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4:45
在中国的内战结束后,元帅之一的名将刘伯承在南京高级军官学校,提到了长津湖的战斗,话语中有这样的字句“长津湖一战,一个兵团的兵力围住美国陆战第1师,没有能够歼灭,也没有能够击溃,付出了10倍于敌人的代价,让美军全建制地撤出战斗,还带走了所有的伤员和武器装备”。

刘伯承这些批评,在中国军中,对长津湖的失败是一个共识。

长津湖靠近朝鲜的中部偏东一点,在50年的冬天,为了配合西海岸的圣诞节攻势(中方的说法是第二次战役),美军派出第10军在元山港登陆北进,侧击中朝军队,以图解决朝鲜危机,而第10军的主力,就是陆战第一师。当时美军上、下,都没有能够正确地估计中国介入的目的和深度,即使是在受到过中国军队强有力的打击(中方说法是第一次战役)之后,也还是如此。作为这个错误的后果,西海岸的第八集团军被中方的突击打成了惊弓之鸟,一口气撤到了三八线以南,后来甚至连汉城都放弃了。而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将军也在忙乱中遭车祸身亡;而东线的陆战第1师,则陷入中方第9兵团三个军约12万大军的包围之中。这是朝鲜战争暴发之后,联合国军一方空前的危机,如果陆战第1师在长津湖被歼,联合国军必将放弃南韩。此后的近1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将士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最后的结局就如刘伯承所说的那样,围攻的中方9兵团遭到近半的伤亡,而陆战第1师则是全建制地突围南撤。

陆战第一师其实并不是一个长期的编制,是为了朝鲜战争由海军陆战队临时组建而成的。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是志愿兵,所有的队员都是职业军人,这大概也是它能够成为美军的王牌精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使用率最高的一支部队。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军有两次战役是表现得最为出色的,第一次是仁川登陆,第二次就是长津湖的战斗。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这两次战役的主力都是陆战第一师,特别是长津湖的战斗,以2万人的兵力,对抗12万大军的围攻,不但自己全身而退,还让对方伤亡惨重,更重要的是整个联合国军,甚至东亚局势也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渡过了这次空前的危机。陆战第一师无疑是韩战中最光荣的一支部队。

关于长津湖战役的过程,有很多书都有描述,即使是中方的著作对这场战役也有所描述,虽然在这些描述中基本都不承认战役的失败,但还是大致看得出战斗的结果远远不是中方所期望的。所以在此,不再过多地叙述这场战斗的过程,对此有兴趣的朋友请阅读相应的书籍,只想就长津湖战役中方失败的原因谈一些看法。

首先,长津湖战役的失败,中方的用兵不当是主要原因。9兵团无疑是中方军中的精锐部队,但它是3野的部队,其骨干中多有是原活动于江南的新四军,内战中也大多数时间在山东一带作战,根本就没有在严寒地区作战的经验,所以开战以后,军中大量士兵因冻伤而失去作战能力,严寒成了他们面对的最为凶恶的敌人。

如果当时彭德怀能够有先见之明,将4野的13兵团用于长津湖,而将9兵团用来对付第8集团军的话,情况也许会有利得多,当然,这里有个时间差的问题,13兵团先入朝,当时也已经部署在西线了,但9兵团入朝不可能是临时的决定,如果彭德怀能够意识到他将13兵团调往东部更好一点,他完全有时间做出这样的部署。当然,美军在东线的入侵,可能在他的预料之外,所以他一直将部队部署在西线,突然得知美第10军在元山登陆时,13兵团可能已经完成部署了,所以只好将刚入朝的9兵团派往本不应该去的严寒地区。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他的失策也是这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虽然13兵团也很可能无法彻底改变失败的战果,但断不至于付出10:1的代价,最后什么也得不到。13兵团曾经长期转战在东北这样的严寒地带,所以严寒对他们已经不再是凶恶的敌人,还有可能是能够帮助他们的朋友,此消彼长,有难的可能是美军的海军陆战队也说不定。其中的38军,是在整个朝鲜战场上中方军队表现最为出色的王牌,曾孤军奋战在汉江南岸的阵地上,为第4次战役保住了一个桥头堡。可惜的是,中方的统率没有意识到随着战局的变化,在这个桥头堡即失去了存在价值,更没有保住的希望,他们不切实际,还让这支光荣的军队坚守在汉江南岸,苦苦挣扎,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们顽强的斗志也赢得对手的称赞。在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中有这样的话:“中国第38军的英勇奋斗精神,非常令人钦佩,因为是背水之战,所以拼命进行战斗。只因断绝了补给,才大部被歼。可谓弹尽粮绝。这次战斗后,该军的番号再也没有出现在第一线上。”

其次,当时的前敌指挥官,即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也要为此次失败负一定的责任。如果当时9兵团能够审时度势,将主攻方向放在只有一个步兵团战斗群把守的下碣隅里而不是有两个步兵团战斗群把守的柳潭里,还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此战中方的优势,一是兵力充足,二是战场上形成分割包围敌军的有利态势,不利的因素除严寒天气之外,补给困难也是致命的弱点。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共一方只有速战取胜,如果时间一拖,就必败无疑。在这种局势下,先打力量较小之敌应是上策,而令人很费解的是中方却平均使用兵力,分别进攻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结果两处攻击均伤亡惨重,无功而返。更不可思议的是,对下碣隅里的进攻中,对美军阵地上的堆积如山的补给物资视而不见,致使整个战役中,美军基本没有出现补给困难的局面。美军由于火力强大,所以也需求巨额的补给,如果在进攻中摧毁他们的补给物资,战场上的形势是完全有可能逆转。对这一军事行为的唯一解释就是中方对这些物资的渴望,致使他们对战斗失败的风险也不在话下,对士兵的生命更毫不在惜,结果不但士兵的生命牺牲空前,那些可望不可及的物资反而为成为自身失败的一个重大因素。所以宋时轮对这次失败的责任应该还在彭德怀之上。在中国的内战结束后,元帅之一的名将刘伯承在南京高级军官学校,提到了长津湖的战斗,话语中有这样的字句“长津湖一战,一个兵团的兵力围住美国陆战第1师,没有能够歼灭,也没有能够击溃,付出了10倍于敌人的代价,让美军全建制地撤出战斗,还带走了所有的伤员和武器装备”。

刘伯承这些批评,在中国军中,对长津湖的失败是一个共识。

长津湖靠近朝鲜的中部偏东一点,在50年的冬天,为了配合西海岸的圣诞节攻势(中方的说法是第二次战役),美军派出第10军在元山港登陆北进,侧击中朝军队,以图解决朝鲜危机,而第10军的主力,就是陆战第一师。当时美军上、下,都没有能够正确地估计中国介入的目的和深度,即使是在受到过中国军队强有力的打击(中方说法是第一次战役)之后,也还是如此。作为这个错误的后果,西海岸的第八集团军被中方的突击打成了惊弓之鸟,一口气撤到了三八线以南,后来甚至连汉城都放弃了。而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将军也在忙乱中遭车祸身亡;而东线的陆战第1师,则陷入中方第9兵团三个军约12万大军的包围之中。这是朝鲜战争暴发之后,联合国军一方空前的危机,如果陆战第1师在长津湖被歼,联合国军必将放弃南韩。此后的近1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将士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最后的结局就如刘伯承所说的那样,围攻的中方9兵团遭到近半的伤亡,而陆战第1师则是全建制地突围南撤。

陆战第一师其实并不是一个长期的编制,是为了朝鲜战争由海军陆战队临时组建而成的。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是志愿兵,所有的队员都是职业军人,这大概也是它能够成为美军的王牌精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使用率最高的一支部队。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军有两次战役是表现得最为出色的,第一次是仁川登陆,第二次就是长津湖的战斗。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这两次战役的主力都是陆战第一师,特别是长津湖的战斗,以2万人的兵力,对抗12万大军的围攻,不但自己全身而退,还让对方伤亡惨重,更重要的是整个联合国军,甚至东亚局势也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渡过了这次空前的危机。陆战第一师无疑是韩战中最光荣的一支部队。

关于长津湖战役的过程,有很多书都有描述,即使是中方的著作对这场战役也有所描述,虽然在这些描述中基本都不承认战役的失败,但还是大致看得出战斗的结果远远不是中方所期望的。所以在此,不再过多地叙述这场战斗的过程,对此有兴趣的朋友请阅读相应的书籍,只想就长津湖战役中方失败的原因谈一些看法。

首先,长津湖战役的失败,中方的用兵不当是主要原因。9兵团无疑是中方军中的精锐部队,但它是3野的部队,其骨干中多有是原活动于江南的新四军,内战中也大多数时间在山东一带作战,根本就没有在严寒地区作战的经验,所以开战以后,军中大量士兵因冻伤而失去作战能力,严寒成了他们面对的最为凶恶的敌人。

如果当时彭德怀能够有先见之明,将4野的13兵团用于长津湖,而将9兵团用来对付第8集团军的话,情况也许会有利得多,当然,这里有个时间差的问题,13兵团先入朝,当时也已经部署在西线了,但9兵团入朝不可能是临时的决定,如果彭德怀能够意识到他将13兵团调往东部更好一点,他完全有时间做出这样的部署。当然,美军在东线的入侵,可能在他的预料之外,所以他一直将部队部署在西线,突然得知美第10军在元山登陆时,13兵团可能已经完成部署了,所以只好将刚入朝的9兵团派往本不应该去的严寒地区。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他的失策也是这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虽然13兵团也很可能无法彻底改变失败的战果,但断不至于付出10:1的代价,最后什么也得不到。13兵团曾经长期转战在东北这样的严寒地带,所以严寒对他们已经不再是凶恶的敌人,还有可能是能够帮助他们的朋友,此消彼长,有难的可能是美军的海军陆战队也说不定。其中的38军,是在整个朝鲜战场上中方军队表现最为出色的王牌,曾孤军奋战在汉江南岸的阵地上,为第4次战役保住了一个桥头堡。可惜的是,中方的统率没有意识到随着战局的变化,在这个桥头堡即失去了存在价值,更没有保住的希望,他们不切实际,还让这支光荣的军队坚守在汉江南岸,苦苦挣扎,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们顽强的斗志也赢得对手的称赞。在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中有这样的话:“中国第38军的英勇奋斗精神,非常令人钦佩,因为是背水之战,所以拼命进行战斗。只因断绝了补给,才大部被歼。可谓弹尽粮绝。这次战斗后,该军的番号再也没有出现在第一线上。”

其次,当时的前敌指挥官,即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也要为此次失败负一定的责任。如果当时9兵团能够审时度势,将主攻方向放在只有一个步兵团战斗群把守的下碣隅里而不是有两个步兵团战斗群把守的柳潭里,还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此战中方的优势,一是兵力充足,二是战场上形成分割包围敌军的有利态势,不利的因素除严寒天气之外,补给困难也是致命的弱点。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共一方只有速战取胜,如果时间一拖,就必败无疑。在这种局势下,先打力量较小之敌应是上策,而令人很费解的是中方却平均使用兵力,分别进攻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结果两处攻击均伤亡惨重,无功而返。更不可思议的是,对下碣隅里的进攻中,对美军阵地上的堆积如山的补给物资视而不见,致使整个战役中,美军基本没有出现补给困难的局面。美军由于火力强大,所以也需求巨额的补给,如果在进攻中摧毁他们的补给物资,战场上的形势是完全有可能逆转。对这一军事行为的唯一解释就是中方对这些物资的渴望,致使他们对战斗失败的风险也不在话下,对士兵的生命更毫不在惜,结果不但士兵的生命牺牲空前,那些可望不可及的物资反而为成为自身失败的一个重大因素。所以宋时轮对这次失败的责任应该还在彭德怀之上。
不能这么算啊,那美国的飞机和大炮会让我们去抢物资吗,人都只能躲在弹坑里,还能去抢物资吗。

协调不利与对霉菌的认识如建制、火力的认识与准备不足,情报不利,不象国军里有那么多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