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钛合金专家曹春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0:01
曹春晓院士是我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他一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航空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春晓,春天的晨晓,一个富有朝气的名字。人如其名,他有着一颗孜孜不倦、奋发向上、永远年轻的心,无时不刻的焕发着为事业奋力拼搏、勇于向困难进击的、炽热  的生命活力。他,1954年入党,党龄至今55年。早在1956年,曹春晓就参加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钛合金实验室的筹建工作,成为颜鸣皋教授的学生和助手。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为我国的航空材料科研事业发展奋斗不息,至今已53年。他把自己从事钛合金研究工作的时间称为“钛”龄,相当于工龄。
一生追求 报效祖国
       曹春晓对人生价值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按对社会贡献和索取大小,他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贡献和索取基本平衡;第二类索取大于贡献,逆差;第三类,贡献大于索取,顺差。他始终在执着追求人生的“顺差”。少年立志,他渴望一辈子搞科学研究;走上科研工作岗位后,他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探索钛合金的自由王国;年逾古稀,他仍壮心不已,最大限度地释放着自己有限生命的光和热,以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1949年,全国解放时,曹春晓刚好初中毕业。解放前,帝国主义在旧上海横行霸道欺辱华人的历史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当时国弱民穷,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民富国强的道理。解放后,他深信,新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一定要把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科技搞上去。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幸福,和平与发展也就没有可靠的保证。
1952年,曹春晓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很快成为学习上的尖子,在班级第一个入党。他不图虚名、脚踏实地,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立志像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那样生活和工作,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贡献给伟大的祖国。他认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工作岗位上报效祖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56年,毕业生的分配方案初步确定后,一位学校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留校搞教学工作。而曹春晓则向学校领导表达了自己希望到国防科研单位工作的强烈愿望,并以充足的理由说服了那位学校领导。不久,曹春晓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今生与钛合金结下不解之缘”
    梦想成真。曹春晓满怀激情地赴京报到。所领导初步考虑让他从事钛合金专业研究工作。那时,他对钛合金还是一无所知。经过向研究所的老前辈请教、查阅有关资料和自己的慎重思考,他得出了“钛合金刚刚兴起而又前途无量”的判断,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从此,曹春晓与钛合金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钛是国际上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走向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一种崭新的金属材料。20世纪50年代正是飞机发展从活塞式发动机转入喷气式发动机的时代。1954年,美国把钛合金运用到发动机上。无论是飞机还是发动机,都非常需要耐高温、强度高的钛合金。而当时钛合金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1965年,刚刚30出头的曹春晓便肩负重任,出任TC4钛合金课题负责人,他不负众望,以此课题为突破口,深入试验和生产现场,经过艰苦努力,创造性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种种技术难题。1966年,在成都航空发动机厂,我国第一台装上钛合金叶片的航空发动机终于试车成功,由此揭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用钛史上的第一页。此后,他又与其他科研人员继续努力,将TC4钛合金叶片和压气机盘应用扩展到五六种机型之中,显著减轻了发动机单台重量,提高了发动机的推重比,为我国空军装备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关专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和钛合金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该项目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三思而行”才能“择善而为”;“行而三思”才能“脱颖而出”。这一思维方式不但深刻影响了曹春晓的人生道路,使他能够在重大抉择面前捕捉到机遇,而且有助于激发他在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的“灵感”。TC4钛合金的使用温度为摄氏400度,而一种新型航空发动机急需使用温度可达到摄氏500度的热强钛合金TC11。曹春晓在关键时刻又被委以重任,带领课题组奋勇攻关,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创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使TC11钛合金材料和盘模锻件在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获得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数十年来,美国、俄罗斯等国在航空材料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企图通过合金化途径研制出具有高强度、高刚性、高韧性、低裂纹扩展速率和低密度的钛合金,但结果仍不尽人意。曹春晓瞄准国际钛合金科研前沿的重要课题,率领课题组创立了一种崭新的热处理—BRCT工艺,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β转变组织和综合性能。这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BRCT工艺成功地应用于某新型歼击机的TC11钛合金伞舱梁。这一成果获得1995年度国家发明三等奖。
曹春晓还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能耐550℃高温的TA12钛合金,并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优化了工艺和性能。该项目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众所周知,钛合金的最高使用温度只限于600℃,被喻为钛合金的热障温度。始终关注科技前沿的曹春晓,在获悉国外有人正在研制一种使用温度可达650℃~700℃的金属间化合物Ti3Al后,他立即提出立项论证报告,并被批准列入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有人好心劝他说:“你已经获得那么多科技成果奖,应该见好就收,万一啃不动这高难度、高风险的“硬骨头”,岂不有损自己的声誉?”而他却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决心放手一搏,勇攀新的科学高峰,解决国防建设的急需,为国争光。他特别将“热障未破,岂能停蹄”这八个字作为誓言写成字条压在写字台玻璃板下,强烈地表明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从那以后,他率领课题组披荆斩棘,走在了勇夺国家 863高科技项目“金属间化合物Ti3Al”高地的崎岖道路上,并很快在破除“热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性地采用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熔炼、锻造和热处理工艺,突破了“室温脆性”等技术难关,其关键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批Ti3Al合金航空发动机零件,其中新型均匀化熔炼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曹春晓是第一发明人。“八五”期间,他为把这一高风险的“革命性”材料推向实用化作出了新的努力。在大量性能数据和一百多条试验曲线的基础上,一台装有Ti3Al合金(TD2)零件的航空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在整个金属间化合物领域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为我国航空材料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春晓在学术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先后发表论文约200篇,其中不少是在国外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在国内外钛学术界很有影响。1978年他从英国考察钛合金回来,写出了8万多字的考察报告,受到了有关厂所、院校的广泛好评。1980年他赴日本,在钛世界会议上发表了题为,《β转变组织形态等组织特征对Ti-6Al-4V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的论文,在当时科技界普遍偏重控制钛合金等轴初生α含量的情况下,他阐明了β转变组织形态对力学性能起关键作用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他参与编写的《锻件质量分析》一书获198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曹春晓院士是我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他一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航空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春晓,春天的晨晓,一个富有朝气的名字。人如其名,他有着一颗孜孜不倦、奋发向上、永远年轻的心,无时不刻的焕发着为事业奋力拼搏、勇于向困难进击的、炽热  的生命活力。他,1954年入党,党龄至今55年。早在1956年,曹春晓就参加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钛合金实验室的筹建工作,成为颜鸣皋教授的学生和助手。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为我国的航空材料科研事业发展奋斗不息,至今已53年。他把自己从事钛合金研究工作的时间称为“钛”龄,相当于工龄。
一生追求 报效祖国
       曹春晓对人生价值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按对社会贡献和索取大小,他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贡献和索取基本平衡;第二类索取大于贡献,逆差;第三类,贡献大于索取,顺差。他始终在执着追求人生的“顺差”。少年立志,他渴望一辈子搞科学研究;走上科研工作岗位后,他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探索钛合金的自由王国;年逾古稀,他仍壮心不已,最大限度地释放着自己有限生命的光和热,以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1949年,全国解放时,曹春晓刚好初中毕业。解放前,帝国主义在旧上海横行霸道欺辱华人的历史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当时国弱民穷,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民富国强的道理。解放后,他深信,新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一定要把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科技搞上去。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幸福,和平与发展也就没有可靠的保证。
1952年,曹春晓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很快成为学习上的尖子,在班级第一个入党。他不图虚名、脚踏实地,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立志像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那样生活和工作,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贡献给伟大的祖国。他认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工作岗位上报效祖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56年,毕业生的分配方案初步确定后,一位学校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留校搞教学工作。而曹春晓则向学校领导表达了自己希望到国防科研单位工作的强烈愿望,并以充足的理由说服了那位学校领导。不久,曹春晓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今生与钛合金结下不解之缘”
    梦想成真。曹春晓满怀激情地赴京报到。所领导初步考虑让他从事钛合金专业研究工作。那时,他对钛合金还是一无所知。经过向研究所的老前辈请教、查阅有关资料和自己的慎重思考,他得出了“钛合金刚刚兴起而又前途无量”的判断,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从此,曹春晓与钛合金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钛是国际上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走向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一种崭新的金属材料。20世纪50年代正是飞机发展从活塞式发动机转入喷气式发动机的时代。1954年,美国把钛合金运用到发动机上。无论是飞机还是发动机,都非常需要耐高温、强度高的钛合金。而当时钛合金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1965年,刚刚30出头的曹春晓便肩负重任,出任TC4钛合金课题负责人,他不负众望,以此课题为突破口,深入试验和生产现场,经过艰苦努力,创造性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种种技术难题。1966年,在成都航空发动机厂,我国第一台装上钛合金叶片的航空发动机终于试车成功,由此揭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用钛史上的第一页。此后,他又与其他科研人员继续努力,将TC4钛合金叶片和压气机盘应用扩展到五六种机型之中,显著减轻了发动机单台重量,提高了发动机的推重比,为我国空军装备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关专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和钛合金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该项目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三思而行”才能“择善而为”;“行而三思”才能“脱颖而出”。这一思维方式不但深刻影响了曹春晓的人生道路,使他能够在重大抉择面前捕捉到机遇,而且有助于激发他在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的“灵感”。TC4钛合金的使用温度为摄氏400度,而一种新型航空发动机急需使用温度可达到摄氏500度的热强钛合金TC11。曹春晓在关键时刻又被委以重任,带领课题组奋勇攻关,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创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使TC11钛合金材料和盘模锻件在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获得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数十年来,美国、俄罗斯等国在航空材料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企图通过合金化途径研制出具有高强度、高刚性、高韧性、低裂纹扩展速率和低密度的钛合金,但结果仍不尽人意。曹春晓瞄准国际钛合金科研前沿的重要课题,率领课题组创立了一种崭新的热处理—BRCT工艺,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β转变组织和综合性能。这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BRCT工艺成功地应用于某新型歼击机的TC11钛合金伞舱梁。这一成果获得1995年度国家发明三等奖。
曹春晓还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能耐550℃高温的TA12钛合金,并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优化了工艺和性能。该项目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众所周知,钛合金的最高使用温度只限于600℃,被喻为钛合金的热障温度。始终关注科技前沿的曹春晓,在获悉国外有人正在研制一种使用温度可达650℃~700℃的金属间化合物Ti3Al后,他立即提出立项论证报告,并被批准列入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有人好心劝他说:“你已经获得那么多科技成果奖,应该见好就收,万一啃不动这高难度、高风险的“硬骨头”,岂不有损自己的声誉?”而他却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决心放手一搏,勇攀新的科学高峰,解决国防建设的急需,为国争光。他特别将“热障未破,岂能停蹄”这八个字作为誓言写成字条压在写字台玻璃板下,强烈地表明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从那以后,他率领课题组披荆斩棘,走在了勇夺国家 863高科技项目“金属间化合物Ti3Al”高地的崎岖道路上,并很快在破除“热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性地采用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熔炼、锻造和热处理工艺,突破了“室温脆性”等技术难关,其关键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批Ti3Al合金航空发动机零件,其中新型均匀化熔炼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曹春晓是第一发明人。“八五”期间,他为把这一高风险的“革命性”材料推向实用化作出了新的努力。在大量性能数据和一百多条试验曲线的基础上,一台装有Ti3Al合金(TD2)零件的航空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在整个金属间化合物领域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为我国航空材料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春晓在学术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先后发表论文约200篇,其中不少是在国外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在国内外钛学术界很有影响。1978年他从英国考察钛合金回来,写出了8万多字的考察报告,受到了有关厂所、院校的广泛好评。1980年他赴日本,在钛世界会议上发表了题为,《β转变组织形态等组织特征对Ti-6Al-4V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的论文,在当时科技界普遍偏重控制钛合金等轴初生α含量的情况下,他阐明了β转变组织形态对力学性能起关键作用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他参与编写的《锻件质量分析》一书获198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安大生产出了国内第一件钛合金双性能压气机盘;采用整体锻造工艺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根低压涡轮轴;首次研制出了钛合金构件;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钛合金近β锻造工艺;采用一次模锻整体成形工艺生产出了地面燃气轮机安装边,这项工艺为世界首创。。。。。。
我的眼镜是钛合金的
太行?
对钛合金制造技术不抱太大的信心……
俺用的Ti6Al4V ELI轧制板材,宝鸡出的,竟然在表面有夹杂……每次实验前俺还都得磨……
老早就上了新闻联播的那位~
钛合金不是可耐1K多度吗?
silentgod 发表于 2009-8-16 18:46
老大太小看寶鋼了吧 TC17可不是假的喔


钛合金甩棍 更结实
材料科学领域这样的专家越多越好!
中国材料科学要努力呀。
向专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