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举措 ——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24:11
发表日期:2009-5-1     
刘大响  王湘穗

  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在一般年份,全国受灾人口约2亿,因灾死亡数千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除自然灾害外,我国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亦时有发生。
  航空手段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总体应急救援水平,同时可加快航空产业发展,改善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内需,造福人民。
  一、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亟待增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军队与民航等部门迅速调集全国航空救援力量,全力展开飞行救援行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救援装备数量太少、救援机型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航空救援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救援队伍等等。
  作为一种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常用手段,航空应急救援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救援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较为完善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具有很强的应急救援能力。美国在1956年颁布了《全国搜索救援计划》,确定紧急救援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是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美国空军为本土范围的搜救执行机构,可用于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近1万架,仅纽约市的民用直升机保有量就超过2000架;加拿大拥有可参与救援的各类飞机1000多架,所需费用由政府拨款;俄罗斯在政府中专门设立俄罗斯联邦民防、应急和减灾部,管理4万余人的救援部队以应对各种灾害;日本归属警方、消防机构及民间企业所拥有的直升机1000多架,在紧急时可随时应召投入救援行动;德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救援用直升机数量已超过300架,在整个德国国土内的任何一点,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国家的航空救援服务;法国航空紧急救援队可实施覆盖法国全境的航空紧急救援行动;英国、瑞士等国均设立了国家航空救援中心;巴西、韩国等国也成立了专职的航空救援队。

  我国目前在册的民用直升机总数只有124架,真正可用于应急救援的仅为64架,不仅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显著,就是与每百万人口拥有5架直升机的世界平均水平比较,我们也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平均每1200万人才拥有1架直升机,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0;如按国土面积计算,我国每10万平方公里才拥有1.3架直升机,为美、英、法、德、日、俄、加、澳等西方八国平均水平的1/50,为巴西、南非平均水平的1/10。我国的直升机以中小型号为主,高原型、重型直升机几乎空白,高性能大中型直升机也不多,绝大多数直升机缺乏绞车等基本救援设施。

  二、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世界上绝大多数航空应急救援属于对社会公众开放使用的通用航空范畴。目前全球在用的通用航空器共有32万架,约有70万名飞行员从事通用航空活动,年飞行超过3 500万小时。2005年美国4.5万家通用飞机制造商和1万多个零部件供应商共创造了150万个就业机会和530亿美元的净收益,通用航空对国家的经济贡献为1 500亿美元,超过当年GDP的1 %。
  以通用航空为基础的航空应急救援必须依托航空制造业、航空运营业和航空服务业的紧密结合。促进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发展,为航空制造、运营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其属于高科技范畴,产业链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一)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可促进航空制造业大发展
  航空装备是航空应急救援的物质基础,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为我国航空工业除了军事需要和一般民用运输以外开辟了一个新的需求空间,为航空产业的大发展提供难得的推动力。
  作为通用航空的主要支柱,直升机产业是军民通用性很强的高技术产业。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将直升机产业作为其重点产业来扶持。据预测,2008年—2017年全世界将新生产直升机20267架,总产值将达到1398亿美元,年均约140亿美元。加上改进改型,年均产值应在200亿美元以上。
  我们应当本着“以我为主、自主保障、需求牵引、创新推动”的原则,以中航工业为依托,整合全国科技和工业资源,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国产民用直升机的可靠性和高温、高原适应性,提升运输类飞机及各类通航飞机的性能和质量,同步解决动力、机载设备和救援装具的配套与自主保障问题,增加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和浮空器等在航空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以促进整个航空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有助于国家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保障,需要加强机场网络、通信网络、空域管理、航空维修、气象服务、后勤保障等多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民用机场为152个,通用航空机场仅68个。因此,应以小型通航机场布局与建设、空情雷达网络和应急通信系统建设为重点,满足实施航空应急救援的需要,通过10-15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构建覆盖全国低空空域的、完善的先进基础设施体系。
  (三)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可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运作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是国家处置紧急情况的重要能力,渉及国家安全,惠及人民利益,对此政府应加大投入。但是,像汶川地震这样的重大灾害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由国家长期出资维持一个庞大的机群和队伍去专门应对。因此,需要建立以商业化运作为主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平时为社会提供有偿的各种商业模式的专业化航空作业或救助服务,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以维持其正常运转;遇有大规模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时,可随时应召作为国家的社会救援力量,统一参与抢险救灾。
  (四)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高党和政府的威望和执政地位
  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是一个国家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民众安危和公共安全,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望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建设“军民结合、平灾结合”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当灾害发生时,航空应急救援不仅可以减少灾害损失,也可体现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体会到“党和政府就在我身边”,在关键时刻会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三、通航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开放低空空域
  空域和土地、海洋一样,都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低空空域不开放已成为制约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航空应急救援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提升的关键。
  (一)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促进通航产业发展、打造航空大国强国的需要
  许多国家将低空交通与地面交通同等看待。以美国为例,空域按照50 米间隔分层,3000 米以下完全开放,促进了通航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美国在册的通用飞机达22.2万架(全球通用飞机总数约为34万架),有19000多个能够供通用飞机起降的小型简易机场(占民用机场总数90 %以上),通用航空年飞行量在2600万~2700万小时之间,通用航空制造业年营业额在200亿美元左右。
  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但是到2008年底我国通用飞机保有量仅为898架,通用航空器的飞行年作业总量不到30万小时,通用飞机制造业年营业额仅2亿美元左右。因此,应该本着“使用最大化,限制最小化”的原则,建立更为合理的、开放的空域管理新体制,逐步有序地开放3000 米以下低空空域,是加快通用航空发展、打造航空大国强国的基础条件。
  (二)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是充分利用空中资源,构建未来空中立体交通的需要
  美国学者认为,自1905年至20世纪末,人类已有三次“交通运输革命”。第一次是汽车替代马车;第二次是螺旋桨飞机替代汽车;第三次是喷气式飞机替代螺旋桨飞机;构建空中高速公路,发展“小飞机运输系统(Small Aircraf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ATS计划)”是人类高速交通运输的“第四次革命”。 美国把发展通用航空运输,作为构建世纪空中高速公路进行长期规划, “小飞机运输系统”可联结城市近郊、农村和偏远地区,将达到4倍于高速公路的速度和效率。
  为适应全球交通运输的新一轮“革命”,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开放低空空域,划分自由而有序的低空飞行区域,构建未来的空中立体交通,以满足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通用航空的需求。
  (三)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是寓军于民,实现富国强军的需要
  我国现行极为严格的封闭式空域管理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形成的,在保卫国家领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军民融合的空域管理新机制。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必然会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全面发展,这样就可以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又可培养大量的飞行员和航空机械师,这将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的“战略预备役部队”。   
  在二战期间,美、英之所以能很快地从民间直接招募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来保障空军的战斗力,得益于其发达的通用航空业。现在,美国国内持有飞行驾照的人已达到70~80万,这是一种极大的“战略储备力量”。而我国目前拥有飞行驾照的只有1万人左右,且这个数字增长十分缓慢。事实表明,缺乏通用航空就意味着缺乏重要的空中战略储备力量,而通用航空发展的前提则是空域管理体制的改革。当然,开放低空空域,不等于是放松对空域的管制,而是要实现平时高效率、战时快动员,平灾结合、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一种创新的管理体制。
  (四)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我国已具备了必要的基本条件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环境稳定,国防安全体系巩固,对“净空”的要求已大大降低,可以将以往大量用于国防的空域资源释放出来作为民用,为发展通用航空奠定基础。同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动化空中交通指挥控制体系,开放低空空域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而通用航空在工业勘探和遥测、农业飞播和飞洒、以及公务和商务飞行、航空体育、航空抢险救灾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因此,在低空空域开放和发展通用航空业方面,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四、从国家层面谋划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要加强航空装备、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低空空域等措施外,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推进:
  一是制订“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提高我国航空救援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进行顶层谋划。建议由国家有关综合部委组织制订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确定工作的阶段目标、实施内容和措施。为提高当前应对国际金融风暴、拉动内需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要尽快规划和启动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从中选取部分近期可实施的内容,凝练成为若干专项计划,列入国家当前的财政规划之中。
  二是设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中心”,作为常设的国家航空抗灾救援管理机构。航空应急救援的专业性强、技术与后勤保障复杂、管理与指挥难度大,绝非临时就能很快组建和高效运作的,必须要有专门机构方能实施。建议在国务院下设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各大区或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应的“分中心”。其职能是:灾时指挥各方力量,统一协调行动,迅速而有效地实施救援;平时进行项目建设,协调和组织日常救援,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家与各省、市、县要相应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将航空应急救援的内容充实进去。最终建立起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平灾结合、政企双管;功能齐全、先进可靠;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国家应该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推进应急救援中心的投资多元化,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
  三是组建专业航空应急救援队伍。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专门的救援队伍专业素养好,配套设备全,救灾效率高,是应急抗灾救援的骨干力量。建议尽快组建我国专门的航空应急救援队伍,逐步达到“组织健全、体系严密、响应快速、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勇于献身”的专业救援要求。建议依托现有的通用航空公司,按“分区编配,统一调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政府资助,企业运行”的原则,实施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和运作。也可参照预备役模式组建航空救援飞行队,作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的常备力量。平时,面向民生,企业化运作,开展有偿的航空作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灾难时,承担社会责任,召之即来,集中使用,应急救援。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就是在与各种灾害、困苦的不懈斗争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热切期盼,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建设,可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威望和巩固执政地位。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刘大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湘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发表日期:2009-5-1     
刘大响  王湘穗

  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在一般年份,全国受灾人口约2亿,因灾死亡数千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除自然灾害外,我国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亦时有发生。
  航空手段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总体应急救援水平,同时可加快航空产业发展,改善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内需,造福人民。
  一、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亟待增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军队与民航等部门迅速调集全国航空救援力量,全力展开飞行救援行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救援装备数量太少、救援机型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航空救援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救援队伍等等。
  作为一种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常用手段,航空应急救援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救援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较为完善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具有很强的应急救援能力。美国在1956年颁布了《全国搜索救援计划》,确定紧急救援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是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美国空军为本土范围的搜救执行机构,可用于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近1万架,仅纽约市的民用直升机保有量就超过2000架;加拿大拥有可参与救援的各类飞机1000多架,所需费用由政府拨款;俄罗斯在政府中专门设立俄罗斯联邦民防、应急和减灾部,管理4万余人的救援部队以应对各种灾害;日本归属警方、消防机构及民间企业所拥有的直升机1000多架,在紧急时可随时应召投入救援行动;德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救援用直升机数量已超过300架,在整个德国国土内的任何一点,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国家的航空救援服务;法国航空紧急救援队可实施覆盖法国全境的航空紧急救援行动;英国、瑞士等国均设立了国家航空救援中心;巴西、韩国等国也成立了专职的航空救援队。

  我国目前在册的民用直升机总数只有124架,真正可用于应急救援的仅为64架,不仅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显著,就是与每百万人口拥有5架直升机的世界平均水平比较,我们也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平均每1200万人才拥有1架直升机,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0;如按国土面积计算,我国每10万平方公里才拥有1.3架直升机,为美、英、法、德、日、俄、加、澳等西方八国平均水平的1/50,为巴西、南非平均水平的1/10。我国的直升机以中小型号为主,高原型、重型直升机几乎空白,高性能大中型直升机也不多,绝大多数直升机缺乏绞车等基本救援设施。

  二、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世界上绝大多数航空应急救援属于对社会公众开放使用的通用航空范畴。目前全球在用的通用航空器共有32万架,约有70万名飞行员从事通用航空活动,年飞行超过3 500万小时。2005年美国4.5万家通用飞机制造商和1万多个零部件供应商共创造了150万个就业机会和530亿美元的净收益,通用航空对国家的经济贡献为1 500亿美元,超过当年GDP的1 %。
  以通用航空为基础的航空应急救援必须依托航空制造业、航空运营业和航空服务业的紧密结合。促进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发展,为航空制造、运营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其属于高科技范畴,产业链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一)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可促进航空制造业大发展
  航空装备是航空应急救援的物质基础,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为我国航空工业除了军事需要和一般民用运输以外开辟了一个新的需求空间,为航空产业的大发展提供难得的推动力。
  作为通用航空的主要支柱,直升机产业是军民通用性很强的高技术产业。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将直升机产业作为其重点产业来扶持。据预测,2008年—2017年全世界将新生产直升机20267架,总产值将达到1398亿美元,年均约140亿美元。加上改进改型,年均产值应在200亿美元以上。
  我们应当本着“以我为主、自主保障、需求牵引、创新推动”的原则,以中航工业为依托,整合全国科技和工业资源,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国产民用直升机的可靠性和高温、高原适应性,提升运输类飞机及各类通航飞机的性能和质量,同步解决动力、机载设备和救援装具的配套与自主保障问题,增加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和浮空器等在航空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以促进整个航空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有助于国家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保障,需要加强机场网络、通信网络、空域管理、航空维修、气象服务、后勤保障等多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民用机场为152个,通用航空机场仅68个。因此,应以小型通航机场布局与建设、空情雷达网络和应急通信系统建设为重点,满足实施航空应急救援的需要,通过10-15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构建覆盖全国低空空域的、完善的先进基础设施体系。
  (三)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可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运作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是国家处置紧急情况的重要能力,渉及国家安全,惠及人民利益,对此政府应加大投入。但是,像汶川地震这样的重大灾害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由国家长期出资维持一个庞大的机群和队伍去专门应对。因此,需要建立以商业化运作为主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平时为社会提供有偿的各种商业模式的专业化航空作业或救助服务,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以维持其正常运转;遇有大规模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时,可随时应召作为国家的社会救援力量,统一参与抢险救灾。
  (四)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高党和政府的威望和执政地位
  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是一个国家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民众安危和公共安全,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望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建设“军民结合、平灾结合”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当灾害发生时,航空应急救援不仅可以减少灾害损失,也可体现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体会到“党和政府就在我身边”,在关键时刻会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三、通航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开放低空空域
  空域和土地、海洋一样,都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低空空域不开放已成为制约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航空应急救援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提升的关键。
  (一)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促进通航产业发展、打造航空大国强国的需要
  许多国家将低空交通与地面交通同等看待。以美国为例,空域按照50 米间隔分层,3000 米以下完全开放,促进了通航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美国在册的通用飞机达22.2万架(全球通用飞机总数约为34万架),有19000多个能够供通用飞机起降的小型简易机场(占民用机场总数90 %以上),通用航空年飞行量在2600万~2700万小时之间,通用航空制造业年营业额在200亿美元左右。
  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但是到2008年底我国通用飞机保有量仅为898架,通用航空器的飞行年作业总量不到30万小时,通用飞机制造业年营业额仅2亿美元左右。因此,应该本着“使用最大化,限制最小化”的原则,建立更为合理的、开放的空域管理新体制,逐步有序地开放3000 米以下低空空域,是加快通用航空发展、打造航空大国强国的基础条件。
  (二)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是充分利用空中资源,构建未来空中立体交通的需要
  美国学者认为,自1905年至20世纪末,人类已有三次“交通运输革命”。第一次是汽车替代马车;第二次是螺旋桨飞机替代汽车;第三次是喷气式飞机替代螺旋桨飞机;构建空中高速公路,发展“小飞机运输系统(Small Aircraf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ATS计划)”是人类高速交通运输的“第四次革命”。 美国把发展通用航空运输,作为构建世纪空中高速公路进行长期规划, “小飞机运输系统”可联结城市近郊、农村和偏远地区,将达到4倍于高速公路的速度和效率。
  为适应全球交通运输的新一轮“革命”,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开放低空空域,划分自由而有序的低空飞行区域,构建未来的空中立体交通,以满足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通用航空的需求。
  (三)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是寓军于民,实现富国强军的需要
  我国现行极为严格的封闭式空域管理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形成的,在保卫国家领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军民融合的空域管理新机制。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必然会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全面发展,这样就可以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又可培养大量的飞行员和航空机械师,这将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的“战略预备役部队”。   
  在二战期间,美、英之所以能很快地从民间直接招募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来保障空军的战斗力,得益于其发达的通用航空业。现在,美国国内持有飞行驾照的人已达到70~80万,这是一种极大的“战略储备力量”。而我国目前拥有飞行驾照的只有1万人左右,且这个数字增长十分缓慢。事实表明,缺乏通用航空就意味着缺乏重要的空中战略储备力量,而通用航空发展的前提则是空域管理体制的改革。当然,开放低空空域,不等于是放松对空域的管制,而是要实现平时高效率、战时快动员,平灾结合、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一种创新的管理体制。
  (四)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我国已具备了必要的基本条件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环境稳定,国防安全体系巩固,对“净空”的要求已大大降低,可以将以往大量用于国防的空域资源释放出来作为民用,为发展通用航空奠定基础。同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动化空中交通指挥控制体系,开放低空空域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而通用航空在工业勘探和遥测、农业飞播和飞洒、以及公务和商务飞行、航空体育、航空抢险救灾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因此,在低空空域开放和发展通用航空业方面,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四、从国家层面谋划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设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要加强航空装备、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低空空域等措施外,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推进:
  一是制订“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提高我国航空救援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进行顶层谋划。建议由国家有关综合部委组织制订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确定工作的阶段目标、实施内容和措施。为提高当前应对国际金融风暴、拉动内需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要尽快规划和启动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从中选取部分近期可实施的内容,凝练成为若干专项计划,列入国家当前的财政规划之中。
  二是设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中心”,作为常设的国家航空抗灾救援管理机构。航空应急救援的专业性强、技术与后勤保障复杂、管理与指挥难度大,绝非临时就能很快组建和高效运作的,必须要有专门机构方能实施。建议在国务院下设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各大区或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应的“分中心”。其职能是:灾时指挥各方力量,统一协调行动,迅速而有效地实施救援;平时进行项目建设,协调和组织日常救援,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家与各省、市、县要相应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将航空应急救援的内容充实进去。最终建立起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平灾结合、政企双管;功能齐全、先进可靠;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国家应该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推进应急救援中心的投资多元化,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
  三是组建专业航空应急救援队伍。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专门的救援队伍专业素养好,配套设备全,救灾效率高,是应急抗灾救援的骨干力量。建议尽快组建我国专门的航空应急救援队伍,逐步达到“组织健全、体系严密、响应快速、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勇于献身”的专业救援要求。建议依托现有的通用航空公司,按“分区编配,统一调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政府资助,企业运行”的原则,实施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和运作。也可参照预备役模式组建航空救援飞行队,作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的常备力量。平时,面向民生,企业化运作,开展有偿的航空作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灾难时,承担社会责任,召之即来,集中使用,应急救援。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就是在与各种灾害、困苦的不懈斗争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热切期盼,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建设,可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威望和巩固执政地位。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刘大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湘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主要还是加强民用直升机数量和大型运输机
我们的区县也应该修建一些小型机场,以便起降小型飞机。
有些事情大型直升机就可以完成直升机灵活
我认为地效飞行器更好一些。
楼上的地效飞行器只适合在海上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