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基斯坦历史上的三次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23:10:28
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为了该地区的归属问题曾打过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秋季,印度半岛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双方一直没有商定。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俄罗斯、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该地区将归属印度,并已经和印度签署了正式合并协议。印度军队随后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装展开激战。这场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同年底发展为印巴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战争最终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不得不把该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会两次决定克什米尔问题交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来决定。但是,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与印度签署的协议解决,而反对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1949年7月29日,印度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在克什米尔地区划定停火线。

  第二次印巴战争

  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印巴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就匆匆进入了战争状态。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在8月14日也卷入冲突。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交战,印度军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

  进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线南部地区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配合下,给印军以重创。双方在战斗中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随后,印巴战争陷入僵局。

  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一致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印度方面于21日,巴基斯坦方面于22日先后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行动,至12月9日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此外印度还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岁月悠悠,1971年的印巴战争已经过去快30年了。那次战争虽然已经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忘,然而,许多疑问仍在一些专家人员的脑海里萦绕。197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为了该地区的归属问题曾打过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秋季,印度半岛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双方一直没有商定。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俄罗斯、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该地区将归属印度,并已经和印度签署了正式合并协议。印度军队随后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装展开激战。这场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同年底发展为印巴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战争最终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不得不把该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会两次决定克什米尔问题交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来决定。但是,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与印度签署的协议解决,而反对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1949年7月29日,印度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在克什米尔地区划定停火线。

  第二次印巴战争

  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印巴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就匆匆进入了战争状态。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在8月14日也卷入冲突。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交战,印度军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

  进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线南部地区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配合下,给印军以重创。双方在战斗中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随后,印巴战争陷入僵局。

  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一致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印度方面于21日,巴基斯坦方面于22日先后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行动,至12月9日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此外印度还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岁月悠悠,1971年的印巴战争已经过去快30年了。那次战争虽然已经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忘,然而,许多疑问仍在一些专家人员的脑海里萦绕。197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航母黑夜行动急

   
  第3次印巴战争是一次海陆空三军作战的立体化战争,然而,战争究竟从哪天算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各执一词。印度方面认为,1971年12月3日天一黑,巴基斯坦军队就对印度西部的军用机场发动了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因此,战争应该从这天开始算起。然而,巴基斯坦方面认为,印度军队早在11月21日就向杰索尔的巴军阵地发动了袭击,因此,第3次印巴战争应从11月21日算起。

  印度专家乔希在研究中发现,印度所说的12月3日为战争开始日的情况是不怎么准确的。其实,印度海军早在12月3日前就为大规模作战进行准备了。12月1日夜,印度海军唯一的“维克兰特”航母作战群突然接到密令,要求开赴吉大港准备作战。经过一番准备,这支航母作战群于12月2日晚10时开始向巴基斯坦军事目标秘密靠近。这个时候,巴基斯坦航空兵还没有开始对印军实施空中打击。

  印军航母作战群经过巧妙的伪装,于12月3日晚顺利抵达离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只有210海里的水域,开始为大规模偷袭之战作准备。12月4日凌晨2时,天空还是灰蒙蒙的,印军航母作战群终于拉开了大规模军事作战的序幕。

  乔希还发现,印度陆军早在12月3日前就已开始大规模作战了。在东巴(现为孟加拉国),战火于11月初就开始燃起,于11月中旬开始扩大到东巴更多的地方。12月4日,印军开始了猛攻。在猛攻正式开始前,印度陆军已在作战中阵亡了大约600名陆军官兵。
西部地面战之遗恨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声称,在第3次印巴战争中,印军在东部作战中较为顺手,在西部作战中也取得了胜利。然而,实际上印军在西部作战中曾多次遭到失败。战争正式开始后,印度陆军第15军向克什米尔昌布巴军匆忙地发动攻势,希望很快击败对手,夺取阵地。然而,巴军早有准备,突然反击作战。结果,印军措手不及,大败而退,从一大片阵地上逃离,丢失了法齐尔卡附近一座战略意义的大桥。在昌布之战前,印军步10师的作战计划原来是向巴军大型基地发动先发制人的袭击,以更好地防守自己的阵地。然而,12月1日,步10师上级部门下令该部队死守阵地,步10师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问题是,步10师要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做好防守准备已来不及了。12月3日夜,巴军开始反攻作战。结果,步10师的第191旅受到痛击,损失惨重。巴军的作战给步10师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步10师的被动一直持续到12月9日,那天,巴军杰出的师长詹久阿少将坐直升机飞行时,直升机突然失事,这位少将不幸遇难。由于詹久阿的损失,战场形势很快起了变化,进攻的巴军在一条河流旁受阻。  


情报系统时常“失能”

  印军情报系统本来是作战部队的耳目,应该能够为作战部队随时提供所需的作战情报,使作战部队能够及时拟订作战计划,并实施作战。然而,印军感到痛心的是,在这次西线之战中,印军情报系统表现得实在是不怎么样,造成印军许多损失。

  在巴基斯坦陆军中,步7师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印度陆军十分关注该部队的去向。然而,印军情报系统就一直没有搞清该部队的具体位置在哪儿。有的时候,印军情报系统说步7师在某个位置,然而,印军试图前去围堵时,连步7师一个士兵的踪影都没有。时间一长,印军就把巴军的步7师叫做了“魔鬼师”,步7师就像魔鬼一样来无踪去无影,让印军捉摸不定。然而,步7师的袭击却一直没有停止,不时地从一些地方钻出来,狠狠地对印军敲打一下,然后就没了踪影。印军虽然严加防范,但防不及防,不时受到袭击。由于印军情报系统难以确定步7师的具体位置,印度地面部队的前线指挥官人心惶惶,似乎步7师随时都可能从身边冒出来袭击,印军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防范。

  在巴军中,装甲1师是精锐的打击力量,具有快速作战的能力,是印军重要的作战对手。然而,战争开始后,印军情报系统一直找不到装甲1师的位置,印军地面部队无法拟订作战计划,更谈不上怎么去交战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2月9日才有所好转。那天,印军情报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侦察到装甲1师的踪迹。然而,这个时候的装甲1师已与印军作战一个多星期了。

  更让印军地面部队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印军步12师小分队于12月4日晚贸然发动袭击,攻占伊斯拉姆加。印军大喜,自以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印军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巴军一支强大的部队正在伊斯拉姆加稍南一点的地方行军,几乎是和12师小分队平行着向贾伊萨姆尔挺进。只要巴军一进攻,12师小分队就可能遭到灭顶之灾。侥幸的是,巴军没有发现。

  据分析,印军情报系统本身战前就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机构重叠、分散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和设备不足等,导致人力的浪费和整体效益的欠佳。

聪明反被聪明误

  制空权,是现代作战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任何一方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夺取制空权。要是没有制空权的获取,现代作战的结果常常是可悲的。在第3次印巴战争中,印度空军由于拥有强大的实力,因此,整体上处于攻势。然而,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印度空军也损失很大。

  早在12月1日,印度空军就从情报中得知,巴空军正准备对印度空军展开袭击,以夺取制空权。为此,印度空军决定为巴空军设套,让巴空军首先发动打击,给巴空军造成印空军实力已被消灭的假相,然后,印空军实施突然的反击,将巴空军摧毁。印空军认为,这是个绝好的计划,可以让巴空军损失惨重。

  12月3日,天刚黑下来,巴空军战机开始向众多的印度空军基地飞来。随着巴空军战机炸弹纷纷落下,印度空军许多机场浓烟滚滚。当然,印度空军战机早已躲了起来,因此,印度空军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失。

  12月4日,天开始黑了下来,印度空军经过精心准备,开始实施反击作战。印度空军认为,这个时候的巴空军准是在庆祝胜利,机场一定疏于戒备,是印空军偷袭的极佳时机。因此,印空军战机开始疯狂地扑向巴空军机场。然而,印空军飞行员感到痛苦的是,迎接他们的是巴空军猛烈的防空火力,一些印空军战机顿时成了靶机,拖着黑烟栽向大地。

  印度空军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因此,5日晚继续进行空袭,试图把巴空军战机消灭在机场。于是,印空军一架架战机呼啸着升空,杀向巴空军机场。然而,巴空军似乎早已等候着,密集的防空火力很快就形成了绵密的拦截网,让印度空军一些战机有来无回。

  印度空军连续挨了两夜的打,终于发现偷袭不但没有炸毁巴空军主力战机,自己反而损失了13架战机。印度空军终于知道,上当了!印度空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战略,不再以袭击巴空军机场为主要任务了。印度空军开始对自己地面部队实施航空火力支援,同时,对巴军战略目标开始进行偷袭作战,包括轰炸巴基斯坦铁路调车场和公路桥梁等。

  作战中,印度空军还存在着其他许多问题。其中,印度空军部署着大量地空导弹,然而,整个战争中,印度空军地空导弹似乎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在沿海空中作战中,印度空军的海巡机虽然一直在不停地在海上进行搜索,然而,就是发现不了巴海军潜艇的踪迹。结果,巴海军一艘潜艇居然把印度海军一艘大型护卫舰击沉,让印度海军痛心不已。
第二次印巴战争纪实

   

第一次印巴战争在联合国干预下刚一实现停火,就有一位远见卓识的军事评论家指出:“这只是暂时的休战”,他的话不幸被言中了,16年后,积压于印巴两国的恨毒怨火再次喷发出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争夺这位高贵的克什米尔“公主”再动干戈。

库奇兰恩“骨牌”

   
    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库奇兰恩,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盐碱沼泽地,由于在雨季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印度和巴基斯坦从未在这里正式划定国境线。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这次大规模战争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从1947年至1956年,该地区一直为巴基斯坦控制,巴在此建立了警察哨所。但是1956年印度破坏巴哨所并赶走了巴边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3月起,印度以进行“箭头”演习的名义向库奇兰恩地区持续增兵,使地区的兵力达到3个旅,并夺了取了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认为库奇兰恩是不毛之地,因此,对印军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议而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但不久传出库奇兰恩地区可能蕴藏石油及其人矿产资源的消息。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库奇兰恩地区派出了第8师的两个旅。在对峙中,双方发生了对射,冲突进一步升级。4月24日,印巴两军在库奇兰恩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由此拉开了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帷幕。

    4月26日,巴基斯坦又增援一个坦克连进入库奇兰恩。为了从印军手中夺回失去的地方,巴基斯坦的第8师制定了代号为“沙漠之鹰行动”的作战计划。27日早晨6点30分,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军向印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并从印军手中夺回了一哨所。战斗中,发生爆炸,造成了一些伤亡。印军在巴基斯坦坦克火力的打击下,伤亡了大量士兵,被迫向东撤退了30多千米。

    经过两个月的有限冲突,由于库奇兰恩地区地势狭小,水网遍布,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双方终在英国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调停下,于7月1日签订停火协议。

    印巴在双方初战库奇兰恩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战争的火种并没有因此熄灭。印巴在库奇兰恩发生的冲突,加重了两国在领土争端中的矛盾,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开始恢复了战争的争夺,预示着冲突将发生连锁反应和将进一步升级。
成功经验

   纵观此次战争,巴军自始至终掌握着战争的节奏和主动权,取得了作战行动的巨大成功,概括起来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一是注重发挥空军的作用。在战斗的过程中,巴军发现了他们在空军上的优势后,就大规模地使用空军参战。空军不仅担负了打击印空军的任务,而且还承担了打击印军主要地面火力的任务。据战后统计印军被毁的坦克90%以上是由巴空军击毁的。二是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在印军向亚克尔运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时,巴军派部分兵力进行抵挡,而用大部分兵力向印军防务空虚的克姆卡兰发动攻击,不仅解了亚克尔之围,还攻下了克姆卡兰。印军虽然处处显得被动,但在某些战场上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一是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印军在发动大规模攻势前,准备工作隐蔽,致使巴方事先对印军的作战意图与进攻方向并未察觉;在发起进攻时间的选择上,印军多利用拂晓或深夜进行,使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和有效性都大大增加。二是在进攻中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力图速战速决。印度在主战场集中了对巴军二比一的优势兵力(局部地区的兵力甚至多达巴军的四至五倍)对巴造成极大威胁。像在拉合尔和锡亚尔科生气勃勃的进攻,印军就集中了优势兵力,在发起进攻后不入就取得了重大战果。

第一次印巴战争纪实

   

克什米尔是印巴关系的“晴雨表”:只要克什米尔稍有风吹草动,印巴关系就会阴云密布。50多年来她始终为“战云”所笼罩,小规模的冲突和磨擦几乎天天都有。近几年,克什米尔“炙手可热”、温度飙升,有几次“战魔”与其擦肩而过,险些发生大规模战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对于那些想知道克什米尔为什么成为今天这个样的人,对于那些想知道克什米尔争端深层动因的人,不能不了解由她而引发的两次大规模战争。

“王子”阋墙,“公主”属谁

1947年,饱尝了200年殖民统治的英属印度获得了独立。随着南亚次大陆上空“米字”旗的飘落,殖民统治印度整整两个世纪的英国这位“老王”也随之寿终正寝、一命呜呼。“老王”在世期间,二位“王子”——印度教徒(后建国印度)和“穆斯林”(后建国巴基斯坦)虽勾心斗角,但碍于“老王”的“龙威”,更多的是进行暗斗。然而,随着“老王”的归天,二位“王子”却阋墙翻脸,大打出手。原因出在“老王”留下的遗嘱——“蒙巴顿方案”埋下祸根。该方案按照宗教特点把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而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并没有明确,于是战端随起。

克什米尔对于二位“王子”太重要了,在双方心目中简直就是自己的“公主妹妹”。这位“公主妹妹”的高贵之处在于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度对此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尼赫鲁曾经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也有下分重要的价值,克什米尔俯瞰巴基斯坦,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在评价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时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项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于是,“蒙巴顿方案”在1947年8月一出台,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便有20万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杀害。在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闻知此事,;义愤填膺,10月下旬,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部落武装分子徒步或骑摩托车从北、西和西南分三路进入了克什米尔进行“复仇”。由于克什米尔土邦政府中的印度教徒武装缺少武器,所以穆斯林武装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先后攻占了木泽弗拉巴德、乌里、巴拉穆拉、吉尔吉特等众多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杰城、拉乔里和诺歇拉待少数战略要地,但也将其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来势汹汹的穆斯林武装,身为印度教徒的克什米尔大君哈利·辛格惊恐万状。他立即致信于印度政府,向其救援。印度政府求之不得,于10月27日把先头部队2个步兵营由新德里紧急空运到斯那加附近一机场。装备精良的印军一踏上克什米尔的地面,便迅速向斯利那城中进发,并很快从大君哈利·辛格的地方武装手中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御。此时,穆斯林武装已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双方在城郊发生了激烈交火。于是正式拉开了第一场争夺克什米尔“公主”的帷幕。  
  
主动反攻 反败为胜

        印度为了夺回在克什米尔的主动权,之后又派出第161旅、第50伞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7坦克,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参战。印军把兵力部署在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即在斯利那加和查谟各部署了一个师的兵力。印军以两地为前进基地,向周围巴基斯坦武装发动了全面进攻。

        11月初,印军将兵临斯利那加城下的巴基斯坦武装击退到距斯利那加城20多千米的沙拉登地区。11月5日,印军首次使用第7坦克旅的部分兵力,支援第161步兵旅,与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展开争夺战。在步兵的掩护下,印军坦克边前进边开火,给巴基斯坦武装赞成重大伤亡,印军和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地区的战斗仅仅持续了20分钟左右,巴基斯坦武装死伤惨重,约有500人被打死。

        在查谟西部地区,到11月19日,印军大批兵力赶到,并且接防了诺歇拉和唐格尔地区哈利·辛格地方部队的守备。查谟西部地区位于皮尔潘札尔山的西南麓,区内有奇纳布河和杰卢姆河的支流多山多岭。印军为了击溃巴基斯坦武装对诺歇拉的进攻,决定对巴基斯坦武装的一个补给基地阿斯尔一克答拉进行袭击,以收釜底抽薪之效。担任这项任务的是一个代号为“查拉力量”的坦克机动分队。在1948年1月8日夜间,“查拉力量”机动分队向阿斯尔一克答拉补给基地发起进攻,坦克分队突然向巴基斯坦武装近距离直瞄射击。面对这些来势汹汹,无法阻挡的铁甲怪物,巴基斯坦武装惊慌失措。在印军坦克火力的沉重打击下,巴基斯坦武装逃离阿斯尔一克答拉的补给基地,扔下大量物资以及战死者的尸体。印军解了巴基斯坦武装对诺歇拉的包围后,已牢牢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准备进一步打击该地的巴基斯坦武装。然而,战争进行到1947年底,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大雪封山,阻止了印军的进攻行动。印军主动提出联合国调停,并借机积极备战。


奇袭班瓦里 鏖战奔杰

   
  1948年3月17日清晨,印军发动了新一轮进攻,以第7坦克旅开道,从查谟地区向西北的唐格尔巴在克什米尔西南的争夺战。翌日,印军占领了查谟西南重镇唐格尔,解除了巴基斯坦武装对查谟最直接的威胁。

  4月,印军又从诺歇拉向拉乔里进攻,以解拉乔里之围。拉乔里是位于德维河上的一个军事重镇,在其南郊的德维河上有一座命名为班瓦里的大桥,是拉乔里南面的门户。在这之前,巴基斯坦武装虽然几次攻占拉乔里未果,但利用攻占的班瓦里大桥等咽喉要地对拉乔里进行了严密封锁。印军要解拉乔里之围,必须先夺取班瓦里大桥。在巴基斯坦武装设防严密的情况下,印军想从正面进攻谈何容易。印军认真研究了敌情后,随决定以奇袭行动巧夺之。1948年4月8日夜,印军夺取班瓦里大桥的战斗正式打响。与以往战斗枪炮齐鸣形成鲜明对比,印军的进攻悄无声息。在夜幕的掩护下,朦胧中看到印军的十几辆坦克开进河中,每辆坦克之后都跟着一群“黑压压”的步兵。在前进中印军保持了最大程度的静默,坦克在水中的行驶速度平均只有2千米/小时,步兵涉水也尽量避免弄出响声来。就这样,印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前出到巴基斯坦武装的桥头阵地前,十几辆坦克然后突然从河水里冒了出来,猛扑敌阵地,以直瞄火力对巴基斯坦武装的火力进行了“点名”,巴军做梦也没想到印军会从水路向其发起进攻。由于打击突然,加之印军火力异常凶猛,巴军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成了炮下鬼。原来,印军通过考查发现德维河水浅,勉强能通过坦克,为达成奇效,印军决定“不走旱路走水路”,印军的冒险得了回报,结果大获全胜。还准备长期固守拉乔里的马军得知班瓦里大桥突然失守后,无心恋战,稍战即逃,印军于4月12日从班瓦里大桥轻取拉乔里。印军在取得西南和西部的胜利后,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平均距离巴基斯坦已经不足50千米,对巴形成了直接威胁。

  面对如此不利态势,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命令巴正规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准备与印度一决雌雄。巴基斯坦增援部队赶到克什米尔后,巴军总数达到了5万人,而印度军队也有4万之众。后两军在奔杰地区展开了激战。奔杰是距离斯利那加西南73千米处的一个战略要地,建在海拔3000多多米的高地上,易守难攻。战争先期,巴基斯坦武装就对就对奔杰发起进攻,但由于守军凭借奔杰地势险要,巴军一直没有攻下,巴正规部队介入后,为夺回克什米尔腹地的主动权,巴军再次向奔杰发起强大进攻。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参战,奔杰地区一时炮火连天,血肉横飞,弹片嘶叫。穆斯林士兵和印度教士兵的宗教热情都被疯狂的进攻和顽强的抵抗激发起来,怨毒恨火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双方不断改变战术,反复冲杀,阵地几易其手。奔杰像一台“搅肉机”,鲜血不断渗透的山地上,遍布着支离破碎的肢体和双方濒临死亡的伤员。两军都竭尽全力要战胜对手,为此,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战争规模逐步升级,但都一进难以战胜对手,随后战斗进入对峙状态
剑走偏锋 出奇制胜

  在克什米尔北部,印军实施了打通喜马拉雅山连接克什米尔东西两部分的要道的战斗。乍吉山口战斗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乍吉山口位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东北63千米处,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低点。通过它有一条千回百折的贸易要道,连接起了斯利那加和列城。从斯利那加到乍吉山口,先是一段可以通行卡车的公路,然后,由于山势渐高和地势复杂,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了。乍吉山口在地理位置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脸要价值,使印军认认到必须尽快地占领该地。

  在9月5日黑夜,印军对乍吉山口的巴基斯坦武装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后又在14日早晨发起了第二次进攻,但均遭到失败。印军不甘心失败,决定再次发起攻击。印军在总结前两次教训时认为,光使用步兵参战,没有坦克的火力掩护是无法夺取这一山口的,但是,要想使用坦克,就必须想法把坦克秘密从查谟运到斯利那加,然后再从斯利那加把坦克运到公路的尽头,而后再从公路上沿羊肠小道发动进攻。从常理上说,这条运送坦克的道路并不适合坦克的通行,尤其是羊肠小道行人尚可勉强通过,而行驶坦克则难上加难。但印军决定克服各种困难,把坦克开到乍吉山口当面上去。

  担任这次作战任务的是第77步兵营,第7坦克旅则配合其作战。为达成出敌不意,第7坦克旅的指挥官对坦克的运送进行了严密的伪装:把所有的坦克的炮塔全部卸掉,坦克底盘和炮分开由拖车和卡车载运,用帆布一遮盖看起来就像正常运送武器弹药一样。这不但迷惑了巴军,同时也减轻了坦克经过桥梁时的重量。就这样,印军把至少7辆坦克秘密地运至公路尽头一处秘密的坦克待击地域内。之后,印军把后有坦克炮塔重新安装到车体上,恢复了坦克的原貌。并对公路尽头到乍吉山口之间的羊肠小道进行了修缮,使这条只能通行人畜的小道勉强可以通行坦克。此外,印军在待击地域内还对步兵和坦克协同秘密进行了训练。攻击的时间初步确定在10月22日,但是由于恶劣天气作祟,印军的进攻不但被迫三次推迟,而且由于乍吉山口连口降雪,山路变滑,印军指挥官内部也发生了分歧。步兵指挥官指出,如此恶劣的天气和地形,士兵不仅难于攀上山口,而且还会遭受不必要的伤亡,因而主张取消这次行地行动。但是,印军另外一位卓越的指挥官——第7坦克旅旅长极力坚持这次进攻,认为利用这种天气进攻正好能出敌所料,达成突然性。最后,印军指挥机构决定,让坦克部队担任主角,坦克在前面开道,步兵随后跟进。

  1948年11月1日上午10时45分,由7辆坦克组成的印军攻击部队。虽然恶劣的天气影响了坦克的行动,但是,印军的坦克还是克服了山道雪滑的情况,不断前进,并向巴军目标猛烈开火。在印军坦克突然而猛烈火力的打击下,巴基斯坦武装惊慌失措,由于没有有效的反武器,巴军无法阻挡印军坦克的冲击。巴基斯坦武装在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后,败下阵来。到下午2时,印军就全部占领了乍吉山口。印军步兵在下午5时左右也陆续抵达山口。印军从巴基斯坦武装手中终于夺回了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尔东西的联系。

  战争进入1949年初,在联合国多次努力下,双方宣布停火,并按照当时实际兵力部署划定了停火线。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只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区,人口约100万。按照停火协定,印巴双方停火后应该举行全民公决来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拒绝撤出军队,使协定成为一纸空文。从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摩擦不断,其归属问题成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胜因在握 技高一筹

  印军之所以能反败为胜,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作战指挥方面讲,印军要略高一筹。首先,果断出兵,尽占先机。印军在参加战争初期就果断地投入占优势的正规兵力,一举夺取了战场主动权。而巴基斯坦在战争初期只动用穆斯林部落武装,直到1948年印军逼近其大门口时,才投入正规兵力,因而使巴基斯坦失去了良好战机。其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在战争中,印军多次创造性地使用坦克,利用出其不意的地点和方式打击巴军,打得巴军措手不及,争得好多战略要地。第三,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巧妙结合。1947年年底,由于气候原因,印军进攻受阻,便主动接受了联合国调停,印军利用外交斗争掩护其备战。当来年春天利于进攻时,又重新宣布开战,牢牢控制了作战的节奏和主动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