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篇关于学习英语的帖子,大家讨论一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53:59
发现一篇关于学习英语的帖子,大家讨论一下……
 
学习英语真的能让中国人变聪明吗?

     中国可算得上自发学习英语最狂热的国家。很多国家和地区由于殖民历史的缘故不得不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中国差不多是自觉学习英语观念最强的国家,其积极性和普遍性就连拉丁语系的国家都望尘莫及。
     中国人从小学开始就必须学习英语,在大学、考研的学习成绩里,无论哪一科英语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个重要指标还决定着学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就连很多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条件,英语也都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英语正在逐步演变为中国人选择高薪职业的必备技能,成为时尚知识分子的身份标志,一个人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意味着将来没有好的前途。英语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以至于莘莘学子为了学好它而废寝忘食呢?
     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英语是比汉语更加高级的语言,是比汉语更有逻辑性的语言,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语言落后,要想使中国变得强大,使中国人变得聪明,就要彻底废除汉语,使用英语。这些人痛心疾首的呼吁国人,中国人要用英语进行自救,说什么“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还有人说“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等等说法,不一而足。
     学习英语真的能让中国人变聪明吗?
     众所周知,英语是字母文字语言,是由字母排列组合成词汇而连接起来的语言,而汉语是由方块字组合而成的语言,一个字可以成为一个词,字和字也可以组合成一个词,汉语比英语在表达上更加灵活,所以信息量要比英语大很多。汉语兼俱理性与美感,不仅能表达各种逻辑关系,而且善于精炼表达人类细微丰富的复杂情感,这是汉语比英语优越的地方。
当然,也正因为汉语表达的灵活性,汉语很容易偷换概念成为诡辩语言,所以使用汉语表达语义,要比英语更加重视逻辑关系才不容易引起误解。然而不幸的是,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学术做得不好的地方。中国古代学术基本没有对表达对象进行概念上严格定义的习惯,而往往更喜欢故意使用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来表达对象,这也许是为了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而采取的一种投机方法,但是这种学术方法导致的结果是使学术丧失了探索真相的能力。中国人总是把这种学术上不严谨的习惯归咎于中国的语言文字,责怪汉语缺乏逻辑性,使汉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替罪羊。
    语言是通过文字进行信息交流和思想表达的工具,逻辑是推理论证的一种思维方法。逻辑可以通过很多工具形式进行表达,比如数字、图形、符号、实物……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决定语言工具,而不是语言工具决定思维方法,当语言工具不能满足思维方法的需要时,人们可根据思维方法的需要来改造语言工具,比如汉语从文言文改造为现代汉语,就是为了满足思维方法更加严谨、表达方式更加精确、表达语义更加通俗的需要。经过改造的现代汉语更具有符号特征,可以表达任何语言形式的逻辑命题,说英语比汉语更有逻辑性没有任何根据。
    崇洋媚外的人大多数都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只学习形式而不探究根源,就如同一个人看见别人的穿的衣服很漂亮,就直接扒下来套在自己身上,却不知道这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是不是一样合身,一样漂亮。笔者并不反对学习英语,也并不排斥西方文化,但是学习英语不能以改造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为目标,就算中国人废除了汉语全部都使用英语,也同样不能改变思维方式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语言不过是文化符号,语言不能代替文化本身。
    很多人都说西方科技文明建立在逻辑体系的基础之上,而逻辑学是西方文化的标志性特征。笔者认为科技文明的确建立在逻辑体系的基础之上,但是逻辑学并不是西方文化的独家专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逻辑学方面的研究,中国称之为“名辩学”。墨子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墨子提倡“以名举实”,其种类有达名、类名、私名,形貌之名和非形貌之名,兼名和体名等,同时讨论了“合”(直言命题)、“假”(假言命题)、“尽”(全称命题)、“或”(或然命题)、“必”(必然命题)、“且”(可能命题)等。墨子强调事物概念的严谨性,强调“说”就是提出理由、根据、论据来论证某个论题。同时,《墨子》中还记录了很多关于自然、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墨子重视理论实践,也是古代自然学科方面发明创造的代表人物。
    其实在人类文化思想发展的启蒙阶段,中西方哲学体系的发展方式非常相似。中国古人认识到事物对立面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从而创造出了阴阳辩证法理论体系,这种辩证法是儒家和道家的理论来源,这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非常相似。然而西方哲学的发展基础并没有选择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而是选择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国哲学的发展正好和西方哲学相反,中国放弃了发展墨子的逻辑思想方法,而选择了儒道两家的阴阳辩证法,西汉董仲舒更是把儒道两家的辩证法合二为一,形成了系统的辩证思想。当然西方哲学虽然没有继承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但是在近代又出现了新的辩证思想,即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后来又被马克思所继承),这种辩证法受到牛顿物质运动理论的影响,不再强调事物对立面之间的互补性,而是强调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是广泛从在的,永不停止的,这与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辩证法大不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是一种能够为各种有价值的理论提供发展空间的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是一种只允许一家学说发展,而其他学说只能融入符合它理论体系的文化。这种学说只强调“同化”,而排斥不符合其理论体系的思想文化。这种学说发展的结果是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丰满,但是离学术探索世界本质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远。儒学从西汉融入道家学说,又在宋朝将儒释道三家合并,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唯心主义杂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说文解字的人有那么多,从一门学派中衍生出来的不同解说又那么繁杂。
    学术思想脱离了探索社会真相的任务,就会离自然学科越来越远,更不要谈什么科学创造。学术发展当然也就会越来越空洞,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形式化。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都有“传”,而提及墨子时也就只用一句话带过而已。
    空洞的学术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于是科举制度产生了,权利和学术开始结伴而行,相互利用。学术对权利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权利反过来又控制话语权,学术也就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为权利的宣传工具。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遭受连续性的战争失败,中国人被西方更加先进的科技文明所震撼,对自己的文化优越感逐渐失去了自信,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聪明的中国政府故意混淆西方文化和西方形式文化,不断将西方的形式文化的外衣套在中国文化的内核之上,这恐怕也是GMD失去大陆的根本原因。
  英语也是一种形式文化,难道就不能套用在现代科举制度的内核之上?发现一篇关于学习英语的帖子,大家讨论一下……
 
学习英语真的能让中国人变聪明吗?

     中国可算得上自发学习英语最狂热的国家。很多国家和地区由于殖民历史的缘故不得不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中国差不多是自觉学习英语观念最强的国家,其积极性和普遍性就连拉丁语系的国家都望尘莫及。
     中国人从小学开始就必须学习英语,在大学、考研的学习成绩里,无论哪一科英语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个重要指标还决定着学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就连很多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条件,英语也都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英语正在逐步演变为中国人选择高薪职业的必备技能,成为时尚知识分子的身份标志,一个人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意味着将来没有好的前途。英语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以至于莘莘学子为了学好它而废寝忘食呢?
     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英语是比汉语更加高级的语言,是比汉语更有逻辑性的语言,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语言落后,要想使中国变得强大,使中国人变得聪明,就要彻底废除汉语,使用英语。这些人痛心疾首的呼吁国人,中国人要用英语进行自救,说什么“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还有人说“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等等说法,不一而足。
     学习英语真的能让中国人变聪明吗?
     众所周知,英语是字母文字语言,是由字母排列组合成词汇而连接起来的语言,而汉语是由方块字组合而成的语言,一个字可以成为一个词,字和字也可以组合成一个词,汉语比英语在表达上更加灵活,所以信息量要比英语大很多。汉语兼俱理性与美感,不仅能表达各种逻辑关系,而且善于精炼表达人类细微丰富的复杂情感,这是汉语比英语优越的地方。
当然,也正因为汉语表达的灵活性,汉语很容易偷换概念成为诡辩语言,所以使用汉语表达语义,要比英语更加重视逻辑关系才不容易引起误解。然而不幸的是,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学术做得不好的地方。中国古代学术基本没有对表达对象进行概念上严格定义的习惯,而往往更喜欢故意使用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来表达对象,这也许是为了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而采取的一种投机方法,但是这种学术方法导致的结果是使学术丧失了探索真相的能力。中国人总是把这种学术上不严谨的习惯归咎于中国的语言文字,责怪汉语缺乏逻辑性,使汉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替罪羊。
    语言是通过文字进行信息交流和思想表达的工具,逻辑是推理论证的一种思维方法。逻辑可以通过很多工具形式进行表达,比如数字、图形、符号、实物……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决定语言工具,而不是语言工具决定思维方法,当语言工具不能满足思维方法的需要时,人们可根据思维方法的需要来改造语言工具,比如汉语从文言文改造为现代汉语,就是为了满足思维方法更加严谨、表达方式更加精确、表达语义更加通俗的需要。经过改造的现代汉语更具有符号特征,可以表达任何语言形式的逻辑命题,说英语比汉语更有逻辑性没有任何根据。
    崇洋媚外的人大多数都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只学习形式而不探究根源,就如同一个人看见别人的穿的衣服很漂亮,就直接扒下来套在自己身上,却不知道这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是不是一样合身,一样漂亮。笔者并不反对学习英语,也并不排斥西方文化,但是学习英语不能以改造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为目标,就算中国人废除了汉语全部都使用英语,也同样不能改变思维方式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语言不过是文化符号,语言不能代替文化本身。
    很多人都说西方科技文明建立在逻辑体系的基础之上,而逻辑学是西方文化的标志性特征。笔者认为科技文明的确建立在逻辑体系的基础之上,但是逻辑学并不是西方文化的独家专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逻辑学方面的研究,中国称之为“名辩学”。墨子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墨子提倡“以名举实”,其种类有达名、类名、私名,形貌之名和非形貌之名,兼名和体名等,同时讨论了“合”(直言命题)、“假”(假言命题)、“尽”(全称命题)、“或”(或然命题)、“必”(必然命题)、“且”(可能命题)等。墨子强调事物概念的严谨性,强调“说”就是提出理由、根据、论据来论证某个论题。同时,《墨子》中还记录了很多关于自然、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墨子重视理论实践,也是古代自然学科方面发明创造的代表人物。
    其实在人类文化思想发展的启蒙阶段,中西方哲学体系的发展方式非常相似。中国古人认识到事物对立面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从而创造出了阴阳辩证法理论体系,这种辩证法是儒家和道家的理论来源,这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非常相似。然而西方哲学的发展基础并没有选择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而是选择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国哲学的发展正好和西方哲学相反,中国放弃了发展墨子的逻辑思想方法,而选择了儒道两家的阴阳辩证法,西汉董仲舒更是把儒道两家的辩证法合二为一,形成了系统的辩证思想。当然西方哲学虽然没有继承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但是在近代又出现了新的辩证思想,即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后来又被马克思所继承),这种辩证法受到牛顿物质运动理论的影响,不再强调事物对立面之间的互补性,而是强调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是广泛从在的,永不停止的,这与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辩证法大不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是一种能够为各种有价值的理论提供发展空间的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是一种只允许一家学说发展,而其他学说只能融入符合它理论体系的文化。这种学说只强调“同化”,而排斥不符合其理论体系的思想文化。这种学说发展的结果是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丰满,但是离学术探索世界本质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远。儒学从西汉融入道家学说,又在宋朝将儒释道三家合并,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唯心主义杂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说文解字的人有那么多,从一门学派中衍生出来的不同解说又那么繁杂。
    学术思想脱离了探索社会真相的任务,就会离自然学科越来越远,更不要谈什么科学创造。学术发展当然也就会越来越空洞,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形式化。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都有“传”,而提及墨子时也就只用一句话带过而已。
    空洞的学术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于是科举制度产生了,权利和学术开始结伴而行,相互利用。学术对权利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权利反过来又控制话语权,学术也就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为权利的宣传工具。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遭受连续性的战争失败,中国人被西方更加先进的科技文明所震撼,对自己的文化优越感逐渐失去了自信,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聪明的中国政府故意混淆西方文化和西方形式文化,不断将西方的形式文化的外衣套在中国文化的内核之上,这恐怕也是GMD失去大陆的根本原因。
  英语也是一种形式文化,难道就不能套用在现代科举制度的内核之上?
这篇文章鬼扯什么啊。立个乱七八糟、不知所谓的观点出来打,学英语的人有几个是因为英语高级的?
你英语好,接触的信息就比别人多,职业选择就比别人多,为什么不学啊?
国家要提升国民素质,让他们眼界广阔一些,要国民学习一下这个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宽广的语言有什么问题?
英语很重要,英语是工具,学好了能让我更好的获取知识
学好英语国民素质就提高了?不学英语眼界就不能开阔?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3 16:51
不学英语眼界就不能开阔,这是客观事实。
至少理工科不学英语是不行的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3 16:51
对,我认为不学英语眼界就是没法开阔,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以英语的形式存在的
列兵,所谓列兵就是我们这些水军将军们的垫脚石:D!
学了英语也不一定变聪明,不学英语肯定变不聪明
个人很讨厌学英语也没什么语言天赋,网上查资料都用翻译软件的..
几把叉子 发表于 2009-9-3 19:26
这有关系吗?
我不用刀和叉就不能吃饭了?
我认为学英语可以,但要分清主次,不要别人的没学到反到把自己的弄丢了
ericcui1 发表于 2009-9-3 18:50
这是你的客观事实,不是所有人的客观事实。
古韵今风 发表于 2009-9-3 18:53
说明你对“知识”还认识的不清楚,翻译作品算不算知识?
英语还是很重要的,至少看电影时不用忍受恶劣的官方字幕,玩欧美游戏时也省了不少等汉化的麻烦


8# 凤百羽

那只能代表你泡网的时间多,浪费的口水多,而不能代表别的。

8# 凤百羽

那只能代表你泡网的时间多,浪费的口水多,而不能代表别的。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3 20:05
在理想条件下,永动机是存在的,翻译是完美的:(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3 20:05
但是翻译时会有不少译者的感觉掺进去。想要体会原本的魅力,就得看原版,看电影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社会大环境决定了,不学点英语是不行滴。
外语就是工具而已,重要的还是思想
boris_lee 发表于 2009-9-3 20:21
翻译当然不可能是完美的,有能力阅读原著为什么要用翻译?但是语言说起来简单,事实上很复杂,不是你会英语或者不会英语这么简单,问题是你掌握的英语水平究竟怎么样?就如同古代文言文,你也许认识字,但你未必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难道你从来都不需要翻译,不看注解?英语的词源同样很复杂,是和文化历史紧密相关的,阅读专业作品,同样少不了翻译。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3 20:44
对于自己极度迷恋的东西,某些时候还是多看几版翻译最后翻着字典看看原著比较好,比如团长的物语系列,不同版的翻译差别达到能影响人物说话风格的地步
21# 一牧月 [/
21# 一牧月 [/


学鸟语不是崇洋媚外,这和崇洋媚外学鸟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学鸟语不是崇洋媚外,这和崇洋媚外学鸟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说明你对“知识”还认识的不清楚,翻译作品算不算知识?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3 20:05

难道你需要的资料都有相应的翻译作品?以我的经验看,可并非如此,大多数理工类学科,要想深入,就只有英文资料了。工具而已,你拿筷子吃面条很好,但是你不用刀叉,坚决用筷子吃牛排这不是自虐么?:L
说明你对“知识”还认识的不清楚,翻译作品算不算知识?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3 20:05

难道你需要的资料都有相应的翻译作品?以我的经验看,可并非如此,大多数理工类学科,要想深入,就只有英文资料了。工具而已,你拿筷子吃面条很好,但是你不用刀叉,坚决用筷子吃牛排这不是自虐么?:L
24# wenci

学习英语当然不是崇阳媚外,学习任何外语都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多掌握一门外语有什么不好呢?我觉得文章作者反对的是强制学习英语,而使得很多人才不能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就把有兴趣学英语,觉得英语有用的,和每兴趣学英语,觉得英语用不上的人,全都一锅烩了。:D
25# ericcui1

我是说翻译的作品也是知识,并没有说英文信息不是知识。用哪种方式掌握知识是个人兴趣,有各自的方法,强迫所有人都使用一种方法当然有问题。
当一个人有非常强烈的与外界交流的意愿时,学什么语言都会轻而易举的.
seacat 发表于 2009-9-3 16:30
这篇文章的立意很明确啊,因为有一种看法是英语比汉语有逻辑性,所以学英语让人能够变聪明,作者根据这个说法给出反驳,认为语言和逻辑没有直接关系,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习惯是因为中国的逻辑学中断了,是学术方面的原因而非语言方面的原因。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的……
很多时候是现实需要!当个工具用,譬如看论文时
不过还是觉得学习英语需要天赋
英语从小不好的人飘过!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4 09:28
问题是翻译作品的信息量太小,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想再提高就必须阅读英文文献,这不是强迫不强迫的问题,而是一个需求问题。反正现在个人感觉已经离不开英语了,必备工具而已。
再说,学英语也不是那么痛苦的,有需求就是水到渠成的,学习得法得话是很容易的。不过个人感觉让幼儿园的孩子学英语确实没多大必要。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4 09:44
明显是作者自己立了个靶子批判,我就不信谁学英语是因为认为英语比汉语有逻辑性,能提高智商。只是形势使然,不得不学,要是汉语文献资料能有英语的那么广泛详细,没人回去费尽心机学习英语。

问题是翻译作品的信息量太小,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想再提高就必须阅读英文文献,这不是强迫不强迫的问题,而是一个需求问题。反正现在个人感觉已经离不开英语了,必备工具而已。
再说,学英语也不是那么痛苦的,有 ...
ericcui1 发表于 2009-9-4 11:40

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渴望通过不同语言获取新知识是求知欲望的本能。但是人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向这个水平看齐。虽然我本人也学英语,而且赞成想学英语的人都学英语,但我还是不赞成强制学英语,还是先把汉语学好再说吧。
问题是翻译作品的信息量太小,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想再提高就必须阅读英文文献,这不是强迫不强迫的问题,而是一个需求问题。反正现在个人感觉已经离不开英语了,必备工具而已。
再说,学英语也不是那么痛苦的,有 ...
ericcui1 发表于 2009-9-4 11:40

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渴望通过不同语言获取新知识是求知欲望的本能。但是人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向这个水平看齐。虽然我本人也学英语,而且赞成想学英语的人都学英语,但我还是不赞成强制学英语,还是先把汉语学好再说吧。
学英语是因为现阶段英语国家在整个世界的实力和影响力导致的。
一些吼着汉语垃圾,不废汉语中国必亡的SB和进来某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人似乎同属一类啊,哈哈哈哈哈
还真是要学英语,工作后尤为如此。

明显是作者自己立了个靶子批判,我就不信谁学英语是因为认为英语比汉语有逻辑性,能提高智商。只是形势使然,不得不学,要是汉语文献资料能有英语的那么广泛详细,没人回去费尽心机学习英语。
ericcui1 发表于 2009-9-4 11:44

作者的确是立了个靶子批判,不过认为英语比汉语有逻辑性的说法的确是有,我就听说过什么英语是一维逻辑语言,汉语是二维糊涂语言的说法。不过作者的本意是让中国人重视学习逻辑,这比学习英语更加重要。
明显是作者自己立了个靶子批判,我就不信谁学英语是因为认为英语比汉语有逻辑性,能提高智商。只是形势使然,不得不学,要是汉语文献资料能有英语的那么广泛详细,没人回去费尽心机学习英语。
ericcui1 发表于 2009-9-4 11:44

作者的确是立了个靶子批判,不过认为英语比汉语有逻辑性的说法的确是有,我就听说过什么英语是一维逻辑语言,汉语是二维糊涂语言的说法。不过作者的本意是让中国人重视学习逻辑,这比学习英语更加重要。
个人以为汉语的构词方式就注定了汉语比英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对于理工科来讲,不精通英语对个人发展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绝大部分的最新技术资讯都是以英语形式存在的,汉语翻译一是有相当大的滞后性,二是翻译数量极其有限。况且,你等别人翻译,就表明你是“落后的”。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3 21:36
您想说啥……
一牧月 发表于 2009-9-4 13:45
附议!
新手上路,还不熟练,莫怪。:D
白色木偶 发表于 2009-9-4 12:17

什么叫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语文你学来有什么用?会写字还不够吗?数学你学那么多做什么?很多人会算帐就成,是不是?
历史学来做什么?你工作中用过什么历史知识?体育你学来做什么?音乐你学来做什么?美术你学来做什么?化学你学爱做什么?
基础教育是强制教育,为了提升国民基础素质就不能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而必须为了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而学,文学、数学、化学、物理、英语、历史、体育、美术、音乐这些都要涉及,不要求多深,但基础你要有。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肯定要学英语。

需要什么学什么那叫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不要学英语?一样要学,很多学科都有专业英语,你不学怎么追赶英语世界的先进水平?怎么服务最广大的世界客户?

研究型的要不要学?当然要,论文大多数都是英文发的,你要了解前沿研究怎么能不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