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在长征中的一个重大的战略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28:06
林彪在长征中的一个重大的战略贡献

长征中红军的战略方向有过多次改变:

黎平会议指出的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

遵义会议又提出了川西北,土城战役失败后放弃。

一渡赤水扎西会议后提出云贵川边。因滇军,川军夹击而放弃。

二渡赤水后提出赤化贵州,首先是黔北。鲁班场战斗失利后放弃。

四渡赤水后,眼光放在了黔西南。又因滇军先到而不可得。

在不断的选择,又因现实不断的放弃。

1935年4月16日,中革军委命令中央红军在17日完成北盘江的架设浮桥任务,并开始分左,右两路纵队渡江。

4月18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渡过北盘江,连克县城数座,打开了入滇通道。

1935年4月24日,红军一,三,五军团进入云南。

即使此时,中央领导仍然争取在贵州立足的最后努力。

4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在白水,曲靖地区作战的命令:“这一地区是战略机动的枢纽,背靠西北天险,便利于我们向东及向南(包括黔边及南盘江上游)作战”。

同日,中共中央向前线指挥员发出指示:
“最近时期将是我野战军同敌人决战争取胜利以转变战局的紧急关头,首先要在沾益,曲靖,白水地区内消灭滇军安旅,以我们全部的精力和体力去消灭万恶的敌人,一切牺牲为了目前决战的胜利,是我野战军全体指战员的唯一的铁的意志,在这意志之下,中央相信你们对于中央与军委所提出的意见,决不会妨害我们内部的团结一致与保障军委命令的坚决执行,这种上下的团结一致与军委命令的坚决执行是我们争取决战胜利的先决条件,中央坚信在目前的紧急关头,你们必须充分发扬你们的果敢机动与布尔什维克的坚定性,领导全体红色指战员奋勇杀敌,完成中央与军委给予你们的神圣的任务”。

指示中三次提到“决战”,两次提到“坚决执行”,两次提到“紧急关头”。

从这封指示中,可以看出当时围绕立足点问题,红军领导层内部出现的分歧和争论。可以感觉出来上上下下对长期找不到立足点,无根据地作战的焦灼。

这封指示无法落实。当时条件下,敌追击重兵陆续而来,立足未稳的红军要在滇东与敌决战以扭转战局,实际是不可能的。

在滇东创建根据地既不可能,回黔西之路又被堵住,那里是红军的落脚点呢?

4月25日晚,林彪致电中革军委:

“目前战略上已起重大变化。川,滇,黔,湘各敌及中央军各军正分路向昆明东北前进,阻我折回黔西,企图压缩歼灭我军于昆明东北之狭窄地域内。在目前形势下,我军已失去回黔北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开展局面。野战军应立即变更原定战略,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先敌占领东川,应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准备与四方面军汇合”。                                                                                

这是一封既非常重要及时,又相当大胆的电报。中央刚刚发出指示要前线指挥员不要争论,坚决执行军委命令,林彪就来电讲“已失去回黔北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开展局面”。与中央的两种设想唱对台戏;“应立即变更原定战略”;“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应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一句话内三个“应”,又颇有不敬之感。

林彪在电报中首先提出了“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进,准备与四方面军汇合”这条红军后来实际采取的路线。

电报用语虽然尖锐,但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方向,实具慧眼。

电报没有立即发挥作用,毛泽东还在考虑。

4月26日,红军一军团,五军团进至白水以西地区,担任后卫的三军团在白水以东遭敌机轰炸,伤亡300多人;27日,追敌与三军团十一团在白水激战,当日15时,红军放弃白水。

红军在滇东与追敌决战以扭转局面的设想就此搁浅。

别说决战,连足也未能立稳。

4月28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鲁口哨,水平子一带宿营地开会,研究的问题不再是滇东决战或返回黔西,而是北渡金沙江的行动部署了。

毛泽东通过实践,采纳了林彪的建议。

红军的战略方向再次出现重大转变。

林彪的建议对促使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战略目标的转移发挥了重大作用。

自江西出发就不断在寻找北上途径,一直走到西南边陲,终于找到了北上之路。

林彪在红军处于危难之时,提出战略建议,独具慧眼,功勋彪炳。

领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善提出建议,而在于善采纳建议。

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不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最好的凭据之一,就是在长征中的这一个关键时刻,毛泽东采纳了红军领导集体中林彪的最成熟和最深思熟虑的建议。






本文根据《中国军事史》,《长征记》和《长征史料汇编》等所写。林彪在长征中的一个重大的战略贡献

长征中红军的战略方向有过多次改变:

黎平会议指出的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

遵义会议又提出了川西北,土城战役失败后放弃。

一渡赤水扎西会议后提出云贵川边。因滇军,川军夹击而放弃。

二渡赤水后提出赤化贵州,首先是黔北。鲁班场战斗失利后放弃。

四渡赤水后,眼光放在了黔西南。又因滇军先到而不可得。

在不断的选择,又因现实不断的放弃。

1935年4月16日,中革军委命令中央红军在17日完成北盘江的架设浮桥任务,并开始分左,右两路纵队渡江。

4月18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渡过北盘江,连克县城数座,打开了入滇通道。

1935年4月24日,红军一,三,五军团进入云南。

即使此时,中央领导仍然争取在贵州立足的最后努力。

4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在白水,曲靖地区作战的命令:“这一地区是战略机动的枢纽,背靠西北天险,便利于我们向东及向南(包括黔边及南盘江上游)作战”。

同日,中共中央向前线指挥员发出指示:
“最近时期将是我野战军同敌人决战争取胜利以转变战局的紧急关头,首先要在沾益,曲靖,白水地区内消灭滇军安旅,以我们全部的精力和体力去消灭万恶的敌人,一切牺牲为了目前决战的胜利,是我野战军全体指战员的唯一的铁的意志,在这意志之下,中央相信你们对于中央与军委所提出的意见,决不会妨害我们内部的团结一致与保障军委命令的坚决执行,这种上下的团结一致与军委命令的坚决执行是我们争取决战胜利的先决条件,中央坚信在目前的紧急关头,你们必须充分发扬你们的果敢机动与布尔什维克的坚定性,领导全体红色指战员奋勇杀敌,完成中央与军委给予你们的神圣的任务”。

指示中三次提到“决战”,两次提到“坚决执行”,两次提到“紧急关头”。

从这封指示中,可以看出当时围绕立足点问题,红军领导层内部出现的分歧和争论。可以感觉出来上上下下对长期找不到立足点,无根据地作战的焦灼。

这封指示无法落实。当时条件下,敌追击重兵陆续而来,立足未稳的红军要在滇东与敌决战以扭转战局,实际是不可能的。

在滇东创建根据地既不可能,回黔西之路又被堵住,那里是红军的落脚点呢?

4月25日晚,林彪致电中革军委:

“目前战略上已起重大变化。川,滇,黔,湘各敌及中央军各军正分路向昆明东北前进,阻我折回黔西,企图压缩歼灭我军于昆明东北之狭窄地域内。在目前形势下,我军已失去回黔北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开展局面。野战军应立即变更原定战略,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先敌占领东川,应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准备与四方面军汇合”。                                                                                

这是一封既非常重要及时,又相当大胆的电报。中央刚刚发出指示要前线指挥员不要争论,坚决执行军委命令,林彪就来电讲“已失去回黔北可能,且无法在滇东开展局面”。与中央的两种设想唱对台戏;“应立即变更原定战略”;“应迅速脱离此不利形势”;“应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一句话内三个“应”,又颇有不敬之感。

林彪在电报中首先提出了“渡过金沙江入川,向川西北前进,准备与四方面军汇合”这条红军后来实际采取的路线。

电报用语虽然尖锐,但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方向,实具慧眼。

电报没有立即发挥作用,毛泽东还在考虑。

4月26日,红军一军团,五军团进至白水以西地区,担任后卫的三军团在白水以东遭敌机轰炸,伤亡300多人;27日,追敌与三军团十一团在白水激战,当日15时,红军放弃白水。

红军在滇东与追敌决战以扭转局面的设想就此搁浅。

别说决战,连足也未能立稳。

4月28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鲁口哨,水平子一带宿营地开会,研究的问题不再是滇东决战或返回黔西,而是北渡金沙江的行动部署了。

毛泽东通过实践,采纳了林彪的建议。

红军的战略方向再次出现重大转变。

林彪的建议对促使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战略目标的转移发挥了重大作用。

自江西出发就不断在寻找北上途径,一直走到西南边陲,终于找到了北上之路。

林彪在红军处于危难之时,提出战略建议,独具慧眼,功勋彪炳。

领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善提出建议,而在于善采纳建议。

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不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最好的凭据之一,就是在长征中的这一个关键时刻,毛泽东采纳了红军领导集体中林彪的最成熟和最深思熟虑的建议。






本文根据《中国军事史》,《长征记》和《长征史料汇编》等所写。
转贴
伟哉林总,战略家!
老林还是有一定水准的
林,战略家
抄的《狂飙歌》吧?
此人打仗还是很厉害,我是一贯比较佩服的。但是在政治斗争上,他离老毛还有很大的距离。
林总帅才,政治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