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突袭苏联中方获情报 苏联忽视损失惨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13:15
2008年06月18日 10:29环球时报
双重身份获得军事秘密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苏联大片领土被德军占领,损失惨重。其实,苏联在这之前已经获知了相当多的相关信息,其中也有中国人提供的情报,但遗憾的是斯大林并没有重视。获取德国进攻苏联情报的这名中国人叫阎宝航。阎宝航原来是张学良麾下的一名高级幕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随东北军进入关内。
1931年9月27日,阎宝航、卢广绩、高崇民、王化一等人发起组织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东北各界流亡人士聚集在这里,共谋民众抗日救国之策。在长期的抗日活动中,阎宝航目睹了国家的混乱和国民党的腐败,逐步看清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面目,决心另谋出路。1936年西安事变时,阎宝航向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亲自批准他入党,并要求他不要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继续以东北爱国人士的身份,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在国民党上层中开展工作。一次,与国民党高层来往密切的阎宝航,偶然得知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国民党高官桂永清说德国要进攻苏联。阎宝航十分吃惊,于是通过各种途径从桂永清那里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蒋介石一向崇拜德国的法西斯主义,而德国纳粹政府也在军事上积极支持蒋介石。蒋介石还亲自给希特勒写信,感谢希特勒对自己的帮助。1941年的一天,驻德武官桂永清在柏林与德国军官聊天,谈到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问题难以解决,那个德国军官随口吹牛:中国问题好解决,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就全解决了。阎宝航对这个重大消息十分重视,立即向周恩来汇报。中共中央当即决定,马上将这个绝密情报向苏联通报。
忽视情报,苏联损失惨重
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始终不相信纳粹德国会这么快对苏联发起进攻,他一直认为德国对苏作战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只要德国没有结束同英国的战争,就不会同时在两线作战。
1941年4月初,英国首相丘吉尔给斯大林发来一份电报,提醒他德国即将向苏联发动进攻,斯大林不信。5月,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向当时在莫斯科的苏联驻德国大使弗·杰卡诺佐夫直言不讳地透露了德国准备进攻苏联的消息,甚至说出了进攻的详细日期。弗·杰卡诺佐夫马上将消息上报。
同一天,斯大林把政治局委员们召来,把舒伦堡的警告对他们说了,但他认为这是希特勒在吓唬人。6月16日,一份“德国进攻苏联准备就绪,只待时日”的情报送到了斯大林面前,斯大林竟然在上面批道:“让呈送这份情报的谍报员见鬼去吧。”此时,他突然又接到周恩来发来的电报。综合这些情报,斯大林意识到事态紧急,马上下了紧急动员令,但为时已晚,一切都已处于被动中。
几十年后俄方向中方情报人员授勋
德军如期对苏联发起进攻后,斯大林特意给中国共产党发了一封感谢电报:“感谢你们提供了德国进攻的情报,使苏联提早进入战备。”这是战争期间斯大林给中共发出的惟一一封感谢电报。1995年,俄罗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授勋。领取勋章的名单中,就有中国人阎宝航。叶利钦还特意指定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向阎宝航授勋。2008年06月18日 10:29环球时报
双重身份获得军事秘密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苏联大片领土被德军占领,损失惨重。其实,苏联在这之前已经获知了相当多的相关信息,其中也有中国人提供的情报,但遗憾的是斯大林并没有重视。获取德国进攻苏联情报的这名中国人叫阎宝航。阎宝航原来是张学良麾下的一名高级幕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随东北军进入关内。
1931年9月27日,阎宝航、卢广绩、高崇民、王化一等人发起组织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东北各界流亡人士聚集在这里,共谋民众抗日救国之策。在长期的抗日活动中,阎宝航目睹了国家的混乱和国民党的腐败,逐步看清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面目,决心另谋出路。1936年西安事变时,阎宝航向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亲自批准他入党,并要求他不要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继续以东北爱国人士的身份,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在国民党上层中开展工作。一次,与国民党高层来往密切的阎宝航,偶然得知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国民党高官桂永清说德国要进攻苏联。阎宝航十分吃惊,于是通过各种途径从桂永清那里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蒋介石一向崇拜德国的法西斯主义,而德国纳粹政府也在军事上积极支持蒋介石。蒋介石还亲自给希特勒写信,感谢希特勒对自己的帮助。1941年的一天,驻德武官桂永清在柏林与德国军官聊天,谈到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问题难以解决,那个德国军官随口吹牛:中国问题好解决,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就全解决了。阎宝航对这个重大消息十分重视,立即向周恩来汇报。中共中央当即决定,马上将这个绝密情报向苏联通报。
忽视情报,苏联损失惨重
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始终不相信纳粹德国会这么快对苏联发起进攻,他一直认为德国对苏作战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只要德国没有结束同英国的战争,就不会同时在两线作战。
1941年4月初,英国首相丘吉尔给斯大林发来一份电报,提醒他德国即将向苏联发动进攻,斯大林不信。5月,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向当时在莫斯科的苏联驻德国大使弗·杰卡诺佐夫直言不讳地透露了德国准备进攻苏联的消息,甚至说出了进攻的详细日期。弗·杰卡诺佐夫马上将消息上报。
同一天,斯大林把政治局委员们召来,把舒伦堡的警告对他们说了,但他认为这是希特勒在吓唬人。6月16日,一份“德国进攻苏联准备就绪,只待时日”的情报送到了斯大林面前,斯大林竟然在上面批道:“让呈送这份情报的谍报员见鬼去吧。”此时,他突然又接到周恩来发来的电报。综合这些情报,斯大林意识到事态紧急,马上下了紧急动员令,但为时已晚,一切都已处于被动中。
几十年后俄方向中方情报人员授勋
德军如期对苏联发起进攻后,斯大林特意给中国共产党发了一封感谢电报:“感谢你们提供了德国进攻的情报,使苏联提早进入战备。”这是战争期间斯大林给中共发出的惟一一封感谢电报。1995年,俄罗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授勋。领取勋章的名单中,就有中国人阎宝航。叶利钦还特意指定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向阎宝航授勋。
原来佐尔格可以彻底无视了
历史的诡异就在于此。明明事先已经得到情报,但最后仍让对手偷袭得手。

苏德战争的前半阶段德军打得相当漂亮、经典。
一个德国军官随口吹牛的话可以当作准确的情报的话,斯大林同志也就可以下岗了;P
《莫斯科保卫战》开场就是朱可夫和巴甫洛夫争论西方方面军防御作战的战役推演……
]]
主要原因是大胡子不相信小胡子会对东方的中国与日本说实话吧,阎宝航,佐尔格基本都是亚洲方向的,小胡子为了在亚洲产生利于自己的改变骗中日是十分可能的
看过一个文章,说苏联情报局没有发现欧洲羊肉跌价,也没有发现抗冻润滑油短缺,因此断定德国没有做好侵略苏联的准备.
是不是真的啊?
原帖由 dark_knight 于 2008-6-18 16:58 发表
《莫斯科保卫战》开场就是朱可夫和巴甫洛夫争论西方方面军防御作战的战役推演……



呵呵。苏联方面拍摄的《莫斯科保卫战》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有可能。当时德国上至最高统帅部,下至普通士兵,都没有想到战争会拖延进入冬季。德军的伤亡在11月份以后明显增多,且多数是受寒受冻而伤亡。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6-18 15:09 发表
原来佐尔格可以彻底无视了

斯大林对佐尔格长期没有暴露,有一定的怀疑,所以并没有完全相信佐尔格的情报。但通过其他公开渠道收集的情报表明德国还没有做好冬季战争的准备,所以综合各方面情况得出的结论就是德军还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但他本人并没有对德国有任何的幻想,战争开始后一些军的指挥官,违令拆开密件,发现内容都是进攻德国的。
再加上加固通往边境的道路桥梁,在部分地区开始扫雷,都表明斯大林本想主动出击。他用传统的思维考虑战争,完全没有想到德国使用了“闪击战”这一先进的战役方式。
  德国之所以没有进行冬季战争的准备,一方面是希特勒对闪击战的信心,另外一方面就是保密的需要。
中央10套还报道过中国人破获日本偷袭珍珠港:D
呵呵。本意可能是想增强民族自豪感。



个人觉得1941年虽然德国重拳击中苏联,但是在当年12月至次年(1942年)4月,苏军竟然还能够反扑,其战斗力相当顽强。
原帖由 点水族 于 2008-6-19 11:43 发表

斯大林对佐尔格长期没有暴露,有一定的怀疑,所以并没有完全相信佐尔格的情报。但通过其他公开渠道收集的情报表明德国还没有做好冬季战争的准备,所以综合各方面情况得出的结论就是德军还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但他 ...

对不起,关于苏联主动进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您上述的迹象没有任何实证可以证明苏军的进攻意图,尤其是所谓的进攻命令更是无稽之谈。
原帖由 点水族 于 2008-6-19 11:44 发表
  德国之所以没有进行冬季战争的准备,一方面是希特勒对闪击战的信心,另外一方面就是保密的需要。

非常不幸的是德国人并非是傻子,其实当时仓库中冬季物资是相当丰富,关键是由于希特勒的固执导致这些物资无人敢提出向前运输,等到天气突然恶劣再想办法已经来不及了,另外41年的冬天来得早而且还特别冷。
靠着德国那薄弱的后勤……运送弹药粮草自然会比冬季衣物重要……麻烦就是只能运一样……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6-19 17:25 发表

非常不幸的是德国人并非是傻子,其实当时仓库中冬季物资是相当丰富,关键是由于希特勒的固执导致这些物资无人敢提出向前运输,等到天气突然恶劣再想办法已经来不及了,另外41年的冬天来得早而且还特别冷。



那年的冬天是(当时)14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6-19 17:25 发表

非常不幸的是德国人并非是傻子,其实当时仓库中冬季物资是相当丰富,关键是由于希特勒的固执导致这些物资无人敢提出向前运输,等到天气突然恶劣再想办法已经来不及了,另外41年的冬天来得早而且还特别冷。

希特勒一直很在意冬装的是,但后勤部长却忽悠了他,口口声声冬装已经运上前线其实都堆在库房里,因为它们要给其他物资让位。
德军在希特勒不准后退的命令之下,在那个冬天奇迹般的顶住了苏军的攻势。

但从此,希特勒就更不准德军后退一步,而德军也就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
原帖由 巴格拉季昂 于 2008-6-19 12:55 发表
中央10套还报道过中国人破获日本偷袭珍珠港:D

-----------------------------------------------
我也听说过。
不是说是军统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
原帖由 巴格拉季昂 于 2008-6-19 12:55 发表
中央10套还报道过中国人破获日本偷袭珍珠港:D

到底是美国麻痹大意,还是刻意忽略情报以苦肉计换取民众支持正式参战?:D
德国驻华武官在重庆社交场合,曾故意放出德将侵苏的情报.意在扰乱苏联情报机关的判断.大概就是这件事的张冠李戴.
"当苏联收到大量的德将侵苏的情报,包括最不可能得到这类情报的中国.斯大林将其斥之为西方的阴谋挑拨."----<苏德战争>
实际上我们是帮了倒忙.:L
这才历史的精彩处。
吹牛总是容易的
对听说过那个关于羊肉价格,看出没有储备润滑油的情报。
苏军西线一直在做战备,但是一直是防御进攻的战备。德国人也知道苏联人在战备,但是德国人在等待苏联人疲惫的时机。用莫洛托夫的话说,苏军西线的战备等候的时间太久了,结果人员开始松懈大意。
苏联事先就已经制定了工业向东线转移的计划,但是东线开始反而不太平。等东线太平了,又不想立刻转移。就像知道这个地方5年之内要地震了,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转移。转移的耗费是很大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走。结果就在刚打算开始转移的时候,德国人开始进攻了。这是莫洛托夫的看法。他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苏联只能处在某种被动的地位:你知道敌人要打你,但是你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开始打你;你准备要打架,但是对方一直不动,耗着你,等你瞌睡的时候再动手。而你总有瞌睡的时候,军队总有人困马乏的时候。
那应该只是莫洛托夫的托辞。

1940年德军在西线作战,怎么可能进攻苏联?1941年德军在东南欧行动,苏联却降低了警惕。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6-27 13:35 发表
那应该只是莫洛托夫的托辞。

1940年德军在西线作战,怎么可能进攻苏联?1941年德军在东南欧行动,苏联却降低了警惕。


也许。
苏联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土辽阔,人口不少抗击打能力特别强。举例来说,从1941年6月22日至7月第,德军中路(包克统帅)已经歼灭250万苏军。这个数字放在英、法任意一国,都是毁灭性的。

台风战役从10月2日开始,短短三周,德军就歼灭67万苏军,可是苏联的后备力量仍源源不断而来,令德军傻眼。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8-6-27 12:47 发表
苏军西线一直在做战备,但是一直是防御进攻的战备。德国人也知道苏联人在战备,但是德国人在等待苏联人疲惫的时机。用莫洛托夫的话说,苏军西线的战备等候的时间太久了,结果人员开始松懈大意。
苏联事先就已经制定 ...

不对,从大清洗开始后由于主张进攻的高级将领尤其是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提出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被处死,导致在红军内对于先发制人的作战理论成为禁区,同时斯大林虽然也预见到了与德国一战不可避免,但是他认为通过外交努力以及对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罗马尼亚的一系列领土的获得极大的加强了苏联西部边界的纵深和军事力量的强化,是可以推迟或阻止德国的战争冒险。同时由于斯大林的基调---社会主义是不会主动侵略别国的等等加之苏德协议的签订,导致苏联党和军队的思想混乱。因此上述种种得出的结果是,当时苏军总的战略思想还是属于一战的,就是利用边境强有力的筑垒地区迟缓和消耗德军,然后利用后方赶来的有力的预备队将德军粉碎并攻入对方领土。所以当时40-41年的边境地区的军事设施的强化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而不是为了进攻做准备。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6-30 13:04 发表
苏联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土辽阔,人口不少抗击打能力特别强。举例来说,从1941年6月22日至7月第,德军中路(包克统帅)已经歼灭250万苏军。这个数字放在英、法任意一国,都是毁灭性的。

台风战役从10月2日开始,短短 ...

可是同样德军也已经损失20W以上,同样是无法接受的。
毛子的王牌,空间换时间,这东西是无敌的
苏联的国土资源优势明显,其欧洲部分从西向东,如瓶颈一般张开,德军越往东,其正面战场越开阔。这一点在德军进攻中也许不明显,但是在德军防守时往往是致命的——因为每公里正面战线上可投入的防御士兵实在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