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8轮步战炮管为什么加鸟笼?(请各位解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37:03
新一代炮塔炮管加鸟笼已经成为TG特色,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本人学识有限无乱猜疑,难道是怕炮管在发射时候被震飞掉吗?哈哈,请707等大虾解疑.新一代炮塔炮管加鸟笼已经成为TG特色,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本人学识有限无乱猜疑,难道是怕炮管在发射时候被震飞掉吗?哈哈,请707等大虾解疑.
在此坐在沙发上等高手回答
嗯,看看老美的M2HB,好多加这个的。
TG山寨了一把而已。
所以要说特色只能说是“山寨无处不在”这种特色。
而且俺们山寨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在原货基础上“发扬光大”。
人家3条,俺们多搞点,围一圈.......
加强炮管,
想了一会,觉得是为了便于插上些树枝野草之类的,加强伪装效果吧
炮塔在往前一点能好看些.
2A72 30毫米炮是2A42的简化版,减少了零件,提高了可靠性,但是也带来了炮管刚度不足的问题。
当2A72用于BMP-3武器站式,由于2A72和100毫米炮连接在一起,一定程度上100毫米炮起到了个支撑的作用,所以BMP3武器站用2A72没有问题。
但是把2A72单独使用时,就会由于刚度不足使得连发射击时散步离谱的问题,所以嘛只要2A72单独使用,加衍架支撑是一种必然。
8X8和两栖突击车的双人30毫米炮塔比单30通用要强了很多。
707大虾的效率太高了.不服不行!或多或少了解了,谢谢.
西秦掌柜 发表于 2009-4-19 23:51
最近配合宣传下“雪豹”8X8轮式步兵战车写了个小文,刊登在全球防务第二期上,如果感兴趣,就买一本吧,有啥不懂的再回来问额。
————————————————————
逼人买书都是pupu这个大善人教额的的,乃要怪就怪他好了,素他逼着我给全球防务投的这篇文章!
增强射击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精度。
多谢学霸科普!
说穿了还不是和棍子一样,结构强度不足就必须要补嘛。
我倒想问为何炮塔那么靠后?这样做的话还能装几人?
是啊.我记得从前公布出来的图,炮塔不是在中间么?
发动机在前在后:?
f发动机当然在前面;P
这种加固方式在几年前某期《兵器知识》上就有出现,是在某进口型履带式装甲车上。
半人马座,仅供参考;P
TG在H形传动结构紧凑性设计方面和人家确实还有差距{:3_82:}
7071020 发表于 2009-4-19 23:46

为啥不论是新水上漂还是轮式步战都取消了100毫米炮?按毛子原来的设计100+30不是适应性挺广的么?
TG有口径更大的,100炮没用


发个老东西吧,炮塔都是一样的
本文摘录自新浪网——转述现代兵器08年12期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01/0855540371.html


笔者之所以将中、美高速两栖突击车火力配置的问题单独拿出来加以例论,是因为从这一点可以直接反映两名设计使用思路的差异,并最终决定了它们在编制体制上大相径庭的风格。

  国产两栖突击车族包括两种主战车辆,分别装备105毫米低后坐线膛坦克炮和30毫米机关炮。国产两栖装甲突击车使用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在63A水陆坦克的同口径火炮上改进而来的——之所以改叫突击车不叫坦克,实在是因为63系列有坦克之名而无坦克之实(防护能力尚不及改进后的62轻坦),况且其主要作战任务是支援陆战队士兵抢占登陆场,压制敌滩头岸防火力,并不需要像主战坦克那样作为装甲矛头向纵深防御地带发展进攻,两栖装甲突击车的名称显然更加合适。这种火炮和陆军105毫米坦克炮相比,通过增加炮口制退器、改进反后坐装置降低了火炮后坐力,使轻型两栖突击车能够承载并在水中安全发射。该火炮身管长5.356米,最大膛压509兆帕,正常膛压441兆帕,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1455米/秒,可在2000米外击穿30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以上所引用的是90年代国产105毫米坦克炮参加防务展时通用的数据。事实上,中国的105毫米坦克炮自80年代从西方引进以来,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性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最新研制的弹芯长径比接近30:1的新型脱壳穿甲弹2000米距离垂直穿深达到500毫米水平,足以横扫M60A3和M48H坦克。

  63A式水陆坦克落后的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严重限制了105毫米坦克炮性能的发挥。这种简易火控系统没有图像稳定机构,海上行驶时,车体、物像、瞄准指示光点都在不停地晃动,这种情况下,炮手主要采用的办法是惯性提前量法,也就是在瞄准指标向目标中心接近到一定距离时果断击发。炮手即使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也只能在正常海况、具备良好通视条件、1500米以内的近距离下才能获得较高的动对静射击精度。而新型两栖装甲突击车在火控设备上发生了质的飞跃,直接配备了国产最先进的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海上射击时可以直接参照陆上射击方法进行,射击精度和作战距离明显提高。因为这种火控系统具备图像稳定的热成像观瞄通道,国产两栖突击车将63A式水陆坦克没有海上夜间及复杂气候条件作战能力的弊病一扫而空。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另一大亮点是可以制导炮射导弹,这就又为国产两栖突击车提供了一种在敌人直瞄火力射程外先敌开火的额外优势。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即使是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其图像稳定器——两组单自由度液浮积分陀螺也只能补偿车辆角位移造成的图像抖动。两栖车辆在海上航渡时,因为波浪起伏作用,除了角位移外,还有图像稳定器无法补偿的线位移运动。所以国产两栖突击车海上射击精度虽然大幅提升,但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当海况极差时,同样无法瞄准射击。

  用于运载步兵上陆的国产两栖装甲战车装备一门30毫米机关炮,该炮原型是俄罗斯BMP一3步兵战车使用的2A72型30毫米自动炮,90年代随同BMP-3步兵战车战斗部(炮塔武器站)引进项目来到国内。这种火炮和国产25毫米车载自动炮相比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和重量均只有后者的2/3不到,火炮总体可靠性极高(特别是自动机,俄方号称其故障率为零)。火炮采用单向双路自动供弹,射速380发/分钟,榴弹初速960米/秒,配用弹种包括杀伤爆破榴弹、曳光杀伤爆破榴弹和曳光被帽穿甲弹。该炮除随同国产化的BMP一3武器站装备二代步兵战车外,还发展出一种单人30毫米炮塔来替换可靠性很低的国产25毫米顶置炮塔,广泛用于多种国产装甲车辆。

  事实上,国产单人30炮塔虽然解决了机炮可靠性的问题,但是在总体布置上仍然不甚成熟。该炮塔体积很小(最初是为了配合伞兵战车使用),由于火炮没有采用偏心布置,炮手只能挤在炮尾左侧狭小的空间内,以至于炮手观察用潜望镜都无法在炮塔内布置,只能突兀地安装在炮塔外壁上。两栖装甲战车上采用了一种经过重新设计的双人30炮塔,内部空间明显加大,车长不再用蜗居于驾驶员后方,更加有利于协调指挥全车作战。炮塔外壁用螺栓连接有一层附加装甲,防护能力明显强于单人30炮塔。30毫米机炮的火控设备相对比较简单,国产战车机炮观瞄设备从最早的25毫米机炮瞄准镜一路发展而来,外型基本未变,但是体积明显增大,瞄准线同步模式由早期的四连杆机械同步改进为电同步;从没有夜瞄设备到配备二代微光夜瞄镜;而且很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稳像观瞄能力。其实,双人30炮塔最显眼的变化并非火控系统,而是在炮身外面增加了四棱形衍架支撑机构,其原因并不难解释。2A72机炮出于简化生产目的,并未采用西方小口径机炮常用的星形截面身管设计,发射时很可能会因为身管刚度问题(注意不是强度)造成抖动而影响精度。在BMP一3武器站上,30机炮因为是和100毫米低压炮刚性并联而成的,这一问题并不明显,而当30机炮单独装到国产单人30炮塔上时则会暴露出来,国产25毫米自动炮因为采用了星形身管所以刚度是适合的,单30炮塔设计时设计师显然缺乏处理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因此,在双人30炮塔的火炮身管外面增加衍架结构就成为提高身管刚度、抑制炮口震动最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两栖装甲战车除了双30机炮外还可以在炮塔两侧各携带一枚“红箭”73C反坦克导弹,这种老式导弹改用串联破甲战斗部后威力尚可,而且将有线制导改为无线制导,只是导弹的安装结构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暴露的发射导轨和电线带有很强的临时色彩,不知道在腐蚀性较大的海洋湿热环境下能否保证其可靠性。
    说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两栖装甲战车为什么不直接使用二代步战的炮塔呢?显然国产化BMP-3武器站的综合性能是强于双人30炮塔的,但问题恰恰出在多出的这门100毫米低压炮上。有很多人都把BMP一3上的这门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当成迫榴炮一样的间瞄压制火炮,实际上,100毫米炮因为膛压很低,杀伤榴弹初速只有250米/秒,最大射程为5公里,这个初速和射程甚至比国产82毫米迫击炮还要小(远程装药初速311米/秒,射程5700米)。俄国人在最初设计100毫米低压炮时采用同心反后坐装置自由后坐行程技术,力图以“强度换精度”的思想来提高火炮精度,但是这种结构模式只有在25。以下的小射角时才能做到利大于弊,1OO炮在45。以上角度射击时精度并不理想。事实上,100毫米低压炮最终还是以直瞄、半直瞄射击为主,干的是跟105毫米突击炮一样的活儿。可是有两栖突击车105毫米坦克炮堂皇之阵在先,哪里还有100毫米低压炮的位置?两栖装甲战车装备二代步战炮塔不过是价格昂贵的重复建设罢了。

发个老东西吧,炮塔都是一样的
本文摘录自新浪网——转述现代兵器08年12期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01/0855540371.html


笔者之所以将中、美高速两栖突击车火力配置的问题单独拿出来加以例论,是因为从这一点可以直接反映两名设计使用思路的差异,并最终决定了它们在编制体制上大相径庭的风格。

  国产两栖突击车族包括两种主战车辆,分别装备105毫米低后坐线膛坦克炮和30毫米机关炮。国产两栖装甲突击车使用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在63A水陆坦克的同口径火炮上改进而来的——之所以改叫突击车不叫坦克,实在是因为63系列有坦克之名而无坦克之实(防护能力尚不及改进后的62轻坦),况且其主要作战任务是支援陆战队士兵抢占登陆场,压制敌滩头岸防火力,并不需要像主战坦克那样作为装甲矛头向纵深防御地带发展进攻,两栖装甲突击车的名称显然更加合适。这种火炮和陆军105毫米坦克炮相比,通过增加炮口制退器、改进反后坐装置降低了火炮后坐力,使轻型两栖突击车能够承载并在水中安全发射。该火炮身管长5.356米,最大膛压509兆帕,正常膛压441兆帕,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1455米/秒,可在2000米外击穿30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以上所引用的是90年代国产105毫米坦克炮参加防务展时通用的数据。事实上,中国的105毫米坦克炮自80年代从西方引进以来,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性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最新研制的弹芯长径比接近30:1的新型脱壳穿甲弹2000米距离垂直穿深达到500毫米水平,足以横扫M60A3和M48H坦克。

  63A式水陆坦克落后的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严重限制了105毫米坦克炮性能的发挥。这种简易火控系统没有图像稳定机构,海上行驶时,车体、物像、瞄准指示光点都在不停地晃动,这种情况下,炮手主要采用的办法是惯性提前量法,也就是在瞄准指标向目标中心接近到一定距离时果断击发。炮手即使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也只能在正常海况、具备良好通视条件、1500米以内的近距离下才能获得较高的动对静射击精度。而新型两栖装甲突击车在火控设备上发生了质的飞跃,直接配备了国产最先进的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海上射击时可以直接参照陆上射击方法进行,射击精度和作战距离明显提高。因为这种火控系统具备图像稳定的热成像观瞄通道,国产两栖突击车将63A式水陆坦克没有海上夜间及复杂气候条件作战能力的弊病一扫而空。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另一大亮点是可以制导炮射导弹,这就又为国产两栖突击车提供了一种在敌人直瞄火力射程外先敌开火的额外优势。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即使是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其图像稳定器——两组单自由度液浮积分陀螺也只能补偿车辆角位移造成的图像抖动。两栖车辆在海上航渡时,因为波浪起伏作用,除了角位移外,还有图像稳定器无法补偿的线位移运动。所以国产两栖突击车海上射击精度虽然大幅提升,但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当海况极差时,同样无法瞄准射击。

  用于运载步兵上陆的国产两栖装甲战车装备一门30毫米机关炮,该炮原型是俄罗斯BMP一3步兵战车使用的2A72型30毫米自动炮,90年代随同BMP-3步兵战车战斗部(炮塔武器站)引进项目来到国内。这种火炮和国产25毫米车载自动炮相比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和重量均只有后者的2/3不到,火炮总体可靠性极高(特别是自动机,俄方号称其故障率为零)。火炮采用单向双路自动供弹,射速380发/分钟,榴弹初速960米/秒,配用弹种包括杀伤爆破榴弹、曳光杀伤爆破榴弹和曳光被帽穿甲弹。该炮除随同国产化的BMP一3武器站装备二代步兵战车外,还发展出一种单人30毫米炮塔来替换可靠性很低的国产25毫米顶置炮塔,广泛用于多种国产装甲车辆。

  事实上,国产单人30炮塔虽然解决了机炮可靠性的问题,但是在总体布置上仍然不甚成熟。该炮塔体积很小(最初是为了配合伞兵战车使用),由于火炮没有采用偏心布置,炮手只能挤在炮尾左侧狭小的空间内,以至于炮手观察用潜望镜都无法在炮塔内布置,只能突兀地安装在炮塔外壁上。两栖装甲战车上采用了一种经过重新设计的双人30炮塔,内部空间明显加大,车长不再用蜗居于驾驶员后方,更加有利于协调指挥全车作战。炮塔外壁用螺栓连接有一层附加装甲,防护能力明显强于单人30炮塔。30毫米机炮的火控设备相对比较简单,国产战车机炮观瞄设备从最早的25毫米机炮瞄准镜一路发展而来,外型基本未变,但是体积明显增大,瞄准线同步模式由早期的四连杆机械同步改进为电同步;从没有夜瞄设备到配备二代微光夜瞄镜;而且很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稳像观瞄能力。其实,双人30炮塔最显眼的变化并非火控系统,而是在炮身外面增加了四棱形衍架支撑机构,其原因并不难解释。2A72机炮出于简化生产目的,并未采用西方小口径机炮常用的星形截面身管设计,发射时很可能会因为身管刚度问题(注意不是强度)造成抖动而影响精度。在BMP一3武器站上,30机炮因为是和100毫米低压炮刚性并联而成的,这一问题并不明显,而当30机炮单独装到国产单人30炮塔上时则会暴露出来,国产25毫米自动炮因为采用了星形身管所以刚度是适合的,单30炮塔设计时设计师显然缺乏处理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因此,在双人30炮塔的火炮身管外面增加衍架结构就成为提高身管刚度、抑制炮口震动最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两栖装甲战车除了双30机炮外还可以在炮塔两侧各携带一枚“红箭”73C反坦克导弹,这种老式导弹改用串联破甲战斗部后威力尚可,而且将有线制导改为无线制导,只是导弹的安装结构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暴露的发射导轨和电线带有很强的临时色彩,不知道在腐蚀性较大的海洋湿热环境下能否保证其可靠性。
    说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两栖装甲战车为什么不直接使用二代步战的炮塔呢?显然国产化BMP-3武器站的综合性能是强于双人30炮塔的,但问题恰恰出在多出的这门100毫米低压炮上。有很多人都把BMP一3上的这门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当成迫榴炮一样的间瞄压制火炮,实际上,100毫米炮因为膛压很低,杀伤榴弹初速只有250米/秒,最大射程为5公里,这个初速和射程甚至比国产82毫米迫击炮还要小(远程装药初速311米/秒,射程5700米)。俄国人在最初设计100毫米低压炮时采用同心反后坐装置自由后坐行程技术,力图以“强度换精度”的思想来提高火炮精度,但是这种结构模式只有在25。以下的小射角时才能做到利大于弊,1OO炮在45。以上角度射击时精度并不理想。事实上,100毫米低压炮最终还是以直瞄、半直瞄射击为主,干的是跟105毫米突击炮一样的活儿。可是有两栖突击车105毫米坦克炮堂皇之阵在先,哪里还有100毫米低压炮的位置?两栖装甲战车装备二代步战炮塔不过是价格昂贵的重复建设罢了。
bigblu 发表于 2009-4-20 08:43
确定这个是半人马座?
12# WillSiegKane

刚度,注意,刚度
主要是散布问题,谁有美国那个超级大炮的图发来看看
关于这个问题,额发过几个图解惑,但都被大布鲁删了,55555~~
知道也不能说,知道不?
就要月饼了,小泻一点嘛
7071020 发表于 2009-4-20 09:04
哈哈……炮霸互掐……

半人马都是当坦克来着

确定这个是半人马座?
7071020 发表于 2009-4-20 09:04

是的,半人马底盘发展的步兵战车,IVECO的VCI
确定这个是半人马座?
7071020 发表于 2009-4-20 09:04

是的,半人马底盘发展的步兵战车,IVECO的VCI
有这个线图,我就可以开始1/35的手版了,哈哈,
楼上作模型的?
32# 喜之狼
回LS,很久不做了,现在是开发模型的,今年HOBBYBOSS有一大批1/35国产装备上市,6月是这个

还有个92式轮式步战车的30炮塔改是吧?
喜之狼 发表于 2009-4-20 11:43
多了去了,
3种92,输送车,30炮,25炮
97步战
3种99,老99和两种带附加装甲炮塔的99
两种96,96,96改
可能的话,还有AAAV和ZSD-89,加上这个8X8
05和新122自行油麻油?[:a2:]
35# iamsu7


还能保持以前喇叭35系60元上下的价格水平否?:D 太贵就不考虑了
05还是可以的,新122估计够呛
BMP3炮塔装两栖步战,30炮架鸟笼.这些够得上中国特色了!
上次有位大侠贴的502胶水步战,带鸟笼吗?
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