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国资研究中心:中国产业安全逾越警戒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23:37:08
2008年07月17日 16:04《瞭望》新闻周刊
保持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力,才能保证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到严重损害

“5·12”大地震,凸显出国家综合经济能力和经济调动能力的重要性。包括产业安全在内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保持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力,才能保证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到严重损害,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和动员能力,以备抵御外敌侵略、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如何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掌握国有经济应控制的领域,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

在全球化中确保经济安全

尽管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我国工业品出口的55%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7%以上由外资企业完成,其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上掌握在外企手中。

我国庞大工业的主体是处于全球中低端的“劳务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知识经济”。所谓“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实际上自由流动的只是全球逐利的资本,核心技术不可能向我们“流动”。只能靠以中国企业为主体、走奋发图强、自主创新的道路。

目前在稍有技术含量的领域,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在规模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大都不足以和跨国公司相比,如果完全暴露在严酷的国际竞争中,这些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未来希望的企业或产业,可能被外资挤垮或吞并(如我国的装备工业)。

后发展国家要发展自己的工业和科技,需要保持对战略性产业(企业)和支柱、命脉性行业的控制力。在目前的相关改革中,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者不应忽视国家战略的地位,淡化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概念。否则,只注重“招商引资”、“国退民进”,忘记了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将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7%;遵照“入世”承诺,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和配额,取消了多数行业合资企业外方参股的限额。近年来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到位700亿~800亿美元,我国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当前,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开放水平”的论述,有的部门或地方的干部并没有理解到位,还是沿用有偏差的“招商引资”增长思路。

从产业控制理论来看,外资和东道国对产业的控制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旦某一领域的外资在东道国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相对优势,则该国企业就将失去话语权。一国的产业安全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决过程。外资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如果足够大,其负面作用就可能集中凸显。

正视外资对我国战略产业的威胁

骨干国企所支撑的我国工业核心技术系统及其研发能力,是最具战略价值的经济造血细胞、军工基础和工业技术精华。

自从2000年底出现外资廉价兼并我骨干国企的狂潮,像西北轴承、大连电机、锦西化工机械、无锡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齿轮、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武汉锅炉厂、武汉机床厂、鸡西煤矿机械、佳木斯煤矿机械、沈阳凿岩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合肥变压器厂、山工机械等一长串大型骨干国企(其中很多是行业龙头及承担重要军工任务),连同其艰苦奋斗几十年形成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国家的巨额投入及宝贵的立国战略基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及研发机构,这些是新中国几十年工业建设自强奋斗的历史结晶,大都被外资收入囊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地方,大企业改制的基本路子,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青睐跨国公司前来并购,并规定除国有大煤矿外,不限制股权比例。其中一些重要的为武器装备配套的企业,也欢迎鼓励外商来参(控)股。可以说,这已经触及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底线。

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文件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而老工业基地的一些“主体”都是共和国的“长子”,几代人的心血,形成今天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基础。

像装备工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其生存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但是,近几年有的地方政府为加快“国企改制”进度,不惜将本地重要的装备类国企挂牌拍卖,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由此面临被外国公司吞并的境地:

西北轴承是我国重要的轴承制造企业,被德国FAG公司控制51%的股权。

原大连电机厂和电机二厂曾是我国最大、技术领先的电机企业,现已被外商绝对控股,对我国电机行业的技术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锦西化机是中国著名的化工设备生产基地,拥有一支通晓各国装置的技术型、专家型队伍,现已被西门子控股。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现已被美资控股。

武汉锅炉厂是我国从事工业锅炉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资产和能力集中于武锅股份(武锅B),现已被阿尔斯通控股。

占据我国工程机械头把交椅的“徐工机械”,限期“改制”被要求与美国凯雷谈判让其收购,一度引起社会关注,成为维护我国装备工业安全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听任国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我国工业的核心和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权。如果本土产业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就可能永远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低附加值位置,我国就可能由此受制于人。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将被侵蚀殆尽。

如果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那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将会失去对经济发展的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

所有发达国家的开放都不是自由开放,而是选择性地开放,其诀窍就是要别国无条件“自由化”以打开市场,而对自己的核心利益寸步不让。美国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敏感行业”实行最严格的控制机制,直至提交参众两院专委审查。俄罗斯规定数千家战略性企业及国家战略资源,决不允许外资染指。西方国家不拒绝国外公司到本国投资办厂,但都严守一个底线,就是不允许外方独资、合资企业占据自己产业的主导地位。显然,所谓国际的“自由竞争”原则都是以国家经济的核心利益的安全,作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的。

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严格保护国家民族重大利益的的底线。(文/高粱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国资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07月17日 16:04《瞭望》新闻周刊
保持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力,才能保证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到严重损害

“5·12”大地震,凸显出国家综合经济能力和经济调动能力的重要性。包括产业安全在内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保持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力,才能保证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到严重损害,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和动员能力,以备抵御外敌侵略、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如何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掌握国有经济应控制的领域,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

在全球化中确保经济安全

尽管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我国工业品出口的55%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7%以上由外资企业完成,其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上掌握在外企手中。

我国庞大工业的主体是处于全球中低端的“劳务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知识经济”。所谓“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实际上自由流动的只是全球逐利的资本,核心技术不可能向我们“流动”。只能靠以中国企业为主体、走奋发图强、自主创新的道路。

目前在稍有技术含量的领域,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在规模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大都不足以和跨国公司相比,如果完全暴露在严酷的国际竞争中,这些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未来希望的企业或产业,可能被外资挤垮或吞并(如我国的装备工业)。

后发展国家要发展自己的工业和科技,需要保持对战略性产业(企业)和支柱、命脉性行业的控制力。在目前的相关改革中,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者不应忽视国家战略的地位,淡化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概念。否则,只注重“招商引资”、“国退民进”,忘记了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将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7%;遵照“入世”承诺,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和配额,取消了多数行业合资企业外方参股的限额。近年来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到位700亿~800亿美元,我国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当前,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开放水平”的论述,有的部门或地方的干部并没有理解到位,还是沿用有偏差的“招商引资”增长思路。

从产业控制理论来看,外资和东道国对产业的控制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旦某一领域的外资在东道国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相对优势,则该国企业就将失去话语权。一国的产业安全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决过程。外资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如果足够大,其负面作用就可能集中凸显。

正视外资对我国战略产业的威胁

骨干国企所支撑的我国工业核心技术系统及其研发能力,是最具战略价值的经济造血细胞、军工基础和工业技术精华。

自从2000年底出现外资廉价兼并我骨干国企的狂潮,像西北轴承、大连电机、锦西化工机械、无锡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齿轮、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武汉锅炉厂、武汉机床厂、鸡西煤矿机械、佳木斯煤矿机械、沈阳凿岩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合肥变压器厂、山工机械等一长串大型骨干国企(其中很多是行业龙头及承担重要军工任务),连同其艰苦奋斗几十年形成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国家的巨额投入及宝贵的立国战略基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及研发机构,这些是新中国几十年工业建设自强奋斗的历史结晶,大都被外资收入囊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地方,大企业改制的基本路子,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青睐跨国公司前来并购,并规定除国有大煤矿外,不限制股权比例。其中一些重要的为武器装备配套的企业,也欢迎鼓励外商来参(控)股。可以说,这已经触及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底线。

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文件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而老工业基地的一些“主体”都是共和国的“长子”,几代人的心血,形成今天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基础。

像装备工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其生存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但是,近几年有的地方政府为加快“国企改制”进度,不惜将本地重要的装备类国企挂牌拍卖,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由此面临被外国公司吞并的境地:

西北轴承是我国重要的轴承制造企业,被德国FAG公司控制51%的股权。

原大连电机厂和电机二厂曾是我国最大、技术领先的电机企业,现已被外商绝对控股,对我国电机行业的技术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锦西化机是中国著名的化工设备生产基地,拥有一支通晓各国装置的技术型、专家型队伍,现已被西门子控股。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现已被美资控股。

武汉锅炉厂是我国从事工业锅炉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资产和能力集中于武锅股份(武锅B),现已被阿尔斯通控股。

占据我国工程机械头把交椅的“徐工机械”,限期“改制”被要求与美国凯雷谈判让其收购,一度引起社会关注,成为维护我国装备工业安全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听任国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我国工业的核心和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权。如果本土产业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就可能永远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低附加值位置,我国就可能由此受制于人。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将被侵蚀殆尽。

如果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那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将会失去对经济发展的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

所有发达国家的开放都不是自由开放,而是选择性地开放,其诀窍就是要别国无条件“自由化”以打开市场,而对自己的核心利益寸步不让。美国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敏感行业”实行最严格的控制机制,直至提交参众两院专委审查。俄罗斯规定数千家战略性企业及国家战略资源,决不允许外资染指。西方国家不拒绝国外公司到本国投资办厂,但都严守一个底线,就是不允许外方独资、合资企业占据自己产业的主导地位。显然,所谓国际的“自由竞争”原则都是以国家经济的核心利益的安全,作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的。

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严格保护国家民族重大利益的的底线。(文/高粱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国资研究中心主任)
《瞭望》: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数量井喷 危及产业安全2008年07月17日 16:05《瞭望》新闻周刊【大 中 小】 【打印】据中国产业安全中心发布的“2006/2007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指出,最近几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外资不但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并且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转向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

外资并购迅猛增长背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未如预期,而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相当一部分市场和原创品牌被外资掌控或取代,国内企业对产业的控制力受到削弱。

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控制力的削弱在于:

首先,外资可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

其次,压缩了民族经济生存空间。特别是在能源、基本原材料、交通等基础产业和金融、流通等关键行业,外资市场控制率过高,将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第三,妨碍民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使之在重要产品和关键技术上有可能长期受制于人。如果我国的一些关键装备部门如轴承、齿轮的骨干企业被外资并购,甚至还有可能对我们的国防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在实践中,并购后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大大减少。

外资对技术有强烈控制意识,并会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外溢。东道国通过示范和模仿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也正在增加。

现实情况说明,外国跨国公司投入或转让给我们的大多是所谓“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往往是属于二三流甚至是已经过时的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是很少在我国转让或投入的。

另一方面,国内受资方企业由于过于依赖外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开发的现成技术,自主开发动力不足,因而对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并未能发挥太大的作用。不仅如此,我国有些企业尽管花费大量时间、资金,已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技术,但由于被外资并购,很快就被外资的技术所代替,随之而来的自主技术创新的力量也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了。长此以往,我国的技术空心化将会越来越严重。

同时,跨国公司并购后会排挤和打压东道国本土品牌。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挑战西方跨国公司业已构成的全球市场品牌格局,在与这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很容易受到它们品牌的打压。

在开放的全球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得不接受跨国公司的所谓全球化分工安排,放弃自主品牌,长期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贴牌加工,或者长期作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艰难地寻找和填补市场缝隙。而那些具备成长潜力或可能对西方发达国家构成竞争威胁的企业或品牌,又往往容易成为西方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文/蒋志敏 李孟刚 作者单位: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中心)
这种事依赖政府的掌握。政府本身不在乎的话,那就没办法了。美国政府在这种敏感问题上面从来不马虎。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7-17 17:55 发表
这种事依赖政府的掌握。政府本身不在乎的话,那就没办法了。美国政府在这种敏感问题上面从来不马虎。


T G眼里只有自家的孩子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这样下去,早晚一天执政党的位子给丢了
我送TG一句话,"自掘坟墓"
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GDP增长才能升官,产业不安全又不会撤职。
:handshake
原帖由 yh868 于 2008-7-17 20:47 发表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这样下去,早晚一天执政党的位子给丢了
我送TG一句话,"自掘坟墓"

: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