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中国的反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19:31
妖魔化中国的反概念

  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提法1996年由新华社记者李希光首次提出。由于李希光等8人所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在次年大卖,使“妖魔化中国”的概念流行并引起巨大争议,其影响波及美国。

  对美国“妖魔化中国”的批评,近年来不断见诸中国报端。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的反概念。《华盛顿邮报》曾发表《中国妖魔化美国》的社论,指责中国官方媒体充斥了“美国霸权”的声音,中国正在进行“妖魔化美国”的宣传。对此,中国《环球时报》载文认为:“这显然是‘倒打一耙’的丑恶行径。”

  2002年7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中国军事力量年度评估报告》, 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也向国会提交了《美中安全评估报告》。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张国庆博士对此表示,面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美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先是不相信,提出诸如“中国崩溃论”之类妖魔化中国的论调;在不得不接受事实之后,又大喊“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中国崛起的进程;现在,美国的认识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开始重视中国,把中国当成真正的对手。

捉不住的阴影

  认为“妖魔化中国”的确存在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中,对美国媒体的动机看法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认为,妖魔化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阴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虽然不一定存在这种主观上有组织有计划的阴谋,但是美国媒体的很多报道在客观上造成了妖魔化中国的效果,这是美国政府高明地操纵舆论以及媒体高度自觉发挥作用的体现。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从分析美国媒体的编辑方针和运作方式等角度,证明妖魔化确实存在。目前妖魔化存在的主要证据仍然是其造成的客观效果。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作者之一熊蕾说,美国媒体人士都不承认他们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偏见。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美国媒介“没有妖魔化中国的阴谋”。但是美国媒介的报道对许多美国人造成的影响使我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意识也罢,无意识也罢,确实有妖魔化中国的倾向。

  熊蕾提到《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的一段: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PBS)播过一部关于西藏现状的电视纪录片。西藏明明通用藏、汉两种文字,学校也是实行双语教学,但是美国人拍的片子对此只字不提,却说共产党在把西藏“汉化”。所举的例子之一竟是与尼泊尔交界的樟木镇,说这是“汉族名字”!我去过樟木,还特地请教了当地的藏族同志,“樟木”是藏语“Zam”的音译,意思是“临近”!

  网上有篇署名朱乙文的文章《遗漏的背后——评美加传媒对钓鱼岛争端的冷漠》也对妖魔化中国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自1994年以来,美加主流媒体中“遏制中国”的舆论已经形成。该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国是一个共产主义专制国家,是西方社会制度和西方民主理想的大敌,西方媒介应该对任何反对中国和中国政府的新闻事件进行正面报道。其本质就是要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像原苏联那样的共产主义‘恶魔’。任何符合这一理论框架的新闻或事件,马上都会得到西方大众媒体的青睐,大力宣传,广为传播……反之,就遗漏了。”

妖魔的冲击波


  根据《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作者的说法,当初写作这本书,于私是为消解胸中对美国媒体不公正报道积压数年的宿怨,于公是指出妖魔化中国的趋向,借以引起双方重视,以稳固中美关系。果然,这本书出台后,中美双方都做出一些积极的反应,加上国际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美国对华报道产生了微妙变化。

  1998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美利坚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美国媒介对华报道会议”。与会的熊蕾把这次会议称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这不仅指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要从中国飞越太平洋,也指参加会议的中美双方人士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隔阂之大,也有如隔着一个太平洋。

  美国有识之士也开始反思妖魔化中国的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让我们同中国合作》,指出美国政府“在处理对中国的妖魔化方面却表现得很怯懦”。

  《华尔街日报》曾发表文章《另一个威胁正在逼近:中国作为一个新的妖魔》,批评美国内存在将中国妖魔化的倾向。文章称:“对中国妖魔化的活动眼下似乎正如火如荼。为了在冷战后的世界中物色一个能够替代原苏联的敌人,美国政治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试图让中国人充当这个角色。但是,现在不是冷战时期,今天的中国也不是昨天的苏联。”2000年4月,美国副总统戈尔批评了那种将中国看作是美国当前和未来敌人的观点。他说:“孤立和妖魔化中国是错误的。”

  熊蕾认为,妖魔化提出来后,有些美国媒体做出了一定调整。现在被派到中国的记者,一般都要求会说中文。她说:“据我所知,《纽约时报》就派了一个没有国际采访背景甚至没做过政治报道的记者作为驻北京的首席记者,以利其报道客观,她的报道也确实比她的前任显得客观。”

  “9·11”之后,美国把矛头指向恐怖主义,增加了中美合作的空间。虽然2002年美国发表对中国不大有利的两份报告,但据长期跟踪中美关系的资深记者分析,这两份报告发表的时间大有学问。这两份报告均在临近周末时发表,因为这类体裁的大文章在周末不容易撰写刊登,而到了周一又失去新闻价值,因此淡化了媒体报道这两项报告的冲击力,没有造成美国媒体上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聒噪。

“妖魔化”的泛滥


  “妖魔化”现下已经成为市井间一个流行词。比如曾有报纸把秘书列为被“妖魔化”的职业。杭州两家报纸为泔水油开打笔墨仗,也扯上妖魔化,载文名称“妖魔化的泔水油”。然而,“妖魔化”泛滥的最典型特征是在中国一些记者、编辑的头脑里,似乎凡是中国与美国扯上关系,都该先找找有没有“鬼怪”在作祟。


  2002年7月某报曾载文《西方传媒有多可怕 中国就有多“可怕”》。文中说:“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媒体把黑鱼描绘成地狱鱼,由此向全世界的公众传达了一点极其重要而又对中国极其不利的信息:这鱼是来自中国的,它已对美国的鱼构成威胁。接下来的逻辑就是:中国已成为美国的威胁,中国是可怕的,连来自中国的鱼都是可怕的。”

  其中“接下来的逻辑”不知作者运用的是什么逻辑。对此,新语丝版主方舟子评价说:我查了一下,《华盛顿邮报》自7月10日以来,对黑鱼(学名鳢鱼,英文叫Chinese snakehead)入侵事件共有13篇报道……报道只提了这种鱼原产中国,在香港被视为美味,此外并没有对中国有任何其它评论,哪里来的“近乎歇斯底里诅咒中国”?外来物种入侵一直是个新闻热点,美国先前闹过多起,中国也闹过。仅仅因为美国媒体在报道一个能破坏原有生态的入侵物种原产中国,就成了美国仇视中国的证据,这种思维,已近乎变态。

  熊蕾说:“批评不等于妖魔化。西方曾有有关中国的福利院的报道,给人的印象是中国的福利院都在卖孤儿、杀孤儿,这种报道就是妖魔化。如果只是说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尚有漏洞,有官僚主义存在,则就是正常的批评报道,并不是妖魔化。”

我们不是妖魔


  2003年1月,李希光发表评论说:“媒体的妖魔化做法一直存在着,一直没有变化。我相信那种亨廷顿的理论——文明的冲突。哈佛大学的亨廷顿教授把这个妖魔化理论上升到极点,上升到文明的冲突。根据他的理论推理,要取得文明的胜利,只能是妖魔化对方。妖魔化就是为了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胜利。妖魔化是一种媒体策略,战略是消灭另外一个文明,策略就是通过妖魔化,在意识形态上、媒体上、文化上,使对方变成妖魔。”   熊蕾说,美国存在着妖魔化中国的土壤,虽然美国媒体近来妖魔化中国的调子已经降低,但“一旦中美之间发生利害冲突,这些东西还会冒泡”。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首先是沟通。美国《科学》杂志是一本比较实事求是的杂志,但它有时也显露出因为对中国不了解而产生的无意识的偏见。不久前,中国政府颁布规定:停止外国公司向转基因技术发展和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领域投资。《科学》在有关报道中曾打算一开头就说,转基因技术对新世纪的中国农业有巨大作用,但中国却在建立贸易壁垒。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中国政府这么做主要考虑到生物安全的原因。经过熊蕾等人与《科学》的沟通,他们接受了中方的意见。熊蕾对此评价说:“要互相了解,不要只讲大道理。只要你有事实,有道理,那些愿意了解你的美国媒体是可以说服的。”


  另外就是媒体要练好内功。媒体自身要形成一整套的组织体系、新闻报道战略、新闻写作技巧,这样才有能力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贡献。 编辑/宋超妖魔化中国的反概念

  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提法1996年由新华社记者李希光首次提出。由于李希光等8人所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在次年大卖,使“妖魔化中国”的概念流行并引起巨大争议,其影响波及美国。

  对美国“妖魔化中国”的批评,近年来不断见诸中国报端。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的反概念。《华盛顿邮报》曾发表《中国妖魔化美国》的社论,指责中国官方媒体充斥了“美国霸权”的声音,中国正在进行“妖魔化美国”的宣传。对此,中国《环球时报》载文认为:“这显然是‘倒打一耙’的丑恶行径。”

  2002年7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中国军事力量年度评估报告》, 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也向国会提交了《美中安全评估报告》。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张国庆博士对此表示,面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美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先是不相信,提出诸如“中国崩溃论”之类妖魔化中国的论调;在不得不接受事实之后,又大喊“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中国崛起的进程;现在,美国的认识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即开始重视中国,把中国当成真正的对手。

捉不住的阴影

  认为“妖魔化中国”的确存在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中,对美国媒体的动机看法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认为,妖魔化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阴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虽然不一定存在这种主观上有组织有计划的阴谋,但是美国媒体的很多报道在客观上造成了妖魔化中国的效果,这是美国政府高明地操纵舆论以及媒体高度自觉发挥作用的体现。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从分析美国媒体的编辑方针和运作方式等角度,证明妖魔化确实存在。目前妖魔化存在的主要证据仍然是其造成的客观效果。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作者之一熊蕾说,美国媒体人士都不承认他们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偏见。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美国媒介“没有妖魔化中国的阴谋”。但是美国媒介的报道对许多美国人造成的影响使我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意识也罢,无意识也罢,确实有妖魔化中国的倾向。

  熊蕾提到《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的一段: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PBS)播过一部关于西藏现状的电视纪录片。西藏明明通用藏、汉两种文字,学校也是实行双语教学,但是美国人拍的片子对此只字不提,却说共产党在把西藏“汉化”。所举的例子之一竟是与尼泊尔交界的樟木镇,说这是“汉族名字”!我去过樟木,还特地请教了当地的藏族同志,“樟木”是藏语“Zam”的音译,意思是“临近”!

  网上有篇署名朱乙文的文章《遗漏的背后——评美加传媒对钓鱼岛争端的冷漠》也对妖魔化中国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自1994年以来,美加主流媒体中“遏制中国”的舆论已经形成。该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国是一个共产主义专制国家,是西方社会制度和西方民主理想的大敌,西方媒介应该对任何反对中国和中国政府的新闻事件进行正面报道。其本质就是要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像原苏联那样的共产主义‘恶魔’。任何符合这一理论框架的新闻或事件,马上都会得到西方大众媒体的青睐,大力宣传,广为传播……反之,就遗漏了。”

妖魔的冲击波


  根据《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作者的说法,当初写作这本书,于私是为消解胸中对美国媒体不公正报道积压数年的宿怨,于公是指出妖魔化中国的趋向,借以引起双方重视,以稳固中美关系。果然,这本书出台后,中美双方都做出一些积极的反应,加上国际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美国对华报道产生了微妙变化。

  1998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美利坚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美国媒介对华报道会议”。与会的熊蕾把这次会议称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这不仅指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要从中国飞越太平洋,也指参加会议的中美双方人士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隔阂之大,也有如隔着一个太平洋。

  美国有识之士也开始反思妖魔化中国的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让我们同中国合作》,指出美国政府“在处理对中国的妖魔化方面却表现得很怯懦”。

  《华尔街日报》曾发表文章《另一个威胁正在逼近:中国作为一个新的妖魔》,批评美国内存在将中国妖魔化的倾向。文章称:“对中国妖魔化的活动眼下似乎正如火如荼。为了在冷战后的世界中物色一个能够替代原苏联的敌人,美国政治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试图让中国人充当这个角色。但是,现在不是冷战时期,今天的中国也不是昨天的苏联。”2000年4月,美国副总统戈尔批评了那种将中国看作是美国当前和未来敌人的观点。他说:“孤立和妖魔化中国是错误的。”

  熊蕾认为,妖魔化提出来后,有些美国媒体做出了一定调整。现在被派到中国的记者,一般都要求会说中文。她说:“据我所知,《纽约时报》就派了一个没有国际采访背景甚至没做过政治报道的记者作为驻北京的首席记者,以利其报道客观,她的报道也确实比她的前任显得客观。”

  “9·11”之后,美国把矛头指向恐怖主义,增加了中美合作的空间。虽然2002年美国发表对中国不大有利的两份报告,但据长期跟踪中美关系的资深记者分析,这两份报告发表的时间大有学问。这两份报告均在临近周末时发表,因为这类体裁的大文章在周末不容易撰写刊登,而到了周一又失去新闻价值,因此淡化了媒体报道这两项报告的冲击力,没有造成美国媒体上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聒噪。

“妖魔化”的泛滥


  “妖魔化”现下已经成为市井间一个流行词。比如曾有报纸把秘书列为被“妖魔化”的职业。杭州两家报纸为泔水油开打笔墨仗,也扯上妖魔化,载文名称“妖魔化的泔水油”。然而,“妖魔化”泛滥的最典型特征是在中国一些记者、编辑的头脑里,似乎凡是中国与美国扯上关系,都该先找找有没有“鬼怪”在作祟。


  2002年7月某报曾载文《西方传媒有多可怕 中国就有多“可怕”》。文中说:“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媒体把黑鱼描绘成地狱鱼,由此向全世界的公众传达了一点极其重要而又对中国极其不利的信息:这鱼是来自中国的,它已对美国的鱼构成威胁。接下来的逻辑就是:中国已成为美国的威胁,中国是可怕的,连来自中国的鱼都是可怕的。”

  其中“接下来的逻辑”不知作者运用的是什么逻辑。对此,新语丝版主方舟子评价说:我查了一下,《华盛顿邮报》自7月10日以来,对黑鱼(学名鳢鱼,英文叫Chinese snakehead)入侵事件共有13篇报道……报道只提了这种鱼原产中国,在香港被视为美味,此外并没有对中国有任何其它评论,哪里来的“近乎歇斯底里诅咒中国”?外来物种入侵一直是个新闻热点,美国先前闹过多起,中国也闹过。仅仅因为美国媒体在报道一个能破坏原有生态的入侵物种原产中国,就成了美国仇视中国的证据,这种思维,已近乎变态。

  熊蕾说:“批评不等于妖魔化。西方曾有有关中国的福利院的报道,给人的印象是中国的福利院都在卖孤儿、杀孤儿,这种报道就是妖魔化。如果只是说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尚有漏洞,有官僚主义存在,则就是正常的批评报道,并不是妖魔化。”

我们不是妖魔


  2003年1月,李希光发表评论说:“媒体的妖魔化做法一直存在着,一直没有变化。我相信那种亨廷顿的理论——文明的冲突。哈佛大学的亨廷顿教授把这个妖魔化理论上升到极点,上升到文明的冲突。根据他的理论推理,要取得文明的胜利,只能是妖魔化对方。妖魔化就是为了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胜利。妖魔化是一种媒体策略,战略是消灭另外一个文明,策略就是通过妖魔化,在意识形态上、媒体上、文化上,使对方变成妖魔。”   熊蕾说,美国存在着妖魔化中国的土壤,虽然美国媒体近来妖魔化中国的调子已经降低,但“一旦中美之间发生利害冲突,这些东西还会冒泡”。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首先是沟通。美国《科学》杂志是一本比较实事求是的杂志,但它有时也显露出因为对中国不了解而产生的无意识的偏见。不久前,中国政府颁布规定:停止外国公司向转基因技术发展和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领域投资。《科学》在有关报道中曾打算一开头就说,转基因技术对新世纪的中国农业有巨大作用,但中国却在建立贸易壁垒。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中国政府这么做主要考虑到生物安全的原因。经过熊蕾等人与《科学》的沟通,他们接受了中方的意见。熊蕾对此评价说:“要互相了解,不要只讲大道理。只要你有事实,有道理,那些愿意了解你的美国媒体是可以说服的。”


  另外就是媒体要练好内功。媒体自身要形成一整套的组织体系、新闻报道战略、新闻写作技巧,这样才有能力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贡献。 编辑/宋超
其实美国人是很可怜的,整天被政客和媒体当傻瓜愚弄,自己毫不知情还像白痴一样跟着他们瞎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