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环球军事纵横》)加沙冲突背后的政治博弈:哈马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10 19:12:18
加沙冲突背后的政治博弈:哈马斯正面临生死抉择
  [新闻眼]

  马晓霖:

  博联社总裁;中国中东学会理事;曾任新华社加沙分社首席记者。  

  殷罡:

  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

  阿拉伯民众确信这是一场以加沙为猎场,以哈马斯为目标的围猎行动,以色列是操刀手,埃及是旁观、助阵者,巴民族权力机构等着猎杀结束后收回并独占这个牧场。 ——马晓霖

  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愿意看到哈马斯站稳脚跟。中东国家最害怕看到的就是国内类似于哈马斯的极端势力上台。他们当然希望通过以色列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 ——殷罡


  Q&A

  记者:空袭发生后,哈马斯指责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色列合谋,希望借助以色列的力量回归巴勒斯坦的执政地位。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指责?

  分裂的巴勒斯坦:

  哈马斯被自己人“阴”了?

  马晓霖:哈马斯与法塔赫虽然是“一娘(巴勒斯坦民族)两胎”,但是,性格、气质、志向迥异。哈马斯是个宗教基因十分突出的抵抗运动组织,主张用武装斗争或暴力手段收回巴勒斯坦历史上的全部土地,最终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法塔赫是世俗民族主义派别,同意通过谈判方式收回巴勒斯坦大约22%的历史领土,并最终建立现代民主宪政国家。

  在掺杂了伊朗、叙利亚等外部因素后,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哈马斯视法塔赫与以色列达成的和平协议为“丧权辱国”条约,视民族权力机构为“傀儡统治”。亚辛在世时,哈马斯尚能臣服于巴民族权力机构。阿拉法特死后,双方的争夺日益白热化,以至刀兵相向,形成割据。

  如以色列《国土报》说,被炸死的哈马斯军事首领纳扎尔·拉扬实际上是以色列政府和阿巴斯共同的敌人。在2007年,正是拉扬调动哈马斯武装将法塔赫驱逐出加沙。

  Q&A

  记者:袭击发生后,哈马斯指责埃及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也有部分阿拉伯国家指责埃及与以色列狼狈为奸。如何看待冲突背后的中东各国之间的博弈?

  分裂的伊斯兰世界:

  某些国“借刀杀人”?

  马晓霖:北京的阿拉伯外交人士在加沙空袭发生后非常愤怒地告诉我,这就是一场“阴谋”,是以色列、埃及和巴民族权力机构对哈马斯的一场“绞杀”。民意测验表明,阿拉伯世界普遍认为或相信存在加沙“慕尼黑之谋”(英德二战前夕曾在慕尼黑共谋出卖奥地利),以色列、埃及和巴民族权力机构等认同和谈解决争端的几方在合击哈马斯这块和谈的绊脚石。

  殷罡: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愿意看到哈马斯站稳脚跟取代阿巴斯。哈马斯本质是泛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兄弟会在加沙的分支机构,中东国家内部都存在着极端势力,这些国家最害怕看到的就是极端势力上台。他们当然希望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

  Q&A

  记者: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遭受以军重创的阿拉法特被迫率领法塔赫远走高飞,从此走上温和道路。如今的哈马斯是否会改变自己不承认以色列的强硬路线?

  哈马斯的未来:

  或重走法塔赫老路

  马晓霖:哈马斯到了生死抉择的历史关头。必须作战略决断:是玉石俱焚,还是和平共存?它既然认可和平协议框架下的立法会选举和自治政府选举并积极参与,就说明已经在事实上接受了巴以奥斯陆和平精神和原则,但是,它拒绝承认以色列,拒绝通过和谈方式解决巴以冲突的政策又是和奥斯陆精神相抵触的,这种表现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哈马斯的“三亲六姑”太多,使其无法彻底跟过去了断,被国际社会主和力量孤立;一旦被孤立,不选择妥协,就选择硬拼,结果愈加孤立,最终网没有破,鱼死了不少。所以,解决巴以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推动巴以和谈,更要全面启动推进整个中东地区的和解。

  至于哈马斯能否重走1982年法塔赫的老路,我想可能性是有的,但对哈马斯来说,这样的转型一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亚辛和兰提斯相继被以色列炸死后,哈马斯缺少一个像阿拉法特一样一言九鼎的领袖,他们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

  殷罡:过去10年,我曾无数次地对哈马斯进行过不留情面的剖析和抨击,多次指出他们不是在反抗以色列的占领,而是近似于“邀请”以色列的占领。上世纪90年代,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开展以土地换和平的政治解决进程之后,哈马斯以恐怖活动对和平实施颠覆。在以后的岁月里,只要政治解决方案有一丝希望的时候,他们总会跳出来故伎重演。

  这一次,他们的“表演”是再充分不过的了;以色列已经完全撤出了加沙,加沙土地上已经没有一个犹太人,加沙并不是一片被占领的土地,而是完全由哈马斯控制的一片巴勒斯坦领土,他们从这片土地上向以色列发起挑衅,近似于“邀请”以色列的轰炸,“邀请”以色列进行再次入侵,这样的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敌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1-05 >

关注加沙:以军地面行动背后玄机重重
  
  经过一周空袭后,以色列军队3日晚向加沙地带发起地面攻击,意味着以军加沙攻势进入第二阶段。

  以色列为何决定展开地面军事行动?行动最终目的指向何处?后果如何?随着战事展开,这些谜团益发浓重,分析人士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据新华社电 以色列《国土报》4日刊文认为,以军地面攻势旨在彻底粉碎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的反击和抵抗能力。

  粉碎抵抗?

  报道说,以军此次行动并不囿于摧毁哈马斯武装的火箭发射器或发射阵地,而是彻底扫除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安全威胁,迫使其接受有利于以色列的长期停火协议。

  但是,经一周空袭后,以军发现,他们的轰炸“标的”所剩无几,而哈马斯火箭弹对以色列的威胁仍然存在。

  以色列安全内阁与军方领导人2日下午在位于特拉维夫的以军地下指挥所碰面,最终决定发起地面攻势。

  “国防军官员认为,如果要达到全部行动目标,必须实施地面行动,”《国土报》写道,“入侵加沙将重创哈马斯武装的常备力量,同时对哈马斯领导人造成威慑。”

  更多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以军空袭成果有限,地面攻势不可避免。

  军史专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告诉法新社记者:“突发空袭一般在头24小时内有效,现已不足以让敌人屈服。”他说,根据情报,哈马斯等抵抗组织在加沙拥有1万名至1.5万名武装人员,从实力对比看,以军地面攻势有望重创对方。

  但许多观察人士认为,转为地面攻势后,以军的技术优势可能被哈马斯的本地化优势所抵消。哈马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可能对以军造成重大损失。

  铲除政权?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伊森·布朗纳指出,以军的真正目标或许是彻底铲除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控制力。因为只要哈马斯继续控制加沙地带,以色列面临的火箭弹威胁始终挥之不去。

  报道说,尽管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均未公然表态,以色列领导层内部却正在达成一种共识,即哈马斯“加沙政权”存在一天,以色列“长治久安”就不可能实现。

  以色列下届总理热门人选、外长利夫尼近日言论已透露这方面玄机。她1月1日向法国政府解释以方为何不能接受立即停火时说:“毫无疑问,只要哈马斯仍控制加沙,它就是以色列的一个问题,是巴勒斯坦人的问题,也是整个地区的问题。”

  以色列副总理哈伊姆·拉蒙更是赤裸裸扬言要铲除哈马斯“加沙政权”。他2日晚接受以色列电视1台采访时说,只要哈马斯仍控制加沙地带,以色列就不会收兵。

  以色列政治分析师阿卢夫·本2日在《国土报》撰文认为,如果这场冲突打成平手,而以色列不重新占领加沙地带,哈马斯将重现黎巴嫩真主党在2006年黎以冲突后的辉煌,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重占加沙?

  阿卢夫·本说,只要不排除哈马斯对加沙地带的实质控制,即便达成某种停火协议,加沙地带重现生机的后果之一是哈马斯的经济、军事和民意基础继续巩固。他暗示,阻止哈马斯加沙政权合法性的唯一方式就是重新占领加沙。

  但《纽约时报》记者布朗纳认为,无论是以色列国内还是国外,罕有人希望看到以色列撤军3年多后重新占领加沙地带。

  退役以军少将什洛莫·加济特曾负责1967年至1974年以军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占领。他对以军重新开进加沙地带深感不安。

  “你愿意看到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后陷入150万巴勒斯坦人的汪洋大海中吗?”加济特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我敢保证,这对我们和加沙人都是一场灾难。”

  岂能无动于衷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4年半前深陷一轮大规模流血冲突,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绝望人做绝望事。”

  阿卜杜拉二世所言“绝望事”,特指巴勒斯坦人以自杀爆炸方式袭击以色列。

  以巴在加沙地带成为孤城18个月之后爆发新一轮冲突,阿卜杜拉二世告诉中东问题“四方会谈”特使、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加沙人道局势恶化至如此境地,保持沉默已是不可容忍之举。”

  他所言“沉默”,特指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对加沙民众所承受苦难、灾难以至伤亡报以“冷眼”。

  依西方媒体排序,“四方会谈”成员为美国、联合国、欧洲联盟和俄罗斯。

  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发起地面进攻之日、巴勒斯坦民众面临更为惨重伤亡之际,美国现任政府只是“听取”情况汇报,当选政府只是“关注”局势进展,欧盟轮值主席国则以“并非进攻行为”描述以军行动。

  这等态度,似曾相识两年前,即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之时。

  假若这一切发生在北美洲、甚或发生在欧洲、抑或发生在任何冲突双方力量如此悬殊者之间,西方国家是否会如此“站位”、如此“表态”?

  以黎冲突2006年夏季以超过1200名黎巴嫩人和160名以军丧生告终。

  以巴冲突现阶段至少已致使超过46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包括几十名妇女和儿童,绝对无辜、绝非个别。这些生命损失关乎巴勒斯坦,激怒阿拉伯世界,也触及国际道义。

  加沙人陷身孤城而对生活绝望,置身冲突而对生存绝望。

  一些西方国家对弱者无动于衷,是不作为,是虚伪,依加沙人视角可解读为间接纵容。

  中东国家领导人中间,阿卜杜拉二世与各方、包括西方国家保持着相对平和态度和密切关系,却认定沉默“不可容忍”。

  或许,在他看来,打破沉默、不再对巴勒斯坦人所受苦难无动于衷,可抚慰加沙“绝望人”,可避免“绝望事”。加沙冲突背后的政治博弈:哈马斯正面临生死抉择
  [新闻眼]

  马晓霖:

  博联社总裁;中国中东学会理事;曾任新华社加沙分社首席记者。  

  殷罡:

  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

  阿拉伯民众确信这是一场以加沙为猎场,以哈马斯为目标的围猎行动,以色列是操刀手,埃及是旁观、助阵者,巴民族权力机构等着猎杀结束后收回并独占这个牧场。 ——马晓霖

  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愿意看到哈马斯站稳脚跟。中东国家最害怕看到的就是国内类似于哈马斯的极端势力上台。他们当然希望通过以色列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 ——殷罡


  Q&A

  记者:空袭发生后,哈马斯指责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色列合谋,希望借助以色列的力量回归巴勒斯坦的执政地位。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指责?

  分裂的巴勒斯坦:

  哈马斯被自己人“阴”了?

  马晓霖:哈马斯与法塔赫虽然是“一娘(巴勒斯坦民族)两胎”,但是,性格、气质、志向迥异。哈马斯是个宗教基因十分突出的抵抗运动组织,主张用武装斗争或暴力手段收回巴勒斯坦历史上的全部土地,最终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法塔赫是世俗民族主义派别,同意通过谈判方式收回巴勒斯坦大约22%的历史领土,并最终建立现代民主宪政国家。

  在掺杂了伊朗、叙利亚等外部因素后,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哈马斯视法塔赫与以色列达成的和平协议为“丧权辱国”条约,视民族权力机构为“傀儡统治”。亚辛在世时,哈马斯尚能臣服于巴民族权力机构。阿拉法特死后,双方的争夺日益白热化,以至刀兵相向,形成割据。

  如以色列《国土报》说,被炸死的哈马斯军事首领纳扎尔·拉扬实际上是以色列政府和阿巴斯共同的敌人。在2007年,正是拉扬调动哈马斯武装将法塔赫驱逐出加沙。

  Q&A

  记者:袭击发生后,哈马斯指责埃及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也有部分阿拉伯国家指责埃及与以色列狼狈为奸。如何看待冲突背后的中东各国之间的博弈?

  分裂的伊斯兰世界:

  某些国“借刀杀人”?

  马晓霖:北京的阿拉伯外交人士在加沙空袭发生后非常愤怒地告诉我,这就是一场“阴谋”,是以色列、埃及和巴民族权力机构对哈马斯的一场“绞杀”。民意测验表明,阿拉伯世界普遍认为或相信存在加沙“慕尼黑之谋”(英德二战前夕曾在慕尼黑共谋出卖奥地利),以色列、埃及和巴民族权力机构等认同和谈解决争端的几方在合击哈马斯这块和谈的绊脚石。

  殷罡: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愿意看到哈马斯站稳脚跟取代阿巴斯。哈马斯本质是泛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兄弟会在加沙的分支机构,中东国家内部都存在着极端势力,这些国家最害怕看到的就是极端势力上台。他们当然希望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

  Q&A

  记者: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遭受以军重创的阿拉法特被迫率领法塔赫远走高飞,从此走上温和道路。如今的哈马斯是否会改变自己不承认以色列的强硬路线?

  哈马斯的未来:

  或重走法塔赫老路

  马晓霖:哈马斯到了生死抉择的历史关头。必须作战略决断:是玉石俱焚,还是和平共存?它既然认可和平协议框架下的立法会选举和自治政府选举并积极参与,就说明已经在事实上接受了巴以奥斯陆和平精神和原则,但是,它拒绝承认以色列,拒绝通过和谈方式解决巴以冲突的政策又是和奥斯陆精神相抵触的,这种表现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哈马斯的“三亲六姑”太多,使其无法彻底跟过去了断,被国际社会主和力量孤立;一旦被孤立,不选择妥协,就选择硬拼,结果愈加孤立,最终网没有破,鱼死了不少。所以,解决巴以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推动巴以和谈,更要全面启动推进整个中东地区的和解。

  至于哈马斯能否重走1982年法塔赫的老路,我想可能性是有的,但对哈马斯来说,这样的转型一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亚辛和兰提斯相继被以色列炸死后,哈马斯缺少一个像阿拉法特一样一言九鼎的领袖,他们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

  殷罡:过去10年,我曾无数次地对哈马斯进行过不留情面的剖析和抨击,多次指出他们不是在反抗以色列的占领,而是近似于“邀请”以色列的占领。上世纪90年代,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开展以土地换和平的政治解决进程之后,哈马斯以恐怖活动对和平实施颠覆。在以后的岁月里,只要政治解决方案有一丝希望的时候,他们总会跳出来故伎重演。

  这一次,他们的“表演”是再充分不过的了;以色列已经完全撤出了加沙,加沙土地上已经没有一个犹太人,加沙并不是一片被占领的土地,而是完全由哈马斯控制的一片巴勒斯坦领土,他们从这片土地上向以色列发起挑衅,近似于“邀请”以色列的轰炸,“邀请”以色列进行再次入侵,这样的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敌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1-05 >

关注加沙:以军地面行动背后玄机重重
  
  经过一周空袭后,以色列军队3日晚向加沙地带发起地面攻击,意味着以军加沙攻势进入第二阶段。

  以色列为何决定展开地面军事行动?行动最终目的指向何处?后果如何?随着战事展开,这些谜团益发浓重,分析人士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据新华社电 以色列《国土报》4日刊文认为,以军地面攻势旨在彻底粉碎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的反击和抵抗能力。

  粉碎抵抗?

  报道说,以军此次行动并不囿于摧毁哈马斯武装的火箭发射器或发射阵地,而是彻底扫除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安全威胁,迫使其接受有利于以色列的长期停火协议。

  但是,经一周空袭后,以军发现,他们的轰炸“标的”所剩无几,而哈马斯火箭弹对以色列的威胁仍然存在。

  以色列安全内阁与军方领导人2日下午在位于特拉维夫的以军地下指挥所碰面,最终决定发起地面攻势。

  “国防军官员认为,如果要达到全部行动目标,必须实施地面行动,”《国土报》写道,“入侵加沙将重创哈马斯武装的常备力量,同时对哈马斯领导人造成威慑。”

  更多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以军空袭成果有限,地面攻势不可避免。

  军史专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告诉法新社记者:“突发空袭一般在头24小时内有效,现已不足以让敌人屈服。”他说,根据情报,哈马斯等抵抗组织在加沙拥有1万名至1.5万名武装人员,从实力对比看,以军地面攻势有望重创对方。

  但许多观察人士认为,转为地面攻势后,以军的技术优势可能被哈马斯的本地化优势所抵消。哈马斯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可能对以军造成重大损失。

  铲除政权?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伊森·布朗纳指出,以军的真正目标或许是彻底铲除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控制力。因为只要哈马斯继续控制加沙地带,以色列面临的火箭弹威胁始终挥之不去。

  报道说,尽管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均未公然表态,以色列领导层内部却正在达成一种共识,即哈马斯“加沙政权”存在一天,以色列“长治久安”就不可能实现。

  以色列下届总理热门人选、外长利夫尼近日言论已透露这方面玄机。她1月1日向法国政府解释以方为何不能接受立即停火时说:“毫无疑问,只要哈马斯仍控制加沙,它就是以色列的一个问题,是巴勒斯坦人的问题,也是整个地区的问题。”

  以色列副总理哈伊姆·拉蒙更是赤裸裸扬言要铲除哈马斯“加沙政权”。他2日晚接受以色列电视1台采访时说,只要哈马斯仍控制加沙地带,以色列就不会收兵。

  以色列政治分析师阿卢夫·本2日在《国土报》撰文认为,如果这场冲突打成平手,而以色列不重新占领加沙地带,哈马斯将重现黎巴嫩真主党在2006年黎以冲突后的辉煌,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重占加沙?

  阿卢夫·本说,只要不排除哈马斯对加沙地带的实质控制,即便达成某种停火协议,加沙地带重现生机的后果之一是哈马斯的经济、军事和民意基础继续巩固。他暗示,阻止哈马斯加沙政权合法性的唯一方式就是重新占领加沙。

  但《纽约时报》记者布朗纳认为,无论是以色列国内还是国外,罕有人希望看到以色列撤军3年多后重新占领加沙地带。

  退役以军少将什洛莫·加济特曾负责1967年至1974年以军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占领。他对以军重新开进加沙地带深感不安。

  “你愿意看到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后陷入150万巴勒斯坦人的汪洋大海中吗?”加济特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我敢保证,这对我们和加沙人都是一场灾难。”

  岂能无动于衷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4年半前深陷一轮大规模流血冲突,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绝望人做绝望事。”

  阿卜杜拉二世所言“绝望事”,特指巴勒斯坦人以自杀爆炸方式袭击以色列。

  以巴在加沙地带成为孤城18个月之后爆发新一轮冲突,阿卜杜拉二世告诉中东问题“四方会谈”特使、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加沙人道局势恶化至如此境地,保持沉默已是不可容忍之举。”

  他所言“沉默”,特指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对加沙民众所承受苦难、灾难以至伤亡报以“冷眼”。

  依西方媒体排序,“四方会谈”成员为美国、联合国、欧洲联盟和俄罗斯。

  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发起地面进攻之日、巴勒斯坦民众面临更为惨重伤亡之际,美国现任政府只是“听取”情况汇报,当选政府只是“关注”局势进展,欧盟轮值主席国则以“并非进攻行为”描述以军行动。

  这等态度,似曾相识两年前,即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之时。

  假若这一切发生在北美洲、甚或发生在欧洲、抑或发生在任何冲突双方力量如此悬殊者之间,西方国家是否会如此“站位”、如此“表态”?

  以黎冲突2006年夏季以超过1200名黎巴嫩人和160名以军丧生告终。

  以巴冲突现阶段至少已致使超过46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包括几十名妇女和儿童,绝对无辜、绝非个别。这些生命损失关乎巴勒斯坦,激怒阿拉伯世界,也触及国际道义。

  加沙人陷身孤城而对生活绝望,置身冲突而对生存绝望。

  一些西方国家对弱者无动于衷,是不作为,是虚伪,依加沙人视角可解读为间接纵容。

  中东国家领导人中间,阿卜杜拉二世与各方、包括西方国家保持着相对平和态度和密切关系,却认定沉默“不可容忍”。

  或许,在他看来,打破沉默、不再对巴勒斯坦人所受苦难无动于衷,可抚慰加沙“绝望人”,可避免“绝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