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国没抄底华尔街太可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0:26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09-27

【星岛网讯】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接受腾讯财经采访时指出,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正是千载难逢的收购机会,中国没有出手抄底太可惜了。

  胡祖六举例说,华盛顿互助银行就是很好的机会。它是全美第六大银行,存款比花旗银行还要大,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个银行的市值曾经是700亿美元,到昨天(9月25日)可能剩下了20亿美元,这是中国口袋里的零钱,20亿美元可以买全美第六大银行。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靠这种战略机会,在美国才有实力、机会和网络。

  胡祖六认为,中国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为什么会坐失良机。这是有风险的,但即使把这个不良资产去消化,比如说整个的成本是250亿美元,这个银行是700亿美元的市场,中国花250亿买一个700亿美元市值的银行,从5到20年来看是非常诱人的机会,为什么要坐失良机?

  胡祖六说,投资不是没有风险。什么事情都不能保证赚钱,但有的机会,比如说买股票什么时候都可以买,真正收购一个机构可以说一生中可能才有这样一个机会。所以中国不应该有鸵鸟心态,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有金融危机,关起门来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中国在奥运会有这么多的金牌,就是因为去参加国际比赛了,跟国际对手一比高低所以赢得了这么多的金牌。金融机构真正的考验是到国际上的,所以还是要改革开放,要利用这个机会从美国这次深重的金融危机中吸取到很多的教训。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09-27

【星岛网讯】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接受腾讯财经采访时指出,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正是千载难逢的收购机会,中国没有出手抄底太可惜了。

  胡祖六举例说,华盛顿互助银行就是很好的机会。它是全美第六大银行,存款比花旗银行还要大,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个银行的市值曾经是700亿美元,到昨天(9月25日)可能剩下了20亿美元,这是中国口袋里的零钱,20亿美元可以买全美第六大银行。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靠这种战略机会,在美国才有实力、机会和网络。

  胡祖六认为,中国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为什么会坐失良机。这是有风险的,但即使把这个不良资产去消化,比如说整个的成本是250亿美元,这个银行是700亿美元的市场,中国花250亿买一个700亿美元市值的银行,从5到20年来看是非常诱人的机会,为什么要坐失良机?

  胡祖六说,投资不是没有风险。什么事情都不能保证赚钱,但有的机会,比如说买股票什么时候都可以买,真正收购一个机构可以说一生中可能才有这样一个机会。所以中国不应该有鸵鸟心态,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有金融危机,关起门来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中国在奥运会有这么多的金牌,就是因为去参加国际比赛了,跟国际对手一比高低所以赢得了这么多的金牌。金融机构真正的考验是到国际上的,所以还是要改革开放,要利用这个机会从美国这次深重的金融危机中吸取到很多的教训。
底在哪里:D
真的抄底了,就是耗子药煮面了....:D

向面叔致敬!
别抄在半山腰了,底还多远,天知道
这个胡祖六,去年专门发文章批判“货币战争”是危言耸听的阴谋论,世界金融体系非常健康。。屁股决定脑袋,还是反着听比较好
冲动是魔鬼:D
做人要厚道
美国5大投资银行倒了3家,高盛也没几天蹦的了,难道胡祖六怕到时没人收购;P
抄底? 还是去帮美国人背债?
他指望我们去给他买单呢.
买?卖吗?日本欧洲也不过把美国的“投机”银行的本地业务买了。。
抄底可以,你高盛先以一美元卖给中国再谈抄底也不错:D
抄底?
到时候钱投进去,美国国会来个大审查,就知道什么是“法治社会”了
]]
原帖由 jasonzh2008 于 2008-9-27 17:36 发表
这个胡祖六,去年专门发文章批判“货币战争”是危言耸听的阴谋论,世界金融体系非常健康。。屁股决定脑袋,还是反着听比较好


货币战争本来就是P话居多,连偶这个经济外行都看的出来里面的致命缺陷。;P
我们向来追涨杀跌:D
我们的口号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丫的要忽悠我们,没门!等多倒闭几家,然人求着我们去收购,那才是里子面子双收!:D
人家说的没错,中国不抄底,从美国华尔街角度看来是很可惜。
就像成天徒手爬悬崖的,保险公司都不给保险,
成天在华尔街空手套白狼的,公众也不应该给他们感情上的保险,
自找的!
俺一向最烦的就是高盛,高盛的话必须反着听才行!
高盛自己都要做储蓄银行了,
还想抄谁的底。。
大大们给讲讲嘎,俺听课啊[:a1:] :L
也就他认为可惜;P
抄底?呵呵,就中国的金融决策班底,操底还不如操几个专家!
抄一屁股债回来?看你高盛还能蹦达几天`
抄什么抄?又不美女有什么好抄的,就算是美女,额们也不敢抄,得艾滋咋办?[:a6:]
现在还早,还没到底,要是到底了,美国政府还准备7000亿干嘛?等等再说。
美国侨报:抄底华尔街,中国毋须学步于日本 2008年09月2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涛
    美国《侨报》9月27日发表时评文章说,中国应抓住机会延揽人才,而不是与日本去比拼抄底资产。具体做法可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国内金融机构赴海外开设分支,借助当地人才优势尽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而“请进来”是聘请海外人才特别是华人高管回国,推动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

    文章摘录如下:

    次贷风暴愈演愈烈,不断有欧美金融企业倒下或即将倒下,迫切需要有人出来扶一把。对此,中资金融机构的态度却发生微妙变化:从最初的趋之若鹜,到现在的敬而远之,反映出两个基本事实:

    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异常严峻,且瞬息万变,在情况明朗化之前轻易做出决定将承担巨大风险。一些中资金融机构在次级债、“两房”和雷曼兄弟事件中屡屡受损,来自国内压力和自信心的损耗已使它们丧失勇气继续大胆投资。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花旗集团注资及接管德累斯顿银行的申请接连被否,也清楚表明国内监管机构的谨慎态度。因此,现阶段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暂不介入。尽管摩根士丹利近日向中投、中信等都伸出橄榄枝,但中方接盘的意愿普遍不高。

    对其他亚洲国家而言,类似情况同样存在。与去年的收购热潮相比,阿布扎比投资局、科威特投资局和卡塔尔投资局等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已大大减少在美欧市场的活动,它们更愿意在印度、东亚和周边国家找机会;而韩国产业银行在国内舆论压力下也宣布放弃收购雷曼。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企业曾挟日元升值之势大手笔抄底美国资产,最后只落得仓惶北顾。历史教训提醒亚洲各国,切不可因贪一时便宜轻举妄动。但这次日本再度成为华尔街的救星:三菱UFJ金融集团将收购摩根士丹利20%的股份;野村证券以2.25亿美元获得雷曼在全亚洲的特许经营权,并一举拿下雷曼在欧洲和中东的股票与投资银行业务。瑞穗、三井等也在稍早介入收购华尔街资产的行动。

    世人皆知,“冲动是魔鬼”。那么,冥冥中究竟是什么力量再次推动众多日本金融企业去干这种火中取栗的事呢?目前媒体分析多集中于日本企业的市场扩张动机和国内人口老龄化约束,但类似情形在其他亚洲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并非日本独有。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两个特殊因素被忽略:

    其一,与其他亚洲国家相较,日本金融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不明显。无论是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还是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点:掌管和支配的都是国民的共同财富,政府被视为委托人,金融企业成为代理人。由于双方所面临的激励与风险不对等,在金融市场扩张期,委托人监管意识不强,导致代理人激励上升,成为风险偏好者,表现出强烈的投资冲动;一旦市场进入萎缩期,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又过于严格,使后者畏首畏尾。而日本主权财富基金尚在构想中,而金融企业的财阀个人威权背景浓重,决策力相对集中。此外,日本金融企业的庞大规模也决定其抗风险损失的承受力较强。

    其二,日本金融企业大举扩张是为争夺日元套利交易活动的主导权。在全球16种主要货币中,日元利率最低,长期处于0.25至0.5%,这为拆借日元投资其他货币资产创造了条件,并使日元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的重要源头。不过,传统上日元套利交易的一般路径是:先由一家外资银行在东京的办公室按日元拆借利率向日本金融企业借入;再由该银行的东京办公室“借给”其总部,并向日本央行报备;最后,该银行总部将这笔资金投入美欧、新兴市场或对冲基金,以获取高额回报。显然,日本金融企业在此过程中基本是一个位于价值链底端的资金提供者,只能赚取微薄利息。

    本月17日,日本央行再次决定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5%不变,但若全球金融市场继续恶化,日本经济不可不受拖累,利率也将进一步趋近于零。因此,未来数年间,日元套利交易很可能重新掀起一轮高潮。此番日本金融企业选择出手,既有顺手捡便宜的考虑,更着眼于今后长远发展。一旦其全球布局完成,届时日元套利交易的主角将不再是外资银行,而是日企交易路径也演化为:总部将日元直接“借给”其海外分支机构,投资海外金融资产,从而独享好处。

    显然,中日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考虑,中资金融机构没必要跟在日本后面亦步亦趋。况且现在就断言日企能否避免重蹈覆辙为时尚早——日本金融体系与欧美金融体系根本是两个系统,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文化差异都存在鸿沟。

    而对于中国这种崛起中的新兴大国,金融业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也非市场,而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高端人才。以此观之,此次金融风暴无疑提供一个绝好机遇。据报道,随着雷曼、美林和AIG等机构相继陷入绝境,华尔街4万名金融从业人员面临下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华人金融高管;而在伦敦金融城,同样有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正失去工作。

    中国应抓住机会延揽人才,而不是与日本去比拼抄底资产。具体做法可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国内金融机构赴海外开设分支,借助当地人才优势尽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而“请进来”是聘请海外人才特别是华人高管回国,推动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
胡祖六前几天在CCAV2中说自己和它们的同行不排斥到中国工作吗!;P
我们需要买在右侧,现在还不明显
日本以前抄过美国的“底”,可结果呢?:D
明着不在得罪人家美帝。。除非可以一棒子打死。
欢迎到中国股市来炒低~~~~看那个水深~~:D :D
美国夕阳日下;

中国朝日蓬勃;

要抄底当然在中国。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8-9-28 09:38 发表


货币战争本来就是P话居多,连偶这个经济外行都看的出来里面的致命缺陷。;P

没看过《货币战争》的弱弱地问一句:既然以P话居多,那又何劳胡大先生如此紧张,居然要发表专文予以驳斥?
大爷的,想忽悠中国?
现在两边都看不到底:b
中新网9月28日电 美国《侨报》9月27日发表时评文章说,中国应抓住机会延揽人才,而不是与日本去比拼抄底资产。具体做法可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国内金融机构赴海外开设分支,借助当地人才优势尽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而“请进来”是聘请海外人才特别是华人高管回国,推动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

  文章摘录如下:

  次贷风暴愈演愈烈,不断有欧美金融企业倒下或即将倒下,迫切需要有人出来扶一把。对此,中资金融机构的态度却发生微妙变化:从最初的趋之若鹜,到现在的敬而远之,反映出两个基本事实:

  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异常严峻,且瞬息万变,在情况明朗化之前轻易做出决定将承担巨大风险。一些中资金融机构在次级债、“两房”和雷曼兄弟事件中屡屡受损,来自国内压力和自信心的损耗已使它们丧失勇气继续大胆投资。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花旗集团注资及接管德累斯顿银行的申请接连被否,也清楚表明国内监管机构的谨慎态度。因此,现阶段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暂不介入。尽管摩根士丹利近日向中投、中信等都伸出橄榄枝,但中方接盘的意愿普遍不高。

  对其他亚洲国家而言,类似情况同样存在。与去年的收购热潮相比,阿布扎比投资局、科威特投资局和卡塔尔投资局等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已大大减少在美欧市场的活动,它们更愿意在印度、东亚和周边国家找机会;而韩国产业银行在国内舆论压力下也宣布放弃收购雷曼。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企业曾挟日元升值之势大手笔抄底美国资产,最后只落得仓惶北顾。历史教训提醒亚洲各国,切不可因贪一时便宜轻举妄动。但这次日本再度成为华尔街的救星:三菱UFJ金融集团将收购摩根士丹利20%的股份;野村证券以2.25亿美元获得雷曼在全亚洲的特许经营权,并一举拿下雷曼在欧洲和中东的股票与投资银行业务。瑞穗、三井等也在稍早介入收购华尔街资产的行动。

  世人皆知,“冲动是魔鬼”。那么,冥冥中究竟是什么力量再次推动众多日本金融企业去干这种火中取栗的事呢?目前媒体分析多集中于日本企业的市场扩张动机和国内人口老龄化约束,但类似情形在其他亚洲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并非日本独有。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两个特殊因素被忽略:

  其一,与其他亚洲国家相较,日本金融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不明显。无论是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还是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点:掌管和支配的都是国民的共同财富,政府被视为委托人,金融企业成为代理人。由于双方所面临的激励与风险不对等,在金融市场扩张期,委托人监管意识不强,导致代理人激励上升,成为风险偏好者,表现出强烈的投资冲动;一旦市场进入萎缩期,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又过于严格,使后者畏首畏尾。而日本主权财富基金尚在构想中,而金融企业的财阀个人威权背景浓重,决策力相对集中。此外,日本金融企业的庞大规模也决定其抗风险损失的承受力较强。

  其二,日本金融企业大举扩张是为争夺日元套利交易活动的主导权。在全球16种主要货币中,日元利率最低,长期处于0.25至0.5%,这为拆借日元投资其他货币资产创造了条件,并使日元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的重要源头。不过,传统上日元套利交易的一般路径是:先由一家外资银行在东京的办公室按日元拆借利率向日本金融企业借入;再由该银行的东京办公室“借给”其总部,并向日本央行报备;最后,该银行总部将这笔资金投入美欧、新兴市场或对冲基金,以获取高额回报。显然,日本金融企业在此过程中基本是一个位于价值链底端的资金提供者,只能赚取微薄利息。

  本月17日,日本央行再次决定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5%不变,但若全球金融市场继续恶化,日本经济不可不受拖累,利率也将进一步趋近于零。因此,未来数年间,日元套利交易很可能重新掀起一轮高潮。此番日本金融企业选择出手,既有顺手捡便宜的考虑,更着眼于今后长远发展。一旦其全球布局完成,届时日元套利交易的主角将不再是外资银行,而是日企交易路径也演化为:总部将日元直接“借给”其海外分支机构,投资海外金融资产,从而独享好处。

  显然,中日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考虑,中资金融机构没必要跟在日本后面亦步亦趋。况且现在就断言日企能否避免重蹈覆辙为时尚早——日本金融体系与欧美金融体系根本是两个系统,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文化差异都存在鸿沟。

  而对于中国这种崛起中的新兴大国,金融业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也非市场,而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高端人才。以此观之,此次金融风暴无疑提供一个绝好机遇。据报道,随着雷曼、美林和AIG等机构相继陷入绝境,华尔街4万名金融从业人员面临下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华人金融高管;而在伦敦金融城,同样有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正失去工作。

  中国应抓住机会延揽人才,而不是与日本去比拼抄底资产。具体做法可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国内金融机构赴海外开设分支,借助当地人才优势尽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而“请进来”是聘请海外人才特别是华人高管回国,推动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刘涛)
中国应抓住机会延揽人才,


投机商而已.一群锦上添花,落井下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