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打造中国国产中等推力航空涡扇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50:01
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简称“贵发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明。(科学报图片)
这是一位忙得像陀螺一样的人。他,既是一个几百号人的研究所的副所长,又是著名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专家。作为副所长,他要协助所长主持所里的全面工作;作为总设计师,他又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树……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殊的职责,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于是,他没有了双休,没有了节假日。无数个日日夜夜,他都在管理和科研的岗位上忙碌着。他,就是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中航工业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简称“贵发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明。
科研一线的“急先锋”
1983年,王永明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从普通技术员、主管工程师,到涡轮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王永明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专家。三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亲自指导和参与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难题。
作为科工局专家组成员,王永明在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建设、航空发动机设计技术研究与验证方面,提出了“关键技术—低压部件—高压部件—核心机/整机”的技术验证路线。
在涡轮院任总工程师期间,他经常和项目团队成员一起加班至深夜,开展详细的分析验算和试验验证,对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都进行认真地讨论、确认,对每一个关键技术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进行反复分析、论证。最终,他们在中等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设计技术的研究、发展与验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并重点开展了高压部件、系统和整机的技术验证,形成了内容基本完整、设计方法和技术配套的中等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设计体系。
在作为中发高压部件设计技术验证课题的具体技术负责人期间,他亲自组织项目团队成员落实试验准备工作,共同分析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解决预案,与团队成员共同主持完成了从发动机整机到核心机、部件的技术层级分解和详细规划,完成了三大高压部件的研制,并在部件和发动机真实环境下得到试验验证。'
2011年5月,王永明调任贵发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他始终围绕科研型号这个中心,全力以赴,提高效率,确保科研任务圆满完成。面对2011年型号研制任务繁重、技术质量问题频发的不利局面,他深入设计和试验现场,实地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与广大科研技术人员战斗在一线,启发设计人员的工作思路,及时高效地解决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型号研制进程。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自行设计的某型发动机四级风扇设计方案通过评审,这是贵发所自主创新、预研型号并重的具体表现。
科研战场的“指挥家”
作为分管所里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副所长,王永明深感责任重大。在充满科研学术气息的环境里工作,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军用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成为我国中等推力航空涡轮发动机研发中心的目标,又让他满怀豪情!
“贵在坚持、发展创新、有所作为”是对贵发所发展历程的一个总结提炼。以创新促发展是贵发所长期发展的经验结晶。为了加快贵发所的型号和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夯实技术基础,进一步拓展航空事业发展空间,王永明根据贵发所的具体情况,在发动机研究院的统一框架下,提出了“加强型号研制、深入型号预研,预研和型号并重”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和无人战斗机动力装置预研等七个预研方向,明确当前及“十二五”时期抓好在研中推涡扇发动机研制,根据飞机动力需求派生发展,积极开展参研型号研制的主要工作目标。在王永明的带领下,贵发所还加快了设计体系、试验测试体系建设,着力规划信息化、条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全力推动多项目协同管理,建立以青年技术人才为主干、以技术专家团队为支撑的项目团队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大力实施“人才强所”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促进三大机制,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培育以高技术人才队伍为核心的队伍建设。他明确要求科研人员要钻研技术、善于总结、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同时倡导技术民主,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
王永明的科技成果众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得部级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1年荣获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荣获中航工业总经理特别嘉奖一等奖和发动机公司“优秀领导干部”称号;2012年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荣立中航工业“十一五”突出贡献一等功。这众多的成果和荣誉得之不易,皆来源于他对科学知识的竭尽勤奋,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极度热爱,对技术难题的攻坚克难,对管理工作的尽职尽责。
然而王永明似乎并不满足,他始终全力以赴,背负着使命和责任,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奋力拼搏!(肖晨 高勇)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11/29/31667784_1.shtml                                                                                       

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简称“贵发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明。(科学报图片)这是一位忙得像陀螺一样的人。他,既是一个几百号人的研究所的副所长,又是著名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专家。作为副所长,他要协助所长主持所里的全面工作;作为总设计师,他又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树……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殊的职责,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于是,他没有了双休,没有了节假日。无数个日日夜夜,他都在管理和科研的岗位上忙碌着。他,就是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中航工业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简称“贵发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明。
科研一线的“急先锋”
1983年,王永明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从普通技术员、主管工程师,到涡轮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王永明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专家。三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亲自指导和参与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难题。
作为科工局专家组成员,王永明在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建设、航空发动机设计技术研究与验证方面,提出了“关键技术—低压部件—高压部件—核心机/整机”的技术验证路线。
在涡轮院任总工程师期间,他经常和项目团队成员一起加班至深夜,开展详细的分析验算和试验验证,对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都进行认真地讨论、确认,对每一个关键技术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进行反复分析、论证。最终,他们在中等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设计技术的研究、发展与验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并重点开展了高压部件、系统和整机的技术验证,形成了内容基本完整、设计方法和技术配套的中等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设计体系。
在作为中发高压部件设计技术验证课题的具体技术负责人期间,他亲自组织项目团队成员落实试验准备工作,共同分析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解决预案,与团队成员共同主持完成了从发动机整机到核心机、部件的技术层级分解和详细规划,完成了三大高压部件的研制,并在部件和发动机真实环境下得到试验验证。'
2011年5月,王永明调任贵发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他始终围绕科研型号这个中心,全力以赴,提高效率,确保科研任务圆满完成。面对2011年型号研制任务繁重、技术质量问题频发的不利局面,他深入设计和试验现场,实地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与广大科研技术人员战斗在一线,启发设计人员的工作思路,及时高效地解决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型号研制进程。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自行设计的某型发动机四级风扇设计方案通过评审,这是贵发所自主创新、预研型号并重的具体表现。
科研战场的“指挥家”
作为分管所里科研和财务管理的副所长,王永明深感责任重大。在充满科研学术气息的环境里工作,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军用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成为我国中等推力航空涡轮发动机研发中心的目标,又让他满怀豪情!
“贵在坚持、发展创新、有所作为”是对贵发所发展历程的一个总结提炼。以创新促发展是贵发所长期发展的经验结晶。为了加快贵发所的型号和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夯实技术基础,进一步拓展航空事业发展空间,王永明根据贵发所的具体情况,在发动机研究院的统一框架下,提出了“加强型号研制、深入型号预研,预研和型号并重”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和无人战斗机动力装置预研等七个预研方向,明确当前及“十二五”时期抓好在研中推涡扇发动机研制,根据飞机动力需求派生发展,积极开展参研型号研制的主要工作目标。在王永明的带领下,贵发所还加快了设计体系、试验测试体系建设,着力规划信息化、条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全力推动多项目协同管理,建立以青年技术人才为主干、以技术专家团队为支撑的项目团队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大力实施“人才强所”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促进三大机制,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培育以高技术人才队伍为核心的队伍建设。他明确要求科研人员要钻研技术、善于总结、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同时倡导技术民主,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
王永明的科技成果众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获得部级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1年荣获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荣获中航工业总经理特别嘉奖一等奖和发动机公司“优秀领导干部”称号;2012年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荣立中航工业“十一五”突出贡献一等功。这众多的成果和荣誉得之不易,皆来源于他对科学知识的竭尽勤奋,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极度热爱,对技术难题的攻坚克难,对管理工作的尽职尽责。
然而王永明似乎并不满足,他始终全力以赴,背负着使命和责任,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奋力拼搏!(肖晨 高勇)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11/29/31667784_1.shtml                                                                                       

任重道远,仍需努力。
背负着使命和责任
此乃学霸,学渣飘过
好年轻,恍惚间有航天口的那种朝气,加油吧,任重道远啊
造出来再说吧。。
能达到EJ200的水平么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看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奖拿的不少。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和无人战斗机
发动机不看广告看疗效。
中国打造了很多发动机
太行 昆仑 峨眉 岷山。。。
打得不少
就是一个没造出来
是说能成功山寨RD93了吗
不知进度怎么样?
中国打造了很多发动机
太行 昆仑 峨眉 岷山。。。
打得不少

太行没出来?
无敌鸣哥 发表于 2013-11-29 16:18
太行没出来?
万年白裤衩哦
开始讲事迹啦,表明已完成使命。
是无人机用的。不要想歪了。
光吹没用啊,得拿出东西来啊。中推在哪里?
没有推比为10的先进中推骨头鹰注定难修成金身正果…
贵州所位置不好,不利于吸引人才,还是迁出来吧
没人关注这哥们照片神态有点像方中信吗?
中推也搞定了
cicydosrq170 发表于 2013-11-29 15:59
中国打造了很多发动机
太行 昆仑 峨眉 岷山。。。
打得不少
一个没造出来?别的不说,那些太行都被你吞了?
一提航空发动机,八股都是“将”、“将”,没完没了地“将来时”。{:soso_e125:}
真够忙的,照相也很匆忙
希望早日成功
camerafish 发表于 2013-11-29 15:04
造出来再说吧。。
这就等于告诉你造出来了。不然一等功从何而来?
这意思是WS12,WS13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