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被文盲”是一种变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45:38
在网友发起的一项评选中,余秋雨被评为“华语世界第一文盲”。余秋雨“被文盲”的理由是:无病呻吟,追求空洞华丽的辞藻,失掉文人应有的民生情怀。显然,余秋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无厘头式恶搞反映出的,是一些网友对余秋雨的不满。

  从汶川地震“含泪劝告”,到慈溪老宅成“文保单位”,从入股徐家汇商城变亿万富翁,到撰写半文不白的钟山碑文,余秋雨这两年一直处于被人质疑的风口浪尖。爱护余秋雨的人会认为这是“贵人多烦事”,有人质疑是因为妒忌他的才华,或者他作为“当代苏轼”的地位,以及他由“书中自有黄金屋”产生的财富。

  余秋雨写过《苏东坡突围》。有人从文中嗅出一股“借苏东坡自比”的味道。《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在一篇名为《嫉妒和谎言》的文章中,余秋雨写道:“嫉妒者可以把被嫉妒者批判得一无是处,而实质上,那是他们心底最羡慕的对象……对付谣言,有上、中、下三策。下策:以自己的愤怒,与谣言辩论;中策:以自己的忍耐,等谣言褪色;上策:以自己的贡献,使谣言失重……”

  有人说这是“余式陷阱”。它的误区在于:余秋雨认为,凡批评他者都源于嫉妒;而他以大师风范自持,不与“小人”争论。这样,余秋雨就在为自己既树挡箭牌、又树碑立传了。对于君子与小人的概念,见仁见智。但是“余式风潮”的个案,背后确实有普遍性。

  中国文坛从来缺乏建构的土壤,自古文人相轻。拆台、起哄、使绊子的远比实干的多。包括一些“批余专业户”在内,这年头出名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骂名人,或者对名人进行“扒粪运动”,试图扒光名人的“历史羞处”,凸显自己的正义与崇高。实际上,余秋雨至少是在推行自己的“文化商品”,骂余秋雨的人又有多少自己的成果?或者说,为什么不与余秋雨比作品,而是动辄拿余秋雨的品行说事儿!

  社会有时就像一锅粥,大米与白水熬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骂人的与被骂的,炒作的与被炒的,在纷纷扰扰中各取所需,同样搞不清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或许,还得相信郑板桥那句“难得糊涂”才最清醒。http://zjc.zjol.com.cn/05zjc/system/2009/12/22/016168738.shtml在网友发起的一项评选中,余秋雨被评为“华语世界第一文盲”。余秋雨“被文盲”的理由是:无病呻吟,追求空洞华丽的辞藻,失掉文人应有的民生情怀。显然,余秋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无厘头式恶搞反映出的,是一些网友对余秋雨的不满。

  从汶川地震“含泪劝告”,到慈溪老宅成“文保单位”,从入股徐家汇商城变亿万富翁,到撰写半文不白的钟山碑文,余秋雨这两年一直处于被人质疑的风口浪尖。爱护余秋雨的人会认为这是“贵人多烦事”,有人质疑是因为妒忌他的才华,或者他作为“当代苏轼”的地位,以及他由“书中自有黄金屋”产生的财富。

  余秋雨写过《苏东坡突围》。有人从文中嗅出一股“借苏东坡自比”的味道。《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在一篇名为《嫉妒和谎言》的文章中,余秋雨写道:“嫉妒者可以把被嫉妒者批判得一无是处,而实质上,那是他们心底最羡慕的对象……对付谣言,有上、中、下三策。下策:以自己的愤怒,与谣言辩论;中策:以自己的忍耐,等谣言褪色;上策:以自己的贡献,使谣言失重……”

  有人说这是“余式陷阱”。它的误区在于:余秋雨认为,凡批评他者都源于嫉妒;而他以大师风范自持,不与“小人”争论。这样,余秋雨就在为自己既树挡箭牌、又树碑立传了。对于君子与小人的概念,见仁见智。但是“余式风潮”的个案,背后确实有普遍性。

  中国文坛从来缺乏建构的土壤,自古文人相轻。拆台、起哄、使绊子的远比实干的多。包括一些“批余专业户”在内,这年头出名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骂名人,或者对名人进行“扒粪运动”,试图扒光名人的“历史羞处”,凸显自己的正义与崇高。实际上,余秋雨至少是在推行自己的“文化商品”,骂余秋雨的人又有多少自己的成果?或者说,为什么不与余秋雨比作品,而是动辄拿余秋雨的品行说事儿!

  社会有时就像一锅粥,大米与白水熬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骂人的与被骂的,炒作的与被炒的,在纷纷扰扰中各取所需,同样搞不清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或许,还得相信郑板桥那句“难得糊涂”才最清醒。http://zjc.zjol.com.cn/05zjc/system/2009/12/22/0161687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