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满人“双马尾”的辫子造型是怎么变成后世“单马尾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25:54
我看不少古籍和壁画上面,女真满人都是双马尾的

据说洪太那会儿也是两条小辫的造型

怎地这入了关就改为单马尾了呢?

求高人科普:$我看不少古籍和壁画上面,女真满人都是双马尾的

据说洪太那会儿也是两条小辫的造型

怎地这入了关就改为单马尾了呢?

求高人科普:$
双尾是契丹吧
扯淡的话题 哪里来的双辫?
满洲人的本来是小辫,就脑袋后留一小撮,现在清宫剧里汉人和满人都是留半个头的   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原帖由 bravesmmr 于 2008-8-24 18:45 发表
满洲人的本来是小辫,就脑袋后留一小撮,现在清宫剧里汉人和满人都是留半个头的   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这么留方便啊,更早的清宫戏(比如港台的)几乎是不剃发的,只是后边加根辫子而已,也是这个道理。
原帖由 bravesmmr 于 2008-8-24 18:45 发表
满洲人的本来是小辫,就脑袋后留一小撮,现在清宫剧里汉人和满人都是留半个头的   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还不明白?这个形象照今天的审美观来看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整个奴才样,十分猥琐。影视剧中较为真实的只有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外国人没这么多顾忌。
还有《看电影》香港影史提到过70年代前香港人的反满情绪很重,那时拍的清朝戏,演员是不留辫子的。如片中出现,观众会砸剧场的。
左右两个那个是契丹, 而满族人的前身是女真,不一样
满人中有女真血统不假,但是把女真和满人等同起来,就是有毛病~
原帖由 freeartist 于 2008-8-24 21:18 发表

还不明白?这个形象照今天的审美观来看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整个奴才样,十分猥琐。影视剧中较为真实的只有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外国人没这么多顾忌。
还有《看电影》香港影史提到过70年代前香港人的反满情绪很 ...


还是那个道理啊 心中有粪看到的自然是粪 你不喜欢的人 就是多留几根毛也不会高看

至于说香港反满 倒是应该有些道理的 香港的黑社会都是反满出身
一:汉夷之间有无融合的历史?
答案是:没有

汉族的祖先是華夏族,而華夏族的始祖是黄帝和炎帝。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華夏族。早期華夏族分为许多部族,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夏族地处中原;商族地处东方,临近东夷;周族和秦族地处西方,临近戎狄。夏、商、周三代華夷之辨都相当严格,華夷不杂居,而且矛盾尖锐,除了极少数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与戎狄通婚外,華夏族人是不会与外族人通婚的。所以在夏、商、周三代華夏族血统一直保持纯正。

秦族因为对戎狄作战有功而被封为诸侯,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成为第一强国,扫灭六合而一统華夏,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由于当时大规模对外战争,民族矛盾尖锐,秦朝華夏族人是不会与外族人通婚的。因此秦朝華夏族人保持着纯正的血统。

汉朝辟土开疆,而華夏族也因为汉朝的赫赫威名而改名汉族。汉朝和唐代对外的和亲政策是将汉族女子嫁给外族统治者,而不是迎娶外族女子,所以不会乱華夏血统。绝大多数汉族人都是族内通婚,因此在汉朝和唐代,汉族人都保持着纯正的華夏族血统。

西晋末年,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五胡乱華”的局面。但动乱的是局势,并非婚姻情况。少数民族统治者残酷压迫汉族人民,民族矛盾极其尖锐,不同民族是不可能通婚的。虽然北魏孝文帝主张与汉族的士族(汉族之地位高贵者)通婚,但士族在汉族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且多迁于南方,与北朝对立,当然不会与北魏通婚,而北方之汉族人在鲜卑族残暴统治之下,也绝对不愿与敌对民族通婚。所以与鲜卑人通婚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南北朝、宋代、蒙元、明代和满清,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都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元清时期更是明文禁止与汉通婚。因此在这些朝代,汉族人都保持着纯正的華夏族血统。

而那些不幸遭到牲畜强奸的汉女,也都是因为丧失了亲友保护才遭遇不幸的,在那种局势下,她们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更别提腹中胎儿了。

華夏族(汉族的前身)在迁往某地之前,一定要先将当地土著迁离,所以当地以后只有華夏族人,而无原住民,这样就避免了民族纠纷。以后的汉族南迁也是如此,南方大批的当地土著人被迁移到更远的边疆,而留下来的土地则为汉族所有。汉族入居南方各地后,当地已没有了土著人。因此,所谓的“汉族与土著人融合”是子虚乌有之事。

因此,今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吹捧的“民族融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汉族从来没有跟其他民族(说白了就是土著原始民族)有过所谓的“融合”,也不可能和其他的民族“融合”,原因很简单:谁愿意和土著通婚?
二:有什么民族有资格说汉血统?
答案是:没有

我们汉人的血统是世界上最纯正的,但是其他的族群则恰恰相反,比如北方的那几个族群,已经是完完全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比如铁木真,自己的老婆被别人搞大了肚子之后送回来,他望着老婆的肚子不仅不生气,还乐了个半死。诸如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这些鞑子王尚且不知道自己是被谁搞出来的,更何况其他的鞑子胡孙呢?而满清则向来有乱伦的习俗。比如蝗太极跟孝庄和其姑妈“融合”,康熙跟其亲外甥女“融合”,奴尔哈赤要他的老婆和自己的儿子“融合”,最厉害的是宣统,居然干脆和男人“融合”....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北方那几个族群完全是杂交出来的产物,再看西方,同样如此:现在的50%以上英格兰人有野蛮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血统,他们却在近代宣传他们血统的“高贵”,法国和英国的百年战争,当时发动对法国战争的英国国王来自于法国的诺曼底大公,丹麦和挪威分裂的时候的挪威国王来自于丹麦,美国呢?美国的纯美利坚民族血统的人在哪里?是英格兰民族的后裔才算,还是爱尔兰?犹太?华裔?

而倭奴岛,则更是直接要它们的雌性倭人在南宋的时候到我们这里来配种,以至于它们现在自己身上都拥有了30%~40%的汉人血统!

从上面可以的分析可以看得出汉族历史上的文化都是几千年来的精髓,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只有这样的灿烂,我们融合才其他的民族文化,让他们得到了升华。我们汉民族血统是最纯正的,相比而言,我们更有发言权去攻击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还没有资格来挑剔我们汉民族的血统!

现在有各种无耻之徒,自己就是杂交出来的劣质品种,居然好意思厚着脸皮去污蔑我们汉民族的血统,真可谓人不要皮,天下无敌。

所以我们不要中某些杂交出来的劣等货的奸计,它们之所以造这么多的谣言无非有三:
1.打击大汉民族的自尊心,瓦解五千年来的汉人凝聚力(只可惜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2.由于它们自己是乱伦杂交出来的,所以在我们面前有自卑感,怕我们耻笑它们的杂交血统,故而想贼喊捉贼,先发制人。(不过由于杂交出来的劣等货的智商永远比我们纯正的汉血要低那么几等,所以这种小花招的结局同样是失败)
3.某些御用文人为当前和谐社会服务。
三:酷岛来客教你打狗棒法

那么,当我们遇到这些不要脸的跳梁小丑叫嚣时该怎么办?
1.不要犹豫,可以立即把我的这篇帖子前几段复制粘贴给那些杂交产物看。高傲地告诉它们:我的汉族血统永远是最纯正的!你们这些跳梁小丑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2.马上反击,明确指出它们自己就是杂交出来的劣等货,不要超越等级,来污蔑我们汉血统。然后把它们鞑清蝗朝的乱交史公诸于众,让它们羞愧难当,再也不敢提血统二字。(当然了,这些杂交品本身就是那种毫无廉耻感的劣等货,会不会感到惭愧是个问题,但将它们的乱交史公诸于众后,至少可以让它们永远闭嘴,所以,一定要反击,这很重要!)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唐李汉血统、

首先我们看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乃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其七世祖李皓于晋末五胡入侵中原引发史上惨烈的五胡乱华大动乱时,在秦凉一带建立汉人政权以自救,史称西凉.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这一带和东晋以及继承者南朝同为保存汉文化最完整,并对北魏的汉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李家又怎麽可能是"鲜卑民族"?

其实,在隋文帝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後,李家也"复高祖姓李氏",即去"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倘若不是汉人,何来"复其旧姓",即恢复汉姓?倘若李家真是鲜卑人,那麽推翻隋朝建立自己的朝代後,就该恢复他们那"鲜卑旧姓"啊.可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拿出了他们祖先是汉人的家谱.这说明他们是真汉人,

历史上汉人是很重血统,有非常强烈的血族意识和血族感情,因此特别注重祭祀自己的祖先,绝不会把他族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因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祖先的神灵不会享用不与自己同族,不是自己子孙所供奉的祭品,所以人们也不会去祭祀异族祖先的亡灵.这是汉人,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江山社稷的皇帝及其贵族们自古就严格遵循的祭祀原则.而且祭祀是一项严肃的国家大事,决不允许随随便便把他族祖先当自己祖先来祭祀,这就是《礼记·祭法》所说的"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所以,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李氏只能是汉人.

著名隋唐史专家陈寅恪曾对李氏祖先进行过分析论证,也得出了李氏血统其初本是华夏的结论,陈先生还推论李渊可能不是陇西李氏之後而是赵郡李氏之後,但赵郡李氏同样也是汉人,而且也曾是望族,不是什麽鲜卑族.

正因为唐皇室祖先一直都是汉人,所以唐朝建立後,不仅没有像四五十年前的北周,北齐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同隋朝一样,建国後还把本已所剩无几的鲜卑特色也极力抹去.李家当然也不可能"改回"什麽"大野"之类的鲜卑姓(这个姓本来就是从前的鲜卑皇帝"赐予"的嘛).

包括《狗图腾》的作者在内的一些人总以唐皇室祖先中有过娶鲜卑姓的女子的事当做唐朝是鲜卑族所建,或含有浓厚鲜卑血统的非汉族政权的证据,甚至还推出唐不是汉人政权的"结论".可是,这些人恐怕连那几个鲜卑女子身上有多少鲜卑血统,她们还保留了多少鲜卑文化,跟其他汉人有多少的不同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因为早在三四百年前魏晋,甚至五百年前的东汉,就有不少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与鲜卑族混居了,而北魏中後期,鲜卑人不是大批死亡,就是被汉人汉化而最多只剩下个象征其祖先中有鲜卑的姓而已,文化上则完全汉化,怎麽能因为那几个女子的姓是鲜卑的,就不但说她们是纯种的鲜卑人,还说她们嫁给汉人後生下的子女也是鲜卑人呢?如果以皇帝身上有鲜卑或者其他异族血统就说该王朝是鲜卑王朝或者其他什麽异族王朝的话,那麽日本天皇中有朝鲜人的血统,日本国岂不成了朝鲜人的国家?那朝鲜人为什麽还老谴责日本侵略了朝鲜?朝鲜人岂不是吃饱了没事找事的无赖?

其实,就是鲜卑本身,在创建北魏前就与汉人杂居和混血,其文化中早就含有大量的汉文化,而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其他一些人认为只要有少数民族血缘的,就不是汉人,只要建立王朝的人身上有丝毫的少数民族血缘,甚至仅凭借史书上记载的某人的只言片语,甚至仅仅是怀疑其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缘,就狂言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王朝就是少数民族王朝,全然不顾这些他们身上的汉人血统,全然不顾他们对汉民族祖先,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认同.既然这样,那反过来我也可以说,只要有汉族血缘的,就不算少数民族.如此一来,北魏比唐朝都还要有资格是汉人的政权了,因为不仅制度和文化,就连北魏的皇帝老子们身上流淌的大部分血缘也是汉人的嘛,呵呵.

在此就撇开文化等方面的汉化事实,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单纯从血统来看看鲜卑人向汉人的转变,北魏为什麽是汉人的王朝.

首先,鲜卑的人数远比汉人的少,鲜卑族的大部分又是贫困潦倒的军户,因此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天灾人祸,以及在短短的百年内所遭受的几次清洗,鲜卑族人大量死亡,使得支撑鲜卑族政权的"国家柱石"军队都不得不由当地汉人组成(府兵),另外还有民族间的通婚与强制等等,因此到了隋唐时期,究竟还有多少纯种的鲜卑族活下来都是个大疑问.事实上,不用说一般鲜卑人不是死亡,族灭,就是早被汉人汉化掉了,就连不会因饿死,战死,病死而绝种的北魏皇帝,到了最後,也只剩下了1/128的鲜卑血统,而127/128,即99.21875%都是汉族血统了.

下面是北魏王朝血统的中国化表(参照宫琦市定《大唐帝国》等)
1. 北魏创始人道武帝======刘贵人
|
2. 明元帝(1/2)====== 杜贵妃
|
3. 太武帝(& ac14;)====== 贺夫人
|
4. 太子晃(1/8) ====== 闾氏(鲜卑)
|
5. 文成帝(1/8) ====== 李贵人
|
6. 献文帝(1/16) ====== 李夫人
|
7. 孝文帝(1/32) ====== 高夫人
(唐皇室之祖先之一的李冲时任高官)
|
8. 宣武帝(1/64) ====== 胡皇后
|
9. 孝明帝(1/128)
(上面括号内的分数为鲜卑族血统的浓度)
1/128,即只有0.78125%的鲜卑血统!
从上表可知,推行汉化政策的孝文帝只有1/32=3.125%的鲜卑血统,而有96.875%的汉人血统,因此,他禁止胡语胡服胡俗而全面推行汉化路线是理所当然的.而那些因唐太宗有了一点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的血缘,就说唐太宗,李唐皇族就是鲜卑族的人为什么不说北魏是汉族王朝呢?!
所以,无论是从文化,习俗,传统,价值观上来看,还是从血统上来看,不用等到唐朝,早在北魏时期,除少部分人只留下个空头的姓氏符号外,鲜卑人已变得与汉人相差无几了.

所以,按某些人的“血统”观点,北魏就更是汉人王朝了,而且按照这种逻辑:那满清顺治的母亲是蒙古人,那顺治就是蒙古族了?!满清皇族就是蒙古族了?!康熙的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人,难道这就能说康熙是蒙古人或是汉人了?!满清是蒙古族政权或汉族政权了?!

唐朝是汉朝文明的复兴,唐朝不仅再现了汉朝恢弘的盛大气象与英武的雄风,更把文明推向昌盛的顶峰。李唐皇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还带动了全国从上到下的民族自信与自豪。唐人作诗皆以汉称唐,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庭中选重,更事五原西”。“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大将西出师”,“弓弦抱汉月,马足踏胡尘”等等诸如此类“自称汉,对外称胡”的诗句举不胜举,他们所说的汉就是指唐朝这个汉家、汉族的朝代、国家。所以,唐李政权完全是汉人的政权,那些跳梁小丑所发表的无知的言论只能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笑柄罢了。
接下去就该是锡角大王了
香港的黑社会都是反满出身
=--------------------
中国黑社会的正宗传人_洪门
原帖由 深涧悠蓝 于 2008-9-5 19:26 发表
香港的黑社会都是反满出身
=--------------------
中国黑社会的正宗传人_洪门


;P  那位历史达人开帖详解 ,要么来篇黑帮历史大盘解也行。
司徒美堂与中国致公党
说起来
我们的致公党的历史,在全世界也算排的上号了
古人不常洗发,游牧民族更不常洗,减掉些头发有利于卫生。
北方风大,在奔腾的马背上风更大,留全发,发可能在风的作用下遮档视线,不利于骑射。

北方各少数民族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剃前额的头发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