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章,日本《航空情报》日本第一架国产超音速战斗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17:25


本篇主要内容来自于日本《航空情报》二月号的封面文章---F1再考证(难道以前还考证过?)
F-1.jpg
作者是前间 孝则(据说是个发动机的科研人员)
因为里面资料不全,所以还有不少资料和数据是摆渡来的,请读者自己甄别。
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懒。。。。),本文并不是全原文翻译,大段的内容是跳过和总结性翻译的。望读者见谅。
本篇总体私货比较多(不仅仅是我的,还有原作者的)如有不适,请按返回键。
如果嫌文章过长,可以直接看最后的总结性评论。
本ID第一次翻译外文并发帖,翻译水平非常有限,必然出现大量的常识型错误,望楼下广大革命群众和港澳台同胞指出并让本ID及时改正,另外此杂志合1350日元(税内),有意向者自己购买。
版权不知道归谁所有。(我是法盲)但是欢迎转载。
前言;F1是日本二战后第一款开发生产的战斗机(前面似乎有个国产教练机)。
虽然被冠名‘F’,但是实质上很难称呼为战斗机(实际上是攻击机),从F1的任务看,攻击机的称呼更恰当一点,但是出于亚洲邻国的担心,就起了一个支援战斗机的名字(为啥无论中日一称呼亚洲邻国就能联想到对方呢)实质上,F1赋予的攻击任务还是合理的,而赋予的游击任务几乎没有。我们在此就各种约束条件下诞生的F1的真实情况进行探究。。。。
采访F1的设计者------神田国一(主管和技术长,据说还是F2的设计者)
此文是作者前间采访原三菱重工的主管和技术长神田后文章,开头一段八股不翻译了。第二段内容开始翻译。
T2高等教练机的开发(F1的前身是T2教练机,所以说F1的研制,其实主要是T2教练机的研制)
原作者前间在《日本为什么没有旅客飞机》(草思社)中批判了F1(估计大家从作者这个文章猜的出,作者算是个体制党吧),但是实质上我并没有资格批判F1(因为采访的是F1的设计者之一呗)。
T2或者说F1最大的问题就是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它的动力系统是英国罗罗和法国共同开发的涡轮风扇发动机AdourTH40,这个发动机在日本被石川岛播磨重工(IHI)进行许可证生产。
当时作为石川岛IHI的技术业务的管理,原作者也是参与其中,实质上不仅仅是动力问题,战斗机的开发中也是受到很多日本特色政治问题的干扰,以及初次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防卫厅和制造者经验不足等的困扰(体制党啊!)
F1战斗机和T2教练机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根据神田的描述“作为F86的继承飞机,用T2教练机的机体研制可能更加经济,飞机数量也能保证,所以才产生了T2的6号和7号试飞飞机,其实就是把教练机的后座装上战斗机用的各种电子仪器,跟T2教练机比较,除了整体风挡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就气动性能的改变而言,只有垂直尾翼的新装上的雷达警告器。”(所以T2就成为了F1最好的教练机,气动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本文就重点讲述T2的开发过程。
就计划阶段F1和T2的关系,神田说“当时计划的时候给制造方说,‘我们正在研制教练机。’然后补充说了一句,‘如果顺利可能当战斗机使唤。’而防卫厅的技术研究本部回复,‘管你造啥,反正一定要超音速,否则肯定不要!’结果,超音速就成了研制阶段最大的课题了,就制造方而言,基本没考虑战斗机的用途,也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老实说‘真的能顺利吗?’才是考虑的重点。”(无疑超音速是F1研制的最大目的,很多设计的中心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1962年4月从东大航空学科毕业进入三菱重工工作的神田(高才生啊,三菱啊,羡慕啊!)分配到了名古屋飞机制造所的构造设计科,最初的任务是自己公司自己开发的双发的
11座的飞机MU2降落系统的不匹配问题的改良。(大学生啊,不过与全文无关)
五年后,1967年10月,作为主要设计工厂的三菱,开始研制XT-2,领导人是二战时代研制烈风战斗机的三菱的池田研尔。
参与的各个公司也是出人出力,三菱一共有42人,富士重工有15人(日本第一款国产喷气式教练机T1的研制单位)川崎重工6人(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企业),而神田是其中一人,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183人。
之所以如此多的企业参与是因为当时日本飞机制造业的经验不足,三菱一个公司根本应付不过来,所以防卫厅的防卫技术本部的高山捷一开发官说“日本最初的超音速飞机的开发让各个公司都承担一部分,达到让航空业界的水平都提高的目的。”
这个时候,防卫厅的技术部门的内部,以前在陆海军活跃的几个航空技术士官就跳出来说“防卫厅不应该开发XT2教练机而是采购美国也在使用的超音速教练机T-38(看上去长的像F5的教练机)!”而对开发造成了很强大的干扰作用(体制啊!)
“恢复战前自主研制战斗机是当然的,我们要推行战前的体制!”的气氛的推动下,外加防卫厅的技术本部守屋富次郎本部长(原东大航空学科教授)带着危机感说“如果丧失了这个开发超音速飞机的机会,日本将会永远的失去研制的机会”(广大中国同胞纷纷表示影响不大)在他向防卫厅内部以及政府,政治家的强烈诉说下,终于得到理解,使得计划能够进行下去。(其实这个并不是F1研制的第一次干扰,不过虽然发生在日本,但是中国人看到过程的话,估计会有一种无名的亲切感。。。。)
XT2的基本设计方针
在XT2设计的时候,池田把全部人员召集起来说了以下几个方针
1,减少机体阻力;2重量减轻;3尽量简单。
设计也就是按照上面几个原则进行的,当时神田就在构造班,就机体的空气动力形态进行了说明。
为了满足尽量小的机翼可能起飞,机翼设计了后缘。
为了让全速度保证安定性和操作性,设计了比较低的纵横比而且是薄翼性后掠翼,经过多次吹风定下来的气动布局。
根据试飞员的指示,对出现扰流的地方进行了处理。
为了防止大迎角的情况,迎角超过6度时候,水平尾翼自动反应。另外在面对主翼在亚音速高迎角情况下的震动特性,设计了前缘垂下的功能。
因为超音速飞机机体部分阻力占到60%以上,所以进行了蜂腰设计。
为了不让水平尾翼进入机翼的后流,水平尾翼进行了15度的下垂来保证横向安定性为了保证垂直安定性,垂直尾翼面积设计的很大,但是高度却足够能融入机库。(话说西方当时飞机都是看着F4设计的是不是。。。。)
当时神田主管的是进气口设计以及和这个相连的机身中部设计,神田说“因为日本设计超音速飞机经验不足,而且从来接触过涡扇发动机,不清楚超音速情况下进气口压力分布不均对涡扇发动机的影响。”而日本当时没人能解释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而运气非常好,和T2一样使用TF40 Adour发动机的,而且也都是双发的,正在研制中的美洲豹攻击机来到了厚木基地进行展示活动(我看完全文也没明白,为啥研制中的飞机会无缘无故跑到别的国家来展示,而且时间点真是太好了!)所以神田就从名古屋到了神奈川县的厚木基地进行“参观”,神田苦笑着说“在那里,主要查看了涡扇发动机如何放置在机体中,以及两者的间隔有多少,然后用带着的尺子进行了度量,被旁边的士兵质问‘你的,什么的干活?’”
在这样的条件下,设计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压力分布的进气口,被送到罗罗公司进行高空试验,对方返回的结果是设计没有问题。之所以送出去试验是因为日本没有试验的设备(高空台的怨念,不过西方阵营就是好啊。。。。)

本篇主要内容来自于日本《航空情报》二月号的封面文章---F1再考证(难道以前还考证过?)
F-1.jpg
作者是前间 孝则(据说是个发动机的科研人员)
因为里面资料不全,所以还有不少资料和数据是摆渡来的,请读者自己甄别。
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懒。。。。),本文并不是全原文翻译,大段的内容是跳过和总结性翻译的。望读者见谅。
本篇总体私货比较多(不仅仅是我的,还有原作者的)如有不适,请按返回键。
如果嫌文章过长,可以直接看最后的总结性评论。
本ID第一次翻译外文并发帖,翻译水平非常有限,必然出现大量的常识型错误,望楼下广大革命群众和港澳台同胞指出并让本ID及时改正,另外此杂志合1350日元(税内),有意向者自己购买。
版权不知道归谁所有。(我是法盲)但是欢迎转载。
前言;F1是日本二战后第一款开发生产的战斗机(前面似乎有个国产教练机)。
虽然被冠名‘F’,但是实质上很难称呼为战斗机(实际上是攻击机),从F1的任务看,攻击机的称呼更恰当一点,但是出于亚洲邻国的担心,就起了一个支援战斗机的名字(为啥无论中日一称呼亚洲邻国就能联想到对方呢)实质上,F1赋予的攻击任务还是合理的,而赋予的游击任务几乎没有。我们在此就各种约束条件下诞生的F1的真实情况进行探究。。。。
采访F1的设计者------神田国一(主管和技术长,据说还是F2的设计者)
此文是作者前间采访原三菱重工的主管和技术长神田后文章,开头一段八股不翻译了。第二段内容开始翻译。
T2高等教练机的开发(F1的前身是T2教练机,所以说F1的研制,其实主要是T2教练机的研制)
原作者前间在《日本为什么没有旅客飞机》(草思社)中批判了F1(估计大家从作者这个文章猜的出,作者算是个体制党吧),但是实质上我并没有资格批判F1(因为采访的是F1的设计者之一呗)。
T2或者说F1最大的问题就是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它的动力系统是英国罗罗和法国共同开发的涡轮风扇发动机AdourTH40,这个发动机在日本被石川岛播磨重工(IHI)进行许可证生产。
当时作为石川岛IHI的技术业务的管理,原作者也是参与其中,实质上不仅仅是动力问题,战斗机的开发中也是受到很多日本特色政治问题的干扰,以及初次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防卫厅和制造者经验不足等的困扰(体制党啊!)
F1战斗机和T2教练机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根据神田的描述“作为F86的继承飞机,用T2教练机的机体研制可能更加经济,飞机数量也能保证,所以才产生了T2的6号和7号试飞飞机,其实就是把教练机的后座装上战斗机用的各种电子仪器,跟T2教练机比较,除了整体风挡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就气动性能的改变而言,只有垂直尾翼的新装上的雷达警告器。”(所以T2就成为了F1最好的教练机,气动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本文就重点讲述T2的开发过程。
就计划阶段F1和T2的关系,神田说“当时计划的时候给制造方说,‘我们正在研制教练机。’然后补充说了一句,‘如果顺利可能当战斗机使唤。’而防卫厅的技术研究本部回复,‘管你造啥,反正一定要超音速,否则肯定不要!’结果,超音速就成了研制阶段最大的课题了,就制造方而言,基本没考虑战斗机的用途,也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老实说‘真的能顺利吗?’才是考虑的重点。”(无疑超音速是F1研制的最大目的,很多设计的中心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1962年4月从东大航空学科毕业进入三菱重工工作的神田(高才生啊,三菱啊,羡慕啊!)分配到了名古屋飞机制造所的构造设计科,最初的任务是自己公司自己开发的双发的
11座的飞机MU2降落系统的不匹配问题的改良。(大学生啊,不过与全文无关)
五年后,1967年10月,作为主要设计工厂的三菱,开始研制XT-2,领导人是二战时代研制烈风战斗机的三菱的池田研尔。
参与的各个公司也是出人出力,三菱一共有42人,富士重工有15人(日本第一款国产喷气式教练机T1的研制单位)川崎重工6人(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企业),而神田是其中一人,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183人。
之所以如此多的企业参与是因为当时日本飞机制造业的经验不足,三菱一个公司根本应付不过来,所以防卫厅的防卫技术本部的高山捷一开发官说“日本最初的超音速飞机的开发让各个公司都承担一部分,达到让航空业界的水平都提高的目的。”
这个时候,防卫厅的技术部门的内部,以前在陆海军活跃的几个航空技术士官就跳出来说“防卫厅不应该开发XT2教练机而是采购美国也在使用的超音速教练机T-38(看上去长的像F5的教练机)!”而对开发造成了很强大的干扰作用(体制啊!)
“恢复战前自主研制战斗机是当然的,我们要推行战前的体制!”的气氛的推动下,外加防卫厅的技术本部守屋富次郎本部长(原东大航空学科教授)带着危机感说“如果丧失了这个开发超音速飞机的机会,日本将会永远的失去研制的机会”(广大中国同胞纷纷表示影响不大)在他向防卫厅内部以及政府,政治家的强烈诉说下,终于得到理解,使得计划能够进行下去。(其实这个并不是F1研制的第一次干扰,不过虽然发生在日本,但是中国人看到过程的话,估计会有一种无名的亲切感。。。。)
XT2的基本设计方针
在XT2设计的时候,池田把全部人员召集起来说了以下几个方针
1,减少机体阻力;2重量减轻;3尽量简单。
设计也就是按照上面几个原则进行的,当时神田就在构造班,就机体的空气动力形态进行了说明。
为了满足尽量小的机翼可能起飞,机翼设计了后缘。
为了让全速度保证安定性和操作性,设计了比较低的纵横比而且是薄翼性后掠翼,经过多次吹风定下来的气动布局。
根据试飞员的指示,对出现扰流的地方进行了处理。
为了防止大迎角的情况,迎角超过6度时候,水平尾翼自动反应。另外在面对主翼在亚音速高迎角情况下的震动特性,设计了前缘垂下的功能。
因为超音速飞机机体部分阻力占到60%以上,所以进行了蜂腰设计。
为了不让水平尾翼进入机翼的后流,水平尾翼进行了15度的下垂来保证横向安定性为了保证垂直安定性,垂直尾翼面积设计的很大,但是高度却足够能融入机库。(话说西方当时飞机都是看着F4设计的是不是。。。。)
当时神田主管的是进气口设计以及和这个相连的机身中部设计,神田说“因为日本设计超音速飞机经验不足,而且从来接触过涡扇发动机,不清楚超音速情况下进气口压力分布不均对涡扇发动机的影响。”而日本当时没人能解释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而运气非常好,和T2一样使用TF40 Adour发动机的,而且也都是双发的,正在研制中的美洲豹攻击机来到了厚木基地进行展示活动(我看完全文也没明白,为啥研制中的飞机会无缘无故跑到别的国家来展示,而且时间点真是太好了!)所以神田就从名古屋到了神奈川县的厚木基地进行“参观”,神田苦笑着说“在那里,主要查看了涡扇发动机如何放置在机体中,以及两者的间隔有多少,然后用带着的尺子进行了度量,被旁边的士兵质问‘你的,什么的干活?’”
在这样的条件下,设计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压力分布的进气口,被送到罗罗公司进行高空试验,对方返回的结果是设计没有问题。之所以送出去试验是因为日本没有试验的设备(高空台的怨念,不过西方阵营就是好啊。。。。)


1969年4月21,22日防卫厅派人来审查验收了(领导验收啦!)两天之后就对记者公开了,政治层面上,也是为了牵制采购美国教练机的暗流,让日本人知道“日本也能开发出如此优秀的超音速飞机”(貌似最后还是采购了美国的超音速教练机)
后面简单翻译了,不能如此详细了,不然午饭都没的吃了。。。。
在研制过程中,日本人学会了研制对空火控雷达和空空导弹。以及不可获缺的超音速空气气动学知识以及轻量高轻度钛合金的研制,当时美国并不向日本出口钛合金,所以只好委托钢铁制造企业从进口材料中选择比较相近的材料,为了确认性能,进行了种种测试和加工,终于研制出国产的钛合金机体(主要用于发动机喷气口,总体说材料是国家工业的坚实基础啊,另外,美国人狡猾狡猾的!)
神田说“在新飞机开发中,强度测试,飞行测试会出现大量和数据不匹配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处理,而处理过程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20年后进行F2的研制时,这些都成了宝贵的经验。”
1969年4月28号一号机诞生,7月20号试飞成功。试飞员是三菱的远藤健四郎。9天之后因为全日空的B727和训练中的F86空中冲突坠落,162人死亡的下石事件发生,高层作出全部自卫队飞机停飞的指示,因为XT2也是属于自卫队,被迫株连停飞。2个月后,再次试飞,总体上就是改进试飞和数据不匹配的地方。问题集中在不规则的震动方面。
11月19日,在第30次试飞中,飞机突破超音速,马赫数为1。03(摆渡说最大马赫为1。6)这个是日本航空值得纪念的日子,飞机也完成了设计时候最大的目标----超音速。
试飞还算顺利,比较大的不匹配问题就是高度2300米马赫0。9的时候机头突然上下60度摆动,受此冲击,发动机温度异常,左发动机发电系统损坏。后紧急降落成功。不过据说机体构件并无损毁。
在研制和装备过程,没有发生致命事故,而且研制费用只有84亿日元,并且研制时期非常短,让欧美航空先进国侧目。(确实做到上述并不容易)
关于F1和英国法国研制的美洲豹非常相似的一点,面对是不是外国飞机的仿制型号的质疑,神田回复说“跟前面说的一样,虽然本人确实到厚木去参考过美洲豹攻击机的构造关系,但是在T2计划期间,并没有英国和法国人或者美洲豹攻击机的情报流入。”(相信与否是自己的事情,不过文中坚定的一再否认F1是仿制别国的飞机。)
F1是本国自己开发实际操作的飞机中世界第6个超音速飞机,前面五个全部是二战的战胜国,作为战败国,在战后种种束缚下,达到世界第6是防卫厅和制造厂的强大意志的体现(前面5个是不是五大流氓?)
神田最后说“F1在部队受到好评,而且是没有发生坠机事故的高信赖的支援战斗机。”
T2开发物语
T2研制的目的,1960年日本只有高等教练机T33和中级教练机T1,然后就是战斗机的训练了。
但是如果只是F86的话,问题并不大,问题出在F104在1962年引入自卫队之后,面对马赫2的超音速战斗机,T33和F104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面对这个落差,研制新式教练机就显得非常迫切了,1965年防卫厅9月19日下达了研制超音速教练机的意向,1967年9月5日,主要的合同接受企业三菱的带头下,开始组成高等超音速教练机技术团队(ASTET),T2研制正式开始。
1968年12月24日基本方针在防卫厅装备审查委员会通过,1971年7月20日XT2试飞(怎么时间有矛盾?)
从T-2到FT-T2
1970年佐藤政权发布第四次装备计划概要,指示对T2进行修改,开发出挂载对舰攻击导弹的支援战斗机。计划采购68架,以对地攻击机F86F的替换飞机进行了备案。
就当时情况而言,装载对舰导弹的飞机还都是图16,图95之类的大型轰炸机,(比战斗机大型)小型的战斗机和攻击机基本还没有装载的。但是在1967年的埃及军队发射冥河击沉以色列驱逐舰的事件发生后,西方各国都开始研制各种搭载形式的对舰导弹。
而且就日本情况而言,由于四面临海,这个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在国防议会议员恳谈会上发言说“为啥一定要装备高昂的国产化武器,从美国进口便宜的武器不是更好吗?(田中你一定是共谍吧?)”采购F5E比F1更便宜的言论在国会发出。但是,F5本质是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和效果装备的简单廉价战斗机,在东亚主要装备韩国,台湾地区,菲律宾,南约,泰国等,而且F5的对舰攻击能力很差,并不适合日本。(说白了,意思是日本是发达国家,是大国,要有符合身份的武器。)
虽然田中说了这些话,很快舆论反映日本要采购F5了,但是田中自己却在3天后自己推翻了自己的发言,规定新支援战斗机是T2改进的FS-T2。(共谍的阴谋没有得逞啊)
当时性能的要求如下;
全长18米,宽8米,涡扇双发,重量14吨,最大速度1。6马赫,行动半径300海里(接近600公里)(挂载8枚炸弹,高低低高路线,从三尺机场(日本本州东北的一个机场,青森县)覆盖北海道),携带对空,地,海雷达,惯导系统,雷达高度计,火控计算机,雷达警告器,光学照相机,500磅炸弹最多12枚,M61机关炮一门,空对空红外导弹最多4发,标准发,火箭弹,新开发的对舰导弹2枚,00弹射座椅
下面是摆渡的F1性能数据,
性能特点:
  ①设计之初的意图是具有较强的对地、海攻击能力和一定的防空作战能力。当前已落伍!
  ②结构简单、容易驾驶、重量轻、空中阻力小。与T-2型高级教练机有较好的通用性。
  ③作战半径小,载弹量有限,后视界不良。
  【基本数据】:
  【乘员】: 1 人
  【翼展】: 7 .88 米
  【翼面积】: 21 . 2 平方米
  【机长】: 17 . 85 米
  【机高】: 4 .5 米
  【动力装置】: tf40-ihi-801a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2140-32401千克
  【空重】: 6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3500千克
  【巡航时速】: 880千米
  【最大时速】: 1.6马赫
  【战斗升限】: 15000米
  【最大航程】: 26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 890-1220米
  【降落滑跑距离】: 600-610米
  【作战半径】: 280千米(挂4枚“响尾蛇”短距空对空导弹,不挂副油箱)、315千米(带8枚500磅炸弹,对地攻击,低-低-高)、560千米(挂2枚“响尾蛇”短距空对空导弹,采取高-低-高)
  【载弹量】: 2710千克、mk83型普通炸弹12枚(最大)、jm117型红外图像制导炸弹5枚、70毫米火箭弹76发、cbu87b集束炸弹5枚(最大)
  【武器】: 20毫米6管航炮1门(弹750发);4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4枚asm-1、2型空对舰导弹
  【作战运用】:
  f-1型机的主要用于近距低空支援,以对舰攻击和对地攻击为主要作战样式,攻击的主要目标是海上舰艇、地面部队、物资集散地、后方交通中枢、补给线。必要时也可担负防空作战任务。
  【识别特征】:
  ①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尖锥状机头,座舱位置较高,向前、向下视野较好,自座舱后沿起,背鳍突出。
  ②双发,两侧进气,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肩部,尺寸不大,靠近机身一侧有整流板前伸,与f-4布局类似,尾喷口位于平尾前下方,与美洲虎、f-4相同,平尾下反角较大,接近f-4的角度。大面积单垂尾,梯形,前缘后掠,后缘垂直机身平面。
  ③机身下方有一对小型腹鳍。
  日本F1战斗机有点像小飞豹!不过由于其研制较早,作战性能与飞豹有较大差距!
  据说将T2改进为F1是为了应对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威胁,F1主要设计用于使用日本ASM-1、ASM-2反舰导弹摧毁苏联军舰

1969年4月21,22日防卫厅派人来审查验收了(领导验收啦!)两天之后就对记者公开了,政治层面上,也是为了牵制采购美国教练机的暗流,让日本人知道“日本也能开发出如此优秀的超音速飞机”(貌似最后还是采购了美国的超音速教练机)
后面简单翻译了,不能如此详细了,不然午饭都没的吃了。。。。
在研制过程中,日本人学会了研制对空火控雷达和空空导弹。以及不可获缺的超音速空气气动学知识以及轻量高轻度钛合金的研制,当时美国并不向日本出口钛合金,所以只好委托钢铁制造企业从进口材料中选择比较相近的材料,为了确认性能,进行了种种测试和加工,终于研制出国产的钛合金机体(主要用于发动机喷气口,总体说材料是国家工业的坚实基础啊,另外,美国人狡猾狡猾的!)
神田说“在新飞机开发中,强度测试,飞行测试会出现大量和数据不匹配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处理,而处理过程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20年后进行F2的研制时,这些都成了宝贵的经验。”
1969年4月28号一号机诞生,7月20号试飞成功。试飞员是三菱的远藤健四郎。9天之后因为全日空的B727和训练中的F86空中冲突坠落,162人死亡的下石事件发生,高层作出全部自卫队飞机停飞的指示,因为XT2也是属于自卫队,被迫株连停飞。2个月后,再次试飞,总体上就是改进试飞和数据不匹配的地方。问题集中在不规则的震动方面。
11月19日,在第30次试飞中,飞机突破超音速,马赫数为1。03(摆渡说最大马赫为1。6)这个是日本航空值得纪念的日子,飞机也完成了设计时候最大的目标----超音速。
试飞还算顺利,比较大的不匹配问题就是高度2300米马赫0。9的时候机头突然上下60度摆动,受此冲击,发动机温度异常,左发动机发电系统损坏。后紧急降落成功。不过据说机体构件并无损毁。
在研制和装备过程,没有发生致命事故,而且研制费用只有84亿日元,并且研制时期非常短,让欧美航空先进国侧目。(确实做到上述并不容易)
关于F1和英国法国研制的美洲豹非常相似的一点,面对是不是外国飞机的仿制型号的质疑,神田回复说“跟前面说的一样,虽然本人确实到厚木去参考过美洲豹攻击机的构造关系,但是在T2计划期间,并没有英国和法国人或者美洲豹攻击机的情报流入。”(相信与否是自己的事情,不过文中坚定的一再否认F1是仿制别国的飞机。)
F1是本国自己开发实际操作的飞机中世界第6个超音速飞机,前面五个全部是二战的战胜国,作为战败国,在战后种种束缚下,达到世界第6是防卫厅和制造厂的强大意志的体现(前面5个是不是五大流氓?)
神田最后说“F1在部队受到好评,而且是没有发生坠机事故的高信赖的支援战斗机。”
T2开发物语
T2研制的目的,1960年日本只有高等教练机T33和中级教练机T1,然后就是战斗机的训练了。
但是如果只是F86的话,问题并不大,问题出在F104在1962年引入自卫队之后,面对马赫2的超音速战斗机,T33和F104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面对这个落差,研制新式教练机就显得非常迫切了,1965年防卫厅9月19日下达了研制超音速教练机的意向,1967年9月5日,主要的合同接受企业三菱的带头下,开始组成高等超音速教练机技术团队(ASTET),T2研制正式开始。
1968年12月24日基本方针在防卫厅装备审查委员会通过,1971年7月20日XT2试飞(怎么时间有矛盾?)
从T-2到FT-T2
1970年佐藤政权发布第四次装备计划概要,指示对T2进行修改,开发出挂载对舰攻击导弹的支援战斗机。计划采购68架,以对地攻击机F86F的替换飞机进行了备案。
就当时情况而言,装载对舰导弹的飞机还都是图16,图95之类的大型轰炸机,(比战斗机大型)小型的战斗机和攻击机基本还没有装载的。但是在1967年的埃及军队发射冥河击沉以色列驱逐舰的事件发生后,西方各国都开始研制各种搭载形式的对舰导弹。
而且就日本情况而言,由于四面临海,这个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在国防议会议员恳谈会上发言说“为啥一定要装备高昂的国产化武器,从美国进口便宜的武器不是更好吗?(田中你一定是共谍吧?)”采购F5E比F1更便宜的言论在国会发出。但是,F5本质是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和效果装备的简单廉价战斗机,在东亚主要装备韩国,台湾地区,菲律宾,南约,泰国等,而且F5的对舰攻击能力很差,并不适合日本。(说白了,意思是日本是发达国家,是大国,要有符合身份的武器。)
虽然田中说了这些话,很快舆论反映日本要采购F5了,但是田中自己却在3天后自己推翻了自己的发言,规定新支援战斗机是T2改进的FS-T2。(共谍的阴谋没有得逞啊)
当时性能的要求如下;
全长18米,宽8米,涡扇双发,重量14吨,最大速度1。6马赫,行动半径300海里(接近600公里)(挂载8枚炸弹,高低低高路线,从三尺机场(日本本州东北的一个机场,青森县)覆盖北海道),携带对空,地,海雷达,惯导系统,雷达高度计,火控计算机,雷达警告器,光学照相机,500磅炸弹最多12枚,M61机关炮一门,空对空红外导弹最多4发,标准发,火箭弹,新开发的对舰导弹2枚,00弹射座椅
下面是摆渡的F1性能数据,
性能特点:
  ①设计之初的意图是具有较强的对地、海攻击能力和一定的防空作战能力。当前已落伍!
  ②结构简单、容易驾驶、重量轻、空中阻力小。与T-2型高级教练机有较好的通用性。
  ③作战半径小,载弹量有限,后视界不良。
  【基本数据】:
  【乘员】: 1 人
  【翼展】: 7 .88 米
  【翼面积】: 21 . 2 平方米
  【机长】: 17 . 85 米
  【机高】: 4 .5 米
  【动力装置】: tf40-ihi-801a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2140-32401千克
  【空重】: 6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3500千克
  【巡航时速】: 880千米
  【最大时速】: 1.6马赫
  【战斗升限】: 15000米
  【最大航程】: 26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 890-1220米
  【降落滑跑距离】: 600-610米
  【作战半径】: 280千米(挂4枚“响尾蛇”短距空对空导弹,不挂副油箱)、315千米(带8枚500磅炸弹,对地攻击,低-低-高)、560千米(挂2枚“响尾蛇”短距空对空导弹,采取高-低-高)
  【载弹量】: 2710千克、mk83型普通炸弹12枚(最大)、jm117型红外图像制导炸弹5枚、70毫米火箭弹76发、cbu87b集束炸弹5枚(最大)
  【武器】: 20毫米6管航炮1门(弹750发);4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4枚asm-1、2型空对舰导弹
  【作战运用】:
  f-1型机的主要用于近距低空支援,以对舰攻击和对地攻击为主要作战样式,攻击的主要目标是海上舰艇、地面部队、物资集散地、后方交通中枢、补给线。必要时也可担负防空作战任务。
  【识别特征】:
  ①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尖锥状机头,座舱位置较高,向前、向下视野较好,自座舱后沿起,背鳍突出。
  ②双发,两侧进气,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肩部,尺寸不大,靠近机身一侧有整流板前伸,与f-4布局类似,尾喷口位于平尾前下方,与美洲虎、f-4相同,平尾下反角较大,接近f-4的角度。大面积单垂尾,梯形,前缘后掠,后缘垂直机身平面。
  ③机身下方有一对小型腹鳍。
  日本F1战斗机有点像小飞豹!不过由于其研制较早,作战性能与飞豹有较大差距!
  据说将T2改进为F1是为了应对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威胁,F1主要设计用于使用日本ASM-1、ASM-2反舰导弹摧毁苏联军舰


在如此情况下,F1还是不缺少反对者,这次换成了社会党书记石桥政嗣议员,他就攻击性质在国会多次展开批判(干的好!)石桥说“因为F1拥有轰炸性能,别的国家会认为日本有再侵略的威胁。”(说的太对了,鼓掌!)防卫厅以和F4的长距离不同,F1的距离很短,并不会威胁邻国来回应石桥。
石桥是一个以“非武装中立论”而著称的空想家(原作者语,不过非武装中立论比较合乎中国人胃口)在如此的政治环境下生存也是那个时代的问题啊。。。。
出于对国产飞机的不信任和高额的研制费用,防卫厅内外一直没有断绝换装F5的声音。
实质上F1从T2的后期型号的飞机中延伸出来的,1975年6月3日7号机试飞,四天后,六号机试飞(都是战斗机化改造的教练机),这些都是性能指标诞生后的仅仅32月完成的。
1976年11月12日,名称改为F1,得到部队认可。然后1977年9月16日,量产飞机开始从三菱向防卫厅移交,三尺基地的第三航空团,第三飞行队的F86换装工作开始。1980年换装完毕。F1一共分配在三个航空队,两个航空队面对北海道方向,一个航空队面对西日本方向。看来防北确实是重中之重啊。
F1的机体构造
T2和F1的不同之处非常少,只有前风挡变成整体的树脂风挡,改善视界。但是由于后坐被金属覆盖装上雷达警告器和惯导装置,后界非常的糟糕。
F1还使用了许可证国产化的ES-7J0-0弹射座椅,因为机身迫降被禁止,所以遇到事故,弹射是唯一的办法。(不清楚为什么禁止机身迫降)
全部机内燃料搭载是3891升,最大三个833升副油箱,最大载油量6390升。
最大三个副油箱航程1400海里,合2592公里。
战斗半径150海里,278公里(无副油箱,对空导弹2枚)
航空支援状态190海里,合278公里(副油箱一个,8枚MK82炸弹,低低低高状态)可以覆盖北海道。
对舰攻击状态300海里,556公里(副油箱一个,反舰导弹ASM-1两枚)(这个是F1最重要的战斗状态,是设计时候主要的任务形态)
按照三尺基地,对舰状态正好可以北海道外海一圈的位置,满足了“不让邻国担心日本入侵”的设计目的。因为航程上,只能对接近北海道的日本的船只作出反映。
机翼是高翼配置,面积21。17平方米,有9度的下垂,后掠角度42度,是重视超音速飞行的非常小的机翼(为啥我突然想起F104了)
研制的时代,美国却开发除了拥有巨大机翼的F15,走向了格斗战斗机的路线,F1根本没有这个特征,但是换来了优秀的低空对海能力。
垂直尾翼5平方米,全动水平尾翼6。7平方米,根F4一样有下垂角度。机翼尖端搭载空空导弹。
对海能力
因为F1装备J/AWG-12雷达和相应的火控设施,所以具备优秀的对海能力,但是雷达的视程没有公开(都退役的武器还要保密,军事不透明啊)根据信号接受器的最大值推测,不会超过40英里(60公里)(性能很是一般,)此外这个雷达不是多普勒的,不具备下视能力(不知道怎么观察敌方军舰,难道跟看大铁块的原理一样?)
搭载敌我识别和火控计算机,搭载HUD,可以根据指示自动投无指导炸弹,但是据说精度很一般,按原作者说法,是因为自卫队对对敌攻击并不热心,而且出于不让邻国担心的目的,并没有装备对地攻击的导弹(直到退役,F1最多准备过灵巧炸弹之类的玩意,对地攻击武器只有铁炸弹和火箭弹)
此外,F1还装备了雷达警告器,惯导,雷达高度计,无线电之类西方飞机都装备的玩意,唯一值得说的是这些东西日本自己可以生产而已。
动力
跟前面说的一样,F1装备了英国罗罗公司许可证生产的Adour104型涡扇喷气发动机,生产单位是石川岛重工IHI。
发动机为轴流发动机,2段低压,5段高压,一轴驱动低压,一轴驱动高压的双轴构成,是一款简单的压缩比为11的涡扇发动机。但是涡扇比为1。0,看来比较重视巡航时期的燃油经济性(尽管如此,航程还是太短)(对比F15的F100发动机,压缩比24。8,涡扇比0。72)带加力,18个加力燃料喷口,涡前温度1130度(不是太高啊)使用了单晶体的钛合金的涡轮(温度不高还用单晶体的神技术?不过怀疑单晶体制造是不是能国产,文中没有说明)最大军推22。75。加力32。46 单位;千牛。排气口可变,低速度口比较大,高速度口变小,加力口最大。发动机模块化,分为13个部分,各个部分可换,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地勤更换。
当初本来想和F4和F104通用,直接上J79发动机的,但是在主要用于高空高速的涡轮发动机并不适合低空对海作战,简单说就是太费油了。取舍的结果就是动力差劲的涡轮风扇发动机Adour104型(最初的涡扇发动机普遍带有动力贫弱的问题,只不是中国接触到涡扇的时候,都已经到了F100和AL31之类神器诞生的时代罢了)
F1一直到退役都是这个发动机,但是同样装备这个发动机的美洲豹却在中期升级为MK106,动力更充沛了,最大军推27千牛,加力为37千牛。
跟F5比较,虽然动力是F1的最大问题,双发加起来才64。92千牛的加力推力比J79一个发动机还少,但是F5同样动力差劲,在满油满炮弹下,F5为6。7吨F1为10吨,推重比分别为0。65和0。64(都不咋的。比米格21可能都差,没去查数据)
但是翼面负荷就不同了,F5为387公斤每平方米F1为472公斤每平方米。差距是明显的。
如此高的翼面负荷意味着F1很难面对战斗机生存下去。
但是在当时的时代看,日本的主要敌人苏联装备的都是短程的战斗机和攻击机。日本人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对图16之类的 轰炸机,对于这些轰炸机,自卫队的F104和F4之类还是有精力对付的。本质上一款机翼负荷如此重的飞机本身就不是为了夺取制空权而研制的,至于F1的研制时间看,和F5E(试飞1972年8月11日)以及美洲豹(1973年装备部队)差不多。不算落后。(不过F5的前身T38可是老早就诞生了吧)
虽然有推理不足的怨念,但是这个也是为了满足航程所付出的代价,可以理解(不过航程也不怎么样。)
F1的现代化改造
F1最大的怨念是在于服役之后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实质上的改造(那你还起个现代化改造的小标题干啥)由于70年代,特别是海湾战争的实践,精确指导武器迅速崛起,普通的铁炸弹几乎在战场上只有掀起沙尘的作用了(看来海湾战争震惊的不仅仅是中国)但是F1仍然使用铁炸弹固执的作战。更严重 的机内的各种电子对抗设备也根本没有更换,而这些电子对抗设备在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被埃及SA-6导弹和ZSU-23-3自行高射炮摧毁的100多架以色列飞机已经证明这些电子对抗设备已经落后了。如果苏联人在北海道登陆(你到底对苏联有多大的怨念啊)必然带着高射防空部队,而一没有对地导弹二没有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的F1执行地面压制任务时候所可能遭受的毁灭性打击估计是显然易见的。而且面对高射部队,进行必要的回避机动措施,机体内也没有足够的燃油,而且也没有装备空中加油设施等(加了空中加油不就是赤裸裸的对邻国的侵略威胁了嘛)
不过日本人想像中的北海道入侵作战并没有发生,“落后”的电子对抗设施的F1也迎来了祥和的退休高潮,设计机体寿命为3500小时的F1退役时候已经延寿到4050小时了,从三尺基地,1997年开始,逐步由F4更替,2001年用F2更替在三尺基地完成,但是F2装备速度的限制下,2006年3月,最后一批F1才被F2完全替换。F1的同类飞机的比对
美洲豹的比较;细节不写了,日本人的结论是,初期美洲豹的对海作战性能比较差(没雷达)但是后期研制了专门的对海攻击型号,而且后期还改进了发动机,改进型号领先日本。
超军旗比较,航程不如超军旗,人家一样有雷达和飞鱼,实战中也有上乘表现,从作战任务看,和F1比较类似。
MIG27比较,米格27没有真正的雷达,对海能力基本没有,也没有中距蛋发射能力,但是对陆作战上,导弹种类齐全,机炮也强大,优秀的短距起飞能力(可变后掠翼都这样)但是航程太短,总体优势跟F1正好相反。
狂风比较,各方面差距明显,大航程,强大的动力,优秀的短距起飞能力,对地作战的导弹也很齐全,但是对海攻击没有重视,除了专用型号,对海作战不强大,
J22比较,这个飞机甚至没有超音速性能,各种性能平平。
强五比较,小强并没有真正的雷达,有核战能力,作为超音速飞机,居然也搭载两发鱼雷(中国人也是没办法啊)除了试验型号并不具备对海导弹攻击能力。(80年代有试验装备317雷达和鹰击8,但是性能不足下马)总体是一款70年代成熟的50年代水平的攻击机。。。。。
F1的搭载武器,
火控管制系统搭载,
M61-20毫米转管机关炮,日本国产化,在F104和F105运用,搭载炮弹750枚。
空对空导弹,主要是AIM-9系列,从B到E到L三种。
普通炸弹,mk82-500磅(226公斤)炸弹和jim117-750磅(340公斤)炸弹,前者最多12枚,后者最多5枚。
CBU-87子母弹
装202发子弹头,最多5发,散布范围200米乘400米,不过因为日本在2007年2月加入国际反子母弹条约,现在有94个国家加入,所以子母弹被废止,其中没有加入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中国,韩国(大流氓都没加入嘛)
火箭弹F1装备70毫米火箭蛋和127毫米火箭两种,前者以前曾经研制用于 空空作战,当然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对地使用,火箭巢有两种,美国LAU-3/A的日本国产化装备19发火箭弹,日本的尖头火箭巢,只能装备7发。127毫米火箭弹只有一种火箭巢,装4枚火箭弹。
对舰导弹ASM-1作为F1最重要的装备武器,ASM-1几乎就是F1存在本身一样重要,ASM-1是1973年三菱开发,1980年服役的对舰导弹,全长4米,全重600公斤,挂载2枚,射程30海里。指导方式,惯导加雷达指导,发射后母机可以迅速脱逃(射程如此近,惯导肯定够用了)据说ASM-1是日本难得的性能和价格都和国外类似的产品,受到日本内外的侧目(因为绝大多数产品日本国内都太贵了)
ASM-2,因为ASM-1比较优秀,所以迅速开发出地对海型号,舰对舰型号和P-3使用的型号,为了继续ASM-1的步伐,所以研制出ASM-2,主要区别使用了涡轮喷气发动机似的射程大了很多,为ASM-1的三倍,第二,采用末端红外成像指导模式,能够分辨军民船舶的区别,抗干扰能力强。
GCS-1就是灵巧炸弹,分别用于MK82和MK117,跟美国等使用的主流激光指导和电视指导的对地灵巧炸弹区别是,使用红外指导方式,发射方式和扔普通炸弹完全相同,但是扔出去的灵巧炸弹可以通过尾翼控制炸弹弹道,似的命中敌人军舰(主要用来炸军舰的)因此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日本人设计个灵巧炸弹都主要想着对海,真是没救了。)
训练弹,不介绍了,午饭时间都过了,考虑晚饭了。。。。。
总结,
F1就是一款从超音速教练机研发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支援战斗机(如果不介意完全可以把他理解为攻击机,如果还不懂请参考飞豹)毕竟是日本研制的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经验不足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1977年装备部队,但是教练型号是1969年试飞的,服役超过30年,2006年全部退役,总共装备77架,基地为本洲东北(防北部队)和日本,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装着两个反舰导弹把靠近日本的敌方军舰击沉(除了这个任务干啥不灵光,但是这个任务还是性能比较满足)。设计的时候也是受到日本各种阻力的影响,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F5,多次有政治团体游说要求装备F5而放弃F1。而且由于日本政治限制,为了“不让亚洲邻国担心日本的再次入侵,”F1的航程对于攻击机表现一般(挂两个反舰导弹加副油箱是556公里的半径)而且对地攻击基本局限于扔铁炸弹和火箭弹。(当然这个是原作者的说辞)虽然F1在这两个方面表现一般,但是F1无疑完成防卫厅对他赋予的最主要的目的---反舰还是没有任何问题,反舰方面,F1可以说算是一款优秀的反舰平台。F1最大的问题就是服役30年没有进行任何的改进,原作者也是对此深恶痛绝,但是没有给出原因,可能是一个日本特色的体制问题吧。就现在而言,F1对日本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经验,解决了超音速气动和结构以及钛合金,雷达系统,涡扇发动机从无到有的问题,为研制F2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F1的积累,F2的研制估计根本无从想像(当然文中日本人还想向心神这个更高峰过渡呢)估计这个才是对中国飞机制造业最大的启迪,任何的建筑学都没有空中楼阁一说,即使是日本有美国干爹的帮助,美国也在钛合金方面下了日本的绊子,更何况中国研制军用飞机的过程中呢,一步一个脚印估计是中国航空业起飞的唯一之路吧。全文完。

在如此情况下,F1还是不缺少反对者,这次换成了社会党书记石桥政嗣议员,他就攻击性质在国会多次展开批判(干的好!)石桥说“因为F1拥有轰炸性能,别的国家会认为日本有再侵略的威胁。”(说的太对了,鼓掌!)防卫厅以和F4的长距离不同,F1的距离很短,并不会威胁邻国来回应石桥。
石桥是一个以“非武装中立论”而著称的空想家(原作者语,不过非武装中立论比较合乎中国人胃口)在如此的政治环境下生存也是那个时代的问题啊。。。。
出于对国产飞机的不信任和高额的研制费用,防卫厅内外一直没有断绝换装F5的声音。
实质上F1从T2的后期型号的飞机中延伸出来的,1975年6月3日7号机试飞,四天后,六号机试飞(都是战斗机化改造的教练机),这些都是性能指标诞生后的仅仅32月完成的。
1976年11月12日,名称改为F1,得到部队认可。然后1977年9月16日,量产飞机开始从三菱向防卫厅移交,三尺基地的第三航空团,第三飞行队的F86换装工作开始。1980年换装完毕。F1一共分配在三个航空队,两个航空队面对北海道方向,一个航空队面对西日本方向。看来防北确实是重中之重啊。
F1的机体构造
T2和F1的不同之处非常少,只有前风挡变成整体的树脂风挡,改善视界。但是由于后坐被金属覆盖装上雷达警告器和惯导装置,后界非常的糟糕。
F1还使用了许可证国产化的ES-7J0-0弹射座椅,因为机身迫降被禁止,所以遇到事故,弹射是唯一的办法。(不清楚为什么禁止机身迫降)
全部机内燃料搭载是3891升,最大三个833升副油箱,最大载油量6390升。
最大三个副油箱航程1400海里,合2592公里。
战斗半径150海里,278公里(无副油箱,对空导弹2枚)
航空支援状态190海里,合278公里(副油箱一个,8枚MK82炸弹,低低低高状态)可以覆盖北海道。
对舰攻击状态300海里,556公里(副油箱一个,反舰导弹ASM-1两枚)(这个是F1最重要的战斗状态,是设计时候主要的任务形态)
按照三尺基地,对舰状态正好可以北海道外海一圈的位置,满足了“不让邻国担心日本入侵”的设计目的。因为航程上,只能对接近北海道的日本的船只作出反映。
机翼是高翼配置,面积21。17平方米,有9度的下垂,后掠角度42度,是重视超音速飞行的非常小的机翼(为啥我突然想起F104了)
研制的时代,美国却开发除了拥有巨大机翼的F15,走向了格斗战斗机的路线,F1根本没有这个特征,但是换来了优秀的低空对海能力。
垂直尾翼5平方米,全动水平尾翼6。7平方米,根F4一样有下垂角度。机翼尖端搭载空空导弹。
对海能力
因为F1装备J/AWG-12雷达和相应的火控设施,所以具备优秀的对海能力,但是雷达的视程没有公开(都退役的武器还要保密,军事不透明啊)根据信号接受器的最大值推测,不会超过40英里(60公里)(性能很是一般,)此外这个雷达不是多普勒的,不具备下视能力(不知道怎么观察敌方军舰,难道跟看大铁块的原理一样?)
搭载敌我识别和火控计算机,搭载HUD,可以根据指示自动投无指导炸弹,但是据说精度很一般,按原作者说法,是因为自卫队对对敌攻击并不热心,而且出于不让邻国担心的目的,并没有装备对地攻击的导弹(直到退役,F1最多准备过灵巧炸弹之类的玩意,对地攻击武器只有铁炸弹和火箭弹)
此外,F1还装备了雷达警告器,惯导,雷达高度计,无线电之类西方飞机都装备的玩意,唯一值得说的是这些东西日本自己可以生产而已。
动力
跟前面说的一样,F1装备了英国罗罗公司许可证生产的Adour104型涡扇喷气发动机,生产单位是石川岛重工IHI。
发动机为轴流发动机,2段低压,5段高压,一轴驱动低压,一轴驱动高压的双轴构成,是一款简单的压缩比为11的涡扇发动机。但是涡扇比为1。0,看来比较重视巡航时期的燃油经济性(尽管如此,航程还是太短)(对比F15的F100发动机,压缩比24。8,涡扇比0。72)带加力,18个加力燃料喷口,涡前温度1130度(不是太高啊)使用了单晶体的钛合金的涡轮(温度不高还用单晶体的神技术?不过怀疑单晶体制造是不是能国产,文中没有说明)最大军推22。75。加力32。46 单位;千牛。排气口可变,低速度口比较大,高速度口变小,加力口最大。发动机模块化,分为13个部分,各个部分可换,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地勤更换。
当初本来想和F4和F104通用,直接上J79发动机的,但是在主要用于高空高速的涡轮发动机并不适合低空对海作战,简单说就是太费油了。取舍的结果就是动力差劲的涡轮风扇发动机Adour104型(最初的涡扇发动机普遍带有动力贫弱的问题,只不是中国接触到涡扇的时候,都已经到了F100和AL31之类神器诞生的时代罢了)
F1一直到退役都是这个发动机,但是同样装备这个发动机的美洲豹却在中期升级为MK106,动力更充沛了,最大军推27千牛,加力为37千牛。
跟F5比较,虽然动力是F1的最大问题,双发加起来才64。92千牛的加力推力比J79一个发动机还少,但是F5同样动力差劲,在满油满炮弹下,F5为6。7吨F1为10吨,推重比分别为0。65和0。64(都不咋的。比米格21可能都差,没去查数据)
但是翼面负荷就不同了,F5为387公斤每平方米F1为472公斤每平方米。差距是明显的。
如此高的翼面负荷意味着F1很难面对战斗机生存下去。
但是在当时的时代看,日本的主要敌人苏联装备的都是短程的战斗机和攻击机。日本人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对图16之类的 轰炸机,对于这些轰炸机,自卫队的F104和F4之类还是有精力对付的。本质上一款机翼负荷如此重的飞机本身就不是为了夺取制空权而研制的,至于F1的研制时间看,和F5E(试飞1972年8月11日)以及美洲豹(1973年装备部队)差不多。不算落后。(不过F5的前身T38可是老早就诞生了吧)
虽然有推理不足的怨念,但是这个也是为了满足航程所付出的代价,可以理解(不过航程也不怎么样。)
F1的现代化改造
F1最大的怨念是在于服役之后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实质上的改造(那你还起个现代化改造的小标题干啥)由于70年代,特别是海湾战争的实践,精确指导武器迅速崛起,普通的铁炸弹几乎在战场上只有掀起沙尘的作用了(看来海湾战争震惊的不仅仅是中国)但是F1仍然使用铁炸弹固执的作战。更严重 的机内的各种电子对抗设备也根本没有更换,而这些电子对抗设备在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被埃及SA-6导弹和ZSU-23-3自行高射炮摧毁的100多架以色列飞机已经证明这些电子对抗设备已经落后了。如果苏联人在北海道登陆(你到底对苏联有多大的怨念啊)必然带着高射防空部队,而一没有对地导弹二没有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的F1执行地面压制任务时候所可能遭受的毁灭性打击估计是显然易见的。而且面对高射部队,进行必要的回避机动措施,机体内也没有足够的燃油,而且也没有装备空中加油设施等(加了空中加油不就是赤裸裸的对邻国的侵略威胁了嘛)
不过日本人想像中的北海道入侵作战并没有发生,“落后”的电子对抗设施的F1也迎来了祥和的退休高潮,设计机体寿命为3500小时的F1退役时候已经延寿到4050小时了,从三尺基地,1997年开始,逐步由F4更替,2001年用F2更替在三尺基地完成,但是F2装备速度的限制下,2006年3月,最后一批F1才被F2完全替换。F1的同类飞机的比对
美洲豹的比较;细节不写了,日本人的结论是,初期美洲豹的对海作战性能比较差(没雷达)但是后期研制了专门的对海攻击型号,而且后期还改进了发动机,改进型号领先日本。
超军旗比较,航程不如超军旗,人家一样有雷达和飞鱼,实战中也有上乘表现,从作战任务看,和F1比较类似。
MIG27比较,米格27没有真正的雷达,对海能力基本没有,也没有中距蛋发射能力,但是对陆作战上,导弹种类齐全,机炮也强大,优秀的短距起飞能力(可变后掠翼都这样)但是航程太短,总体优势跟F1正好相反。
狂风比较,各方面差距明显,大航程,强大的动力,优秀的短距起飞能力,对地作战的导弹也很齐全,但是对海攻击没有重视,除了专用型号,对海作战不强大,
J22比较,这个飞机甚至没有超音速性能,各种性能平平。
强五比较,小强并没有真正的雷达,有核战能力,作为超音速飞机,居然也搭载两发鱼雷(中国人也是没办法啊)除了试验型号并不具备对海导弹攻击能力。(80年代有试验装备317雷达和鹰击8,但是性能不足下马)总体是一款70年代成熟的50年代水平的攻击机。。。。。
F1的搭载武器,
火控管制系统搭载,
M61-20毫米转管机关炮,日本国产化,在F104和F105运用,搭载炮弹750枚。
空对空导弹,主要是AIM-9系列,从B到E到L三种。
普通炸弹,mk82-500磅(226公斤)炸弹和jim117-750磅(340公斤)炸弹,前者最多12枚,后者最多5枚。
CBU-87子母弹
装202发子弹头,最多5发,散布范围200米乘400米,不过因为日本在2007年2月加入国际反子母弹条约,现在有94个国家加入,所以子母弹被废止,其中没有加入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中国,韩国(大流氓都没加入嘛)
火箭弹F1装备70毫米火箭蛋和127毫米火箭两种,前者以前曾经研制用于 空空作战,当然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对地使用,火箭巢有两种,美国LAU-3/A的日本国产化装备19发火箭弹,日本的尖头火箭巢,只能装备7发。127毫米火箭弹只有一种火箭巢,装4枚火箭弹。
对舰导弹ASM-1作为F1最重要的装备武器,ASM-1几乎就是F1存在本身一样重要,ASM-1是1973年三菱开发,1980年服役的对舰导弹,全长4米,全重600公斤,挂载2枚,射程30海里。指导方式,惯导加雷达指导,发射后母机可以迅速脱逃(射程如此近,惯导肯定够用了)据说ASM-1是日本难得的性能和价格都和国外类似的产品,受到日本内外的侧目(因为绝大多数产品日本国内都太贵了)
ASM-2,因为ASM-1比较优秀,所以迅速开发出地对海型号,舰对舰型号和P-3使用的型号,为了继续ASM-1的步伐,所以研制出ASM-2,主要区别使用了涡轮喷气发动机似的射程大了很多,为ASM-1的三倍,第二,采用末端红外成像指导模式,能够分辨军民船舶的区别,抗干扰能力强。
GCS-1就是灵巧炸弹,分别用于MK82和MK117,跟美国等使用的主流激光指导和电视指导的对地灵巧炸弹区别是,使用红外指导方式,发射方式和扔普通炸弹完全相同,但是扔出去的灵巧炸弹可以通过尾翼控制炸弹弹道,似的命中敌人军舰(主要用来炸军舰的)因此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日本人设计个灵巧炸弹都主要想着对海,真是没救了。)
训练弹,不介绍了,午饭时间都过了,考虑晚饭了。。。。。
总结,
F1就是一款从超音速教练机研发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支援战斗机(如果不介意完全可以把他理解为攻击机,如果还不懂请参考飞豹)毕竟是日本研制的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经验不足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1977年装备部队,但是教练型号是1969年试飞的,服役超过30年,2006年全部退役,总共装备77架,基地为本洲东北(防北部队)和日本,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装着两个反舰导弹把靠近日本的敌方军舰击沉(除了这个任务干啥不灵光,但是这个任务还是性能比较满足)。设计的时候也是受到日本各种阻力的影响,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F5,多次有政治团体游说要求装备F5而放弃F1。而且由于日本政治限制,为了“不让亚洲邻国担心日本的再次入侵,”F1的航程对于攻击机表现一般(挂两个反舰导弹加副油箱是556公里的半径)而且对地攻击基本局限于扔铁炸弹和火箭弹。(当然这个是原作者的说辞)虽然F1在这两个方面表现一般,但是F1无疑完成防卫厅对他赋予的最主要的目的---反舰还是没有任何问题,反舰方面,F1可以说算是一款优秀的反舰平台。F1最大的问题就是服役30年没有进行任何的改进,原作者也是对此深恶痛绝,但是没有给出原因,可能是一个日本特色的体制问题吧。就现在而言,F1对日本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经验,解决了超音速气动和结构以及钛合金,雷达系统,涡扇发动机从无到有的问题,为研制F2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F1的积累,F2的研制估计根本无从想像(当然文中日本人还想向心神这个更高峰过渡呢)估计这个才是对中国飞机制造业最大的启迪,任何的建筑学都没有空中楼阁一说,即使是日本有美国干爹的帮助,美国也在钛合金方面下了日本的绊子,更何况中国研制军用飞机的过程中呢,一步一个脚印估计是中国航空业起飞的唯一之路吧。全文完。


u=427955497,2455865332&fm=0&gp=32[1].jpg随便贴个图片了,反正摆渡的

u=427955497,2455865332&fm=0&gp=32[1].jpg随便贴个图片了,反正摆渡的
这个侧脸酷似飞豹啊,连黑头涂装都一样的..........
当然我是说豹子像它.....
shiyuxiaxia 发表于 2010-1-4 14:55


    放心,机身后部完全是F4结构的,这点差别很大
自己翻译的,居然没人看啊,,,,以后还是去翻译点大气的武器好了{:3_90:}
楼主人肉翻译的?辛苦了[:a15:]没人看?可能F-1不是CD上的热门话题吧……
观星者 发表于 2010-1-4 15:57


    确实人肉翻译,从早上9点翻译到下午4点,还没吃饭呢,
翻译F1也是没办法,去书店,能看的军事文章只有这个。。。。。。
长文先顶后看,T2/F1是鬼子自研的突破口,对鬼子很有价值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0-1-4 16:03

呃,楼主人在哪里?书店能找到尼轰原版杂志?
基本就是F4了................
兰州辛苦啦。。翻译一天啊。。
日本人也不容易,能力是有的,就是掣肘太多,顾虑的也多,干好了未必讨好,干砸肯定下台
支持原创翻译,版主应该加分啊
话说小日本专门研制对海攻击的JJ哦......
我也是一直都感觉豹子长得像折盘过的所谓的战斗攻击机、、、
估计航空情报接下来半年都要啃F-1了,楼顶看看第11页右下角,页码号上面那4个大号字是什么。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0-1-4 16:03
你可以翻译Air World上那篇评论T-50的文章么,或者航空迷上那个到现在还没有把航空兵的师和团对应空自什么编制的中国专家(在中国呆过的该专家至今还认为参考消息是内部发行的报纸)的文章翻译过来啊。
f-1最大的功劳是给了日本人一次锻炼的机会
观星者 发表于 2010-1-4 16:08


    我人在日本,魂在网络,心在中国,你问那个?
gundamzaku 发表于 2010-1-4 17:07


    给个连接,我看长度和难度能不能翻译,不过最好别出现今天的冷场就好了
:L这种水平的攻击机居然77年才服役,而且整个服役期间没有经过任何改进。。。
shiyuxiaxia 发表于 2010-1-4 16:25


    从原理上,这个飞机只擅长一件事情,那就是带着ASM-1去炸别人的军舰。日本人甚至连仍灵巧炸弹的只考虑对舰,这点确实让人无语的很。
gundamzaku 发表于 2010-1-4 17:02


    四个大字-------第一特辑。话说一款F1我个人认为他这片已经很透彻 了把,毕竟后面又没改进,有没实战,甚至连损失都没有,后面能说啥?
跟美洲豹挺像
veritas 发表于 2010-1-4 17:40


    基本性能指标完全可以参考美洲豹
楼主辛苦,谢谢楼主
这正是我想找的文章...{:wu:}
军用橙子 发表于 2010-1-4 17:37


    77年服役不丢人(按照日本人原话,不要把逆天的f15和f16搬出来)估计丢人的是不进行改进罢了,你看印度人的美洲豹还是用的很快活呢
lee_manson 发表于 2010-1-4 17:54


    居然真有人想要听日本F-1的故事。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0-1-4 17:57
最近一直在找关于日本,加拿大,罗马尼亚等国家所设计飞机的文章...
lee_manson 发表于 2010-1-4 18:01


    后面两个我也帮不了你,不过我只知道加拿大被阉割,罗马尼亚简直就是TG落魄时代的翻版
原创文章,楼主辛苦 :handshake

我已经收藏了
这个东西确实比强5好点,现在干这活的基本是F2 ,从攻击机的角度来看还是轰7更狠点。
zzpabcd 发表于 2010-1-4 19:16


    强五那是没有办法,TG家当少,能造出来就不错了,轰7做轰炸机的底子还是可以,而且关键是弹种齐备,这年头飞机好不如导弹好啊。
回复 34# 红色俱乐部


    哪天日本人再写个 F2考证,和轰7比起来会怎么写啊,哈哈~~
回复 34# 红色俱乐部

当然,飞机也不能太差了!
楼主再接再厉啊,多为我们翻译一些日本的好的军事文章啊,多谢了!
飞豹A真的是一款不错的对地对海战轰啊!
zzpabcd 发表于 2010-1-4 19:21


    你放心,日本人肯定写F2是优秀的,优秀的理由很多,雷达至少看上去先进,机动性也好很多,F2也能挂4枚反舰单溜达,飞豹的优秀主要在于合适二字。
一条流浪的老狗 发表于 2010-1-4 16:15
缩小版的,鸡翅膀还装错了...
我来支持下楼主.  感谢翻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