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知谈沈飞歼11相对苏27的改进具体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8:08:40


如何改进苏-27作者:王振宇《兵器知识》 2009年第11期 字数:3176 字体: 【大 中 小】
  苏-27是苏联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双发重型制空战斗机,赶超目标是美国的F-15战斗机。该机外形几经修改,研制时间长达近10年,是当年苏联战斗机研制成果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当今俄罗斯的战斗机生产和出口的重头,依然是苏27及其衍生出的苏-313/33/34/35系列。时至今日,尽管美国的F-22已经服役,但作为三代机“明星”的苏-27系列依然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俄罗斯以及一些购买、甚至组装过苏-27的国家也在不断寻求将其改进,以最大程度地挖掘这种优秀战斗机的潜力。下面将从减重增寿、改进发动机、增强隐身能力、改进设备和系统、改进武器系统这几方面探讨苏-27的改进之路。
  
  
  减重增寿
  
  推重比决定了战斗机的机动性。苏-27原型机在1980年首飞后就一直受机体与设备超重情况困扰。如果一架战斗机原本就有不错的气动外形和较高的推重比,那么进一步提高的办法就是减少机体空重和提高发动机推力,双管齐下。
  减少机体空重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简化结构、使用新型轻质材料、设备减重。飞机的机体结构简化需要了解整机的强度,各结构的连接。在保证机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或减少一些部件,以达到减重的目的。
  此外,使用新的轻质材料也是减重的关键。在当今的飞机制造领域,铝合金是一种主要制造材料,最新的铝锂合金比重比早期的铝合金还要小。锂是世界上最轻的元素,把金属锂作为合金元素加到金属铝中,就形成了铝锂合金。加入金属锂之后,可以降低合金的比重,增加刚度,同时仍然保持较高的强度、较好的抗腐蚀性和抗疲劳性以及适宜的延展性。1983年在巴黎航展上,世界上两家最大的铝合金生产企业——英国阿尔康铝业公司和美国阿尔考铝业公司,同时宣布研制成功新的革命性材料一铝锂合金。专家们认为,铝锂合金是从1943年发明铝锌系高强合金以来,铝合金研究和开发的又一个里程碑。
  
  钛合金比重比铝合金大,但强度更高,热强度也较高,可以用在一些机体内的承力结构和耐热部件以及很多发动机的部件。钛台金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因此在切割、成型、焊接上有技术难关。1982年,第一架采用全新气动设计的17号苏-27原型机在试飞后期发生事故,就是由于钛台金焊接问题导致机翼散架。但当今一些主要大国都很好地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钛合金只是由于其本身价位较高,所以在飞机上的使用量受资金约束更大一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一些战斗机上的应用达到20%-30%。对减重帮助很大,如果改进的国家现阶段在其制造和加工上存在困难,不能制造如整体的复合材料机翼以及大面积复合材料蒙皮,那么可以先在一些较易制造和使用复合材料的部位使用,比如垂直尾翼整体或垂直尾翼前缘。苏-27受限于当年的技术和资金条件,钛合金部件使用不多,复合材料的应用更少。可以在改进中适当增加其使用量。俄罗斯的苏一35已经大量使用了钛合金。
  飞机多少还是要用一些钢材的,约占空重的20%。但钢材也是有减重余地的。比如飞机起落架都要用超高强度钢制造,美国和西方普遍使用疲劳强度更好的300M钢设计制造,起落架系统可以做到更小、更紧凑。使用寿命可以达到5 000飞行小时。苏联/俄罗斯没有研制出300M钢。因此苏-27的起落架寿命只有1500小时左右,且为了提高强度,只能加粗,因此比较笨重。所以使用新型钢材也可以减重。美国还使用新型超高强度不锈钢来制造起落架,可以有效防腐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机内设备的重量也可以减轻,外形更紧凑。比如很多新型电子设备采用集成电路和数码技术,比老式的电子管和模拟技术的设备要轻许多。这方面对在电子设备小型化、轻量化方面落后西方许多的苏联战斗机来说,改进的余地和达到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总之,减重后,飞机爬升率、盘旋速度等各种机动性能指标都会提高,还可以提高武器和载荷携带量,或者增加燃料的携带量以提高航程。可以说,减重越多,机动性能的提升就越大、当然,减重后,飞机的重心等会有所改变,操纵上也要随之改变。这就需要全面摸清原机的设计,甚至要重新进行风洞试验以掌握各种数据。改进完成后还要进行大量飞行试验,以重新确定飞行包线,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苏27原来的机体使用寿命较短,只有3000飞行小时,这主要源于苏联/俄罗斯空军基于二战惨烈战斗的经验,认为飞机寿命过长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理论在当今显然是过时的现代战斗机的功能越来越多,造价越来越高,大国间不可能出现二战那样惨烈的常规战争,因应局部战争或非对称战争需要少而精的装备。而这些装备如使用寿命过短其实是不经济的,也不利于装备不断升级和改进。因此在改进时把其使用寿命提高到10000飞行小时以上,日历寿命20年左右是合适的。连俄罗斯自己改进苏-27时也把延寿作为机体主要改进目标之一。
  
  改进发动机
  
  苏-27原来使用的AL-31发动机在研制时,起初有4级风扇、12级高压压气机、2级高压涡轮和2级低压涡轮共20级。结果发动机超重,达1600千克。而推力仅110千牛,不得不进行大改。改后的方案。高压压气机减为9级,高低压涡轮各为1级,总级数降到15级,于1976年将重量降到1520千克,但故障很多。为排除故障重量又增加了约10%,后来采用每减重1千克奖励5个月工资的办法,减轻了70千克,实现了原定的重量目标,推重比达到8级。苏-27使用两台此种发动机。总推力达250千牛(约25500千克),超过了飞机起飞重量,因此推重比高达1以上。
  
  发动机的减重其实与机体类似,也是在外形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简化设计、提高效率、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最好改进国有新型发动机可以替代,即使这种发动机性能略差,但也可以保证不受制于人。俄罗斯战斗机发动机的大修间隔时间和总寿命低于西方,如果能达到或接近西方的水平,是最理想的。当然,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需要大量技术储备、型号研制经验和工业基础作依托。
  新型发动机还可以加装矢量推力喷管,以提高机动性。新型苏-35战斗机就是因为使用矢量喷管发动机,而取消了原型苏-35的前置鸭翼。但加装矢量喷管要注意喷管转动时的密封问题,维护工作量不能过度增加,使用寿命不能大幅降低。还要注意喷管与发动机以及整个飞机操作系统的交联,不能大大加重飞行员的工作负荷,这样会抵消其带来的益处。新型发动机的外廓尺寸也许与AL-31F略有差异,所以改装时一些内部结构需要改变,改装后也需要大量试飞以验证匹配度。
  
  隐身能力
  
  也许对苏-27这种三代机来说,隐身性能是先天的缺陷,只能努力达到尽 可能好的结果。
  早期的苏-27据说正面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高达15平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最新的隐身战斗机F-22的正面RCS值为0.1平方米,F-35为1平方米。即使是米格-21这样的轻型二代战斗机,RCS也只有5平方米而已。这样一看,就可以知道苏-27隐身性能的低下。改进之道。无非是新涂料、新材料和一些新工艺。
  
  吸收雷达波的涂料如今已经大大改进,一般根据吸收剂不同可分为很多种类。如铁氧体吸波涂料价格低廉,吸波性能好,即使在低频、厚度薄的情况下仍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在米波至厘米波范围内,可使反射能量衰减,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羰基铁吸波涂料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雷达波吸收剂之一,是一种典型的磁损耗型吸波材料。与高分子粘结剂复合成的吸波涂料具有吸收能力强、应用方便等优点。但这种吸波涂料存在面密度大的缺点。金属超细粉末或金属氧化物磁性超细粉末吸波涂料,一般是由金属超细粉末或金属氧化物磁性超细粉末与高分子粘结剂复合而成。这种吸波涂料可以通过调节粉末的粒径、含量、混合比例等来调节吸波涂料的电磁参数,以使其达到较为理想的吸波效果。
  此外,还有陶瓷、纳米、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等离子体、导电高分子等吸波涂料。科研人员可以将各种吸波材料应用于战斗机雷达波反射的最强处,比如发动机进气口,然后通过试验得出隐身效果。
  通过一些新材料和制造工艺也可以达到增强吸收雷达波的效果,比如前述的用复合材料制造尾翼。美国将F-22战斗机的座舱玻璃镀了一层黄金膜。也起到了很好的隐身效果。采用综合隐身措施后,苏-27的RCS有可能降到米格-21的级别甚至更低。
  
  改进设备和系统
  
  苏-27原有的设备基本是上世纪80年代水平,改进潜力极大。
  首先是座舱,苏-27的座舱布满传统仪表,比二战时的飞机好不了多少。现代战斗机座舱多为“玻璃座舱”,也就是大量使用大屏幕显示器显示数据,也称电子仪表系统。布置上多为“一平三下”,也就是一个平视显示器加上三个大屏幕液晶下视显示器。各种传统仪表及武器状态的数据会在大型显示器上显示,各个显示器还可以根据飞行员的需要共享显示数据,或指定某个显示器显示专门的数据。只需保留极少的传统仪表作为应急备份,如地平仪。其次,HOTAS“手不离杆”操纵是必须的。
  
  外表看不到的地方也往往是要求功力最深的。首先是雷达的改进,苏一,27原先的N001多脉冲多普勒雷达,有同步搜索跟踪、上视上射、下视下射的能力。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自动评估威胁优先级别,同时攻击2个目标。俄罗斯方面称与西方产品相比,该雷达功率大、作用距离远,对3米:反射面的目标。前视距离超过100千米,后视距离达40千米,抗干扰能力强。但实际上该雷达存在许多问题,技术上与西方同一代产品相比较为落后,例如下视能力极为有限。而当今战斗机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不仅下视/下射能力是必备的,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更是超强,探测距离高达300多千米。甚至4Q0千米,甚至可以媲美大型预警机。可同时探测数十个目标,并能攻击其中的数个目标。
  苏-27在风挡前固定安装了OEPS-27光电探测系统,这和美国单独加装光学导航攻击吊舱的做法不同。该系统镜头部分装在一个风挡前透明的半球体内。系统包括一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和一个激光测距仪,探测距离40到100千米。假如敌机高红外辐射的发动机喷管对着己方,IRST作用距离就远些,反之则近些。拥有IRST使得苏-27可以在雷达静默或强电子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发现和攻击目标的能力。目前西方新型战斗机也开始在风挡前加装IRST装置(如“台风”),很多还配备了多个型号的光电吊舱。
  在改进苏-27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完善光电探测系统,增加其探测距离和可靠性,也可以配备一些光电吊舱。吊舱内装电视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目标照明器、激光光斑方位探测器、目标跟踪单元等设备。吊舱内跟踪头的工作俯仰角和滚转角度如果都很大,当飞机做大机动飞行时。仍有充分能力保证将目标锁定在视场内。头盔瞄准具也是苏联率先应用在战斗机上的“绝活”,可以继续完善并改进。而火控计算机、雷达告警接收机、电子战系统、卫星导航、敌我识别、数据链、总线系统等设备的功能,和80年代的产品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针对近距格斗导弹和便携式地空导弹的机载导弹光电告警装置,早期为红外告警,现在可以采用红外与紫外相结合。紫外告警利用的是位于太阳盲区的紫外线,换句话说,除了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羽烟及其中的某些成份在受到热辐射或者化学荧光辐射发出紫外线之外,天空中别的紫外线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导致了其目标背景简单,探测虚警率低。在这一点上。红外告警是不能比的。当然红外告警也有自己的优点。导弹的红外辐射相对于紫外辐射来说,要大得多。所以红外告警的作用距离也要比紫外告警远得多,可以达到10~20千米。紫外告警也就5~7千米。综合二者的优缺点,在改进时,可以考虑使用紫外告警进行近距探测,使用红外告警进行稍远距离的探测,二者相辅相成,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飞控系统方面,苏-27原先采用4余度模拟电传操纵,俄空军原有的苏-27只在纵向通道上采用了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其它通道上仍沿用机械系统。而现代先进战斗机普遍为4余度数字电传操纵,无机械备份,可以使飞行员的驾驶更轻松、更准确,飞行员对飞行轨迹的控制能力可以更强。但在改进时,需要在摸清飞机气动设计和各种数据的前提下,编写飞控软件。
  
  武器系统
  
  苏-27原来的武器挂载能力就很强,有10个外挂点。如果大幅度减重后,外挂点可以增加2-4个,可以携带更多武器或吊舱、副油箱之类的载荷。
  在武器种类方面,增加使用新武器的能力非常关键。俄罗斯向一些国家出口的苏-27,在武器使用能力上有较大限制,如果这些苏-27的进口国想增加武器种类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和俄罗斯合作改进,这需要修改火控软件。如果进口国想增加使用本国研制的武器,还要把这些武器的很多参数和性能告知俄方。第二种办法,就是进口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进,包括火控系统和雷达,这样就可以在使用俄制武器的同时,增加使用本国研制的武器。或基本以本国武器为主,兼以使用俄制武器。后一种改进办法显然是最理想的。但需要改进国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完整的军事工业制造能力。
  原先的苏27在对地攻击方面比较薄弱,改进时,可以结合火控系统的改进增加对地武器的使用种类,如增加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卫星制导炸弹、反辐射导弹以及各种空地、空舰导弹。对于组装过苏-27的国家来说,要将苏-27改成苏-30那样的双座多功能战斗机也不难。俄罗斯就是在苏-27UB双座教练机的基础-上研制出苏-30的。
  由于苏-27/基型性能先进,机体空间大,挂载能力强,只要进口国具备相当的经济及科技实力,下大力气研制其改型,一定会有卓越的成效。从制造所需的材料到一颗螺丝钉,以至于机上所有设备都可以改进,重点是减重、装新型发动机和雷达。改进后的飞机也许只有外表还是苏-27,内部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了。对有相当实力的国家来说,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雄心,这一切有如探囊取物。

如何改进苏-27作者:王振宇《兵器知识》 2009年第11期 字数:3176 字体: 【大 中 小】
  苏-27是苏联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双发重型制空战斗机,赶超目标是美国的F-15战斗机。该机外形几经修改,研制时间长达近10年,是当年苏联战斗机研制成果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当今俄罗斯的战斗机生产和出口的重头,依然是苏27及其衍生出的苏-313/33/34/35系列。时至今日,尽管美国的F-22已经服役,但作为三代机“明星”的苏-27系列依然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俄罗斯以及一些购买、甚至组装过苏-27的国家也在不断寻求将其改进,以最大程度地挖掘这种优秀战斗机的潜力。下面将从减重增寿、改进发动机、增强隐身能力、改进设备和系统、改进武器系统这几方面探讨苏-27的改进之路。
  
  
  减重增寿
  
  推重比决定了战斗机的机动性。苏-27原型机在1980年首飞后就一直受机体与设备超重情况困扰。如果一架战斗机原本就有不错的气动外形和较高的推重比,那么进一步提高的办法就是减少机体空重和提高发动机推力,双管齐下。
  减少机体空重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简化结构、使用新型轻质材料、设备减重。飞机的机体结构简化需要了解整机的强度,各结构的连接。在保证机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或减少一些部件,以达到减重的目的。
  此外,使用新的轻质材料也是减重的关键。在当今的飞机制造领域,铝合金是一种主要制造材料,最新的铝锂合金比重比早期的铝合金还要小。锂是世界上最轻的元素,把金属锂作为合金元素加到金属铝中,就形成了铝锂合金。加入金属锂之后,可以降低合金的比重,增加刚度,同时仍然保持较高的强度、较好的抗腐蚀性和抗疲劳性以及适宜的延展性。1983年在巴黎航展上,世界上两家最大的铝合金生产企业——英国阿尔康铝业公司和美国阿尔考铝业公司,同时宣布研制成功新的革命性材料一铝锂合金。专家们认为,铝锂合金是从1943年发明铝锌系高强合金以来,铝合金研究和开发的又一个里程碑。
  
  钛合金比重比铝合金大,但强度更高,热强度也较高,可以用在一些机体内的承力结构和耐热部件以及很多发动机的部件。钛台金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因此在切割、成型、焊接上有技术难关。1982年,第一架采用全新气动设计的17号苏-27原型机在试飞后期发生事故,就是由于钛台金焊接问题导致机翼散架。但当今一些主要大国都很好地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钛合金只是由于其本身价位较高,所以在飞机上的使用量受资金约束更大一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一些战斗机上的应用达到20%-30%。对减重帮助很大,如果改进的国家现阶段在其制造和加工上存在困难,不能制造如整体的复合材料机翼以及大面积复合材料蒙皮,那么可以先在一些较易制造和使用复合材料的部位使用,比如垂直尾翼整体或垂直尾翼前缘。苏-27受限于当年的技术和资金条件,钛合金部件使用不多,复合材料的应用更少。可以在改进中适当增加其使用量。俄罗斯的苏一35已经大量使用了钛合金。
  飞机多少还是要用一些钢材的,约占空重的20%。但钢材也是有减重余地的。比如飞机起落架都要用超高强度钢制造,美国和西方普遍使用疲劳强度更好的300M钢设计制造,起落架系统可以做到更小、更紧凑。使用寿命可以达到5 000飞行小时。苏联/俄罗斯没有研制出300M钢。因此苏-27的起落架寿命只有1500小时左右,且为了提高强度,只能加粗,因此比较笨重。所以使用新型钢材也可以减重。美国还使用新型超高强度不锈钢来制造起落架,可以有效防腐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机内设备的重量也可以减轻,外形更紧凑。比如很多新型电子设备采用集成电路和数码技术,比老式的电子管和模拟技术的设备要轻许多。这方面对在电子设备小型化、轻量化方面落后西方许多的苏联战斗机来说,改进的余地和达到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总之,减重后,飞机爬升率、盘旋速度等各种机动性能指标都会提高,还可以提高武器和载荷携带量,或者增加燃料的携带量以提高航程。可以说,减重越多,机动性能的提升就越大、当然,减重后,飞机的重心等会有所改变,操纵上也要随之改变。这就需要全面摸清原机的设计,甚至要重新进行风洞试验以掌握各种数据。改进完成后还要进行大量飞行试验,以重新确定飞行包线,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苏27原来的机体使用寿命较短,只有3000飞行小时,这主要源于苏联/俄罗斯空军基于二战惨烈战斗的经验,认为飞机寿命过长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理论在当今显然是过时的现代战斗机的功能越来越多,造价越来越高,大国间不可能出现二战那样惨烈的常规战争,因应局部战争或非对称战争需要少而精的装备。而这些装备如使用寿命过短其实是不经济的,也不利于装备不断升级和改进。因此在改进时把其使用寿命提高到10000飞行小时以上,日历寿命20年左右是合适的。连俄罗斯自己改进苏-27时也把延寿作为机体主要改进目标之一。
  
  改进发动机
  
  苏-27原来使用的AL-31发动机在研制时,起初有4级风扇、12级高压压气机、2级高压涡轮和2级低压涡轮共20级。结果发动机超重,达1600千克。而推力仅110千牛,不得不进行大改。改后的方案。高压压气机减为9级,高低压涡轮各为1级,总级数降到15级,于1976年将重量降到1520千克,但故障很多。为排除故障重量又增加了约10%,后来采用每减重1千克奖励5个月工资的办法,减轻了70千克,实现了原定的重量目标,推重比达到8级。苏-27使用两台此种发动机。总推力达250千牛(约25500千克),超过了飞机起飞重量,因此推重比高达1以上。
  
  发动机的减重其实与机体类似,也是在外形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简化设计、提高效率、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最好改进国有新型发动机可以替代,即使这种发动机性能略差,但也可以保证不受制于人。俄罗斯战斗机发动机的大修间隔时间和总寿命低于西方,如果能达到或接近西方的水平,是最理想的。当然,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需要大量技术储备、型号研制经验和工业基础作依托。
  新型发动机还可以加装矢量推力喷管,以提高机动性。新型苏-35战斗机就是因为使用矢量喷管发动机,而取消了原型苏-35的前置鸭翼。但加装矢量喷管要注意喷管转动时的密封问题,维护工作量不能过度增加,使用寿命不能大幅降低。还要注意喷管与发动机以及整个飞机操作系统的交联,不能大大加重飞行员的工作负荷,这样会抵消其带来的益处。新型发动机的外廓尺寸也许与AL-31F略有差异,所以改装时一些内部结构需要改变,改装后也需要大量试飞以验证匹配度。
  
  隐身能力
  
  也许对苏-27这种三代机来说,隐身性能是先天的缺陷,只能努力达到尽 可能好的结果。
  早期的苏-27据说正面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高达15平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最新的隐身战斗机F-22的正面RCS值为0.1平方米,F-35为1平方米。即使是米格-21这样的轻型二代战斗机,RCS也只有5平方米而已。这样一看,就可以知道苏-27隐身性能的低下。改进之道。无非是新涂料、新材料和一些新工艺。
  
  吸收雷达波的涂料如今已经大大改进,一般根据吸收剂不同可分为很多种类。如铁氧体吸波涂料价格低廉,吸波性能好,即使在低频、厚度薄的情况下仍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在米波至厘米波范围内,可使反射能量衰减,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羰基铁吸波涂料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雷达波吸收剂之一,是一种典型的磁损耗型吸波材料。与高分子粘结剂复合成的吸波涂料具有吸收能力强、应用方便等优点。但这种吸波涂料存在面密度大的缺点。金属超细粉末或金属氧化物磁性超细粉末吸波涂料,一般是由金属超细粉末或金属氧化物磁性超细粉末与高分子粘结剂复合而成。这种吸波涂料可以通过调节粉末的粒径、含量、混合比例等来调节吸波涂料的电磁参数,以使其达到较为理想的吸波效果。
  此外,还有陶瓷、纳米、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等离子体、导电高分子等吸波涂料。科研人员可以将各种吸波材料应用于战斗机雷达波反射的最强处,比如发动机进气口,然后通过试验得出隐身效果。
  通过一些新材料和制造工艺也可以达到增强吸收雷达波的效果,比如前述的用复合材料制造尾翼。美国将F-22战斗机的座舱玻璃镀了一层黄金膜。也起到了很好的隐身效果。采用综合隐身措施后,苏-27的RCS有可能降到米格-21的级别甚至更低。
  
  改进设备和系统
  
  苏-27原有的设备基本是上世纪80年代水平,改进潜力极大。
  首先是座舱,苏-27的座舱布满传统仪表,比二战时的飞机好不了多少。现代战斗机座舱多为“玻璃座舱”,也就是大量使用大屏幕显示器显示数据,也称电子仪表系统。布置上多为“一平三下”,也就是一个平视显示器加上三个大屏幕液晶下视显示器。各种传统仪表及武器状态的数据会在大型显示器上显示,各个显示器还可以根据飞行员的需要共享显示数据,或指定某个显示器显示专门的数据。只需保留极少的传统仪表作为应急备份,如地平仪。其次,HOTAS“手不离杆”操纵是必须的。
  
  外表看不到的地方也往往是要求功力最深的。首先是雷达的改进,苏一,27原先的N001多脉冲多普勒雷达,有同步搜索跟踪、上视上射、下视下射的能力。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自动评估威胁优先级别,同时攻击2个目标。俄罗斯方面称与西方产品相比,该雷达功率大、作用距离远,对3米:反射面的目标。前视距离超过100千米,后视距离达40千米,抗干扰能力强。但实际上该雷达存在许多问题,技术上与西方同一代产品相比较为落后,例如下视能力极为有限。而当今战斗机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不仅下视/下射能力是必备的,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更是超强,探测距离高达300多千米。甚至4Q0千米,甚至可以媲美大型预警机。可同时探测数十个目标,并能攻击其中的数个目标。
  苏-27在风挡前固定安装了OEPS-27光电探测系统,这和美国单独加装光学导航攻击吊舱的做法不同。该系统镜头部分装在一个风挡前透明的半球体内。系统包括一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和一个激光测距仪,探测距离40到100千米。假如敌机高红外辐射的发动机喷管对着己方,IRST作用距离就远些,反之则近些。拥有IRST使得苏-27可以在雷达静默或强电子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发现和攻击目标的能力。目前西方新型战斗机也开始在风挡前加装IRST装置(如“台风”),很多还配备了多个型号的光电吊舱。
  在改进苏-27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完善光电探测系统,增加其探测距离和可靠性,也可以配备一些光电吊舱。吊舱内装电视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目标照明器、激光光斑方位探测器、目标跟踪单元等设备。吊舱内跟踪头的工作俯仰角和滚转角度如果都很大,当飞机做大机动飞行时。仍有充分能力保证将目标锁定在视场内。头盔瞄准具也是苏联率先应用在战斗机上的“绝活”,可以继续完善并改进。而火控计算机、雷达告警接收机、电子战系统、卫星导航、敌我识别、数据链、总线系统等设备的功能,和80年代的产品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针对近距格斗导弹和便携式地空导弹的机载导弹光电告警装置,早期为红外告警,现在可以采用红外与紫外相结合。紫外告警利用的是位于太阳盲区的紫外线,换句话说,除了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羽烟及其中的某些成份在受到热辐射或者化学荧光辐射发出紫外线之外,天空中别的紫外线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导致了其目标背景简单,探测虚警率低。在这一点上。红外告警是不能比的。当然红外告警也有自己的优点。导弹的红外辐射相对于紫外辐射来说,要大得多。所以红外告警的作用距离也要比紫外告警远得多,可以达到10~20千米。紫外告警也就5~7千米。综合二者的优缺点,在改进时,可以考虑使用紫外告警进行近距探测,使用红外告警进行稍远距离的探测,二者相辅相成,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飞控系统方面,苏-27原先采用4余度模拟电传操纵,俄空军原有的苏-27只在纵向通道上采用了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其它通道上仍沿用机械系统。而现代先进战斗机普遍为4余度数字电传操纵,无机械备份,可以使飞行员的驾驶更轻松、更准确,飞行员对飞行轨迹的控制能力可以更强。但在改进时,需要在摸清飞机气动设计和各种数据的前提下,编写飞控软件。
  
  武器系统
  
  苏-27原来的武器挂载能力就很强,有10个外挂点。如果大幅度减重后,外挂点可以增加2-4个,可以携带更多武器或吊舱、副油箱之类的载荷。
  在武器种类方面,增加使用新武器的能力非常关键。俄罗斯向一些国家出口的苏-27,在武器使用能力上有较大限制,如果这些苏-27的进口国想增加武器种类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和俄罗斯合作改进,这需要修改火控软件。如果进口国想增加使用本国研制的武器,还要把这些武器的很多参数和性能告知俄方。第二种办法,就是进口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进,包括火控系统和雷达,这样就可以在使用俄制武器的同时,增加使用本国研制的武器。或基本以本国武器为主,兼以使用俄制武器。后一种改进办法显然是最理想的。但需要改进国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完整的军事工业制造能力。
  原先的苏27在对地攻击方面比较薄弱,改进时,可以结合火控系统的改进增加对地武器的使用种类,如增加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卫星制导炸弹、反辐射导弹以及各种空地、空舰导弹。对于组装过苏-27的国家来说,要将苏-27改成苏-30那样的双座多功能战斗机也不难。俄罗斯就是在苏-27UB双座教练机的基础-上研制出苏-30的。
  由于苏-27/基型性能先进,机体空间大,挂载能力强,只要进口国具备相当的经济及科技实力,下大力气研制其改型,一定会有卓越的成效。从制造所需的材料到一颗螺丝钉,以至于机上所有设备都可以改进,重点是减重、装新型发动机和雷达。改进后的飞机也许只有外表还是苏-27,内部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了。对有相当实力的国家来说,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雄心,这一切有如探囊取物。


看看还差什么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5618&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7652&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10212&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678880&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7943&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6417&highlight=
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content/tid-139681-fpage-4.html
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content/tid-226194-fpage-3.html

看看还差什么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5618&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7652&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10212&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678880&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7943&highlight=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706417&highlight=
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content/tid-139681-fpage-4.html
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content/tid-226194-fpage-3.html
还有两个
:D对有相当实力的国家来说,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雄心,这一切有如探囊取物。
===============================
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27好好改进改进还是很好的平台,在国土防空上还是很用的着的,或者跟在丝带后面打太平拳。
什么都没说。。
tg总是写这种文章,看这累呀
27的隐身潜力真的不大,只能考虑将其改成靠力量取胜的重剑,不玩那些花哨的。
改改更健康。
有那时间改这个,还不如沈飞办正事搞搞J8呢

那才是门清熟路
回复 7# halazi


    哥们南京人?
象虫子那样在进气道边上加个半埋挂架,专挂中距弹
实事求是
忽悠文章。说了一圈什么也没说。目标是宏大的,不说有没有实现。
zongmachicheng 发表于 2009-11-5 21:05

俺可以明确地告诉你,11B就是按这标准搞的。
回复 15# aq0756

呵呵!达到了才怪!
胡吹一气,把远景目标和现实混为一谈有什么意思。
zongmachicheng 发表于 2009-11-5 21:11

你想知道11B哪方面的,俺手上还是有一点的。
不知道这个坛子怎么这么神,许多人都说手上有资料。记得当年还有不少人说是手上有J10的飞行手册的,信誓旦旦说J10机动性差,这种笑话还是不要重演的好。

使用寿命提高到10000飞行小时以上
发动机的大修间隔时间和总寿命能达到或接近西方的水平
加装矢量推力喷管的新型发动机
矢量喷管与发动机以及整个飞机操作系统的交联
雷达RCS降到米格-21的级别甚至更低
4余度数字电传操纵

哪个现在已经实现了?


我错了,我承认没有仔细看帖,原来本文主要是画饼,BS

我错了,我承认没有仔细看帖,原来本文主要是画饼,BS
你想知道11B哪方面的,俺手上还是有一点的。
等泻
zongmachicheng 发表于 2009-11-5 21:20
你保证11B以后批次不会这样改吗?
这种文章真的没啥实际意义。。。。
aq0756 发表于 2009-11-5 21:32

所以我说把远景目标和现实混为一谈没有意思啊。
zongmachicheng 发表于 2009-11-5 21:36


    这并不遥远。
不觉得惭愧吗?有些人
通篇废话!!!
这种文章...............哎............
bubu_ding 发表于 2009-11-5 18:01


    南京话的话,应该写成“tg总是写这样滴文章,看这累啊呀”
不像真的
认真学习
这个杂志在向种花网靠拢
sf吹nb就是一流的
hswz 发表于 2009-11-5 13:49

楼主,数据有问题不是你的错,但是你不分真假随手就转了来坑害更多无知军迷就是你的不对了。

暂且不论能否达到10000小时的使用寿命,就先按这些数据来算,这么改出来的飞机一年至少要飞500小时,如果要在日历寿命到限之前把这10000小时飞完,那平均下来每天怎么得飞2小时,楼主你觉得可能吗?

目前现役战斗机的疲劳寿命最高是F-22的8000小时

这种文章就是骗稿费、顺带忽悠大众的
这文章看了等于没看.
航报 发表于 2009-11-5 23:45

同感,10000小时,也太能吹牛了

11B的机体寿命能达到老豹子的水平吗?
金属元素
Galeco 发表于 2009-11-6 02:48

为什么达不到?你可以看看J8的机体寿命是多少。
说了一圈,自己什么事情都没说
11b不是因为发动机趴窝的么?我记得以前liziyu是这么说的,
好像楼主说的11b都达到了吧,就是发动机不行,要不早就量产了。
而且他们说,11b发动机没问题绝对是中国最好的飞机(错了别打我)
兰葻湖畔 发表于 2009-11-6 08:07


    SF的钛合金和复材在国内可是顶呱呱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