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决策中的政治因素--涡扇6 PK 斯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23:44
转帖,改了一下题目,值得一看!

★研制进度和研制力量安排方面:
  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就是说涡扇6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了。1970年,安排沈阳黎明开始仿制民用斯贝,而沈阳是负责涡扇6的,这不是分散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沈阳黎明的精力吗?
  1971年,涡扇5整机试飞,连涡扇5都取得这么大进展了!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注意: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是主要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这显然对涡扇6的研发产生了干扰,到了1972年4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因为仿制斯贝而停止了歼九配套发动机的研制(3)!引进项目终于挤掉了自主研发!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1974年沈阳厂所不满升级(有人公开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后由于江青支持,斯贝转移到西安,涡扇6得以继续。
  1976年3月斯贝仿制开始。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贝考核成功,全部符合技术要求。各厂承制仿制斯贝零部件86.5%,其中金属材料试制成功72.5%。——很顺利,仿制成功,国产化进展也很大。
  1981年,涡扇6被宣布下马。而这时候斯贝国产化进程很顺利,正应该一鼓作气完成斯贝的国产化,可是各方面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从1981年开始,斯贝的国产化就不了了之!
 1984年涡扇6正式下马。
  如果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没有被安排搞斯贝而延误、停止了涡扇6的研制,那么涡扇6不是可以早几年完成吗?
  ★领导支持方面:
  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但是有关领导决心却是很大的:8月1日李先念(副总理)、叶剑英(副主席)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
  1974年矛盾激化,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也来干预,反对买斯贝,这分量可谓重,不过有关领导的决心却是不能小瞧的——李先念、叶剑英频繁批示(5、6两个月至少5次)要购买引进斯贝,最后折衷,斯贝移到西安。
  1977年9月,命王震(副总理)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拨给专项资金。
  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还有副部长人等督战,这样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而涡扇6呢?没听说过有多少领导很关注的。如果涡扇6得到了斯贝一半的关怀,进度会快多少?
  ★资金方面:
  1973年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1)。——看看:“价钱不是问题”,多大的气魄!
  1975年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花了共7679万英镑。(1)——当时国家经济困难,7679万英镑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这还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可谓一掷千金。
  为了建立“斯贝”生产线,经中央批淮,国务院拨款1亿英镑用来对西安发动机公司和有关的辅机厂进行技术改造。这笔钱按当时的外汇体制折算相当于12亿人民币(2)——大手笔!
  而涡扇6一共花了多少钱?1.2亿而已!也就是说斯贝花的钱至少是涡扇6的20倍!如果涡扇6能得到哪怕斯贝1/10的资金,进度将会快多少?
  ★装机方面:
  1971年酝酿引进斯贝时,是作为歼6后继机的发动机;后试图作为改进强5的发动机;强6立项后试图作为强6的发动机;还曾安装于轰6。1998年作为飞豹的发动机。
  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改型涡扇6G作为歼9的发动机。
  可以看到,斯贝就像一个宠儿,哪里都想立足,本来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可是一些人却打算用斯贝:“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军委也很重视,并作出过明确批示”(1)。这里有一点让人很迷惑,斯贝MK202在英国是装于F4战斗机的,可是中国国内讨论却是“认为不能满足新歼击机的要求”(1),这个“新歼击机”是什么,作者没说,但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涡扇9(斯贝MK202)性能:最大推力54.5千牛、加力推力91.2千牛、推重比5.05;涡扇6G性能:最大推力83.9千牛、加力推力138.2千牛、推重比7.05;涡扇6性能:最大推力71.3千牛、加力推力129.9千牛、推重比5.93。显然斯贝比涡扇6差得远,那么这个“新歼击机”很可能是歼9,否则一款成功安装于F4这样一型较重的战斗机的发动机怎么会不能满足要求呢?那么就是说,在原本涡扇6的用武之地,斯贝都想取而代之!

  我国曾成功的试验将斯贝安装于一架轰6,结果航程增加近1/3,载弹量也有所增加,那为什么不用?——“4台‘斯贝’发动机价值250万英镑,比轰6原型飞机的价格高了好几倍,经济上也显然不可行”(2)。想改进居然还怕花钱,宁可把买来的那批成品机和50套配件放在仓库里,宁可把50套配件退掉(买50套配件是专利出售合同要求,退货肯定要赔一大笔违约金的),也不愿装机!那批成品机和50套部件花的钱倒不心疼了!宁可把7679万英镑买来的专利和1亿英镑买来的全套设备闲置,也不愿意生产!这近2亿英镑他们倒是一点也不心疼!偏偏把买来的东西发挥作用他们就心疼钱了!

  到了十几年后飞豹决定用斯贝,结果斯贝的国产化还未完成,试飞时用的居然是库存了十几年的发动机!批量生产后,库存不够用,只好进口!“不得不向英国购买‘斯贝’发动机以为急需。但英国‘斯贝’发动机已经停产,无耐花钱购买退役的‘堪修’发动机回国拼修以应急”(1)!一种新型歼击轰炸机,居然试飞到量产用的发动机都是库存和退役的破烂!
  ★资金和领导支持到了国产化阶段后的变化:
  早在1975年,有关部门航空工业部就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反映了决策层‘单纯引进产品仿制’的指导思想”。“对‘斯贝’‘反设计’和技术‘吃透’的工作、经费支持也远不如产品试制,很多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提供不了,许多试验不能进行,等等。”仿制的时候,“价钱不是问题”、动辄几千万上亿英镑地砸进去,到了国产化的时候经费却成问题了。仿制的时候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到了国产化的时候领导们都人间蒸发了!这表明推动引进斯贝的人士根本没有把自主放在心上!只是拿斯贝打压涡扇6而已!
  ★暧昧的1981
  1981年是暧昧的一年,这一年,涡扇6性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但却被告之下马,开了散伙会;斯贝,这个受到一个副主席、一个总理、一个副总理无限关怀的宠儿,其国产化进程在取得了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居然不了了之了!
    涡扇6实际下马,斯贝国产化不了了之几乎同时,这难道是巧合吗?
  ★运10和涡扇6的一个微妙的共同点
  那就是“四人帮”。对运10下马,当年就有人扬言,说运10是四人帮搞的,所以一定要搞掉他;而涡扇6的研制也得到了江青、四人帮的大力支持(而且可以说如果不是江青支持,涡扇6的研制在1972年停止后会不会恢复还很难说),最后涡扇6也像运10那样研制成功(确切的说比运10的完成度要高)却下马。四人帮支持的项目,成功了也都下马,这是巧合吗?涡扇6下马是不是也是因为有政治恩怨的原因?
  ★斯贝和麦道吸引某些人的一个地方
  1978年7月引进斯贝工作组访欧,转了10个月,到了1979年4月,从欧洲各国定购大批设备;而麦道也是造就了大批人出国考察的机会。
  ★对比斯贝和麦道给中国带来的“进步”:
  与麦道合作,中国的“进步”是会造波音的尾巴了。
  而引进斯贝,中国的“进步”是什么呢?——“通过‘斯贝’项目技术改造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发展成为发动机行业对外开展转包生产的基地。20多年来,通过为罗罗公司加工大量导向器叶片和环形件等,为美国GE公司加工大量涡轮盘和封严圈等,为普惠公司加工机匣等,为法国斯奈克玛公司加工涡轮叶片和涡轮盘等”(2)——与和麦道合作一样,只能打洋工,没有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关于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和斯贝“冬眠”
  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是:由于配套机下马而使涡扇6失去装机对象。可实际上涡扇6至少被作为强6、歼9的发动机,配套机型不止2型,并非针对性很强的专用发动机,作为一种已经研制成功的发动机,完全可以也应该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废弃;相比之下斯贝从1981年开始居然连国产化都搞不下去,却没有下马,使用斯贝的歼轰7也没有因为配套发动机不过关而下马,而是用一亿元坚持下来了,而之前多少种飞机因为配套发动机解决不了而下马?之后的十几年中歼轰7并未停止研制,而斯贝却可以“冬眠”而不下马,斯贝凭什么有这样的优待?这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决策者的好恶问题。
  从上面列举的事实可以看出,斯贝一开始就像是在和涡扇6唱对台戏的,争夺装机项目,这可以看作引进与自主研发的矛盾;斯贝在涡扇6研制期间得到了比涡扇6大得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而涡扇6下马后斯贝马上就没人关心了——资金、设备、政治支持全部销声匿迹了,可谓“狡兔死走狗烹”。
  涡扇6和运10,一样的自主研发的关系国家科技实力的关键项目,一样的受到引进项目的打压,一样的得不到引进项目那样的优待,一样的成功后被抛弃,一样的下马后引进项目也不了了之,一样的引进项目让中国有关厂家成为西方国家的打工崽。
  与之类似的还有基本研制成功的直-7为同等类型的引进项目“超黄蜂”“让路”。当年发生的这些事情都体现了领导人“造船不如买船”的指导思想,为了“买船”千方百计破坏“造船”,造出来的“船”也要“凿沉”。转帖,改了一下题目,值得一看!

★研制进度和研制力量安排方面:
  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就是说涡扇6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了。1970年,安排沈阳黎明开始仿制民用斯贝,而沈阳是负责涡扇6的,这不是分散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沈阳黎明的精力吗?
  1971年,涡扇5整机试飞,连涡扇5都取得这么大进展了!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注意: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是主要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这显然对涡扇6的研发产生了干扰,到了1972年4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因为仿制斯贝而停止了歼九配套发动机的研制(3)!引进项目终于挤掉了自主研发!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1974年沈阳厂所不满升级(有人公开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后由于江青支持,斯贝转移到西安,涡扇6得以继续。
  1976年3月斯贝仿制开始。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贝考核成功,全部符合技术要求。各厂承制仿制斯贝零部件86.5%,其中金属材料试制成功72.5%。——很顺利,仿制成功,国产化进展也很大。
  1981年,涡扇6被宣布下马。而这时候斯贝国产化进程很顺利,正应该一鼓作气完成斯贝的国产化,可是各方面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从1981年开始,斯贝的国产化就不了了之!
 1984年涡扇6正式下马。
  如果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没有被安排搞斯贝而延误、停止了涡扇6的研制,那么涡扇6不是可以早几年完成吗?
  ★领导支持方面:
  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但是有关领导决心却是很大的:8月1日李先念(副总理)、叶剑英(副主席)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
  1974年矛盾激化,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也来干预,反对买斯贝,这分量可谓重,不过有关领导的决心却是不能小瞧的——李先念、叶剑英频繁批示(5、6两个月至少5次)要购买引进斯贝,最后折衷,斯贝移到西安。
  1977年9月,命王震(副总理)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拨给专项资金。
  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还有副部长人等督战,这样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而涡扇6呢?没听说过有多少领导很关注的。如果涡扇6得到了斯贝一半的关怀,进度会快多少?
  ★资金方面:
  1973年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1)。——看看:“价钱不是问题”,多大的气魄!
  1975年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花了共7679万英镑。(1)——当时国家经济困难,7679万英镑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这还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可谓一掷千金。
  为了建立“斯贝”生产线,经中央批淮,国务院拨款1亿英镑用来对西安发动机公司和有关的辅机厂进行技术改造。这笔钱按当时的外汇体制折算相当于12亿人民币(2)——大手笔!
  而涡扇6一共花了多少钱?1.2亿而已!也就是说斯贝花的钱至少是涡扇6的20倍!如果涡扇6能得到哪怕斯贝1/10的资金,进度将会快多少?
  ★装机方面:
  1971年酝酿引进斯贝时,是作为歼6后继机的发动机;后试图作为改进强5的发动机;强6立项后试图作为强6的发动机;还曾安装于轰6。1998年作为飞豹的发动机。
  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改型涡扇6G作为歼9的发动机。
  可以看到,斯贝就像一个宠儿,哪里都想立足,本来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可是一些人却打算用斯贝:“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军委也很重视,并作出过明确批示”(1)。这里有一点让人很迷惑,斯贝MK202在英国是装于F4战斗机的,可是中国国内讨论却是“认为不能满足新歼击机的要求”(1),这个“新歼击机”是什么,作者没说,但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涡扇9(斯贝MK202)性能:最大推力54.5千牛、加力推力91.2千牛、推重比5.05;涡扇6G性能:最大推力83.9千牛、加力推力138.2千牛、推重比7.05;涡扇6性能:最大推力71.3千牛、加力推力129.9千牛、推重比5.93。显然斯贝比涡扇6差得远,那么这个“新歼击机”很可能是歼9,否则一款成功安装于F4这样一型较重的战斗机的发动机怎么会不能满足要求呢?那么就是说,在原本涡扇6的用武之地,斯贝都想取而代之!

  我国曾成功的试验将斯贝安装于一架轰6,结果航程增加近1/3,载弹量也有所增加,那为什么不用?——“4台‘斯贝’发动机价值250万英镑,比轰6原型飞机的价格高了好几倍,经济上也显然不可行”(2)。想改进居然还怕花钱,宁可把买来的那批成品机和50套配件放在仓库里,宁可把50套配件退掉(买50套配件是专利出售合同要求,退货肯定要赔一大笔违约金的),也不愿装机!那批成品机和50套部件花的钱倒不心疼了!宁可把7679万英镑买来的专利和1亿英镑买来的全套设备闲置,也不愿意生产!这近2亿英镑他们倒是一点也不心疼!偏偏把买来的东西发挥作用他们就心疼钱了!

  到了十几年后飞豹决定用斯贝,结果斯贝的国产化还未完成,试飞时用的居然是库存了十几年的发动机!批量生产后,库存不够用,只好进口!“不得不向英国购买‘斯贝’发动机以为急需。但英国‘斯贝’发动机已经停产,无耐花钱购买退役的‘堪修’发动机回国拼修以应急”(1)!一种新型歼击轰炸机,居然试飞到量产用的发动机都是库存和退役的破烂!
  ★资金和领导支持到了国产化阶段后的变化:
  早在1975年,有关部门航空工业部就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反映了决策层‘单纯引进产品仿制’的指导思想”。“对‘斯贝’‘反设计’和技术‘吃透’的工作、经费支持也远不如产品试制,很多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提供不了,许多试验不能进行,等等。”仿制的时候,“价钱不是问题”、动辄几千万上亿英镑地砸进去,到了国产化的时候经费却成问题了。仿制的时候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到了国产化的时候领导们都人间蒸发了!这表明推动引进斯贝的人士根本没有把自主放在心上!只是拿斯贝打压涡扇6而已!
  ★暧昧的1981
  1981年是暧昧的一年,这一年,涡扇6性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但却被告之下马,开了散伙会;斯贝,这个受到一个副主席、一个总理、一个副总理无限关怀的宠儿,其国产化进程在取得了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居然不了了之了!
    涡扇6实际下马,斯贝国产化不了了之几乎同时,这难道是巧合吗?
  ★运10和涡扇6的一个微妙的共同点
  那就是“四人帮”。对运10下马,当年就有人扬言,说运10是四人帮搞的,所以一定要搞掉他;而涡扇6的研制也得到了江青、四人帮的大力支持(而且可以说如果不是江青支持,涡扇6的研制在1972年停止后会不会恢复还很难说),最后涡扇6也像运10那样研制成功(确切的说比运10的完成度要高)却下马。四人帮支持的项目,成功了也都下马,这是巧合吗?涡扇6下马是不是也是因为有政治恩怨的原因?
  ★斯贝和麦道吸引某些人的一个地方
  1978年7月引进斯贝工作组访欧,转了10个月,到了1979年4月,从欧洲各国定购大批设备;而麦道也是造就了大批人出国考察的机会。
  ★对比斯贝和麦道给中国带来的“进步”:
  与麦道合作,中国的“进步”是会造波音的尾巴了。
  而引进斯贝,中国的“进步”是什么呢?——“通过‘斯贝’项目技术改造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发展成为发动机行业对外开展转包生产的基地。20多年来,通过为罗罗公司加工大量导向器叶片和环形件等,为美国GE公司加工大量涡轮盘和封严圈等,为普惠公司加工机匣等,为法国斯奈克玛公司加工涡轮叶片和涡轮盘等”(2)——与和麦道合作一样,只能打洋工,没有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关于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和斯贝“冬眠”
  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是:由于配套机下马而使涡扇6失去装机对象。可实际上涡扇6至少被作为强6、歼9的发动机,配套机型不止2型,并非针对性很强的专用发动机,作为一种已经研制成功的发动机,完全可以也应该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废弃;相比之下斯贝从1981年开始居然连国产化都搞不下去,却没有下马,使用斯贝的歼轰7也没有因为配套发动机不过关而下马,而是用一亿元坚持下来了,而之前多少种飞机因为配套发动机解决不了而下马?之后的十几年中歼轰7并未停止研制,而斯贝却可以“冬眠”而不下马,斯贝凭什么有这样的优待?这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决策者的好恶问题。
  从上面列举的事实可以看出,斯贝一开始就像是在和涡扇6唱对台戏的,争夺装机项目,这可以看作引进与自主研发的矛盾;斯贝在涡扇6研制期间得到了比涡扇6大得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而涡扇6下马后斯贝马上就没人关心了——资金、设备、政治支持全部销声匿迹了,可谓“狡兔死走狗烹”。
  涡扇6和运10,一样的自主研发的关系国家科技实力的关键项目,一样的受到引进项目的打压,一样的得不到引进项目那样的优待,一样的成功后被抛弃,一样的下马后引进项目也不了了之,一样的引进项目让中国有关厂家成为西方国家的打工崽。
  与之类似的还有基本研制成功的直-7为同等类型的引进项目“超黄蜂”“让路”。当年发生的这些事情都体现了领导人“造船不如买船”的指导思想,为了“买船”千方百计破坏“造船”,造出来的“船”也要“凿沉”。
有意思
上述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别有所指呢

没意思
谁现在还要陷入路线的口舌之争呢?都忙经济是正经
与之类似的还有基本研制成功的直-7为同等类型的引进项目“超黄蜂”“让路”。当年发生的这些事情都体现了领导人“造船不如买船”的指导思想,为了“买船”千方百计破坏“造船”,造出来的“船”也要“凿沉”。
...哼哼,现在炮楼出来远征的也就着水平了,下来就该说"买办"和改革开放的错了.
...小样,不厌其烦的再教多一次:WS6和Z7离所谓成功还远着呢,而且也不可能成功,因为指标是高的,技术路径是错的.
把涡扇5,6的技术指标拿出来和斯贝比才有实际意义,领导人都是傻子吗
大腿 vs 中腿
典型的脑残文
买办误国啊!
当年涡扇六如有成功希望也就不会下马了.
这一定是乌有之乡之类极左网站推出的烂文,用于歪曲历史、误导八零后九零后,目的在于挑唆对于政 府不满情绪的。极左余孽、毛左愤愤,他们歪曲历史的文章太多了。用心很毒。唯恐天下不再乱。
显然斯贝比涡扇6差得远,那么这个“新歼击机”很可能是歼9,否则一款成功安装于F4这样一型较重的战斗机的发动机怎么会不能满足要求呢?
=============================

装斯备的F4除了省油外不仅没啥优点,反而tg最看重的截击能力下降不少:L
难道装上去 飞起来就叫成功[:a9:]
呵呵 ,作者的目的, 不就是想说改革开放引进技术者就是卖国者呗
。。。。。。WS-6啥时候能达到斯贝的技术状态?2000年吗?
空军现在最可靠的发动机就是斯贝,莫非这WS6
鄙视哪些左粪
斯贝现在成了进攻型空军的基石了 成了正果了

期待WS15早日成正果
原帖由 横岭 于 2009-3-9 02:29 发表
当年涡扇六如有成功希望也就不会下马了.

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所以先天不足。如此一来研制进度无法满足要求。
引进SPAY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只要你不打算把SPAY进行如大改MIG-21改成F-7G,F-7MF这类翻天覆地的大改,那么能够较快形成能力。而且是获得西方国家发动机技术的最好途径。
只要国民经济能够支撑,SPAY就不可能导致WS-6下马。国民经济无法支撑,谁都好不了!
WS-6 下马没有错,问题在于怎么下马,是于历史彻底永别般的下马,还是借尸还魂试的下马,如果是前者就是悲剧,如果是后者,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把积累的东西转换到另外一个平台进行更加扎实的研发工作,那就幸甚!
说到直7,当年如果能测仿米8,可能比仿直8顺利。
当然如果国民经济恐怕不能支持同时上2个项目
不折腾啊不折腾:') :')
基本事实如此
WS6下马
斯贝也没啥好下场
你要去考察一下东风120、红旗20照相机,你怕会得出更加符合你的论点的结论。

产业升级,本来在80年代就可以完成的!;P
斯贝发动机项目的回忆和思考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p;highlight=%2Bhswz
有什么好吵。

SPAY比6好应该没问题,6下马也没问题。

问题是引进SPAY,6下马,而SPAY又冬眠了10年.......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政治因素,是屁股问题。
原帖由 桂系军阀 于 2009-3-9 10:52 发表
有什么好吵。

SPAY比6好应该没问题,6下马也没问题。

问题是引进SPAY,6下马,而SPAY又冬眠了10年.......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政治因素,是屁股问题。


飞机项目都半死不活的,按我们国家以往发动机和飞机的关系,发动机还能好吗?
现在总算是有所领悟!还是有进步的。
引进SPAY没错,问题在于飞机项目钓鱼导致发动机项目消化钓鱼。
WS-6 下马没错,问题在于下马后技术和经验如何借尸还魂继续发展(同样的问题出现在Y-10身上)!
你真的又胡言了?WS-6那个玩意不停掉还哪来的WS-10啊?才那么几十个小时寿命的玩具谁敢装飞机上啊?;P
又拿TG80以前下马的东西来说事,真JB无聊

那些东西全部是好高骛远的空谈指标,更本没有几个能落实的。

就算成功的如J8之类随便挑一个例子,每个都是指标改了又改,降了有降,拖了又拖。
无聊的文章
当年606是同时拿到昆仑和太行项目的.
楼主转贴的文章,显示文章的作者是猪!
原帖由 Ericsson1979 于 2009-3-9 11:22 发表
你真的又胡言了?WS-6那个玩意不停掉还哪来的WS-10啊?才那么几十个小时寿命的玩具谁敢装飞机上啊?;P

拜托请您看明白我的回帖好吗?!
有钱才是硬道理啊,
否则就得给经济发展让路
引进斯贝。我们看中的不仅仅是这台发动机本身,还有由此带来的一整套生产设备、工艺、标准,以及整个西方先进、科学、完整的工业管理体系。
WS-6成功了,功率会大于斯贝,但工艺水平、材料,发动机部件的可维护性、使用寿命肯定不如斯贝。

后来WS-6下马是和性能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进度滞后的Q-6一起下马的。不能简单的归咎于阴谋什么的。

后来和麦道合作,本身也没有错。只是谁也没有想到10几年后麦道会破产,铅笔型机型会被市场淘汰。
对于涡扇-6,我只能感叹一句:"时也!命也!":(
就算TG决心搞下去,太行还是要过了20世纪才能出来,引进斯贝对于80年代的发动机工程师来说是开了眼界,看清了发展的方向,[:a15:]
我们应该庆幸,列强几百年的技术发展史我们用几十年就赶上了一大半[:a5:]
重要的是现在,说那些都没意义,就跟讨论运10应不应该下马一样。
此文用意很深啊,我觉得应该以史为鉴、以实为鉴、借古喻今,不要光把问题放在心脏上,还要放在飞机上!PUPU上来说句话,你是不是为了侧位打压了TEN呢???
原帖由 酒后胡言 于 2009-3-9 09:45 发表

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所以先天不足。如此一来研制进度无法满足要求。
引进SPAY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只要你不打算把SPAY进行如大改MIG-21改成F-7G,F-7MF这类翻天覆地的大改,那么能够较快 ...

有道理,那现在算是前者还是后者呢?
中国的很多决策,不能不说是有政治斗争因素的,文中所述运10的情况,是否也因他是上海搞出来的因素,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可是“四人帮”的大本营的!再说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就是一个权力争斗的历史吗,文革中可以搞“凡是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主席说的都要照办”,当然可以搞“凡是四人帮搞的都是错的”之类的!
我所看到运10下马的一个因素是:当时的航空航天部要求上飞与西安合并, 上海不干,于是,领导说,不听话,那就让你们熄火!可有此事?
一个因素不等于决定因素,
Y10,WS6的下马也许有政治原因,
但是根本因素是自己工业技术水平不行,达不到指标。
要说政治因素,J10、飞豹也遇到过,但是技术过硬就能挺过来。
用所谓政治因素来掩盖工业技术水平的差距那叫自欺欺人。
斯贝当年可是爹爹不疼叔叔不爱的,被踢皮球似的踢来踢去。30年后倒成香饽饽了。
另外,本文过于强调阴谋论,
拿某个论坛的流行语叫做:屁股决定脑袋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收罗相关证据很容易,因为你找到的都是可以证明你的证据,
而事实到底怎样呢?因为与你的观点不符合而被抛弃的事实呢?
一句话评价:就是本文缺乏客观性。
原帖由 激光制导炸弹 于 2009-3-9 21:51 发表
我所看到运10下马的一个因素是:当时的航空航天部要求上飞与西安合并, 上海不干,于是,领导说,不听话,那就让你们熄火!可有此事?


……去看看上飞是哪年才由上海市直属转到三机部管理的。
原帖由 E型机 于 2009-3-9 22:06 发表
斯贝当年可是爹爹不疼叔叔不爱的,被踢皮球似的踢来踢去。30年后倒成香饽饽了。


……MK202当初可是求神拜佛的找装机的对象,比确定装机对象的WS6可怜多了,要不是西飞的JH7拉了它一把那WS9可有的乐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