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7.15(事故前一周)时的一篇文章:让时间去考验京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6:47:44


该文已被广泛转载,摆渡一下就有;
这里直接贴出全文,附一个原文网址:
http://bbs.railcn.net/viewthread.php?tid=707138
-------------------------
中科院院士简水生:让时间去考验京沪高铁吧
2011年07月15日 23:2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京沪高铁刚刚开通十多天,就已发生多起故障,共造成数十趟列车晚点,以致人们惊
呼:高铁变成了蜗牛。

     值得探究的是,尽管有工程监管制度,但中国许多重大工程完工后,为什么仍是质量
问题百出?我们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质量问题?

     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之一,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东段
,其桥面钢箱梁在全部通过报验,本准备装船起运的时候,项目总承包方美国加州交通部
却提出采用全球顶尖的相控阵技术对产品进行“D向扫查”检验,“1毫米、2毫米一个点进
行复探”,远高于美国焊接协会的桥梁规范,据说检测结果令美国人心服口服。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绝对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问题在于能否所有的中国制造中都
有严格的质量监管和高度的责任心?

     曾经参与京沪高铁项目论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光通信领域著名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简水生教授,7月13日接受《
华夏时报》专访,回答了相关问题。

    更多隐患尚未公开

     《华夏时报》:京沪高铁开通短短十多天来已连续发生多起故障,这让我们该如何客
观评价其安全质量?

     简水生:现在是刚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看得更清楚。

     《华夏时报》:业内有分析说,按照要求,接触网如果断电,列车或失去电源,不过
京沪高铁列车自备120分钟的电源、通风功能。但为何最近两次京沪高铁滞留期间,列车自
备应急电力和通风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

     简水生:不,京沪高铁列车自备的电源,肯定走不了120分钟。120分钟的自备电源可
以跑多少公里呢?600公里。但实际的情形,人们看到了,可能吗?根本不可能。二分之一
MV(M是重量,V是速度)平方300公里的速度,你们算算,有多大能量?列车能有多少储电
池?或者能有发电机吗?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京沪高铁才开通十多天,就发生多起所谓接触网的问题。


     简水生:接触网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因为其本身摩擦很厉害。因为列车速度越高,
输电弓在接触网上的摩擦速度或跳动频率也越快,摩擦阻力与速度起码成正比,甚至是高
次方,所以在雷雨天气容易发生问题。我觉得,京沪高铁整个的防雷系统还不行。防雷系
统应在沿线都做好,如果某个地方地质条件好,导电力很高,就可以吸引全部雷电;如果
导电力不高,雷电发生时,结果就可能很糟糕。因此,防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华夏时报》:如此复杂的问题,在京沪高铁这样重大的工程中没有加以周全考虑吗


     简水生:没有考虑。列车运行时,输电弓在接触网上一直处于动态,若列车以300公
里的高速运行,输电弓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始终接触良好才行。

     《华夏时报》:据说整个京沪高铁系统在建设时都有防雷的考虑,供电网、列车都应
该有防雷系统。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故障的发生?

     简水生:防雷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在下大雨的时候,防止磁隔电子表面电子达到限相发
生短路。也就是说,每一串挂导线的瓷瓶,要承受27500伏安的电压,遇到雨量特别大的雷
雨天气,瓷瓶的电阻可能就会改变。

     《华夏时报》:既然输电弓与接触网动态接触的防雷技术不过关,若由此推论,今后
相关问题会否发生?

     简水生:还有最大的问题要加以考虑。

     《华夏时报》:是关于轮轨的问题,还是关于输电等动力系统的问题?

     简水生:也可以说是轮轨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轴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但
轴承却不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且,轴承的钢材(4892,-8.00,-0.16%)是什么,也不太清楚
。里面的润滑剂是固态的,列车开起来之后,固态润滑剂变成了液态。我们学校的老师曾
经做过实验,原先说京沪高铁要跑350公里,按照规定,在实验台上就得跑385公里。

     我们看到,如果实际是跑300公里,这个技术在实验台上,加10%,跑330公里,可以
跑到好几十万公里吧。但跑385公里,跑到2万多公里的时候,就不行了。所以后来为什么
退下来?就是这个原因。现在我们是把瞬态的东西,看做自己的成绩,这怎么行?人家国
外一个实验,根本不能算数的。法国高铁实验在好几年前就跑过了一趟瞬间574公里,但当
时钢轨就已经不行了,都拧了。

     这与导弹技术不一样。导弹一次就发射出去,说多快,就多快。所以,钱学森当时说
,如果我们发展飞机制造业,材料不过关,因为飞机要使用N次。高铁就更不能跑一趟瞬间
高速就算数了,一年365天,天天都要跑的。

    器件隐患要认真排除

     《华夏时报》:舆论批评如此重大的工程尤其不应片面追求建设速度,而忽视对工程
质量的严格检验检测,甚至搞成献礼工程、政绩工程,因为那将是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公共
财产安全的严重不负责任,您怎么看?安全第一不是高铁运营的最基本方针吗?

     简水生:工程质量应该严格检测只是一方面。

     我跟你大概地说一件事情。中国的高铁,全部采用无砟的整体道床。2000年我去欧洲
做本专业的考察研究,但我到了英法德、到了比利时、丹麦、西班牙等好几个国家都仔细
看了他们的高铁铁路,发现都是有砟的。只有德国做了一段无砟整体道床实验,但当时的
部长却拍板决定中国的高铁都采用这种无砟整体道床,谁也不敢提不同意见。

     实际上,列车在有砟道床上运行到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是没多大问题的,道床上
的小石头子起着很大作用。高速铁路上的钢轨,是由每一根长达100多公里的钢轨焊接起来
的,其温度膨胀系数,是1.1乘以10的负5次方,也就是温度每变化摄氏一度,钢轨就伸长
或缩短1.1米。当夏天的时候,钢轨晒得发烫,起码有60多摄氏度,到了晚上,又凉下来,
热胀冷缩的问题靠谁来解决?一胀轨,稍微有一点轨距,列车就翻了。就靠着轨枕上的铆
钉将钢轨铆住,严格防止胀轨或缩轨的问题。

     除了铆钉在轨枕上的抑制力量,还有一个抑制力量,那就是列车前行的时候,是以二
分之一MV平方向前冲的力量,将钢轨整体向后拉,但此时钢轨却被石头子卡住了,石头子
吃掉了其中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铁路上的石头子经常是粉碎的,养路工人经常要更新这
些石头子。

     无砟整体道床靠得则是压在钢板下的弹簧抵消应力。但弹簧能否消除温度变化产生的
钢轨伸缩问题,与弹簧自身的钢材有关。而更严重的问题是,二分之一MV平方向前冲的力
量,都吃在弹簧上了,很可能使得弹簧发生崩裂,这方面,没有做过任何科学研究分析。


     究竟这弹簧的钢材要求多高强度,能维持多长时间?任何钢材在不断的应力作用下,
都会弹性疲乏,一旦弹性疲乏,一旦龟裂,就可能断掉,那时的钢轨将如何稳定?这个问
题可比接触网问题大得多了。

     即使可以更换弹簧,所发生的费用也很可观。而且,高架上900吨一根梁的价格,与
平地上建设有砟道床的价格相比,要贵得多。何况现在要修16000公里高铁。这些问题,都
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速度越快,所有的钢材,都要重新考虑。这里面的隐患必须加以排
除。

     《华夏时报》:德国人的那个无砟整体道床实验,后来并没有成功地付诸实际运用吗


     简水生:德国并没有正规运行,那个发明者曾公开在电视上表示,其在德国总共才做
了10公里的实验段。

     《华夏时报》: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似乎标志着中国在铁路技术上进入了世界先进行
列,但遭遇雷击发生触网故障是否意味着在高度精确精细的现代技术方面还有差距,还面
临很艰巨的挑战?

     简水生:让时间去考验吧。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有报道说,今年6月初,国内30名工程界院士、专家,在即
将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铁上进行了检查评估,在对轨道、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动车组、运营
安全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后,专家组认为,京沪高铁轨道状态达到了高平顺和高稳定的要
求;通信信号和牵引供电系统稳定可靠;运营安全保障设施齐全,开行方案合理,各项检
测指标完全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您如何看待这个结论?

     简水生:被请去做检查评估的人,未必全是专家。比如在通信信号安全的问题上,当
时他们的调度电话系统采用的是一种老制式的东西,很容易被别人攻破,而且其频带与中
国移动的频带一样,于是我提出,这套系统将来可能很危险。当然,也可以采取密钥通信
的方式来防止和避免被攻击,但其带宽又太小。所以,评估是否全面?

     《华夏时报》:据报道所谓日中高铁技术探究领域内拥有高度权威的日本拓殖大学王
曙光教授,最近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说此次雷雨接触发生后,中国高铁的安全系统应对合
理、处理得当,起到了应有作用。甚至认为“这反而验证了中国高铁在安全技术领域内值
得信赖,应该给予高度评价才对”!您怎么看他的观点?

     简水生:既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就不吭声了,让时间去考验吧。

该文已被广泛转载,摆渡一下就有;
这里直接贴出全文,附一个原文网址:
http://bbs.railcn.net/viewthread.php?tid=707138
-------------------------
中科院院士简水生:让时间去考验京沪高铁吧
2011年07月15日 23:2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京沪高铁刚刚开通十多天,就已发生多起故障,共造成数十趟列车晚点,以致人们惊
呼:高铁变成了蜗牛。

     值得探究的是,尽管有工程监管制度,但中国许多重大工程完工后,为什么仍是质量
问题百出?我们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质量问题?

     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之一,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东段
,其桥面钢箱梁在全部通过报验,本准备装船起运的时候,项目总承包方美国加州交通部
却提出采用全球顶尖的相控阵技术对产品进行“D向扫查”检验,“1毫米、2毫米一个点进
行复探”,远高于美国焊接协会的桥梁规范,据说检测结果令美国人心服口服。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绝对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问题在于能否所有的中国制造中都
有严格的质量监管和高度的责任心?

     曾经参与京沪高铁项目论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光通信领域著名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简水生教授,7月13日接受《
华夏时报》专访,回答了相关问题。

    更多隐患尚未公开

     《华夏时报》:京沪高铁开通短短十多天来已连续发生多起故障,这让我们该如何客
观评价其安全质量?

     简水生:现在是刚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看得更清楚。

     《华夏时报》:业内有分析说,按照要求,接触网如果断电,列车或失去电源,不过
京沪高铁列车自备120分钟的电源、通风功能。但为何最近两次京沪高铁滞留期间,列车自
备应急电力和通风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

     简水生:不,京沪高铁列车自备的电源,肯定走不了120分钟。120分钟的自备电源可
以跑多少公里呢?600公里。但实际的情形,人们看到了,可能吗?根本不可能。二分之一
MV(M是重量,V是速度)平方300公里的速度,你们算算,有多大能量?列车能有多少储电
池?或者能有发电机吗?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京沪高铁才开通十多天,就发生多起所谓接触网的问题。


     简水生:接触网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因为其本身摩擦很厉害。因为列车速度越高,
输电弓在接触网上的摩擦速度或跳动频率也越快,摩擦阻力与速度起码成正比,甚至是高
次方,所以在雷雨天气容易发生问题。我觉得,京沪高铁整个的防雷系统还不行。防雷系
统应在沿线都做好,如果某个地方地质条件好,导电力很高,就可以吸引全部雷电;如果
导电力不高,雷电发生时,结果就可能很糟糕。因此,防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华夏时报》:如此复杂的问题,在京沪高铁这样重大的工程中没有加以周全考虑吗


     简水生:没有考虑。列车运行时,输电弓在接触网上一直处于动态,若列车以300公
里的高速运行,输电弓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始终接触良好才行。

     《华夏时报》:据说整个京沪高铁系统在建设时都有防雷的考虑,供电网、列车都应
该有防雷系统。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故障的发生?

     简水生:防雷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在下大雨的时候,防止磁隔电子表面电子达到限相发
生短路。也就是说,每一串挂导线的瓷瓶,要承受27500伏安的电压,遇到雨量特别大的雷
雨天气,瓷瓶的电阻可能就会改变。

     《华夏时报》:既然输电弓与接触网动态接触的防雷技术不过关,若由此推论,今后
相关问题会否发生?

     简水生:还有最大的问题要加以考虑。

     《华夏时报》:是关于轮轨的问题,还是关于输电等动力系统的问题?

     简水生:也可以说是轮轨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轴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但
轴承却不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且,轴承的钢材(4892,-8.00,-0.16%)是什么,也不太清楚
。里面的润滑剂是固态的,列车开起来之后,固态润滑剂变成了液态。我们学校的老师曾
经做过实验,原先说京沪高铁要跑350公里,按照规定,在实验台上就得跑385公里。

     我们看到,如果实际是跑300公里,这个技术在实验台上,加10%,跑330公里,可以
跑到好几十万公里吧。但跑385公里,跑到2万多公里的时候,就不行了。所以后来为什么
退下来?就是这个原因。现在我们是把瞬态的东西,看做自己的成绩,这怎么行?人家国
外一个实验,根本不能算数的。法国高铁实验在好几年前就跑过了一趟瞬间574公里,但当
时钢轨就已经不行了,都拧了。

     这与导弹技术不一样。导弹一次就发射出去,说多快,就多快。所以,钱学森当时说
,如果我们发展飞机制造业,材料不过关,因为飞机要使用N次。高铁就更不能跑一趟瞬间
高速就算数了,一年365天,天天都要跑的。

    器件隐患要认真排除

     《华夏时报》:舆论批评如此重大的工程尤其不应片面追求建设速度,而忽视对工程
质量的严格检验检测,甚至搞成献礼工程、政绩工程,因为那将是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公共
财产安全的严重不负责任,您怎么看?安全第一不是高铁运营的最基本方针吗?

     简水生:工程质量应该严格检测只是一方面。

     我跟你大概地说一件事情。中国的高铁,全部采用无砟的整体道床。2000年我去欧洲
做本专业的考察研究,但我到了英法德、到了比利时、丹麦、西班牙等好几个国家都仔细
看了他们的高铁铁路,发现都是有砟的。只有德国做了一段无砟整体道床实验,但当时的
部长却拍板决定中国的高铁都采用这种无砟整体道床,谁也不敢提不同意见。

     实际上,列车在有砟道床上运行到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是没多大问题的,道床上
的小石头子起着很大作用。高速铁路上的钢轨,是由每一根长达100多公里的钢轨焊接起来
的,其温度膨胀系数,是1.1乘以10的负5次方,也就是温度每变化摄氏一度,钢轨就伸长
或缩短1.1米。当夏天的时候,钢轨晒得发烫,起码有60多摄氏度,到了晚上,又凉下来,
热胀冷缩的问题靠谁来解决?一胀轨,稍微有一点轨距,列车就翻了。就靠着轨枕上的铆
钉将钢轨铆住,严格防止胀轨或缩轨的问题。

     除了铆钉在轨枕上的抑制力量,还有一个抑制力量,那就是列车前行的时候,是以二
分之一MV平方向前冲的力量,将钢轨整体向后拉,但此时钢轨却被石头子卡住了,石头子
吃掉了其中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铁路上的石头子经常是粉碎的,养路工人经常要更新这
些石头子。

     无砟整体道床靠得则是压在钢板下的弹簧抵消应力。但弹簧能否消除温度变化产生的
钢轨伸缩问题,与弹簧自身的钢材有关。而更严重的问题是,二分之一MV平方向前冲的力
量,都吃在弹簧上了,很可能使得弹簧发生崩裂,这方面,没有做过任何科学研究分析。


     究竟这弹簧的钢材要求多高强度,能维持多长时间?任何钢材在不断的应力作用下,
都会弹性疲乏,一旦弹性疲乏,一旦龟裂,就可能断掉,那时的钢轨将如何稳定?这个问
题可比接触网问题大得多了。

     即使可以更换弹簧,所发生的费用也很可观。而且,高架上900吨一根梁的价格,与
平地上建设有砟道床的价格相比,要贵得多。何况现在要修16000公里高铁。这些问题,都
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速度越快,所有的钢材,都要重新考虑。这里面的隐患必须加以排
除。

     《华夏时报》:德国人的那个无砟整体道床实验,后来并没有成功地付诸实际运用吗


     简水生:德国并没有正规运行,那个发明者曾公开在电视上表示,其在德国总共才做
了10公里的实验段。

     《华夏时报》: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似乎标志着中国在铁路技术上进入了世界先进行
列,但遭遇雷击发生触网故障是否意味着在高度精确精细的现代技术方面还有差距,还面
临很艰巨的挑战?

     简水生:让时间去考验吧。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有报道说,今年6月初,国内30名工程界院士、专家,在即
将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铁上进行了检查评估,在对轨道、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动车组、运营
安全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后,专家组认为,京沪高铁轨道状态达到了高平顺和高稳定的要
求;通信信号和牵引供电系统稳定可靠;运营安全保障设施齐全,开行方案合理,各项检
测指标完全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您如何看待这个结论?

     简水生:被请去做检查评估的人,未必全是专家。比如在通信信号安全的问题上,当
时他们的调度电话系统采用的是一种老制式的东西,很容易被别人攻破,而且其频带与中
国移动的频带一样,于是我提出,这套系统将来可能很危险。当然,也可以采取密钥通信
的方式来防止和避免被攻击,但其带宽又太小。所以,评估是否全面?

     《华夏时报》:据报道所谓日中高铁技术探究领域内拥有高度权威的日本拓殖大学王
曙光教授,最近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说此次雷雨接触发生后,中国高铁的安全系统应对合
理、处理得当,起到了应有作用。甚至认为“这反而验证了中国高铁在安全技术领域内值
得信赖,应该给予高度评价才对”!您怎么看他的观点?

     简水生:既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就不吭声了,让时间去考验吧。
最后一句是亮点,有多少专家不吱声啊~~


很明显:

不是没有人发现问题;
外行干预决策;
领导压制意见;
盲目追求“时髦”;
追求表面的、未经充分科研的“先进”技术以获取“领先世界”的虚名;
热衷“献礼”工程(现在成了“添堵”工程)......

铁路的事故,真实反应了我们国家一段时间以来四处弥漫的浮躁之气;
危机、危机,“危”处有“机”;
至此不幸时刻,抓住时机,痛定思痛,改换一下宣传方针,重新倡导“求真务实”、纠正偏离正轨的社会风气,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很明显:

不是没有人发现问题;
外行干预决策;
领导压制意见;
盲目追求“时髦”;
追求表面的、未经充分科研的“先进”技术以获取“领先世界”的虚名;
热衷“献礼”工程(现在成了“添堵”工程)......

铁路的事故,真实反应了我们国家一段时间以来四处弥漫的浮躁之气;
危机、危机,“危”处有“机”;
至此不幸时刻,抓住时机,痛定思痛,改换一下宣传方针,重新倡导“求真务实”、纠正偏离正轨的社会风气,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华夏时报》:业内有分析说,按照要求,接触网如果断电,列车或失去电源,不过
京沪高铁列车自备120分钟的电源、通风功能。但为何最近两次京沪高铁滞留期间,列车自
备应急电力和通风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

     简水生:不,京沪高铁列车自备的电源,肯定走不了120分钟。120分钟的自备电源可
以跑多少公里呢?600公里。但实际的情形,人们看到了,可能吗?根本不可能。二分之一
MV(M是重量,V是速度)平方300公里的速度,你们算算,有多大能量?列车能有多少储电
池?或者能有发电机吗?

似乎记者的意思是 电源能保障通风120分钟 简某人理解成 按照300公里时速的耗能标准跑120分钟 这老头有点傻啊
现在几次事故的情况看 电源保障了120分钟的通风么 好像没有吧 这个业内分析是何出处?
我跟你大概地说一件事情。中国的高铁,全部采用无砟的整体道床。2000年我去欧洲
做本专业的考察研究,但我到了英法德、到了比利时、丹麦、西班牙等好几个国家都仔细
看了他们的高铁铁路,发现都是有砟的。只有德国做了一段无砟整体道床实验,但当时的
部长却拍板决定中国的高铁都采用这种无砟整体道床,谁也不敢提不同意见。

百度百科:
德国自1959年开始研究、试铺无碴轨道,首先在希尔塞德车站试铺了3种结构,随后又在雷达车站和奥尔德车站试铺了2种结构,1977年又在慕尼黑试验线试铺了6种。1959-1988年是德国无碴轨道的试铺期,共铺设无碴轨道36处,累积21.6km。在此期间先后在土质路基、高架桥及隧道内试铺了各种混凝土道床的无碴轨道。经过不断改进、优化和完善,形成了德国铁路无碴轨道系列和比较成熟的技术规范及管理体系,研制了成套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程质量检测设备,为无碴轨道在德铁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研究,德国已经成功研发了雷达型、Bogl型、Zubin型、ATD型、Getrac型、BTD型、SATO型、FFYS型、Walter型、Heitkamp型等十几种无碴轨道结构形式。到2003年,德国铁路无碴轨道总铺设长度600多公里。德国无碴轨道的主要结构式轨枕埋入式和博格板式无碴轨道。初期铺设的雷达型和博格板式轨道都经历了30年的运营考研,轨道状态始终良好。

从细节的描述看 不得不说  简老头很不靠谱
如果按照文中所言 此人搞光通信的 那电务实在没必要在工务领域内瞎胡扯
当时的部长却拍板决定中国的高铁都采用这种无砟整体道床,谁也不敢提不同意见。

刘某人吧。
zhepro 发表于 2011-7-26 13:11
我跟你大概地说一件事情。中国的高铁,全部采用无砟的整体道床。2000年我去欧洲
做本专业的考察研究,但我 ...
的确有点演义味道;

隔行如隔山;

不过,说法应该从技术上去推敲,看看现在的问题解决得如何;
我记得“无缝轨道”不是新技术,但和“热胀冷缩”物理规律较劲的技术本人也有点抵触。
简水生:被请去做检查评估的人,未必全是专家。比如在通信信号安全的问题上,当
时他们的调度电话系统采用的是一种老制式的东西,很容易被别人攻破,而且其频带与中
国移动的频带一样,于是我提出,这套系统将来可能很危险。当然,也可以采取密钥通信
的方式来防止和避免被攻击,但其带宽又太小。所以,评估是否全面?

这里他说的应该是 GSMR 技术本质和普通2G的GSM无区别 频段和中国移动却有重合
要说这个老确实老 要说不老也是正当年 不知道简老头是什么主张
是退回到模拟时代 还是想上3G 要么由铁路部门创新出一种通信制式?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1-7-26 13:14
的确有点演义味道;

隔行如隔山;
和热胀冷缩作对的 其实主要是无缝钢轨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1-7-26 13:11
当时的部长却拍板决定中国的高铁都采用这种无砟整体道床,谁也不敢提不同意见。

刘某人吧。
2000年的话应该是傅志寰
同领地 发表于 2011-7-26 13:52
2000年的话应该是傅志寰
起码这次723的路段 是有砟的 再怎么和无不无砟扯不上关系了吧
转别人的:
无砟的:哈齐、哈大、沈丹、盘营、津秦、京津、京沪、沪宁、沪杭、宁杭、杭甬、宁安、合蚌、合福、杭长、京广(京石+石武+武广)、广深港、徐兰(当前是郑西+西宝)、大西(原平以南)、兰新、成渝、成灌、成绵乐、长昆、贵广……
其中京津 沪宁 沪杭 武广 郑西 成灌 已经通车。

有砟的:长吉、秦沈、胶济、合宁、合武、昌九、沿海(甬台温+温福厦+厦深)、石太、成遂渝、南广、湘桂、云桂……
又见一个专家,这年头专家太多了!一些不靠谱的专家表演实在太丢人了。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1-7-26 13:05
很明显:

不是没有人发现问题;
顶!!支持!!
简水生,光通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谈什么有砟无砟,什么无砟整体道床靠得则是压在钢板下的弹簧抵消应力。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