一指挥,使用LINK-11和LINK Y MARK2相结合的数据链系统,能够与友舰、该国装备的CN-235巡逻机进行保密语音通讯和资料传输。

  “贝鲁纳”级是现在为止最大的一种“女勇士”系列,也是这个系列中第二种采用喷水推进的型号,相对较大的舰体,长宽比却不大,加上深V型设计,搭配四台总功率达到22500马力的MTU 12V595柴油机与两个喷水推进器,该舰的速度可以达32节,在15节速度下续航力达到2400海里以上,自持力14天,这也是“女勇士”系列中最强的。“贝鲁纳”级的出现,代表着“女勇士”系列一个新的开始,在轻型舰艇大型化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传统的500吨以下的导弹艇已经越来越难满足使用需要,吨位逐渐向轻型护卫舰靠拢,或许是今后导弹艇发展的一个方向。
尾声

  CMN以“女勇士”级的畅销,奠定了法国在二战后西方轻型舰艇出口中的重要地位,“女勇士”级导弹艇也与幻影2000战斗机,“拉菲特”级护卫舰一起,成为法国武器的代名词。而原本就承建140、141型的德国吕尔森船厂正是以此为契机,将自己的业务由鱼雷艇扩展到导弹艇,推出了著名的143型导弹艇。借鉴使用“女勇士”级的经验,吕尔森船厂继续改进TNC系列并大量出口。德法两国正是从这里开始,包揽了西方轻型导弹舰艇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舰艇发展史上写下了自己的一笔。而“女勇士”级则以自己近一百艘的数量(加上“贝努纳”级6艘,共100艘),在西方导弹艇家族中占据统治地位。

  如今,希腊海军的“女勇士”级正在接受改装,伊朗“乔森”号已经以新的面目重生,黑海的海水仍在舔食着“季奥斯库里亚”号的残破船体,利比亚海军的“皮尔•格鲁德”号则在锡德拉湾的海底沉睡,越来越多的“女勇士”级正化为鱼礁、标靶或在焊枪的火花下灰飞烟灭回归原始状态。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靠高航速吃饭的快艇们正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危机。单纯的导弹攻击艇,因为体型较小,难以容纳更多的防空武器,小船体带来的续航力低,适航性差等问题是不可克服的。在面对攻击力更强,反应速度更快,隐蔽性更好的空中力量时,无论是作为友军还是敌军,地位都非常尴尬,即使有机会靠反舰导弹攻击取得战果,小口径火炮也使得她们无法扩大或巩固战果。而装备76毫米火炮的“女勇士”级(按我国的分类应该算是“导弹护卫艇”)就表现出比那些专用导弹艇更强的适应性。“女勇士”级的设计使用经验,对我们这个仍然在大量生产,使用导弹艇的国家来说,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一种功能化的武器,注定只有在设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其设计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导弹艇日益大型化,多用途化的今天,我国发展的新型导弹艇,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不知以后的人们是否还会记得,那些高速奔驰在海面上的“女勇士”们,是怎样一种飒爽舰姿。
回复 1# EVAF


    血与火的海洋:战斗中的“女勇士”
导弹艇作为一种对海攻击力强大,却成本低廉的作战舰艇,导弹艇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许多为国力不足所困扰的小国青睐,订购了大量快艇作为海军的主力装备使用。作为西方导弹艇的代表,“女勇士”级也早早投入了血与火的较量,导弹艇的荣耀与悲哀,都在她的战斗中得到了体现。
以色列海军的“萨尔”1/2/3级是第一种参加实战的“女勇士”级,在战争爆发时,以色列海军一共有12艘“萨尔”1/2/3级和两艘由萨尔3放大而成的“萨尔”4级(即‘雷谢夫’级,意译就是‘火花’或‘闪光’)。其中一型一艘,即“米夫塔赫”号,这艘最早服役的“萨尔”级由于任务繁重和导弹系统的拖延,直到战争爆发也没能装上反舰导弹设备,因此在战争中作为炮艇参加战斗。
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时,以色列遭到埃及和叙利亚军队酝酿已久的突然袭击,措手不及,在战争初期遭到巨大损失,在前三次战争中屡创奇功的以空军面对阿方新一代苏式防空系统也陷入困境,以色列海军却反应迅速。按照以色列海军司令泰姆莱少将的命令,以色列海军在1973年10月1日就进入了临战状态,所以在1973年10月6日14时,即战争爆发一小时后,以色列海军的第一批战斗编队就冲出海法港。该编队由萨尔4型“雷谢夫”号任旗舰,指挥官是巴尔卡伊中校,下辖“萨尔”-3级导弹艇“加什”号和“哈尼特”号,“萨尔”-2级 “米次那格”号,“萨尔”-1级炮艇“米夫塔赫”号,共携“迦伯列”反舰导弹23枚,通行的还有两艘携带直升机的登陆舰,这个编队的作战目的是歼灭对叙利亚海军舰艇,打破其对以色列的封锁。该编队沿黎巴嫩海岸搜索前进,目标直指叙利亚主要军港拉塔基亚。由于情况不明,加上两艘登陆舰的拖累,以军编队的速度只有12节并保持无线电静默,小心翼翼地在叙利亚海岸监视雷达作用范围外航行。经过16个小时的航行,以军舰艇到达拉塔基亚西南方60公里左右位置,距离叙军频繁活动地域非常近。根据巴尔卡伊中校的命令,该艇队分成两个呈单纵队排列的攻击群,“米次那格”号、“加什”号、“哈尼特”号组成第一群,居坐,为主攻群。“米夫塔赫”和“莱谢夫”号组成第二群,居右,为掩护群,利用“雷谢夫”号船体较大,探测设备较全的优势,担负指挥引导任务。两艘登陆舰在攻击群编成时向预定战区外撤离并放飞四架直升机侦察敌情。
与此同时,叙利亚海军也已经有所准备,他们在导弹艇队前方布置了一艘P4型鱼雷快艇,担负雷达警戒任务,同时布置一艘T43型扫雷艇负责搜索和佯动。导弹艇队在后方,计划在发现敌军后才转向敌侧面,利用“冥河”导弹射程相对较远的优势(当时装备的“冥河”A/B导弹射程39公里,以色列“迦伯列”Ⅰ导弹射程只有20公里),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视情况决定继续打击还是撤离。
以色列直升机排成一路纵队,保持低速,贴着海面飞行,模仿导弹艇的运动症候,进入叙利亚海岸雷达的作用范围,故意使其发现自己并引导导弹艇前来攻击,而反舰导弹无法击中直升机,相反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导弹也会被消耗,削弱叙利亚导弹艇的攻击能力。这个战术动作可算是这场战斗中的一大亮点。
按照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待直升机进入叙利亚雷达的作用范围内后,以方导弹艇开始打开雷达搜索目标,10月6日22时28分,以色列海军发现了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个海上目标----P4型鱼雷艇,距离50链。第一攻击群的“米次那格”号随即冲向正高速撤离的鱼雷艇,两者航向交叉。22时30分,“米次那格”号在25链距离上用2门40毫米炮对叙利亚鱼雷艇发动猛烈炮击,P-4型很快被完全压制,失去动力,随即被跟上来的“加什”号击沉,成为奥托76毫米炮的第一个牺牲品。7分钟后,“加什”号又发现20海里外的一个小型目标,初战得胜的以军两个攻击群随即转向扑向目标。
另一方面,以方的直升机佯动取得了效果,叙利亚雷达果然把他们当成了导弹艇,于22时27分引导一艘“黄蜂”级导弹艇和两艘“蚊子”级导弹艇出港实施攻击,一小时后,叙利亚导弹艇这些“导弹艇”发射6枚“冥河”导弹,自然无一命中,这样叙军只剩2枚导弹可以使用了。
“加什”号发现的正是T-43型扫雷舰,该舰随即也发现了正杀气腾腾冲向自己的以色列导弹艇,试图逃往海岸,获得岸炮的掩护,但以该舰不超过20节的航速显然无法躲避航速高达40节的以色列新型导弹艇,23时16分,“加什”号在“迦伯列”导弹的极限射程上向扫雷舰发射了一枚导弹,在导弹飞行途中,扫雷舰已经运动到导弹射程之外,导弹失去目标,坠入海中。“雷谢夫”号随即在18千米距离上再次发射两枚导弹,击中扫雷舰指挥台和舰艏,该舰虽然没有沉没,但也只能保持微速行驶。
23时25分,终于清醒过来的叙利亚导弹艇向以色列导弹艇发射了剩下的两枚“冥河”导弹,这种老式反舰导弹巡航高度达150米,而且十分笨拙。以方很快发现了来袭导弹,发射干扰箔条并高速回转闪避,同时努力用火炮拦截。一枚导弹坠海,另一枚被“米次那格”上加装的12.7毫米机枪击中爆炸。躲开导弹后,以方迅速恢复成战斗队形,全速追击已经无还手之力的叙利亚导弹艇。
叙军发现攻击失败后,只能以防空能力相对较强的“黄蜂”级殿后(装备两门AK-230 30毫米自动炮),掩护两艘“蚊子”级向海岸方向撤离,由于叙方的保养问题,这两种航速分别可以达到38节和40节的快艇,此时只能以24节的速度逃命。
23时51分,已经追至“迦伯列”导弹射程内的以军第一攻击群向叙军发射了6枚导弹,一艘“蚊子”级和殿后的“黄蜂“相继中弹爆炸,剩下的一艘“蚊子”级也中弹一枚,继续逃跑,却搁浅在海边。“米次那格”号冒着被岸炮攻击的危险高速接近将其击沉,而“哈尼特”则再次充当了补枪手的角色,击沉了先前受伤的T43型扫雷舰。至此,叙利亚海军在拉塔基亚港外的战斗力量全军覆没,三艘导弹艇,一艘鱼雷艇和一艘扫雷舰沉没,以方则毫无损失,于10月7日7时凯旋而归,返回海法港,拉塔基亚海战宣告结束。拉塔基亚海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导弹攻防战,作战的关键环节都是靠导弹完成的,完全揭开了导弹时代的序幕。在这场战斗中,“萨尔”级导弹艇大出风头,证明了自己优良的基础设计。
获得拉塔基亚海战全胜的以色列海军没有时间庆祝胜利,因为在战前,阿以双方(阿方是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的力量对比是33:13,以方击沉了其中三艘,阿方在数量上还是占绝对优势。叙利亚海军已经受到重大打击(战前一共有9艘导弹艇),以色列海军随即瞄准了实力比叙利亚海军强大得多的埃及海军,返港后的攻击群立即补充弹药,修整装备,准备再次出击。10月8日,以海军情报机构就通过破译埃方电报,掌握了埃及海军将有四艘“黄蜂”级导弹艇在10月8日夜间从亚历山大港向塞得港转移这一情报,巴尔卡伊中校再次率领6艘导弹艇出航,“萨尔”4型二号艇“克什特”号,该艇1973年8月才下水,两个月后即参加实战,形成战斗力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巴尔卡伊中校将6艘导弹艇编为三个攻击群;第一群是“克什特号”和“雷谢夫”号,第二群是“埃拉特”号和“米斯加夫”号,第三群是“赫雷夫”号和 “苏法”号。这三个艇群从北到南依次排开,间距2海里,各群均为单纵队。这个艇群同样保持无线电静默,只开启侦察雷达,被动接收敌方主动雷达信号。10月8日18时46分,全队到达杜姆亚特海域,等待一个小时前出航的埃及导弹艇自投罗网。
10月8日21时许,因上次叙利亚海军被袭而万分小心的埃及海军导弹艇一直模仿渔船的运动,航速仅12节并保持无线电静默,这时才用雷达向四周海域扫描了一圈,什么也没发现,雷达波倒是被以色列侦察雷达截获,暴露了埃及导弹艇的位置,但以色列导弹艇并不清楚埃及方面的距离,只能想雷达发现的目标位置低速搜索前进。在这期间,由于一艘艇的主机故障,埃及导弹艇编队停车一小时修理,修好后再次恢复航行,但速度已经由先前的20节降至9节,逐渐接近塞得港海域。由于前一天夜里,埃及海军曾在这个海域损失过一艘“蚊子”级导弹艇(有两种说法,一是被以军攻击机击沉,二是被以军导弹艇击沉,考虑到以军在同一天刚进行了一场大战,需要休整,故个人倾向于攻击机击沉的说法),埃及导弹艇编队更是小心翼翼,为了保证不被突然袭击,埃方再次开机搜索,发现了正在设伏的以色列导弹艇。以方则推断埃及导弹艇就在附近,于是果断开启雷达,展开战斗队形,从三个方向接近已经展开单横队,准备发射导弹的埃军编队,此时的时间是10月8日夜23时25分,双方距离大概25海里。10月9日零时15分,双方已经接近到20海里以内距离,进入“冥河”导弹射程,埃军开始发射导弹并减速,避免与以色列导弹艇过于接近。与叙利亚海军不同,这次埃及导弹艇在最大距离上一次发射了自己携带的全部12枚“冥河”导弹,试图在进入以色列导弹艇攻击范围前得到攻击效果,以便随时抽身撤离。遗憾的是,“冥河”导弹在以军的干扰和闪避下,12枚导弹全部打空坠海。发射导弹两分钟后,埃及方面发现以色列导弹艇没有损失,继续冲向自己,方知大势已去,急忙转向撤离,无奈由于保养不力,这些设计最大航速达到38节的导弹艇现在的实际航速却不能超过30节。以色列方面几条“萨尔”2/3级由于速度相对较快,很快就超过最大航速32节的“萨尔”4冲在前面,但最先发起反击的却是“克什特”号,她由于身处北方编队,相对接近埃及导弹艇,零时50分,该艇与对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10海里,“克什特”号发射了两枚导弹,5分钟后,其他各以军导弹艇也相继开火,“天使”们(“迦伯列”就是“天使”之意)带着死神的召唤飞奔向埃及导弹艇,三艘“黄蜂”相继中弹,其中两艘立即爆炸沉没,另有一艘被击中,随后被“赫雷夫”号和“苏发”号追上,以火炮击沉,剩下一艘规避及时幸未中弹,终于得以向亚历山大港方向逃出生天。在这场被后世称为“杜姆亚特海战”的战斗中,埃及海军损失三艘“黄蜂”级导弹艇,以色列方面又是无一损失。
10月10日深夜,以军导弹艇袭击明特贝迪亚港,三艘“萨尔”级遭到岸炮反击,出现了一定人员伤亡,但也使两艘叙利亚导弹艇受伤搁浅,岸炮阻止了以军的继续攻击。11日夜,4艘以色列导弹艇又袭击了塔尔图斯港,击中了两艘叙利亚导弹艇和一些商船并点燃了油库。
以色列导弹艇猛烈而成功的突击行动,基本歼灭了叙利亚海军导弹艇力量并极大地威慑埃及海军,成功打破了两国在地中海方向对以色列的海上封锁。导弹艇的袭岸活动牵制了埃及和叙利亚大量兵力尤其是炮兵,两国残余的导弹艇就只敢躲在港口防波堤或商船后,不敢出港活动,以色列海军得以顺利炮击埃及海岸甚至用导弹艇袭击雷达站。在以色列空军被主战场方向地面防空系统的威胁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那段日子里,在作为次要战场的海上,以色列海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绩。
这场战斗,可以说是对传统苏式导弹艇的一种否定,苏式导弹艇仅仅装备小口径防空火炮,导弹发射完后就只有逃跑一条路可以选择,而以色列导弹艇装备的奥托76毫米速射炮则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攻击低价值目标以节省导弹,补充打击甚至岸轰。赎罪日战争结束后新出现的导弹艇中,除了某些国家,鲜有以57毫米一下口径火炮作为主炮的型号,“女勇士”级导弹艇和奥托76毫米速射炮则开始大量出口。
在接下来的两场战斗中,“女勇士”级则成了被宰割的对象。1986年3月23日,美国海军以“美国”号(CV-66),“珊瑚海”号(CV-43),“萨拉托加”号(CV-60)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开始在锡德拉湾附近进行威慑性军事演习。3月24日晨,“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率其他两舰越过利比亚宣布的“死亡线”,进入锡德拉湾,利比亚人向美国飞机发射萨姆-5防空导弹,并派出米格-25截击机进行拦截,但都没有效果。3月24日夜,利比亚海军“女勇士”ⅡG型四号艇“皮尔•格鲁德”(Beir Glulud)号试图利用夜幕偷偷接近美军舰队发动袭击,美军一直监视这利比亚方面的动作。19时25分,两架从“美国”号航母上起飞的A-6ES(隶属VA-55中队)舰载攻击机确认了目标,并于19时50分向该艇发射了一枚AGM-84“鱼叉”反舰导弹,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导致该艇起火,丧失战斗力,但并未沉没。美机于是继续接近目标,在燃烧的“女勇士”上空投下激光制导的Mk-20“石眼”集束炸弹,247枚MK-118子弹药瞬间将已经遭受重创的“皮尔•格鲁德”号炸成筛子,全艇27人无一幸存。该艇“有幸”成为第一艘死于空中威胁的“女勇士”级。
伊朗的“乔森”号则以自己的生命证实了现代舰空导弹的反舰能力。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伊朗和伊拉克都以袭击对方石油生产,运输设施作为打击对方战争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航行在波斯湾上的各国油轮多次遭到袭击并遭受重大损失,这就是著名的“两伊袭船战”,1987年5月17日,美国海军“斯塔克”号护卫舰被袭事件,使得美国海军终于下定决心,增强在波斯湾的军事存在,而1988年4月14日,“罗伯茨”号护卫舰被伊朗水雷炸伤的事件,更使得原本就与伊朗关系紧张的美国决定发动惩罚性的“螳螂行动”。4月18日晨,美国海军“辛普森”号护卫舰(FFG-42),“巴格利”号护卫舰(FF-1069),“温赖特”号巡洋舰(CG-28)在炮击破坏伊朗“锡利”号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后发现一艘伊朗导弹艇正在靠近,美舰随即要求其绕道离开,伊朗方面没有回音,继续靠近。“温赖特”号在取得开火许可后,要求伊朗导弹艇弃船,对方则以发射一枚“鱼叉”反舰导弹作为回应。经过这番折腾,到“乔森”号发射导弹时,双方距离只有20多公里,好在“鱼叉”本来就是美国制造的,美方对其特性非常熟悉,顺利避开了攻击,导弹坠海。由于双方距离非常近,而“鱼叉”导弹设计诸元装定程序繁琐,美方选择了反应速度更快的防空导弹来反击,11时43分左右,“乔森”连续遭到4枚“标准”防空导弹的攻击。由于船体较小,导弹全都是空爆,主要靠冲击波和破片毁伤目标。要是飞机被这么多导弹击中,早粉身碎骨了,而“乔森”号只是起火,没有沉没迹象,12个水密舱起到了相当不错的抗沉效果。11时45分,“辛普森”号又发射了自己第4枚“标准”MR导弹,再次命中,该艇才开始下沉。最后这艘排水量不到300吨的小艇,在吃了5枚防空导弹后,终于在美舰炮火中沉没,其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想起二战时日本海军的“初月”号。
值得一提的是,对“皮尔•格鲁德”的攻击,是“鱼叉”导弹第一次在实战终于用,也是第一次在实战中从空中发射,而“乔森”号对美舰的攻击,则是“鱼叉”第一次在实战中从海上发射。而奥托76毫米炮的首次使用也是在“女勇士”级上,这两种当今西方分布最广的武器都是从“女勇士”开始加入实战的,由此可以看出“女勇士”级导弹艇在西方海军武器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航空兵器横行的今天,小型高速作战舰艇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在没有空中力量掩护下的活动,越来越像是“勇敢者的游戏”,需要冒越来越大的风险。或许这种勇敢,正是“女勇士”存在的意义所在。
巨细靡遗, 好文章。

纵横四海, 英雄本色, 导弹艇的经典。

德法之间的这次经典合作, 起始于 La Combattante I (P730), 交错于 La Combattante II (148 Class), 随后, 法国方面, 以女勇士之名纵横四海。

德国这边, 还有一条暗线, 即吕森船厂的TNC系列, 尤其是TNC-45型导弹艇, 可算得上是女勇士的德国版, 而且同样行销各国, 其型号级别之复杂, 直逼法国表亲, 以德国造之名尽显英雄本色。

EVAF 不妨改日再续上一篇。
经典合作,TNC-45 是德国版的 la Combattant!? (Gott in Himmel!! 听见了, Otto Luerssen 在坟墓里都会翻转!)

唉,就说说这段恩怨的真相吧。

西德因为觉得二战亏欠犹太人,所以,一直很帮助以色列。不过,因为中东阿拉伯国家施压,波昂政府不敢太明目张胆帮助特拉维夫。

以色列一开始就看中 Luerssen 的 45米设计,准备用来配合 Gabriel 导弹,代替传统的驱逐舰。不过,西德政府为了避免阿拉伯国家制裁,所以才找 Cherbourg 的 CMN 船厂“帮忙”。

比较一下la Combattant I 和 II 型就可以看到 Luerssen "Schnellboote" 的影响。二战前 Luerssen 已经意外地发现提高 displacement 艇体航速、降低阻力的 Luerssen 效应。战后,西方战胜国虽然虏获纳粹德国大批图纸和好几艘 S-艇,但,还是无法造出可以和老德 S-艇相比的设计。结果,老德 Luerssen 回到舰艇市场时还是在领先的地位。

法国佬实在是奸狡,六日战争爆发后居然把以色列已经付款,建造好的 Sa'ar 导弹艇扣起来。结果要以色列特务秘密到 Cherbourg 把艇抢过来开会以色列!

之后,CMN 把Sa'ar 的设计略微修改(加长一点)就把“山寨版”当为自己的,在出口市场上和 Luerssen 原厂货竞争!

Otto Lurssen 老先生事后被Antony Preston 问及这件事时还是很生气地骂老法是“贼”和 Schwinehund!  (Antony 一口流利的德语,所以,访问时一定是没有听错的!)
好贴,学习中,帮顶一下
[:a2:]好文吹捧一下
Zweistein 发表于 2009-12-26 05:30
那段历史平时我没怎么学习,没啥积累,还是请Zweistein 大发文一述究竟吧。
EVAF 发表于 2009-12-26 10:12

http://www.jewishvirtuallibrary. ... tory/Cherbourg.html

The Boats of Cherbourg
by Rabinovich, Abraham
publ. 1982, USNI Press, Annapolis
ISBN13: 9781557507143
ISBN10: 1557507147

还顺道介绍 Ori Evantov 设计Gabriel 导弹的经过 。
没图a[:a1:]
lxlxlx05 发表于 2009-12-26 16:34
萨尔3
希腊海军女勇士Ⅲ
尼日利亚海军女勇士ⅢB

没图a
lxlxlx05 发表于 2009-12-26 16:34

希腊海军女勇士ⅢB
没图a
lxlxlx05 发表于 2009-12-26 16:34

希腊海军女勇士ⅢB
阿拉伯国家在中东战争里败给以色列,我觉得不怪别人,只怪自己,一个国家的国防工业,居然要从苏联买来,以色列则是不仅购买,还有自主的因地制宜的改装,到后来针对性的开发,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实在值得阿拉伯国家学习和反思
ab906 发表于 2009-12-26 17:21


    这就是土大款和小贵族的区别
感觉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军队只买到了苏联的武器但没有买到战术和战争精神,结果每每都被以色列打的大败而归。
歪理兄很犀利

关于女勇士的缘起, 记得很早以前就和 EVAF 讨论过的, 德国血统无疑。

不过既然这篇文章主线是法国的女勇士, 也就随口讲了个德国版的 la Combattant。
"Schwinehund"----"Schweinehund":lol
图有点少了,所以离精华有点远!
很好的文章,终于学习完毕,支持楼主
吕森从S艇到战后导弹快艇的一些沿革

Lürssen FPB-36 - Lürssen FPB-38 - Lürssen TNC-42 - Lürssen FPB/TNC-45 - Lürssen FPB/PB-57

"Schwinehund"----"Schweinehund"
Zweistein 发表于 2009-12-26 18:31


Mea culpa!  每次打 umlaut 就出错码,所以在后面加个 "e" ... 结果居然应该在前面加就打漏了!

你的 umlaut 是怎样打上去的!?

这段德、法恩怨都没有得到很多人注意,因为大家都不提。法国人理亏,故意不提,德国人不(多)提,应该是因为有风度。那个年头,因为二战的阴影,西德还是不敢太张扬“军备出口”。der Spiegel 1972年一篇文章就反映出当时西德对军事工业的态度。

http://www.spiegel.de/spiegel/print/d-42891606.html

战后,西德政府是在1952年向Luerssen 订购3艘149式快艇担任护渔任务。当时,在波罗地海有一个“英国波罗地海护渔服务”(British Baltic Fishery Protection Service; BBPFS)。该“服务”队有两艘西德籍人员操作,英国人指挥的前二战S-艇;P5230 (前-S-130) 和 P5208 (前-S-208)。BBFP 美其名是“护渔”实际上是搜集情报。

149式设计基本上是经过少许修改的二战S-100 级 S-艇。

排水量:标准:109吨,满载:155吨
长:       35.6米
宽:       5.2米
吃水:   1.6米
动力:   3 x Mercedes-Benz 柴油机 (燕鸥用 Maybach 主机): 6624kW: 最高航速 42节
武装:   2 x 20mm, 后改为 1 x 40mm; 1 x 20mm; 2 x 533mm 鱼雷管

不过,在快完工时,英国政府突然以“速度太快(43节),违反了终战条约”为理由,接管了头三艘快艇,交给BBFP ,代替需要大修的P5230和 P5208 担任“护渔”任务。这三艘149式在BBFP 时使用德国艇名的英文翻译;"Silver Gull" (银鸥Silbermoewe),“Storm Gull" (暴风鸥 Sturmmoewe)和 Wildswan (野天鹅 Wildschwan)。

Silver Gull
Silbermoewe1 as Silver Gull.jpg

后来,经过谈判,西德政府获准在1955年向 Luerssen 再订购三艘149式快艇。1955年12月15日和1956年2月2日,第四艘S-1 号和第五艘 S-2 号分别加入联邦德国边防警察行列。

1956年7月1日,西德获准重建海军,英国政府将BBFPS 的 P5230、P5208、“银鸥”、“暴风鸥” 和“野天鹅”全部交还给联邦德国海军。“银鸥”、“暴风鸥” 和“野天鹅”舷号分别为 P6052、P6053 和 P6054。S-1 和 S-2 号也从边防警察转移到海军,分别命名为“雪鸥” (Eismoewe;P6055) 和。“贼鸥”(Raubmoewe; P6056)。第六艘149式,“燕鸥”(Seeschwalbe; P6057),完工时是直接加入西德海军。
P6053 Sturmmoewe_1.jpg

P6054 Wildschwan_1.jpg

Eismoewe P6055_4.jpg

p6056-raubmoewe-p-6056-006.jpg

P6507 SeeSchwalbe_1.jpg

Schnellboot Geschwader 1.jpg

P5230 和 P5208 分别被列为 UW10 和 UW11 号“水下武器训练”(Unterwasserwaffenschule) 艇。UW10 经过多次调动、更换艇号,终于在1991年退役,卖给给民间,在 Wilhemshaven 一直保管到2003年被“英国机动艇基金会”准备复原为二战 S-130 的状态。

UW10_1.jpg

S-130 二战期间是S-艇名将Kapitan Lt Gunther Rabe 所指挥,曾经参与多次著名战役。其中,1944年4月27日晚上、28日凌晨,属第五和第九鱼雷艇队派出9艘S-艇攻击在英国 Lyme 湾参加诺曼底登陆前的演习(Operation Tiger) 的盟军登陆舰。属于第九鱼雷艇队的 S-130 协助友艇击沉两艘美军坦克登陆舰 (LST-507、LST-531),击伤另外一艘(LST-289)。结果,这次战役死亡的人员数目(197海军人员、441名陆军人员) 超过了诺曼底登陆“犹他”滩头的死亡人数!

其后,S-130 参与多次在英伦海峡的战斗,在攻击诺曼底滩头泊地时曾经有两名人员阵亡。不过,“可谓冤家路窄”,和这个题目最贴切的一次战役就发生在1944年5月12日晚上、13日凌晨。第五和第九鱼雷艇队派出10艘S-艇攻击英国Wight 岛附近船只,结果被盟军发现,派出两艘护航驱逐舰去拦截。结果,两艘舰13日凌晨在 Wight 岛附近 Selsey Bill 角对开18海里处发现一队S-艇。其中之一照明目标后击沉一艘S-艇,击伤一艘。其余的 S-艇,包括 S-130 号则逃脱。

S-130.jpg

被击沉的S-艇是S-141 号,艇上18名官兵阵亡。其中一人是Oberleutnant zur See Klaus Doenitz ... Karl Doenitz 的儿子。

击沉S-141 号的护航驱逐舰是英国建造的 Hunt (Type III) 级,但就属于“自由法国海军”,

la Combattante torpilleur.jpg

舰名是 ...

...  :D

La Combattante !
"Schwinehund"----"Schweinehund"
Zweistein 发表于 2009-12-26 18:31


Mea culpa!  每次打 umlaut 就出错码,所以在后面加个 "e" ... 结果居然应该在前面加就打漏了!

你的 umlaut 是怎样打上去的!?

这段德、法恩怨都没有得到很多人注意,因为大家都不提。法国人理亏,故意不提,德国人不(多)提,应该是因为有风度。那个年头,因为二战的阴影,西德还是不敢太张扬“军备出口”。der Spiegel 1972年一篇文章就反映出当时西德对军事工业的态度。

http://www.spiegel.de/spiegel/print/d-42891606.html

战后,西德政府是在1952年向Luerssen 订购3艘149式快艇担任护渔任务。当时,在波罗地海有一个“英国波罗地海护渔服务”(British Baltic Fishery Protection Service; BBPFS)。该“服务”队有两艘西德籍人员操作,英国人指挥的前二战S-艇;P5230 (前-S-130) 和 P5208 (前-S-208)。BBFP 美其名是“护渔”实际上是搜集情报。

149式设计基本上是经过少许修改的二战S-100 级 S-艇。

排水量:标准:109吨,满载:155吨
长:       35.6米
宽:       5.2米
吃水:   1.6米
动力:   3 x Mercedes-Benz 柴油机 (燕鸥用 Maybach 主机): 6624kW: 最高航速 42节
武装:   2 x 20mm, 后改为 1 x 40mm; 1 x 20mm; 2 x 533mm 鱼雷管

不过,在快完工时,英国政府突然以“速度太快(43节),违反了终战条约”为理由,接管了头三艘快艇,交给BBFP ,代替需要大修的P5230和 P5208 担任“护渔”任务。这三艘149式在BBFP 时使用德国艇名的英文翻译;"Silver Gull" (银鸥Silbermoewe),“Storm Gull" (暴风鸥 Sturmmoewe)和 Wildswan (野天鹅 Wildschwan)。

Silver Gull
Silbermoewe1 as Silver Gull.jpg

后来,经过谈判,西德政府获准在1955年向 Luerssen 再订购三艘149式快艇。1955年12月15日和1956年2月2日,第四艘S-1 号和第五艘 S-2 号分别加入联邦德国边防警察行列。

1956年7月1日,西德获准重建海军,英国政府将BBFPS 的 P5230、P5208、“银鸥”、“暴风鸥” 和“野天鹅”全部交还给联邦德国海军。“银鸥”、“暴风鸥” 和“野天鹅”舷号分别为 P6052、P6053 和 P6054。S-1 和 S-2 号也从边防警察转移到海军,分别命名为“雪鸥” (Eismoewe;P6055) 和。“贼鸥”(Raubmoewe; P6056)。第六艘149式,“燕鸥”(Seeschwalbe; P6057),完工时是直接加入西德海军。
P6053 Sturmmoewe_1.jpg

P6054 Wildschwan_1.jpg

Eismoewe P6055_4.jpg

p6056-raubmoewe-p-6056-006.jpg

P6507 SeeSchwalbe_1.jpg

Schnellboot Geschwader 1.jpg

P5230 和 P5208 分别被列为 UW10 和 UW11 号“水下武器训练”(Unterwasserwaffenschule) 艇。UW10 经过多次调动、更换艇号,终于在1991年退役,卖给给民间,在 Wilhemshaven 一直保管到2003年被“英国机动艇基金会”准备复原为二战 S-130 的状态。

UW10_1.jpg

S-130 二战期间是S-艇名将Kapitan Lt Gunther Rabe 所指挥,曾经参与多次著名战役。其中,1944年4月27日晚上、28日凌晨,属第五和第九鱼雷艇队派出9艘S-艇攻击在英国 Lyme 湾参加诺曼底登陆前的演习(Operation Tiger) 的盟军登陆舰。属于第九鱼雷艇队的 S-130 协助友艇击沉两艘美军坦克登陆舰 (LST-507、LST-531),击伤另外一艘(LST-289)。结果,这次战役死亡的人员数目(197海军人员、441名陆军人员) 超过了诺曼底登陆“犹他”滩头的死亡人数!

其后,S-130 参与多次在英伦海峡的战斗,在攻击诺曼底滩头泊地时曾经有两名人员阵亡。不过,“可谓冤家路窄”,和这个题目最贴切的一次战役就发生在1944年5月12日晚上、13日凌晨。第五和第九鱼雷艇队派出10艘S-艇攻击英国Wight 岛附近船只,结果被盟军发现,派出两艘护航驱逐舰去拦截。结果,两艘舰13日凌晨在 Wight 岛附近 Selsey Bill 角对开18海里处发现一队S-艇。其中之一照明目标后击沉一艘S-艇,击伤一艘。其余的 S-艇,包括 S-130 号则逃脱。

S-130.jpg

被击沉的S-艇是S-141 号,艇上18名官兵阵亡。其中一人是Oberleutnant zur See Klaus Doenitz ... Karl Doenitz 的儿子。

击沉S-141 号的护航驱逐舰是英国建造的 Hunt (Type III) 级,但就属于“自由法国海军”,

la Combattante torpilleur.jpg

舰名是 ...

...  :D

La Combattante !
PLA39JTJ 发表于 2009-12-26 18:24


苏联那种战术。。。。怕是没法学了。。。
hukehao111 发表于 2009-12-27 13:51


    其实我的想法是:阿拉伯国家使用苏联的武器系统,加上中国的战斗精神和战略战术,说不定会将历史改写。
回复 20# 歪理

La Combattante也算是法国海军一个传统舰名了
看上去中规中矩的小船。
匀称、漂亮的小艇!看起来就比黄蜂、纳努契卡什么的舒服多了!学习了!
回复 25# freecapital
要是毛子的反舰导弹早点小型化,他们的导弹艇差不多也是这样
PLA39JTJ 发表于 2009-12-27 16:52

没可能,技术上差距太大。解放军当时(和现在)都没有用过导弹作战。所以,打起来只能依赖导弹的导引系统。当时,意大利人Elettronica 的电子对抗装备已经(很“牛”顿),足以应付老毛子导弹循表头的“圆锥扫描”追踪。阿拉伯的导弹全部打出去都“脱靶”是因为以色列艇上电子对抗的效能。

至于解放军那种艇海战术,主要是因为37mm和57mm舰炮缺乏稳定仪(和雷达火控),所以,迫近到近距离才能达到足够的命中率。对付也舰炮没有稳定仪的老旧二战扫雷舰、巡逻艇,或甚至护航驱逐舰,这个战术是有效的。不过,以色列 / 意大利都了解到地中海小舰艇作战的需求。所以,发展出 RTN-10X 火控配合有稳定仪的舰炮 Bofors / Breda 40mm L70 和最厉害的 Oto Melara 76mm Compatto 自动快炮。当然,最绝的就是以色列自己发展的Gabriel 导弹。

联合起来,以色列 Sa'ar 和 Reshef 的装备可以说是当时近岸战斗战力最强的。远远超越了美国和任何北约、华约的海军。后来,连美国厂商都要为顾客发展同样战力的系统!
回复 20# 歪理

看来歪理兄对德国的小艇很熟悉

在下之前发的一个帖子, 简述了联邦德国的快艇型号, 有些地方写的简单甚至错漏, 请过目, 请指正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528058

关于 TNC45--La Combattante II, CMN 和 Lürssen 之间的合约究竟如何, 还蛮难讲得清楚, 毕竟联邦德国的148级也还是从CMN引进, 而在对外销售上, TNC45 起步也不早, 两方面也没有正面冲突, 算悬案吧。

至于德国对外军售, 正如歪理兄所言, 很多时候是个比较隐晦的话题, 对于德国这样一个依赖出口, 却背负历史包袱的国家, 基于政治外交上的考量, 武备的出口往往更显低调。
早知道 Zweistein 兄一年前已经详细介绍过就不必重复这么多基本的东西了 ... 免得被骂“越老越罗嗦” :P

查了一下,原来,1956年联邦德国海军 (Bundesmarine) 正式成立时,第一快艇大队的“班底”就是来自 BBFPS 的Schnellbootgruppe Klose 的人员。

其实也不是特别研究,只是看见帖子想起当年Antony 讲过两、三遍的“野史”。很多的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了,Antony 也不在了。Lürssen 在家族第四代的领导下也集中造游艇去了。再要调查这恩怨的细节就得要去翻档案 ...

不过,起码很多参考书,包括 Conway 都说 Sa'ar 第一型基本上是Lürssen 的设计,CMN 只是让军售“过关”的途径。要“过关”法国人当然要收“路费”,后来是如何搞到 Lürssen 这么不爽就需要研究一下。通常,“合作”开始(蜜月期)双方都会很愉快。148式大家分,CMN 得到一个自己不能弄出来的设计(比一下 和la Combattante I 的差别就很明显了)。西德以为自己也可以透过CMN 从出口市场得到一些利益。

不过,显然是后来双方在协议的“演绎”方面出现分歧,所以,搞到这么不愉快。当时,西德国际地位真是很低落,究竟,法国政府 / CMN 有没有“乘人之危” ... 不,应该是说“滥用”这个关系的“程度”是多大 ... 就不大清楚了。

因为没有特别研究,所以,只能猜测是得到出口顾客时双方在如何“分摊”方面出现“分歧”。过往有多次法军火商都表现“不老实”,协议有明文条款都可以找办法逃避责任。不少研究这段时间历史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批评法商“不择手段”。有的甚至还说,老法的一些奸商,“如果价钱对”的话,连母亲都可以卖给你!”不过,当然也要当心,如果价钱对的话,自己也会被出卖!

Lürssen TNC-45 为什么出现 ... 应该考虑的是不是因为双方闹翻了,老德发现这个“合作”投资没有回报,所以才走这一步?
La Combattante 有什么渊源吗?
漂亮,买艘跟阿甘一起捕虾去
uiopuiop 发表于 2009-12-28 09:42

法国海军在1690年第一次使用 la Combattante 这个舰名。新造的军舰是一艘桨战船。曾经在1690年7月10日参与Bévéziers 角之役 (英国人称之为 Beachy Head 之役)。法国海军名将 Tourville 率法国舰队击败英、荷兰联合舰队,虏获或击沉11艘敌舰,自己没有损失军舰。

英伦海峡控制权一度落在法国人手中。在这段时间,la Combattante 曾经参与突击英国西部 Lyme 湾的 Teignmouth 港,烧毁和虏获多艘英国商船。

第二艘 la Combattante 就是二战法国沦陷后,英国军援自由法国海军的一艘 Hunt 级护航驱逐舰。这艘 la Combattant 也是活跃在英伦海峡,不过就是保护 Lyme 湾、Wight 岛、Beachy Head  等海域免受德国S-艇攻击和布雷。除了上述在1944年5月12/13日击沉 Klaus Doenitz 的 S-141 号之外,la Combattante 也在4月25 / 26 日击沉S-147号。la Combattante 在诺曼底登陆的战斗中曾迫近到Courseulles-sur-Mer. 对开的海面为登陆 Juno 滩头的加拿大军提供火力支援。la Combattante 因为很靠近岸边,曾经一度搁浅。英军驱逐舰维纳斯号(HMS Venus) 向 la Combattante 发信号说“很高兴看见第一艘‘接触法国’的军舰是法国海军的!”诺曼底滩头修复之后la Combattante 也负责从英国经运送戴高乐等法国将领和流亡政府官员到法国。1944年8月25 / 26日,la Combattante 再次立功,击沉4艘运送德国陆军炮兵的运输舰。这艘二战期间立战功最多的法国军舰不幸在1945年2月23日子阿英伦海峡触雷沉没,181名官兵中有117生还被救起。
强悍好文,绝对的资料帖;发帖留名收藏用
强悍好文
:victory:
歪理 发表于 2009-12-27 22:55


    偶不是特指海军,而且中东战争最出彩的是在地面作战啊。
PLA39JTJ 发表于 2009-12-29 21:25

:D 抱歉,这里是海军版,所以是以“海战”观点为“优先”。

不过,中东战争,尤其是 1973年Yom Kippur 战争更不能光看“地面作战”。1973年海战全部是夜间进行,主要是因为以色列空军在历次交战中都有效攻击阿拉伯(尤其是埃及)的舰艇。1956年以色列虏获一艘埃及护卫舰 Ibrahim al Awal 就是被两架以色列战机用火箭打到失舵后才被以色列海军俘虏。六日战争前后,以色列空军也对埃及海军进行多次严重的打击。1970年5月16日,以空军终于找到机会为“埃列特”号报仇,在红海将埃及海军同型(前皇家海军Z-级)驱逐舰 el Qaher 号炸沉了。

空军力量在以、阿战争是扮演一个重要角色。1973年的主要海战都发生在夜间也可以理解。

陆战方面,要不是阿拉伯军得到苏联新防空武器的支援,根本就无法在开战前期占到便宜。然而,以色列得到美国技术的支持(e.g. 新电子对抗装备),加上他们自己发展的战术,结果在西奈和戈兰高地都反败为胜。最后“技术上的差距”还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1982年在黎巴嫩“重赛”就看到以色列掌握相关重要技术后又是占得绝对优势。1973年战事后期就已经有明显迹象以色列已经开始“变则通”是在那里“变”。

因此,要讲陆战,也是那些话,中国没有在沙漠打过陆空联合的大规模高机动性坦克战、技术上的差距还是太大。在戈兰高地和运河都是一样,阿拉伯陆军离开地对空导弹“保护伞”之后就基本上变成以色列空军的“目标”。埃及在西奈就有第一手的经验。所以,这个不是“斗志”、“勇气”的问题。尽管埃及陆军有胆色,果断的向两个通过过西奈山脉的要道进发,结果会是怎样?不是被以色列空军歼灭就是被切断后援。

叙利亚就更不用说了。叙“共和国卫兵”杀到“雅各女儿”桥时不被以色列后备军人赶到挡住,自己也没有计划继续前进 。原因?同上。

中东沙漠和朝鲜的冬天不一样。“水”的供应被切断就完了。用两腿自运步兵、要走远一点都不行,所以是被逼着打机动战。要大量使用坦克、装甲/机动步兵、自走火炮,就需要大量燃料(和水)的供应。
受这样的限制,部队就被逼要“集中”,很多时候 在车上,还有就是在车辆可以行走的路上,所以,空中优势就更加显得重要。

在某些作战环境下,没有空优还不是关键,不过,在中东就不行 ...
歪理 发表于 2009-12-30 00:11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如果战术得当,大量的坦克加上野战防空兵的话,阿拉伯国家还是有胜算的,主要是双方的技术战术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加上其它因素作怪,结果自然不出乎意料。
    偶对中东战争主要是关心陆战,海战就知道一次导弹攻击,其它的真还不清楚。
PLA39JTJ 发表于 2009-12-30 18:54

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以色列坦克战、联合作战虽然已经是很厉害,但是,老毛子运送大量物资武器给叙利亚和埃及时,美军也派大批运输机运送一些关键的东西给以色列。其中包括 TOW 反坦克导弹 ...

有了这个玩意,以色列军的优势就更大了。埃及大吃苦头,根本没有可以反制的方法。

另外就是对付苏联最新地对空武器所需的电子对抗装备和反辐射导弹。有了这些玩意,还有灵活使用175mm 长程炮轰击埃及地对空导弹阵地,以色列终于瓦解了埃及、叙利亚的导弹保护伞,可以任意攻击地面目标。

这就是我说的技术优势,坦克多也是被 TOW 导弹和空援歼灭 。
就算是美国给以色列军事援助,但以色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如阿拉伯国家经济实力强,所以到后来威胁使用核武,最后在美国卫星帮助下扭转局势,就算是生不逢时吧,要是诸葛孔明生在阿拉伯国家,估计几个以色列也被灭了。
看得太简单了吧。“阿拉伯国家”不是一个统一的个体。很简单,约旦胡笙王族就是和萨特家族因为圣城麦加统治权的纠纷,所以有很大仇恨。

要是诸葛孔明生在“阿拉伯国家”根本就不会打起仗来。

萨达特是打败仗之后怎么把西奈半岛弄了回来? ... 同时还捞了个诺贝尔和平奖。

埃及为什么和以色列和平共存了这么多年,得到以色列这么多游客的消费?

老是用“帝国主义”如何“灭”人家的观点去看历史 ... 只会令种族仇恨持续。(1967年就是纳萨要“灭”以色列才会被人家痛揍 ...)

1973年,叙利亚和埃及得到的苏联援助远比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多 ... 差别是,美国提供的“质量”好,是“关键”的东西,以色列又有效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