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创办海军航校的艰苦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13:51
      
文/杨希公

  弹指一挥间。从1951年我调入海军航校,至今已是五十年有余。建校初期艰苦创校的往事历历在目,终身难忘。艰苦创业的精神锤炼了我们这一代人,使我们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得以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努力为军队院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零开始 艰苦建校园

  我到海军航校时,正是建校初期。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抗美援朝的战火刚刚燃起,国家经济建设处在起步之初,因此各方面困难很多也很大。校区原是日军营地,后被国民党军队接手,国民党逃跑时又加以破坏。校园内,包括飞机场遍地杂草,一片荒凉,庭院荒芜,房屋失修,瓦砾遍地。要在这样的地方建立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几乎是从零开始。但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全校同志多数是从陆军各部队调过来的,部分教员是从地方大学抽调来的助教或大学毕业生,还有部分是抗美援朝的青年学生。学校领导大都是经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虎将",大家从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共同为创建航校而努力。

  建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修建好机场和校园。靠什么?靠双手!

  从将军到战士,冒着酷暑严寒,在已不能起飞降落的沧口机场废墟上,挥镐舞锹,一点一点地填平了炸弹坑,清除了飞机残骸,铲除了杂树乱草,建起了长长跑道,修好了几座机库机窝,使飞机场逐步平整、规范。当我们看到飞行学员驾驶飞机腾空而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多么喜悦!

  校园内,房前屋后的道路都是凹凸不平的土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根本没有可以走的路。从这里经过,通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们硬是一镐一锹地整平,在校园内逐步建成能通车走路的道路网。每当春季,全校人员都要挥镐在马路两旁与空地上种植树木。如今,这些松柏已成排成林,高耸入天。

  建校初期,各项设施不全,在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很落后,没有澡堂,没有电影院......但这些困难都没有让我们后退半步。每到周末,我们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周六下午,政治干事为我们到工人俱乐部影院购买电影票,晚饭后,我们就整队前往影院观看国产或苏联影片;周日上午,我们分批到地方澡堂洗澡;周日晚上有时还到驻地纺织厂进行联欢活动,唱歌跳舞;周六下午党团活动时间,我们常组织篮球、排球比赛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等,还请校首长讲他们的长征故事……这样,每个周末的生活都过得丰富多彩,充实而有意义。

  在那创校的火红岁月里,虽然我们每走一步都很艰苦,生活条件也很差,但我们的生活充满喜悦,十分充实,同志们都是朝气蓬勃、默默奉献,谁也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总是想着自己怎样为航校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党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

  1951年8月31日我刚到航校几个月,朱德总司令来航校视察。为了以更整齐的队伍、威武的军容接受总司令的检阅,8月30日学校组织了预演,我们都穿起雪白的海军礼服,精神抖擞地排起方队,接受学校首长的预演检阅,预演十分成功,学校首长十分满意。

  31日这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上午我们按照预演的要求,在机场一侧排起整齐壮观的队伍,每个同志都十分激动、兴奋。9点钟,一架里2飞机降落在机场跑道上,不多时,我们就听到赵汇川校长洪亮的口令:"立正!"整个方队立刻鸦雀无声,赵校长跑步来到总司令前,进行简短的报告。这声音虽然离我们队伍几百米远,但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随后,总司令在海军司令肖劲光的陪同下,来到我们队伍面前进行检阅。他穿着一身白色的海军服,威武健壮,不时喊着"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我们齐声有力地回答:"祝总司令身体健康"、"为人民服务"。陪同总司令视察的还有公安部长罗瑞卿、总政主任肖华等。总司令检阅队伍后,观看了初级教练机的飞行表演,参观了实验室,并勉励航校教职员工"努力学习,提高技术"。朱总司令来校视察指导,使我们受到巨大鼓舞。在总司令来校视察时,我们教研室还派出了照像经验十分丰富的张教员,随同拍摄总司令在校的活动。后来我们教研室的每个同志都要了一套总司令来校视察的照片。我一直珍藏至今,每当翻阅这些照片时,总有一股暖流涌向全身,仍然能够感到老首长的亲切关怀。
建校以来,解放军总部与海军首长都十分关心航校的建设。1954年春天,国防部长彭德怀也亲临我校视察,他还来到我所在教研室的实验室进行检查,仔细询问了有关设备的性能、特点等问题,在场的教员一一作了回答。总部的五位副总长多次分别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更是多次来校,并先后五次在学校干部大会上作指导。中央、总部、海军首长对学校的关心与指导,对航校的广大干部战士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办好学校的力量。正是在党的关怀下,航校沿着扩大办学的道路逐步办成了一所具有海航特色的军校。

边学边干 走上军校讲坛

  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我调入航校学员队学习不久,就被抽调到训练部门当教员。虽然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对于航空专业来说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呢?训练部门与科里的领导鼓励我说:"没关系,可以边学边干。"当时没有完整的教材,只有由苏联专家编写后译成中文的一部分资料和从空军航校索取来的部分材料,但这两部分教材都不能直接发给学员。我同其他教员一起在边学习、边整理过程中编写了很不成熟的讲义。当时也没铅印,都是油印的,而专门的刻印组任务重,往往完不成任务,因此经常是我们自己刻在蜡纸上再去油印。备课时,许多内容看不懂,就向老教员请教,自己钻研。苏联专家曾给我们讲过几次课,但那都是提纲式的讲课,大部分内容还需要自己去啃去理解。一本厚厚的教材就得反复钻研、切磋、研究、讨论。讲设备课前,我就到实验室趴在设备上,对照实物摸索,顺藤摸瓜,一个零件、一个部件地拆下来,装上去,一点一滴地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增长知识。

  当时,根据学员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的情况,学校领导特别提出要大力开展"形象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模型进行教学。为此我们自己动手绘挂图,自己动手做模型,使讲课的内容更加切合实际,通俗易懂。为了上课,既要自己搞懂又要写教案,既要考虑教学方法又要制作形象教具,因此时间总是不够用,整个教学大楼经常是整夜灯火通明,没有一个教员偷懒。我记得有段时间,领导为了要求大家不要熬夜,不得不采取晚上拉电闸关灯的办法,强制大家休息。

  为了密切教学关系,学校要求教员任教期间做到与学员"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同学习。要对学员做到既管教学,又要抓思想、带作风,定时开展评教评学,在学员中开展包教保学,互教互学活动。这些办法的实行,密切了教学关系。学员把教员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当时有的学员是从陆军调来的干部,虽然他们的年龄比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员还大,但对我们都十分尊敬。

  我在任教时,曾到学员队"五同"过几次。有一次爬上铺时不慎摔了下来,学员从此以后一定让我睡在下铺。晚上,我由于备课,经常在熄灯后回宿舍,学员总是给我铺好被子,打好洗脸水,对我照顾十分周到。学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他们中既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也有不少是小学程度,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十分刻苦,而且注重团结互助。当时要求做到包教保学,就是要求教员包学员学会,学员要保证把知识学到手,教不会教员心里着急;学不会,学员更是心急如焚,于是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千方百计地把课程搞懂。在那个时代,从来没有发生过考试作弊的现象,考试成绩不及格的情况都极少发生。学员们个个都急切地想把知识学到手,为将来让飞机飞上天打好基础。

  记得在1952年初,飞行学员冯孝义--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经过苏联专家的带飞与他自己的刻苦努力,第一个放了单飞,这也是我国海军第一个单独架机飞上蓝天的人。喜讯传来,全校象过节一样欢欣鼓舞,海军领导机关为此特发来了贺电,我们个个从心里感到自豪和骄傲。
<P>  岁月流逝。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海军航校已走过半个多世纪。她历经了艰苦创校的岁月,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十年内乱的洗劫以及改革开放大好时期,学校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在1980年代退休以后,有幸仍在学校训练部门帮助工作十多年,耳闻目睹并参与整个历程。学校在各项建设,如校园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员队伍建设等诸方面仍坚持其艰苦奋斗的办校传统。如今的航校已成为一所设备齐全、水平较高,在军内享有盛誉的培养海军航空高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院校---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我由衷地为母校发展迅速而感到高兴。 </P>
<P>青岛军休五所离休干部
</P>
文/杨希公

  弹指一挥间。从1951年我调入海军航校,至今已是五十年有余。建校初期艰苦创校的往事历历在目,终身难忘。艰苦创业的精神锤炼了我们这一代人,使我们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得以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努力为军队院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零开始 艰苦建校园

  我到海军航校时,正是建校初期。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抗美援朝的战火刚刚燃起,国家经济建设处在起步之初,因此各方面困难很多也很大。校区原是日军营地,后被国民党军队接手,国民党逃跑时又加以破坏。校园内,包括飞机场遍地杂草,一片荒凉,庭院荒芜,房屋失修,瓦砾遍地。要在这样的地方建立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几乎是从零开始。但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全校同志多数是从陆军各部队调过来的,部分教员是从地方大学抽调来的助教或大学毕业生,还有部分是抗美援朝的青年学生。学校领导大都是经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虎将",大家从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共同为创建航校而努力。

  建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修建好机场和校园。靠什么?靠双手!

  从将军到战士,冒着酷暑严寒,在已不能起飞降落的沧口机场废墟上,挥镐舞锹,一点一点地填平了炸弹坑,清除了飞机残骸,铲除了杂树乱草,建起了长长跑道,修好了几座机库机窝,使飞机场逐步平整、规范。当我们看到飞行学员驾驶飞机腾空而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多么喜悦!

  校园内,房前屋后的道路都是凹凸不平的土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根本没有可以走的路。从这里经过,通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们硬是一镐一锹地整平,在校园内逐步建成能通车走路的道路网。每当春季,全校人员都要挥镐在马路两旁与空地上种植树木。如今,这些松柏已成排成林,高耸入天。

  建校初期,各项设施不全,在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很落后,没有澡堂,没有电影院......但这些困难都没有让我们后退半步。每到周末,我们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周六下午,政治干事为我们到工人俱乐部影院购买电影票,晚饭后,我们就整队前往影院观看国产或苏联影片;周日上午,我们分批到地方澡堂洗澡;周日晚上有时还到驻地纺织厂进行联欢活动,唱歌跳舞;周六下午党团活动时间,我们常组织篮球、排球比赛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等,还请校首长讲他们的长征故事……这样,每个周末的生活都过得丰富多彩,充实而有意义。

  在那创校的火红岁月里,虽然我们每走一步都很艰苦,生活条件也很差,但我们的生活充满喜悦,十分充实,同志们都是朝气蓬勃、默默奉献,谁也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总是想着自己怎样为航校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党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

  1951年8月31日我刚到航校几个月,朱德总司令来航校视察。为了以更整齐的队伍、威武的军容接受总司令的检阅,8月30日学校组织了预演,我们都穿起雪白的海军礼服,精神抖擞地排起方队,接受学校首长的预演检阅,预演十分成功,学校首长十分满意。

  31日这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上午我们按照预演的要求,在机场一侧排起整齐壮观的队伍,每个同志都十分激动、兴奋。9点钟,一架里2飞机降落在机场跑道上,不多时,我们就听到赵汇川校长洪亮的口令:"立正!"整个方队立刻鸦雀无声,赵校长跑步来到总司令前,进行简短的报告。这声音虽然离我们队伍几百米远,但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随后,总司令在海军司令肖劲光的陪同下,来到我们队伍面前进行检阅。他穿着一身白色的海军服,威武健壮,不时喊着"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我们齐声有力地回答:"祝总司令身体健康"、"为人民服务"。陪同总司令视察的还有公安部长罗瑞卿、总政主任肖华等。总司令检阅队伍后,观看了初级教练机的飞行表演,参观了实验室,并勉励航校教职员工"努力学习,提高技术"。朱总司令来校视察指导,使我们受到巨大鼓舞。在总司令来校视察时,我们教研室还派出了照像经验十分丰富的张教员,随同拍摄总司令在校的活动。后来我们教研室的每个同志都要了一套总司令来校视察的照片。我一直珍藏至今,每当翻阅这些照片时,总有一股暖流涌向全身,仍然能够感到老首长的亲切关怀。
建校以来,解放军总部与海军首长都十分关心航校的建设。1954年春天,国防部长彭德怀也亲临我校视察,他还来到我所在教研室的实验室进行检查,仔细询问了有关设备的性能、特点等问题,在场的教员一一作了回答。总部的五位副总长多次分别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更是多次来校,并先后五次在学校干部大会上作指导。中央、总部、海军首长对学校的关心与指导,对航校的广大干部战士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办好学校的力量。正是在党的关怀下,航校沿着扩大办学的道路逐步办成了一所具有海航特色的军校。

边学边干 走上军校讲坛

  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我调入航校学员队学习不久,就被抽调到训练部门当教员。虽然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对于航空专业来说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呢?训练部门与科里的领导鼓励我说:"没关系,可以边学边干。"当时没有完整的教材,只有由苏联专家编写后译成中文的一部分资料和从空军航校索取来的部分材料,但这两部分教材都不能直接发给学员。我同其他教员一起在边学习、边整理过程中编写了很不成熟的讲义。当时也没铅印,都是油印的,而专门的刻印组任务重,往往完不成任务,因此经常是我们自己刻在蜡纸上再去油印。备课时,许多内容看不懂,就向老教员请教,自己钻研。苏联专家曾给我们讲过几次课,但那都是提纲式的讲课,大部分内容还需要自己去啃去理解。一本厚厚的教材就得反复钻研、切磋、研究、讨论。讲设备课前,我就到实验室趴在设备上,对照实物摸索,顺藤摸瓜,一个零件、一个部件地拆下来,装上去,一点一滴地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增长知识。

  当时,根据学员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的情况,学校领导特别提出要大力开展"形象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模型进行教学。为此我们自己动手绘挂图,自己动手做模型,使讲课的内容更加切合实际,通俗易懂。为了上课,既要自己搞懂又要写教案,既要考虑教学方法又要制作形象教具,因此时间总是不够用,整个教学大楼经常是整夜灯火通明,没有一个教员偷懒。我记得有段时间,领导为了要求大家不要熬夜,不得不采取晚上拉电闸关灯的办法,强制大家休息。

  为了密切教学关系,学校要求教员任教期间做到与学员"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同学习。要对学员做到既管教学,又要抓思想、带作风,定时开展评教评学,在学员中开展包教保学,互教互学活动。这些办法的实行,密切了教学关系。学员把教员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当时有的学员是从陆军调来的干部,虽然他们的年龄比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员还大,但对我们都十分尊敬。

  我在任教时,曾到学员队"五同"过几次。有一次爬上铺时不慎摔了下来,学员从此以后一定让我睡在下铺。晚上,我由于备课,经常在熄灯后回宿舍,学员总是给我铺好被子,打好洗脸水,对我照顾十分周到。学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他们中既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也有不少是小学程度,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十分刻苦,而且注重团结互助。当时要求做到包教保学,就是要求教员包学员学会,学员要保证把知识学到手,教不会教员心里着急;学不会,学员更是心急如焚,于是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千方百计地把课程搞懂。在那个时代,从来没有发生过考试作弊的现象,考试成绩不及格的情况都极少发生。学员们个个都急切地想把知识学到手,为将来让飞机飞上天打好基础。

  记得在1952年初,飞行学员冯孝义--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经过苏联专家的带飞与他自己的刻苦努力,第一个放了单飞,这也是我国海军第一个单独架机飞上蓝天的人。喜讯传来,全校象过节一样欢欣鼓舞,海军领导机关为此特发来了贺电,我们个个从心里感到自豪和骄傲。
<P>  岁月流逝。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海军航校已走过半个多世纪。她历经了艰苦创校的岁月,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十年内乱的洗劫以及改革开放大好时期,学校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在1980年代退休以后,有幸仍在学校训练部门帮助工作十多年,耳闻目睹并参与整个历程。学校在各项建设,如校园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员队伍建设等诸方面仍坚持其艰苦奋斗的办校传统。如今的航校已成为一所设备齐全、水平较高,在军内享有盛誉的培养海军航空高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院校---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我由衷地为母校发展迅速而感到高兴。 </P>
<P>青岛军休五所离休干部
</P>
我们的第一所航校是以重庆号的原班人马组建的吧,哎其实那个年代共产党就没能力要那么艘大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