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艰苦历程──读《从战争中走来》的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24:39
读了张胜的《从战争中走来》,心中很难平静下来。这部反映张爱萍将军生平史实的传记,最吸引我的内容是张将军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真知灼见。
       我在军工单位工作三十年了。我的工作就是为部队提供装备。说起这三十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都有“一把辛酸泪”。
       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可谓“天之骄子”,政治地位很高,毛泽东曾说“三线建设搞不上去,睡不好觉”,林彪曾说“军工是不穿军装的军人”。
       在军工发展史上,如果说前三十年是一个“极端”,正是从1980年开始,后来的近二十年,军工的处境是困兽犹斗。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也常想,这种境况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读了《从战争中起来》,佐以过去积累的一些信息,我有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了解一点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近代工业发韧于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所办的主要是军工企业,如李鸿章着力开办金陵制造局以生产枪炮弹药,沈葆桢则创办马尾船厂以建造铁甲军舰,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不仅倾力兴办汉阳兵工厂,还推动建设为军事工业配套的铁厂、矿厂。蒋介石在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的国共内战后期,仍然下令不能让重庆几家兵工厂的工人饿饭,用米、面和布料折算为工资发放。不论他们所图为何,但共同的表现就是“重视国防工业”。新中国成立后,从抗战、内战走来的开国领袖、元帅、将军们都知道军队的差距所在和做强国防工业的必要性,所以,在从苏联引进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多数都是军工项目。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基础就是在发展国防工业的过程中奠定的。
        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非常艰难的,一是缺人才,二是投资大,这也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宁可仰承美国的“保护”也不建设国防工业体系的重要原因。中国不自己搞国防工业建设和自建国防科研体系,主要依靠外国人又行不行呢?洋务前辈和蒋介石的实践及结论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得到重视和发展,不是什么当时领导人的“头脑发热”,而是几代人的深思熟虑。当然,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发展起来,也是许多奉献者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有更多老百姓勒紧裤带的支持。
        世界上的事情“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是最早提出“军转民”要求的。“军转民”的实质就是削减军费包括装备科研和采购费用,将投资重点放到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推动军工单位到市场自谋生路。这样的战略选择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思路难道只有后来实施那一种吗?读了《从战争中走来》,我以自身的体会,认为张爱萍的主张更切实、更可行。书中写了张爱萍的看法。张将军说:“不要以为什么都是商品。市场经济也不是唯一的,国防、环境、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就不是市场说了算的嘛!”“改革是必须的,但不是只有照外国的去做才叫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历史形成的,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极特殊的产业。衡量它的标准不是市场效益,而是战场效益。不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而是国家生存的安全利益。”“军品供需算不算是市场行为?起码现在不算。市场是买卖双方的事,市场机制是竞争,按四川人说话,是明里标价,袖里还钱。要说算,也是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或是卖方垄断市场。买和卖,都只是一家嘛。”“ 再有,军队不是单纯的买武器。从战争需要出发,不仅要考虑军品的价格和质量,还要考虑生产企业的战时应急能力和技术发展趋势;而民品,买的人只考虑价格和质量就够了,没有哪个人会考虑企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军品竞争决不能是简单的优胜劣汰,将失败者彻底淘汰出局。”“因此,军工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能简单照搬一般民用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案。”“我不反对改革,我说的也是改革。是步子大小的问题。在国际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谈何容易。弯子太大、太猛了,多少年都捋不顺。掉下来,再赶就难了。
       客观地说,“军转民”是成果丰硕的。但是,很少人知道,绝对多数的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地位、待遇在很长的时间里比起欧美国家的差距之大自不待言,就是与非洲那些落后小国相比也是差距不小。难得的是,即使在国家投资力度不大的情况下,多数军工单位还是宁愿勒紧裤带,动用自己创收的资金来搞军品的科研开发。现在问世的大多数新产品都是在外人根本不知道的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搞出来的。国防工业的状况直到我国驻南使馆挨炸以及稍后陈阿扁上台,才逐渐出现了转机。然而,十几年的岁月已经流走了。现在,国内军事迷甚多,其中,尤以武器装备发烧友居多。与党史、国史、人物类读物、论坛相比,武器装备类读物、媒体的读者数量更为庞大。许多读者只知道或只关心一个个好看的“蛋,却不知道或不关心“下蛋的鸡”。其实,能够在二十年的时间 里建立起独立的、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工业生产体系,确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历史功绩。当然,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对这个领域及其历史进程的回顾、研究和探讨,也应当成为一个关注重点。张爱萍将军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掌舵人,他的一些观点绝对不是“政争之词”或“书生 意气”, 他是一个真的知己知彼的智者        和对党国的“钢杆忠臣”。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张将军还在台上,据我所知,他对文化艺术很有兴趣。在他的倡导下,国防科技工业成立了“神剑”文学艺术协会,主办了《神剑》文学艺术刊物,力主打破长期以来对外的信息封闭状态。张将军当时的这些举动,即使在军方高层也是引发了轩然大波,认为这些举动有“泄密”之虞。张将军据理坚持,并指示对邓稼先等无名英雄的广泛宣传。现在的人们能够对中国军工、中国武器有些了解,与张将军当年坚持军工信息的“有限开放”不无关系。
        记得我国驻南使馆挨炸后,我就看见一家军工厂的厂长放声痛哭,他说:这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耻辱啊,因为我们没能提供更多先进的撒手锏!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先进武器,美国鬼子敢炸吗!现在网上有许多网友质疑“韬光养晦”,其实,掂量一下手头的斤两并查一查库存的家伙,能不“韬光养晦”吗。这种策略的提出与现实的情形,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很少人知道,绝对多数的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地位、待遇在很长的时间里比起欧美国家的差距之大自不待言,就是与非洲那些落后小国相比也是差距不小。难得的是,即使在国家投资力度不大的情况下,多数军工单位还是宁愿勒紧裤带,动用自己创收的资金来搞军品的科研开发。现在问世的大多数新产品都是在外人根本不知道的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搞出来的。回顾历史,读了张将军所言,不能不令我辈中人仰天长叹。读了张胜的《从战争中走来》,心中很难平静下来。这部反映张爱萍将军生平史实的传记,最吸引我的内容是张将军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真知灼见。
       我在军工单位工作三十年了。我的工作就是为部队提供装备。说起这三十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都有“一把辛酸泪”。
       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可谓“天之骄子”,政治地位很高,毛泽东曾说“三线建设搞不上去,睡不好觉”,林彪曾说“军工是不穿军装的军人”。
       在军工发展史上,如果说前三十年是一个“极端”,正是从1980年开始,后来的近二十年,军工的处境是困兽犹斗。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也常想,这种境况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读了《从战争中起来》,佐以过去积累的一些信息,我有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了解一点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近代工业发韧于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所办的主要是军工企业,如李鸿章着力开办金陵制造局以生产枪炮弹药,沈葆桢则创办马尾船厂以建造铁甲军舰,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不仅倾力兴办汉阳兵工厂,还推动建设为军事工业配套的铁厂、矿厂。蒋介石在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的国共内战后期,仍然下令不能让重庆几家兵工厂的工人饿饭,用米、面和布料折算为工资发放。不论他们所图为何,但共同的表现就是“重视国防工业”。新中国成立后,从抗战、内战走来的开国领袖、元帅、将军们都知道军队的差距所在和做强国防工业的必要性,所以,在从苏联引进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多数都是军工项目。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基础就是在发展国防工业的过程中奠定的。
        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非常艰难的,一是缺人才,二是投资大,这也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宁可仰承美国的“保护”也不建设国防工业体系的重要原因。中国不自己搞国防工业建设和自建国防科研体系,主要依靠外国人又行不行呢?洋务前辈和蒋介石的实践及结论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得到重视和发展,不是什么当时领导人的“头脑发热”,而是几代人的深思熟虑。当然,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发展起来,也是许多奉献者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有更多老百姓勒紧裤带的支持。
        世界上的事情“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是最早提出“军转民”要求的。“军转民”的实质就是削减军费包括装备科研和采购费用,将投资重点放到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推动军工单位到市场自谋生路。这样的战略选择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思路难道只有后来实施那一种吗?读了《从战争中走来》,我以自身的体会,认为张爱萍的主张更切实、更可行。书中写了张爱萍的看法。张将军说:“不要以为什么都是商品。市场经济也不是唯一的,国防、环境、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就不是市场说了算的嘛!”“改革是必须的,但不是只有照外国的去做才叫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历史形成的,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极特殊的产业。衡量它的标准不是市场效益,而是战场效益。不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而是国家生存的安全利益。”“军品供需算不算是市场行为?起码现在不算。市场是买卖双方的事,市场机制是竞争,按四川人说话,是明里标价,袖里还钱。要说算,也是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或是卖方垄断市场。买和卖,都只是一家嘛。”“ 再有,军队不是单纯的买武器。从战争需要出发,不仅要考虑军品的价格和质量,还要考虑生产企业的战时应急能力和技术发展趋势;而民品,买的人只考虑价格和质量就够了,没有哪个人会考虑企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军品竞争决不能是简单的优胜劣汰,将失败者彻底淘汰出局。”“因此,军工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能简单照搬一般民用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案。”“我不反对改革,我说的也是改革。是步子大小的问题。在国际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谈何容易。弯子太大、太猛了,多少年都捋不顺。掉下来,再赶就难了。
       客观地说,“军转民”是成果丰硕的。但是,很少人知道,绝对多数的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地位、待遇在很长的时间里比起欧美国家的差距之大自不待言,就是与非洲那些落后小国相比也是差距不小。难得的是,即使在国家投资力度不大的情况下,多数军工单位还是宁愿勒紧裤带,动用自己创收的资金来搞军品的科研开发。现在问世的大多数新产品都是在外人根本不知道的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搞出来的。国防工业的状况直到我国驻南使馆挨炸以及稍后陈阿扁上台,才逐渐出现了转机。然而,十几年的岁月已经流走了。现在,国内军事迷甚多,其中,尤以武器装备发烧友居多。与党史、国史、人物类读物、论坛相比,武器装备类读物、媒体的读者数量更为庞大。许多读者只知道或只关心一个个好看的“蛋,却不知道或不关心“下蛋的鸡”。其实,能够在二十年的时间 里建立起独立的、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工业生产体系,确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历史功绩。当然,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对这个领域及其历史进程的回顾、研究和探讨,也应当成为一个关注重点。张爱萍将军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掌舵人,他的一些观点绝对不是“政争之词”或“书生 意气”, 他是一个真的知己知彼的智者        和对党国的“钢杆忠臣”。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张将军还在台上,据我所知,他对文化艺术很有兴趣。在他的倡导下,国防科技工业成立了“神剑”文学艺术协会,主办了《神剑》文学艺术刊物,力主打破长期以来对外的信息封闭状态。张将军当时的这些举动,即使在军方高层也是引发了轩然大波,认为这些举动有“泄密”之虞。张将军据理坚持,并指示对邓稼先等无名英雄的广泛宣传。现在的人们能够对中国军工、中国武器有些了解,与张将军当年坚持军工信息的“有限开放”不无关系。
        记得我国驻南使馆挨炸后,我就看见一家军工厂的厂长放声痛哭,他说:这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耻辱啊,因为我们没能提供更多先进的撒手锏!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先进武器,美国鬼子敢炸吗!现在网上有许多网友质疑“韬光养晦”,其实,掂量一下手头的斤两并查一查库存的家伙,能不“韬光养晦”吗。这种策略的提出与现实的情形,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很少人知道,绝对多数的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地位、待遇在很长的时间里比起欧美国家的差距之大自不待言,就是与非洲那些落后小国相比也是差距不小。难得的是,即使在国家投资力度不大的情况下,多数军工单位还是宁愿勒紧裤带,动用自己创收的资金来搞军品的科研开发。现在问世的大多数新产品都是在外人根本不知道的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搞出来的。回顾历史,读了张将军所言,不能不令我辈中人仰天长叹。
有时候很憋气!国家花了大把的银子造武器、养军队,可是,总被洋人堵着、围着、捧着、吓着。现在可好,连过去的藩属国、上贡国等都在蚕食中华海岛、边疆陆地,还有什么黄毛、倭瓜最近专把搞分裂的热大婶请去吃里爬外,特意激怒中华百姓。中国外交部除了抗议还是抗议。这些年一直再说“落后就要挨打”,是不是 “落后”就是活该要挨打?可叹一些人还在对外番那咄咄逼人的凶恶气焰温言解脱,对国内“怒见不平一声吼”的好汉则横眉冷对。这叫啥子玩意!
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地位、待遇在很长的时间里比起欧美国家的差距之大自不待言,就是与非洲那些落后小国相比也是差距不小。

====
请说明这是哪个非洲小国
国家在军工方面的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就是“碗里”与“锅里”的关系,锅里有,碗里才会有,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中国人总结前苏联垮台的教训,都会提到的一条就是“农轻重比例失调,军工投入过大,导致民生困苦”,实际上,我国前30年在军工方面投入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跟前苏联相比是有过之无不及。到了70年代末,锅里差不多都被淘干了,所以才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同样道理,现在国家给军工投入以及提高军人待遇方面,比以前阔绰的多,也是拜经济发展所赐。军与民,谁是本谁是末,要搞清楚。罔顾民生,全力投入军事的后果,参见二胖家的“先军政治”。
happywar 发表于 2009-8-4 08:24
前几天还有个帖子
两弹功臣无法退休只好卖茶叶蛋
马甲1号 发表于 2009-8-4 08:36
可以这样讲,非洲都这样。越乱越穷的国家更是如此。比如洒家亲自到过的苏丹、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吉布提,最好的厂房、最好的设备都是兵工厂的。南非的军工技术和待遇更是直追欧美。在如今欧美十分头疼的一个非洲国家,其一般员工的薪金是国内平均水平的5倍,一个军工工程师的薪金又是其他同行的3倍。


军工企业过多、摊子铺得过大,这是事实。调整是必须的,但如何调整,这就得择善而从了。张爱萍将军等人的主张和构想,当时和现在看来更切实有效。2000 年以后,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方针,尤其在实施方略上吸收了张将军等人当年的一些想法,收效相当明显。以四川为例,国防工业系统从八十年代末至 2003年全行业亏损,其后,开始全行业盈利,营业收入到2008年近千亿元,主要构成是高新装备收入和竞争力强的民品收入,主要原因就是国家从2000 年起加大了技术改造的资本金投入和布局调整。另外,有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国防科技工业艰苦在当时必然,最高领导是算全国的大账,目标是尽快使人民富裕起来,压缩军费(含开发)也是应该的。”真实的情况是,八十年代的9个年头里,国防工业仅上缴国家的外贸收入比国家同期的相关投入还要高出三分之一,准确地说,是国防工业支持了其它经济领域的建设。原本国家总理说过,国防工业不找国家新增投资,国家也不要国防工业赚的钱。赵总食言了,当然,他的变卦是得到一些人的支持的。至于“国防科技费用主要保航天(卫星)、核弹和核潜艇上”,嘿嘿,知道真实缘故的人都不会赞成老兄大概从宣传片中获取的说法。 有人所说“当时中国那么多军工厂,事实上大多都是生产的“傻、大、粗”武器,不知拿来干啥,还和美国人比吗?生产得再多,花的也是冤枉钱!!我们这里(四川)也有很多兵工厂,据我所知当时生产的军品武器真的不敢恭维,不如不生产,为国家节约军费 ”,并不准确。四川军工生产的飞机、轻武器的性价比颇受客户认同,当时上缴的利润也最多。国防工业由于保密性要求,很多真相无法言说,面对误解也只有干着急。

军工企业过多、摊子铺得过大,这是事实。调整是必须的,但如何调整,这就得择善而从了。张爱萍将军等人的主张和构想,当时和现在看来更切实有效。2000 年以后,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整方针,尤其在实施方略上吸收了张将军等人当年的一些想法,收效相当明显。以四川为例,国防工业系统从八十年代末至 2003年全行业亏损,其后,开始全行业盈利,营业收入到2008年近千亿元,主要构成是高新装备收入和竞争力强的民品收入,主要原因就是国家从2000 年起加大了技术改造的资本金投入和布局调整。另外,有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国防科技工业艰苦在当时必然,最高领导是算全国的大账,目标是尽快使人民富裕起来,压缩军费(含开发)也是应该的。”真实的情况是,八十年代的9个年头里,国防工业仅上缴国家的外贸收入比国家同期的相关投入还要高出三分之一,准确地说,是国防工业支持了其它经济领域的建设。原本国家总理说过,国防工业不找国家新增投资,国家也不要国防工业赚的钱。赵总食言了,当然,他的变卦是得到一些人的支持的。至于“国防科技费用主要保航天(卫星)、核弹和核潜艇上”,嘿嘿,知道真实缘故的人都不会赞成老兄大概从宣传片中获取的说法。 有人所说“当时中国那么多军工厂,事实上大多都是生产的“傻、大、粗”武器,不知拿来干啥,还和美国人比吗?生产得再多,花的也是冤枉钱!!我们这里(四川)也有很多兵工厂,据我所知当时生产的军品武器真的不敢恭维,不如不生产,为国家节约军费 ”,并不准确。四川军工生产的飞机、轻武器的性价比颇受客户认同,当时上缴的利润也最多。国防工业由于保密性要求,很多真相无法言说,面对误解也只有干着急。
第一,军工摊子本来铺的过大,文革时又以备战为名无序发展(每个省都搞小而全),规模和低效已经到了一个荒诞的地步。不是“调整是必须的”这么轻描淡写,而是要大刀砍,大力集中,才能让军工达到合理的水平。
第二,军工在2000后以好起来,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我前面说的“锅里有了”,第二是军工人不应“放声痛哭”,而要弹冠相庆的96年“两国论”、99年炸馆事件。至于结构调整的思路,张将军只是泛泛说了一些,真正的成果还是实践中来的。
长痛不如短痛,天朝军工体系不能小修小补,只能大改大修

最近这十年就发展很好,相信2020的时候,将会有一大批先进装备普及,起码对比欧美整体上能缩短十年的时间,由20-30年的差距,缩短到10-20年
G6-52L 发表于 2009-8-4 09:22
确实如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李登辉、没有陈水扁,美国人没有炸大使馆,那么我们的军队可能现在还是被要求“军队要忍耐”,根本不会有人想着给军队涨工资,军工企业可能还是半死不活的挂着,我们CDer还看着J8猜测着J10长啥模样。
所以,可以说李登辉、陈水扁还有炸大使馆的美国人对中国军队和军工企业都是有功的
对于跨入新世纪时忐忑不安的军工人而言,陈阿扁的上台确实带来了“提地位、增订货”的机遇。同样,解放军将领们也同样抓住了“强军报国”的机遇。
凤凰博客日前刊出文章称:“从历史到现实,从经济到政治,都与朝鲜具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将在克林顿访朝后再次陷入被动和尴尬。一是中国一直努力推动的六方会谈,将在美朝直接对话后被晾在一边,中国将成为天下的笑柄;二是中国维护东北亚势力均衡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失去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真正的话语权;三是所谓“唇亡齿寒”,朝鲜拥抱美国的结果,将是中国失去天然的外交屏障,美国对华战略前沿将逼近中国的东北边境,中国的战略纵深显著缩小,其危险性不亚于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构成的威胁”。对待这样的问题,说软话或说硬话,都无助于解决面临的威胁,根本所在还是要构筑强大的经济和国防力量。
应该注意到全球军工发展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不景气将刺激军火贸易的竞争。在美欧国家占据武器出口大腕的地位仍将继续维持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将走向多极化的特点,这将导致全球军工产业格局的新变动。首先,军事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进一步集中在美欧发达国家。这种局面使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兵器工业上遇到了更高的技术门槛和资金困难,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兵器工业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次,大部分军工企业防务收入的连年攀升凸显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武器的需求不断增大。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08年度来自防务领域的收入是395亿美元,比 2004年多55亿美元,波音公司也达到了311亿美元。第三,模糊军种界限来发展装备技术成为未来趋势。美国国防部明确指出,应当停止将军工产业视为舰船的制造者、飞机的制造者和坦克装甲车辆的制造者,而应当开始将其视为所需作战效果(能力)的提供者,并把军工直接纳入军事力量的范畴,从而使军工产业的专业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军工产业基础将变得更加广泛。
要成为列强的路不好走
人家过的桥确实比我们走的路还要多
后面的路,还很长
LZ说得很有深度!
作为军工人我深有同感。而且,现在的人都被“经济效益”洗了脑,干事可不比以前了。
马甲1号 发表于 2009-8-4 08:36


马甲1号 那个是卫星功臣 而且不是卖茶叶蛋 是送报纸 是武汉的
http://hb.qq.com/a/20090728/000039_1.htm
18# bizon


宋晓军的博客提过这本书
中国军工的出路,我以为还是军民结合,走私有化之路。
潇洒书生 发表于 2009-8-4 08:09
很简单,而且上文已经提到,因为根本没花足够的银子。
潇洒书生 发表于 2009-8-4 08:09

对内一声吼的都是影响"河蟹"社会 影响ZF形象的...
赞同LZ,送花支持.[:a15:]
潇洒书生 发表于 2009-8-4 08:09
:D 那你说一个可行性办法?  个人看来,至少TG没有像前两朝一样丢失首都,而且领土问题几乎都是历史遗留,随着TG的强大,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问题,香港澳门就是明证,TG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时候,某些人还在划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