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帝国的沉沦与复兴,伟大的博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9:36:43
作者:强国硬派

  序:文明角逐
  
  
    
    以预言911事件而享誉学界的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反复强调,21世纪的世界将会是中美,或者说是普世的西方文明,与传统的文明中华文明之间的博弈,而学界一直有人类终将走向大同世界的观点。而走向大同世界的前夕,必将有一场两个文明之间的较量,或称博弈。
    
    就如枪的诞生几乎终结了中世纪骑士之间血刃的决斗,核武器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说,终结了世界大国之间的残酷战争。
    
    1945年以后的世界,和平成为主题,随着大国战争的代价越来越大,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分,越来越彼此利益相关,似乎,战争已经远离我们了,或者至少,如1战2战类似的为了达到全球国家实力均衡的战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敢犯大汉者,虽远必诛!!!这是东方帝国奠定其人类历史上地位时,给全世界的声明。从此,这个帝国,成其为人类历史最伟大帝国近2000年之久。
    
    明成祖时代,郑和的船队,仍旧追寻着祖先的足迹,踏遍他能够到达了世界任何有文明的角落,甚至到了美洲西海岸,和绕过非洲好望角,为什么他的巨船没有驶过几内亚弯,绕过利比里亚,最终到达欧洲,实现东西方的真正碰撞???据可考证的原因是,当郑和的船队行得越远时,发现到达地的文明越落后与野蛮,从此,这个东方最伟大帝国的君主与臣民,都开始了导致其继承者大清在1840年以后食下痛苦后果的一个偏见:离这个全球唯一中央王国越远的地方,必然越落后与野蛮。
    
    成祖时,向我帝国朝贡的直接与间接附属国大大小小达到了100个之多,几乎占了当时世界所有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
    
    1823年,当这个古老帝国成其转折点或称宿命的道光皇帝,刚接过大清国的玉玺不久,在20000远里的西方,这个世界将来的主宰,在仅建国40多年之际,发表了震动世界的门罗宣言。宣称了整个美洲大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讨论中美的问题,必须说开去,毕竟,美国仅仅是一个200多年历史的国度,而中国呢,以历史见长,我们怎么找到可比性?
    
    16世纪开始,联合省,既荷兰,与西班牙为支撑的欧洲霸主哈布斯堡家族,展开了断断续续的,长达140年的战争。这场连绵的争斗,几乎席卷了所有西欧的国家,或者一些小公国。包括刚开化的英国,或者早在1580年代就被西班牙兼并的葡萄牙。以维护天主教为借口的侵略最终使得整个欧洲精疲力尽。到17世纪中期,演变成为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民族战争。
    
    欧陆超级大国哈布斯堡西班牙,终于在全欧洲的围堵下,落下其最后光荣的帷幕,太阳王统治下的法兰西,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征程,波旁王朝总是那么不幸,与其衣钵传人那个科西嘉岛上的雄狮一样,太阳王折腾光了60万法兰西领土上的家底,却换来国家的进一步衰落。
    
    而这个时候,马汉的海权学说中歌颂着的那个帝国,接替了哈布斯堡与海上马车夫,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事实上,没有使命感的征服者是失败的,或者,使命感背离历史车轮的征服者是失败的,无论其征服成败与否,所以哈布斯堡家族也好,路易十四也好,都不是成功的征服者,而拿破仑,却虽败犹荣,最起码,大革命的产子,带给全欧洲的是大革命的火焰,可以说,欧洲的成功,与拿破仑的推动,几乎是紧密相连的。就如古罗马的成功,建立在亚历山大的远征的基础上一样。
    
    只可惜,过强的使命感往往会带给人过于天真的政治眼光,拿破仑居然天真到以为自己和俄国皇帝亚历山大已经成为可以缔结联盟的朋友,盲目的信任,俄国恶劣的天气,惠灵顿的机智,终于葬送了这头雄狮。
    
    一战又二战,崛起的德国,步了法国路易十四与拿破仑的后尘,甚至可以说,几乎就是其翻版。
    
    有人会说,若是没有那个海上的国家英国,恐怕欧洲已经被统一过多少次了,其实我也是这么想。
    
    然后会有人反驳我:东方有日本,为什么大陆却能长期保持大一统,那么我只能说,东方文明的发展要先,那个时候已经是大一统,而同时,日本还是多毛的阿伊努土著捕鱼为生的年月。
    
    西方没有大一统过吗???那么凯撒和奥古斯都做的是什么???可惜,在我看来,仅仅想要西方之大一统,那还不够成现代国家的使命感。虽然说拿破仑曾特地到过罗马。
    
    有人说,整个欧洲的近现代史,就是从林法则的真实写照,我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最起码,在殖民地盛行之前,不是那样,在我看来,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是食肉动物,而非食草动物。而无论140年战争,还是80年战争,还是7年战争,还是拿破仑战争,甚至1战2战,其主要原因并否争夺殖民地,而往往是一种崛起的大国对想要打破旧有的均衡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以日本的全亚洲侵略战争类比。
  
  
  
  
  第一章:列强及中日道路
  
  
  
    
    1853年后,美国敲开了日本的大门,已经老朽的德川幕府不堪重负,在全民的催促和排斥声中将权位交还天皇,在得知昔日的老大帝国于1842和1860年代接连受到西方人的羞辱的时候,这个忧患的国度终于醒悟,把中国人早在20年前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真正贯彻到每一个普通国民的血统中,从此日本走上了自强发展的道路。并且已经开始在思想里栽种了把西方人赶出亚洲的萌芽。
    
    有人还会说,1894年的战争,有太多机缘巧合的因素,会说,假如历史可以重来,假如怎样怎样,假如如何如何,我只能说或许吧,若是百日维新时没有慈禧,或许中国可以走上与日本同样的道理,仅仅是或许。我不敢奢想。而事实呢???
    
    事实是,当时的中国,建造的铁路经常被挖走,因为触动了百姓祖先的安息,被挖走甚至运送到台湾,电线杆,被连根拔起。
    
    大凡中国的改革,从贞观之治,到王安石变法,甚至到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其成败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也就是首要因素,需要真正当权者的有力支持,大家可以参照武则天复兴佛教。也需要有切实的民众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而我们看到末路的满清,除了当权者遮遮掩掩之外,普通老百姓更没有唤起改革的意识。而这两者的发生,几乎在日本,都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所以当1894年,当大清国按照其对周边附属国一贯做法,派袁世凯进入朝鲜协助闵成皇后抗击日军。日本终于又按照其固有模式,对中国不宣而战。
    
    当时其实很多西方的观察家觉得日本这样做是一个冒险,他们要的多半是贸易口岸和更优惠的贸易条件,而不是要征服中国,当时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仍然觉得这个沉睡的帝国是一个巨大的对手,不敢怠慢其战争潜力。
    
    而比西方更了解中国的日本,却看得更深入,看得更仔细,在他们看来,这个帝国老去了,他的光芒照耀了2000年之久,这个时候已经腐朽和暗然失色,该取代他来领导亚洲了!
    
    这一仗,或许是所有中国人心中隐藏的痛,有人,或许连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中国人的真正屈辱,是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开始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南京条约全文,我绝对不是为帝国主义申述,事实上,在中国看来,这是一场针对鸦片的战争,很显然,正义是在大清国一方的,可是,除去鸦片的因素之外,事实上,西方人,更多得是希望在这个梦想中的天朝大国挖金,希望得到平等开放的贸易权。
    
    1752年,当瓦特蒸气机真正开始诞生为第一台可用于实际工业时,不可一世的天朝皇帝乾隆,正处于其权利的风华正茂时期,作为一个汉人,我力求对这个外族人统治的帝国以客观的评价,事实上,清朝的前100年,无疑算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在1796年,大贪官和珅,将数以亿计的帝国财富据为己有(相当于当时清国几年的税收总量),随着国家的安宁,死亡率的降低和出生率的升高,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与以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极端膨胀的人口,已经逐渐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全国各地都开始爆发了以争夺土地和生活资源为主的起义斗争,包括本着复兴佛教精神的白莲教起义(此为佛教之流派白莲宗)。
    
    我们再回到1752年,我说过,作为一个汉人,对于满清的皇朝统治,我只能尽量以客观的立场来看,我也承认,直到这个时候的清朝统治,仍然是有效的,那么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就是乾隆皇帝施行的海禁政策。
    
    我们必须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看海禁的实质,这里不得不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诟病,可以说,清朝的统治的最大软肋正在于此,也就是说,害怕汉人的强大,或者汉人的夺权,特别是武装夺权,有郑成功在前,乾隆皇帝当然不愿意看到第二个郑成功。而且当时东南沿海,的确是海盗猖獗。于是乎,以规避海盗或者说倭寇为幌子,以防止汉族在海外形成大的聚居地为目的,海禁的政策才得以施行。
    
    有人会把中国的海禁归为日本人的海盗式抢劫,而事实上,这完全不构成最大原因,中华帝国早在他兴盛的宋帝国时期,由海洋取得的税收就占到岁入的10以上,甚至更多。大清国,不会不想得到这么多的税入。
    
    根据马汉的海权学说的观点,事实上,在1500年以后的近代史伤,真正伟大帝国的兴起,其依托,很大程度在于海洋,而大清帝国,却自己阻断了这个历史契机,阻断的原因,与最后变法图强遮遮掩掩的架式如出一辙,就是害怕汉人的复兴。
    
    并且事实上,由于膨胀的人口带来的普遍土地压力,特别在于中国山东和东南沿海很多多丘陵地区,食物的匮乏,使得贫苦百姓的生活来源更多得希望通过海洋,到18世纪后期19世纪时,所谓的倭寇海盗,事实上已经大部分被正本正宗的中国人取代了。也就是说,自己抢自己。
    
    这个时候,无论在安南(越南),暹罗(泰国),还是马六甲和吕宋爪哇,都聚集了大量中国人。有朝一日,他们完全可能联合起来反攻大陆,夺取政权,不是天高皇帝远么???
    
    清国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些,于是,防止汉人进一步流入国外的唯一办法就是实施海禁。这就是1752年的意义。
    
    那么,怎么扯到1894年???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无论是1842还是1860年代,事实上,西方是不敢对大清国轻举妄动的,并且直到1894年,他们对于大清国的战争潜力,还是持一种敬畏的态度的。因为,这真的是他们从未见过的超过任何其他帝国的最庞大的帝国。
    
    若是有人对我的看法有意见,那么看一组数据吧,这是1830年1860年和1880年世界经济中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欧洲有很多国家,我只以最强大的英国为例,并且以美国比较)
     1830 1860 1880
    
    整个欧洲 34.2 53.2 61.3
    英国 9.5 19.9 22.9
    
    美国 2.4 7.2 14.7
    
    中国 29.8 19.7 12.5
    印度 17.6 8.6 2.8
    日本 2.8 2.6 2.4
    
    大家可以看到,若是以制造业总量,1830年,中国几乎与整个欧洲相当,是英国的三倍多,美国的10多倍,到186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仍然与最强大的大英帝国不相上下,而到1880年代,也快与美国相当。
    
    虽然中国排名在缓慢降低,但是仍然不可小看这个国家的潜力。
    
    那么,真正打破西方对大清帝国那可能是巨大战争潜力的估计的事件,正是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全面溃败。
    
    而同样,大清帝国,也是在这次战争之后,才真正领悟到,自己却是已经落后了。
  

作者:强国硬派

  序:文明角逐
  
  
    
    以预言911事件而享誉学界的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反复强调,21世纪的世界将会是中美,或者说是普世的西方文明,与传统的文明中华文明之间的博弈,而学界一直有人类终将走向大同世界的观点。而走向大同世界的前夕,必将有一场两个文明之间的较量,或称博弈。
    
    就如枪的诞生几乎终结了中世纪骑士之间血刃的决斗,核武器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说,终结了世界大国之间的残酷战争。
    
    1945年以后的世界,和平成为主题,随着大国战争的代价越来越大,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分,越来越彼此利益相关,似乎,战争已经远离我们了,或者至少,如1战2战类似的为了达到全球国家实力均衡的战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敢犯大汉者,虽远必诛!!!这是东方帝国奠定其人类历史上地位时,给全世界的声明。从此,这个帝国,成其为人类历史最伟大帝国近2000年之久。
    
    明成祖时代,郑和的船队,仍旧追寻着祖先的足迹,踏遍他能够到达了世界任何有文明的角落,甚至到了美洲西海岸,和绕过非洲好望角,为什么他的巨船没有驶过几内亚弯,绕过利比里亚,最终到达欧洲,实现东西方的真正碰撞???据可考证的原因是,当郑和的船队行得越远时,发现到达地的文明越落后与野蛮,从此,这个东方最伟大帝国的君主与臣民,都开始了导致其继承者大清在1840年以后食下痛苦后果的一个偏见:离这个全球唯一中央王国越远的地方,必然越落后与野蛮。
    
    成祖时,向我帝国朝贡的直接与间接附属国大大小小达到了100个之多,几乎占了当时世界所有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
    
    1823年,当这个古老帝国成其转折点或称宿命的道光皇帝,刚接过大清国的玉玺不久,在20000远里的西方,这个世界将来的主宰,在仅建国40多年之际,发表了震动世界的门罗宣言。宣称了整个美洲大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讨论中美的问题,必须说开去,毕竟,美国仅仅是一个200多年历史的国度,而中国呢,以历史见长,我们怎么找到可比性?
    
    16世纪开始,联合省,既荷兰,与西班牙为支撑的欧洲霸主哈布斯堡家族,展开了断断续续的,长达140年的战争。这场连绵的争斗,几乎席卷了所有西欧的国家,或者一些小公国。包括刚开化的英国,或者早在1580年代就被西班牙兼并的葡萄牙。以维护天主教为借口的侵略最终使得整个欧洲精疲力尽。到17世纪中期,演变成为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民族战争。
    
    欧陆超级大国哈布斯堡西班牙,终于在全欧洲的围堵下,落下其最后光荣的帷幕,太阳王统治下的法兰西,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征程,波旁王朝总是那么不幸,与其衣钵传人那个科西嘉岛上的雄狮一样,太阳王折腾光了60万法兰西领土上的家底,却换来国家的进一步衰落。
    
    而这个时候,马汉的海权学说中歌颂着的那个帝国,接替了哈布斯堡与海上马车夫,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事实上,没有使命感的征服者是失败的,或者,使命感背离历史车轮的征服者是失败的,无论其征服成败与否,所以哈布斯堡家族也好,路易十四也好,都不是成功的征服者,而拿破仑,却虽败犹荣,最起码,大革命的产子,带给全欧洲的是大革命的火焰,可以说,欧洲的成功,与拿破仑的推动,几乎是紧密相连的。就如古罗马的成功,建立在亚历山大的远征的基础上一样。
    
    只可惜,过强的使命感往往会带给人过于天真的政治眼光,拿破仑居然天真到以为自己和俄国皇帝亚历山大已经成为可以缔结联盟的朋友,盲目的信任,俄国恶劣的天气,惠灵顿的机智,终于葬送了这头雄狮。
    
    一战又二战,崛起的德国,步了法国路易十四与拿破仑的后尘,甚至可以说,几乎就是其翻版。
    
    有人会说,若是没有那个海上的国家英国,恐怕欧洲已经被统一过多少次了,其实我也是这么想。
    
    然后会有人反驳我:东方有日本,为什么大陆却能长期保持大一统,那么我只能说,东方文明的发展要先,那个时候已经是大一统,而同时,日本还是多毛的阿伊努土著捕鱼为生的年月。
    
    西方没有大一统过吗???那么凯撒和奥古斯都做的是什么???可惜,在我看来,仅仅想要西方之大一统,那还不够成现代国家的使命感。虽然说拿破仑曾特地到过罗马。
    
    有人说,整个欧洲的近现代史,就是从林法则的真实写照,我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最起码,在殖民地盛行之前,不是那样,在我看来,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是食肉动物,而非食草动物。而无论140年战争,还是80年战争,还是7年战争,还是拿破仑战争,甚至1战2战,其主要原因并否争夺殖民地,而往往是一种崛起的大国对想要打破旧有的均衡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以日本的全亚洲侵略战争类比。
  
  
  
  
  第一章:列强及中日道路
  
  
  
    
    1853年后,美国敲开了日本的大门,已经老朽的德川幕府不堪重负,在全民的催促和排斥声中将权位交还天皇,在得知昔日的老大帝国于1842和1860年代接连受到西方人的羞辱的时候,这个忧患的国度终于醒悟,把中国人早在20年前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真正贯彻到每一个普通国民的血统中,从此日本走上了自强发展的道路。并且已经开始在思想里栽种了把西方人赶出亚洲的萌芽。
    
    有人还会说,1894年的战争,有太多机缘巧合的因素,会说,假如历史可以重来,假如怎样怎样,假如如何如何,我只能说或许吧,若是百日维新时没有慈禧,或许中国可以走上与日本同样的道理,仅仅是或许。我不敢奢想。而事实呢???
    
    事实是,当时的中国,建造的铁路经常被挖走,因为触动了百姓祖先的安息,被挖走甚至运送到台湾,电线杆,被连根拔起。
    
    大凡中国的改革,从贞观之治,到王安石变法,甚至到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其成败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也就是首要因素,需要真正当权者的有力支持,大家可以参照武则天复兴佛教。也需要有切实的民众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而我们看到末路的满清,除了当权者遮遮掩掩之外,普通老百姓更没有唤起改革的意识。而这两者的发生,几乎在日本,都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所以当1894年,当大清国按照其对周边附属国一贯做法,派袁世凯进入朝鲜协助闵成皇后抗击日军。日本终于又按照其固有模式,对中国不宣而战。
    
    当时其实很多西方的观察家觉得日本这样做是一个冒险,他们要的多半是贸易口岸和更优惠的贸易条件,而不是要征服中国,当时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仍然觉得这个沉睡的帝国是一个巨大的对手,不敢怠慢其战争潜力。
    
    而比西方更了解中国的日本,却看得更深入,看得更仔细,在他们看来,这个帝国老去了,他的光芒照耀了2000年之久,这个时候已经腐朽和暗然失色,该取代他来领导亚洲了!
    
    这一仗,或许是所有中国人心中隐藏的痛,有人,或许连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中国人的真正屈辱,是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开始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南京条约全文,我绝对不是为帝国主义申述,事实上,在中国看来,这是一场针对鸦片的战争,很显然,正义是在大清国一方的,可是,除去鸦片的因素之外,事实上,西方人,更多得是希望在这个梦想中的天朝大国挖金,希望得到平等开放的贸易权。
    
    1752年,当瓦特蒸气机真正开始诞生为第一台可用于实际工业时,不可一世的天朝皇帝乾隆,正处于其权利的风华正茂时期,作为一个汉人,我力求对这个外族人统治的帝国以客观的评价,事实上,清朝的前100年,无疑算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在1796年,大贪官和珅,将数以亿计的帝国财富据为己有(相当于当时清国几年的税收总量),随着国家的安宁,死亡率的降低和出生率的升高,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与以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极端膨胀的人口,已经逐渐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全国各地都开始爆发了以争夺土地和生活资源为主的起义斗争,包括本着复兴佛教精神的白莲教起义(此为佛教之流派白莲宗)。
    
    我们再回到1752年,我说过,作为一个汉人,对于满清的皇朝统治,我只能尽量以客观的立场来看,我也承认,直到这个时候的清朝统治,仍然是有效的,那么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就是乾隆皇帝施行的海禁政策。
    
    我们必须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看海禁的实质,这里不得不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诟病,可以说,清朝的统治的最大软肋正在于此,也就是说,害怕汉人的强大,或者汉人的夺权,特别是武装夺权,有郑成功在前,乾隆皇帝当然不愿意看到第二个郑成功。而且当时东南沿海,的确是海盗猖獗。于是乎,以规避海盗或者说倭寇为幌子,以防止汉族在海外形成大的聚居地为目的,海禁的政策才得以施行。
    
    有人会把中国的海禁归为日本人的海盗式抢劫,而事实上,这完全不构成最大原因,中华帝国早在他兴盛的宋帝国时期,由海洋取得的税收就占到岁入的10以上,甚至更多。大清国,不会不想得到这么多的税入。
    
    根据马汉的海权学说的观点,事实上,在1500年以后的近代史伤,真正伟大帝国的兴起,其依托,很大程度在于海洋,而大清帝国,却自己阻断了这个历史契机,阻断的原因,与最后变法图强遮遮掩掩的架式如出一辙,就是害怕汉人的复兴。
    
    并且事实上,由于膨胀的人口带来的普遍土地压力,特别在于中国山东和东南沿海很多多丘陵地区,食物的匮乏,使得贫苦百姓的生活来源更多得希望通过海洋,到18世纪后期19世纪时,所谓的倭寇海盗,事实上已经大部分被正本正宗的中国人取代了。也就是说,自己抢自己。
    
    这个时候,无论在安南(越南),暹罗(泰国),还是马六甲和吕宋爪哇,都聚集了大量中国人。有朝一日,他们完全可能联合起来反攻大陆,夺取政权,不是天高皇帝远么???
    
    清国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些,于是,防止汉人进一步流入国外的唯一办法就是实施海禁。这就是1752年的意义。
    
    那么,怎么扯到1894年???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无论是1842还是1860年代,事实上,西方是不敢对大清国轻举妄动的,并且直到1894年,他们对于大清国的战争潜力,还是持一种敬畏的态度的。因为,这真的是他们从未见过的超过任何其他帝国的最庞大的帝国。
    
    若是有人对我的看法有意见,那么看一组数据吧,这是1830年1860年和1880年世界经济中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欧洲有很多国家,我只以最强大的英国为例,并且以美国比较)
     1830 1860 1880
    
    整个欧洲 34.2 53.2 61.3
    英国 9.5 19.9 22.9
    
    美国 2.4 7.2 14.7
    
    中国 29.8 19.7 12.5
    印度 17.6 8.6 2.8
    日本 2.8 2.6 2.4
    
    大家可以看到,若是以制造业总量,1830年,中国几乎与整个欧洲相当,是英国的三倍多,美国的10多倍,到186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仍然与最强大的大英帝国不相上下,而到1880年代,也快与美国相当。
    
    虽然中国排名在缓慢降低,但是仍然不可小看这个国家的潜力。
    
    那么,真正打破西方对大清帝国那可能是巨大战争潜力的估计的事件,正是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全面溃败。
    
    而同样,大清帝国,也是在这次战争之后,才真正领悟到,自己却是已经落后了。
  

 第三章:曾经的帝国
  
  
    
    大家注意,这个时间,绝对不是1842和1860或者1875年,而是1894年。
  事实上,1894年以后到1898年的中国,才真正象1853年之后的日本,中国醒悟得很晚了,但是否太晚???无从得知,当为了尽这个中央帝国一贯的保护附属国的职责的时候,竟然遭到了惨败,虽说1870年代,在西南联合安南(今越南北部)抗击法国入侵者的时候,也是一场不痛不痒的败局。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太理解中国保护朝鲜和安南的做法,有人会说:那不是跟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一个道理吗?我告诉你,绝对不是一回事。写到这里,我终于要开始写这个博弈本身了,终于开始从最基本的中国的领地谈起,这个领地,就是几乎全亚洲,或者说全东亚和(包括大部分印度支那和东南亚),各位先别急着反驳,看我慢慢道来。
  
  要解释,19世纪的满清帝国,在安南和朝鲜分别遭到法国和日本的入侵的时候的举动的实质原因,得从自中国汉唐时期就逐渐形成的朝贡制度谈起。为什么要谈这个,除了这个与中国近代的盛衰息息相关之外,大家还可以看到一些实质性的,但是却是非常隐含的东西。
    
    OK,那就说说这个,关于中国主导下的东亚(通常也包括东南亚)的朝贡制度的特点:第一,由宗主国中国提供国际性安全保障,朝贡国因而不必保持常设性军事力量,这意味这区域纠纷往往不必诉诸武力解决,即使有诉诸武力的行为,往往被侵略国可以向宗主国中国求助,并且往往中国承担这种责任。第二,很大多数情况下,朝贡体系所保护的交易实行无关税特别恩典,为外部社会提供了极富魅力的商业机会,第三,朝贡秩序所奉行的理念,就中国方面而言,意指皇帝的恩德教化四海因而攘扩不同质文化,对于朝贡国来说,意味着只要履行一定的程序成为朝贡国,就会在朝贡体系中与其他的朝贡地区发生接触,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事实上充当着异质要素之间交流的媒介。东亚朝贡体系,是当时世界上覆盖面最大、人口最多和结构最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好了,看到这里,我相信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在法国侵占越南的时候会去支援越南,日本侵占朝鲜的时候会去支援闵成皇后了。这种一种中华大帝国的责任和义务,在亚洲面对外敌入侵时,只要帝国有那个能力,便会履行自己在亚洲唯一权威的责任。
    
    并且由于在1870年代,天高皇帝远的安南,打仗的胜负甚至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天朝已经如从前一样,维护了自己的权威,保护了他的附属国,在国力已经严重衰退,内忧外患的时刻,这个帝国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1894年的这次,天朝再次按部就班,支援朝鲜。
    
    到这里,我不由得从心中泛起一阵凄凉的悲哀。。。。。。为这个大厦将顷的帝国。。。
  
  
  
  第四章:帝国的末日
  
  
  
  1894年的甲午海战,帝国的皇帝和臣民,终于明白了一点,这个帝国,已经真的告别了他的壮年,无法遏制得老去了,老得不但不能保护以往的属国,并且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了。
    
    西方世界震惊了,原来这个老大帝国已经不可想象得病入膏肓。原来巨龙真的沉睡了。我不能陷入无止境的对历史的无限吁嘘,只能收拾起自己如所有中国人一样刺痛的灵魂与曾经不可一世的自尊。来面对这个结果,并且中结果中,发现隐约的规律。
    
    先别急着说美国,毕竟,美国是21世纪面对的,而我们的落后是19世纪的事。虽然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关于中国的过去,却是有很重要的东西与美国的现在有很大的共同点,不直到大家看出来了么???
    
    说回19世纪的中国,自从全世界都看到连弹丸之地的日本也可以轻易战胜这个东方的庞大帝国的时候,他们有着震惊,却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英国人已经在筹划着怎么把中国演变成另一个殖民地印度了,日本人想着怎么实现自己2000年的跨越,取代中国而领导亚洲,并且隐含在日本人内心里对西方的仇恨,也开始慢慢爆发出来了。日本对中国应该是失望的,而且也显然早已意识到中国的失败是必然。日本人并没有过多得掩饰自己对西方国家的仇视心态。
    
    若有人会说,中国终究没有沦为殖民地,值得我们庆幸,甚至有人天真得认为,这是中国不屈不挠的表现,看看印度,都成什么样子了,做殖民地做到1947年。。。。。。我不直到该对持这个观点的同胞们说什么,我只能保守得讲,当时的世界,完全有瓜分中国的能力,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日本。。。。。。他们完全有把中国分成7块甚至N块的能力。
    
    这种情况之所以没有发生,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中国地大人多反抗能力强,而是因为中国的没有变成殖民地,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西方国家博弈的产物。谁也不想别人统治中国,谁也不想自己少点利益,于是乎就如当年蒙托时期的暹罗一样,能够在英法两国的夹击之下幸存,中国也幸存了下来,最终没有沦为帝国主义的完全殖民地。另一方面原因是,在西方列强看来,维持一个非汉人的,更绥靖的政权,更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害怕汉人夺权后的强大统一政权,所以我们也完全没有任何为此感到庆幸甚至骄傲的理由,我们并不比印度强。
  
  
  
  第四章:岛国的崛起
  
  
  
  我们没有历史,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一位德国医生在日本时,当地普通日本国民这样回答他关于日本历史问题(1870年)
  
  
  在完成了对昔日的老大:中国的挑战以后,日本终于开始本着取代中国而领导亚洲的历史使命感来实现其扩张了。我一点都没有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意思,只不过,这个残忍的国家,在明确得知中国的的霸权消失了之后,做的下一件事便是接过中国霸权的接力棒,试图重新领导亚洲,甚至重新使亚洲人能够有以往的那种文明的荣耀,却是带着这种使命感,在一步步按照计划实现其“宏伟蓝图”。
    
    第一步,就是挑战俄国,于是成功了。日本将俄国人赶走了,却取代了俄国人来奴役中国人。在战争中走过来的日本,显然对中国没有丝毫友好邻邦的友谊,而只有赤裸裸的侵略与掠夺。
    
    日本将西方人赶出亚洲的雄心,一直持续到1945年。我不由得想,日本,所想的,正是建立以其为中心的亚洲帝国。
    
    而客观得说,在某种程度上,日本确实做到了将西方人赶出亚洲,至少是赶出东亚,无论菲律宾的美国大兵,印度支那的法国人,缅甸和马来亚的英国人还是东印度群岛的英国人与荷兰人,都在日本的全面入侵中消失了。
    
    日本对西方人的俘虏丝毫没有任何的同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同情与人道,可以很直接得说,日本人是残忍的,虚伪的,甚至是变态的,但是显然这个帝国主义与西方的帝国主义完全不一样,他们在内心深处,甚至在行动上,都有一个梦中的“大亚洲”。这个时候的日本,还是亚洲的日本。
    
    以至于直到今天,日本还对自己的战争罪行遮遮掩掩,甚至蛮横得予以否认,仍然认为自己是为了建立亚洲人的亚洲,为了恢复亚洲的荣耀。
    
    当然这是错的。但是无疑,日本向西方的挑战,震撼了全世界。从此日本成其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当然,日本的罪行也是显而易见的,与中国的仇怨,成为困扰日本的最大问题之一。
  
  第五章:帝国的抉择
  
  
    
  好战兼具忧患意识得日本,和注重和谐兼以老大帝国自居的中国,经过痛苦的思索和挣扎,最终在历史的选择面前,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对于中日两国在西方文明刚入侵时的做法与选择,我可以略着墨一二。中国的大门,是列强英帝国敲开的,早在1755年,就有英国商人来到广州做生意,结果被大清投入监狱,最后被驱逐出境。为他当翻译的中国人被处死,1793年,英国乔治三世派出使团来到中国,目的是为了请求平等的和更深入的贸易权,可惜,他们带来的物件,没有经受真正的工业革命的洗礼,仍然是陈旧的东西,很多中国都有并且都可以做得更便宜,于是乎,使团变成一出闹剧,英国人要求贸易权,中国人却完全把英国人的来访当成蛮夷民族对我天朝的一次典型的朝贡,注意,是来自特别遥远,因而也特别野蛮丝毫没有任何文明痕迹的小邦的朝贡,中国人的礼貌使他们收下了那些礼物,并且要求使团象所有番薯使团甚至国王那样对天子下跪磕头,英国人却做不到,于是他们在北京等了一个月,却始终没有再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乾隆交给使团长一封信要求转交英王乔治三世:我已注意到你派使者前来朝贡的谦恭的态度,我没有忘记你们遥远岛国被茫茫大海隔离开来的孤独之感,可是我们天朝物产丰饶应有尽有,我们不需要野蛮人的贡品。
    
    你能够想象英王乔治三世收到这封信后的反应吗???作为当时几乎最强大的欧洲国家的反应。
    
    无限吁嘘。。。。。。除此之外,你还能怎样呢,能非议甚至指责吗???注意,这是中华帝国的真正强力君主自古流传下来的对待一切外国使团的态度。并不是从1793年开始的。。。
    
    我们不能说这是错误的,只不过,光荣已经老去了,已经不属于这个帝国,这个帝国的臣民。
    
    现在说到日本了,西方人对亚洲的渗透,是从传教士开始的,可惜对中国来说,完全不管用。中国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极度的自信,中国人也有足够的理由这样。日本情况很不一样,日本人对外界显得比中国好奇得多,因为日本自古很多东西就是学来的,连信仰也是,他们有着比天朝开明得多的态度,于是早在16世纪,当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来到日本的时候,发展了很多基督徒,但是大家知道,这个时候正是欧洲天主教与新教斗争最白热化的阶段,哈布斯堡(西班牙葡萄牙)与联合省(荷兰)这两个海洋大国,表面上为宗教信仰打来打去。日本人终于厌烦了这种教派斗争,并且对其分裂儒教的行为也恼火,于是乎在日本的葡萄牙传教士被告知:若是基督教真如他们所宣扬的那样是唯一宗教,那么中国人应该很久很久以前已经接受了它。葡萄牙人显然知道,他们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失败了,只不过在天朝浩荡的皇恩下取得了巴掌大的地方晒东西(澳门),这么一晒就是400年。西方人终于知道了,若是想要在东亚取得什么进展,中国的皈依或者允许,才是关键。征服中国,才能征服亚洲,无论是武力,还是信仰。照前面说的,到1640年代,数十位西方传教士被日本政府诛杀,数千日本皈依者被迫害。
    
    这是西方人在近代以来的进入亚洲时的遭遇。
    
    而亚洲,日本在1860年代以后看到昔日的帝国已经在与西方的对抗中彻底失败之后,知道自己也将不堪一击,于是决定自救,1860年代,遂成为日本的转折点,而帝国自己,却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知道他们战败给自己昔日的藩属国日本。
    
    说起这段历史,我们有读过梁启超的“老大帝国”,这是所有19世纪中国人的心理写照,而日本呢,早在1870年代,有一个德国医生在日本游历时随意问路上一个普通日本青年,你们国家有历史吗。那个青年自信得回答:我们没有历史,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
    
    这一年,是1870年。两个同样东亚文明圈的国度,在同样的外部威胁面前,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六章:文明的吁嘘
  
  
    
    而在此之前,很多人会有非常多的疑问,事实上,1870年代以前,东亚的落后,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千万不要问为什么亚洲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文明???为什么亚洲没有工业革命。其实你只需要问:为什么中国没有进入近代海洋文明,中国没有工业革命。
  
  1870年代之前的整个东亚(注意这里东亚基本包括东南亚),仍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所有的发明,技术,并且言论文学哲学信仰,几乎全都是中国的杰作,讨论真个东亚的问题,以讨论中国问题为先的模式。
    
    汤因比或许认为,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诞生在中国,比解释工业革命诞生在欧洲,或许更容易一些。但我却不这样看,在我看来,却正好相反,下面,我就将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文明的发展,可以以一般生物体的发展类比,普遍来说,一个文明能够繁衍兴盛超过2000年,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文明一般来说以民族为基础,优秀的文明以优秀的民族支撑。中国人民族血统的优秀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地位。
    
    而就如同人会老去一样,一个文明的发展也往往经历启蒙、发展、兴旺与衰退的过程。古老文明的发展,若是失去了变革的思维与学习的动力,那就会失去其光辉,一步步走向衰退甚至灭亡,世界史上因此灭亡的曾经优秀文明数不胜数。并且除此之外,因各种外部的环境的或者军事等原因而衰亡或者消失的文明,亦数不胜数。我们应该很庆幸,我们伟大的文明能够幸存至今并且重新强大,同样,有很多的不幸的因素,导致了这个文明在其发展后期的几乎不可避免的落后。既有自身因素,也有外来因素。
    
    这里先提一点,大家也不用急着反驳,就是,以我的研究,中国文明一直到宋末都是远超全世界所有其他文明几百年的,而中国文明的衰退不史始于清朝,而是始于元朝,并且这一衰退几乎被明朝继承,大家千万不要把中国的衰退与中国落后于西方等同,事实上是,中国文明衰退了500年之后的清朝中期,中国文明仍然是可以与西方文明平起平坐的。
  
  中国的帝国化,是早在公元前221年就实现了的,而中国文明光辉灿烂的战国时代,亦比欧洲同样的时代早了2000多年(在我看来,欧洲文化与科技大爆炸的1500-1900是欧洲的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特点往往是文化与科技的大爆发),中国失去了战国时代之后,其文化绝大部分情况下处于大一统时期,当然后起之国日本在差不多7世纪才有自己的文明,17世纪才有大一统,那个时候的大陆已经是处于昏庸无能的万历皇帝的大一统之下,日本不会有象同一时期的英国干涉哈布斯堡家族对欧洲的征服一样进入与中国各邦国的战国时代。
  
  在我看来,中国文明最辉煌强大在汉唐,宋朝无疑是其继承者,并且将其文明发扬光大,有人说中国明朝为什么没有诞生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我倒要说,事实上,按照中国古代文明先进程度,或者说比起其他文明的朝前程度,中国宋朝的模式进一步改进与发展,完全有可能提前西方300年而进入工业时代。
    
    有些唯西方是举,觉得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圆的人肯定接受不了我的观点,先不用急,看我分析。
    
    在我看来,固然战国与汉唐是中国文明的强盛时期,但是宋朝才是中国文明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真正契机(而不是高中课本所说的明末,事实上明末的无论科技还是文学艺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已经比宋朝逊色了),宋朝虽然不像汉唐那样典型的强大,却仍然是一个高度有效的政府,并且具有无比灿烂的文化(相对于其他文明)。
    
    中国古代最辉煌的人文成就之一: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是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或许比四大发明还重要得多的创造,此制度发源于汉唐,传承于宋朝,没落于明朝,而到清朝,则变成一具腐尸。有人会对科举制度嗤之以鼻,这是没有比较的臆断,事实上,中国自从汉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使得穷人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科举而当官,使得中国的统治者总是有文化的高等人(思想高等),这种制度,在任何有等级区分的国家都不可能实行的,古朝鲜人和古大和,都曾经从中国唐宋引进了这一超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都受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大范围抵制,最后不了了之,而整个欧洲,同样具备等级观念,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事实上也没有出现如此优秀的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的这种官员选拔制度,导致了中国的统治是能人统治,至少在帝国的青壮年阶段,这一方式给中国带来了在1500年其文明内领先世界,但是其变化和歪曲之后,加上其原本局限性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便日益体现出来,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进的科举制度而却倒退的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连同中国的古文,中国的的儒家制度的糟粕因素相互辉映,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并且演变成为限制中国文明发展的罪魁祸首。
    
    到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光辉的很大部分,已经整体得老去了,甚至腐朽了。曾经是促进社会繁荣与强盛的因素,都因为缺乏变革而日益僵化而成为限制因素。
    
    所以我前面才会说,一个文明有其启蒙发展强盛和衰老的过程。。。。。。中国古文明也经历了此过程。
    
    但是文明改造的契机,出现的时间如此得不恰当,以致于这一改造,还没真正开始就已被打破,其改造过程也消失殆尽。中国古文明终究没有过度到近代工业文明,无限感慨。。。
  
  
  第七章:光荣的落幕
  
  
  
  这里说点题外话,就是关于中国人的种族问题,我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智慧的种族之一,毫无夸张,中华文明其北是寒冷的大漠和西伯利亚荒原,其西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其西北是戈壁。中华文明古代与外界的交流很多都是通过中亚的突厥人与阿拉伯人,以致于西方直到17世纪都仍然认为造纸术和印刷术是阿拉伯人的创造。整个近代以前的社会(1500年以前),中国很少从外界学得什么文明成果(佛教是个例外,但是其社会影响并不大,中国还是儒教统治),而相反,却经常给外界带去先进文明。
    
    可以说,近代以前的伟大中华文明,几乎是脱离世界其它地区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有人会认为这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吧,那么请你们去看看同样独立的文明,比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处于原始社会的毛利人,或者新大陆相互影响而显得略微先进一些的印加人、玛雅人、阿兹台克人。在西班牙人到来时,他们仍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时代过度时期。或者甚至黑非洲的土著人,看看他们的文明。。。。。。
    
    一个民族要成其为一个辉煌文明,必须有其深厚民族特性的文化依托,或者说文艺与学术创作。所以,如果说长达2000万字的包罗万象的犹太人历经1000年才逐渐完善与写就的《塔木德》和影响非东亚人最大的《摩西十诫》(旧约圣经)成就了犹太人的辉煌,那么包括诗经周易老子孙子兵法甚至三字经等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使这个源远流长民族成为最优秀民族的依托。在很多其它民族仍然沉浸在原始精灵崇拜的时候(包括古北欧人和日本人),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和高级得多的信仰,中国并且避免了宗教教派之争,避免了因宗教权利与世俗权利冲突的斗争,这些事实上都是古中国人在文明与智慧上远超古西方人的体现。
    
    题外话说到这里,因为接下去是令人唤起心底里痛苦的一段,我需要重新强调一些我们值得骄傲的元素。。。。。。来证明我们文明的机体是杰出的,即使有痛苦的过去,我们仍然对未来仍然有足够的信心。
  
   假如非要问,在西方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东方发生了什么事,并且这件事也给西方带来彻底的改变,并且最终导致了伟大的文艺复兴,那么显然,我会问一句:当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征服者,与最先进的文明发生剧烈碰撞的时候,会带来什么后果???这就是蒙古与宋帝国之间长达40余年的残酷的战争。
    
    这一段,说起来真的太长了,我感觉难以驾驭,但我又必须说,因为这虽然还是没有过渡到主题,但是却是全贴最关键的部分,若是简单点说,就是蒙古人和阿拉伯人,将中华文明中可以导致社会变革的成果带到了西方,直接导致了西方漫长而黑暗中世纪的结束,并且导致地理大发现和资产阶级革命。而宋文明本身,却备受摧残,成为蒙古人征服的牺牲品,从此,中华文明正式走向衰退。而西方文明却走在完全相反的方向上,进入了彼此争夺的战国时代,并且最终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而进入了帝国时代。历史,由一个最强大与血腥的征服者摧枯拉朽式的入侵,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并且由此成为世界历史的分界线。
    
  
  
  第八章:历史的分界线
  
  
  
    中国人会觉得1842年是历史的分界线,欧洲人会觉得1492年是历史的分界线。而在我看来,真正世界历史的分界线,是没有确定年代的,是一个过程,这就是蒙古人在整个欧亚大陆的扩张,这远比1492或1842年产生的历史影响都大得多,只不过,即使再客观的历史研究者,也难以承认这个观点。包括我自己,但我们全面剖析,发现事实恰恰如此。
    
    我们从西方说起,大家知道,当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厌倦了奢靡的宫廷生活,皈依了基督教并且承认其合法地位之后,就撇下他的臣民不管,自己跑到小亚细亚去建立了东罗马帝国,随后,西罗马帝国正式宣告死亡,从此欧洲社会步入世俗政权与宗教权利长达1000多年的争夺当中,直到地理大发现与宗教革命的爆发,这个欧洲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被称为中世纪,事实上,是欧洲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欧洲,一个个封建庄园主,居住在他们坚固的城堡里,管辖着一大片领地,他们的忠实护卫,称为骑士,往往也有一个小城堡,封建主们领导自己的家臣:骑士,互相讨伐,漫无休止的战争。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们与来自马赛、开罗、亚历山大、休达、小亚细亚甚至汉堡等地的商人们互相支持,维护着这一小块地带的繁荣。
    
    愚昧的骑士,或者游手好闲又渴望发财的赌徒,聚集在威尼斯,欠着商贾们的高利贷,渴望随着十字军的东征而抢劫到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商人们对此乐此不疲心照不宣,落魄的骑士们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之后一路南下来到耶路撒冷,然后再沿着海路回到威尼斯。
    
    但是商人们是可怜的,卑微的,他们没有土地,土地都掌握在封建主手中,他们也试图组建自己像样的军队来夺取权利,却发现在封建主的忠实家仆:强大的重装骑士面前,不堪一击。甚至英格兰的长矛兵,也并不占上风,而且这样的军队,是难以得到商人们的控制的,最后直到影响整个欧洲社会的发明:装着火药的铁桶,即大炮,由蒙古人传播到欧洲,商人们的雇佣军才击败了封建主的重装骑士,这一局面才被打破。
    
    如果说一个文明的复兴模式是从文学复兴,到艺术复兴,再到科学与哲学的复兴的过程,我表示极大赞同。思想的开放需要精髓的文字来引导,进一步开放的思维引起了艺术的追求,自我的解放,生产力改进的要求,最终促成了科学的复兴。
    
    那么我要问,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究竟为什么是发生在14、15世纪,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呢???几乎任何事务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有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来说,尤其如此。文学的大发展,文学作品的传抄,都需要工具的凭借,其效率,直接影响了文学蔓延的速度。而当有一种先进得多的印刷技术能够极大提高文字印刷的效率,显然会另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速度起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这个飞跃,又促进了文学家们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这个技术,就是由蒙古或者阿拉伯人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可以说,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广泛应用,直接催化了酝酿已久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进一步促进了思维的大发展,欧洲人的思考,终于开始冲破禁锢了他们思想1000年之久的宗教,走向现代。
    
    随着攻城武器:大炮的应用,一个个坚固的城堡被摧毁,用雇佣军作战的商人们终于开始逐渐争取到一定的领土与地位。而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号称改变人类历史的地理大发现。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海权时代,人类的文明重心终于开始由东方向西方倾斜。地中海的最大港口城市威尼斯与热那亚陷入了危机当中,大西洋港口里斯本、马拉加、阿姆斯特丹、汉堡,甚至最后的布里斯托儿与伦敦,先后崛起,远洋航船终于在指南针的指引下,走出了狭小的地中海,走向了大西洋、印度洋甚至太平洋。
    
    欧洲,如同2500年前的中国一样,终于进入了战国时代。。。
  
 第九章:历史的转折
  
  
  
   走向海洋时代的欧洲,使用着中国宋朝发明并且流传过来的司南(即罗盘)指引着他们强大的舰队,征服然后奴役着一个又一个落后民族,从阿兹台克玛雅,到印地安,到黑非洲甚至到澳洲。而此之前,宋帝国却在人类最强大的入侵者面前做殊死抵抗,并最终成为元帝国的一部分。很多人会觉得宋是软弱的,是无能的,而我却完全不这样看,你必须得看宋帝国面对的对手是何其恐怖,在我看来,宋朝无疑是先进和有效率的,其对蒙古人的抵抗,持续得最久也最有效。
    
    而蒙古人在别处的征服,几乎都是摧枯拉朽的方式,无论是莫斯科还是阿富汗,还是安南或朝鲜。全都被迅速得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这个时候,集当时代表人类最先进文明于一体的宋帝国仍然在这个强大到令一切对手胆颤的征服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抵抗。
    
    印刷术、火药技术、指南针技术在宋朝都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皆由蒙古人或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欧洲。印刷术的传播使得民间也有了自己的印刷文学文艺作品,直接打破了传教士僧侣对文化的垄断,打破了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导致了真正的宗教革命。还有更多的接受非教义的新思想的人们开始了对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并且最终导致了科学大爆发。
    
    而这之前的宋帝国本身,具备这些革命的所有要素,包括所有的发明创造,他们本身就是宋帝国的作品。那场对抗蒙古人的战争,尤其残酷,似乎至今我耳边仍然想起,那古老岁月里轰隆隆攻城的炮声。(人类史第一次大炮的使用)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会对我的观点持否定态度,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宋帝国。
    
    无论是指南针也好,印刷术也好,甚至火药也好,都是流传自汉唐,可以说很多维持了近1000年的使用,但是真正是到了宋朝,才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已经具备了进行生产力变革的几乎一切重要物质基础。
    
    更不用说由宋朝开始兴盛起来的远洋贸易,由明朝郑和继承了下来,并最终随着海禁而走向衰落。非常令人感慨的是,中国人自己断绝了走向海洋帝国的道路。这个断绝的始作俑者是明朝,而被腐朽僵化的清朝真正将其制度化,从此中国不可逆转得进入了严重落后。
    
    中国人早在东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技术,公元8世纪才传播到阿拉伯,知道1212年以后,欧洲人才开始运用中国的造纸技术建立自己的造纸厂,并且取代了昂贵了羊皮纸。直接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打下一个伏笔。
    
    雕版印刷术始于唐朝,到11世纪宋朝的毕生,终于将其改进成活字印刷,并且随着蒙古人的入侵,在14-15世纪传到欧洲,终于改变了传教士僧侣垄断文化的局面,促成了文艺复兴。
    
    中国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了司南(指南针)的第一次使用,而真正开始大范围运用为指南针的,是在宋朝。并且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指出其不是完全指南,而是有一定磁角,其发现早于西方400年。公元11世纪,中国的指南针已经开始用于远航贸易,而到了公元12世纪传播到阿拉伯,过了100年左右,欧洲才开始懂得指南针的使用,大范围的运用是出现在14世界以后的事。
    
    而火药武器的使用出现在宋帝国与蒙古人针对每一座坚固城池的对攻战当中。1258年蒙古人终于在征服阿拉伯的战役中使用了大炮,从此阿拉伯人知道了火药的制作与使用方法,并且很快传播到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由骑士军队统治的局面。打破了黑暗的中世纪。
    
    宋帝国的几大指标,几乎都走在将要诞生变革的前夕。特别是航海,由于断绝了与西北地方的贸易,宋的贸易开始由陆地贸易转向海洋贸易,巨大的远洋航船开始出现,这些船采用了多重桅和分割密封舱(其它地方都晚几百年出现),而更重要的是当时宋帝国的海上贸易的税收曾一度占帝国岁入的五分之一。可以说,如果不是历史不厚爱中国人,宋帝国完全有可能走向海洋大国。
    
    在农业,制造业和运输方面,在以前的基础上,迅速研制出大量新式工具和机器,涉及到生产的方面面面:用于耕种和脱粒、用于提水(抽水机)、用于纺织纤维的梳毛、纺纱和织布、以及用于绞盘、斜面、运河闸门、还有其它水陆运载工具,水钟及碾磨食物和完成某些制造功能的水力磨坊也广泛使用,这一切都很像17--18世纪的欧洲。
    
    商业上,人类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期票、信用证以及后来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政府发放各种小册子来推进农业和生产力改进。
    
    可惜,似乎一切到1220年代以后就结束了,蒙古人在先后完成了对女真、朝鲜、中亚、近东和东欧的征服之后,终于调过头来对付这个最强大的对手:宋帝国。
    
    战事在华北猛烈进行了40余年,双方用宋朝发明的爆破性武器围攻和坚守一个又一个城池。宋帝国在与蒙古的对抗中,发明了一种以火药放在铸铁筒内发射铁弹的装置,这肯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炮在战争中的首次亮相,这些新武器晚些时候由蒙古人带到欧洲,被欧洲人用来突破自己的城堡。打破了封建领主统治的格局。
    
    双方在每个城池都产生了残酷的拉据战,蒙古人的组织和进攻无疑是有效的,而宋帝国却屡屡犯决策性错误。由于先前与西夏的战争中国力消耗过多,宋的国力开始衰竭,但是仍然在做殊死对抗。直到1273年(这时仗已经打了40年之久),蒙古人终于凭借自己学来和缴获的宋帝国的大炮与攻城器械,突破了宋国的大多数城池并且在1276年攻破杭州。宋国的最后兵力退守到更南的南方。在广州,战争甚至由陆地打到海上,双方驾驶着当时世界最大最坚固的舰船猛烈得对攻!!!拥有最伟大文明的宋帝国终于在资源与国力耗尽之后输给了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恐怖和强大的征服者。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欧洲步入工业时代的因素和优势何在?除了火药,印刷术,司南这些,还有就是走向海洋和商人的崛起,欧洲人从1492年开始走向海洋,到16世纪的时候,教皇将世界一分为二,分给两个海洋强国葡萄牙与西班牙(直到1580年代葡萄牙被西班牙兼并),走向海洋的依托是火药和指南针(司南),而印刷术导致了宗教革命与文艺复兴,进而推动了科学爆发。
    
    海洋远征的意义早期并不明显,只不过可以用来抢劫黄金白银香料等,西方人环境比东方恶劣,到冬天需要香料来保持食物的新鲜。这是他们早期海洋远航的重要目的,当然还有中国和印度的各种商品包括茶丝绸等。香料产于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所以又称香料群岛),荷兰的海洋征服就是以香料为目的。而后起之国英国更是把自己的殖民地扩大到了全世界。
    
    事实上,是欧洲人在为了打破阿拉伯人对贸易的垄断,并且欧洲人自己内部为了打破威尼斯和热那亚对贸易的垄断,才自己探索贸易航线的,最起码在探索初期是这个想法,我可以肯定得说,他们在此之前,并不直到世界原来有这么大!!!以致于到后来,他们所得到的,远远超过当初的目的本身。
    
    社会变革的几大因素,海洋远航我们已经理解了,宗教革命也明白了,当然这还不够,还有就是商人们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火药枪、大炮的诞生。然而这些因素,在宋朝的中国,都以已经完全具备。当时中国的商业已经非常兴旺发达。泉州港甚至有阿拉伯商人聚集区。甚至,中国的远洋船技术,就是与阿拉伯人互相交流当中不断改进的。
    
    而有了不断扩大的远洋贸易与原材料的掠夺,商人们迫切需要改进的生产工具来赢取更多的利润。
    这个时候之后的17世纪,英国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的重要基础因素就是商人的强势地位。
    
    而这个商人强势地位的最主要原因,除了武器的改进,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欧洲的战国时代。。。。。。
    
    
    这是欧洲与中国的一个重大区别。
  
第十章:欧洲战国时代
  
    
    
    大家注意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1640年是什么时候???正是全欧洲对哈布斯堡家族快完成全面围堵的时候,也是西法30年战争的时候。哈布斯堡(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意大利南部等)在当时无疑是实力最强大的,战争的另一方是由法国英国联合省德意志等国家组成。而战争的费用随着武器的改进而直线上升,各种借贷制度应运而生。各国亟需税收来维持战争消耗,商人们成为各大国欢迎的香饽饽。
    
    而在这以前的情况是什么,由于宗教和封建主的压迫,商人地位是低下的,由于商人的弱势地位,各个国家经常驱逐商人,或者对商人苛以重税以维持战争需要,比如法国就曾如此,而后来逐渐发现,当税收加重时,境内的商人都消失了,逃离到了别的税收相对较轻并且对商人更温和的国家(英国与荷兰就是主要接纳者),想要鸡多生蛋的时候却发现鸡飞了!于是导致了最后欧洲各国对商人的重视,并且伴随着税收的降低。
    
    而为了弥补税收降低的空缺,最早是荷兰商人们发明了一套信贷制度,贷款给各个战争国。商人的强势地位进一步提高,并且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
    
    可以简单说,正是由于欧洲你争我抢彼此竞争与战争的战国时代,才导致商人们地位的强势并且最终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的其它方面都一样,由于教皇权利的衰落,欧洲不再成为基督教控制下的鱼肉,特别是后起的荷兰、德意志、英国等新教国家,紧接下来是法国。所有的学说开始大爆炸,人们的思想不再受到宗教的控制,从早期的斯宾诺萨与培根的学说,到论法的精神、到国富论、君主论、赋税论、社会分工论到后来的物种起源等。各种各样学说书籍在全欧洲流传,一时洛阳纸贵。这些学者,从前面说过的斯宾诺萨到培根,从伏尔泰到卢梭,从亚当斯密到孟德斯鸠到马基亚维利,各种先进学说、思想,全都指导了社会的变革以及工业革命的爆发。几乎每个学者都遭遇过被本国政府驱逐的经历,但是他们都发现只要逃到另一国就相安无事。并且无疑这个时候的政府在外界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是弱势的,并且每个政府都需要一些先进的东西来改造自我获得竞争主动权,可以说很多时候学者也是开始受重视的。
    
    这与中国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又何其相似。当时中国有百家争鸣的局面,政府的弱势导致了民间的强势,商人与贸易非常繁荣,各种学说百家争鸣,孔子之所以能够周游列国,是因为总有很多国君和人们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即使有些观点是对其不利的),各个国家都出现了自己的思想哲学大师。当时的商人贸易也非常发达,吕不韦不就是一个商人吗???
    
    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了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这些显然是在黑暗中世纪天主教控制下的欧洲所不可想象的,所以战国时代的思想与科技爆发是以天主教的控制衰弱为起点的。而思想与科技的大爆发,在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下,是非常难的,秦始皇的登基马上导致了焚书坑儒并且禁止兵器。可以说,社会变革的前提必然是思想的改进,或者说,是思想的爆发。中国的由奴隶到封建社会的国度就是处于思想大爆发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西方即将步入工业文明的时候,同时期的中国呢???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走在几乎相反的道路上。
  
  
  
  第十一章:东方文明的余辉
  
  
    
  再说回这个悲剧诞生的大宋帝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设立是什么时候???是1600年,这个公司是国家性质,为什么会是国家性质,因为这是真正走向海外拓展和殖民贸易的第一步,即使在没有海外拓展的情况下,维持一个国家化的贸易舰队或贸易机构,是非常有利于发展的,那么宋朝有没有这样的契机???
    
    与明朝相反,宋朝的改革都是趋向思想开放的,1068年,王安石变法,为了控制物价,想通过国家机构来向发放低息贷款给贫苦人民,以剪除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和高利贷(贫富差距和高利贷本身就是资本社会的前兆),大家看出来没有,这是什么,这是银行的世界最早形式,而显然银行是一个国家跨入商业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同样,他为了打破商人垄断贸易的局面,主张设立国家性质的商业机构(东印度公司的中国版),这是早在公元11世纪的事。教育方面,他主张去除对儒教典籍的死记硬背,而侧重实际行政才能与实际能力(科举制度的彻底改革的契机,与明朝的八股文反其道而行之)。这些都受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反对,最后都不了了之。
    
    历史没有如果,所以不存在说如果当年宋神宗不会死得那么早,如果王安石的变法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支持(连欧阳修这样的大文学家都是其反对派)。。。。。。如果,怎么会有如果???
    
    任何伟人的诞生都有其诞生的土壤,就如同16世纪的英国诞生了大哲学家大法官弗朗西斯培根,11世纪的宋帝国诞生了大文学家与改革家王安石,只不过培根死后仅14年,英国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而王安石死后,宋帝国仍然在封建社会走向商业社会的黎明前的黑暗中挣扎,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时不时耗其国力来对抗北方先后是西夏女真和蒙古人的入侵。
    
    中国实在太大,以致于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独木难支,工业革命以前的英国才几百万人,而宋时的中国人口已经几乎上亿。对于一个太大的国家来说,个人力量经常显得过于脆弱,而往往真正能起影响的是强力的皇权,大家注意,必须是皇权,而且是强力的。
    
    纵观中国大历史,每次真正成功的改革,无一例外是以强势的皇权的强力支撑,无论是商鞅变法、贞观之治。中国的改革很少是通过仅仅一个有远见的大臣独立完成的。王安石的失败和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全在于此。
    
    所以说起来有点唯心论的味道,但事实就是如此,中国古代(事实上一直到1911年)国家的发展道理,往往更多得取决于皇权的意志,皇帝是怎样的思想,往往国家会出现怎样的倾向,这是封建社会的通病。以致于中国明朝的皇权为了束缚读书人的思想,出现了八股文,进一步阻碍了思想与科学的进步。清朝实行了海禁,又断绝了中国真正走向海洋的机会
    
    有人会说,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应该总是不断改进不断进步的吧,的确是如此,可是,若是几乎所有的皇权,都采取了与社会本该发展方向相反的保守做法,都采取了逆转这个趋势的种种政策,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将明朝政府不重视海洋归因于国力都用在为了防止已经退居北方的强大的蒙古部落(帖木儿及其后代)的再次来犯(事实上也是如此)而重修长城(在当时已经是完全无用的工程),还说得过去,那么八股文的出台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就已经设想过的,由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革新思维,明间文学已经开始繁荣,统治者针对这种不利局面,为了进一步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行的一种文化阉割手段。
  
  
  
  第十二章:帝国的沉沦
  
  
    
    社会的革命性变革,显然是于当权者不利的,东方西方都是如此,所以,自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的来自官方的复兴儒学、八股文、海禁以及其它一系列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做法,其实都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封建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防止任何不利的变革。也就是说,事实上,政府本身,已经是防碍变革的重大动力。
    
    有人会说,那民间呢,民间不能够有足够的反抗思潮么?我只能说,中国这条船实在太大,所以惯性巨大,不是一两次反抗可以解决问题的,而且,在我看来对于明间来说(事实上大部分是政府促成),防碍社会变革有三大重要因素:
    
    第一,儒教(及其派生出来的各种封建礼教)
    
    第二,缺乏改革并且反而走向反面的科举制度
    
    第三,复杂难懂的文字书写形式
  
   在我看来,无论中国的儒教也好,西方的天主教也好,都是封建社会的看门狗,同样做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愚弄百姓的目的,所以才得到各封建主的推崇,但是儒教相对于天主教来说,更先进与合理一些,漏洞更少些,更注重实际一些,而这些在封建社会初期,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在其后期,反而成为极端抑制发展的因素。
    
    这是中国与欧洲的一个重大区别,我不否认经过一定改造的基督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天主教事神的学说,比中国儒教事人的学说,要愚昧和低级得多,如此愚昧低级的一个信仰居然统治了西方1000多年之久,可见当时中世纪的黑暗了。
    
    由很多明显的错误构成的天主教,很容易成为科学学者们攻击的目标,攻击目标的弱点反而促成了西方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反而促成了西方社会的科学精神,造就了科学诞生的土壤,而比天主教合理与实际得多的儒教,因为其理论的实际性,很难成为攻击的目标,最终其糟粕因素,被一代代统治者反复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与革新的工具,所以我说儒教是封建社会的看门狗一点都没有冤枉它。
  
   儒教的一定合理性,导致了中国不注重科学,而注重经验主义,天主教的荒谬,反而导致了西方的科学精神,这是近代科学发源于西方而不是东方的重要原因。
    
    而独尊儒教的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与其强盛期,当然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个创举是举世无双的,是中国异于四大发明的第五大发明,甚至可以说是高考的古代形式,这个制度导致的穷人的孩子也可以做官的社会公平与能人统治是能够长期维持社会安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的制度是西方没有的,也是中国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长期领先西方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宋帝国时期,王安石提出的变法中就有改革科举制度的提议,主张将科举制度改成成更注重实用性的一个综合人才考核方式。
    
    明清的没落并不能抹杀宋的辉煌,很难想象,王安石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按照宋帝国那种开放与社会改良的姿态(当时海上贸易收入已经占岁入的20%,这是一个后来者再也没有达到过的数字),按照很多科学大家的出现,按照几乎全部可能促成社会革新的发明与其它因素,中国是否可以破除枷锁,进入工业文明。
    
    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真正的历史是,一切进展,在蒙古人的入侵后结束了,汉人再次赶走了蒙古人,并且建立了一个比起宋朝来说保守得多的王朝,长城的再次修建就是其保守的证明。
    
    一个民族,就如一个文明一样,有其成长、发展、强盛和衰落的过程,很大情况下是这样
    
    其实宋帝国是具备将蒙古人拒之门外的实力的,只不过他们不团结,犯的错误太多,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促成其悲剧。
    
    蒙古帝国可以算是中国的第一个外来帝国,清帝国是第二个。八国联军差点成为第三个。
    
    纵观世界历史,马其顿人的入侵宣告了希腊文明的结束,德里苏丹国的成立宣告了印度文明的没落。
    
    而作为中华主体民族的汉族,在持续了1000多年的统治之后,先后被蒙古与满清的外族统治,已经标志着这个主题民族文明的衰落,而衰落的重要原因,就是儒教。
    
    科举制度,只不过是儒教的化身,宋帝国针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没有成功,到了明帝国和满清时,却变成毒害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八股文。
    
    古代的农民起义那不叫社会变革,那只不过可能导致一个新王朝的诞生,真正的社会变革,需要的是社会最智慧的人群来推动,但是若是这个社会的最智慧人群全都在进行着一些最束缚与反科学的东西---儒教,的研究当中不能自拔。这个社会是没有希望的。
    
    所以我才会把八股文的这种残害所有读书人的科举制度排在第二位。
    
    西方人在解释中国为何没有出现近代科学时观点与我是一致的,如下:
    
    通向财富和荣誉并得到任用的重要唯一途径就是学习经典儒教规范准则,还要会写文章,甚至后来演变成以严格的格式写文章,他们要通过三级考试,才能得到政府职位,所有的读书人或者说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在此,而一些致力于思辨性科学的人却决无希望获得这些,由于科学不是走向荣誉和地位与财富的途径,所以抽象和思辨的科学完全被中国人忽视,所以中国没有出现系统的科学。
  
   前面说到防碍社会变革的两大因素,分别为儒教和没有与时俱进而终于成为扼杀科学的科举制度,第三个因素其实跟前两个非常象,那就是中国复杂的文字书写和表现形式。
    
    事实上这个观点是比较新的,但是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西方人在研究中国古典名著(包括论语周易甚至孙子兵法)时发现,中国古代的文字形式非常深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书人,把很多时间都消耗在读这些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古典书籍上。
    
    中国的文字形式,在白话文出现之前,是很难用于表达科学概念的,当所有读书人尽其一生经历都不能够把主要的经典读全的时候,可想而知他们是很难有时间去做别的方面的改进了。
    
    而科举制度与此并驾齐驱,彼此助长,特别是明朝1487年规定的科举文章的固定形式八股文,规定文章必须分八段,总字数不超过700字,这是保守的明朝政府想要通过此举进一步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做法,甚至此举被沿用至清末。知识分子难以产生先进思想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为什么中国难以突破封建社会并且走向科学的重要原因,至少,我是这么理解。
    
    到清帝国的时候,就接到最前面写的了,1752年乾隆皇帝为了防止汉人在海外形成大到足够威胁皇权的聚集地而实行海禁政策,进一步束缚了海上贸易并且束缚了中国人走向海洋的契机。
    
    事实上,所谓的海禁政策,只不过是清国政府束缚百姓的方式之一,作为一个外来人的政权,满清政府为了防止汉人的在此崛起采取了一系列愚弄百姓、防止学术自由的政治高压政策,乾隆皇帝时期,平均一年左右就有一起文字狱,满清发明了十大酷刑,用来诛杀敢于说话,敢于反抗的知识分子文人,先后被诛杀的文人数以十万计,要知道,这些可都是帝国的骨气和脊梁!!!可悲可叹。
    
    而万恶的儒教,天天在说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满清高压统治最可靠的卫道士。
    
    清朝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郑板桥,知道此人好画竹,竹是一种坚韧的清高的植物,而他却只能写下“难得糊涂”,满清的官员都是这么糊涂的,懂得怎么自保的官场龟缩术,从郑板桥,到刘庸,到曾国藩,到李鸿章,甚至袁世凯,满清没给后人留下什么,只留下了怎么在官场混权术,怎么自保的官场厚黑学,这完完全全是在高压政治下的一种畸形的文化。
    
    而非常不幸的是,这种被几乎所有其它文明都唾弃的畸形文化,至今仍然广泛流传。
  
  第十三章:文明的转移
  
  
    
    前面我强调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而作为一个文明的逐渐衰落,中华文明走向衰落,事实上是明朝就开始的(元朝的真正有效统治不超过50年,忽略),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中国的宋朝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科技制度等先进于西方200-800年不等,宋朝先后败于女真人和蒙古人,除了蒙古人过于彪悍之外,事实上已经体现了这个文明制度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是宋朝有许多改革制度(包括改革科举制度)的契机,但是都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耽误下来。
    
    而宋朝实在是外患太大,要不很难说,宋朝是否会出现第二个贞观之治,前提是有一代甚至接连几代开明皇帝的强力支持下。
    
    有人说,中国地太大,人太多,少民多,不好管,这是大错特错,其实中国人智慧,中国古代的每一次暴动,几乎都是源自于粮食,源自于吃饭问题,在国力强盛的前提下,未必需要儒教的愚忠制度。比如武则天时期,甚至整个隋唐前期,都是佛教盛行的。
    
    而在文明衰退后期,到了明朝甚至清朝的时候,为了维持一个腐败的统治,历代皇帝则必须将自己的皇位与儒教制度捆绑,这本身,是造成社会衰退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一直把儒教制度作为中国古文明衰退的第一重要原因。
    
    中国不会出现中世界末的欧洲教皇为了敛财而给教徒们发放的荒谬的赎罪符(必须用大量金钱购买的为了免去死后的痛苦的符),因为儒教有着比天主教严密和科学得多的教义。基督教的很多教义是可笑的滑稽的,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很多东西无异于天方夜谭,这本身,对于那些追求科学和真理的人,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西方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学说的问世,直接奠定了工业革命爆发的科学基础。而牛顿,几乎终其后半生(牛顿活到80岁),都在考究上帝的存在,并且那个伟大的时代,几乎凡是大科学家哲学家,都无一例外得加入了一个对基督教的敌对批判性组织:隐修会。隐修会成员亦包括大艺术家数学家哲学家达芬奇,甚至可能包括哥白尼。
    
    可以说西方近代科学,正是在对天主教的批判中诞生的(注意,基督教是个广义的概念,狭义得说特指新教,广义说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而以前只有天主教,后来才分化出东正教和新教,而科学批判的往往是天主教),我不知道哥白尼和布鲁诺是否加入了隐休会,我只知道他们先后被天主教追杀。
    
    风水轮流转,东边日出西边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200年只不过是一个很短的插曲,而正是这200年,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两百年,是奠定人类真正发明出可以毁灭一切的武器,可以将其带入太空、月球。可以产生出快速交通工具,可以有超快速计算器的200年,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奠定了各个国家国界的200年。
    
    400年或者更久以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同时在疆土和国力上的超级大国家:中国。这是一个面积超过整个西欧的国家,后来俄国的彼得大帝东征西讨,不但打开了其波罗的海入海口,并且一路吞并了西伯利亚无人区,而他们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大。与中国的面积相当(当时中国大概1300万平方公里,俄国也差不多)。
    
    英国人与美国独立分子对抗,退到北部,殖民者走后,却留下了世界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加拿大。
    
    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强盛的殖民地斗争的产物。横贯整个北美大陆。其国土面积与其北部领国相当。
    
    在其很远以南,葡萄牙人走后,留下了一片广袤的原始热带雨林和高原,那是巴西,其国土面积仅比中国小10%多。
    
    而毛利人的故乡,大英帝国留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大陆:澳大利亚。
    
    所有这些国土面积与家资源最强大的国家,都是近400年内诞生的,世界格局,比起中国以中央帝国自居的格局、甚至比欧洲的战国时代,完全翻天覆地了。
    
    终于,一个权利甚至超过中央王国时中国的权利的仅有200多年历史的超级大国:美国。成为世界的主宰。
    
  
  
  第十四章:挑战帝国
  
  
  
    在殖民地从人类历史中消逝,各个国家的竞争,脱离了这个可能的依托。脱离了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或者说偶然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的辉煌多半来自于此,当然也可以说是受了摩尔人的穆斯林宗教影响)。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都在于利用本国的或者说合法追求甚至掠夺他国的资源前提下,当然更重要是本国的资源。
    
    若说近代的西方历史,那是老调重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
    
    西方社会进程的后期,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为从林法则人类的真实写照(虽然前期并不完全如此),先后崛起的大国,为了追求与自己国力相称的地位,甚至追求超过自己国力的地位和殖民地利益,先后向当时的霸权国,发起巨大挑战,挑战的意义在于,打破过去的均势格局,重新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甚至说服从自己均势的格局。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挑战都失败了。
    
    其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该国没有对自己国力的一个充分清醒的认识,可以说,太迫不及待了。
    
    大家可以看,先后的霸权国是: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
    
    先后失败的挑战国是:法国、法国、德国、苏联
    
    当然,可以说英国也对荷兰进行了挑战,荷兰一直就在挑战西班牙,而美国对英国呢,可以说也算是挑战吧,但是这种挑战本身,却是大相径庭的,并且最终导致了其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我看来,一个新兴的大国或者强国,会追求与自己的国力相称的国际地位和利益,这种追求,是以打破现有国际秩序会代价的。而由于原有的强国,所形成的秩序,或者说既得利益集团,会对这个新兴强国的参与形成巨大阻力。通常情况下是这样。
  
  近代史几乎每一场大战,其主要原因,都是新兴强国力求打破世界原有格局的努力。
  
  甚至包括冷战。
  
  当代世界的格局,是由二战奠定的,在主要挑战国德国和日本的失败中,美国与苏联成为这个世界格局的制定者。而苏联与美国的全球争夺,是在1990年代以前,世界经济政治的一切基础。
  
  对于强国,无论是现有的强国,还是新兴的强国,这个世界的即存大国或崛起大国主要会采取两种态度,第一:最常见的态度,就是搭顺风车。无论是英国人搭荷兰人的顺风车,还是美国人搭英国人的顺风车,甚至日本人搭美国人的顺风车。甚至西方很多国家对于美国的依靠。
  
  还有一种态度,就是敌对,遏制。比如无论路易十四还是拿破仑的法国,或者列宁斯大林一直到戈尔巴乔夫的苏联。
  
  事实上,20世纪,有三个主要的世界秩序挑战者,分别为德国、日本、苏联。
  
  在我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凡是挑战的成功者,并且取代者,往往是搭顺风车的国家,而往往挑战失败者,除了无此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彻底认清楚自己的国力,在尚未具备挑战实力时,没有理性遏制自己的野心,导致一败涂地。
  
  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所提到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近代史,若是从葡萄牙开始,那么显然西班牙是搭顺风车者,这是500年前的话题,而后来荷兰一直都是西班牙的友好合作者,在荷兰称霸海洋时,英国人搭了一趟顺风车,与荷兰的关系算是伙伴关系。
  
  在英国人挑战西班牙成功之后的17世纪终于也挑战完毕荷兰,并且逐渐成为世界霸主,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事实上,到20世纪初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但是这个时候世界格局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美国还尚未开始寻求与自己国力相称的世界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国际秩序基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美国发起建立的,但是美国很快就迫于国内压力把主导权又交还给英国。可以说,美国当时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因为在一个纷乱的世界秩序面前,自己完全没有必要,或者说没有太多的利益驱使自己去主导世界格局,而显然此时退居二线,继续在英国的庇护或者说领导下享受太平是更明智的选择。
  
  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日意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而在1927年美英日三国的日内瓦海军会议上,美国想把华盛顿会议规定的5:5:3的比例运用于辅助舰只,英国坚决反对,他要保持一支在总吨位上仍然超过美国的英国舰队,1930年,英美日法意五国再次召开海军会议,最后于4月22日签署了伦敦海军公约,规定应每日三国的战舰比例为5:5:3,驱逐舰比例为5:5:3.5,在潜水艇方面则完全平等。英国最终同意美国海军与自己平起平坐,是对双头领导格局的无奈的承认。
  
  若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对英国霸主地位的动摇,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彻底打破了整个的世界格局,包括英国这样的世界海洋大国建立的世界体系。
  
  美国,还是这个理性的国家,算是最后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强国,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面对世界秩序的粗暴挑战者德意志的战车,英国这个没落的,老牌的帝国主义,苦苦支撑,曾经的世界金融中心,被德意志战机来回轰炸。
  
  领导了全世界近200年的日不落帝国,终于落下其光荣的余辉,将其强大传承给了那个曾经的殖民地小弟:美国。美国选择在双方斗得斗疲惫的时候出现,无疑是明智并且狡猾的。
  
  历史总是那么不经意的重演,当英国人支持荷兰人对抗西班牙的时候,他们可曾想到美国人会最后出手援助他来对付德意志???甚至日本???
  
  这里不得不再提日本,日本人的口号,或许到今天,我们会有更深刻和更容易理解的感触——打倒白种人的霸权,建立东亚新秩序。所以当美国动真格的,以石油禁运遏制日本时,太平洋战争便爆发了。
  
  不要跟我说,日本有可能击败美国,你要知道当时美国的工业能力是日本的三倍以上。也不要说,日本轰炸了一次珍珠港之后,或许美国会放弃抵抗,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永远离不开那个永恒的,国家实力的较量。
  
  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本身就是飞蛾扑火。
  
  而美国人显得更高一筹,日本早在1944年以后就想要投降了,美国完全可以做到直接登陆日本本岛直接宣告太平洋战争的结束,狡猾的美国人再次玩弄了历史,日本的投降被美国人拖到1945,这一年多,岛链争夺,到最后,所有亚洲人都发现,美国人寻着日本人的侵略足迹,建立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军事存在,而这些军事存在。成为日后美国继续在整个东亚乃至亚洲继续发挥最大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显然,美国是预谋好的,显然,美国并不是所有其它传统大国想象的那样不想出头,或者不想承担责任。而是,他更想着的是,能够从责任中拿到多少利益,当利益足够诱人时,美国人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美国,这个当代世界格局的建立者,亦是20世纪大国博弈的最大赢家。
  
  
第十五章:当今世界秩序









纵观世界近代史,会发现一个隐藏的规律,凡是挑战成功的霸主国家,都是原先霸主国曾经的伙伴国,而挑战失败的国家,往往是原来霸主国的敌对国,还有一个特点,挑战失败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不具备足够强大实力就采取行动的国家。这个甚至包括德国,日本甚至苏联。



若说当代世界是丛林法则的真实写照,那么无论哪一个挑战国,似乎都是由原先的食草动物进化而来,在这个由食肉动物主导的世界格局面前,食草动物若是没有一定的实力与体力,你无法完成食肉动物才能完成的任务。



大象可以不惧怕雄狮,但首先你要是大象,若你只是一个强壮的山羊,那是没用的,虽然独狼可能吃不了你,但是群狼,或者独狮完全可以制服你。



为什么说挑战国往往是食草动物,而霸主国,或者说传统强国是食肉动物呢???



大家看看美国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又是人类历史的惊人重演,你们想到什么???美国要分裂伊拉克???以维持什叶派、逊尼派各自独立为冠冕堂皇的借口?意外吗?一点都不意外,这样的食肉动物的招数,你玩得来吗?告诉你,英国人早在1947年以前就玩过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把印度国父尼赫鲁和教父关押起来,从而肆意纵容穆罕默德真纳的分裂势力,结果战后尼赫鲁发现,分裂已经根本无法遏制了,只能默认了这个结局。至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仍然为一小块领土,打来打去。消耗有限的国力。



同样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麦克马红线,也是英国人的杰作,英国,这个老牌的食肉动物国家,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老牌的曾经世界霸主国家,不愧是有手段和绝招。这些当家本领,全部被它的继承者美国,学了去。



问题是,我们即使是大象,要成为能够与这些食肉动物的共存中保留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要交多少学费?



若是没有美国,台湾问题是问题么???



伊拉克啊,你万万想不到,最后自己是这样的结局,一个6000年的文明古国,最后落得个分裂的下场,美国这招够毒,够狠!!!



6000年的文明古国伊拉克,要分裂了,5000年的文明古国印度,处于分裂成三块的状态下整60年了,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复合的可能,我们呢,5000年的文明古国中国呢???还在与台湾独立作斗争中挣扎,这一切,谁之过???食草动物,你是否注定要输给食肉动物???



分裂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领土的流失,更现实的一点:由分裂带来的敌对和冲突所引发的盲目的军备竞争和国力消耗。还有国家民族主义的丧失。而一个国家要真正崛起,保持国民旺盛的民族主义和领土的完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大家可曾记得明治天皇统一日本后,民族主义复兴下的明治维新?可曾记得独立后的美国,在消除了南北战争的隐患之后的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大爆发???



我完全没有故意要把论题引向台湾问题的意思,但是在研究中美问题的时候,这确实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因素。50年代初,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杜鲁门及其幕僚大为感慨:我们为什么失去了中国???



历史没有如果,并且中国不是日本,更不是韩国,日本的发展有其高素质高教育国民,并不完全是美国的功劳,可以说,没有美国,他们的发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也同样可以成为世界级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在2战以前,已经是了。



来说说韩国,这个只有中国江苏省一半大小的弹丸之地,在美国的扶持下,真正从与当时中国差不多的起点发展起来的。但是你能说,若是美国没有失去中国,中国能够变成第二个日本甚至第二个韩国么???



那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我的结论是,即使中国当时没有倒向苏联,而是选择了美国(或者说国民党继续统治,并且在美国的扶持下,由于对抗苏联的需要),中国的现状也不会比现在乐观。因为中国有着与任何其它国家所不同的战略安全环境与国情。
果然是楼主的签名,宋粉,新宋粉。
不过有一事不明,中国和日本,甚至和美国是天然的敌人么?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3-17 18:59 发表
果然是楼主的签名,宋粉,新宋粉。
不过有一事不明,中国和日本,甚至和美国是天然的敌人么?





嗯,这通常是势强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