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胖PU的空气系统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0:55:46
PU胖在谈到俺国引进苏-27SK的时候,指没有引进空气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这个与万恶的鱼学霸的说法MS可以印证;由于国内缺乏配套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相当制纺早期引进的苏-27SK的战斗力的生成。

  所谓的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利用计算机自动搜集来自雷达的空情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数据链发送给战机,并且与其飞控系统交联,自动导引战机飞向目标,发射导弹。听起来可能觉得这是什么神兵利器,但其实是个很早的概念,美国空军60年代的F-102截击机已经实现相关的功能。因为种种原因美国空军并没采广泛的采用,并且用“空优‘概念替代以前的”截击“概念,应该说我国从80年代在与西方进行相关交流中逐渐认可空优作战概念,实际上1996年俺国就以10亿美元引进4架A-50I。

    二战前英国人完成了雷达的原型研制,实现了对空中目标的探测,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将入侵目标击落才是最终目标,这便导致了防空指挥引导系统的出现,最初的引导员坐在雷达屏幕上直接指挥战机,并且一次只能指挥一架战机。1941年皇家空军首次建立防空指挥中心,其负责综合各雷达站的空情信息,然后汇总在地图标示出战区整体态势,然后指挥战机拦截目标。其控制的范围更大,战机和拦截目标的也更多,但其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及引导均由人工处理,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虚警和误报。特别是在对付多方向、多批次目标时候。这种情况在战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变得更为明显,由于其速度较之螺旋桨飞机提高了2-3倍,防空指挥引导系统的反应时间要求更快和更准。就出现最初的防空半自动化指挥引导系统。50年代为了防御前苏联核轰炸机利用不良天气向北美发起攻击,美国人建设覆盖美加的SAGE半自动防空指挥系统。这个系统是以二战英国的防空指挥系统为蓝本,以信息搜索和处理上首次采用计算机,并且将雷达、防空指挥中心、空军机场及防空导弹阵地进行联网,部分作业实现了自动化。警戒雷达将天空中的飞机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等信息通过雷达录取设备自动录取下来,并转换成二进制的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数据通信设备将它传送到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信息处理中心;大型计算机自动地接收这些信息,并经过加工处理计算出飞机的飞行航向、飞行速度和飞行的瞬时位置,还可以判别出是否入侵的敌机,并将这些信息迅速传到空军和高炮部队,与之相配套的是美国空军的F-86L型截击机,其首次装备了数据链(许多人认为数据链也是个全新的高科技东东,其实这玩意也很老了,可以看做IFF发明时的副产品),F-86L可以接收来自地面半自动化防空系统简单的信息。形成计算机化的截击指挥系统。结果就是在北美防空中心可以观察战区内整体的防空作战态势。从而有利于作战资源的管理和分配。50年代随着飞行技术的发展,超音速飞行器开始是防空指挥引导系统必须考虑的威胁。由于目标能够飞得更快和更高,因为截击指挥速度加快,需要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指挥引导系统,这便是F-102自动化载击机,其装备的MG-10火控系统可以根据SAGE系统的指令并与自动驾驶系统交联,形成飞行控制指令完成目标的截击。一旦雷达锁定目标,MG-10可以自动完成导弹的瞄准和发射。为了提高飞机全天候截击能力,F-102还在风档前加装了红外搜索系统。其改进型F-106的MA-1系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在地面帮助下大致到达战斗空域以后,完全依靠自己携带的机载雷达捕捉到目标,并进一步自动实行追尾、瞄准,在最合适的位置选择和发射武器,进而完成安全脱离及返航操作。在这些作战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地机可以对飞机进行遥控,控制飞机的攻击,飞行员的工作只是监视仪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而已。
   
    这种系统虽然可以用完美来表达,但问题在于其截击的目标是以均速直线飞行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其目标更昌是轰炸机和巡航导弹而不是高机动性战机,问题很简单对于战斗机这种双方在三维空间高速机动的目标来说其产生的数据是海量的,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求都极高,另外还有系统本身的滞后和故障等等。更重要的是这种所谓自动化截击-引导系统扼杀空战中最重要的东东-就是主动进攻的精神,而这更多依赖飞行员在现场的随机应变。而这些短训往往是地面指挥人员无法体会的。所以美国空军至F-106以后并没有将这种系统推广,到第三代战机反而“倒退“采用保密话音来指挥引导,其目的向飞行员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支持其现场决策而不是替代指挥。虽然目前美国空军大容量高速数据传递网络广泛使用,机载任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有飞跃提高,但依据局限于向飞行员提供更多的信息的层面,更进一步也就是所谓的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即对信息进行综合和选择,以便飞行员能够更快和更好的做出决策。(有资料说F-15装备有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的第二类终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与E-3的自动化联网进行截击-指挥作战,但没有进一步的资料说明。)美国海军由于E-2预警机空间有限,加之其作战目标多为前苏联轰炸机和反舰导弹,所以仍旧保持通赤LINK4数据链与作战飞机联接自动截击目标的能力,也就是只有3名引导员的E-2可以控制数百个拦截作业的原因。如果是对战斗机作战其控制能力就要大为降低。

    由于二战美英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没有向前苏联提供雷达及防空指挥系统技术。前苏联依靠缴获的德国雷达发展自己的系统。1959年前苏联建成第一个防空半自动化指挥系统天空一号系统,其采用模拟式计算机在信息传递、处理和综合及显示等环节实现自动化,但在空情录取、战术决策和控制引导等方面仍旧为人工作业。根据相关资料其可以对付3万米高空以下和速度不超过2M的空中目标,并可以为歼击机、高炮和防空导弹部队提供目标指示和分配。1964年前苏联又研制成功了改进型天空一号-VP-1型半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其采用大型平面显示器和AS-A通信系统首次将雷达和防空指挥中心、机场和防空阵地联成一体。 在控制引导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其可以将简单的信息发送给歼击机,形成战机与地面防空指挥系统的联接。与美国空军一样,前苏联负现国土防空的防空军的截击机大量使用这种以数据链为基础的半自动化截击指挥系统。并在第四代战机实现了自动化截击,但不同的是前苏联空军第四代战机也装备数据链系统。飞行员要在地面截击引员的严格控制下作战,根据有关资料前苏联将整个空战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包括飞机、雷达和导弹及地面指挥子系统,地面引导系统根据作战任务和战场态势计算出作战方案,将相关数据发送给战机,主要包括目标航向、预定拦截点等。必要时地面甚至可以遥控雷达开机,锁定目标。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前苏联由于微电子工业落后,信息处理能力落后,如80年代服役的苏-27SK的TS100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只有17万次/秒,而70年代服役的F-15的P-1075计算机的速度已经有40万次/秒,这样意味着F-15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或者处理相同的信息只需更少的时间。根据西方的资料虽然MIG-29的雷达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但是在锁定目标前飞行员必须切换到拦截模式,这时火控系统只能处理预定拦截的目标,其他就消失了。这意味着飞行员失去了对其他目标的掌握。需要外部为其提供空情信息。其实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前苏联战机数据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外部系统将其引导最佳位置,飞行员按好种按钮等目标的到来。也就是说多余的信息交给地面系统进行处理。这应该是单系统落后的情况下采用其他手段弥补的无奈之举。实际上对机载雷达的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升级要比这简单的多,俺国有关部门就曾论证过用采用美国CPU的数据处理模块来改进苏-27SK雷达的能力,而俄罗斯改进相关的雷达也采用相同的做法如SU-27SM增加的那个BAGET计算机就用了INTEL的486DX芯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俄罗斯空军也不坚持对指挥系统对武器装备的直接控制。

    俺国在建国之初依靠从前苏联引进防空雷达和截击指挥系统建立早期的国土防空体系,并且在朝鲜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从参加人员的回忆来看系统仍旧于人工作业阶段,监控和引导能力有限,但这样的系统俺国一直使用到80年代以后,由于设备性能落后和老化,被人称为;看不见,听不清,连不上。早在1959年俺国开始着手研制自动化防空系统,并在60年代初确定包括三座标雷达、空中预警机和自动化指挥及通信等子项目,但由于基础薄弱和文革的影响,到1975年代工作才走上正轨,考虑到建立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经费,俺国首先研制的雷情1号半自动指挥系统,实现了雷达信息传递和处理和显示的自动化。应该系统可以通过48X系列数传/导航系统(如歼-7C的481系统)与歼击机相联,形成我国第一代半自动化防空拦截系统,在此基础上俺国研制了歼击航空兵师(团)级半自动化指挥引导系统,应该系统在原有的警戒引导雷达和图像传输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录取和计算机及显示器等设备,可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及态势,预测战斗效果,分析战斗方案,得出最佳的作战方案,根据方案引导我方战机在预定的拦截线拦截目标。半自动化防空指挥引导系统于80年代中后期首先安装在河北和广西两地,圆满完成了建国35周年阅兵和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空情保障及指挥引导任务。90年代初随着军事斗争重心的转移,东南沿海的系统建设也全面铺开。80年代俺国通过与美国及西方的交流,对于全自动载击指挥系统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清楚的知道这个概念的局限性,在新机研制中更多采用了空优的作战概念,即通过玻璃化座舱的高速数据链与预警机及地面防空指挥系统形成联合网络作战系统而不是自动化截击系统。也就是重点强调飞行员的自主意识而不是替代指挥,这些从俺国军事新闻中强调部队在复杂环境中的作战能力可以看出来。PU胖在谈到俺国引进苏-27SK的时候,指没有引进空气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这个与万恶的鱼学霸的说法MS可以印证;由于国内缺乏配套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相当制纺早期引进的苏-27SK的战斗力的生成。

  所谓的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利用计算机自动搜集来自雷达的空情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数据链发送给战机,并且与其飞控系统交联,自动导引战机飞向目标,发射导弹。听起来可能觉得这是什么神兵利器,但其实是个很早的概念,美国空军60年代的F-102截击机已经实现相关的功能。因为种种原因美国空军并没采广泛的采用,并且用“空优‘概念替代以前的”截击“概念,应该说我国从80年代在与西方进行相关交流中逐渐认可空优作战概念,实际上1996年俺国就以10亿美元引进4架A-50I。

    二战前英国人完成了雷达的原型研制,实现了对空中目标的探测,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将入侵目标击落才是最终目标,这便导致了防空指挥引导系统的出现,最初的引导员坐在雷达屏幕上直接指挥战机,并且一次只能指挥一架战机。1941年皇家空军首次建立防空指挥中心,其负责综合各雷达站的空情信息,然后汇总在地图标示出战区整体态势,然后指挥战机拦截目标。其控制的范围更大,战机和拦截目标的也更多,但其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及引导均由人工处理,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虚警和误报。特别是在对付多方向、多批次目标时候。这种情况在战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变得更为明显,由于其速度较之螺旋桨飞机提高了2-3倍,防空指挥引导系统的反应时间要求更快和更准。就出现最初的防空半自动化指挥引导系统。50年代为了防御前苏联核轰炸机利用不良天气向北美发起攻击,美国人建设覆盖美加的SAGE半自动防空指挥系统。这个系统是以二战英国的防空指挥系统为蓝本,以信息搜索和处理上首次采用计算机,并且将雷达、防空指挥中心、空军机场及防空导弹阵地进行联网,部分作业实现了自动化。警戒雷达将天空中的飞机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等信息通过雷达录取设备自动录取下来,并转换成二进制的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数据通信设备将它传送到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信息处理中心;大型计算机自动地接收这些信息,并经过加工处理计算出飞机的飞行航向、飞行速度和飞行的瞬时位置,还可以判别出是否入侵的敌机,并将这些信息迅速传到空军和高炮部队,与之相配套的是美国空军的F-86L型截击机,其首次装备了数据链(许多人认为数据链也是个全新的高科技东东,其实这玩意也很老了,可以看做IFF发明时的副产品),F-86L可以接收来自地面半自动化防空系统简单的信息。形成计算机化的截击指挥系统。结果就是在北美防空中心可以观察战区内整体的防空作战态势。从而有利于作战资源的管理和分配。50年代随着飞行技术的发展,超音速飞行器开始是防空指挥引导系统必须考虑的威胁。由于目标能够飞得更快和更高,因为截击指挥速度加快,需要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指挥引导系统,这便是F-102自动化载击机,其装备的MG-10火控系统可以根据SAGE系统的指令并与自动驾驶系统交联,形成飞行控制指令完成目标的截击。一旦雷达锁定目标,MG-10可以自动完成导弹的瞄准和发射。为了提高飞机全天候截击能力,F-102还在风档前加装了红外搜索系统。其改进型F-106的MA-1系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在地面帮助下大致到达战斗空域以后,完全依靠自己携带的机载雷达捕捉到目标,并进一步自动实行追尾、瞄准,在最合适的位置选择和发射武器,进而完成安全脱离及返航操作。在这些作战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地机可以对飞机进行遥控,控制飞机的攻击,飞行员的工作只是监视仪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而已。
   
    这种系统虽然可以用完美来表达,但问题在于其截击的目标是以均速直线飞行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其目标更昌是轰炸机和巡航导弹而不是高机动性战机,问题很简单对于战斗机这种双方在三维空间高速机动的目标来说其产生的数据是海量的,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求都极高,另外还有系统本身的滞后和故障等等。更重要的是这种所谓自动化截击-引导系统扼杀空战中最重要的东东-就是主动进攻的精神,而这更多依赖飞行员在现场的随机应变。而这些短训往往是地面指挥人员无法体会的。所以美国空军至F-106以后并没有将这种系统推广,到第三代战机反而“倒退“采用保密话音来指挥引导,其目的向飞行员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支持其现场决策而不是替代指挥。虽然目前美国空军大容量高速数据传递网络广泛使用,机载任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有飞跃提高,但依据局限于向飞行员提供更多的信息的层面,更进一步也就是所谓的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即对信息进行综合和选择,以便飞行员能够更快和更好的做出决策。(有资料说F-15装备有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的第二类终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与E-3的自动化联网进行截击-指挥作战,但没有进一步的资料说明。)美国海军由于E-2预警机空间有限,加之其作战目标多为前苏联轰炸机和反舰导弹,所以仍旧保持通赤LINK4数据链与作战飞机联接自动截击目标的能力,也就是只有3名引导员的E-2可以控制数百个拦截作业的原因。如果是对战斗机作战其控制能力就要大为降低。

    由于二战美英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没有向前苏联提供雷达及防空指挥系统技术。前苏联依靠缴获的德国雷达发展自己的系统。1959年前苏联建成第一个防空半自动化指挥系统天空一号系统,其采用模拟式计算机在信息传递、处理和综合及显示等环节实现自动化,但在空情录取、战术决策和控制引导等方面仍旧为人工作业。根据相关资料其可以对付3万米高空以下和速度不超过2M的空中目标,并可以为歼击机、高炮和防空导弹部队提供目标指示和分配。1964年前苏联又研制成功了改进型天空一号-VP-1型半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其采用大型平面显示器和AS-A通信系统首次将雷达和防空指挥中心、机场和防空阵地联成一体。 在控制引导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其可以将简单的信息发送给歼击机,形成战机与地面防空指挥系统的联接。与美国空军一样,前苏联负现国土防空的防空军的截击机大量使用这种以数据链为基础的半自动化截击指挥系统。并在第四代战机实现了自动化截击,但不同的是前苏联空军第四代战机也装备数据链系统。飞行员要在地面截击引员的严格控制下作战,根据有关资料前苏联将整个空战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包括飞机、雷达和导弹及地面指挥子系统,地面引导系统根据作战任务和战场态势计算出作战方案,将相关数据发送给战机,主要包括目标航向、预定拦截点等。必要时地面甚至可以遥控雷达开机,锁定目标。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前苏联由于微电子工业落后,信息处理能力落后,如80年代服役的苏-27SK的TS100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只有17万次/秒,而70年代服役的F-15的P-1075计算机的速度已经有40万次/秒,这样意味着F-15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或者处理相同的信息只需更少的时间。根据西方的资料虽然MIG-29的雷达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但是在锁定目标前飞行员必须切换到拦截模式,这时火控系统只能处理预定拦截的目标,其他就消失了。这意味着飞行员失去了对其他目标的掌握。需要外部为其提供空情信息。其实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前苏联战机数据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外部系统将其引导最佳位置,飞行员按好种按钮等目标的到来。也就是说多余的信息交给地面系统进行处理。这应该是单系统落后的情况下采用其他手段弥补的无奈之举。实际上对机载雷达的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升级要比这简单的多,俺国有关部门就曾论证过用采用美国CPU的数据处理模块来改进苏-27SK雷达的能力,而俄罗斯改进相关的雷达也采用相同的做法如SU-27SM增加的那个BAGET计算机就用了INTEL的486DX芯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俄罗斯空军也不坚持对指挥系统对武器装备的直接控制。

    俺国在建国之初依靠从前苏联引进防空雷达和截击指挥系统建立早期的国土防空体系,并且在朝鲜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从参加人员的回忆来看系统仍旧于人工作业阶段,监控和引导能力有限,但这样的系统俺国一直使用到80年代以后,由于设备性能落后和老化,被人称为;看不见,听不清,连不上。早在1959年俺国开始着手研制自动化防空系统,并在60年代初确定包括三座标雷达、空中预警机和自动化指挥及通信等子项目,但由于基础薄弱和文革的影响,到1975年代工作才走上正轨,考虑到建立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经费,俺国首先研制的雷情1号半自动指挥系统,实现了雷达信息传递和处理和显示的自动化。应该系统可以通过48X系列数传/导航系统(如歼-7C的481系统)与歼击机相联,形成我国第一代半自动化防空拦截系统,在此基础上俺国研制了歼击航空兵师(团)级半自动化指挥引导系统,应该系统在原有的警戒引导雷达和图像传输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录取和计算机及显示器等设备,可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及态势,预测战斗效果,分析战斗方案,得出最佳的作战方案,根据方案引导我方战机在预定的拦截线拦截目标。半自动化防空指挥引导系统于80年代中后期首先安装在河北和广西两地,圆满完成了建国35周年阅兵和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空情保障及指挥引导任务。90年代初随着军事斗争重心的转移,东南沿海的系统建设也全面铺开。80年代俺国通过与美国及西方的交流,对于全自动载击指挥系统概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清楚的知道这个概念的局限性,在新机研制中更多采用了空优的作战概念,即通过玻璃化座舱的高速数据链与预警机及地面防空指挥系统形成联合网络作战系统而不是自动化截击系统。也就是重点强调飞行员的自主意识而不是替代指挥,这些从俺国军事新闻中强调部队在复杂环境中的作战能力可以看出来。
收藏之
]]
现在也就小飞猪的帖子里,还能安静地学点东西。
猪哥潜心研究,几个月冒个泡,就是一篇精品啊![:a15:]
雷情X号以雷情II为例不过是雷达营指挥所半自动综合处理显示设备而已,离半自动指挥系统远得很
在战役对抗里,地面指挥系统和空中指挥系统那一个的抗软/硬打击生存的能力比较强?
飞猪侠的帖子一向有价值。
PUPU全是哗哗。
好,顶猪大!:)
看来离实时决策系统的多维空间组网还差得远啊,TB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决策者要更快地更新思路
不是说关于空气有几车皮的嘛[:a1:] [:a1:] [:a1:]
]]
顶[:a15:]
还是西化好,学毛子……
呵呵.补充科普,前苏联的战术数据链共发展了四代(其实是两代,有两种是升级版).引导能力从50年代的个位数到最后的数十个.但和西方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直到最后一代才实现了有限的双向互传,前三代都只能地面向空中单向传输(飞机间的交流估计在苏联时代是没法实现地),数据刷新率一直都只有 5S,10S,15S三种模式,传输速率也不高,消息数据格式的丰富性更难和西方比美.而且前苏联没有采用西方那种轮询方式用以对具体的己方飞机进行控制,而是采用定向天线对某个己方目标照射.之前为了确认某架己方飞机在哪里.要先用IFF在天上挨个照一遍.得到回应后才能调整天线方向进行照射....所以,毛系的自动化指挥控制防空系统是我国绝对没法用地.PUPU的生意是不能做地.
学习中
“实际上1996年俺国就以10亿美元引进4架A-50I。”

这个是咋个回事情?
96年,4架A50I?呵呵
学习!  楼猪出品 必是精品
原帖由 fr6zp 于 2008-12-6 19:29 发表
呵呵.补充科普,前苏联的战术数据链共发展了四代(其实是两代,有两种是升级版).引导能力从50年代的个位数到最后的数十个.但和西方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直到最后一代才实现了有限的双向互传,前三代都只能地面 ...

SU-27的TKS-2-27的速度是4K/秒,更新速率是10S
小飞猪是故意不提最先装备483系统的八爷吗?
原帖由 SSJ100 于 2008-12-6 19:07 发表
不知道小猪大大对新35上使用的Solo-35计算机的水平怎么看?与27SM的相差多吗?是否也用的是intel的IC?869462

SOLO-35包括01信号处理系统和02数据处理系统
也就是说其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F-22的CIP通用综合处理器的水平。
要好于SU-27SM的BTSVM-486。从后缀就可以看出其采用的是486DX芯片。
这和苏联时代的指导思想有关系,其实也还是不错的.只是小国玩不起.
实际上1996年俺国就以10亿美元引进4架A-50I。



这事是不是黄了
飞猪大大的帖子要顶,学习学习。
看了小飞猪和FR6的帖子, 我觉得我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 没有买空气是对的, 买了就被掏牢了...
强帖留名,,等下面的兄弟雄起
毛国半导体工业的瓶颈和我们一样:理论水平不低,设计也还算不错,就是造不出来 :D

前阵子毛子还买了AMD废弃的晶圆生产线来者 :D
原帖由 青之六 于 2008-12-6 20:19 发表
小飞猪是故意不提最先装备483系统的八爷吗?


哪怕中国的系统理念起步晚,水平低,但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容低估。

嘿嘿,青之六老大请再科普几句,给您上茶。
]]
写的真不错,长见识
买了毛子的指控系统,当时或许好用,以后升级或是拓展都很难,更关键的是整个战术体系都要绑在毛子的系统上,这限制了空军发展的空间。
原帖由 hbsy 于 2008-12-6 21:12 发表
不要低估TG的作战能力及现代化作战意识。
未来的战争是地、空、天一体化的网络信息战争。
TG在关键的时候耍了一把———陆基导弹击毁卫星,这就是告知美帝,想与天朝进行“代”差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能了,天朝与洋 ...

是啊,被TG拖进消耗战里,可不是闹着玩的,不过,美国佬也不傻,正想法子再次拉开距离呢;可惜这次玩金融玩出个大窟窿,影响不小,形势对TG有利啊...............
不会就这么点吧???
难道飞猪也开始挖坑不填了???
不要象PUPU那个坏人学啊!!!.............
原帖由 魔刀2 于 2008-12-6 21:30 发表

是啊,被TG拖进消耗战里,可不是闹着玩的,不过,美国佬也不傻,正想法子再次拉开距离呢;可惜这次玩金融玩出个大窟窿,影响不小,形势对TG有利啊...............

金融窟窿对TG的影响也小不了。美欧消费者消费信心下降,TG的出口导向制造业可不好过。
]]
学习学习:victory:
原帖由 青之六 于 2008-12-6 20:19 发表
小飞猪是故意不提最先装备483系统的八爷吗?


谁先装备的没大多关系,只要系统建立起来了.J6都能用,而且现在 TACON/数传(483只是一种设备型号)在各个层面上已经让位给通用战术数据链了.未来注定会被舍弃.
原帖由 小飞猪 于 2008-12-6 20:26 发表

SOLO-35包括01信号处理系统和02数据处理系统
也就是说其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F-22的CIP通用综合处理器的水平。
要好于SU-27SM的BTSVM-486。从后缀就可以看出其采用的是486DX芯片。


SOLO-35采用了类似宝石拄的结构了么???这可对毛粉是个大激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