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今人对《孙子兵法》度、量、数、称、胜的错误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8:16
谈谈今人对《孙子兵法》度、量、数、称、胜的错误解释


王洪武


        “度”、“量”、“数”、“称”、“胜”这五个在中国传统兵学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概念,早已被世人所熟悉。至于这五个概念之间的相生关系,在今本《孙子兵法•形》中亦有所阐述,即“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然而,自张藏本《孙武兵法》的部分内容被披露出来后,今人对上述这五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及相互之间的相生关系的理解,就势必需要重新来认识了!

        一、传统的理解
        今本《孙子兵法•形》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对孙子上述论点的传统释义为:
        度:《礼记•明堂位》:“度为丈尺、高卑、广狭也。”贾林曰:“度,土地也。”此言土地幅员。
        量:《汉书•律历志》:“量者,禽、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此言物资多少。
        数:贾林注曰:“算数也。以数推之,则众寡可知,虚实可见。”王皙曰:“百千也。”此言部队实力的强弱、兵员的多寡。
        称:《楚辞•惜誓》“苦称量之不审兮”,王逸注:“称所以知轻重。”杜牧注:“称,校也。”此言衡量双方实力之对比的状况。
        胜:指胜负仇劣的情实。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曹操注:“因地形势而度之。”地,指国土幅员。此句言敌我交战,必先以双方所拥有的土地幅员为基础。
        度生量:赵本学注:“既度之,则其地之所容者何阵,或当用广、用长、用圆、用方,奇正当居何处,当分为几阵,皆可知矣,此‘度生量’也。”此言基于双方拥有“地利”状况,可知其物质资源之储备及国力之强弱也。
        量生数:梅尧臣注:“因量以得众寡之数。”此言物质资源状况之计量,可知所拥兵员之众寡。
        数生称:王皙注:“喻强弱之形势也。”此言由兵员之众寡可知双方兵力强弱之对比。
        称生胜:曹操注:“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此言由双方强弱形势之衡量对比,可知其优劣胜负之情状。
        具体可以译成白话为:“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

        二、传统释义存在的疑问
        首先,今本《孙子兵法》13篇中,“度”字仅在《形》篇中出现过三次:一是,“一曰度”;二是,“地生度”;三是,“度生量”。在其他各篇中,均没有出现过“度”字。也就是说,对于“度”字的理解,只能从《形》这一篇中去寻找答案,而无任何其他佐证以资参考。
        其次,传统对“度”的理解,缘于“地生度”,而今本《孙子兵法•形》中并没有对“地”加以详细说明。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通观今本《孙子兵法》,凡提出任何重要的概念,均会做出具体的说明(今本《孙子兵法•火攻》中,亦未对“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的概念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如今本《孙子兵法•计》中关于“道”“天”“地”“将”“法”的说明,《孙子兵法•地形》中对“通”“挂”“支”“走”“驰”“陷”“崩”“乱”“北”的解释,等等。而传统对今本《孙子兵法•形》中“地”的解释,受到了今本《孙子兵法•计》中“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的严重影响,所以才有了“度,土地幅员”和“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的理解。
        再次,对古代作品中某一文字的理解,应该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同时要考虑“全文的主旨”所要阐述的问题是什么。《孙子兵法》应当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完成,其“文风”应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献类似。而传统对“度”的理解的文字依据为《礼记•明堂位》及贾林的注(见上),没有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献。《礼记》和《汉书》均为汉代作品并且此文献并不是讲军事的,因此以汉代的作品考证春秋战国时的文献,是“本末倒置”。
        最后,如果说今本《孙子兵法•形》中的“地,为广狭”、“度,为土地幅员”,那么这两个概念的属性就是相同的,从而“地”与“度”的关系就与“度”与“量”的关系、“量”与“数”的关系、与“称”的关系、“称”与“胜”的关系在“相生”的属性上不一致,同时与“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这一排比句式及顶真式的修辞语言形式所体现的逻辑关系相悖。
        因此,对“度”、“量”、“称”、“数”、“胜”概念的理解的核心在对“度”的正确理解上,而由于今本《孙子兵法》中“度”字的“孤独”,出现错误的理解亦属正常。对“度”的理解错了,对其下层关系中的“量”“数”“称”“胜”的理解自然就会有所偏颇。

        三、打开解释“度”的正确含义的钥匙在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之中
        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曰:“《中平兵典》九法: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度,五曰量,六曰夺,七曰数,八曰称,九曰胜。天生地,地生人,人生度,度生量,量生夺,夺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从上段文字,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今本《孙子兵法•形》中开篇的“兵法”,应该为“《中平兵典》”。二是,今本《孙子兵法•形》只提出了“度”、“量”、“数”、“称”、“胜”这五个概念,再加上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地”,共六个;而《孙武兵法•六胜》中提出了“天”、“地”、“人”、“度”、“量”、“夺”、“数”、“称”、“胜”等九个概念,比今本《孙子兵法•形》多了“天”、“人”和“夺”三个概念。两个版本论述的概念的数量不同,概念叙述的顺序却是相同的;同时,“天”、“地”、“人”这三个概念相连,独独一个“夺”字让今本《孙子兵法•形》中的“度”、“量”、“数”、“称”、“胜”这五个概念分开了。
        这个“夺”字就是那个“祸起”的“萧墙”。
        今本《孙子兵法》中共有四处提到“夺”字,分别是:《军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九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火攻》:“水可以绝,不可以夺。”这四个“夺”字的基本含为“夺取”、“动摇”。如果我们依据今本《孙子兵法》中的对“夺”字的这种理解,并且像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那样将“夺”字放置在今本《孙子兵法•形》中的“度”、“量”、“数”、“称”、“胜”中的“量”和“数”之间,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要对今本《孙子兵法•形》中的“度”、“量”、“数”、“称”、“胜”的概念要重新认识;另一方面,用今本《孙子兵法》中出现“夺”字的基本含义,很难将这几个概念解释清楚,因为不可能将“量生夺”解释成“‘物资的数量’产生‘夺取’”,将“夺生数”解释成“‘夺取’产生‘兵力的数量’”。
        因此,怎样正确解释“夺”字,成为正确解释“度”、“量”、“数”、“称”、“胜”这五个人们熟知的概念的重要环节。
        正确解释“夺”字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第一,要通观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提出的九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张藏本中除了讲述了“天生地,地生人,人生度,度生量,量生夺,夺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就是“故兵出以道,决以天地人,谋以度量夺,变以数称胜”,将这九个概念分成了三组。
        第二,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所论述的问题是“战略问题”和“军事哲学”,而非“战术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今本《孙子兵法》各篇的内容在体例上的混乱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某一篇中既有战略问题、又有战术问题。而张藏本《孙武兵法》各篇的结构远远比今本《孙子兵法》要强,讲战略问题只讲战略,讲战术问题的只讲战术。
        第三,要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献进行比对。
        第四,由于古代文字简洁,不像今天的汉语这样有如此多的词汇可供我们使用,因此要用“军事语言”来翻译,而不能用“直接的字面意义”。这一点十分重要,目前许多搞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在翻译古代兵书时,由他们缺少军事实践经验,他们军事语言就显得匮乏,造成了许多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根据上述原则,现将“天”、“地”、“人”、“度”、“量”、“夺”、“数”、“称”、“胜”等九个概念做如下释义:
        天:天道,即自然规律。古人“仰观俯察”,逐步认识了自然规律,“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不过,四时不忒”,春夏秋冬推移,从无差错,从这些天文现象、气候更迭、天气变化等“天”象中观察到“时”的变化。
        地:地道,即自然条件。古人从地形地貌、植被物产、位置环境等“地”貌中发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人:人道,即人的行为准则。人在天地间,也随天地之道的变化而变化、运动而运动,天、地、人是浑然一体的。古人从人禽的二重化、圣凡的二重化、性情的二重化中明确了“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操守和价值判断。
        度:法制,法度。《说文•又部》:“度,法制也。”《字彙•广部》:“度,法也,则也。”《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孔颖达疏:“准法谓之度。”从《中平兵典》所言的“天”、“地”、“人”、“量”、“夺”的内涵及《孙武兵法》对战争的着重论述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度”应为“国家制度”,进一步从军事战略的角度上讲,此处的“度”应当解释为“国家战略”。
        量:法度,准则。《管子•牧民》:“上无量,则民乃妄。”《韩非子•诡使》:“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贤婴上而不得见。”《礼纪•月令》:“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郑玄注:“量,谓物善恶之旧法。”从《中平兵典》所言的“天”、“地”、“人”、“度”、“夺”的内涵及《孙武兵法》对战争的着重论述的角度来看,这里的“量”就应为从属于“度”(国家制度)的“军事制度”,引申为“军事战略”。
        夺:争取,竞争。《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从《荀子•王制》“夺人”、“夺与”、“夺地”的三种形态以及《中平兵典》中“天”、“地”、“人”、“度”、“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来看,此处的“夺”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夺取”,而应解释为具体的“军事策略”。
        对“夺”的解释至关重要。前述《荀子•王制》片段的译文为:“要称王天下的和别国争夺民众,要称霸诸侯的和别国争夺同盟国,只图逞强的和别国争夺土地。和别国争夺民众的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臣子,和别国争夺同盟国的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朋友,和别国争夺土地的就会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敌人。使诸侯臣服的能称王天下,同诸侯友好的能称霸诸侯,和诸侯为敌的就危险了。”可以说明,“夺”是根据不同的“军事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不同的“军事策略”。
        数:数目,如人数。《礼纪•王制》:“度,量,数,制。”郑玄注:“数,百、十也。”《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这里指“军队的数量”,从军事战略的角度上讲和《孙武兵法》中诸多军事思想来看,单一的军队数量并不是取胜的唯一条件,因此,这里的“数”应当解释军队的数量、质量、军队的实战能力、谋略水平等综合的“军事实力”。
        称(chēng):衡量,揣度。《晏子春秋•问下》:“称财多寡则节用之。”张纯一校注:“称,量也。”《韩非子•人主》:“明主者,推功而爵绿,称能而官事。”从《中平兵典》所言的“数”、“称”、“胜”的相互关系来看,这里的“称”应是指进行交战双方的军事力量的对比而判断出优劣,引申为“军力优劣”。
        胜:胜利;赢,与“败”相反。《尔雅•释诂上》“胜,克也。”《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从《中平兵典》所言的“数”、“称”、“胜”的相互关系来看,这里的“胜”应为在进行对比后的“军力优劣”的态势下,可以判断出谁胜、谁负,即“胜负态势”。
        以上对九个概念的解释,一是符合“论述战略的需要”,而非仅从“战术意义”上去理解;二是符合“逻辑”,“大的生小的”、“上面的生下面的”等,九个概念之间的递减关系、递降关系明显、明确;三是,可以充分说明“决以天地人,谋以度量夺,变以数称胜”。
        把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前面的内容翻译成白话:“自然规律决定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决定人的行为准则,人的行为准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略方针,一个国家的战略方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军事策略,军事策略决定着军事实力,军事实力决定着交战双方的军力优劣,而军力的优劣决定着战争胜负的态势。这‘九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由这种规律来制约着的。所以,一个国家在开展军队建设、进行作战时都必须以这个规律为准绳,用自然规律、自然条件、行为准则来决定战争方针,用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军事策略来谋划战争,用军事实力、军力优劣、胜负态势来指导战争中的权变。“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是,今本《孙子兵法》由于内容的不足,一个“夺”字的缺失,造成了今人甚至古人对“度”、“量”、“数”、“称”、“胜”理解的严重错误,把人们对今本《孙子兵法》中这五个概念的理解送到了“千里之外”。同时,对今本《孙子兵法》中“度”、“量”、“数”、“称”、“胜”的正确理解,关系到今本《孙子兵法》的基本理论体系问题,是“不可不察”的。
        二是,张藏本《孙武兵法》82篇,其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而今本《孙子兵法》理应为《孙武兵法》的简本。
        三是,我们应该用缜密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孙武兵法》,不要像十几年前那样“棍棒齐飞”。

        一部不完整的《红楼梦》造就了“红学”,而孙武的《孙武兵法》和《孙子兵法》远比《红楼梦》的意义要大,对《孙武兵法》的研究,会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问题,会影响到中国的文化史、文字史、军事史、思想史等,“孙氏兵学”或者“孙学”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产生的。谈谈今人对《孙子兵法》度、量、数、称、胜的错误解释

王洪武

        “度”、“量”、“数”、“称”、“胜”这五个在中国传统兵学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概念,早已被世人所熟悉。至于这五个概念之间的相生关系,在今本《孙子兵法•形》中亦有所阐述,即“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然而,自张藏本《孙武兵法》的部分内容被披露出来后,今人对上述这五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及相互之间的相生关系的理解,就势必需要重新来认识了!

        一、传统的理解
        今本《孙子兵法•形》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对孙子上述论点的传统释义为:
        度:《礼记•明堂位》:“度为丈尺、高卑、广狭也。”贾林曰:“度,土地也。”此言土地幅员。
        量:《汉书•律历志》:“量者,禽、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此言物资多少。
        数:贾林注曰:“算数也。以数推之,则众寡可知,虚实可见。”王皙曰:“百千也。”此言部队实力的强弱、兵员的多寡。
        称:《楚辞•惜誓》“苦称量之不审兮”,王逸注:“称所以知轻重。”杜牧注:“称,校也。”此言衡量双方实力之对比的状况。
        胜:指胜负仇劣的情实。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曹操注:“因地形势而度之。”地,指国土幅员。此句言敌我交战,必先以双方所拥有的土地幅员为基础。
        度生量:赵本学注:“既度之,则其地之所容者何阵,或当用广、用长、用圆、用方,奇正当居何处,当分为几阵,皆可知矣,此‘度生量’也。”此言基于双方拥有“地利”状况,可知其物质资源之储备及国力之强弱也。
        量生数:梅尧臣注:“因量以得众寡之数。”此言物质资源状况之计量,可知所拥兵员之众寡。
        数生称:王皙注:“喻强弱之形势也。”此言由兵员之众寡可知双方兵力强弱之对比。
        称生胜:曹操注:“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此言由双方强弱形势之衡量对比,可知其优劣胜负之情状。
        具体可以译成白话为:“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

        二、传统释义存在的疑问
        首先,今本《孙子兵法》13篇中,“度”字仅在《形》篇中出现过三次:一是,“一曰度”;二是,“地生度”;三是,“度生量”。在其他各篇中,均没有出现过“度”字。也就是说,对于“度”字的理解,只能从《形》这一篇中去寻找答案,而无任何其他佐证以资参考。
        其次,传统对“度”的理解,缘于“地生度”,而今本《孙子兵法•形》中并没有对“地”加以详细说明。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通观今本《孙子兵法》,凡提出任何重要的概念,均会做出具体的说明(今本《孙子兵法•火攻》中,亦未对“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的概念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如今本《孙子兵法•计》中关于“道”“天”“地”“将”“法”的说明,《孙子兵法•地形》中对“通”“挂”“支”“走”“驰”“陷”“崩”“乱”“北”的解释,等等。而传统对今本《孙子兵法•形》中“地”的解释,受到了今本《孙子兵法•计》中“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的严重影响,所以才有了“度,土地幅员”和“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的理解。
        再次,对古代作品中某一文字的理解,应该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同时要考虑“全文的主旨”所要阐述的问题是什么。《孙子兵法》应当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完成,其“文风”应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献类似。而传统对“度”的理解的文字依据为《礼记•明堂位》及贾林的注(见上),没有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献。《礼记》和《汉书》均为汉代作品并且此文献并不是讲军事的,因此以汉代的作品考证春秋战国时的文献,是“本末倒置”。
        最后,如果说今本《孙子兵法•形》中的“地,为广狭”、“度,为土地幅员”,那么这两个概念的属性就是相同的,从而“地”与“度”的关系就与“度”与“量”的关系、“量”与“数”的关系、与“称”的关系、“称”与“胜”的关系在“相生”的属性上不一致,同时与“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这一排比句式及顶真式的修辞语言形式所体现的逻辑关系相悖。
        因此,对“度”、“量”、“称”、“数”、“胜”概念的理解的核心在对“度”的正确理解上,而由于今本《孙子兵法》中“度”字的“孤独”,出现错误的理解亦属正常。对“度”的理解错了,对其下层关系中的“量”“数”“称”“胜”的理解自然就会有所偏颇。

        三、打开解释“度”的正确含义的钥匙在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之中
        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曰:“《中平兵典》九法: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度,五曰量,六曰夺,七曰数,八曰称,九曰胜。天生地,地生人,人生度,度生量,量生夺,夺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从上段文字,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今本《孙子兵法•形》中开篇的“兵法”,应该为“《中平兵典》”。二是,今本《孙子兵法•形》只提出了“度”、“量”、“数”、“称”、“胜”这五个概念,再加上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地”,共六个;而《孙武兵法•六胜》中提出了“天”、“地”、“人”、“度”、“量”、“夺”、“数”、“称”、“胜”等九个概念,比今本《孙子兵法•形》多了“天”、“人”和“夺”三个概念。两个版本论述的概念的数量不同,概念叙述的顺序却是相同的;同时,“天”、“地”、“人”这三个概念相连,独独一个“夺”字让今本《孙子兵法•形》中的“度”、“量”、“数”、“称”、“胜”这五个概念分开了。
        这个“夺”字就是那个“祸起”的“萧墙”。
        今本《孙子兵法》中共有四处提到“夺”字,分别是:《军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九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火攻》:“水可以绝,不可以夺。”这四个“夺”字的基本含为“夺取”、“动摇”。如果我们依据今本《孙子兵法》中的对“夺”字的这种理解,并且像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那样将“夺”字放置在今本《孙子兵法•形》中的“度”、“量”、“数”、“称”、“胜”中的“量”和“数”之间,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要对今本《孙子兵法•形》中的“度”、“量”、“数”、“称”、“胜”的概念要重新认识;另一方面,用今本《孙子兵法》中出现“夺”字的基本含义,很难将这几个概念解释清楚,因为不可能将“量生夺”解释成“‘物资的数量’产生‘夺取’”,将“夺生数”解释成“‘夺取’产生‘兵力的数量’”。
        因此,怎样正确解释“夺”字,成为正确解释“度”、“量”、“数”、“称”、“胜”这五个人们熟知的概念的重要环节。
        正确解释“夺”字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第一,要通观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提出的九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张藏本中除了讲述了“天生地,地生人,人生度,度生量,量生夺,夺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就是“故兵出以道,决以天地人,谋以度量夺,变以数称胜”,将这九个概念分成了三组。
        第二,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所论述的问题是“战略问题”和“军事哲学”,而非“战术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今本《孙子兵法》各篇的内容在体例上的混乱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某一篇中既有战略问题、又有战术问题。而张藏本《孙武兵法》各篇的结构远远比今本《孙子兵法》要强,讲战略问题只讲战略,讲战术问题的只讲战术。
        第三,要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献进行比对。
        第四,由于古代文字简洁,不像今天的汉语这样有如此多的词汇可供我们使用,因此要用“军事语言”来翻译,而不能用“直接的字面意义”。这一点十分重要,目前许多搞古文字的专家、学者在翻译古代兵书时,由他们缺少军事实践经验,他们军事语言就显得匮乏,造成了许多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根据上述原则,现将“天”、“地”、“人”、“度”、“量”、“夺”、“数”、“称”、“胜”等九个概念做如下释义:
        天:天道,即自然规律。古人“仰观俯察”,逐步认识了自然规律,“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不过,四时不忒”,春夏秋冬推移,从无差错,从这些天文现象、气候更迭、天气变化等“天”象中观察到“时”的变化。
        地:地道,即自然条件。古人从地形地貌、植被物产、位置环境等“地”貌中发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人:人道,即人的行为准则。人在天地间,也随天地之道的变化而变化、运动而运动,天、地、人是浑然一体的。古人从人禽的二重化、圣凡的二重化、性情的二重化中明确了“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操守和价值判断。
        度:法制,法度。《说文•又部》:“度,法制也。”《字彙•广部》:“度,法也,则也。”《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孔颖达疏:“准法谓之度。”从《中平兵典》所言的“天”、“地”、“人”、“量”、“夺”的内涵及《孙武兵法》对战争的着重论述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度”应为“国家制度”,进一步从军事战略的角度上讲,此处的“度”应当解释为“国家战略”。
        量:法度,准则。《管子•牧民》:“上无量,则民乃妄。”《韩非子•诡使》:“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贤婴上而不得见。”《礼纪•月令》:“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郑玄注:“量,谓物善恶之旧法。”从《中平兵典》所言的“天”、“地”、“人”、“度”、“夺”的内涵及《孙武兵法》对战争的着重论述的角度来看,这里的“量”就应为从属于“度”(国家制度)的“军事制度”,引申为“军事战略”。
        夺:争取,竞争。《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从《荀子•王制》“夺人”、“夺与”、“夺地”的三种形态以及《中平兵典》中“天”、“地”、“人”、“度”、“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来看,此处的“夺”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夺取”,而应解释为具体的“军事策略”。
        对“夺”的解释至关重要。前述《荀子•王制》片段的译文为:“要称王天下的和别国争夺民众,要称霸诸侯的和别国争夺同盟国,只图逞强的和别国争夺土地。和别国争夺民众的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臣子,和别国争夺同盟国的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朋友,和别国争夺土地的就会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敌人。使诸侯臣服的能称王天下,同诸侯友好的能称霸诸侯,和诸侯为敌的就危险了。”可以说明,“夺”是根据不同的“军事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不同的“军事策略”。
        数:数目,如人数。《礼纪•王制》:“度,量,数,制。”郑玄注:“数,百、十也。”《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这里指“军队的数量”,从军事战略的角度上讲和《孙武兵法》中诸多军事思想来看,单一的军队数量并不是取胜的唯一条件,因此,这里的“数”应当解释军队的数量、质量、军队的实战能力、谋略水平等综合的“军事实力”。
        称(chēng):衡量,揣度。《晏子春秋•问下》:“称财多寡则节用之。”张纯一校注:“称,量也。”《韩非子•人主》:“明主者,推功而爵绿,称能而官事。”从《中平兵典》所言的“数”、“称”、“胜”的相互关系来看,这里的“称”应是指进行交战双方的军事力量的对比而判断出优劣,引申为“军力优劣”。
        胜:胜利;赢,与“败”相反。《尔雅•释诂上》“胜,克也。”《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从《中平兵典》所言的“数”、“称”、“胜”的相互关系来看,这里的“胜”应为在进行对比后的“军力优劣”的态势下,可以判断出谁胜、谁负,即“胜负态势”。
        以上对九个概念的解释,一是符合“论述战略的需要”,而非仅从“战术意义”上去理解;二是符合“逻辑”,“大的生小的”、“上面的生下面的”等,九个概念之间的递减关系、递降关系明显、明确;三是,可以充分说明“决以天地人,谋以度量夺,变以数称胜”。
        把张藏本《孙武兵法•六胜》前面的内容翻译成白话:“自然规律决定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决定人的行为准则,人的行为准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略方针,一个国家的战略方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军事策略,军事策略决定着军事实力,军事实力决定着交战双方的军力优劣,而军力的优劣决定着战争胜负的态势。这‘九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由这种规律来制约着的。所以,一个国家在开展军队建设、进行作战时都必须以这个规律为准绳,用自然规律、自然条件、行为准则来决定战争方针,用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军事策略来谋划战争,用军事实力、军力优劣、胜负态势来指导战争中的权变。“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是,今本《孙子兵法》由于内容的不足,一个“夺”字的缺失,造成了今人甚至古人对“度”、“量”、“数”、“称”、“胜”理解的严重错误,把人们对今本《孙子兵法》中这五个概念的理解送到了“千里之外”。同时,对今本《孙子兵法》中“度”、“量”、“数”、“称”、“胜”的正确理解,关系到今本《孙子兵法》的基本理论体系问题,是“不可不察”的。
        二是,张藏本《孙武兵法》82篇,其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而今本《孙子兵法》理应为《孙武兵法》的简本。
        三是,我们应该用缜密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孙武兵法》,不要像十几年前那样“棍棒齐飞”。

        一部不完整的《红楼梦》造就了“红学”,而孙武的《孙武兵法》和《孙子兵法》远比《红楼梦》的意义要大,对《孙武兵法》的研究,会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问题,会影响到中国的文化史、文字史、军事史、思想史等,“孙氏兵学”或者“孙学”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产生的。
又不是孙子,又不是社会赢家,你说的话没用


支持1楼的研究工作!

2楼的兄弟要是看不懂的话,就别发言!:@

支持1楼的研究工作!

2楼的兄弟要是看不懂的话,就别发言!:@
晕死,注册2个lv1的马甲来抬轿
张氏藏《孙武兵法》82篇手抄本
张联甲父子100年来悉心保护的中华瑰宝!
让世界震惊并改变中国军事思想史的奇迹!
重新认识银雀山汉墓竹简的重要历史典籍!
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膑兵法》的终结者!
破解《孙子兵法》错误释译和谜团的钥匙!
第三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将在河南省淇省召开,欢迎有志于研究鬼谷文化的同仁投稿并参加会议!

可以通过本论坛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