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远征军如何打仗:没有轰轰烈烈场面的残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24:55
真正的远征军如何打仗:没有轰轰烈烈场面的残酷  2009年03月29日  来源:信息时报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否真实反映了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真正的远征军是如何打仗的?这些问题自该剧开播以来就是舆论的焦点之一。为此信息时报独家专访了历史学者卢洁峰,她目前正致力于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的历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她广泛地收集了各地幸存老兵的回忆和史料,其中许多关于战争的细节是她在采访老兵的过程中发现的,以下内容都是首次公开,从中可见真实历史的一些侧面。

  -口述 卢洁峰 整理 陈川

  我没有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但听说了关于它的不少议论和批评。我认为《团长》的作用就在于把一段被掩盖了67年的中国远征军的光荣历史话题公开于世人面前,甚至使它变成了一个“大家谈”的话题。

  战争没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

  以我所了解的相关史料看来,中国远征军的战争历史非常残酷。

  王汉忠是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新30师炮二营通信兵,2006年我采访他时已86岁高龄。他告诉我,自己18岁参军前就会打枪了,入伍时枪法比老兵还要好。孙军长听说以后,就到连队来找他,一边走一边大声问:“哪个是王汉忠?”见了面又问:“你枪法咋这么好?”他报告孙军长:我14岁就开始拿枪打猎,是打猎时练出来的。在1944年秋的缅北密支那战役中,王汉忠所在营的炮兵阵地与观察哨之间的电话线断了,无法向敌人开炮。营长派王汉忠去。他在阵地前沿用手摸到了日本鬼子的破坏点。就在他修复电话线的一瞬间,发现了前方十来米灌木丛处的两个日本鬼子。他马上卧倒,朝鬼子开枪。后来他看见鬼子的一双皮鞋头,对着它又是5发子弹。最后他走近前去看,发现15发子弹全打在敌人脑壳上了,他扣扳机时,两个鬼子正在商量着活捉或消灭他。回观察哨后,战友们告诉他:电话线一接通,敌人的第五次冲锋就开始了,他们一轮炮轰,打掉了一大片敌人!真实的战争其实更多的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

  仁安羌一战,很多战士是渴死的

  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3月至5月的第一次缅战中装备是很差的。当时中国军队都是穿的草鞋行军打仗。绝大部分战士没有钢盔。2月离开中国时,很多部队的指战员都是穿着棉衣上路的。很多战士连内衣内裤都没有,是直接穿着棉衣棉裤奔赴缅甸战场的。缅甸昼夜温差很大,3月以后就更热了,大家只能把棉花扒掉穿衣套。1942年4月中下旬,仁安羌地区的沙漠地带白天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中日双方军队都有很多战士中暑休克。很多战士是渴死的。仁安羌油田北面的拼墙河,雨季水面很宽阔,但 4月中下旬正值旱季,拼墙河大部干涸,只有河床中间小溪般的一股水流。以致日本鬼子的碉堡都建筑在河床上的桥墩旁。当时,打响仁安羌解围战的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113团的1000多官兵,正是在酷热、缺水、弹药粮食有限的不利条件下,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地撕开了日军强大的包围圈,解救出7000多被困英军的。

  参加了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芒友会师的一位美国军官,曾经向当时新一军的翻译梁家佑说,他看到参加滇缅之战的中国军队,觉得很震撼。因为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中国军人都只是穿着单裤,而且是几个人合用一支枪,这在装备精良的美国人看来很难想象。就是这些士兵在艰苦的腾冲和松山战役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本鬼子搏杀,铺就出胜利的道路。

  很多将士死于“缅奸”之手

  老兵们告诉过我,缅甸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物资丰饶,当时在缅甸的军队,没有钱的概念,军队给单独执行任务的战士、指导员等发放鸦片,这是给他们在关键时候用来换粮食、换水的救命“物资”。在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以前,日本人已经在那里经营了十多年,培养了一支“第五纵队”——缅奸(缅甸奸细),司职专门暗杀我中国远征军官兵。我们的很多将士就是死于缅奸之手的。台湾老兵汪海涛曾经给我说过,1942年4月中旬,新38师114团在行军至“米咱”这个地方时中途休息,必须采购部分食品,刘纯特务长一马当先,超越大队伍200米走在了最前面。独自上吊脚楼买米买食物,看到他上楼后一进大门,就有一个高大的纹身男人抽出大缅刀向他的头部猛砍不止。战友们鸣枪示警,那个纹身人立即跳楼进入丛林逃跑了。3分钟之后大队伍赶到,刘纯特务长已因失血过多而牺牲了。

  在印缅战场上,非战斗死亡的事故也很常见。1942年3月至5月间,孙立人将军带领的新38师入缅作战连续两个多月行军打仗不得休息,战士们都非常疲劳。5月12日下午,新38师112团梁砥柱营便发生了撞车事故——疲劳之极的战士借助铁道上那些无人驾驶的车厢滑行代步,因人多车厢少,有的战士就站在车厢连接处的挂钩上,在一处下坡地段,两节车厢相撞,站在连接处的那些战士就被活活地撞夹死了。场面很是悲惨!

  孙立人将军少言寡语

  我采访过很多中国驻印军新一军老兵,包括孙立人晚年的忘年之交郑锦玉先生等人,他们的回忆都表明,孙立人这个标准的职业军人平日少言寡语,不善辞令,以致有人误认为他有“口吃”。其实这是在长期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所养成的习惯和特质。在生死莫测的战场上,需要的不是长篇大论的演说,而是斩钉截铁般的战斗命令。真正的远征军如何打仗:没有轰轰烈烈场面的残酷  2009年03月29日  来源:信息时报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否真实反映了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真正的远征军是如何打仗的?这些问题自该剧开播以来就是舆论的焦点之一。为此信息时报独家专访了历史学者卢洁峰,她目前正致力于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的历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她广泛地收集了各地幸存老兵的回忆和史料,其中许多关于战争的细节是她在采访老兵的过程中发现的,以下内容都是首次公开,从中可见真实历史的一些侧面。

  -口述 卢洁峰 整理 陈川

  我没有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但听说了关于它的不少议论和批评。我认为《团长》的作用就在于把一段被掩盖了67年的中国远征军的光荣历史话题公开于世人面前,甚至使它变成了一个“大家谈”的话题。

  战争没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

  以我所了解的相关史料看来,中国远征军的战争历史非常残酷。

  王汉忠是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新30师炮二营通信兵,2006年我采访他时已86岁高龄。他告诉我,自己18岁参军前就会打枪了,入伍时枪法比老兵还要好。孙军长听说以后,就到连队来找他,一边走一边大声问:“哪个是王汉忠?”见了面又问:“你枪法咋这么好?”他报告孙军长:我14岁就开始拿枪打猎,是打猎时练出来的。在1944年秋的缅北密支那战役中,王汉忠所在营的炮兵阵地与观察哨之间的电话线断了,无法向敌人开炮。营长派王汉忠去。他在阵地前沿用手摸到了日本鬼子的破坏点。就在他修复电话线的一瞬间,发现了前方十来米灌木丛处的两个日本鬼子。他马上卧倒,朝鬼子开枪。后来他看见鬼子的一双皮鞋头,对着它又是5发子弹。最后他走近前去看,发现15发子弹全打在敌人脑壳上了,他扣扳机时,两个鬼子正在商量着活捉或消灭他。回观察哨后,战友们告诉他:电话线一接通,敌人的第五次冲锋就开始了,他们一轮炮轰,打掉了一大片敌人!真实的战争其实更多的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

  仁安羌一战,很多战士是渴死的

  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3月至5月的第一次缅战中装备是很差的。当时中国军队都是穿的草鞋行军打仗。绝大部分战士没有钢盔。2月离开中国时,很多部队的指战员都是穿着棉衣上路的。很多战士连内衣内裤都没有,是直接穿着棉衣棉裤奔赴缅甸战场的。缅甸昼夜温差很大,3月以后就更热了,大家只能把棉花扒掉穿衣套。1942年4月中下旬,仁安羌地区的沙漠地带白天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中日双方军队都有很多战士中暑休克。很多战士是渴死的。仁安羌油田北面的拼墙河,雨季水面很宽阔,但 4月中下旬正值旱季,拼墙河大部干涸,只有河床中间小溪般的一股水流。以致日本鬼子的碉堡都建筑在河床上的桥墩旁。当时,打响仁安羌解围战的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113团的1000多官兵,正是在酷热、缺水、弹药粮食有限的不利条件下,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地撕开了日军强大的包围圈,解救出7000多被困英军的。

  参加了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芒友会师的一位美国军官,曾经向当时新一军的翻译梁家佑说,他看到参加滇缅之战的中国军队,觉得很震撼。因为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中国军人都只是穿着单裤,而且是几个人合用一支枪,这在装备精良的美国人看来很难想象。就是这些士兵在艰苦的腾冲和松山战役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本鬼子搏杀,铺就出胜利的道路。

  很多将士死于“缅奸”之手

  老兵们告诉过我,缅甸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物资丰饶,当时在缅甸的军队,没有钱的概念,军队给单独执行任务的战士、指导员等发放鸦片,这是给他们在关键时候用来换粮食、换水的救命“物资”。在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以前,日本人已经在那里经营了十多年,培养了一支“第五纵队”——缅奸(缅甸奸细),司职专门暗杀我中国远征军官兵。我们的很多将士就是死于缅奸之手的。台湾老兵汪海涛曾经给我说过,1942年4月中旬,新38师114团在行军至“米咱”这个地方时中途休息,必须采购部分食品,刘纯特务长一马当先,超越大队伍200米走在了最前面。独自上吊脚楼买米买食物,看到他上楼后一进大门,就有一个高大的纹身男人抽出大缅刀向他的头部猛砍不止。战友们鸣枪示警,那个纹身人立即跳楼进入丛林逃跑了。3分钟之后大队伍赶到,刘纯特务长已因失血过多而牺牲了。

  在印缅战场上,非战斗死亡的事故也很常见。1942年3月至5月间,孙立人将军带领的新38师入缅作战连续两个多月行军打仗不得休息,战士们都非常疲劳。5月12日下午,新38师112团梁砥柱营便发生了撞车事故——疲劳之极的战士借助铁道上那些无人驾驶的车厢滑行代步,因人多车厢少,有的战士就站在车厢连接处的挂钩上,在一处下坡地段,两节车厢相撞,站在连接处的那些战士就被活活地撞夹死了。场面很是悲惨!

  孙立人将军少言寡语

  我采访过很多中国驻印军新一军老兵,包括孙立人晚年的忘年之交郑锦玉先生等人,他们的回忆都表明,孙立人这个标准的职业军人平日少言寡语,不善辞令,以致有人误认为他有“口吃”。其实这是在长期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所养成的习惯和特质。在生死莫测的战场上,需要的不是长篇大论的演说,而是斩钉截铁般的战斗命令。
把战争拍得太热闹、太戏剧化、太城市化的,都太远离真实。
打响仁安羌解围战的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113团的1000多官兵

这都啥玩意啊,写东西的和编辑都不能负责点么?
原帖由 quietist 于 2009-3-29 16:48 发表
把战争拍得太热闹、太戏剧化、太城市化的,都太远离真实。

现在拍的电视剧如果太真实就不叫电视剧了,哪怕是《罗马》这样一流的历史剧也有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地方
参加了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芒友会师的一位美国军官,曾经向当时新一军的翻译梁家佑说,他看到参加滇缅之战的中国军队,觉得很震撼。因为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中国军人都只是穿着单裤,而且是几个人合用一支枪,这在装备精良的美国人看来很难想象。

缅甸有隆冬吗?
;P 中缅边境多是海拔2000米左右的大山,山间峡谷,山顶山底温差可以到十度!所谓冰火两重天是也!;P

看亲历者黄仁宇写的书里面也是这么描述的!:(
原帖由 梦回秦汉 于 2009-3-29 21:57 发表
参加了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芒友会师的一位美国军官,曾经向当时新一军的翻译梁家佑说,他看到参加滇缅之战的中国军队,觉得很震撼。因为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中国军人都只是穿着单裤,而且是几个人 ...

山区晚上还是挺冷的
战友们鸣枪示警
团剧太城市化从何说起?????
希望《团剧》制作组能再来部抗美援朝的片子
原帖由 zetaplus 于 2009-3-29 17:34 发表
打响仁安羌解围战的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113团的1000多官兵

这都啥玩意啊,写东西的和编辑都不能负责点么?

貌似没有什么问题吧?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新38师的确隶属于甘丽初的第66军,属于新1军那是中国驻印军时期的事了:L
原帖由 梦回秦汉 于 2009-3-29 21:57 发表
参加了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芒友会师的一位美国军官,曾经向当时新一军的翻译梁家佑说,他看到参加滇缅之战的中国军队,觉得很震撼。因为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中国军人都只是穿着单裤,而且是几个人 ...

这要看海拔位置了,比如说以前去峨眉山,山下初夏,早上到山顶看日出就是冬天般寒冷了
拍抗美援朝的部队很难得到现在观众的认同呀,现在观众都讲“人性”,排斥高大全的形象,但是那时候人的思想现代人很难理解,其实《上甘岭》里的战士形象就很符合当时的事实,不过现在观众不认同,认为那不真实,不符合“人性”。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9-3-30 01:37 发表
希望《团剧》制作组能再来部抗美援朝的片子

别了。我不想看志愿军跳草裙舞。:D 那样容易使我想到周星星同学。[: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