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沉船等待出水 价值影响力不输秦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3:02
“南海一号”沉船等待出水 价值影响力不输秦俑



  一条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宋代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意外地发现,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将此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2002 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捞起了4000 多件文物。有人认为,“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年初派专员去阳江考察,并有意将阳江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口。最近,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又开始行动,为整体打捞这艘古沉船作准备。
  晨报记者赶赴广东阳江,试图通过采访有关考古部门来解开这些谜团。
  古船被后人知晓完全是一次偶然。1987 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发现了这艘宋代沉船,并且从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
  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同时发现的一条铜鎏金带钩,在国内尚未出土过,可能是外国人的饰物。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这艘沉船随即被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命名为“南海一号”。2000 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开展调查。
  为了文物的安全,水下考古队开始对外“封锁”有关“南海一号”的消息,这项备受关注的重大考古工程一度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两年。
  2002 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4000 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
  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这艘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一号”沉船,是一艘国际贸易船。该船可能是从国内某个港口出发,前往中东地区。虽然这次打捞上来的文物数量,只是“南海一号”上众多文物的“冰山一角”,可即便如此,在国内考古界内仍旧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位北京老瓷器鉴定专家,一看到这些出水文物就两手发抖、浑身冒汗。另一位福建古瓷器研究专家专程赶到阳江,一见到这些文物就惊讶得老泪纵横:出产于福建的珍贵古瓷器,他只在福建本地见过一些碎片,“没想到世上还保存这么多,这么完整!”
  文物界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阳江市政府表示,“南海一号”沉船全部出水后,所有文物都不拿走,而在广东阳江落户,“原地展示,就地保护,整体开发”。
  曾经的繁荣
  “南海一号”失事的海域位于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村附近。明清时代,大澳村的大澳古港因地理位置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成为广东沿海的大港之一,是从广州开始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港口,海上商船频繁出入大澳,商贸极为发达。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渔民出海捕马鲛鱼,就有一些渔船的网被绊,拉不上来。根据渔民丰富的“做海”经验,他们断定海底有沉船,渔网是被船桅所绊。后来也确实有渔船拖网时拉上了一些零碎的木块,怀疑是桅板。沉船的故事开始在大澳村广为流传。
  年近70的黄海生(音)是一个有着四十多年打渔经验的老渔民,“我从小就听老人讲过海底下有沉船,告诫我们那片海轻易不要去。”可年轻时生性倔拗的黄海生还是去了一次,这次经历让他直接感受了神秘的“南海一号”。
  那天海面上有薄雾,并不适合出海,可28岁的黄海生还是撑着舢板去了那片海域。他一网撒下去,静静等待了十分钟,然后收网。“刚一往上拉我就感觉不对,网特别沉,我以为捕到了大鱼,但往上拉的网很快就拉不动了。”黄海生意识到渔网被什么东西绊住了,然后他一头扎进海里试图解开渔网,在快要到达渔网缠结处,他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景象:“竟然是一艘体形庞大的船的轮廓,船头船尾还有桅杆都能看清楚,我的渔网就是被桅杆缠住的。”巨大的海水压力不容黄海生多停留,他使劲地扯下渔网,迅速向海面浮去。之后,黄海生曾经几次潜入那片海域,但他再也没有看到那艘船。“后来水下考古队带着先进的仪器来了,我才知道我看到的真是一艘古沉船。”黄海生是村里唯一亲眼见过“南海一号”的人。
  在老人的指点下,记者在村里雇了一艘小渔船出海前往“南海一号”沉没的海域。在往深海处行驶了约40分钟后,小船开始随浪剧烈颠簸,“沉船的位置就在那一带,”驾船的渔民手指着前面一片海域,但是他关闭了发动机不肯向前,因为船太小,他怕前面的风浪太大,天气一突变就会发生危险。后来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说,“南海一号”沉没可能就是因为当时的天气恶劣,因为“那附近海域并没有多少暗礁。”
  神秘的打捞工作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是此次打捞计划的主持者,也是文物鉴定专家和深入海底打捞“南海一号”上文物的潜水员,在记者提出要采访“南海一号”时,他面露难色。“最近国家文物局专门就媒体采访‘南海一号’打捞工作下了文,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任何文物部门都不得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现在关于‘南海一号’打捞工作的报道有不少是失实的消息,我们就此还专门请示了国家文物局是否要通过媒体对外澄清,局里的指示是‘不听不理’。”张威苦笑着说。
  阳江市博物馆馆长张万星同张威一样都曾潜入海底打捞“南海一号”上的文物,但是张万星在电话里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记者随即又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文物保护处的李培松处长取得了联系,李培松告诉记者现在还不便透露什么具体细节,理由是“出于安全原因”。据了解,现在有很多文物贩子已经盯上了“南海一号”。
  但是晨报记者从一位权威知情者处得到了一些重要信息:“‘南海一号’没办法和兵马俑相比,两者间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南海一号’上的文物总数并非媒体报道所称的‘6万到8万件’,现在船还没捞上来总数没办法统计,但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多;一些媒体报道还说将在今年底打捞出海,要知道,一年中能适宜打捞作业的就是4、5两个月,‘南海一号’明年能打捞上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其实在1987 年的那次打捞时,木船已被打捞用的抓斗破坏了一部分,所以这次打捞会特别谨慎。”
  之所以很多权威人士不愿在打捞前透露更多细节,原因之一是害怕“引起文物贩子的兴趣”。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中国文物价格在海外市场的大幅度飙升,为巨额暴利驱动的犯罪分子不惜以身试法,与境外黑社会相勾结,盗掘走私文物达到疯狂的程度,祖国大陆文物流失海外的现象趋于严重。仅就目前粗略统计,世界上40余个国家的200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见于著录者已逾百万件。中国政府于1989 年后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并郑重声明,我国保留对历史上被掠夺及走私出境文物追索的权利。但是,随着大笔金钱不断注入海外发文物财的拍卖行和犯罪团伙的囊中,盗掘走私之风反而更加猖獗难以根治。
  也许很多关于“南海一号”的谜团要等到打捞之后才能揭晓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8 9:15:22编辑过]
“南海一号”沉船等待出水 价值影响力不输秦俑



  一条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宋代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意外地发现,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将此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2002 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捞起了4000 多件文物。有人认为,“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年初派专员去阳江考察,并有意将阳江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口。最近,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又开始行动,为整体打捞这艘古沉船作准备。
  晨报记者赶赴广东阳江,试图通过采访有关考古部门来解开这些谜团。
  古船被后人知晓完全是一次偶然。1987 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发现了这艘宋代沉船,并且从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
  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同时发现的一条铜鎏金带钩,在国内尚未出土过,可能是外国人的饰物。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这艘沉船随即被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命名为“南海一号”。2000 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开展调查。
  为了文物的安全,水下考古队开始对外“封锁”有关“南海一号”的消息,这项备受关注的重大考古工程一度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两年。
  2002 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4000 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
  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这艘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一号”沉船,是一艘国际贸易船。该船可能是从国内某个港口出发,前往中东地区。虽然这次打捞上来的文物数量,只是“南海一号”上众多文物的“冰山一角”,可即便如此,在国内考古界内仍旧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位北京老瓷器鉴定专家,一看到这些出水文物就两手发抖、浑身冒汗。另一位福建古瓷器研究专家专程赶到阳江,一见到这些文物就惊讶得老泪纵横:出产于福建的珍贵古瓷器,他只在福建本地见过一些碎片,“没想到世上还保存这么多,这么完整!”
  文物界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阳江市政府表示,“南海一号”沉船全部出水后,所有文物都不拿走,而在广东阳江落户,“原地展示,就地保护,整体开发”。
  曾经的繁荣
  “南海一号”失事的海域位于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村附近。明清时代,大澳村的大澳古港因地理位置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成为广东沿海的大港之一,是从广州开始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港口,海上商船频繁出入大澳,商贸极为发达。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渔民出海捕马鲛鱼,就有一些渔船的网被绊,拉不上来。根据渔民丰富的“做海”经验,他们断定海底有沉船,渔网是被船桅所绊。后来也确实有渔船拖网时拉上了一些零碎的木块,怀疑是桅板。沉船的故事开始在大澳村广为流传。
  年近70的黄海生(音)是一个有着四十多年打渔经验的老渔民,“我从小就听老人讲过海底下有沉船,告诫我们那片海轻易不要去。”可年轻时生性倔拗的黄海生还是去了一次,这次经历让他直接感受了神秘的“南海一号”。
  那天海面上有薄雾,并不适合出海,可28岁的黄海生还是撑着舢板去了那片海域。他一网撒下去,静静等待了十分钟,然后收网。“刚一往上拉我就感觉不对,网特别沉,我以为捕到了大鱼,但往上拉的网很快就拉不动了。”黄海生意识到渔网被什么东西绊住了,然后他一头扎进海里试图解开渔网,在快要到达渔网缠结处,他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景象:“竟然是一艘体形庞大的船的轮廓,船头船尾还有桅杆都能看清楚,我的渔网就是被桅杆缠住的。”巨大的海水压力不容黄海生多停留,他使劲地扯下渔网,迅速向海面浮去。之后,黄海生曾经几次潜入那片海域,但他再也没有看到那艘船。“后来水下考古队带着先进的仪器来了,我才知道我看到的真是一艘古沉船。”黄海生是村里唯一亲眼见过“南海一号”的人。
  在老人的指点下,记者在村里雇了一艘小渔船出海前往“南海一号”沉没的海域。在往深海处行驶了约40分钟后,小船开始随浪剧烈颠簸,“沉船的位置就在那一带,”驾船的渔民手指着前面一片海域,但是他关闭了发动机不肯向前,因为船太小,他怕前面的风浪太大,天气一突变就会发生危险。后来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说,“南海一号”沉没可能就是因为当时的天气恶劣,因为“那附近海域并没有多少暗礁。”
  神秘的打捞工作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是此次打捞计划的主持者,也是文物鉴定专家和深入海底打捞“南海一号”上文物的潜水员,在记者提出要采访“南海一号”时,他面露难色。“最近国家文物局专门就媒体采访‘南海一号’打捞工作下了文,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任何文物部门都不得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现在关于‘南海一号’打捞工作的报道有不少是失实的消息,我们就此还专门请示了国家文物局是否要通过媒体对外澄清,局里的指示是‘不听不理’。”张威苦笑着说。
  阳江市博物馆馆长张万星同张威一样都曾潜入海底打捞“南海一号”上的文物,但是张万星在电话里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记者随即又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文物保护处的李培松处长取得了联系,李培松告诉记者现在还不便透露什么具体细节,理由是“出于安全原因”。据了解,现在有很多文物贩子已经盯上了“南海一号”。
  但是晨报记者从一位权威知情者处得到了一些重要信息:“‘南海一号’没办法和兵马俑相比,两者间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南海一号’上的文物总数并非媒体报道所称的‘6万到8万件’,现在船还没捞上来总数没办法统计,但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多;一些媒体报道还说将在今年底打捞出海,要知道,一年中能适宜打捞作业的就是4、5两个月,‘南海一号’明年能打捞上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其实在1987 年的那次打捞时,木船已被打捞用的抓斗破坏了一部分,所以这次打捞会特别谨慎。”
  之所以很多权威人士不愿在打捞前透露更多细节,原因之一是害怕“引起文物贩子的兴趣”。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中国文物价格在海外市场的大幅度飙升,为巨额暴利驱动的犯罪分子不惜以身试法,与境外黑社会相勾结,盗掘走私文物达到疯狂的程度,祖国大陆文物流失海外的现象趋于严重。仅就目前粗略统计,世界上40余个国家的200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见于著录者已逾百万件。中国政府于1989 年后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并郑重声明,我国保留对历史上被掠夺及走私出境文物追索的权利。但是,随着大笔金钱不断注入海外发文物财的拍卖行和犯罪团伙的囊中,盗掘走私之风反而更加猖獗难以根治。
  也许很多关于“南海一号”的谜团要等到打捞之后才能揭晓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8 9:15:22编辑过]
<P>乱讲!懂陶瓷的知道:下南洋的船上载的外贸品,质量比国内的差。</P><P>而沉船水泡,破损严重。出非是黄金、白银。</P>[em02][em02][em02][em02]
听说过
2楼你不懂别乱讲,懂文物的都知道:陶瓷泡在水中比埋在土里面保存得更好。当年的外贸品就跟现在的一样,都是质量最好的产品。只有皇室专用的官窑的产品才比它更好。
强!阳江是我故乡。
希望如此吧 不要是炒做就好
顶   抓到盗卖文物的坚决诛杀  看还有人敢?还是刑法太轻!
船还能捞出来吗??
我也想捞啊嘿嘿
能说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P>是有意义,但拿来和秦俑比就太过分了.估计又是那些记者在哗众取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