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3月整体打捞 价值堪比兵马俑(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9:16:50
“南海一号”3月整体打捞 价值堪比兵马俑(组图)
2007年01月18日 10:35
负责起吊“南海一号”古沉船的、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已建造完毕。(图片来自:广州日报)
记者16日从广东省文化厅了解到:备受国际考古界关注的广东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已确定于今年3月正式开启。据悉,对古沉船进行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专业队赴阳江等待作业
据了解,为整体打捞“南海一号”,广东省专门成立了打捞指挥部,由副省长雷于蓝任总指挥。而财政部去年审定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
16日广州打捞局已派出专门打捞队伍守候在阳江海域附近,一待天气好转就下水作业。据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介绍,该队伍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完成“南海一号”古沉船沉没区域的精确定位、抽走沉船附近的淤泥、淘出其中的文物等工作,为3月份正式打捞作最后的准备。
考古界专家预测,“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打捞后,“南海一号”将被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图片来自:广州日报)
将陈列“水晶宫”供观赏
据介绍,“南海一号”整体浮出水面后,将转移、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将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保存及供人们观赏,该博物馆预计将于本月底封顶。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十里银滩”上,占地13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水晶宫”是一个巨型玻璃缸,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通过“水晶宫”的透明墙壁,还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示范表演。
“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图片来自:广州日报)
“南海一号”或藏8万件文物
“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宋代木质古沉船,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执行整体打捞工作的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亚洲最大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号4000吨全回转打捞起重工程船。(新快报/记者陈琦钿)
“南海一号”打捞出的瓷器,依然光彩照人。(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南海一号”考古大事记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瓷碗底书写的毛笔字迹在海底深埋浸泡近千年打捞起来后,依然清晰可见 (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水下考古队队员正清理“南海一号”上的文物
“南海一号”上打捞出来的精美瓷器。(图片来自:武汉晨报)
“南海一号”3月整体打捞 价值堪比兵马俑(组图)
2007年01月18日 10:35
负责起吊“南海一号”古沉船的、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已建造完毕。(图片来自:广州日报)记者16日从广东省文化厅了解到:备受国际考古界关注的广东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已确定于今年3月正式开启。据悉,对古沉船进行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专业队赴阳江等待作业
据了解,为整体打捞“南海一号”,广东省专门成立了打捞指挥部,由副省长雷于蓝任总指挥。而财政部去年审定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
16日广州打捞局已派出专门打捞队伍守候在阳江海域附近,一待天气好转就下水作业。据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介绍,该队伍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完成“南海一号”古沉船沉没区域的精确定位、抽走沉船附近的淤泥、淘出其中的文物等工作,为3月份正式打捞作最后的准备。
考古界专家预测,“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打捞后,“南海一号”将被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图片来自:广州日报)将陈列“水晶宫”供观赏
据介绍,“南海一号”整体浮出水面后,将转移、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将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保存及供人们观赏,该博物馆预计将于本月底封顶。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十里银滩”上,占地13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水晶宫”是一个巨型玻璃缸,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通过“水晶宫”的透明墙壁,还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示范表演。
“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图片来自:广州日报)“南海一号”或藏8万件文物
“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宋代木质古沉船,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执行整体打捞工作的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亚洲最大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号4000吨全回转打捞起重工程船。(新快报/记者陈琦钿)
“南海一号”打捞出的瓷器,依然光彩照人。(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南海一号”考古大事记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瓷碗底书写的毛笔字迹在海底深埋浸泡近千年打捞起来后,依然清晰可见 (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水下考古队队员正清理“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南海一号”上打捞出来的精美瓷器。(图片来自:武汉晨报)
难度相当大,木头那么多年了,强度怕是不行了,搞不好就整个散架个屁的了。

一定要把船上文物弄干净再来整体打捞。

木头出水后的防腐也是难题,瑞典人好象比较有经验。
原帖由 T62 于 2007-1-18 17:08 发表
难度相当大,木头那么多年了,强度怕是不行了,搞不好就整个散架个屁的了。

一定要把船上文物弄干净再来整体打捞。

木头出水后的防腐也是难题,瑞典人好象比较有经验。

瓦萨战舰
是现存最古老的战舰残骸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批风帆炮舰和当时世界最大的炮舰。

它在处女航中离岸10多分钟就沉没了,直到300多年后,它才被打捞上岸。

重见天日40多年后的今天,它的命运又出现了不测。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有个特殊的博物馆,它是为一艘打捞上来的战舰专门修建的。受到这样特殊待遇的沉船便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瓦萨”号战舰。

国王督造埋隐患

瓦萨王朝统治时期,瑞典是欧洲的强国之一。为了与劲敌丹麦、波兰对抗,称霸波罗的海,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战舰,并要求战舰航速要快、火力要强、装饰要华丽,因为这样才足以显示瓦萨王朝的权力、财富和战斗力。1626年初,作为其中最大的战舰“瓦萨”号在国王的亲自监督下正式开始建造。

国王总是有太多要求。在“瓦萨”号建造期间,他不断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变设计和建造要求。在“瓦萨”号的骨架已经安装好的时候,他下令增加战舰的长度。面对以性情暴躁闻名的国王,经验丰富的主造船师亨里克·哈伯特备感无奈,只得奉命行事。1627年,亨里克·哈伯特病逝。他的助手、没有太多经验的海因·雅各布森接替他主持建造。而此时,国王得知了丹麦建成双层炮舰的消息,于是他又决定,为原计划修建单层炮舰的“瓦萨”号增加一个枪械甲板,把它改建成“双层”炮舰。这样一来,“瓦萨”号便拥有了双排共64门舰炮,全长达到了69米,成了当时装备最齐全、武装程度最高的战船。但对于横梁和压舱物来说,在一个并不稳固的平台上安装的这些装备显得过高过长了,而且与平台的功能极不相称。但国王的命令没人敢违抗。

对“瓦萨”号进行的稳定性测试试验更像一场闹剧:让30个船员从船一端跑到另一端,以此检测船的摇动情况。试验中“瓦萨”号发生了危险的摇动,但对这个预警信号,海因·雅各布森却视而不见,还是决定取消试验,准备航行,结果——


首航沉没成绝唱

1628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码头人头攒动,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翘首企盼着堪称世界最顶级的“瓦萨”号战舰。

“启动了!”人群中一片欢呼。看着眼前的情景,接受着舰上全体水兵的致敬,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心中一阵激动。他想像“瓦萨”号乘风破浪,纵横驰骋,勇斗顽敌。但突然,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离岸还没来得及扬帆远航的“瓦萨”号在一阵大风浪过后,开始倾斜,接着又慢慢恢复平衡,但随即再一次朝右舷倾斜。岸上的人们都惊得目瞪口呆。“瓦萨”号的下层甲板在慢慢进水,舰体开始晃动下沉。“瓦萨”号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沉没了。

“瓦萨”号首航仅仅10多分钟就结束了。建造过程中埋下的那些隐患:安置太多重炮却没有足够的压舱物,导致战舰重心过高,首航前没有经过严格测试等等,都是“瓦萨”号沉没的罪魁。但因为一切都是依照国王的要求建造的,所以,这个轰动一时的沉船事件最后也就不了了之,直到——

333年后重见天日

1959年,潜水员在“瓦萨”号沉没的海底挖掘坑道用以穿引钢缆。打捞人员利用16 艘趸船系牢各钢缆两端,同时将各趸船水舱内的水分18次抽出,增加趸船浮力,将“瓦萨”号成功兜起离开海底,并将其在水中拖移到船坞附近浅水区。因为在水下多年的木船一旦离水,极易腐朽,因此所有打捞到的船上物品均保存于海水中登记整理编号,同时开始对船体清淤堵漏,进行水下防腐处理。一切就绪后, 1961年4月24日,在海底沉睡333年的“瓦萨”号终于重见天日。

对从水中打捞出的数百年前的木船进行防腐处理工作是空前的。瑞典科学家研究决定采用聚乙烯乙二醇与水的混合液进行雾状喷洒,从1962年开始用500只喷头,每喷洒25分钟间歇20分钟,重复不断,这样长年累月一直喷到1979年,连续喷洒了17年,使得这艘到当时已350多岁的木制战船得以固化。打捞、修复沉船工作前后持续了近20年。瑞典的专家、工人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一丝不苟地将战舰恢复原貌。从水中捞出的万余件船体附属部件和700余件雕塑经过防腐、防缩处理后,也都放回到船上原来的位置。之后,又经过数年船身加固等艰苦工作,沉船修复工作才宣告结束。至此,一个横跨300多年的战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它让人惊叹不已,因为——


富丽堂皇似宫殿

依照国王对战舰装饰华丽的要求,造船师从艏到艉、从里至外创作了大大小小数千座雕像和刻制装饰物来打扮“瓦萨”号。

船艏,一头向前高高跃起的雄狮前爪拱托着刻有“瓦萨王朝”字样的纹章。雄狮身后有天使、魔鬼、勇士、乐手、皇帝以及神灵为伴。船艏两侧装饰有罗马帝国历代帝王大小不等的10尊雕像。所有舱门的框柱以及檐板都以群雕装饰,舱室内亦是雕梁画栋。当两层炮甲板的所有炮窗向上开启准备射击时,敌人看到的是黑森森的炮口和在血红窗板上怒吼的金色雄狮头像。


最为壮观的是船艉楼的多组群雕。位于艉楼顶端高高在上的是两头希腊神话中鹫头狮身的怪兽,身披长发,前爪托着一顶皇冠,皇冠下是古斯塔夫·阿道夫斯的雕像,其下是瓦萨王朝历代国王的雕像,再下是刻着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家族名称的缩语字母Gars。这些镂空群雕长达3.2米,高1.99米。而在这群雕像之下是刻有两头站立怒吼的雄狮护卫瓦萨王朝的纹章,面积达6平方米。艉楼窗户之间和两舷瞭望台上安置有形态各异的雕像700余尊,既有身着盔甲的威武骑士、手持盾牌和刀剑的罗马帝国士兵,也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鱼和天使。因为雕像都涂成了金色,使得“瓦萨”号俨然一座金碧辉煌的海上宫殿,可令人担忧的是,如今——

保护“瓦萨”成难题

300多年的海底生涯给“瓦萨”号带来了致命的威胁。

“瓦萨”号沉没的斯德哥尔摩湾30多米深的海底是个缺氧的环境。厌氧细菌能够把较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硫化氢就是其中的一种产物。日积月累,硫化氢慢慢地渗入“瓦萨”号的橡木横梁中。木头里的硫化氢会逐渐分解,最后只留下硫元素。

因为硫元素的存在,“瓦萨”号战舰未来的命运变得不可知。因为在有氧环境中,硫会渐渐氧化,与水蒸气结合,最终形成腐蚀木材的硫酸。这个过程本来比较缓慢,然而,“瓦萨”号拥有的9000个铁质螺栓分解的三价铁离子恰恰能充当合成硫酸的催化剂。专家估计,如果“瓦萨”号上的硫元素完全被氧化,那么将产生多达5吨的硫酸,而直接清除这5吨硫酸是非常困难的。专家认为,应该从清除木材中的铁催化剂人手,尽量减缓硫酸合成的过程。如今,维修和保护“瓦萨”号的工作正在进行。长期保护“瓦萨”号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但愿,“瓦萨”号能再“撑” 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