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飞员:飞豹的70年代英国发动机至今未出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51:24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217/15741044_2.html
2009-12-17    中国航空报
今年9月,南昌故地重游令我唏嘘不已,能够与“猎鹰”高教机再续前缘也给我意外的惊喜。课间,我向“猎鹰”总设计师张弘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尽管是第一次相见,他对我这个老乡飞行员总是另眼相看。我说我想了解强5的研制历史,这与我童年的一个梦想有关。

    儿时的眺望

    儿时,飞翔的梦想就像一枚青橄榄,坚硬、酸涩而又略带浪漫。西子湖畔的天空时常掠过低飞的战鹰,那时,歼5飞机在我儿时的心目中是如此的威风,总是吸引我眺望的眼神。70年代初的一天,一架异样的飞机从天空划过,尖锐的机头,后掠的翅膀,还有呼啸而过的轰鸣都与往常不同,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强5飞机。我多么渴望那个坐在座舱里的人是我呀。其实,直到我见到张弘总师,一个疑问一直在我心中凝结,在60年代我们为什么会设计出强5这样别具一格的飞机?张弘为好奇的我找来了强5的设计主管张总,当他得知我对强5的关注时显得很兴奋,听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仿佛看见当年强5研制的艰辛历程。

    中国的歼击机制造史要从50年代说起,1953年,我们开始仿造苏联米格-19的歼6飞机,1958年3月,国产歼6还没有首飞,空军已经开始考虑自主研发新型战机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研制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借助于歼6的生产经验,设计团队提出了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的设想,并定名为雄鹰-302(即强5)。设计团队是富有创意的,在设计之初他们就摆脱了歼6的窠臼,大胆提出了锥形机头、两侧进气、峰腰机身的独特外形。然而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还是遭致了非议,有人认为飞机的设计别出心裁、不伦不类。果然,1961年7月的北戴河会议上雄鹰-302被判以观察待定。强5研制团队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设计室副主任陆孝彭不愿放弃已经研制3年之久的新机,他带着留守的13名研制人员继续坚持艰难的设计工作。1963年10月24日,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到320厂检查工作,当他了解到强5飞机设计团队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立即表示赞赏和支持,强5研制终于出现了转机。1964年1月,强5研制工作全面恢复。7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正式签署了强5研制的报告。1965年6月4日下午,试飞员拓凤鸣冒雨完成了强5首飞,1966年2月,强5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向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领导做汇报表演,看完表演后叶帅鼓励道:“这个飞机是自己设计的,是好的,你们是成功了。谢谢你们!各军区同志谢谢你们!”

    1969年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强5飞机批生产并装备部队,1972年1月7日,强5甲型机由飞行员杨国祥驾驶,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原子弹甩投,完成了我国第四次原子弹试验。

    到目前为止,强5和歼8原型机是仅有的两种我没有飞过的国产战机,然而,作为一名试飞员,我对这两款飞机和它们的研制者充满着崇敬之情,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的航空事业艰难爬升的历程,一个在1956年才有能力制造汽车的国家,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自主研发新型战机,这份成就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没有伟大的航空人当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人民空军今天的腾飞是不可能实现的
发动机与战鹰的命运

    1983年,我的飞翔梦意外地“提前”实现了。在青岛郊外的滑翔机学校里,我们这些来自北航的16名学生有幸参加飞行夏令营。每天的学习飞行之余,航空学子谈论着国内国外的航空消息,被提得最多的两个名词是“斯贝”和“新歼”,有消息灵通的学生告诉大家,英国的“斯贝”已经引进了,有些同学则透露着杜撰的关于“斯贝”与“新歼”相关的内幕消息。十年后,当我成为一名试飞员,我接触的第一台发动机并不是“斯贝”而是“昆仑”——我们国家第一台自主研制的涡喷发动机。

    1994年,刚从俄罗斯学成归来的我和战友们一起来到沈阳学习,等待我们的是新机和新型“昆仑”涡喷发动机的试飞任务。发动机试飞让我认识了飞机总师杨凤田和发动机总师严成忠,杨总的果敢泼辣和严总的儒雅严谨堪为师表。1997年,发动机试飞开始了,迎接我们的是一次次惊险的停车,因为成功处置17次空中发动机停车,我的战友邹建国获得了“空中起动大王”的称号。2002年“昆仑”发动机终于完成试飞成功定型了,它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有独立研制战机发动机能力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动机研制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国产的涡喷和涡扇发动机已经成为国产战机强大的心脏,有了“中国心”,国产新型战机才能够飞得更高。

    2004年配备“斯贝”发动机的国产歼轰7飞机装备空军部队,为了培训空军第一批歼轰7飞行员,我成为一名空中教员。为了使飞行员掌握歼轰7飞机的全部性能,我们为飞行员展示了歼轰7飞机的垂直爬升性能、低空滚转性能和大速度俯冲轰炸性能,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带过的歼轰7飞行员光荣地参加了2008年中俄联合军演,他们过硬的飞行素质得到了俄罗斯同行的称赞。尽管“斯贝”发动机是英国70年代技术水平,但由于发动机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材料,至今歼轰7飞机还没有发生过因发动机故障导致的严重飞行事故。
“飞豹”采用的“斯贝”发动机,在最初引进的70、80年代,制造工艺、大修寿命等远远超过当时中国空军所用的苏联式样发动机。

    并不是所有的飞机都像歼轰7飞机这样幸运,英雄飞行员梁万俊、李峰、孟繁升都遇到过发动机空中停车的险情。今年3月,突然传来歼10发动机停车空滑迫降的消息,我知道那是我带过的歼10飞行员李峰所在的部队,我似乎有一种预感,成功迫降的一定是李峰。果然就是他。3天后,我来到了李峰所在的部队,因为我研究歼10发动机停车迫降已经半年多,缺少的就是真实迫降的数据。然而来到部队我大失所望,由于电源系统故障,飞机关键的停车迫降参数丢失了,我唯一获得的数据是李峰停车迫降的时间是87秒。为了破解这87秒数据,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18天,18天后我把破解的数据上报空军,这是中国三代战机第一份真实停车迫降数据!

    鹰击长空

    今年10月,我在沧州再次见到了彭迪宇,他是我在试飞团的飞行教官,如今已经60多岁的老彭身体依然健硕。当年,老彭是试飞团的顶尖飞行高手,和老彭谈起当年的试飞经历,我才知道他是我国第一代空空雷达的首席试飞员。说起当年的雷达试飞老彭感慨颇多,那玩意不好玩,让许多试飞员摸不着头脑,雷达屏幕上目标时隐时现,捕捉目标并不像外行想象的那么简单。

    1998年,我第一次摸到雷达也是同样的感觉,试飞中目标机离我只有200米远了,可是雷达上还是什么都没有。一天,雷达总工程师许剑峰带着一副围棋来到我家,我们摆开棋盘杀了起来,心里想的却是雷达的技术难题。许总冰雪聪明、英俊干练,比我还年轻一岁,可是研究雷达不到5年的他已是满头白发,雷达软件的技术难题就像围棋盘上的一个劫,难以解消,为此,许总不停地往返于南京和西安之间,每次从南京回来许总总能找到一个新的解决办法。一天飞行后,我和许总来到机场边的雷达试验室,视频回放表明,由于成功解决了速度门限和杂波滤除技术后,雷达的性能达到了指标要求,这是国产机载多普勒雷达第一获得试飞成功,此时距国产第一代单脉冲雷达试飞成功仅仅过去了3年。如今,超视距攻击、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已经为航空迷所津津乐道了,可是如果没有中国机载雷达技术的第一次突破,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徐勇凌)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217/15741044_2.html
2009-12-17    中国航空报
今年9月,南昌故地重游令我唏嘘不已,能够与“猎鹰”高教机再续前缘也给我意外的惊喜。课间,我向“猎鹰”总设计师张弘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尽管是第一次相见,他对我这个老乡飞行员总是另眼相看。我说我想了解强5的研制历史,这与我童年的一个梦想有关。

    儿时的眺望

    儿时,飞翔的梦想就像一枚青橄榄,坚硬、酸涩而又略带浪漫。西子湖畔的天空时常掠过低飞的战鹰,那时,歼5飞机在我儿时的心目中是如此的威风,总是吸引我眺望的眼神。70年代初的一天,一架异样的飞机从天空划过,尖锐的机头,后掠的翅膀,还有呼啸而过的轰鸣都与往常不同,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强5飞机。我多么渴望那个坐在座舱里的人是我呀。其实,直到我见到张弘总师,一个疑问一直在我心中凝结,在60年代我们为什么会设计出强5这样别具一格的飞机?张弘为好奇的我找来了强5的设计主管张总,当他得知我对强5的关注时显得很兴奋,听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仿佛看见当年强5研制的艰辛历程。

    中国的歼击机制造史要从50年代说起,1953年,我们开始仿造苏联米格-19的歼6飞机,1958年3月,国产歼6还没有首飞,空军已经开始考虑自主研发新型战机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研制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借助于歼6的生产经验,设计团队提出了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的设想,并定名为雄鹰-302(即强5)。设计团队是富有创意的,在设计之初他们就摆脱了歼6的窠臼,大胆提出了锥形机头、两侧进气、峰腰机身的独特外形。然而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还是遭致了非议,有人认为飞机的设计别出心裁、不伦不类。果然,1961年7月的北戴河会议上雄鹰-302被判以观察待定。强5研制团队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设计室副主任陆孝彭不愿放弃已经研制3年之久的新机,他带着留守的13名研制人员继续坚持艰难的设计工作。1963年10月24日,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到320厂检查工作,当他了解到强5飞机设计团队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立即表示赞赏和支持,强5研制终于出现了转机。1964年1月,强5研制工作全面恢复。7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正式签署了强5研制的报告。1965年6月4日下午,试飞员拓凤鸣冒雨完成了强5首飞,1966年2月,强5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向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领导做汇报表演,看完表演后叶帅鼓励道:“这个飞机是自己设计的,是好的,你们是成功了。谢谢你们!各军区同志谢谢你们!”

    1969年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强5飞机批生产并装备部队,1972年1月7日,强5甲型机由飞行员杨国祥驾驶,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原子弹甩投,完成了我国第四次原子弹试验。

    到目前为止,强5和歼8原型机是仅有的两种我没有飞过的国产战机,然而,作为一名试飞员,我对这两款飞机和它们的研制者充满着崇敬之情,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的航空事业艰难爬升的历程,一个在1956年才有能力制造汽车的国家,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自主研发新型战机,这份成就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没有伟大的航空人当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人民空军今天的腾飞是不可能实现的
发动机与战鹰的命运

    1983年,我的飞翔梦意外地“提前”实现了。在青岛郊外的滑翔机学校里,我们这些来自北航的16名学生有幸参加飞行夏令营。每天的学习飞行之余,航空学子谈论着国内国外的航空消息,被提得最多的两个名词是“斯贝”和“新歼”,有消息灵通的学生告诉大家,英国的“斯贝”已经引进了,有些同学则透露着杜撰的关于“斯贝”与“新歼”相关的内幕消息。十年后,当我成为一名试飞员,我接触的第一台发动机并不是“斯贝”而是“昆仑”——我们国家第一台自主研制的涡喷发动机。

    1994年,刚从俄罗斯学成归来的我和战友们一起来到沈阳学习,等待我们的是新机和新型“昆仑”涡喷发动机的试飞任务。发动机试飞让我认识了飞机总师杨凤田和发动机总师严成忠,杨总的果敢泼辣和严总的儒雅严谨堪为师表。1997年,发动机试飞开始了,迎接我们的是一次次惊险的停车,因为成功处置17次空中发动机停车,我的战友邹建国获得了“空中起动大王”的称号。2002年“昆仑”发动机终于完成试飞成功定型了,它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有独立研制战机发动机能力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动机研制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国产的涡喷和涡扇发动机已经成为国产战机强大的心脏,有了“中国心”,国产新型战机才能够飞得更高。

    2004年配备“斯贝”发动机的国产歼轰7飞机装备空军部队,为了培训空军第一批歼轰7飞行员,我成为一名空中教员。为了使飞行员掌握歼轰7飞机的全部性能,我们为飞行员展示了歼轰7飞机的垂直爬升性能、低空滚转性能和大速度俯冲轰炸性能,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带过的歼轰7飞行员光荣地参加了2008年中俄联合军演,他们过硬的飞行素质得到了俄罗斯同行的称赞。尽管“斯贝”发动机是英国70年代技术水平,但由于发动机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材料,至今歼轰7飞机还没有发生过因发动机故障导致的严重飞行事故。
“飞豹”采用的“斯贝”发动机,在最初引进的70、80年代,制造工艺、大修寿命等远远超过当时中国空军所用的苏联式样发动机。

    并不是所有的飞机都像歼轰7飞机这样幸运,英雄飞行员梁万俊、李峰、孟繁升都遇到过发动机空中停车的险情。今年3月,突然传来歼10发动机停车空滑迫降的消息,我知道那是我带过的歼10飞行员李峰所在的部队,我似乎有一种预感,成功迫降的一定是李峰。果然就是他。3天后,我来到了李峰所在的部队,因为我研究歼10发动机停车迫降已经半年多,缺少的就是真实迫降的数据。然而来到部队我大失所望,由于电源系统故障,飞机关键的停车迫降参数丢失了,我唯一获得的数据是李峰停车迫降的时间是87秒。为了破解这87秒数据,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18天,18天后我把破解的数据上报空军,这是中国三代战机第一份真实停车迫降数据!

    鹰击长空

    今年10月,我在沧州再次见到了彭迪宇,他是我在试飞团的飞行教官,如今已经60多岁的老彭身体依然健硕。当年,老彭是试飞团的顶尖飞行高手,和老彭谈起当年的试飞经历,我才知道他是我国第一代空空雷达的首席试飞员。说起当年的雷达试飞老彭感慨颇多,那玩意不好玩,让许多试飞员摸不着头脑,雷达屏幕上目标时隐时现,捕捉目标并不像外行想象的那么简单。

    1998年,我第一次摸到雷达也是同样的感觉,试飞中目标机离我只有200米远了,可是雷达上还是什么都没有。一天,雷达总工程师许剑峰带着一副围棋来到我家,我们摆开棋盘杀了起来,心里想的却是雷达的技术难题。许总冰雪聪明、英俊干练,比我还年轻一岁,可是研究雷达不到5年的他已是满头白发,雷达软件的技术难题就像围棋盘上的一个劫,难以解消,为此,许总不停地往返于南京和西安之间,每次从南京回来许总总能找到一个新的解决办法。一天飞行后,我和许总来到机场边的雷达试验室,视频回放表明,由于成功解决了速度门限和杂波滤除技术后,雷达的性能达到了指标要求,这是国产机载多普勒雷达第一获得试飞成功,此时距国产第一代单脉冲雷达试飞成功仅仅过去了3年。如今,超视距攻击、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已经为航空迷所津津乐道了,可是如果没有中国机载雷达技术的第一次突破,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徐勇凌)
四倍啊, 从F-4 拆下来的旧机器都用的这么好, 这质量真是刚刚的
要不是斯贝,就飞豹当时的试飞情况绝对下马了

一台好发动机太难得了,虽然声音难听点,性能差了点,但可靠,飞行员放心呀
60年代的技术,不是70年代的
良好的后勤保障性能对于武器是非常关键的数据,但很少看到CD里谁在算计武器能力时候考虑到了这个。。。
所以说,别看西方货贵,复杂,全寿命用下来往往比毛子货便宜。:L简单和可靠性没有必然联系的。
毛子啊,。。。难怪人家看不上
R.R出产的东西皮实
这个就是工业实力的体现,非一日之功
基础工业能力,我们的基础工业能力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实际是相对放慢了
偶感觉是人家设计得好,设计师设计时各种因素都考虑周到。

放在现在的国发,一是用牺牲点可靠性和寿命换取高的性能指标,二是牺牲高性能指标用不出彩相对较中庸的性能指标换取良好的发动机可靠性和寿命。偶情愿选第二个,最起码不会像现在这么揪心。
发动机啊发动机,我们永远的心病
技术差30年

可靠性差50年
除了技术原因以外,设计思想也不一样。

西方的战机是固定资产
毛子的是按低值易耗处理的
dent9720 发表于 2009-12-18 11:05

因为生产不出寿命长的,只能按易耗品处理
还是实力问题啊 人家有长期的经验积累 这点上我们是没法和人家比的
回复 14# dent9720


    莫非毛子的运输机,客机也是按易耗品处理的?;P
ericcui1 发表于 2009-12-18 11:29


    哈哈,有待考究。
这个跟捷达畅销20多年一样的道理。
请沈阳黎明公司的同志们好好学习一下!
徐勇凌先生说得非常到位,斯贝是个好发动机,我们的雷达也不错哦。。。。。。
dent9720 发表于 2009-12-18 11:05

这话是对的,这也是俄标和美标(战机用)的指导思想的区别
J11系列改用美标谈何容易
徐勇凌~~~~~
现在给秦岭唱赞歌,滑稽啊,北局啊.

如果太行重复秦岭那样的历程,那才是真正的北局啊.
瓦亮个 发表于 2009-12-18 21:22
秦岭都生产定型了,你不知道?!
R&R的东西能不好么···
你看那个车
aq0756 发表于 2009-12-18 21:24


    76年到03年,27年.
hlover96 发表于 2009-12-18 11:21

不是。

毛子根据二站的经验,一架飞机的寿命只有几十小时(具体数据记不清了,欢迎大家补充),就是低值易耗品。

所以毛子觉得犯不着把战机做成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