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二战初期苏军受挫的武器装备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02:36


二战初期苏军受挫的武器装备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是战胜法西斯
德国的主力,为欧洲摆脱纳粹奴役作出
了重大贡献。但在苏德战争的初期,苏
军曾经陷于严重被动,蒙受极其惨痛的损失。仅在
战争的防御阶段(1941.6—1942.11),苏军的
伤亡和失踪就达200万人以上,超过俄军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德国军队一直兵临列宁格勒
和莫斯科城下,甚至挺进到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
格勒。苏军在战争初期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武器装备的落后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

战争前夕苏军的装备普遍陈旧   
    战争前夕,苏联军队无论从兵力还是兵器来
说,都是相当壮观的。1941年6月,苏军共有
537万人,拥有2.5万辆坦克,1.9万架作战飞
机。仅仅在西部边境各军区,苏联就部署了308
万人,1.4万辆坦克,1.1万架作战飞机。而德军
在战前共有520万人,拥有5639辆坦克和强击
火炮,1万余架作战飞机。德国参加“巴巴罗萨”
战役的军队,共有550万人(包括仆从国军队80
万人),4300辆坦克,4980架作战飞机。可以
看出,双方的总兵力相差不大,苏军在飞机坦克数
量方面远占优势。
    但飞机坦克数量占巨大优势的苏军,在战争初
期却出现一溃千里的大败退,这使许多人对苏军产
生不正确的看法,即认为苏军的官兵素质普遍比较
低劣,在组织和指挥方面不如德军。还有人把苏军
在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归咎于大清洗严重损害了
苏军的战斗力。但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在冷战
结束后的今天.就连公正的西方战史学家也承认:
苏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陆军,尤其苏军
在战争后期发动的一连串攻势,显示出高超的作战
艺术和摧枯拉朽的气势,是整个二战中“最令人难
忘的地面战役”①。大清洗对苏军的影响也没有以
往估计的那样严重,即使某些敌视苏联的西方历史
学家也承认:红军在高级将领方面比德国人要强,
即使在1941—1942年也是如此o。有的学者认
为,如果没有这场大清洗的话,由那些一战时期的
老骑兵来领导苏军,其效果反而非常值得怀疑。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军的惨败呢?在
战争的初始阶段,苏军不善于组织防御,是造成德
军进展迅速的重要原因。面对德军坦克集群的突
破,苏军没有用大纵深的防御来抗击,结果防线很
快被敌人的装甲矛头穿透,造成大量部队被德军合
围的严重后果。但到库尔斯克战役时期,苏军已能
熟练组织大纵深的防御,德军就只能黔驴技穷了。
但武器装备的落后,也是造成苏军失利的重要原
因,而这一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战争前夕,苏军的兵器数量虽然庞大惊人,但
绝大多数都已过时落伍了。例如,苏军在30年代
装备的大量老式坦克,其装甲非常薄弱,连德军最
轻型的37毫米反坦克炮都抵御不住。战后,苏联
的战史著作指出,苏军“直到战争开始时⋯⋯新型
坦克的比重则仅占18.2%”,“50%的轻型坦克
是1931年一1935年制造的。这些坦克已经严重
损耗,要在战争开始前全部修复是办不到的。”o
当时德国军队所装备的坦克,就整体来说要先进得
多。正如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
哈特所指出的,此时德军坦克师“2/3的装甲兵
力,现在都是炮口口径较大、装甲加倍厚的中型坦
克;而在西欧作战时,2/3的装甲兵力是轻型坦
克。”④在作战飞机方面的差距更大。苏军大量装
备的歼击机和轰炸机,大部分是30年代生产出来
的,性能与德国飞机根本无法比拟。在苏军的老旧
歼击机中,性能最先进的要算“伊一16”。它曾
经是苏联歼击航空兵的骄傲,其最大速度达到
462千米/4"时。在30年代中期,。伊一16”号
称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飞机,其作战性能领先于各国
歼击机。但到30年代后期,这种飞机已经大大落
伍了。当时德国推出的。客克一88”轰炸机,最
大飞行速度达到470千米/,卜时。而德军列装的主
力歼击机——“梅塞施米特一109”,最大速度达
到570千米剧、时。法国历史学家亨•米歇尔说,
在空军方面,“德国装备的质量比俄国的优越:大
部分苏联战斗机的速度只有纳粹轰炸机那样快”,
“6000架俄国飞机都是过时的型号:伊尔一16
型战斗机时速290英里,携带炸弹224磅,而梅
塞施米特一110型飞机携带1120磅炸弹,时速
可达340英里(约547千米)。仍在试制阶段的
新飞机原型还没有一种投入大批生产”。@蒂佩尔斯
基希也指出: “俄国空军显然不如德国空军。虽然
它的飞机数量可能比德国空军多好几倍。”@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苏军为对付西方可
能的军事进攻,大量地用飞机坦克装备部队。这种
状况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客观
方面,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使然。20世纪30年
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世界的大动荡岁
月。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必然要走上
对外武力扩张的道路,希特勒的上台就预示着战争
阴云在欧洲天际的出现。东方的日本也咄咄逼人,
对苏联远东地区形成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山雨欲
来风满楼”的国际形势,苏联开始大力加强武装力
量建设。在主观方面,当时红军首脑们高估了随时
爆发战争的危险性。还在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年,负
责军械生产的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就向
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上书,主张大量增加飞机
坦克的生产,要求到明年使红军的作战飞机达到
1.5万架。在随时应付全面战争的思想指导下,苏
联生产了数量惊人的坦克和飞机,并用它们大规模
地武装军队。到1939年,苏军的坦克装甲车辆高
达2.3万辆,作战飞机也超过了1.5万架。苏军
装备这样众多的飞机坦克,是为了对付列强的联合
武装进攻。但是,德国完成重整军备需要时问,不
可能马上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深陷在中国的泥潭之
中,更无法立即拔足北进;英法因凡尔赛和约与德
国结仇,防范德国尚且不暇,根本不可能进攻苏
联。苏联出于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以浩大数量的飞
机坦克装备军队,造成了严重浪费资源的后果。由
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短短几年后这些飞机坦克就
成为过时的累赘,仅仅给世界造成红军实力强大的
假象。相比之下,德军是在希特勒上台后大举扩充
的,其武器装备都是最新研制的,虽然数量无法与
苏军相比,但作战性能要先进得多。
    当然,造成苏军装备落后于德军的主要原因,
还是其武器研发工作出现偏差,以致拉大了与对手
的差距。
    这里先谈谈苏联的科技水平。虽然沙皇俄国是
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但苏联政权建立后大力推
进教育和科技,在短短20年内就改变了落后的面
貌。到1937年,苏联在校大学生达到54万人,
超过英、法、德、意、日的总和。苏联政府非常重
视科学技术,给予杰出的科学家和设计师以崇高荣
誉, “技术决定一切”成为响彻全国的口号。在苏
联社会。尊重科学蔚成风气,年轻人都渴望成为学
者专家。因此,苏联在科研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同
号称欧洲科技最发达的德国相比,也并没有很大的
差距。例如,苏联能够研制出T一34坦克、“伊
尔一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这些都是连
德国人也赞叹不已的优良武器。在30年代后期,
苏军的装备全面落后于德军,主要是武器研制方向
出现重大错误。
    在航空领域,苏联本来具有相当优势。20世
纪30年代苏联设计制造的飞机,号称在世界上
。飞得最快、最高、最远”,全体苏联人民都为之
自豪。后来,苏联受到杜黑理论的影响,试图建立
一支强大的战略空军,将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对重
型轰炸机的研制,结果造成战斗机设计力量的相对
薄弱。而德国由于本身资源的贫乏,不能进行持久
作战,必须做到速战速决。因此重点研制歼击机和
和俯冲轰炸机。德国力图建立一支强大的战术空
军,在开战后迅速夺取制空权,并对地面部队作战
提供直接支援。这样,在歼击机和轻型轰炸机的研
制方面,德国很快就跑到了苏联的前面。
    1936—1939年的西班牙战争显示出,德国
新装备的歼击机。梅塞施密特一109”,比苏联在
30年代列装的歼击机要先进得多,以致参加西班
牙战争的苏联飞行员回到国内后,纷纷质问苏联航
空工业部门:“怎么法西斯的飞机比我们的还要好
呢?”经过西班牙战争,苏联认识到歼击机和俯冲
轰炸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但是宝贵的时间已经丧
失,苏联在这些机种方面同德军相比已经大大落
后。
    在坦克的研制领域,苏联同样出现误区。这主
要表现在:在坦克的设计思想方面,过分地强调速
度。而轻视火力和防护。在内战时期,红军骑兵的
威力给苏军领导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苏联的国
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在内战中领导过传奇式的
第l骑兵集团军。苏联的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图
哈切夫斯基,一直大力倡导大纵深战役理论。也要
求坦克必须具备高度机动性。但坦克要实现在战场
上的高速度,就必须牺牲装甲厚度以减轻重量。在
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在30年代研制出一系列快
速坦克。它们能够在战场高速冲锋陷阵,有如凤驰
虎掣的红色铁骑;但无一例外装甲薄弱,防护能力
很差。西班牙战争的实践证明,它们在战场上根本
不堪一击。
    经过西班牙战争,苏军认识到自己在装备方面
的落后,但这时战争已经逼近了欧洲。

斯大林利用苏德条约赢得更换武器时间   
    到1939年,德国已初步完成扩军备战的工
作。摆出了同波兰大打一仗的架势。一时战云笼罩
了欧洲。斯大林在此时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同德
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赢得时问加强战备,为苏
军更换新式的武器装备。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便苏联能够暂避欧
洲战火,获得了两年的和平岁月。对斯大林的这一
战略决策,西方历史学家大都持反对态度,认为这
给予了希特勒以各个击破的机会,使西方和苏联必
须单枪匹马对德国作战。但从苏德战争的情况看,
斯大林此举是正确的。很难设想:苏军能用30年
代的落后武器去战胜德军。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
的制胜武器——T一34坦克、。卡秋莎”火箭炮和
。伊尔”式强击机等。都是在1940—1941年闾
研制出来的。如果说德军是利用武器研制的后发优
势,使自己的装备超过英、法、苏等军,从而赢得
战争初期胜利的话;那么苏联利用苏德条约带来的
短暂和平,研制出自己的新一代武器,反过来压倒
了德国。如果苏联没有赢得这两年的和平,就很难
有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在战前的两年岁月里,斯大林大力为红军更新
武器装备。当时斯大林首要的当务之急,是为苏军
更换新式的歼击机。斯大林亲自抓这项工作,许多
飞机设计师都成了他办公室的常客。在二三十年
代,苏联的首席歼击机设计师是波里.卡尔波夫,
他曾研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伊一16”等歼
击机,但此后却一直未能再创佳绩。斯大林便大胆
起用年轻的飞机设计师,让他们来担负赶超德国歼
击机的任务。这些新一代设计师不负斯大林的厚
望。1940年1月,雅科夫列夫率先推出他的“雅
克一l”战斗机,这是战前苏联最先进的歼击机,
作战性能与德国的“梅塞施密特一109”不相上
下。接着,拉沃奇金和米高扬在1940年春也分别
推出了“拉格一3”和“米格一3”歼击机。
    在坦克装甲车辆方面,苏联也取得了一项重大
突破:研制出著名的T一34中型坦克。这在坦克
设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坦克的主要设计
者,是哈尔科夫国际工厂的总工程师科什金。他采
用防护力更强的倾斜装甲取代垂直装甲,从而避免
了增加装甲厚度使坦克超重,这样坦克就保持行驶
的高速度,并且配备更大口径的火炮。科什金这一
独具匠心的设计,造就了名扬四海的T一34坦
克。这种坦克集优秀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于一
身,直到今天仍被公认是设计最成功的坦克。战
后,有的德军将领将红军拥有T一34坦克,视为
苏联能够在二战中取胜的三大要素之一。
    苏联工业开足马力生产新式的飞机和坦克。到
1941年6月22日前,苏联共生产出新型飞机
2740余架。新型坦克1861辆。同时,苏军也在
进行大规模的扩编和改组,从1939年的98个师
扩充至战争爆发前的303个师,兵员总数从200
万人急速增加到500万人。按照斯大林的估计。
为红军这支庞大的军队实现全面换装,至少必须到
1942年才能完成。届时,苏军将建立起庞大的机
械化部队,坦克总数达到29899辆(包括15834
辆T一34和KB坦克)。斯大林曾经说过: “如果
战争在1942年爆发,红军将是无敌的。”斯大林
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由于苏
联战时工业的高效率,到1942年秋苏军已基本完
成新武器的换装。从这时候起,德国军队就丧失了
战场的主动权。开始节节败退直到最后覆灭。
但是,苏德战争却出乎斯大林的预料,在希特
勒尚未征服英国的1941年爆发了。德国军队抢在
红军完成武器换装之前,以一场史无前例的突然袭
击,成功地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战争爆发前夕,苏联集结在西部边境的军队,
共有新式的作战飞机1540架,新式的T一34和
KB坦克1475辆。从表面上看,苏军新型飞机坦
克的数量似乎不能算低。但事实上。红军官兵还没
有掌握新式器的使用,这些飞机和坦克绝大多数形
同虚设。例如,1941年的“五一节”时,苏联的
基辅特别军区举行照例阅兵。在这场盛大的阅兵式
中,隆隆通过广场的多数是旧式坦克,包括外表气
势慑入、实际外强中于的多炮塔坦克,而真正有威
力的新型T一34坦克却寥寥无几;‘从阅兵广场上
空掠过的战机中,只有一个小小编队的新型高速歼
击机。据基辅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后
来的苏联元帅)说,当时新型的飞机坦克刚剐分配
到军区,飞行员和坦克兵还来不及学会驾驶它们。
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尚且如此,其它军区就可想而
知了。
    诚然,苏联对部队换装工作是抓得很紧的,但
也存在某些决策上的失误,造成了部队装备新武器
的延迟。例如,后来在战争期间发挥过重大作用的
。伊尔一2”强击机,旱在1940年1月就通过了
国家试验,但直到12月还原封不动地停放在试验
场。军方对这种飞机估计过低,没有给予应有的重
视。该机设计师伊柳辛只好上书斯大林,请求他注
意这种反坦克飞机。斯大林亲自召见伊柳辛,听取
了他对这种飞机性能的介绍,当场拍板决定将它投
入批生产。1941年3月10日,首架量产型的
“伊尔一2”强击机出厂。到战争爆发时,苏联仅
生产了249架“伊尔一2”。直到1941年6月,
    苏军的第一个强击机团才开始进行训练。6月26
日即战争爆发的第4天,苏军的“伊尔一2”强击
机首次出现在西部战区上空,但为时巴晚。这时
候,德军坦克的钳形攻势已快在明斯克合拢,苏军
的60万部队即将陷入重围。如果在战争初期,苏
军的“伊尔一2”能够大批参战,德军的装甲部队
就不可能横行战场。这种飞机对坦克具有强大的摧
毁力,而且它身披厚重的铠甲,并不惧怕来自地面
的炮火攻击。

战争初期苏军新型装备损失严重   
    1941年6月22日,德军在几千公里长的战
线上对苏联发起了进攻,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此时苏军由于武器装备陈旧,整体实力无法与德军
匹敌,但如果战略战术的运用得宜,凭借武器数量
优势大量消耗德军,扼阻其进攻势头还是可能的。
但苏军的战前部署不当,开战后又举措失误,造成
人员和武器的大量损失,更难以阻挡住德军的兵
锋。
    苏军战前部署的重大失误,是将军队连同武器
装备,包括新型飞机过分集中在第一线。尤其错误
的是,苏军未对德军突袭机场作好防范措施。
1939年的波兰之战和1940年的西欧之战,德军
都是首先突袭敌方机场。将敌人的大量飞机摧毁在
地面,从而牢牢掌握了制空权。这并不是什么秘
密,德军的这一手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当时,苏军
总参军事学院教研室主任伊斯谢尔松,在战前出版
的<新的斗争形式>一书中指出:特别要提防敌空
军把我方飞机摧毁在机场上,这样我们就有丧失飞
机的危险;而没有飞机支援的地面部队,很容易被
敌机或敌机掩护的坦克消灭掉。但令人不可思议的
是,尽管有伊斯谢尔松等人发出的警告,但苏联空
军却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1941年5—6月,
斯大林曾收到飞行员的来信,反映边境机场和部队
毫无伪装。为此,斯大林将空军领导人召到克里姆
林宫,责成他们在最短期限内伪装好所有的飞机。
6月19 FI,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还命令各军区,
必须对机场及其他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伪装。但不知
是什么原因,空军的领导人直至战争爆发,都没有
采取有力的措施来伪装飞机,也没有将其疏散到呈j!
战机场。在德军突然发动的全面袭击中,苏联边境
各军区的飞机遭到重大损失,其中新式飞机的损失
尤其严重。当时,苏军部署在西部第一线的作战飞
机中,有900多架最新式的。雅克”、“米格”
和。拉格”歼击机,它们绝大多数在德军突如其来
的轰炸中化为灰烬。位子德军主要进攻方向的西部
特别军区,在开战当天就损失了738架飞机,其
中有528架是在地面被击毁的。该军区的233榘
。米格一3”战斗机,在战争第一天就被德军全部
摧毁。到这天的夜幕降临时,西部特别军区的全部
新型歼击机和强击机,只剩下了20架。雅克一
1”和8架“伊尔一2”。值得一提的是,该军区
飞机的损失并非全部来自敌人的空袭和空战,还由
于有的机场距离国境线过近,结果遭到了德军远射
程重炮的轰击。
    苏联空军领导人为他们的玩忽职守受到了严厉
惩罚:空军司令员雷恰戈夫和若干军区空军司令员
被逮捕处决。西部特别军区的飞机损失最为惨重,
军区空军司令员科佩茨自知罪责重大,未等上军事
法庭就开枪自杀了。但也有空军将领由于保全了飞
机而受到表彰,如敖德萨军区空军司令员米丘林。
战争前夜,该军区参谋长扎哈罗夫判断德军进攻在
即,果断下令军区航空兵疏散。米丘林坚决地执行
了命令,将全部飞机转场到野战机场,从而保存了
自己的实力,并在开战后给予敌空军以沉重打击。
米丘林园其出色表现,被提升为西方方面军空军司
令员。
    由于新型作战飞机损失殆尽,苏联飞行员只能
主要依靠老旧飞机。苏联飞行员作战无比勇猛,可
歌可泣的事迹比比皆是。在战争第一天,许多飞行
员发现自己飞机不如德机,就驾驶飞机撞向对方,
与之同归于尽。仅在战争的第一天,红军飞行员就
进行了1 7次空中撞击。但是,飞行员们的勇敢并
不能弥补飞机性能的落后。战争初期的两军空战,
变成了德国秃鹫对苏联战鹰的大屠杀。据德国空军
元帅米尔希的记录,战争初期德国空军消灭敌机的
战绩是:6月22日消灭1800架,6月23日消灭
800架,6月24日消灭557架,6月25日消灭
351架。6月26日消灭300架。由于苏联空军的
英勇抗击,德国空军也损失惨重。据德国方面的资
料披露,德军在战争头十四天里损失的飞机,比以
后任何一个十四天损失的都多。从1941年6月
22日至7月5日,德国空军损失了807架飞机,
7月6日到19日又损失47 7架飞机。苏军飞行员
使用性能落后的老式飞机,都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战
果。如果苏军新型飞机没有被大量炸毁,德国空军
无疑要遭受更大的损失,能否夺取制空权尚是未知
之数。
    战争初期,苏军的坦克装甲车辆也遭到严重损
失。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和军方领导人过高地估计
了红军的力量,贸然下令对德军实施全面反击。这
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决定。在德国空军掌握制空权的
情况下,向前出动的坦克、炮兵和步兵部队,无疑
会遭到敌空军的猛烈打击。但是统帅部令出如山,
各边境军区的部队只能执行。除损失特别严重的西
部特别军区外,其余各军区都不同程度地对德军展
开反击。苏军实力最强的西南方面军(原基辅特别
军区)。出动4个机械化军共4525辆坦克,对德
军第1坦克集群实施反冲击。苏联坦克兵表现了
高度的英雄主义。西方根据自己经验认为:坦克部
队对敌实施冲击时,损失接近25名就会失败,剩
余的坦克只能退回。但是,苏联坦克兵打到最后一
辆坦克仍然勇往直前,其勇敢精神连敌军也为之惊
叹。然而,由于德军拥有强大的陆空联合火力,苏
军坦克部队遭受极其重大的损失。从6月22日到
7月6日,西南方面军被击毁和遗弃的坦克多达
4381辆。在战争的头两三个星期内,西部边境各
军区损失了超过90名的坦克,新型坦克更几乎损
失殆尽。
    由于新型兵器在战争初期的严重损失,苏军依
托老旧武器更难旺阻挡敌人。德军凭借其装备优势
长驱直入,包围歼灭了红军众多的集团军,摧毁了
苏军大量作战兵器。到12月初,德军宣称俘获了
380万苏军官兵,摧毁1.1万架飞机和2.2万辆
坦克。此时,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能够望见克里姆
林宫的尖顶,苏联国家命运到了千钩一发的关头。
幸而,战前苏联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
为红军的武器装备提供了强劲后继。战争爆发后,
后方工厂的劳动者不分昼夜地工作,为前线源源提
供新型的坦克和飞机。到莫斯科战役时,苏军已经
能够大量使用新式的飞机坦克,从而使战局发生了
扭转。战后, “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认为,
苏军丁一34坦克的首次大量参战,是德军在莫斯
科城下败北的重要原因。在莫斯科保卫战后期,云
集首都的红军新型战机达到1 700架,超过德军
“中央”集团军的1000架作战飞机。这使苏军能
够首次在局部战场夺取制空权,造成了德军在莫斯
科战役中的惨败。.
    但是,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工厂紧急东迁,导
致军工生产开工不足。无法供给红军足够的武器装
备。苏军统帅部只能权衡轻重,将新型作战兵器集
中在莫斯科方向,以保障首都保卫战的胜利。到
1942夏秋,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全面恢复,
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这时,苏军的新
型飞机、坦克和大炮,已经在数量上压倒了德军。
因此,苏军能够在斯大林格勒转守为攻,围歼了德
军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的
形势。从此,苏军开始向西节节反攻,从伏尔加河
一直长驱到易北河。最终攻克了法西斯的巢穴柏
林。
注:
①《赢者之师》。作者:(美)威廉森•默里
(William.son Murray),(美)阿伦•R.米利特(Allan
R.MiUett)等。
②《苏德战争1941—1945)。作者: (英
国)艾伯特•西顿。
③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苏联武装力
量》第302、291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④利德尔一哈特《第--&世界大战史》第217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⑤亨•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245、
242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⑥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12
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二战初期苏军受挫的武器装备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是战胜法西斯
德国的主力,为欧洲摆脱纳粹奴役作出
了重大贡献。但在苏德战争的初期,苏
军曾经陷于严重被动,蒙受极其惨痛的损失。仅在
战争的防御阶段(1941.6—1942.11),苏军的
伤亡和失踪就达200万人以上,超过俄军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德国军队一直兵临列宁格勒
和莫斯科城下,甚至挺进到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
格勒。苏军在战争初期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武器装备的落后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

战争前夕苏军的装备普遍陈旧   
    战争前夕,苏联军队无论从兵力还是兵器来
说,都是相当壮观的。1941年6月,苏军共有
537万人,拥有2.5万辆坦克,1.9万架作战飞
机。仅仅在西部边境各军区,苏联就部署了308
万人,1.4万辆坦克,1.1万架作战飞机。而德军
在战前共有520万人,拥有5639辆坦克和强击
火炮,1万余架作战飞机。德国参加“巴巴罗萨”
战役的军队,共有550万人(包括仆从国军队80
万人),4300辆坦克,4980架作战飞机。可以
看出,双方的总兵力相差不大,苏军在飞机坦克数
量方面远占优势。
    但飞机坦克数量占巨大优势的苏军,在战争初
期却出现一溃千里的大败退,这使许多人对苏军产
生不正确的看法,即认为苏军的官兵素质普遍比较
低劣,在组织和指挥方面不如德军。还有人把苏军
在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归咎于大清洗严重损害了
苏军的战斗力。但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在冷战
结束后的今天.就连公正的西方战史学家也承认:
苏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陆军,尤其苏军
在战争后期发动的一连串攻势,显示出高超的作战
艺术和摧枯拉朽的气势,是整个二战中“最令人难
忘的地面战役”①。大清洗对苏军的影响也没有以
往估计的那样严重,即使某些敌视苏联的西方历史
学家也承认:红军在高级将领方面比德国人要强,
即使在1941—1942年也是如此o。有的学者认
为,如果没有这场大清洗的话,由那些一战时期的
老骑兵来领导苏军,其效果反而非常值得怀疑。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军的惨败呢?在
战争的初始阶段,苏军不善于组织防御,是造成德
军进展迅速的重要原因。面对德军坦克集群的突
破,苏军没有用大纵深的防御来抗击,结果防线很
快被敌人的装甲矛头穿透,造成大量部队被德军合
围的严重后果。但到库尔斯克战役时期,苏军已能
熟练组织大纵深的防御,德军就只能黔驴技穷了。
但武器装备的落后,也是造成苏军失利的重要原
因,而这一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战争前夕,苏军的兵器数量虽然庞大惊人,但
绝大多数都已过时落伍了。例如,苏军在30年代
装备的大量老式坦克,其装甲非常薄弱,连德军最
轻型的37毫米反坦克炮都抵御不住。战后,苏联
的战史著作指出,苏军“直到战争开始时⋯⋯新型
坦克的比重则仅占18.2%”,“50%的轻型坦克
是1931年一1935年制造的。这些坦克已经严重
损耗,要在战争开始前全部修复是办不到的。”o
当时德国军队所装备的坦克,就整体来说要先进得
多。正如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
哈特所指出的,此时德军坦克师“2/3的装甲兵
力,现在都是炮口口径较大、装甲加倍厚的中型坦
克;而在西欧作战时,2/3的装甲兵力是轻型坦
克。”④在作战飞机方面的差距更大。苏军大量装
备的歼击机和轰炸机,大部分是30年代生产出来
的,性能与德国飞机根本无法比拟。在苏军的老旧
歼击机中,性能最先进的要算“伊一16”。它曾
经是苏联歼击航空兵的骄傲,其最大速度达到
462千米/4"时。在30年代中期,。伊一16”号
称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飞机,其作战性能领先于各国
歼击机。但到30年代后期,这种飞机已经大大落
伍了。当时德国推出的。客克一88”轰炸机,最
大飞行速度达到470千米/,卜时。而德军列装的主
力歼击机——“梅塞施米特一109”,最大速度达
到570千米剧、时。法国历史学家亨•米歇尔说,
在空军方面,“德国装备的质量比俄国的优越:大
部分苏联战斗机的速度只有纳粹轰炸机那样快”,
“6000架俄国飞机都是过时的型号:伊尔一16
型战斗机时速290英里,携带炸弹224磅,而梅
塞施米特一110型飞机携带1120磅炸弹,时速
可达340英里(约547千米)。仍在试制阶段的
新飞机原型还没有一种投入大批生产”。@蒂佩尔斯
基希也指出: “俄国空军显然不如德国空军。虽然
它的飞机数量可能比德国空军多好几倍。”@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苏军为对付西方可
能的军事进攻,大量地用飞机坦克装备部队。这种
状况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客观
方面,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使然。20世纪30年
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世界的大动荡岁
月。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必然要走上
对外武力扩张的道路,希特勒的上台就预示着战争
阴云在欧洲天际的出现。东方的日本也咄咄逼人,
对苏联远东地区形成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山雨欲
来风满楼”的国际形势,苏联开始大力加强武装力
量建设。在主观方面,当时红军首脑们高估了随时
爆发战争的危险性。还在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年,负
责军械生产的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就向
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上书,主张大量增加飞机
坦克的生产,要求到明年使红军的作战飞机达到
1.5万架。在随时应付全面战争的思想指导下,苏
联生产了数量惊人的坦克和飞机,并用它们大规模
地武装军队。到1939年,苏军的坦克装甲车辆高
达2.3万辆,作战飞机也超过了1.5万架。苏军
装备这样众多的飞机坦克,是为了对付列强的联合
武装进攻。但是,德国完成重整军备需要时问,不
可能马上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深陷在中国的泥潭之
中,更无法立即拔足北进;英法因凡尔赛和约与德
国结仇,防范德国尚且不暇,根本不可能进攻苏
联。苏联出于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以浩大数量的飞
机坦克装备军队,造成了严重浪费资源的后果。由
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短短几年后这些飞机坦克就
成为过时的累赘,仅仅给世界造成红军实力强大的
假象。相比之下,德军是在希特勒上台后大举扩充
的,其武器装备都是最新研制的,虽然数量无法与
苏军相比,但作战性能要先进得多。
    当然,造成苏军装备落后于德军的主要原因,
还是其武器研发工作出现偏差,以致拉大了与对手
的差距。
    这里先谈谈苏联的科技水平。虽然沙皇俄国是
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但苏联政权建立后大力推
进教育和科技,在短短20年内就改变了落后的面
貌。到1937年,苏联在校大学生达到54万人,
超过英、法、德、意、日的总和。苏联政府非常重
视科学技术,给予杰出的科学家和设计师以崇高荣
誉, “技术决定一切”成为响彻全国的口号。在苏
联社会。尊重科学蔚成风气,年轻人都渴望成为学
者专家。因此,苏联在科研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同
号称欧洲科技最发达的德国相比,也并没有很大的
差距。例如,苏联能够研制出T一34坦克、“伊
尔一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这些都是连
德国人也赞叹不已的优良武器。在30年代后期,
苏军的装备全面落后于德军,主要是武器研制方向
出现重大错误。
    在航空领域,苏联本来具有相当优势。20世
纪30年代苏联设计制造的飞机,号称在世界上
。飞得最快、最高、最远”,全体苏联人民都为之
自豪。后来,苏联受到杜黑理论的影响,试图建立
一支强大的战略空军,将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对重
型轰炸机的研制,结果造成战斗机设计力量的相对
薄弱。而德国由于本身资源的贫乏,不能进行持久
作战,必须做到速战速决。因此重点研制歼击机和
和俯冲轰炸机。德国力图建立一支强大的战术空
军,在开战后迅速夺取制空权,并对地面部队作战
提供直接支援。这样,在歼击机和轻型轰炸机的研
制方面,德国很快就跑到了苏联的前面。
    1936—1939年的西班牙战争显示出,德国
新装备的歼击机。梅塞施密特一109”,比苏联在
30年代列装的歼击机要先进得多,以致参加西班
牙战争的苏联飞行员回到国内后,纷纷质问苏联航
空工业部门:“怎么法西斯的飞机比我们的还要好
呢?”经过西班牙战争,苏联认识到歼击机和俯冲
轰炸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但是宝贵的时间已经丧
失,苏联在这些机种方面同德军相比已经大大落
后。
    在坦克的研制领域,苏联同样出现误区。这主
要表现在:在坦克的设计思想方面,过分地强调速
度。而轻视火力和防护。在内战时期,红军骑兵的
威力给苏军领导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苏联的国
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在内战中领导过传奇式的
第l骑兵集团军。苏联的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图
哈切夫斯基,一直大力倡导大纵深战役理论。也要
求坦克必须具备高度机动性。但坦克要实现在战场
上的高速度,就必须牺牲装甲厚度以减轻重量。在
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在30年代研制出一系列快
速坦克。它们能够在战场高速冲锋陷阵,有如凤驰
虎掣的红色铁骑;但无一例外装甲薄弱,防护能力
很差。西班牙战争的实践证明,它们在战场上根本
不堪一击。
    经过西班牙战争,苏军认识到自己在装备方面
的落后,但这时战争已经逼近了欧洲。

斯大林利用苏德条约赢得更换武器时间   
    到1939年,德国已初步完成扩军备战的工
作。摆出了同波兰大打一仗的架势。一时战云笼罩
了欧洲。斯大林在此时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同德
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赢得时问加强战备,为苏
军更换新式的武器装备。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便苏联能够暂避欧
洲战火,获得了两年的和平岁月。对斯大林的这一
战略决策,西方历史学家大都持反对态度,认为这
给予了希特勒以各个击破的机会,使西方和苏联必
须单枪匹马对德国作战。但从苏德战争的情况看,
斯大林此举是正确的。很难设想:苏军能用30年
代的落后武器去战胜德军。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
的制胜武器——T一34坦克、。卡秋莎”火箭炮和
。伊尔”式强击机等。都是在1940—1941年闾
研制出来的。如果说德军是利用武器研制的后发优
势,使自己的装备超过英、法、苏等军,从而赢得
战争初期胜利的话;那么苏联利用苏德条约带来的
短暂和平,研制出自己的新一代武器,反过来压倒
了德国。如果苏联没有赢得这两年的和平,就很难
有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在战前的两年岁月里,斯大林大力为红军更新
武器装备。当时斯大林首要的当务之急,是为苏军
更换新式的歼击机。斯大林亲自抓这项工作,许多
飞机设计师都成了他办公室的常客。在二三十年
代,苏联的首席歼击机设计师是波里.卡尔波夫,
他曾研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伊一16”等歼
击机,但此后却一直未能再创佳绩。斯大林便大胆
起用年轻的飞机设计师,让他们来担负赶超德国歼
击机的任务。这些新一代设计师不负斯大林的厚
望。1940年1月,雅科夫列夫率先推出他的“雅
克一l”战斗机,这是战前苏联最先进的歼击机,
作战性能与德国的“梅塞施密特一109”不相上
下。接着,拉沃奇金和米高扬在1940年春也分别
推出了“拉格一3”和“米格一3”歼击机。
    在坦克装甲车辆方面,苏联也取得了一项重大
突破:研制出著名的T一34中型坦克。这在坦克
设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坦克的主要设计
者,是哈尔科夫国际工厂的总工程师科什金。他采
用防护力更强的倾斜装甲取代垂直装甲,从而避免
了增加装甲厚度使坦克超重,这样坦克就保持行驶
的高速度,并且配备更大口径的火炮。科什金这一
独具匠心的设计,造就了名扬四海的T一34坦
克。这种坦克集优秀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于一
身,直到今天仍被公认是设计最成功的坦克。战
后,有的德军将领将红军拥有T一34坦克,视为
苏联能够在二战中取胜的三大要素之一。
    苏联工业开足马力生产新式的飞机和坦克。到
1941年6月22日前,苏联共生产出新型飞机
2740余架。新型坦克1861辆。同时,苏军也在
进行大规模的扩编和改组,从1939年的98个师
扩充至战争爆发前的303个师,兵员总数从200
万人急速增加到500万人。按照斯大林的估计。
为红军这支庞大的军队实现全面换装,至少必须到
1942年才能完成。届时,苏军将建立起庞大的机
械化部队,坦克总数达到29899辆(包括15834
辆T一34和KB坦克)。斯大林曾经说过: “如果
战争在1942年爆发,红军将是无敌的。”斯大林
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由于苏
联战时工业的高效率,到1942年秋苏军已基本完
成新武器的换装。从这时候起,德国军队就丧失了
战场的主动权。开始节节败退直到最后覆灭。
但是,苏德战争却出乎斯大林的预料,在希特
勒尚未征服英国的1941年爆发了。德国军队抢在
红军完成武器换装之前,以一场史无前例的突然袭
击,成功地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战争爆发前夕,苏联集结在西部边境的军队,
共有新式的作战飞机1540架,新式的T一34和
KB坦克1475辆。从表面上看,苏军新型飞机坦
克的数量似乎不能算低。但事实上。红军官兵还没
有掌握新式器的使用,这些飞机和坦克绝大多数形
同虚设。例如,1941年的“五一节”时,苏联的
基辅特别军区举行照例阅兵。在这场盛大的阅兵式
中,隆隆通过广场的多数是旧式坦克,包括外表气
势慑入、实际外强中于的多炮塔坦克,而真正有威
力的新型T一34坦克却寥寥无几;‘从阅兵广场上
空掠过的战机中,只有一个小小编队的新型高速歼
击机。据基辅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后
来的苏联元帅)说,当时新型的飞机坦克刚剐分配
到军区,飞行员和坦克兵还来不及学会驾驶它们。
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尚且如此,其它军区就可想而
知了。
    诚然,苏联对部队换装工作是抓得很紧的,但
也存在某些决策上的失误,造成了部队装备新武器
的延迟。例如,后来在战争期间发挥过重大作用的
。伊尔一2”强击机,旱在1940年1月就通过了
国家试验,但直到12月还原封不动地停放在试验
场。军方对这种飞机估计过低,没有给予应有的重
视。该机设计师伊柳辛只好上书斯大林,请求他注
意这种反坦克飞机。斯大林亲自召见伊柳辛,听取
了他对这种飞机性能的介绍,当场拍板决定将它投
入批生产。1941年3月10日,首架量产型的
“伊尔一2”强击机出厂。到战争爆发时,苏联仅
生产了249架“伊尔一2”。直到1941年6月,
    苏军的第一个强击机团才开始进行训练。6月26
日即战争爆发的第4天,苏军的“伊尔一2”强击
机首次出现在西部战区上空,但为时巴晚。这时
候,德军坦克的钳形攻势已快在明斯克合拢,苏军
的60万部队即将陷入重围。如果在战争初期,苏
军的“伊尔一2”能够大批参战,德军的装甲部队
就不可能横行战场。这种飞机对坦克具有强大的摧
毁力,而且它身披厚重的铠甲,并不惧怕来自地面
的炮火攻击。

战争初期苏军新型装备损失严重   
    1941年6月22日,德军在几千公里长的战
线上对苏联发起了进攻,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此时苏军由于武器装备陈旧,整体实力无法与德军
匹敌,但如果战略战术的运用得宜,凭借武器数量
优势大量消耗德军,扼阻其进攻势头还是可能的。
但苏军的战前部署不当,开战后又举措失误,造成
人员和武器的大量损失,更难以阻挡住德军的兵
锋。
    苏军战前部署的重大失误,是将军队连同武器
装备,包括新型飞机过分集中在第一线。尤其错误
的是,苏军未对德军突袭机场作好防范措施。
1939年的波兰之战和1940年的西欧之战,德军
都是首先突袭敌方机场。将敌人的大量飞机摧毁在
地面,从而牢牢掌握了制空权。这并不是什么秘
密,德军的这一手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当时,苏军
总参军事学院教研室主任伊斯谢尔松,在战前出版
的<新的斗争形式>一书中指出:特别要提防敌空
军把我方飞机摧毁在机场上,这样我们就有丧失飞
机的危险;而没有飞机支援的地面部队,很容易被
敌机或敌机掩护的坦克消灭掉。但令人不可思议的
是,尽管有伊斯谢尔松等人发出的警告,但苏联空
军却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1941年5—6月,
斯大林曾收到飞行员的来信,反映边境机场和部队
毫无伪装。为此,斯大林将空军领导人召到克里姆
林宫,责成他们在最短期限内伪装好所有的飞机。
6月19 FI,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还命令各军区,
必须对机场及其他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伪装。但不知
是什么原因,空军的领导人直至战争爆发,都没有
采取有力的措施来伪装飞机,也没有将其疏散到呈j!
战机场。在德军突然发动的全面袭击中,苏联边境
各军区的飞机遭到重大损失,其中新式飞机的损失
尤其严重。当时,苏军部署在西部第一线的作战飞
机中,有900多架最新式的。雅克”、“米格”
和。拉格”歼击机,它们绝大多数在德军突如其来
的轰炸中化为灰烬。位子德军主要进攻方向的西部
特别军区,在开战当天就损失了738架飞机,其
中有528架是在地面被击毁的。该军区的233榘
。米格一3”战斗机,在战争第一天就被德军全部
摧毁。到这天的夜幕降临时,西部特别军区的全部
新型歼击机和强击机,只剩下了20架。雅克一
1”和8架“伊尔一2”。值得一提的是,该军区
飞机的损失并非全部来自敌人的空袭和空战,还由
于有的机场距离国境线过近,结果遭到了德军远射
程重炮的轰击。
    苏联空军领导人为他们的玩忽职守受到了严厉
惩罚:空军司令员雷恰戈夫和若干军区空军司令员
被逮捕处决。西部特别军区的飞机损失最为惨重,
军区空军司令员科佩茨自知罪责重大,未等上军事
法庭就开枪自杀了。但也有空军将领由于保全了飞
机而受到表彰,如敖德萨军区空军司令员米丘林。
战争前夜,该军区参谋长扎哈罗夫判断德军进攻在
即,果断下令军区航空兵疏散。米丘林坚决地执行
了命令,将全部飞机转场到野战机场,从而保存了
自己的实力,并在开战后给予敌空军以沉重打击。
米丘林园其出色表现,被提升为西方方面军空军司
令员。
    由于新型作战飞机损失殆尽,苏联飞行员只能
主要依靠老旧飞机。苏联飞行员作战无比勇猛,可
歌可泣的事迹比比皆是。在战争第一天,许多飞行
员发现自己飞机不如德机,就驾驶飞机撞向对方,
与之同归于尽。仅在战争的第一天,红军飞行员就
进行了1 7次空中撞击。但是,飞行员们的勇敢并
不能弥补飞机性能的落后。战争初期的两军空战,
变成了德国秃鹫对苏联战鹰的大屠杀。据德国空军
元帅米尔希的记录,战争初期德国空军消灭敌机的
战绩是:6月22日消灭1800架,6月23日消灭
800架,6月24日消灭557架,6月25日消灭
351架。6月26日消灭300架。由于苏联空军的
英勇抗击,德国空军也损失惨重。据德国方面的资
料披露,德军在战争头十四天里损失的飞机,比以
后任何一个十四天损失的都多。从1941年6月
22日至7月5日,德国空军损失了807架飞机,
7月6日到19日又损失47 7架飞机。苏军飞行员
使用性能落后的老式飞机,都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战
果。如果苏军新型飞机没有被大量炸毁,德国空军
无疑要遭受更大的损失,能否夺取制空权尚是未知
之数。
    战争初期,苏军的坦克装甲车辆也遭到严重损
失。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和军方领导人过高地估计
了红军的力量,贸然下令对德军实施全面反击。这
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决定。在德国空军掌握制空权的
情况下,向前出动的坦克、炮兵和步兵部队,无疑
会遭到敌空军的猛烈打击。但是统帅部令出如山,
各边境军区的部队只能执行。除损失特别严重的西
部特别军区外,其余各军区都不同程度地对德军展
开反击。苏军实力最强的西南方面军(原基辅特别
军区)。出动4个机械化军共4525辆坦克,对德
军第1坦克集群实施反冲击。苏联坦克兵表现了
高度的英雄主义。西方根据自己经验认为:坦克部
队对敌实施冲击时,损失接近25名就会失败,剩
余的坦克只能退回。但是,苏联坦克兵打到最后一
辆坦克仍然勇往直前,其勇敢精神连敌军也为之惊
叹。然而,由于德军拥有强大的陆空联合火力,苏
军坦克部队遭受极其重大的损失。从6月22日到
7月6日,西南方面军被击毁和遗弃的坦克多达
4381辆。在战争的头两三个星期内,西部边境各
军区损失了超过90名的坦克,新型坦克更几乎损
失殆尽。
    由于新型兵器在战争初期的严重损失,苏军依
托老旧武器更难旺阻挡敌人。德军凭借其装备优势
长驱直入,包围歼灭了红军众多的集团军,摧毁了
苏军大量作战兵器。到12月初,德军宣称俘获了
380万苏军官兵,摧毁1.1万架飞机和2.2万辆
坦克。此时,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能够望见克里姆
林宫的尖顶,苏联国家命运到了千钩一发的关头。
幸而,战前苏联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
为红军的武器装备提供了强劲后继。战争爆发后,
后方工厂的劳动者不分昼夜地工作,为前线源源提
供新型的坦克和飞机。到莫斯科战役时,苏军已经
能够大量使用新式的飞机坦克,从而使战局发生了
扭转。战后, “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认为,
苏军丁一34坦克的首次大量参战,是德军在莫斯
科城下败北的重要原因。在莫斯科保卫战后期,云
集首都的红军新型战机达到1 700架,超过德军
“中央”集团军的1000架作战飞机。这使苏军能
够首次在局部战场夺取制空权,造成了德军在莫斯
科战役中的惨败。.
    但是,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工厂紧急东迁,导
致军工生产开工不足。无法供给红军足够的武器装
备。苏军统帅部只能权衡轻重,将新型作战兵器集
中在莫斯科方向,以保障首都保卫战的胜利。到
1942夏秋,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全面恢复,
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这时,苏军的新
型飞机、坦克和大炮,已经在数量上压倒了德军。
因此,苏军能够在斯大林格勒转守为攻,围歼了德
军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的
形势。从此,苏军开始向西节节反攻,从伏尔加河
一直长驱到易北河。最终攻克了法西斯的巢穴柏
林。
注:
①《赢者之师》。作者:(美)威廉森•默里
(William.son Murray),(美)阿伦•R.米利特(Allan
R.MiUett)等。
②《苏德战争1941—1945)。作者: (英
国)艾伯特•西顿。
③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苏联武装力
量》第302、291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④利德尔一哈特《第--&世界大战史》第217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⑤亨•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245、
242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⑥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12
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好看
  这贴太长了
排版啊,大哥
楼主先修改下吧
排下版吧,看着太费劲了
太长了 看的难受
军“直到战争开始时⋯⋯新型
坦克的比重则仅占18.2名”,“50名的轻型坦克
是1931年一1935年制造的。这些坦克已经严重
损耗,要在战争开始前全部修复是办不到的。”

名?什么意思?
这排版{:3_79:}
这是面条型排版吗= =
37炮就能击毁?三号、四号发来贺电。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泪目啊……
排版吧
名似乎是%?
太长了,眼睛累.
我所知道的T34,在日苏诺门罕冲突和苏芬战争里,苏联对坦克运用的经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轻型坦克防护等指标不好,汽油机在冬天容易被冻住,加速了各方面均衡的T34的开发,但是苏德战争开始的时候,德国的坦克和苏联的BT7T26相比,水平如何呢?
帖子好,排版糟!
德国人当时也有不少只装机枪的II号,又能比毛子好到哪里去?
这个,MS战争初期苏军尤其是陆军装备是领先德军的,如T34、KV系列坦克,76.2mm反坦克炮,虽然数量众多的是BT-5、7系列和T26等,但和德国的2号、3号37mm和50mm短管型、4号75mmL24相比也不吃亏。火力上喀秋莎更是厉害。德军主要是在战术素养上强于苏军。
战争爆发前苏军的T-34和KB型生产了1800辆,装备的应该也有半数吧。而德军的所谓"精锐"(比苏军新式坦克差不少啊)不过是439辆4号(包括短管的早期型)和707辆3号50mm型。仅算这些“少量的”、“远远不足的”玩意,苏军也不逊于德军了。
回复 12# polelite


我估计他想说的是布琼尼:L
回复 13# 爱军习武


    正解
回复 18# wx06

文章里不是说他们还没有充分掌握新装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