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49:43
跟那本《东线狙击手》是同一个人翻译的。以下转自译者博客。
   


D:\My Documents\My Pictures\b_vip_373EF874841F5CD74F32825447EF85DC.jpg


前一段时间忙着翻译手上的两本书籍,这两部作品应该都是很好的二战著作。如果能顺利完成,我个人觉得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成就感且不谈,最关键的是某些书籍终于能在国内以中文版的形式推出。和这两本书相比,可能《东线狙击手》就太小儿科了,尽管这本书很刺激,也很吸引人。



因为目前着手的作品,主要是德军视角的书籍,故此在原文里出现了大量德文专用词汇。如果说英文尚能对付的话,德文就像天书一样了,更何况这些德文词汇不是简单地查查字典就能搞定的。既然遇到了问题,就需要研究一番,只有自己彻底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心里才有底,才不会发虚,才能准确地加以翻译,以免被高手们挑刺(这是经常有的)。



第一个问题是,Armeeabteilung 和Armeegruppen的区别。这一点我在《最后的胜利》中略作了说明。像Armeeabteilung Hollidt或者Armeeabteilung Fretter-Pico,在过去很多的书籍中,对这一建制的译法各式各样,包括集团军、战术集群、军团等,从Armeeabteilung这个单词看,无论是德文或是英文,我个人觉得军科院的戴耀先老师称之为“集团军级支队”较为贴切,而它的级别是“集团军级”。而Armeegruppen在本书中出现的次数极少,只是简单地提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的“霍特”集团军级集群。在英美的此类书籍中,如果用英文标称,大多将其称为“Army”——集团军,或者就直接使用德文原词。而我们这里,转换为中文后,不可能将Armeeabteilung 和Armeegruppen用一个词汇来表达,与情理不通。



第二个问题是,我知道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最早接触德军这类作品,大多是来自台湾钮先钟先生的翻译著作,除了德军几名将帅的回忆录,主要是利德尔·哈特以及克劳塞维茨、约米尼等人的著作。由于台湾和大陆在军事称谓上习惯的不同,以今天的眼光看钮老先生的作品,相当别扭。最简单的一点,在他的笔下,兵团/军团的称谓过多,让人费解的是,如果使用了这一称呼,那么不应该再出现“集团军”。当然,钮老的意思是:集团军由数个兵团组成,而兵团则由数个军构建。而在我们现今的习惯称呼中,似乎更应该是“集团军群”——“集团军”——“军”——“师”。当然,这仅仅是某些不习惯而已,钮先钟老先生的意义在于,是他最早将那些介绍德国军事的书籍引入中国,在他那个年代,这是深具眼光的。如果说有什么不满,那我唯一能提出的,只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封底和内页令人作呕的所谓的“评论”,一本专业著作(其内容如何是另一个话题)干嘛非要一群非专业人士出来扮深沉?



第三个问题,其实当初在开始翻译《最后的胜利》时我就跟和讯上的朋友聊到过,“装甲”和“坦克”的区别,这本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但英文版强行做了区别,我这个中文版也只得跟着区别。实际上,区分“装甲”和“坦克”还是很有必要的。英文原著中,PANZER是直接采用了德文原词汇,而TANK则使用了英文。例如,第6装甲师——如果不作区分,读者就这个词如何能区分该师隶属苏军还是德军,必须联系上下文。英文作者相当明智,PANZER分给了德军,TANK交给了苏军。故此,在本书的中文版中,装甲师——肯定是德军,坦克师——属于苏军,很简单的做法,但很管用。



第四个问题比较小,但我觉得必须提一下。曼施坦因这个名字的译法,我曾考虑再三,几次修改,几次又修改回来。从我个人的心意说,译为“曼施泰因”可能更为精确,但长期以来,似乎“曼施坦因”这四个字更为大家所接受,最早是从何而起?会不会是钮先钟的“曼施坦”?犹豫再三,还是采用中规中矩的译法——曼施坦因。另外一点,本书的书名,准确地说,应该是“在俄国最后的胜利”,“在俄国的最后的胜利”等,但这样一来总觉得别扭,读起来也特不舒服。英文一个单词一个词组轻易解决的问题,转换为中文便造成某些问题,考虑再三,还是将其称为“最后的胜利”,这一点请各位朋友谅解。



最后一点,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最让人无所适从的是一大堆俄国和乌克兰的地名,已经详细到了村落名字,如何翻译这些是个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Staraja Staniza 如果将其按照发音译为“斯塔拉亚·斯坦尼察”,似乎也不能说错,可它应该叫做“旧斯坦尼察”。当然,这个地名有标准的译法可供参考,问题是,并非所有的地名都能通过参考资料得到准确答案的。另一方面,书中的地名大多是按照俄语发音用拉丁文或德文重新称谓,二战时的德军地图就是这样,这就造成翻译或核对上的很多麻烦和不确定。翻译本书中所有的地名,参考了《苏联军事百科》以及新版的乌克兰地图,尽可能地做到准确和符合习惯,实际上,即便是《苏联军事百科》中提供的地名,居然也有前后矛盾之处。故此,在我个人的翻译中,错误肯定存在,希望各位朋友指正。在本书的英文版中,作者的一些错误以及出版的校对错误——同时包括某些地名的错误,我在中文版中尽可能地予以指出,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43年年初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成为了曼施坦因军事生涯中最巅峰的一战,尽管这本专著与《东线狙击手》这类故事性很强的书籍比较起来显得枯燥,但这一战事本身具有极强的戏剧性,这场惊人的大逆转充满了变数,对喜欢军事的朋友来说,是一段无法回避的军事历史。哈尔科夫反击战,在过去国内出版的军事书籍中,大多是寥寥几句带过,这次是最为详细的一本专著。我觉得,这也算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吧。



本书的定价不贵,40元不到(找你两毛钱),考虑到这本书的字数和厚度,我觉得这是个非常超值的价格,如果再考虑一下国外原版的定价是60美元的话,更超值了,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国外原版是全部铜版纸。但在无法两全其美的前提下,本书的字体无法按照我的初衷加大,因为这样一来,页数将增加到600多页,出版社既不愿意提高售价,也不想成本过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呵呵,只好变相压缩了。但比《东线狙击手》的字体大一些——上次的那本书,朋友们意见很大。



这本书大约在5月10日前后面世,先在各大报刊亭销售,20号左右可以在新华书店买到,当当和卓越我就不很清楚了,要看出版社的工作了。跟那本《东线狙击手》是同一个人翻译的。以下转自译者博客。
   


D:\My Documents\My Pictures\b_vip_373EF874841F5CD74F32825447EF85DC.jpg


前一段时间忙着翻译手上的两本书籍,这两部作品应该都是很好的二战著作。如果能顺利完成,我个人觉得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成就感且不谈,最关键的是某些书籍终于能在国内以中文版的形式推出。和这两本书相比,可能《东线狙击手》就太小儿科了,尽管这本书很刺激,也很吸引人。



因为目前着手的作品,主要是德军视角的书籍,故此在原文里出现了大量德文专用词汇。如果说英文尚能对付的话,德文就像天书一样了,更何况这些德文词汇不是简单地查查字典就能搞定的。既然遇到了问题,就需要研究一番,只有自己彻底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心里才有底,才不会发虚,才能准确地加以翻译,以免被高手们挑刺(这是经常有的)。



第一个问题是,Armeeabteilung 和Armeegruppen的区别。这一点我在《最后的胜利》中略作了说明。像Armeeabteilung Hollidt或者Armeeabteilung Fretter-Pico,在过去很多的书籍中,对这一建制的译法各式各样,包括集团军、战术集群、军团等,从Armeeabteilung这个单词看,无论是德文或是英文,我个人觉得军科院的戴耀先老师称之为“集团军级支队”较为贴切,而它的级别是“集团军级”。而Armeegruppen在本书中出现的次数极少,只是简单地提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的“霍特”集团军级集群。在英美的此类书籍中,如果用英文标称,大多将其称为“Army”——集团军,或者就直接使用德文原词。而我们这里,转换为中文后,不可能将Armeeabteilung 和Armeegruppen用一个词汇来表达,与情理不通。



第二个问题是,我知道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最早接触德军这类作品,大多是来自台湾钮先钟先生的翻译著作,除了德军几名将帅的回忆录,主要是利德尔·哈特以及克劳塞维茨、约米尼等人的著作。由于台湾和大陆在军事称谓上习惯的不同,以今天的眼光看钮老先生的作品,相当别扭。最简单的一点,在他的笔下,兵团/军团的称谓过多,让人费解的是,如果使用了这一称呼,那么不应该再出现“集团军”。当然,钮老的意思是:集团军由数个兵团组成,而兵团则由数个军构建。而在我们现今的习惯称呼中,似乎更应该是“集团军群”——“集团军”——“军”——“师”。当然,这仅仅是某些不习惯而已,钮先钟老先生的意义在于,是他最早将那些介绍德国军事的书籍引入中国,在他那个年代,这是深具眼光的。如果说有什么不满,那我唯一能提出的,只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封底和内页令人作呕的所谓的“评论”,一本专业著作(其内容如何是另一个话题)干嘛非要一群非专业人士出来扮深沉?



第三个问题,其实当初在开始翻译《最后的胜利》时我就跟和讯上的朋友聊到过,“装甲”和“坦克”的区别,这本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但英文版强行做了区别,我这个中文版也只得跟着区别。实际上,区分“装甲”和“坦克”还是很有必要的。英文原著中,PANZER是直接采用了德文原词汇,而TANK则使用了英文。例如,第6装甲师——如果不作区分,读者就这个词如何能区分该师隶属苏军还是德军,必须联系上下文。英文作者相当明智,PANZER分给了德军,TANK交给了苏军。故此,在本书的中文版中,装甲师——肯定是德军,坦克师——属于苏军,很简单的做法,但很管用。



第四个问题比较小,但我觉得必须提一下。曼施坦因这个名字的译法,我曾考虑再三,几次修改,几次又修改回来。从我个人的心意说,译为“曼施泰因”可能更为精确,但长期以来,似乎“曼施坦因”这四个字更为大家所接受,最早是从何而起?会不会是钮先钟的“曼施坦”?犹豫再三,还是采用中规中矩的译法——曼施坦因。另外一点,本书的书名,准确地说,应该是“在俄国最后的胜利”,“在俄国的最后的胜利”等,但这样一来总觉得别扭,读起来也特不舒服。英文一个单词一个词组轻易解决的问题,转换为中文便造成某些问题,考虑再三,还是将其称为“最后的胜利”,这一点请各位朋友谅解。



最后一点,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最让人无所适从的是一大堆俄国和乌克兰的地名,已经详细到了村落名字,如何翻译这些是个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Staraja Staniza 如果将其按照发音译为“斯塔拉亚·斯坦尼察”,似乎也不能说错,可它应该叫做“旧斯坦尼察”。当然,这个地名有标准的译法可供参考,问题是,并非所有的地名都能通过参考资料得到准确答案的。另一方面,书中的地名大多是按照俄语发音用拉丁文或德文重新称谓,二战时的德军地图就是这样,这就造成翻译或核对上的很多麻烦和不确定。翻译本书中所有的地名,参考了《苏联军事百科》以及新版的乌克兰地图,尽可能地做到准确和符合习惯,实际上,即便是《苏联军事百科》中提供的地名,居然也有前后矛盾之处。故此,在我个人的翻译中,错误肯定存在,希望各位朋友指正。在本书的英文版中,作者的一些错误以及出版的校对错误——同时包括某些地名的错误,我在中文版中尽可能地予以指出,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43年年初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成为了曼施坦因军事生涯中最巅峰的一战,尽管这本专著与《东线狙击手》这类故事性很强的书籍比较起来显得枯燥,但这一战事本身具有极强的戏剧性,这场惊人的大逆转充满了变数,对喜欢军事的朋友来说,是一段无法回避的军事历史。哈尔科夫反击战,在过去国内出版的军事书籍中,大多是寥寥几句带过,这次是最为详细的一本专著。我觉得,这也算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吧。



本书的定价不贵,40元不到(找你两毛钱),考虑到这本书的字数和厚度,我觉得这是个非常超值的价格,如果再考虑一下国外原版的定价是60美元的话,更超值了,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国外原版是全部铜版纸。但在无法两全其美的前提下,本书的字体无法按照我的初衷加大,因为这样一来,页数将增加到600多页,出版社既不愿意提高售价,也不想成本过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呵呵,只好变相压缩了。但比《东线狙击手》的字体大一些——上次的那本书,朋友们意见很大。



这本书大约在5月10日前后面世,先在各大报刊亭销售,20号左右可以在新华书店买到,当当和卓越我就不很清楚了,要看出版社的工作了。


1

1

2

2

3

3


1

1

2

2

3

3
多谢楼主!看封面设计估计和《东线狙击手》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的吧
到时候看看再说吧
不错
楼主放几张内页上来看看啊,希望能按时上市
这哥们似乎还在一些相当初级的地方纠结

希望能搞好
不错
不错的书一定要买。
不错,不错,有免费的下载吗
03159 发表于 2010-5-1 18:16
在书店翻了这个书,感觉还是有些内容的,但是么,却真的提不起买的兴趣。
回复 12# 装甲师
《东线狙击手》在上海书城货源充足,2楼军事专柜把这书重点放在新书展示架上,我翻了一下,也没买,个人感觉不够吸引人:handshake
以后搞书,不要盯着一本书翻译,这本书太老了,你好歹对比对比其中的错误,增补一些内容~自然就吸引人
raingun 发表于 2010-5-2 11:33
等着哥们你的匈牙利呢。
呵呵,这本书的将帅彩照还是我提供给编者的,他很用心的,先恭喜下吧!
不错支持啊
顶顶顶顶
这帖子要顶起!
东线狙击手没买,据说不好

这本一定要买,曼帅和隆帅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元帅级的指挥官
东线的配图不怎么样,尤其是标题的配图
什么时候翻译关于小土星战役的
有兴趣,如上市了请知会一声。
合肥已买到,还不错
初读印象尚好,待仔细再看看。
不过,有几幅配图的图注还是出了错漏。
[:a15:]买到了,真的还不赖
南京人写的,NND,怎么南京还没买到!!!!
胡伯特。迈尔那幅图明显是标错了,怎么可能是阿登反击战时呢,那时候装甲迈尔早就蹲在盟军战俘营里了。
装甲迈尔是Kurt Meyer ,跟Hubert Meyer根本不是一个人。
不错。。支持一下
audis411111 发表于 2010-5-13 13:49
我知道你的意思,我是说:那张照片上标注是摄于阿登反击战时,但是照片上既有胡伯特迈尔又有装甲迈尔,就不可能是阿登战役时拍的,打阿登反击时,装甲迈尔已经进去了。
装甲师 发表于 2010-5-13 14:45
此书质量如何?


今天在报亭看见了,不知道内容怎么样就没有买,怕又是一本骗钱的地毯杂志。
看楼主翻译的态度,看来这本书还是值得期待的。我也觉得军科院的戴耀先老师翻译的德文不说最准确,但绝对是最清晰、贴切的之一。我也有台湾钮先钟老师翻译的《隆美尔》和《二战》的大陆发行版,一看到里面的专有名词,总是感觉非常的吃力,和当下我们大陆的翻译差得太多。我觉得出版社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找相关专业人士就里面的翻译习惯存在的差异写一份对照表,附录在书中。
正好问一下,《隆》一书中提到第七装甲师的编制。
      装甲兵:第二十五战车团(下辖3个营)、第三十七装甲侦察营
  摩托化步兵:第六步兵团、第七步兵团、第七机车营
  工兵:第五十八工兵营
  炮兵:第七十八野炮团(下辖3个营)、第四十二战防炮营
我比较苯,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里面“第七机车营”是指什么?是装甲执弹兵营么?
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发一下《最后胜利的主要内容》?

今天在报亭看见了,不知道内容怎么样就没有买,怕又是一本骗钱的地毯杂志。
看楼主翻译的态度,看来这本书还是值得期待的。我也觉得军科院的戴耀先老师翻译的德文不说最准确,但绝对是最清晰、贴切的之一。我也有台湾钮先钟老师翻译的《隆美尔》和《二战》的大陆发行版,一看到里面的专有名词,总是感觉非常的吃力,和当下我们大陆的翻译差得太多。我觉得出版社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找相关专业人士就里面的翻译习惯存在的差异写一份对照表,附录在书中。
正好问一下,《隆》一书中提到第七装甲师的编制。
      装甲兵:第二十五战车团(下辖3个营)、第三十七装甲侦察营
  摩托化步兵:第六步兵团、第七步兵团、第七机车营
  工兵:第五十八工兵营
  炮兵:第七十八野炮团(下辖3个营)、第四十二战防炮营
我比较苯,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里面“第七机车营”是指什么?是装甲执弹兵营么?
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发一下《最后胜利的主要内容》?
哪位兄弟发几张内页上来!
先观望一下
collider 发表于 2010-5-13 20:30
机车营就是摩托车营
本铺已到货,欢迎购买{:2_62:}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 ... m_num_id=5372125826
回复 38# 老兔军事书铺


    送的光盘中又提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150万人,请问大家这个数字准确么?
collider 发表于 2010-5-14 14:00

应该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德军在整个战线上的永久和非永久的损失
Gemini Publishing对此书的装帧设计与本社出版品之强烈相似,表示抗议与谴责,并认为此举已经超出了良性竞争的范畴,有刻意误导之嫌。本社的更详细声明请参阅下列帖子:
http://bbs.cjdby.net/thread-9317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