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缅甸60余载 中国远征军老兵踏上回乡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7:33
    流落缅甸60余载 中国远征军老兵踏上回乡路

2009年05月26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周维芬悉心保存着传真上的刘召回照片





  流落缅甸60余载 远征军老兵踏上回乡路
  本报记者到缅甸探访川籍远征军老兵,并将见证16名老兵回乡寻亲
  67年前的3月,在抗日战争最为关键的时刻,十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畹町走出国门抗日。如今,当年的毛头小伙已是耄耋之年。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依然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活,有的已经整整六十多年未与家人联系;有的只记得房后的那个碉楼梁子;有的甚至衣食无着……他们的亲人也在日夜思念,期盼团聚的日子。
  2009年5月,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生活在缅甸的16名中国远征军老兵将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首次组成回国寻亲团,从他们走出国门的畹町口岸开始,重新踏上离别了60余载的祖国土地。

  对于他们来说,或许这也将是最后一次……
  昨日,本报特派记者抵达缅甸密支那,探访在异国生活的川籍远征军老兵,并将见证16名老兵回乡寻亲历程。
  故乡
  碉楼梁子下的家没了弟媳姐夫还在等他回来
  5月21日,广安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午后的乡村,一片寂静。刘召回的弟媳周维芬住在公路的右侧,做着小本生意。曾住在陶家沟村的刘召回是四川籍远征军的一员,88岁的他现在生活在缅甸腊戌。
  “他以前的房子在对面,在碉楼梁子底下。”周维芬站在屋檐下,指着对面树林中的几间房子说。那里曾是刘召回童年生活的地方。周维芬说,1937年,刘召回才10多岁就去当了兵。1961年,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书信,说自己在那边已经结婚,有2个女儿。自从收到那封信之后,刘召回就再也未与家里人联系。
  周维芬的丈夫、刘召回的弟弟刘召容1963年参军入伍,1969年退伍回家。在那6年间,刘召容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书信给哥哥,信都被邮局退了回来,信封上注明“查无此人”。
  2001年2月,刘召容患癌症离世。他在临走前,拉着周维芬的手说,“一定要找到哥哥,他是我们唯一的亲人。”这句话,周维芬铭记在心,她一直盼着找到哥哥,实现丈夫的遗愿。她告诉记者:“我们起初只晓得哥哥在云南住,曾几次想去云南找他,都因不知道确切住址而放弃。”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今年4月。陶家沟村支书陆云突然接到电话:“你们村是不是有一个叫刘召回的人?”陆云对村里每家每户再熟悉不过,可从未听说过“刘召回”这个人。他赶紧跑到周维芬家,一打听才知,本村确有此人,正是刘家的。在当天,从缅甸方传真过来一张照片。传真纸上的老人满头白发,看上去精神矍铄。经过邓明进以及一些老年人辨认,照片上的人正是刘召回!
  目前,刘召回的弟弟、姐姐都相继去世,老家只剩下弟媳周维芬和姐夫邓明进。年迈的邓明进还记得,刘召回头上有个伤疤。“以前,我们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我和刘召回下河洗澡时,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河边的岩石上,头上留了个疤。”
  乡亲们让记者带给刘召回一句话,“我们好想他回来看看,喝家乡的水,吃家乡的菜。”
  他乡
  记不得成都的家在哪只盼能与两个哥哥团聚
  中国远征军,从1942年入缅甸作战到1945年反攻,近十万官兵战死在缅甸和滇西。如今,一些远征军战士找到了家人,还有一些人仍在为找亲人而奔波。
  和刘召回同龄的韩天海是成都人,他现在居住在缅甸曼德勒。6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记不清楚家乡的样子,只记得自己出生在重庆,后来全家搬到成都一个叫棉花街的地方,开了一个织袜子的店铺。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叫韩天元,一个叫韩天才。1938年,16岁的韩天海在重庆的一家学堂读书,后来被人抓了壮丁,当了兵。
  他曾属的预备二师在滇西的多场战斗中一次次获胜。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韩天海有一段心有余悸的被俘经历。当时,他年龄小,日军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去当苦役。每次日军杀俘虏时,都会让他陪杀,侥幸的是他每次都逃离了死神的魔掌。1944年5月,反攻腾冲的战斗打响,韩天海和其他被俘士兵一起,趁乱杀掉3个哨兵,逃出俘虏营,返回部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天海离开了部队,在边境上做一些小生意。如今,他仍在为实现回家的心愿而努力。
  5月24日晚10时,本报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他告诉记者:“我记不清家的具体位置,唯一记得两个哥哥的名字。希望他们能听到我的声音,希望能与他们团聚。”
  回乡
  本报记者飞赴缅甸探访在异国的四川老兵
  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此后,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远征军留在了缅甸,60多年来,他们回国的愿望日益强烈。
  据了解,这次回国探亲的老兵有16人,他们的老家分布在四川、山东、广东、湖南、江苏以及河南等地,年龄最小的84岁,最大的91岁。其中四川籍远征军老兵有4人,他们分别居住在缅甸的密支那和曼德勒。
  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16名抗战老兵将从他们走出国门的畹町口岸开始,重新踏上离别了60余载的土地。
  昨日,本报特派记者从昆明直飞云南腾冲,再达缅甸密支那,踏上跨国探亲路。四川老兵在异国生活几十年,还会说四川话吗?还记得家乡的回锅肉吗?他们在异国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本报记者将走进他们的家,记录下他们在缅甸生活的点点滴滴。
  □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共约十余万人。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由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兼总指挥。1942年3月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本报特派记者周海波杨涛缅甸摄影报道
    流落缅甸60余载 中国远征军老兵踏上回乡路

2009年05月26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周维芬悉心保存着传真上的刘召回照片




  流落缅甸60余载 远征军老兵踏上回乡路
  本报记者到缅甸探访川籍远征军老兵,并将见证16名老兵回乡寻亲
  67年前的3月,在抗日战争最为关键的时刻,十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畹町走出国门抗日。如今,当年的毛头小伙已是耄耋之年。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依然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活,有的已经整整六十多年未与家人联系;有的只记得房后的那个碉楼梁子;有的甚至衣食无着……他们的亲人也在日夜思念,期盼团聚的日子。
  2009年5月,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生活在缅甸的16名中国远征军老兵将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首次组成回国寻亲团,从他们走出国门的畹町口岸开始,重新踏上离别了60余载的祖国土地。
  对于他们来说,或许这也将是最后一次……
  昨日,本报特派记者抵达缅甸密支那,探访在异国生活的川籍远征军老兵,并将见证16名老兵回乡寻亲历程。
  故乡
  碉楼梁子下的家没了弟媳姐夫还在等他回来
  5月21日,广安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午后的乡村,一片寂静。刘召回的弟媳周维芬住在公路的右侧,做着小本生意。曾住在陶家沟村的刘召回是四川籍远征军的一员,88岁的他现在生活在缅甸腊戌。
  “他以前的房子在对面,在碉楼梁子底下。”周维芬站在屋檐下,指着对面树林中的几间房子说。那里曾是刘召回童年生活的地方。周维芬说,1937年,刘召回才10多岁就去当了兵。1961年,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书信,说自己在那边已经结婚,有2个女儿。自从收到那封信之后,刘召回就再也未与家里人联系。
  周维芬的丈夫、刘召回的弟弟刘召容1963年参军入伍,1969年退伍回家。在那6年间,刘召容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书信给哥哥,信都被邮局退了回来,信封上注明“查无此人”。
  2001年2月,刘召容患癌症离世。他在临走前,拉着周维芬的手说,“一定要找到哥哥,他是我们唯一的亲人。”这句话,周维芬铭记在心,她一直盼着找到哥哥,实现丈夫的遗愿。她告诉记者:“我们起初只晓得哥哥在云南住,曾几次想去云南找他,都因不知道确切住址而放弃。”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今年4月。陶家沟村支书陆云突然接到电话:“你们村是不是有一个叫刘召回的人?”陆云对村里每家每户再熟悉不过,可从未听说过“刘召回”这个人。他赶紧跑到周维芬家,一打听才知,本村确有此人,正是刘家的。在当天,从缅甸方传真过来一张照片。传真纸上的老人满头白发,看上去精神矍铄。经过邓明进以及一些老年人辨认,照片上的人正是刘召回!
  目前,刘召回的弟弟、姐姐都相继去世,老家只剩下弟媳周维芬和姐夫邓明进。年迈的邓明进还记得,刘召回头上有个伤疤。“以前,我们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我和刘召回下河洗澡时,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河边的岩石上,头上留了个疤。”
  乡亲们让记者带给刘召回一句话,“我们好想他回来看看,喝家乡的水,吃家乡的菜。”
  他乡
  记不得成都的家在哪只盼能与两个哥哥团聚
  中国远征军,从1942年入缅甸作战到1945年反攻,近十万官兵战死在缅甸和滇西。如今,一些远征军战士找到了家人,还有一些人仍在为找亲人而奔波。
  和刘召回同龄的韩天海是成都人,他现在居住在缅甸曼德勒。6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记不清楚家乡的样子,只记得自己出生在重庆,后来全家搬到成都一个叫棉花街的地方,开了一个织袜子的店铺。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叫韩天元,一个叫韩天才。1938年,16岁的韩天海在重庆的一家学堂读书,后来被人抓了壮丁,当了兵。
  他曾属的预备二师在滇西的多场战斗中一次次获胜。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韩天海有一段心有余悸的被俘经历。当时,他年龄小,日军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去当苦役。每次日军杀俘虏时,都会让他陪杀,侥幸的是他每次都逃离了死神的魔掌。1944年5月,反攻腾冲的战斗打响,韩天海和其他被俘士兵一起,趁乱杀掉3个哨兵,逃出俘虏营,返回部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天海离开了部队,在边境上做一些小生意。如今,他仍在为实现回家的心愿而努力。
  5月24日晚10时,本报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他告诉记者:“我记不清家的具体位置,唯一记得两个哥哥的名字。希望他们能听到我的声音,希望能与他们团聚。”
  回乡
  本报记者飞赴缅甸探访在异国的四川老兵
  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此后,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远征军留在了缅甸,60多年来,他们回国的愿望日益强烈。
  据了解,这次回国探亲的老兵有16人,他们的老家分布在四川、山东、广东、湖南、江苏以及河南等地,年龄最小的84岁,最大的91岁。其中四川籍远征军老兵有4人,他们分别居住在缅甸的密支那和曼德勒。
  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16名抗战老兵将从他们走出国门的畹町口岸开始,重新踏上离别了60余载的土地。
  昨日,本报特派记者从昆明直飞云南腾冲,再达缅甸密支那,踏上跨国探亲路。四川老兵在异国生活几十年,还会说四川话吗?还记得家乡的回锅肉吗?他们在异国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本报记者将走进他们的家,记录下他们在缅甸生活的点点滴滴。
  □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共约十余万人。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由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兼总指挥。1942年3月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本报特派记者周海波杨涛缅甸摄影报道
历史不应忘记他们。
早点回来吧...还是家好
  欢迎回家……故乡已经比较当年有更好的发展。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台湾的伪国民政府应当出来说句话!!!不要寒了国军弟兄们的心
川军弟兄们终于回家了。
周维芬这个人是我们老家的。。我认识。。。我们家隔她家走路十几分钟。。。另外还有个抗美援朝的柴云振。。。老家也隔我们不远。。呵呵。。
铭记历史!以后我一定好好教育我的孩子,正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