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耀中国”的冷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9:44:18
任 韧  发布于:2008-04-20 02:30
我不相信抵制家乐福会发展成一场全民反西方运动,也不相信msn挂红心就表达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相反,我相信如果满屋子人里只有A、B、C……在说话,而且越来越大声;而L、M、N……不管开始出于任何原因保持缄默,结果都将令自己成为意见少数,前者的声音将充斥屋内每个角落,成为意见主流。这个大众传播学意义上的“沉默螺旋”,时时处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演。而这一次,你、我、他,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用和平、合法和力所能及的方式,一点一滴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在努力阻止又一个螺旋的形成。



    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无奈、憋屈甚至痛苦的,因为我们如此真切感受到偏见的强大和敌意的弥散,感受到国际信息秩序的严重倾斜和有理无处诉的话语权缺失,感受到在一波波反华声浪中多数国家的冷漠和沉默。我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中国民间的声音,所幸的是,这些声音目前为止依旧冷静平和。



    请不要惊异于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事务报道中,所流露出那些近乎一致的傲慢和偏执;也不要疑惑于被标榜“公正、平衡、反复求证”的新闻报道原则,遭到似乎明显和有意的丢弃。亨廷顿在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早为此提供了答案:他预言未来世界大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冲突,“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具对抗性。……据说,在中国领导人和学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广泛的看法:‘美国正企图在领土上分裂中国,在政治上颠覆中国,在战略上遏制中国,在经济上挫败中国’。 所有这些指控都是有证据的。”



    在他看来,由于反差强烈的世界观,相互竞争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对立的政治体制,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



    作为千年儒教思想浸洗下的中国人,我们可能无法认同亨廷顿关于中西文明“对抗性”的根源解释,也无法从先人对“英”国、“法”国、“美”国这些美好词汇的翻译中看出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恶意。但可悲的是,由于亨廷顿教授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文明冲突论”成为西方政界和学界对中国认识的理论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西方媒体和政府的对华基调。



    这样的现实,没有一厢情愿的“世代友好”和温情脉脉的“宾主言欢”。因为“文明冲突”,所以鲜有“共同利益”;也因为“利益冲突”,反过来更相信“文明冲突”。这就是西方媒体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无论怎样克制忍耐、“韬光养晦”,都会成为指责焦点的原因。



    这样的现实,也是法国总统萨科齐上任伊始访问中国,带回200亿欧元订单大礼,而奥运圣火传递中巴黎却成为中国最受辱一站,使所有华人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的原因。



    这样的现实,可笑、可悲吗?这样的逻辑,荒谬、短视吗?不要怀疑自己的判断,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翻云覆雨的利益之争,背信弃义的剧情演绎,活生生一如莎士比亚戏剧。看不惯,只是我们还没调整好竞争心态;要改变,我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无关世界大同,无关寰宇博爱,只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始终相信,爱国无罪,所有爱国初衷都是纯洁高尚的。对那些“鄙视在msn上挂红心的人”,嘲笑国人“廉价”爱国,谆谆教导国人不该抵制“藏独支持者”的“民族精英们”,我也将回以自己的抵制。



    这就好比你已经不爱一个人,无论他如何苦难心碎,大可无动于衷,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才是唯一。冷漠的心田只能培植出残忍和狭隘的国民性,而爱国的火苗只要还在燃烧,就是中国最可贵和值得珍惜的财富。



    所要警惕的,是爱国走向极端。朋友千曲百折采访到一群中国黑客,这些人,原本计划发动一场针对CNN的网络攻击。“你看CNN的防火墙够强,访问量够大吧,我们不出三小时就可以让它服务器瘫痪,”朋友引述其中一人的话,我心中一沉。



      CNN在报道西藏骚乱图片上的移花接木,和报道圣火传递中主持人对中国人蓄意侮辱,已经使它理屈词穷,道义失败,而这群中国黑客的攻击计划如果成功,将会给CNN极好的翻身机会,“网络恐怖主义”、“攻击者具有军方背景”等等帽子恐怕早已准备好,而且这一次,同样不需事实依据。



    我相信,这些可能的“黑客”只是愤怒的普通公民,只不过选择了极端的爱国方式。因为如果有所谓“军方背景”,接受媒体采访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这样的“爱国”,这样发出声音的方式,只会给中国添麻烦,却并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不管是否情愿,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只能按国际认可的游戏规则来玩,而来自民间的理性表达,向来是规则中重要一环。就像4月20日的全球华人散步,用和平方式表达诉求,已是西方媒体无法忽视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只有“更快、更高、更强”,才是对西方一些国家大肆侮辱、极力看衰北京奥运的最好回应。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03619.html任 韧  发布于:2008-04-20 02:30
我不相信抵制家乐福会发展成一场全民反西方运动,也不相信msn挂红心就表达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相反,我相信如果满屋子人里只有A、B、C……在说话,而且越来越大声;而L、M、N……不管开始出于任何原因保持缄默,结果都将令自己成为意见少数,前者的声音将充斥屋内每个角落,成为意见主流。这个大众传播学意义上的“沉默螺旋”,时时处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演。而这一次,你、我、他,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用和平、合法和力所能及的方式,一点一滴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在努力阻止又一个螺旋的形成。



    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无奈、憋屈甚至痛苦的,因为我们如此真切感受到偏见的强大和敌意的弥散,感受到国际信息秩序的严重倾斜和有理无处诉的话语权缺失,感受到在一波波反华声浪中多数国家的冷漠和沉默。我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中国民间的声音,所幸的是,这些声音目前为止依旧冷静平和。



    请不要惊异于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事务报道中,所流露出那些近乎一致的傲慢和偏执;也不要疑惑于被标榜“公正、平衡、反复求证”的新闻报道原则,遭到似乎明显和有意的丢弃。亨廷顿在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早为此提供了答案:他预言未来世界大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冲突,“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具对抗性。……据说,在中国领导人和学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广泛的看法:‘美国正企图在领土上分裂中国,在政治上颠覆中国,在战略上遏制中国,在经济上挫败中国’。 所有这些指控都是有证据的。”



    在他看来,由于反差强烈的世界观,相互竞争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对立的政治体制,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



    作为千年儒教思想浸洗下的中国人,我们可能无法认同亨廷顿关于中西文明“对抗性”的根源解释,也无法从先人对“英”国、“法”国、“美”国这些美好词汇的翻译中看出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恶意。但可悲的是,由于亨廷顿教授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文明冲突论”成为西方政界和学界对中国认识的理论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西方媒体和政府的对华基调。



    这样的现实,没有一厢情愿的“世代友好”和温情脉脉的“宾主言欢”。因为“文明冲突”,所以鲜有“共同利益”;也因为“利益冲突”,反过来更相信“文明冲突”。这就是西方媒体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无论怎样克制忍耐、“韬光养晦”,都会成为指责焦点的原因。



    这样的现实,也是法国总统萨科齐上任伊始访问中国,带回200亿欧元订单大礼,而奥运圣火传递中巴黎却成为中国最受辱一站,使所有华人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的原因。



    这样的现实,可笑、可悲吗?这样的逻辑,荒谬、短视吗?不要怀疑自己的判断,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翻云覆雨的利益之争,背信弃义的剧情演绎,活生生一如莎士比亚戏剧。看不惯,只是我们还没调整好竞争心态;要改变,我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无关世界大同,无关寰宇博爱,只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始终相信,爱国无罪,所有爱国初衷都是纯洁高尚的。对那些“鄙视在msn上挂红心的人”,嘲笑国人“廉价”爱国,谆谆教导国人不该抵制“藏独支持者”的“民族精英们”,我也将回以自己的抵制。



    这就好比你已经不爱一个人,无论他如何苦难心碎,大可无动于衷,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才是唯一。冷漠的心田只能培植出残忍和狭隘的国民性,而爱国的火苗只要还在燃烧,就是中国最可贵和值得珍惜的财富。



    所要警惕的,是爱国走向极端。朋友千曲百折采访到一群中国黑客,这些人,原本计划发动一场针对CNN的网络攻击。“你看CNN的防火墙够强,访问量够大吧,我们不出三小时就可以让它服务器瘫痪,”朋友引述其中一人的话,我心中一沉。



      CNN在报道西藏骚乱图片上的移花接木,和报道圣火传递中主持人对中国人蓄意侮辱,已经使它理屈词穷,道义失败,而这群中国黑客的攻击计划如果成功,将会给CNN极好的翻身机会,“网络恐怖主义”、“攻击者具有军方背景”等等帽子恐怕早已准备好,而且这一次,同样不需事实依据。



    我相信,这些可能的“黑客”只是愤怒的普通公民,只不过选择了极端的爱国方式。因为如果有所谓“军方背景”,接受媒体采访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这样的“爱国”,这样发出声音的方式,只会给中国添麻烦,却并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不管是否情愿,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只能按国际认可的游戏规则来玩,而来自民间的理性表达,向来是规则中重要一环。就像4月20日的全球华人散步,用和平方式表达诉求,已是西方媒体无法忽视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只有“更快、更高、更强”,才是对西方一些国家大肆侮辱、极力看衰北京奥运的最好回应。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0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