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回国见闻感想---东莞管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56:48
前一阵子回国呆了几天,恰好有个亲戚要去南方跑市场,我就以跟班的名义跟着去看看,主要是想实地了解中国经济情况。走马观花,零零碎碎的东西不少,趁着忘掉之前先写下来。

亲戚是做纺织机械的,主要客户就是那些生产服装箱包鞋类、主营出口的厂家。东莞(确切地说是虎门镇)是一定要去的。从广州到东莞再到深圳的一路上高速公路两边工业区不断,一眼望不到边,零星间点缀些香蕉园。“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不算虚妄。

闲言碎语不说,谈谈体会:

市面整体感觉上冷清,不少外来工的宿舍现在都挂着“整体出租”的牌子,亲戚说以前这些楼里住满了人,阳台上晾满了衣服,现在看上去却是空空的。专门的批发市场里面也很清淡,亲戚说以前这里热闹非凡,卡车排长队的不在少数,现在不少店都关门了,倒是有些卖二手翻新设备的看上去还一点点生意。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6460

既然来了,少不得要和当地经销商聊聊。听到的无不是“生意难做”之类的话。第一,营业额大幅减少,按照单位数量(台)来说,一刀切,基本上是往年的30%-50%;其次,单位利润更是少得可怜,照一个经销商的原话,原来一台设备能赚半条到一条烟,现在只能赚一包烟钱了,竞争太激烈了,为了生存大家都不敢要价太狠。

问问他们为什么生意难?从营业额上来说,首先,今年当地没有开过新厂,大额订单就少了许多。其次,现在很多生产厂家都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天知道哪一天会关门,所以看上去不怎么“健康”的都不敢发货了。至于利润,无他,通货膨胀---生铁翻番,焦炭翻番。电也涨、油也涨、人工也涨就是机器设备的价钱没长。

为什么不涨?这个东西就像河里葡萄评论老美一样 --- 只要我饿不死,就先把你饿死。亲戚的公司是国有大企业,算是行业里面数一数二的,这年头日子的确不好过,但是勒一勒裤腰带至少还能活。其他公司就未必了,这些都是当年日子好过的时候赶场子入行的,有些是家庭作坊起家,不求质量,只求便宜,假冒伪劣都是他们的事;有些是有些根基了,也打出牌子了,但不求先修内功,整天嚷着“做大做强”,扩张的时候都是当地政府逼着银行借钱给他们,现在银根一紧,资金链断了,只好清仓大甩卖。大公司也愿意利用这个机会重新洗牌,所以价格并不涨,就为了先憋死这些“体弱多病”的。

但是这个策略并不能够得到所有经销商的认可。小打小闹的经销商思路很简单,“管你哪里的牌子,卖掉一台就能挣一天饭钱,能卖就卖”,市场价格到他们那里也就乱了,他们对公司的这种定价策略反映并不积极,长远的东西总是不如眼下的好。大经销商看这些小把戏一直不顺眼,但又敢怒不敢言,毕竟是一个锅里捞食吃,以往日子好过的时候都有饭吃所以不便撕破脸。现在日子难过,难免不起杀机,公司这种定价策略固然令他们同样吃亏,但是他们可以借力打力,利用市场萧条逼死那些小经销商,再说,他们平日里也为假货绕乱市场价格而头疼,所以厂方出面跟他们把这个定价的道理讲通,在给些口头的实惠,他们也比较能够接受,只是希望时间不要太长。

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出乎意料的东西。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是硬碰硬的,怎么适应按照市场自身调节,生产厂商、经销商和买家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战,能活下来的日后都有好日子过,活不下来的也没办法,经济规律铁石心肠,理想主义的眼泪实在是毫无用武之地,酒席上谈起破产上吊的也顶多一声叹息。

联系到公司股票之类的,还是老调重弹,通货膨胀吞噬企业利润,今年下半年日子也许更难过,所以市场会更悲观,虽然我不根据股指购买某个公司,但是若说“抄底”,明年这个时候都不晚,从坑里爬出来总是需要时间的,没有连续2、3个季度的好成绩,哪里来的信心?

其他还有些闲谈,也一并贴上来。

1, 关于沿海厂家向内地搬迁的问题。

有人做过尝试,当地政府也给了政策优惠,但是留下来的还是很少。为什么?首先,产业配套不行,换个零件都要航空快递。其次,歪嘴和尚念经,县一级政府的确是诚心实意招商引资,但是到了下面乡镇一级,一个个都穷疯了,对企业“过度关心”,今天这个费,明天那个费,不胜其烦。其实哪里不是这样,80年代沿海地区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这种杀鸡取卵的情况,但是那时候劳动力和外面比实在是太便宜,(香港月工资10000,我们100)所以利润也高,羊毛出在羊身上,老板们也就忍一忍了。现在利润已经被通货膨胀压得薄得不能再薄了,再这样吃大户老板们就要跳脚了,有些事情是不能简单复制的,因为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

2,关于东莞的未来。

酒席上听经销商胡吹,说东莞现在要学香港搞楼宇经济,把公司总部留在东莞,生产厂房都搬出去,这样税还在东莞上,污染却可以留在内地。(东莞的河流真得很黑,当地人管这些臭水浜叫“黑龙江”)。我的看法是很难,还是那句话---条件不一样了。香港可以这么干,台湾可以这么干,深圳、上海可以这么干,东莞未必能这么干。人家都把坑占了,东莞拿什么吸引别人?

3。长三角和珠三角得比较。

有些经销商自己就是江浙一带的,当年也算是下海,从江苏浙江的国有、集体企业自己跳出来,到珠三角来打拼,两边经常跑跑,比较起来觉得还是长三角的潜力更大。他们也讲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零碎的事件。比方说招工,东莞这里的全靠外来人口,当地人很少,有技术的不容易留住,江浙一带虽然也有外来务工,但是自家的还是多,而且即使是外来的,也是邻近省份靠近江浙地区的,算不得远。还有就是最近颁布的劳动法,江浙一带的执行得据说比较彻底,东莞这里就眼睁眼闭了。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乱七八糟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无非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改革开放十年一个台阶,78年开动,88年物价飞涨,接下来就有那档子事,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口停滞,现在是08年,日子又开始难过了。该怎么办?看着办!经济没有上帝来主宰,因为人人都是上帝。前一阵子回国呆了几天,恰好有个亲戚要去南方跑市场,我就以跟班的名义跟着去看看,主要是想实地了解中国经济情况。走马观花,零零碎碎的东西不少,趁着忘掉之前先写下来。

亲戚是做纺织机械的,主要客户就是那些生产服装箱包鞋类、主营出口的厂家。东莞(确切地说是虎门镇)是一定要去的。从广州到东莞再到深圳的一路上高速公路两边工业区不断,一眼望不到边,零星间点缀些香蕉园。“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不算虚妄。

闲言碎语不说,谈谈体会:

市面整体感觉上冷清,不少外来工的宿舍现在都挂着“整体出租”的牌子,亲戚说以前这些楼里住满了人,阳台上晾满了衣服,现在看上去却是空空的。专门的批发市场里面也很清淡,亲戚说以前这里热闹非凡,卡车排长队的不在少数,现在不少店都关门了,倒是有些卖二手翻新设备的看上去还一点点生意。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6460

既然来了,少不得要和当地经销商聊聊。听到的无不是“生意难做”之类的话。第一,营业额大幅减少,按照单位数量(台)来说,一刀切,基本上是往年的30%-50%;其次,单位利润更是少得可怜,照一个经销商的原话,原来一台设备能赚半条到一条烟,现在只能赚一包烟钱了,竞争太激烈了,为了生存大家都不敢要价太狠。

问问他们为什么生意难?从营业额上来说,首先,今年当地没有开过新厂,大额订单就少了许多。其次,现在很多生产厂家都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天知道哪一天会关门,所以看上去不怎么“健康”的都不敢发货了。至于利润,无他,通货膨胀---生铁翻番,焦炭翻番。电也涨、油也涨、人工也涨就是机器设备的价钱没长。

为什么不涨?这个东西就像河里葡萄评论老美一样 --- 只要我饿不死,就先把你饿死。亲戚的公司是国有大企业,算是行业里面数一数二的,这年头日子的确不好过,但是勒一勒裤腰带至少还能活。其他公司就未必了,这些都是当年日子好过的时候赶场子入行的,有些是家庭作坊起家,不求质量,只求便宜,假冒伪劣都是他们的事;有些是有些根基了,也打出牌子了,但不求先修内功,整天嚷着“做大做强”,扩张的时候都是当地政府逼着银行借钱给他们,现在银根一紧,资金链断了,只好清仓大甩卖。大公司也愿意利用这个机会重新洗牌,所以价格并不涨,就为了先憋死这些“体弱多病”的。

但是这个策略并不能够得到所有经销商的认可。小打小闹的经销商思路很简单,“管你哪里的牌子,卖掉一台就能挣一天饭钱,能卖就卖”,市场价格到他们那里也就乱了,他们对公司的这种定价策略反映并不积极,长远的东西总是不如眼下的好。大经销商看这些小把戏一直不顺眼,但又敢怒不敢言,毕竟是一个锅里捞食吃,以往日子好过的时候都有饭吃所以不便撕破脸。现在日子难过,难免不起杀机,公司这种定价策略固然令他们同样吃亏,但是他们可以借力打力,利用市场萧条逼死那些小经销商,再说,他们平日里也为假货绕乱市场价格而头疼,所以厂方出面跟他们把这个定价的道理讲通,在给些口头的实惠,他们也比较能够接受,只是希望时间不要太长。

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出乎意料的东西。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是硬碰硬的,怎么适应按照市场自身调节,生产厂商、经销商和买家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战,能活下来的日后都有好日子过,活不下来的也没办法,经济规律铁石心肠,理想主义的眼泪实在是毫无用武之地,酒席上谈起破产上吊的也顶多一声叹息。

联系到公司股票之类的,还是老调重弹,通货膨胀吞噬企业利润,今年下半年日子也许更难过,所以市场会更悲观,虽然我不根据股指购买某个公司,但是若说“抄底”,明年这个时候都不晚,从坑里爬出来总是需要时间的,没有连续2、3个季度的好成绩,哪里来的信心?

其他还有些闲谈,也一并贴上来。

1, 关于沿海厂家向内地搬迁的问题。

有人做过尝试,当地政府也给了政策优惠,但是留下来的还是很少。为什么?首先,产业配套不行,换个零件都要航空快递。其次,歪嘴和尚念经,县一级政府的确是诚心实意招商引资,但是到了下面乡镇一级,一个个都穷疯了,对企业“过度关心”,今天这个费,明天那个费,不胜其烦。其实哪里不是这样,80年代沿海地区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这种杀鸡取卵的情况,但是那时候劳动力和外面比实在是太便宜,(香港月工资10000,我们100)所以利润也高,羊毛出在羊身上,老板们也就忍一忍了。现在利润已经被通货膨胀压得薄得不能再薄了,再这样吃大户老板们就要跳脚了,有些事情是不能简单复制的,因为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

2,关于东莞的未来。

酒席上听经销商胡吹,说东莞现在要学香港搞楼宇经济,把公司总部留在东莞,生产厂房都搬出去,这样税还在东莞上,污染却可以留在内地。(东莞的河流真得很黑,当地人管这些臭水浜叫“黑龙江”)。我的看法是很难,还是那句话---条件不一样了。香港可以这么干,台湾可以这么干,深圳、上海可以这么干,东莞未必能这么干。人家都把坑占了,东莞拿什么吸引别人?

3。长三角和珠三角得比较。

有些经销商自己就是江浙一带的,当年也算是下海,从江苏浙江的国有、集体企业自己跳出来,到珠三角来打拼,两边经常跑跑,比较起来觉得还是长三角的潜力更大。他们也讲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零碎的事件。比方说招工,东莞这里的全靠外来人口,当地人很少,有技术的不容易留住,江浙一带虽然也有外来务工,但是自家的还是多,而且即使是外来的,也是邻近省份靠近江浙地区的,算不得远。还有就是最近颁布的劳动法,江浙一带的执行得据说比较彻底,东莞这里就眼睁眼闭了。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乱七八糟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无非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改革开放十年一个台阶,78年开动,88年物价飞涨,接下来就有那档子事,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口停滞,现在是08年,日子又开始难过了。该怎么办?看着办!经济没有上帝来主宰,因为人人都是上帝。
这个只有加工贸易, 没有文化软实力的地方, 成不了大气候,还是老老实实搞基础加工业吧
我对东莞观察的情况是: 倒闭的企业并不太多, 但几乎每个工厂都在艰难度日, 普遍裁员, 想办法渡过最困难的时期.
农民工也有特色, 不需要你主动裁, 自己看加班少了, 就另谋工厂, 为企业省不少事儿
1993-1995年银根紧缩时期这种情况很普遍..........;P
中国以及全球经济步入衰退是事实
股市不可能涨
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