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人民网《一个奶站老板与行业潜规则的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21:49
http://nc.people.com.cn/GB/61161/5246226.html
一个奶站老板与行业潜规则的斗争
      
      葛清
      
      39岁的陕西奶站老板蒋卫锁去年底走上了假之路。他宣布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乳品企业在一些地方收购的原料奶在掺假。部分奶农、奶企在职职工和原职工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在过去一个月里,奶站老板蒋卫锁4次走进了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局的大门。
      “很多乳品企业的原料奶都在掺假。掺假的牛奶走俏,不掺假的鲜奶反而没人要。”第一次来到省质监局稽查局,蒋卫锁就在数位负责乳品质量稽查的员们面前,说出了奶业当前最大的黑幕。
      39岁的蒋卫锁曾是陕西杨凌示范区大寨乡蒋家寨村的农,后来创办了当地最大的私人奶站。杨凌示范区距西安90公里,是中国第一个农业示范区。
      蒋卫锁举报的是个可怕的事实。但一个奶站老板为何要自曝行业内幕?他举报的情况是否属实?
      
      与潜规则决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蒋卫锁一直想不明白自己供奶的那家已经上市的乳品企业为什么要跟自己翻脸。
      他自2002年底便开始长期稳定地向这家全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供应鲜奶。3年后,他发展成为该企业在陕西省最大的奶源供应商之一。
      在2004年,蒋在杨凌大寨乡村的私人奶站已经达到日收奶量30多吨的规模,年收入近2000万元,并获得该企业“2004年优秀原奶供应商”称号。同年蒋卫锁被团中央、农业部等授予中国杰出青年农奖。一时间,蒋成为杨凌风光无限的“三农”人物。
      但到了2005年5月,蒋卫锁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牛奶卖不出去了。
      该企业西安分公司突然一夜之间变脸,由过去扶持奶站发展,转而提出“限量撤点”策略。蒋卫锁被要求日交奶量从30多吨限量到11吨左右。
      企业要大批限量,奶农要每天交奶,夹在乳业巨头和奶农中间的蒋卫锁陷入两难境地。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3个月,蒋个人损失40多万元。他的奶站从此陷入困境,至今未能翻身。
      公司“限量撤点”的做法,不仅使蒋卫锁的奶站陷入困境,也让当时的其他供奶大户如宝鸡的李建波、任惠宁等人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有的至今未能翻身。
      但是令蒋感到吃惊的是,就在公司“限量撤点”的时候,他的身边悄然崛起了一批掺假、制造假奶的同行。这些掺假的牛奶不仅走俏市场,而且公司给出的收购价还比他不掺假的高。
      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于是决定停止向该企业供奶,并前往公司集团总部申诉。
      从2005年10月开始,蒋卫锁先后6次上门。他带着证明“原料奶掺假”的证据来到该公司集团总部,在数位高管面前指证其产品质量存在重大问题,并期望集团制止西安分公司在陕西几近疯狂的造假行为。
      但蒋的指证如石沉大海,无任何反响。
      
      一位奶农的发现
      早在蒋卫锁之前,当地奶农李林就曾经两次向该企业西安分公司举报过一家奶站的掺假行为。
      那家奶站名叫三陵奶站总站,距李林家有一里地远。李林像其他村一样,将自己的几头奶牛寄养在养殖小区集中饲养、管道挤奶。每天,他都需要到三陵奶站,在奶站工人挤奶的时候记下奶量,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卖给奶站。
      但往往不等他离开,这家奶站的掺假就开始了。奶站老板指挥工人将自来水、一袋袋标识为蛋白粉、脂肪粉、维生素C、抗生素、双氧水、硝酸盐等的物质放入洗衣机内搅拌,然后再将这些搅拌物装入已经盛有鲜奶的奶罐中。几个小时以后,上述那家企业西安分公司的收奶车就会开到三陵奶站,将奶罐拉走。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奶站老板并不避讳李林和其他村们,他在他们面前大大方方掺假,晚上也经常灯火通明,彻夜掺假。自李林在2005年春天无意中发现这个“秘密”后,他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相同的一幕。
      养了20多年奶牛的李林至今也说不清楚蛋白粉、脂肪粉、双氧水等物质到底有什么用途,对人体会有多大的毒害作用。但是当李看着自己售出的鲜奶一次又一次被掺假后,他还是愤怒了。
      李林的两次举报似乎起到了某种效果。在该企业西安分公司员工提供的一份2006年2月的“三陵奶站检查报告”中显示,公司对三陵奶站在2月份的某次严重掺假行为处以1万元的罚款,同时对公司内部员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位举报农户。
      但此后,李林发现陈平仍在继续掺假。
      一个月前,李林将这些情况告诉了他的同乡蒋卫锁。蒋卫锁第一次走进省质监局稽查局,举报的就是三陵奶站总站掺假。
      
      掺假成风
      更让蒋卫锁觉得奇怪的是,从2005年起,该企业给陈平的三陵奶站开的收购价每吨比蒋卫锁多出100元。
      为什么掺假的牛奶走俏,不掺假的鲜奶反而没人要?
      该企业西安分公司原奶源部宝鸡片区奶站质量监管员王磊提供了答案———分公司内部员工勾结下属奶站老板,合伙向牛奶中掺假,才使得掺假风行。 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初,那些曾经拒收掺假奶、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公司员工都被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清除出去,或者干脆开除。
      在本报记者采访的该企业员工中,22岁的王磊是惟一一个愿意以真名实姓出来接受采访的。他还指证了公司内部参与掺假的一些原公司员工。自2005年8月至 2006年6月,在公司就职的短暂经历,显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0个月中,他见到超过10起往鲜奶中掺假的事件,他几乎记得每一次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王磊说,奶站每制造一公斤假奶,成本是0.4元,卖给公司的价格却是每公斤1.8到1.9元。造假掺假具有诱人的利润空间。挣了钱以后,奶站和公司员工分成,使得奶站掺假比不掺假更有“钱”途。
      据该企业原员工介绍,在2005年12月公司宝鸡片区奶站开会时,一些奶站老板们就坐在会场肆无忌惮地互相探讨如何掺假以及如何提高掺假的量。有人说他一天可以掺假超过1吨,而有人说他们收6吨鲜奶,通过掺假可以达到8吨以上。
      在该企业西安分公司所在地———临潼,公司数位在职员工和已经离职的员工还向本报记者提供了2005年全年度陕西地区奶源质量分析报告、2006年上半年公司在当地的部分奶源质量分析报告以及公司员工在奶站工作现场拍下的大量奶站掺假、卫生条件恶劣的照片。
      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林树斌帮助记者解读了部分质量分析报告。他认为,该企业在陕奶源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掺假严重;二是细菌数严重超标,其中细菌总数、嗜冷细菌总数、芽孢总数和耐热芽孢数都高得离谱。
      “广东出口香港的牛奶要求嗜冷菌少于1000个菌落/毫升,但是报告上所检测的奶均达到几十万菌落/毫升,至少说明两点:牛奶受到严重污染;牛奶挤出后冷却速度太慢或贮存时间太长,没及时送乳品厂加工,使嗜冷菌在较低度下大量繁殖。”林推断说。
      在该公司2005年12月陕西地区奶源质量报告中可以发现,该地区各家奶站,细菌总数量最低为1万菌落/毫升,最高达几千万菌落/毫升。
      嗜冷菌高的牛奶多有异味,所以要靠加香精来掩盖不良的气味。据林树斌介绍,国内制造的香精很大部分是被乳品企业消耗掉的,而长期食用香精对人体将造成伤害。
      据西安市乳业协会的王伟介绍,蒋卫锁举报的企业在陕西的市场销量并不大,其生产的乳饮料和纯牛奶系列产品主要销往安徽、江苏、山东等省。
      
      造假比假容易得多
      去年12月,蒋卫锁已不再抱任何改变现实的希望了,他从奶站老板变成了假专业户。他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西安、杨凌、宝鸡等地,不断寻找企业掺假的证据,一次又一次通过电话和登门拜访的方式向省质监局稽查局和媒体举报。
      12月22日,蒋卫锁在另一家全国知名乳品企业宝鸡工厂的门口遇到两位运货的司机,他们当天往该工厂总计拉来了15吨奶粉。其中一个是从呼和浩特拉来10吨奶粉,另外一个从当地的雪儿奶粉厂拉过来5吨奶粉。
      目前在陕的乳品企业有银桥、光明、东方、蒙牛、伊利5家,却大多没有建设属于自己的奶源基地,它们只有靠争夺当地的奶源以满足生产需求,急缺奶源是大家同的特点。
      蒋卫锁深信一些企业长期在使用奶粉生产还原奶。数周之前,蒋还在上述那家企业宝鸡工厂仓库里看到大量奶粉囤积。
      四川省乳品协会会长、西南族大学教授魏荣录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没有任何企业按照在2005年年底公布的24号文件要求在市场上标出还原奶字样。企业将大量还原奶都标注为纯牛奶,使24号文件形同虚设。
      而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他亲自从海关查询到的数据,2006年1到11月份,中国进口奶粉达到11.76万吨,同比增长超过40%。中国以平均每个月消耗1万吨的惊人速度在消耗进口奶粉,而且还不包括国内企业自己生产的奶粉。
      12月18日和28日,蒋卫锁两次来到省质监局稽查局,举报乳品企业大量使用奶粉的事实。稽查局对蒋卫锁的举报并不感到吃惊,他们对当地奶源质量问题早有觉察。
      从2006年7月份开始,省局就已派出了两个稽查队,专门查处乳品质量案件。在其后半年中,两个稽查队几乎跑遍了全省所有的乳品企业和牛奶加工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称,发现其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12月初,在第一次接到蒋卫锁关于三陵奶站的举报以后,稽查队在随后的几天内便从西安赶赴杨凌。但稽查队一无所获。
      http://nc.people.com.cn/GB/61161/5246226.html
一个奶站老板与行业潜规则的斗争
      
      葛清
      
      39岁的陕西奶站老板蒋卫锁去年底走上了假之路。他宣布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乳品企业在一些地方收购的原料奶在掺假。部分奶农、奶企在职职工和原职工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在过去一个月里,奶站老板蒋卫锁4次走进了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局的大门。
      “很多乳品企业的原料奶都在掺假。掺假的牛奶走俏,不掺假的鲜奶反而没人要。”第一次来到省质监局稽查局,蒋卫锁就在数位负责乳品质量稽查的员们面前,说出了奶业当前最大的黑幕。
      39岁的蒋卫锁曾是陕西杨凌示范区大寨乡蒋家寨村的农,后来创办了当地最大的私人奶站。杨凌示范区距西安90公里,是中国第一个农业示范区。
      蒋卫锁举报的是个可怕的事实。但一个奶站老板为何要自曝行业内幕?他举报的情况是否属实?
      
      与潜规则决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蒋卫锁一直想不明白自己供奶的那家已经上市的乳品企业为什么要跟自己翻脸。
      他自2002年底便开始长期稳定地向这家全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供应鲜奶。3年后,他发展成为该企业在陕西省最大的奶源供应商之一。
      在2004年,蒋在杨凌大寨乡村的私人奶站已经达到日收奶量30多吨的规模,年收入近2000万元,并获得该企业“2004年优秀原奶供应商”称号。同年蒋卫锁被团中央、农业部等授予中国杰出青年农奖。一时间,蒋成为杨凌风光无限的“三农”人物。
      但到了2005年5月,蒋卫锁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牛奶卖不出去了。
      该企业西安分公司突然一夜之间变脸,由过去扶持奶站发展,转而提出“限量撤点”策略。蒋卫锁被要求日交奶量从30多吨限量到11吨左右。
      企业要大批限量,奶农要每天交奶,夹在乳业巨头和奶农中间的蒋卫锁陷入两难境地。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3个月,蒋个人损失40多万元。他的奶站从此陷入困境,至今未能翻身。
      公司“限量撤点”的做法,不仅使蒋卫锁的奶站陷入困境,也让当时的其他供奶大户如宝鸡的李建波、任惠宁等人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有的至今未能翻身。
      但是令蒋感到吃惊的是,就在公司“限量撤点”的时候,他的身边悄然崛起了一批掺假、制造假奶的同行。这些掺假的牛奶不仅走俏市场,而且公司给出的收购价还比他不掺假的高。
      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于是决定停止向该企业供奶,并前往公司集团总部申诉。
      从2005年10月开始,蒋卫锁先后6次上门。他带着证明“原料奶掺假”的证据来到该公司集团总部,在数位高管面前指证其产品质量存在重大问题,并期望集团制止西安分公司在陕西几近疯狂的造假行为。
      但蒋的指证如石沉大海,无任何反响。
      
      一位奶农的发现
      早在蒋卫锁之前,当地奶农李林就曾经两次向该企业西安分公司举报过一家奶站的掺假行为。
      那家奶站名叫三陵奶站总站,距李林家有一里地远。李林像其他村一样,将自己的几头奶牛寄养在养殖小区集中饲养、管道挤奶。每天,他都需要到三陵奶站,在奶站工人挤奶的时候记下奶量,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卖给奶站。
      但往往不等他离开,这家奶站的掺假就开始了。奶站老板指挥工人将自来水、一袋袋标识为蛋白粉、脂肪粉、维生素C、抗生素、双氧水、硝酸盐等的物质放入洗衣机内搅拌,然后再将这些搅拌物装入已经盛有鲜奶的奶罐中。几个小时以后,上述那家企业西安分公司的收奶车就会开到三陵奶站,将奶罐拉走。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奶站老板并不避讳李林和其他村们,他在他们面前大大方方掺假,晚上也经常灯火通明,彻夜掺假。自李林在2005年春天无意中发现这个“秘密”后,他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相同的一幕。
      养了20多年奶牛的李林至今也说不清楚蛋白粉、脂肪粉、双氧水等物质到底有什么用途,对人体会有多大的毒害作用。但是当李看着自己售出的鲜奶一次又一次被掺假后,他还是愤怒了。
      李林的两次举报似乎起到了某种效果。在该企业西安分公司员工提供的一份2006年2月的“三陵奶站检查报告”中显示,公司对三陵奶站在2月份的某次严重掺假行为处以1万元的罚款,同时对公司内部员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位举报农户。
      但此后,李林发现陈平仍在继续掺假。
      一个月前,李林将这些情况告诉了他的同乡蒋卫锁。蒋卫锁第一次走进省质监局稽查局,举报的就是三陵奶站总站掺假。
      
      掺假成风
      更让蒋卫锁觉得奇怪的是,从2005年起,该企业给陈平的三陵奶站开的收购价每吨比蒋卫锁多出100元。
      为什么掺假的牛奶走俏,不掺假的鲜奶反而没人要?
      该企业西安分公司原奶源部宝鸡片区奶站质量监管员王磊提供了答案———分公司内部员工勾结下属奶站老板,合伙向牛奶中掺假,才使得掺假风行。 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初,那些曾经拒收掺假奶、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公司员工都被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清除出去,或者干脆开除。
      在本报记者采访的该企业员工中,22岁的王磊是惟一一个愿意以真名实姓出来接受采访的。他还指证了公司内部参与掺假的一些原公司员工。自2005年8月至 2006年6月,在公司就职的短暂经历,显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0个月中,他见到超过10起往鲜奶中掺假的事件,他几乎记得每一次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王磊说,奶站每制造一公斤假奶,成本是0.4元,卖给公司的价格却是每公斤1.8到1.9元。造假掺假具有诱人的利润空间。挣了钱以后,奶站和公司员工分成,使得奶站掺假比不掺假更有“钱”途。
      据该企业原员工介绍,在2005年12月公司宝鸡片区奶站开会时,一些奶站老板们就坐在会场肆无忌惮地互相探讨如何掺假以及如何提高掺假的量。有人说他一天可以掺假超过1吨,而有人说他们收6吨鲜奶,通过掺假可以达到8吨以上。
      在该企业西安分公司所在地———临潼,公司数位在职员工和已经离职的员工还向本报记者提供了2005年全年度陕西地区奶源质量分析报告、2006年上半年公司在当地的部分奶源质量分析报告以及公司员工在奶站工作现场拍下的大量奶站掺假、卫生条件恶劣的照片。
      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林树斌帮助记者解读了部分质量分析报告。他认为,该企业在陕奶源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掺假严重;二是细菌数严重超标,其中细菌总数、嗜冷细菌总数、芽孢总数和耐热芽孢数都高得离谱。
      “广东出口香港的牛奶要求嗜冷菌少于1000个菌落/毫升,但是报告上所检测的奶均达到几十万菌落/毫升,至少说明两点:牛奶受到严重污染;牛奶挤出后冷却速度太慢或贮存时间太长,没及时送乳品厂加工,使嗜冷菌在较低度下大量繁殖。”林推断说。
      在该公司2005年12月陕西地区奶源质量报告中可以发现,该地区各家奶站,细菌总数量最低为1万菌落/毫升,最高达几千万菌落/毫升。
      嗜冷菌高的牛奶多有异味,所以要靠加香精来掩盖不良的气味。据林树斌介绍,国内制造的香精很大部分是被乳品企业消耗掉的,而长期食用香精对人体将造成伤害。
      据西安市乳业协会的王伟介绍,蒋卫锁举报的企业在陕西的市场销量并不大,其生产的乳饮料和纯牛奶系列产品主要销往安徽、江苏、山东等省。
      
      造假比假容易得多
      去年12月,蒋卫锁已不再抱任何改变现实的希望了,他从奶站老板变成了假专业户。他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西安、杨凌、宝鸡等地,不断寻找企业掺假的证据,一次又一次通过电话和登门拜访的方式向省质监局稽查局和媒体举报。
      12月22日,蒋卫锁在另一家全国知名乳品企业宝鸡工厂的门口遇到两位运货的司机,他们当天往该工厂总计拉来了15吨奶粉。其中一个是从呼和浩特拉来10吨奶粉,另外一个从当地的雪儿奶粉厂拉过来5吨奶粉。
      目前在陕的乳品企业有银桥、光明、东方、蒙牛、伊利5家,却大多没有建设属于自己的奶源基地,它们只有靠争夺当地的奶源以满足生产需求,急缺奶源是大家同的特点。
      蒋卫锁深信一些企业长期在使用奶粉生产还原奶。数周之前,蒋还在上述那家企业宝鸡工厂仓库里看到大量奶粉囤积。
      四川省乳品协会会长、西南族大学教授魏荣录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没有任何企业按照在2005年年底公布的24号文件要求在市场上标出还原奶字样。企业将大量还原奶都标注为纯牛奶,使24号文件形同虚设。
      而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他亲自从海关查询到的数据,2006年1到11月份,中国进口奶粉达到11.76万吨,同比增长超过40%。中国以平均每个月消耗1万吨的惊人速度在消耗进口奶粉,而且还不包括国内企业自己生产的奶粉。
      12月18日和28日,蒋卫锁两次来到省质监局稽查局,举报乳品企业大量使用奶粉的事实。稽查局对蒋卫锁的举报并不感到吃惊,他们对当地奶源质量问题早有觉察。
      从2006年7月份开始,省局就已派出了两个稽查队,专门查处乳品质量案件。在其后半年中,两个稽查队几乎跑遍了全省所有的乳品企业和牛奶加工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称,发现其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12月初,在第一次接到蒋卫锁关于三陵奶站的举报以后,稽查队在随后的几天内便从西安赶赴杨凌。但稽查队一无所获。
[焦点访谈]牛奶掺假揭秘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1日 17:56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按照有关规定,生鲜牛乳是指从正常饲养的、无传染病和乳房炎的健康母牛乳房内挤出的常乳,禁止掺水、掺杂、掺入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他物质。但记者调查发现,陕西杨凌的一些奶站在收购生鲜牛乳时存在着掺假行为。

  杨凌有大大小小的奶站几十家,是陕西省的重要奶源基地之一。这些奶站大部分都是机器化挤奶,每天奶农按时将奶牛赶到奶站,用挤奶器将牛乳挤出,通过管道直接罐装到奶罐。奶站的任务就是收购生鲜牛乳,贮存到奶罐,通过专用车辆送到乳品加工生产企业。

  杨凌科利奶畜有限公司是一家生鲜牛乳收购站,采访中,该公司工人告诉记者,每天,在乳业公司拉奶的车来之前,奶站为了增加分量多卖钱,都会先往奶罐里注水。之后,为了达到乳品企业收奶的标准,奶站还要将蛋白、脂肪等掺入已经注过水的牛奶中。

  根据当地人的指点,在一家兽药店,记者很轻易地就买到了奶站掺假时使用的脂肪油、蛋白粉、脂肪粉、麦芽糊精、VC钠等添加剂。据了解,掺假所获得的利润十分惊人,500多元的原料就能用水凭空兑出2000多元的“牛奶”掺到真牛奶中。

  专家表示,如果原料奶在源头上就已经掺假,那么乳品企业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奶产品。而乳品企业逐一对各项指标进行详细检查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牛奶掺假已经不是个别行为。如何在奶源上把掺假牛奶控制住已经是当务之急。

  详细内容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

  牛奶是很多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须营养品,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食品,从奶源、加工、包装、储运各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不久前,一位陕西的奶站老板向我们栏目反映,在奶站收购生鲜牛乳这一环节存在着掺假行为。按照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和生鲜牛乳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生鲜牛乳是指从健康母牛乳房内挤出的初乳,禁止掺水、掺杂掺入有毒、有害的物质及其它的物质,那这个奶站老板反映的奶站掺假,究竟是否属实呢?来看记者的报道。

  解说:

  杨凌有大大小小的奶站几十家,是陕西省的重要奶源基地之一。这些奶站大部分都是机械化挤奶。每天奶农按时将奶牛赶到奶站,用挤奶器将牛乳挤出,再通过管道直接罐装到奶罐。奶站的任务就是收购生鲜牛乳,储存到奶罐,通过专用车辆送到乳品企业。

  但是,3月25日下午,记者在杨凌科技奶畜有限公司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这里是一家生鲜牛乳收购站,任务就是收奶。那么,这名工人在做什么呢?只见他拿着一口大碗,从一个纸箱里舀出白色粉末倒入桶内,水桶里已经有了一些奶白色的液体,还用手仔细将碗里的残留物抹干净,随后这名工人拿着一根钢管用力搅拌,搅拌的同时还把沾在水桶、钢管和手上的东西一一抹干净,和到水桶里,搅拌均匀后,再将这调好的一桶桶白色液体倒入奶罐中。

  记者仔细看了一下,那个盛白色粉末的纸箱在这个车间还有很多,还有一些已经用完的包装,写着乳清粉合成多肽粉。那么,这名工人究竟在做什么?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找到了两名曾经在奶站工作过的人。

  记者:

  到做什么工作?

  知情人:

  我做的是调奶,

  记者:

  调奶?

  知情人:

  对。

  记者:

  什么叫做调奶?

  知情人:

  或者是酸碱度,或者是指标不够,或者加入乳清粉、蛋白质。

  记者:

  就是造假。

  知情人:

  可以算。

  记者:

  可以这么说。

  知情人:

  对。

  解说:

  知情人说,25号下午记者看到的那一幕正是厂里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掺假,车间里记者看到的那些纸箱子里所放的正是掺假所用的各种掺假剂。这家奶站有 200多头牛,全部是机械化挤奶,挤出来的奶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奶罐。据他们说,每天在乳业公司拉奶车来之前,奶站为了增加分量多赚钱,都会先往奶罐里注水。

  记者:

  有没有说标准加几桶水或者说加多少斤水的?

  知情人:

  没有。

  记者:

  就是想加多少就加多少?

  知情人:

  估摸加,拿管子,自来水。

  记者:

  水龙头一开就往这个奶罐里加水,那加多少啊?

  知情人:

  加个十来分钟。

  解说:

  加水后,奶自然就稀释了,各项指标就降了下来,而乳制品企业在收奶时,对牛奶的脂肪、蛋白等指标是有要求的,除了低于指标的奶要绝收之外,同时根据蛋白、脂肪的主要指标含量的高低,将牛奶分为合格奶和优质奶,优质奶的收购价格要高一些。于是,奶站的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加蛋白、脂肪等把已经注水的牛奶掺假,让这些掺假牛奶从乳制品企业常规检测指标上看起来合格。

  记者:

  加了水以后,这奶是不是指标就不合格了?

  知情人:

  不合格,然后再拿仪器测一下,不够再调。

  解说:

  他说所的检测仪就是这样一台乳成份分析仪,它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检测出牛奶当中的脂肪、蛋白、水分等指标含量,这样的仪器几乎每个奶站都有,它可以检测奶的各项指标是否合格,而像“科利”这样的奶站还有着另外的作用。

  记者:

  你们奶站里面自己有没有检测收来的奶的什么脂肪、蛋白这些指标的仪器?

  知情人:

  有。

  记者:

  你会用吗?

  知情人:

  我会。

  记者:

  你用它做什么呀?

  知情人:

  用来掺假以后就过来看一下,要是不行就继续加。

  记者:

  实际上这个检测的仪器是你们掺假的一个标准?

  知情人:

  是可以这么说。

  解说:

  也就是说,奶站掺假的时候,先往奶罐里加水,再根据经验,将蛋白、乳清粉、脂肪之类进行调制,按照乳制品企业收奶的标准,奶站会对掺假牛奶的脂肪、蛋白质、密度、酸度、细菌等指标进行检测,哪项指标不达标就添入相应的添加剂。有了这台仪器提供的数据上的支持,奶站就能够调配出从检测指标上看合格的牛奶了。记者在“科利”奶站看到情况让人触目惊心。那么,这些添加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记者听说当地有个兽药店在卖这些东西。那么,兽药店怎么会往人用牛奶里添加的东西呢?记者试探性地去了这家兽药店,没想到,听说要往牛奶里掺假的东西,兽药店老板非常熟练的给我们列了个清单,包括脂肪油、蛋白粉、脂肪粉、麦芽糊精、VC钠等这五样东西,共计545元。看来,他做这种生意已经是轻车熟路了。随后,他带着我们到离药店不远的所谓仓库里拿货,这个仓库并没有存放任何的兽药,存放的全是各种掺假牛奶的原料。

  兽药店老板:

  把这个加一点就行了,夏天了,这个起保鲜和防腐作用的,就是保持原有的风味。

  记者:

  那不就是防腐I剂?

  兽药店老板:

  不是防腐剂,是保鲜剂。

  解说:

  据兽药店老板说,这五样东西加上水后至少能调造出1吨半的假奶来。这样的掺假行为让一些人感到气愤,蒋卫锁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当地经营奶站多年,他给记者算了笔帐。目前,奶站从奶农收奶是每公斤1.7元,卖给乳业公司是1.9元,扣除奶站正常运营所需费用,利润很少。而500多元买来的掺假原料就能勾兑出价值2000多元的牛奶。由于掺假的利润是惊人的,甚至还有人在夏天为了防止牛奶变味,竟然在牛奶里添双氧水、抗生素,把乳制品企业拒收的不合格奶拉回来再加工。

  蒋卫锁 某奶站经营者:

  这些有的人拒收了以后,本来这个奶拒收了,他把这个奶拉出去以后加一些假,再造假,第二次又返过来。可能今天的坏奶,明天他们一加工好又交过来了,其实实质上更坏了,但是又交上来的,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通。

  解说:

  据蒋卫锁介绍,掺假的情况在杨凌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家两家。为此,蒋卫锁多次向相关部门、企业举报当地奶站的掺假行为,也先后有相关人员到杨凌当地进行检查,但掺假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这样的掺假究竟会有什么的后果呢?记者找到了83岁的骆承痒,他是中国奶业协会顾问,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在奶业界是很有影响力的专家。牛奶掺假让他忧心忡忡。

  骆承痒 中国奶业协会顾问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如果加了这个东西之后,即使它的营养成份或者跟牛奶基本是匹配的,基本差不多,就是指标看起来和牛奶一样,但它的营养结构完全改变了,起不到牛奶真正的作用,人喝了营养价值就不一样了。那么,如果加了一些抗菌素,加了一些双氧水,这玩意对身体不仅起不到作用,而且恐怕对身体危害还很大。所以总得来看,在牛奶里面不允许,奶站里面更不允许添加任何添加剂。

  解说:

  骆教授告诉记者,之所以明确禁止奶站往牛奶里掺入任何物质,很重要的原因是奶站提供原料奶进入乳制品企业后,乳制品企业还要根据科学配方加工成各种奶类产品,但如果原料奶在源头上就已经掺假,那么,乳制品企业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奶产品。

  26号下午,一辆送奶车由“科利”奶站开往西安海星现代饮品有限公司,海星公司是一家贴牌生产的加工企业,拉奶的车进厂后半个小时没有出来,蒋卫锁拨打了该公司的举办电话。

  蒋卫锁:

  以前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些事情?

  海星相关负责人:

  有,有这个事情,但是只能是凭猜测,从来没有测出来过,他非常非常小心,可以说是无孔不入。首先就是他掺假了哪些项目,一个是化验,再一个就是暗访,到他的站突击检查。

  解说:

  那么,乳制品企业能否将掺假牛奶拒之门外呢?

  骆承痒:

  现在已经检查出来牛奶掺假的25种了,可能现在掺假东西比这个还多得多,工厂里面要全部检查一遍的话,这个也不现实。

  解说:

  骆教授告诉记者,掺假往往都是偷偷进行的,很难抓到现行,而乳制品企业逐一对各项指标进行详细检查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牛奶掺假已经不是个别行为。而没有好的奶源就生产不出好的牛奶,这样的现状让人堪忧。

  骆承痒:

  我认为这个事,有关方面应该重视这掺假,而且定出一种规则,不能说到处收牛奶的时候不重视原料的质量,没有好的原料绝对做不出好的产品。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没有好的奶源就生产不出好的牛奶产品,这种注了水,掺了假生产出来的牛奶已经破坏了牛奶本身的营养价值,而对于这样的牛奶产品消费者是无法分辨的。如何能在奶源上把掺假牛奶控制住是当务之急。

  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并欢迎您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闻线索,再见。

责编:闫冬
我觉得像三鹿这个乳品企业应该负主要责任,把责任推给所谓奶农是中无耻行为。

目前国家刑拘了19个人,而这些人里还没有三鹿的管理层(全是奶农和原料提供商),这说明当地政府还在打太极,还在愚弄人民的智商。:L
人民有智商以如何?当地政府就不敢做的太绝……
很好,CCAV果然立马配合开始诬陷奶农了............
原帖由 -刀 于 2008-9-15 14:46 发表
很好,CCAV果然立马配合开始诬陷奶农了............

ccTV还没你那么无耻,人家这是去年的事!
去年...
神奇的CCAV也是去年搞了一个1100道的 三毒质量神话
有良心固然好,但也请先看一下时间再想当然。

其实这两个去年的报道很好,说明了行业内的常态,从奶站老板到奶业公司,都有涉及。

原帖由 -刀 于 2008-9-15 14:46 发表
很好,CCAV果然立马配合开始诬陷奶农了............
此刻,三毒神话不见了,奶农掺假拿出来.................

真要是如此 重视掺假, 1年多的时间都TMD做什么 去了
原帖由 baicai2008 于 2008-9-15 15:03 发表
有良心固然好,但也请先看一下时间再想当然。

其实这两个去年的报道很好,说明了行业内的常态,从奶站老板到奶业公司,都有涉及。


俺不是没看到时间.....
某人的社会正义感很强么,值得赞扬~~~
一个社会风气沦落的国家,还拿什么人民来做挡箭牌,人民就是无敌,就是正确的了,就是不需要引导了的~~~~
表一副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神态~~~
这个社会的病态根源不在人民在哪里?
做事的人永远是被指责的,因为只要做了,肯定会有错误

倒是一群整天JJWW,品头论足,慷慨激昂,担当社会“良知”的人是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不做事嘛~~~
自检发现毒奶粉!谁更无耻!
加点水的农民有加化学物的奶厂狠吗?
原帖由 Sargejia 于 2008-9-15 15:33 发表
加点水的农民有加化学物的奶厂狠吗?

你看清楚文章了么?

光加水则蛋白质、脂肪比拟下降,应付得了原奶消费者、应付不了检测。
所以加了“蛋白粉、脂肪粉……”。
就这些加的东西都是饲料级、工业级,出问题的。
CCTV一年前就开始配合三鹿的说法了……:L :L :L
这个说明
奶制品行业大大的有问题
就事论事罢了,我一点不觉得这里CCTV有什么问题,只不过这帖子出现的时间不巧啊
早就有了 ,黑透了 ,哪里有包青天啊 ,世道暗无天日,要是没收贿赂 为什么 专收假奶 ,不收 真货
原帖由 z-zz-zzz 于 2008-9-15 15:23 发表
某人的社会正义感很强么,值得赞扬~~~
一个社会风气沦落的国家,还拿什么人民来做挡箭牌,人民就是无敌,就是正确的了,就是不需要引导了的~~~~
表一副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神态~~~
这个社会的病态根源不在人民在 ...

社会风气沦落 .....我基本认为这种"社会风气沦落"的说法是非常搞笑的
人民网的这篇最早是《南方周末》发表的。
作为行业潜规则,乳品生产商、相关的政府部门根本就脱不了关系。乳品和血制品一样是对保存过程要求极高的产品,遇到了这次的三鹿事件很多人说要自己养牛喝鲜奶,我要告诉各位有创意的大侠一个不幸的事实未经有效处理的鲜奶喝下去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远大于奶粉,换句话说,乳制品的生产安全最重要的是奶源的采集以及冷链储运部分。
请对奶农掺假说还死抱着不放的朋友自己好好看看报道,大规模掺假的是收购站,而各级鲜奶收购站背后的则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背景。企业为了争夺奶源、地方政府、林业局、畜牧局等为了保护自己的奶源基地利益以及地方乳品企业利益往往对这样的行为采取放任甚至鼓励的态度。
看看这样的报道吧“更让蒋卫锁觉得奇怪的是,从2005年起,该企业给陈平的三陵奶站开的收购价每吨比蒋卫锁多出100元。
      为什么掺假的牛奶走俏,不掺假的鲜奶反而没人要?
      该企业西安分公司原奶源部宝鸡片区奶站质量监管员王磊提供了答案———分公司内部员工勾结下属奶站老板,合伙向牛奶中掺假,才使得掺假风行。 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初,那些曾经拒收掺假奶、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公司员工都被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清除出去,或者干脆开除”
生产企业真要如某些朋友说的那样“清白”,鼓励造假的就不会成为“风气”!处于利益链之中的地方政府如果真的“清白”毒奶产业链也就不会那么猖獗,被处罚的制假奶站也就不会屡罚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