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至今装备与未装备的国产歼击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7:56:49
风—104/107型轻型歼击机
1958年3月由沈阳飞机厂(112厂)提出东风—104(DF—104)型轻型歼击机方案,
最大速度M1.4左右。同年5、6月间,112厂和410厂计划研制速度更高的歼击机,8月,航空工业管理局在112厂召开技术会议,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决定将“东风104”的设计指标提高到M1.8,升限20000米,即东风—107(DF—107)型轻型歼击机方案,总体布局上参考了美国F—8U战斗机,采用上单翼可变攻角设计,装2台“红旗—2”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上级批准后112厂立即全面铺开试制工作。1959年1月,“东风107”的试制图纸全部发出。根据在苏联的试验和咨询结果,在1959年1月发完试制图纸后,2—5月,112厂又对图纸进行了修改,形成东风—107A方案,在1959年8月试制停止后,由于期望使用的“红旗-2”型发动机存在问题,112厂提出了东风—107S方案,换装了苏制РП—9В型涡喷发动机,但因性能达不到要求而没有投入试制。同年9月,根据厂党委的决定,又设计了东风—107Z型侦察机,同时作为东风107A的试验机。后来又设计过东风—107J型教练机等过渡方案,但均没有正式投入研制。1959年12月为集中力量加快东风—113型歼击机的试制工作,东风107计划正式宣布下马。

东风—106型低空前线歼击机
沈阳飞机厂(112厂)提出的方案,后来演变为强—5型强击机。

东风—109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沈阳飞机厂(112厂)提出的方案,M数高达3.5。只停留在纸上方案阶段。

东风—113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1958年春,哈军工提出联系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共同设计一种新式歼击机。最初的设计目标是:最大平飞速度2马赫,升限20000米以上,后根据科委的意见,改为“双2.5”指标,即速度2.5马赫,升限25000米。主要作战对象是美国的F—104、F—105战斗机和B—58超音速轰炸机。1958年10月13日中央正式批准研制报告。后来,根据中央批准研制的日期,称这种新歼击机为东风113歼击机。1958年10月确定由沈阳飞机厂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联合研制,原计划1959年首飞。因技术指标过高,1961年下马。

歼—5型昼间轻型歼击机
仿米格—17Ф型单座单发昼间轻型歼击机,1952年签定引进合同,当时代号“DF101
式”,又称为“44”号机。1955年,沈阳飞机厂开始装配散装的米格—17Ф型飞机原件,1956年7月19日首飞成功。1964年正式改名为歼—5。1956年9月至1959年5月共生产767架,装备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改进改型包括:在歼—5和苏联米格—17пф型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歼—5甲(F—5A)全天候轻型歼击截击机、由歼—5甲(J—5A)改装成的歼—5AR夜间高速战术侦察机,加装红外扫描照相机、成都飞机厂在歼—5甲基础上研制的歼教—5双座歼击教练机。

歼—6型轻型歼击机
仿米格—19C型昼间轻型前线歼击机,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后期贵州飞机工业公司加入生产,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早期也曾少量试产,空军曾称之为“59”式飞机,代号44号机。歼—6系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1)歼—6甲(米格—19п):1958年3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开始试制的全天候歼击机(又称45号机、东风103);
(2)东风102:1958年12月参照歼—6甲和米格—19C型昼间前线歼击机研制新歼击机,工厂编号“东风102”,1959年9月30日首飞,1962年少量交付空军服役。
(3)歼—6基本型: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C型前线歼击机,又称歼—6丙,1963年9月23日首飞,1964年6月正式交付部队,并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
(4)歼—6乙(东风105):南昌飞机厂仿米格—19ПМ的全天候导弹截击机,也称59乙型。
(5)歼—6Ⅰ:沈阳飞机制造厂1966年改型研制生产的提高升限的昼间高空截击型,只少量生产12架。
(6)歼—6Ⅱ:歼—6Ⅰ的改进型,进一步提高了高空性能,沈阳飞机制造厂于1968年5月开始研制,共生产2架,1980年退役。
(7)歼—6Ⅲ:歼—6Ⅱ型的提高高空机动性改进型。由沈阳飞机厂于1968年开始研制, 1969年8月5日首飞,未经充分试飞和考验、定型即大批投产装备部队,1970年即生产了303架,除沈飞生产303架外,贵州011基地到1974年也生产85架。由于设计和生产质量问题,致使大批飞机无法交付。1971——1973年,沈飞生产的303架飞机进行了返修工作,并进行了翼尖加挂导弹的试飞工作。1975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全部412架歼—6Ⅲ型机又回沈飞返修改装,然后重新服役,并命名为歼—6ⅢG型。至1990年大约有350架服役,从2000年起陆续退役。
(8)歼—6新Ⅲ:沈阳飞机厂于1974年5月开始在歼—6Ⅲ基础上着手研制生产歼—6Ⅲ改,又称歼—6新Ⅲ,1975年8月1日首飞,由于随着技术的发展,空军已不再要求大量装备歼—6飞机,因此,该型机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只生产2架,歼—6ⅢG的名称由经改进的歼—6Ⅲ沿用。
(9)歼—6Ⅳ:由沈阳飞机厂于1970年开始研制的夜间截击型。1970年9月首飞,1971年—1974年共生产7架。
(10)歼—6甲(新):由歼—6甲改进而来的全天候截击机。1965年由沈阳飞机厂开始研制,1968年首飞,1970年因故下马。贵航于1970年提出的在歼—6Ⅲ基础上改型研制的歼—6ⅢC型全天候歼击机也因性能和雷达问题下马。为满足部队对全天候歼击机的急需,1973年中央批准由贵州011基地在原来歼—6甲的基础上重新研制并恢复生产歼—6甲全天候截击机,称为歼—6甲(新)。1975年12月21日首飞成功,1977年1月正式批准定型,1978—1983年小批量生产173架装备部队。
(11)歼教—6歼击教练机:略
(12)歼侦—6系列战术侦察机:略
(13)歼—6Ⅴ:制定方案,未试制。
(14)4号任务:在歼—6基础上改型研制的垂直起落歼击机,拟装2台涡喷—6C涡喷发动机和1台TF—1型升力风扇发动机。1969年开始研制,1971年913事件后停止研制

歼—7型轻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仿米格—21-Ф-13型昼间轻型高空高速歼击机。1961年3月中苏两国签定协议,我国除引进一小批整机外,还进口了15架份散装件(苏制16-21批产品)以及全套主、辅机资料。当时该机代号“62式”。1964年2月,沈阳飞机厂开始装配散装的米格—21-Ф-13型飞机原件,1964年4月30日首飞成功,至1964年底完成了15架份进口散装件的装配工作。1964年11月4日正式改名为歼—7。同年11月20日,沈阳飞机厂在技术摸透的基础上,正式开始自行用自制零件试制装配,1965年10月14日完成首架总装。1966年1月17日首飞,1966年12月25日批准定型,投入小批生产。到1970年,歼—7飞机在沈阳交付39架,其中自制23架,援助阿尔巴尼亚12架,后转到成都飞机制造厂生产。歼—7系列包括:

(1)歼—7改:
成都飞机厂于1968年4月开始设计试制,主要改进项目有6项。共投产34架交给空军试用,因质量不过关,1972年停止研制生产。
(2)歼—7Ⅰ:
成都飞机厂在歼—7改基础上按“三项改进”方案改进研制,1973年
6月首飞,1975年定型,共生产187架,其中有34架是实施了6项改进的歼—7改,其余153架实施3项改进。
(3)歼—7A:
成都飞机厂在歼—7Ⅰ基础上按埃及要求改进研制的出口型,1979年6月首飞,至1981年底共交付20架。1981年5月,埃及要求对订货的后40架飞机作进一步改进,因其技术状态相当于歼—7Ⅱ,因而该批飞机被称为歼—7Ⅱ出口型。同时也向坦桑尼亚出口了16架。
(4)歼—7Ⅱ: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在歼—7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当时曾称为歼—7Ⅰ改,1977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文正式批准歼—7Ⅰ型飞机的改进方案。1978年12月30日首飞,1979年12月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歼—7Ⅱ。1980年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和贵州011基地投入批量生产,其中贵州011基地生产了约100架。1990年停产。1997年起国内改称歼—7B。
(5)歼—7ⅡA:
在歼—7Ⅱ/B型基础上为国内部队改进研制,1984年3月7日首飞,1986年定型投产,原计划先生产100架装引进设备,100架后装国产化的引进设备。由于当时军费削减,国内需求减少。随后,鉴于向约旦出口歼—7M谈判成功,为在歼—7M上移植引进技术,从歼—7Ⅱ生产线上抽出2架作为引进设备的试验机,另外,改装了1架预研机(机号139),作为国内配套设备和系统改装的试验机。
(6)歼—7ⅡH(歼—7H):
在歼—7Ⅱ/B型基础上改进,1984年3月7日首飞,1986年定型投产,1988年服役,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
(7)歼—7B: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在歼—7Ⅱ基础上研制的出口型,在歼—7Ⅱ改称歼—7B后,称为歼—7B出口型,1980年开始研制,1982年5月16日首飞。首批出口约旦20架,后出口苏丹22架、伊拉克90架。
(8)歼—7ⅡM:
即国内装备使用的歼—7M型。
(9)歼—7ⅡK:
出口型。
(10)歼—7BS:
简化出口型,1991年首次出口斯里兰卡4架。采用歼—7B的机身和中国产电子设备,但取消了平视显示器和其它一些先进设备,翼下外挂点增加到4个。
(11)歼—7M: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联合在歼—7
ⅡA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的轻型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用于出口。1983年8月首飞,1985年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投产出口约旦60架、孟加拉16架、缅甸24架、伊朗18架、津巴布韦22架。
(12)歼—7P:
应巴基斯坦的要求,在歼—7M的基础上改装而成,1988年首飞,共生产20架
(13)歼—7 MP:
巴基斯坦专用型,1988年6月首飞,1988年8月通过鉴定,1989年中—1991年完成交付60架。
(14)歼—7PG:
应巴基斯坦要求在歼—7P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型号。
(15)歼—7MB:
出口型。
(16)歼—7N:
出口型。
(17)歼—7Ⅲ(歼—7C):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
贵州飞机工业公司联合在歼—7Ⅱ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参照苏联米格—21МФ/УС改进研制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1972年曾称为歼—7全天候方案,1975年称为歼—7Ⅲ,后来又称为歼—7甲,1978年称为歼—7大改,1978年国家经委和国防工办发文正式定名为歼—7Ⅲ。1980年6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研制,1984年4月26日01号原型机首飞,1987年12月设计定型,同年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贵州飞机工业公司联合投产,并在当年形成战斗力。主要装备空军航空兵,用于全天候和夜间截击。1997年改称歼—7C。
(18)歼—7ⅢA(歼—7D):在歼—7Ⅲ/C型基础上改进,1988年开始研制改进,1991年8月首飞成功,1994年11月定型投产。
(19)歼—7Ⅳ(歼—7E):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西
北工业大学联合在歼—7Ⅱ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1987年正式开始研制,1990年5月首飞,共有3架原型机投入试飞,1993年5月定型,1993年12月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批量生产,装备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20)歼—7EB:在歼—7Ⅳ/D型基础上改进的飞行表演型,1993年开始改进,1995年定型投产12架装备空军。
(21)歼—7MG:在E型机基础上研制的出口型,2000年起首批出口巴基斯坦79架。
(22)歼—7G:歼—7E改进型。2002年6月首飞,2002年12月定型。
(23)歼—7FS: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在歼—7E/MG型机的基础上自行投资的试验机。
(24)歼—7Q无人驾驶飞机:由歼—7改装而成超音速无人驾驶飞机,空军某研究所和某基地联合研制,1990年立项,1995年4月13日首飞。
(25)歼教—7系列:略。
(26)歼—7MF: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联合在歼—7E/MG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和歼—7FS型技术验证机的基础上研制的轻型全天候多用途歼击机。

歼—8型歼击机
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在歼—7型轻型高空高速歼击
机的基础上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用于要地防空、空中格斗和夺取制空权,它以美国的F—4、F—104、F—105、B—58为主要作战对象。歼—8原设计方案为全天候型,因新型交流供电系统和雷达系统的技术原因,赶不上歼—8的研制进度,于是上级决定歼—8分两步设计定型:先按直流供电装测距器的昼间型定型生产,第二步再按交流供电装火控雷达的“全天候”型定型生产。1979年12月31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同意歼—8(昼)设计定型。其系列改型包括:

(1)歼—8A型(原称歼—8Ⅰ型):在歼—8型基础上改进的全天候型,1972年开始酝酿研制,1981年4月25日首飞,1985年7月27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Ⅰ设计定型,1985年底投入生产,1986年服役。
(2)歼—8B型(原称歼—8Ⅱ型):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在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
(3)歼—8Ⅱ改:又称“八二工程”或“和平典范”工程。1986 年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委托前格鲁门公司帮助改进 的歼-8II。
(4)歼—8Ⅲ:1987年立项,1993年12月首飞,1994年原型机坠毁,据说以后该
计划取消,分别由歼—8D、歼—8C/F/H计划取代。
(5)歼—8Ⅳ(歼—8D):在歼—8Ⅱ/B型基础上改进的空中受油型。
(6)歼—8ⅡM:在歼—8Ⅱ/B型基础上改进的出口型,1996年3月31日首飞。
(7)歼—8E:在歼—8A型基础上改进的升级型,1996年3月31日首飞。
(8)歼—8R(原称歼侦—8):在歼—8A基础上改装的战术战术侦察型。
(9)歼—8ACT:在歼—8A基础上研制的模拟式主动控制技术验证机。
(10)歼轰—8:70年代类似歼—8B外形的轻型歼击轰炸机改型,没有投入试制。
(11)歼—8ⅡACT:在歼—8B基础上研制的主动控制技术飞行试验机。
(12)歼—8C:略
(13)歼—8F/G/H:略

歼—9型中型全天候歼击机
1964年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和沈阳飞机厂联合研制的单座单发中型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以苏联的“逆火”和美国的B—1B超音速轰炸机为作战对象,1980年,因技术性能已落后,以及空军装备计划调整,歼—9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项目正式停止研制,有关技术成果转为课题研究。

歼—10型中型全天候歼击机
6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变后掠翼歼击机,70年代初因故下马。

歼—11型轻型歼击机
沈阳飞机厂和601所在60年代末提出的轻型歼击机方案,拟与南昌飞机厂的歼—12型轻型轻型歼击机方案竞争歼—6后继机。因发动机不落实,仅停留在方案阶段,1970年下马。

歼—12型轻型歼击机
60年代末,由南昌飞机制造厂负责研制适合人民战争需要的,可满足空军提出的短距起落、机动性好、中低空性能突出、使用维护简单的单座单发超音速轻型昼间歼击机。1969年“8.25”会议上,正式上马,简称“小歼”。1970年12月26日首飞成功。南昌飞机厂在1973年10月后对歼—12飞机作了10项重大改进,改进后的新原型机于1975年7月1日首飞,1978年2月,在清理新机研制型号和调整装备体制时,空军提出飞机性能不够理想,军委常规装备发展小组决定歼—12不列入装备体制,停止研制。

歼—13型制空歼击机
1970年,空军和海军均提出需要一种中型制空歼击机,作为歼—6型歼击机的后继型号,以苏联米格—23为假想敌。同年,沈阳飞机厂和601所开始方案论证和预研,1975年正式开始研制。由于空军装备系列调整和航空型号计划调整,1983年歼—13型制空歼击机项目停止研制。

新歼—9型重型全天候歼击机
80年代中后期,航空工业部门提出重新启动歼—13项目,空军同意在对原歼—13方案作大幅改进的基础上研制新的制空歼击机,作战对象改为苏联米格—29和美国F—16A。新机项目重新命名为新歼—9型多用途中型歼击机。因歼—10型轻型多用途歼击机研制项目的确定和

歼—11(SU—27SMK)型重型多用途歼击机的引进生产,1990年停止研制,其部分技术转向改进歼—8C/D型歼击机。
(新)歼—10型轻型全天候歼击机
(新)歼—11型重型全天候歼击机

“歼—7ⅡH(歼—7H):在歼—7Ⅱ/B型基础上改进,1984年3月7日首飞,1986年定型投产,1988年服役,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风—104/107型轻型歼击机
1958年3月由沈阳飞机厂(112厂)提出东风—104(DF—104)型轻型歼击机方案,
最大速度M1.4左右。同年5、6月间,112厂和410厂计划研制速度更高的歼击机,8月,航空工业管理局在112厂召开技术会议,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决定将“东风104”的设计指标提高到M1.8,升限20000米,即东风—107(DF—107)型轻型歼击机方案,总体布局上参考了美国F—8U战斗机,采用上单翼可变攻角设计,装2台“红旗—2”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上级批准后112厂立即全面铺开试制工作。1959年1月,“东风107”的试制图纸全部发出。根据在苏联的试验和咨询结果,在1959年1月发完试制图纸后,2—5月,112厂又对图纸进行了修改,形成东风—107A方案,在1959年8月试制停止后,由于期望使用的“红旗-2”型发动机存在问题,112厂提出了东风—107S方案,换装了苏制РП—9В型涡喷发动机,但因性能达不到要求而没有投入试制。同年9月,根据厂党委的决定,又设计了东风—107Z型侦察机,同时作为东风107A的试验机。后来又设计过东风—107J型教练机等过渡方案,但均没有正式投入研制。1959年12月为集中力量加快东风—113型歼击机的试制工作,东风107计划正式宣布下马。

东风—106型低空前线歼击机
沈阳飞机厂(112厂)提出的方案,后来演变为强—5型强击机。

东风—109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沈阳飞机厂(112厂)提出的方案,M数高达3.5。只停留在纸上方案阶段。

东风—113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1958年春,哈军工提出联系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共同设计一种新式歼击机。最初的设计目标是:最大平飞速度2马赫,升限20000米以上,后根据科委的意见,改为“双2.5”指标,即速度2.5马赫,升限25000米。主要作战对象是美国的F—104、F—105战斗机和B—58超音速轰炸机。1958年10月13日中央正式批准研制报告。后来,根据中央批准研制的日期,称这种新歼击机为东风113歼击机。1958年10月确定由沈阳飞机厂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联合研制,原计划1959年首飞。因技术指标过高,1961年下马。

歼—5型昼间轻型歼击机
仿米格—17Ф型单座单发昼间轻型歼击机,1952年签定引进合同,当时代号“DF101
式”,又称为“44”号机。1955年,沈阳飞机厂开始装配散装的米格—17Ф型飞机原件,1956年7月19日首飞成功。1964年正式改名为歼—5。1956年9月至1959年5月共生产767架,装备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改进改型包括:在歼—5和苏联米格—17пф型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歼—5甲(F—5A)全天候轻型歼击截击机、由歼—5甲(J—5A)改装成的歼—5AR夜间高速战术侦察机,加装红外扫描照相机、成都飞机厂在歼—5甲基础上研制的歼教—5双座歼击教练机。

歼—6型轻型歼击机
仿米格—19C型昼间轻型前线歼击机,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后期贵州飞机工业公司加入生产,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早期也曾少量试产,空军曾称之为“59”式飞机,代号44号机。歼—6系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1)歼—6甲(米格—19п):1958年3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开始试制的全天候歼击机(又称45号机、东风103);
(2)东风102:1958年12月参照歼—6甲和米格—19C型昼间前线歼击机研制新歼击机,工厂编号“东风102”,1959年9月30日首飞,1962年少量交付空军服役。
(3)歼—6基本型: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C型前线歼击机,又称歼—6丙,1963年9月23日首飞,1964年6月正式交付部队,并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
(4)歼—6乙(东风105):南昌飞机厂仿米格—19ПМ的全天候导弹截击机,也称59乙型。
(5)歼—6Ⅰ:沈阳飞机制造厂1966年改型研制生产的提高升限的昼间高空截击型,只少量生产12架。
(6)歼—6Ⅱ:歼—6Ⅰ的改进型,进一步提高了高空性能,沈阳飞机制造厂于1968年5月开始研制,共生产2架,1980年退役。
(7)歼—6Ⅲ:歼—6Ⅱ型的提高高空机动性改进型。由沈阳飞机厂于1968年开始研制, 1969年8月5日首飞,未经充分试飞和考验、定型即大批投产装备部队,1970年即生产了303架,除沈飞生产303架外,贵州011基地到1974年也生产85架。由于设计和生产质量问题,致使大批飞机无法交付。1971——1973年,沈飞生产的303架飞机进行了返修工作,并进行了翼尖加挂导弹的试飞工作。1975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全部412架歼—6Ⅲ型机又回沈飞返修改装,然后重新服役,并命名为歼—6ⅢG型。至1990年大约有350架服役,从2000年起陆续退役。
(8)歼—6新Ⅲ:沈阳飞机厂于1974年5月开始在歼—6Ⅲ基础上着手研制生产歼—6Ⅲ改,又称歼—6新Ⅲ,1975年8月1日首飞,由于随着技术的发展,空军已不再要求大量装备歼—6飞机,因此,该型机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只生产2架,歼—6ⅢG的名称由经改进的歼—6Ⅲ沿用。
(9)歼—6Ⅳ:由沈阳飞机厂于1970年开始研制的夜间截击型。1970年9月首飞,1971年—1974年共生产7架。
(10)歼—6甲(新):由歼—6甲改进而来的全天候截击机。1965年由沈阳飞机厂开始研制,1968年首飞,1970年因故下马。贵航于1970年提出的在歼—6Ⅲ基础上改型研制的歼—6ⅢC型全天候歼击机也因性能和雷达问题下马。为满足部队对全天候歼击机的急需,1973年中央批准由贵州011基地在原来歼—6甲的基础上重新研制并恢复生产歼—6甲全天候截击机,称为歼—6甲(新)。1975年12月21日首飞成功,1977年1月正式批准定型,1978—1983年小批量生产173架装备部队。
(11)歼教—6歼击教练机:略
(12)歼侦—6系列战术侦察机:略
(13)歼—6Ⅴ:制定方案,未试制。
(14)4号任务:在歼—6基础上改型研制的垂直起落歼击机,拟装2台涡喷—6C涡喷发动机和1台TF—1型升力风扇发动机。1969年开始研制,1971年913事件后停止研制

歼—7型轻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仿米格—21-Ф-13型昼间轻型高空高速歼击机。1961年3月中苏两国签定协议,我国除引进一小批整机外,还进口了15架份散装件(苏制16-21批产品)以及全套主、辅机资料。当时该机代号“62式”。1964年2月,沈阳飞机厂开始装配散装的米格—21-Ф-13型飞机原件,1964年4月30日首飞成功,至1964年底完成了15架份进口散装件的装配工作。1964年11月4日正式改名为歼—7。同年11月20日,沈阳飞机厂在技术摸透的基础上,正式开始自行用自制零件试制装配,1965年10月14日完成首架总装。1966年1月17日首飞,1966年12月25日批准定型,投入小批生产。到1970年,歼—7飞机在沈阳交付39架,其中自制23架,援助阿尔巴尼亚12架,后转到成都飞机制造厂生产。歼—7系列包括:

(1)歼—7改:
成都飞机厂于1968年4月开始设计试制,主要改进项目有6项。共投产34架交给空军试用,因质量不过关,1972年停止研制生产。
(2)歼—7Ⅰ:
成都飞机厂在歼—7改基础上按“三项改进”方案改进研制,1973年
6月首飞,1975年定型,共生产187架,其中有34架是实施了6项改进的歼—7改,其余153架实施3项改进。
(3)歼—7A:
成都飞机厂在歼—7Ⅰ基础上按埃及要求改进研制的出口型,1979年6月首飞,至1981年底共交付20架。1981年5月,埃及要求对订货的后40架飞机作进一步改进,因其技术状态相当于歼—7Ⅱ,因而该批飞机被称为歼—7Ⅱ出口型。同时也向坦桑尼亚出口了16架。
(4)歼—7Ⅱ: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在歼—7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当时曾称为歼—7Ⅰ改,1977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文正式批准歼—7Ⅰ型飞机的改进方案。1978年12月30日首飞,1979年12月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歼—7Ⅱ。1980年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和贵州011基地投入批量生产,其中贵州011基地生产了约100架。1990年停产。1997年起国内改称歼—7B。
(5)歼—7ⅡA:
在歼—7Ⅱ/B型基础上为国内部队改进研制,1984年3月7日首飞,1986年定型投产,原计划先生产100架装引进设备,100架后装国产化的引进设备。由于当时军费削减,国内需求减少。随后,鉴于向约旦出口歼—7M谈判成功,为在歼—7M上移植引进技术,从歼—7Ⅱ生产线上抽出2架作为引进设备的试验机,另外,改装了1架预研机(机号139),作为国内配套设备和系统改装的试验机。
(6)歼—7ⅡH(歼—7H):
在歼—7Ⅱ/B型基础上改进,1984年3月7日首飞,1986年定型投产,1988年服役,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
(7)歼—7B: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在歼—7Ⅱ基础上研制的出口型,在歼—7Ⅱ改称歼—7B后,称为歼—7B出口型,1980年开始研制,1982年5月16日首飞。首批出口约旦20架,后出口苏丹22架、伊拉克90架。
(8)歼—7ⅡM:
即国内装备使用的歼—7M型。
(9)歼—7ⅡK:
出口型。
(10)歼—7BS:
简化出口型,1991年首次出口斯里兰卡4架。采用歼—7B的机身和中国产电子设备,但取消了平视显示器和其它一些先进设备,翼下外挂点增加到4个。
(11)歼—7M: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联合在歼—7
ⅡA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的轻型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用于出口。1983年8月首飞,1985年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投产出口约旦60架、孟加拉16架、缅甸24架、伊朗18架、津巴布韦22架。
(12)歼—7P:
应巴基斯坦的要求,在歼—7M的基础上改装而成,1988年首飞,共生产20架
(13)歼—7 MP:
巴基斯坦专用型,1988年6月首飞,1988年8月通过鉴定,1989年中—1991年完成交付60架。
(14)歼—7PG:
应巴基斯坦要求在歼—7P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型号。
(15)歼—7MB:
出口型。
(16)歼—7N:
出口型。
(17)歼—7Ⅲ(歼—7C):
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
贵州飞机工业公司联合在歼—7Ⅱ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参照苏联米格—21МФ/УС改进研制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1972年曾称为歼—7全天候方案,1975年称为歼—7Ⅲ,后来又称为歼—7甲,1978年称为歼—7大改,1978年国家经委和国防工办发文正式定名为歼—7Ⅲ。1980年6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研制,1984年4月26日01号原型机首飞,1987年12月设计定型,同年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贵州飞机工业公司联合投产,并在当年形成战斗力。主要装备空军航空兵,用于全天候和夜间截击。1997年改称歼—7C。
(18)歼—7ⅢA(歼—7D):在歼—7Ⅲ/C型基础上改进,1988年开始研制改进,1991年8月首飞成功,1994年11月定型投产。
(19)歼—7Ⅳ(歼—7E):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西
北工业大学联合在歼—7Ⅱ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1987年正式开始研制,1990年5月首飞,共有3架原型机投入试飞,1993年5月定型,1993年12月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批量生产,装备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20)歼—7EB:在歼—7Ⅳ/D型基础上改进的飞行表演型,1993年开始改进,1995年定型投产12架装备空军。
(21)歼—7MG:在E型机基础上研制的出口型,2000年起首批出口巴基斯坦79架。
(22)歼—7G:歼—7E改进型。2002年6月首飞,2002年12月定型。
(23)歼—7FS: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在歼—7E/MG型机的基础上自行投资的试验机。
(24)歼—7Q无人驾驶飞机:由歼—7改装而成超音速无人驾驶飞机,空军某研究所和某基地联合研制,1990年立项,1995年4月13日首飞。
(25)歼教—7系列:略。
(26)歼—7MF:由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联合在歼—7E/MG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和歼—7FS型技术验证机的基础上研制的轻型全天候多用途歼击机。

歼—8型歼击机
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在歼—7型轻型高空高速歼击
机的基础上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用于要地防空、空中格斗和夺取制空权,它以美国的F—4、F—104、F—105、B—58为主要作战对象。歼—8原设计方案为全天候型,因新型交流供电系统和雷达系统的技术原因,赶不上歼—8的研制进度,于是上级决定歼—8分两步设计定型:先按直流供电装测距器的昼间型定型生产,第二步再按交流供电装火控雷达的“全天候”型定型生产。1979年12月31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同意歼—8(昼)设计定型。其系列改型包括:

(1)歼—8A型(原称歼—8Ⅰ型):在歼—8型基础上改进的全天候型,1972年开始酝酿研制,1981年4月25日首飞,1985年7月27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Ⅰ设计定型,1985年底投入生产,1986年服役。
(2)歼—8B型(原称歼—8Ⅱ型):由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在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
(3)歼—8Ⅱ改:又称“八二工程”或“和平典范”工程。1986 年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委托前格鲁门公司帮助改进 的歼-8II。
(4)歼—8Ⅲ:1987年立项,1993年12月首飞,1994年原型机坠毁,据说以后该
计划取消,分别由歼—8D、歼—8C/F/H计划取代。
(5)歼—8Ⅳ(歼—8D):在歼—8Ⅱ/B型基础上改进的空中受油型。
(6)歼—8ⅡM:在歼—8Ⅱ/B型基础上改进的出口型,1996年3月31日首飞。
(7)歼—8E:在歼—8A型基础上改进的升级型,1996年3月31日首飞。
(8)歼—8R(原称歼侦—8):在歼—8A基础上改装的战术战术侦察型。
(9)歼—8ACT:在歼—8A基础上研制的模拟式主动控制技术验证机。
(10)歼轰—8:70年代类似歼—8B外形的轻型歼击轰炸机改型,没有投入试制。
(11)歼—8ⅡACT:在歼—8B基础上研制的主动控制技术飞行试验机。
(12)歼—8C:略
(13)歼—8F/G/H:略

歼—9型中型全天候歼击机
1964年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和沈阳飞机厂联合研制的单座单发中型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以苏联的“逆火”和美国的B—1B超音速轰炸机为作战对象,1980年,因技术性能已落后,以及空军装备计划调整,歼—9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项目正式停止研制,有关技术成果转为课题研究。

歼—10型中型全天候歼击机
6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变后掠翼歼击机,70年代初因故下马。

歼—11型轻型歼击机
沈阳飞机厂和601所在60年代末提出的轻型歼击机方案,拟与南昌飞机厂的歼—12型轻型轻型歼击机方案竞争歼—6后继机。因发动机不落实,仅停留在方案阶段,1970年下马。

歼—12型轻型歼击机
60年代末,由南昌飞机制造厂负责研制适合人民战争需要的,可满足空军提出的短距起落、机动性好、中低空性能突出、使用维护简单的单座单发超音速轻型昼间歼击机。1969年“8.25”会议上,正式上马,简称“小歼”。1970年12月26日首飞成功。南昌飞机厂在1973年10月后对歼—12飞机作了10项重大改进,改进后的新原型机于1975年7月1日首飞,1978年2月,在清理新机研制型号和调整装备体制时,空军提出飞机性能不够理想,军委常规装备发展小组决定歼—12不列入装备体制,停止研制。

歼—13型制空歼击机
1970年,空军和海军均提出需要一种中型制空歼击机,作为歼—6型歼击机的后继型号,以苏联米格—23为假想敌。同年,沈阳飞机厂和601所开始方案论证和预研,1975年正式开始研制。由于空军装备系列调整和航空型号计划调整,1983年歼—13型制空歼击机项目停止研制。

新歼—9型重型全天候歼击机
80年代中后期,航空工业部门提出重新启动歼—13项目,空军同意在对原歼—13方案作大幅改进的基础上研制新的制空歼击机,作战对象改为苏联米格—29和美国F—16A。新机项目重新命名为新歼—9型多用途中型歼击机。因歼—10型轻型多用途歼击机研制项目的确定和

歼—11(SU—27SMK)型重型多用途歼击机的引进生产,1990年停止研制,其部分技术转向改进歼—8C/D型歼击机。
(新)歼—10型轻型全天候歼击机
(新)歼—11型重型全天候歼击机

“歼—7ⅡH(歼—7H):在歼—7Ⅱ/B型基础上改进,1984年3月7日首飞,1986年定型投产,1988年服役,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
看苏联,全是新型号,新机型,看中国,全是改,全是仿。
Long long ago~~~~
“老”“假”
以下是引用哈萨克雄鹰在2003-4-5 12:44:12的发言:
看苏联,全是新型号,新机型,看中国,全是改,全是仿。

呵呵,可惜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俄罗斯好像也没多少新型号,还是改的多。
不过有些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