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共核心智囊王沪宁 先后辅佐三任总书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6:18
  1988年,台湾新闻记者秦先生(中)在辩论赛不久后前由新加坡前往上海,拜访复旦队师生,与复旦队两位指导老师伍贻康(左)、王沪宁(右),在复旦校园里合影。

在习近平出席的一些重要场合,王沪宁(右)总是跟随其后。

  在新闻联播中,他的名字经常在国家主席后响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他的贡献颇多;1993年复旦问鼎狮城辩论会,他是顾问;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就是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领导身边的人

  3月中旬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至今,在其视察四地、遍访三军、首访俄非四国等一系列活动中,新科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总是跟随其后。

  据统计,自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以来,一共五次到地方视察或参加活动,行程涵盖京、粤、冀、甘四省市,在官方公布的新闻稿中,均有王沪宁陪同。此外,无论是在今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对俄非四国的首访中,还是在5月底的美洲行,陪同人员名单中均有王沪宁。

  “出国潮”下安于国内的教书匠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今莱州)。爱学习是多篇介绍王沪宁文章经常出现的字眼。据称,爱学习王沪宁的性格还十分内向。王沪宁上中学时,逢“文化大革命”。学校罢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抄家、批斗等活动。1971年,16岁的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未上山下乡,留在家里继续自学。

  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幺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幺;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由于好学,做人又谨慎,1972年夏,做了短暂学徒工之后,王沪宁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法语。1977年,王沪宁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此时恰逢中国恢复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制度。王沪宁的英语和法语都很好,按正常情况,他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但1978年,他报考的却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师从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老先生。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第9期的一篇介绍王沪宁的文章称,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简直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匮乏,王沪宁也知道有合适的机会出国深造会有益于学问,但他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请缨带课。作为教学上的新兵,王沪宁在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新课,一学期通常开两三门课,多时要同时开四门课。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

  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沪宁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此后王沪宁又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者王沪宁的政治观点

  作为一位学有建树、著作等的政治学教授,王沪宁治学严谨,功底深厚。《比较政治分析》、《反腐败:中国的试验》、《美国反对美国》、《国家主权》、《行政生态分析》、《当代中国家庭村落文化》、《腐败与反腐败》等都是王沪宁所著。

  王沪宁的许多观点都是新颖的,他大量评价外国最新的、经典的政治学名著,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大量撰文,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作对比性剖析。

  1986年,王沪宁发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该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知识界开始讨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集权的作用,开始介绍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关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会的理论。这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学术界、思想界风靡一时的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萌芽。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是王沪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的政治学专着——《比较政治分析》。该书从政治形式、过程、决策等10个领域入手,用比较政治学的学术方法,古今中外、纵横比较各种政治现象。正是这样的学术积累,奠定了王沪宁从学者走入决策层、实现由学术研究到实际操作层面的根基。
 1988年,他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王沪宁半年内去过大大小小三十几座城市和近二十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与众多的美国人和外国人讨论美国,并将每天讨论、访问和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并写成《美国反对美国一书》。在该书中,王沪宁细致描写了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政治体制,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替。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就难以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之所以有作用,在于它们能保护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

  王沪宁对政治体制的看法,散见于早期著作中。在其日记体《政治的人生》一书中,谈到政治体制,王沪宁认为: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完善政治体制。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体制。完善和构筑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模式的总则是不断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的。

  1988年,复旦首次派队问鼎亚洲大专辩论会的时候,年仅33岁的王沪宁就被时任校长谢希德(后任上海市政协主席)委以教练的重任,率队出征狮城并不负众望。1993年,复旦再次组队迎,王沪宁出山担任顾问。

  1993年,王沪宁出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1994年,出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复旦的日子里,王沪宁当时整个心思都在做学问上。他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人生》中曾这样形容自己:“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兴趣多元: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都看

  1994年底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一书记录的虽是生活琐事,却内含了其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

  王沪宁喜欢简约,讨厌繁琐。因为烦表格复杂而放弃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在1月12日的日记中,王沪宁称写过一篇文章叫“反对表格主义”。日记还提到一件事:“上次要去神户大学做访问教授,一定要问我初中是哪天毕业,高中是什么时候毕业,哪一个月?哪一天?真是荒唐,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和我做一名访问学者有什么关系?最后下决心不去,受不了这个。”

  在这本日记选中,出现最多的莫过于凌晨读书,凌晨看电影之类,原版片、国外杂志都是其兴趣。大概由于其大学学的是法语,法国《自然科学》、《研究》等都是其经常读的杂志。书中多次提及其还看电视剧、电影,并分析剧情结构,有文艺评论家的想法。

  王沪宁也爱看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有很高的评价。读《射雕英雄传》,认为金庸的小说“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异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据说,有的大科学家,在训练学生时,首先要他们看武侠小说。”

  闪电进京 “三个代表”起草人

  1995年,时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的王沪宁,以一名普通中共党员的身份,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并出任政治组组长。

  有关此番自沪入京的机缘,《现代领导》2010年第8期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早在中共十三大之前,王沪宁的政治才华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中,尤其是颇得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的赏识。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就曾有过请王沪宁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江泽民同志为此还同王沪宁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

  调入北京后,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当十二大关系作为全会内容被以决议形式传达以后,美联社当天发表评论称,新决议既表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群体智慧,又表现出了未来中国的强大希望。

  1998年,王沪宁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并且自此时起,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身份,在江泽民出访等外事活动中陪伴左右,成为江泽民时代最为重要的高层智囊。

  王沪宁被外界津津乐道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起草人,为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辅佐三任书记 政治角色吃重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卸下总书记职务。来自上海的王沪宁则在此时更上层楼,不仅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副转正,更直接进入中央委员会,进入中共权力最高层。在五年后的十七大上,王沪宁更进一步进入中央书记处,与时任中办主任令计划、胡锦涛办公室主任陈世炬形成胡锦涛身边的“铁三角”,从日常工作安排到智囊建议,对胡锦涛执政十年的政治建树着墨颇多。

  在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王沪宁则从204人的权力大名单,晋升至25人的决策核心圈,创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进入政治局的历史先例。而在十八大之后,王沪宁则紧密陪伴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左右,成为新一届中共高层的核心智囊。

  至此,王沪宁实现了辅佐三任总书记的新记录。自1995年自沪入京、先后以“特别助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身份辅佐江泽民、胡锦涛的王沪宁,此番再次助力习近平,其党内政治地位也相应的由普通党员(1995年-2002年)、中央委员(2002年-2012年)晋升至当前的政治局委员。分析人士认为,连续辅佐三任总书记、政治地位逐级上升,王沪宁的政治角色更趋吃重。

  (参考:《政治的人生》(王沪宁著);《美国反对美国》(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王沪宁著);《王沪宁:走进中南海的政治学者》(《党史天地》 2008年04期);《红墙智囊王沪宁》(《现代领导》2010年第8期)http://www.cpd.com.cn/n10216060/ ... 2230/content_2.html



  1988年,台湾新闻记者秦先生(中)在辩论赛不久后前由新加坡前往上海,拜访复旦队师生,与复旦队两位指导老师伍贻康(左)、王沪宁(右),在复旦校园里合影。

在习近平出席的一些重要场合,王沪宁(右)总是跟随其后。
  在新闻联播中,他的名字经常在国家主席后响起;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他的贡献颇多;1993年复旦问鼎狮城辩论会,他是顾问;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就是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领导身边的人

  3月中旬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至今,在其视察四地、遍访三军、首访俄非四国等一系列活动中,新科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总是跟随其后。

  据统计,自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以来,一共五次到地方视察或参加活动,行程涵盖京、粤、冀、甘四省市,在官方公布的新闻稿中,均有王沪宁陪同。此外,无论是在今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对俄非四国的首访中,还是在5月底的美洲行,陪同人员名单中均有王沪宁。

  “出国潮”下安于国内的教书匠

  王沪宁1955年10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今莱州)。爱学习是多篇介绍王沪宁文章经常出现的字眼。据称,爱学习王沪宁的性格还十分内向。王沪宁上中学时,逢“文化大革命”。学校罢课后,他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从不参加抄家、批斗等活动。1971年,16岁的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未上山下乡,留在家里继续自学。

  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王沪宁仍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他对身边的同事说:“那时候虽然没什幺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我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幺;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由于好学,做人又谨慎,1972年夏,做了短暂学徒工之后,王沪宁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上海师范大学干校外语培训班学习法语。1977年,王沪宁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此时恰逢中国恢复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制度。王沪宁的英语和法语都很好,按正常情况,他可以走上一条外交官生活道路。但1978年,他报考的却是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师从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老先生。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中国高等教育》1986年第9期的一篇介绍王沪宁的文章称,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简直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匮乏,王沪宁也知道有合适的机会出国深造会有益于学问,但他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请缨带课。作为教学上的新兵,王沪宁在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新课,一学期通常开两三门课,多时要同时开四门课。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

  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沪宁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此后王沪宁又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者王沪宁的政治观点

  作为一位学有建树、著作等的政治学教授,王沪宁治学严谨,功底深厚。《比较政治分析》、《反腐败:中国的试验》、《美国反对美国》、《国家主权》、《行政生态分析》、《当代中国家庭村落文化》、《腐败与反腐败》等都是王沪宁所著。

  王沪宁的许多观点都是新颖的,他大量评价外国最新的、经典的政治学名著,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大量撰文,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作对比性剖析。

  1986年,王沪宁发表文章,提出在改革中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进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该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知识界开始讨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集权的作用,开始介绍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关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会的理论。这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学术界、思想界风靡一时的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萌芽。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是王沪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从宏观角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的政治学专着——《比较政治分析》。该书从政治形式、过程、决策等10个领域入手,用比较政治学的学术方法,古今中外、纵横比较各种政治现象。正是这样的学术积累,奠定了王沪宁从学者走入决策层、实现由学术研究到实际操作层面的根基。
 1988年,他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王沪宁半年内去过大大小小三十几座城市和近二十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与众多的美国人和外国人讨论美国,并将每天讨论、访问和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并写成《美国反对美国一书》。在该书中,王沪宁细致描写了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政治体制,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替。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就难以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之所以有作用,在于它们能保护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

  王沪宁对政治体制的看法,散见于早期著作中。在其日记体《政治的人生》一书中,谈到政治体制,王沪宁认为: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完善政治体制。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体制。完善和构筑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模式的总则是不断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的。

  1988年,复旦首次派队问鼎亚洲大专辩论会的时候,年仅33岁的王沪宁就被时任校长谢希德(后任上海市政协主席)委以教练的重任,率队出征狮城并不负众望。1993年,复旦再次组队迎,王沪宁出山担任顾问。

  1993年,王沪宁出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1994年,出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复旦的日子里,王沪宁当时整个心思都在做学问上。他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人生》中曾这样形容自己:“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兴趣多元: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都看

  1994年底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一书记录的虽是生活琐事,却内含了其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

  王沪宁喜欢简约,讨厌繁琐。因为烦表格复杂而放弃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在1月12日的日记中,王沪宁称写过一篇文章叫“反对表格主义”。日记还提到一件事:“上次要去神户大学做访问教授,一定要问我初中是哪天毕业,高中是什么时候毕业,哪一个月?哪一天?真是荒唐,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和我做一名访问学者有什么关系?最后下决心不去,受不了这个。”

  在这本日记选中,出现最多的莫过于凌晨读书,凌晨看电影之类,原版片、国外杂志都是其兴趣。大概由于其大学学的是法语,法国《自然科学》、《研究》等都是其经常读的杂志。书中多次提及其还看电视剧、电影,并分析剧情结构,有文艺评论家的想法。

  王沪宁也爱看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有很高的评价。读《射雕英雄传》,认为金庸的小说“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异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据说,有的大科学家,在训练学生时,首先要他们看武侠小说。”

  闪电进京 “三个代表”起草人

  1995年,时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的王沪宁,以一名普通中共党员的身份,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并出任政治组组长。

  有关此番自沪入京的机缘,《现代领导》2010年第8期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早在中共十三大之前,王沪宁的政治才华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中,尤其是颇得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的赏识。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就曾有过请王沪宁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面前提起。后来,江泽民同志为此还同王沪宁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进京,这一帮人可要跟我闹翻喽。”

  调入北京后,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当十二大关系作为全会内容被以决议形式传达以后,美联社当天发表评论称,新决议既表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群体智慧,又表现出了未来中国的强大希望。

  1998年,王沪宁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并且自此时起,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身份,在江泽民出访等外事活动中陪伴左右,成为江泽民时代最为重要的高层智囊。

  王沪宁被外界津津乐道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起草人,为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辅佐三任书记 政治角色吃重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卸下总书记职务。来自上海的王沪宁则在此时更上层楼,不仅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副转正,更直接进入中央委员会,进入中共权力最高层。在五年后的十七大上,王沪宁更进一步进入中央书记处,与时任中办主任令计划、胡锦涛办公室主任陈世炬形成胡锦涛身边的“铁三角”,从日常工作安排到智囊建议,对胡锦涛执政十年的政治建树着墨颇多。

  在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王沪宁则从204人的权力大名单,晋升至25人的决策核心圈,创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进入政治局的历史先例。而在十八大之后,王沪宁则紧密陪伴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左右,成为新一届中共高层的核心智囊。

  至此,王沪宁实现了辅佐三任总书记的新记录。自1995年自沪入京、先后以“特别助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身份辅佐江泽民、胡锦涛的王沪宁,此番再次助力习近平,其党内政治地位也相应的由普通党员(1995年-2002年)、中央委员(2002年-2012年)晋升至当前的政治局委员。分析人士认为,连续辅佐三任总书记、政治地位逐级上升,王沪宁的政治角色更趋吃重。

  (参考:《政治的人生》(王沪宁著);《美国反对美国》(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王沪宁著);《王沪宁:走进中南海的政治学者》(《党史天地》 2008年04期);《红墙智囊王沪宁》(《现代领导》2010年第8期)http://www.cpd.com.cn/n10216060/ ... 2230/content_2.html



不看好,戴三个表,河蟹.社会,中国梦这种理论货色来说
他只是一个醉心于学术的学者,没有政治野望
中国要的是张居正这样的改革政治家,而不是专注实录的翰林学士!
认识一个前辈,复旦毕业的。三十年来,他给我回忆起来以前的经历,两个人对他年轻时代的影响最大,一个就是王沪宁。那时候是前辈的老师,讲课讲的很好,人也好,前辈一直铭记老师教诲啊
三个代表,俺最腻歪的就是三个代表。
中国不止需要一个王沪宁,中国需要一群强大的智囊机构。小小的新加坡都有一个李光耀公共政策政策学院,中国似乎还没有那个机构能具备这样的影响力.
别解我裤头 发表于 2015-2-26 08:02
三个代表,俺最腻歪的就是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是中共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中共从一个代表一个阶级的革命性政党转型成为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执政党。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打左灯向右转提供了理论依据!  
eagerbeaver 发表于 2015-2-26 08:03
中国不止需要一个王沪宁,中国需要一群强大的智囊机构。小小的新加坡都有一个李光耀公共政策政策学院,中国 ...
马屁精在我天朝更好混饭吃。
三个代表,邓提出了个初稿,反正我中学政治书上就学过,给糊弄进了党章宪法。
科学发展,不知所谓的东西,也给糊弄进了。
中国梦,如果前两条概念算是抽象,这个算是飘渺了。。。。。。
中国要的是张居正这样的改革政治家,而不是专注实录的翰林学士!
改革怎么改,方向是什么?先不管,改了再说,对吧!
三个代表,邓提出了个初稿,反正我中学政治书上就学过,给糊弄进了党章宪法。
科学发展,不知所谓 ...
我大学专门研究过科学发展观,其思想如果得以推行,就不会有4万亿。可持续发展,这比邓论有进了一步。不要盯着和谐社会,那是目标。
中国梦还是个初稿,核心思想是深化改革、从严治党。自己理解吧。
三个代表才是草稿,就像先富论,应该批判着看
别解我裤头 发表于 2015-2-26 08:02
三个代表,俺最腻歪的就是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扩大了TG的阶级基础,是从一个革命政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关键,可以说,在自身角色定位改革方面,TG已经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孙殿英1 发表于 2015-2-26 08:15
三个代表,邓提出了个初稿,反正我中学政治书上就学过,给糊弄进了党章宪法。
科学发展,不知所谓 ...
邓提出的是三个有利于,你在中学政治书上学的就是这个,是在回答“姓资姓社”问题上,邓提出来的。和“三个代表”完全是两码事
孙殿英1 发表于 2015-2-26 08:15
三个代表,邓提出了个初稿,反正我中学政治书上就学过,给糊弄进了党章宪法。
科学发展,不知所谓 ...
至于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范畴,和“三个代表”属于党建范畴不是一回事。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标准,是衡量我们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标准和行动指南,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的发展仍然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所以才需要理论的指导,通过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至于中国梦,窃以为是一个政治宣言,统一大家的意志,是习上台之后凝集自身执政力量的一个宣示,至于具体内容,官方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中国除了要一个出色的大脑,还要一个强大的具备执行力的中层.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5-2-26 09:38
“三个代表”扩大了TG的阶级基础,是从一个革命政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关键,可以说,在自身角色定位改革方面 ...
就是虚化了阶级基础;使一个有着坚强阶级利益基础、支持人群的政党变成利益最大化的大杂烩,党的目标被政府目标代替,党变成政府的第二组织,党的目标与任务不存在了
随便批判的人先回家照镜子!
人才在哪里都会有天地。
全国高校教授很多,但只是教授而已。
三个代表的价值和内涵在党史是历史性的
中国除了要一个出色的大脑,还要一个强大的具备执行力的中层.
两者都具备了,基层就可以看天吃饭了
三个代表非常好,在当时思想混乱的时候,简要明了的阐明了党的发展方向。
教外私淑 发表于 2015-2-26 10:02
就是虚化了阶级基础;使一个有着坚强阶级利益基础、支持人群的政党变成利益最大化的大杂烩,党的目标被政 ...

可以说是扩大,也可以说是虚化,从鲜明的阶级导向的革命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
tomcat650093 发表于 2015-2-26 10:20
三个代表非常好,在当时思想混乱的时候,简要明了的阐明了党的发展方向。
从此,资本家企业主可以入党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5-2-26 11:11
从此,资本家企业主可以入党
不然姓社姓资会继续纠缠不清的
中国梦是照抄美国梦,不知所谓!
xhrobin 发表于 2015-2-26 11:34
中国梦是照抄美国梦,不知所谓!
吼了半天的中国梦,也不知道具体指是什么东东。
就知道有傻逼在这里秀自己负数智商
就知道有傻逼在这里秀自己负数智商
  淡定,王是一个严谨的研究学者,其所著理论不是一般人所能悟的。
中国要的是张居正这样的改革政治家,而不是专注实录的翰林学士!
没有邓小平提出的黑猫白猫论,就没有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这么说你明白了吧。
遥远7900 发表于 2015-2-26 08:11
三个代表是中共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中共从一个代表一个阶级的革命性政党转型成为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执政党 ...
赞同,我曾经是一个讨厌三个代表讨厌了十年的人,去年在贴吧看个帖子后才恍然大悟。大多数人只是被其在宣传层面的硬性灌输所厌恶,而不会去思考三个代表的真正含义。
koikhy 发表于 2015-2-26 07:38
不看好,戴三个表,河蟹.社会,中国梦这种理论货色来说
理论总是联系实际的
"黑猫白猫"发明人是王莽;"一X两X"发明人是耶律阿保机;"掏光扬灰"发明人是石敬塘,继承人慈禧、蒋介石;"三表"发明人赫鲁晓夫,当时叫"全民党"。
随便批判的人先回家照镜子!
人才在哪里都会有天地。
全国高校教授很多,但只是教授而已。

是历史性的,
历史性的大笑话
从政治角度研究国家的未来,是一条死胡同。
能够站在全党的高度来整理形成思想理论体系
王肯定有他超强的理论思辨和演绎归纳能力的
个人感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正面意义很强大,但是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落实,如果只是飘在空中,理论再完美,也只是理论而已
理论很好,但是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执行起来会南辕北辙!

遥远7900 发表于 2015-2-26 08:11
三个代表是中共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中共从一个代表一个阶级的革命性政党转型成为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执政党 ...


没错,代表的核心就是君权神授!
遥远7900 发表于 2015-2-26 08:11
三个代表是中共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中共从一个代表一个阶级的革命性政党转型成为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执政党 ...


没错,代表的核心就是君权神授!
tomcat650093 发表于 2015-2-26 11:13
不然姓社姓资会继续纠缠不清的
阶级的存在、阶级斗争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为扩大了代表基础就能消除了阶级斗争的存在?——幼稚病而已。
遥远7900 发表于 2015-2-26 08:11
三个代表是中共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中共从一个代表一个阶级的革命性政党转型成为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执政党 ...
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更遑论资本家这一阶级了,一旦开了口子就无法制约,如果没有普通公众利益的代表强力制约,资本家们必然一条道走到底,这些年的乱象已经充分显示出来了
教外私淑 发表于 2015-2-26 10:02
就是虚化了阶级基础;使一个有着坚强阶级利益基础、支持人群的政党变成利益最大化的大杂烩,党的目标被政 ...
三个代表就是摧毁过去的老革命们建立的中国共产单
机智的阿难 发表于 2015-2-26 21:20
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更遑论资本家这一阶级了,一旦开了口子就无法制约,如果没有普通公众利益的 ...
中国共产党从来没说过代表资本家的利益。三个代表说的很清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你敏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