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越南从中国独立出去的历史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47:02
2008年02月19日 09:43中国经济网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动乱多事的安南

自明朝成立以来,安南陈氏政权已趋衰微,一直内乱不断,早在公元1371年,安南国王陈日坚就被伯父陈叔明逼死,因惧怕明朝反对,陈叔明未敢篡位,乃立其弟陈瑞为国王,后陈瑞在入侵占城时败死,弟陈炜继立,此时陈朝政权已逐渐落入黎季犛的控制之中,他杀掉陈炜,改立陈日昆为王,公元1399年,他又把陈日昆杀掉,次年,灭陈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大虞,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与其子汉苍共理朝政。

胡一元自称是帝舜的后裔,遣使奉表到明朝,诡称陈氏宗族已绝,胡汉苍为陈明宗之外孙,因此暂时登基理政,当时明朝正值“靖难之役”,建文皇帝无暇它顾,对胡一元的请示置之不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派官员到安南通告,公元1403年,胡汉苍遣使者到南京朝贺,同时请封。朱棣命礼部讨论此事,礼部认为事关重大,安南情况不明,不可听信一面之辞,请详加考察。于是4月15日,朱棣命行人杨渤等前往安南,调查胡汉苍奏章真伪与安南民意,杨渤等人受胡氏重贿,与安南国内之耆老名宿共同为胡汉苍请命。当时,朱棣对胡汉苍的惟命是从也十分满意,遂于11月命礼部郎中夏止善等人赍诏前往,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诏书中并告诫胡汉苍:“作善降祥,厥显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诚。”

然而,朱棣的态度却很快为一个意外事件所改变。1404年8月,一个名叫裴伯耆的安南陈氏旧臣突然来到南京,这个裴伯耆是一位申包胥式的人物,他心怀陈朝,不满胡氏政权的倒行逆施,于是来明朝乞兵复国。这位裴伯耆所描述的安南,完全不同于杨渤等人的说法,裴伯耆自称胡一元篡位时,他的父母家人同时遇害,他当时正在东海领兵作战,得知变故,逃入深山避祸,后乔装为商人,辗转才来到明朝。裴伯耆在殿上向朱棣哭诉:“臣不才,窃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请,伏望陛下哀矜。”裴伯耆的话虽然颇为煽情,但朱棣并未被打动,因当时明朝的军事重点是北方,朱棣正准备北伐,无意在南方构衅,何况安南究竟是陈氏还是胡氏掌权,只要是臣服于明朝,并无多大区别,因此朱棣仅命赐裴伯耆衣食,对出兵之事却只字不提。

令朱棣意想不到的是,刚过了十几天,老挝宣慰使刀线歹居然派人送来了前安南国王陈日亘之孙陈天平。陈天平当初在家国剧变时并未被杀,他曾一度招兵复仇,但很快为胡一元所败,从者四散。陈天平逃匿谷中,转投老挝,然老挝无力相助他复国,遂送陈天平到明朝。陈天平来到明朝后,当廷向朱棣哭诉:“贼臣侵思明府,夺其土地,究其本心,实欲抗衡上国,暴征横敛,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亿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兴灭继绝,此远夷之望,微臣之大愿也。”


陈天平的一番话,声情并茂,朱棣深为所动,但他并不了解这个陈天平的来历,也不知其陈氏之后的身份真伪,于是命赐陈天平府地,月支俸禄,暂住下来。年底,安南胡汉苍遣使来朝贺,朱棣特命陈天平参与朝见,安南使臣见到陈天平后,皆错愕,或有下拜者,朱棣始知陈天平确为陈氏后人,于是决定帮他复国。次年初,朱棣先礼后兵,命监察御史李琦、行人王枢赍诏问罪于胡汉苍,命他自陈其事,1405年6月,安南使臣随李琦等人返回,表示愿意返还以往侵占各处,“迎归天平、以君事之”,对于胡汉苍“甘心”将王位让人,朱棣自然十分感动,也对他作出了适当安排,特颁诏:“朕当建尔上公,封以上郡,传之子孙,永世无穷”。

对于胡汉苍的“恭顺”,朱棣其实也有疑惑,曾认为“虑尔习于变诈,或未尽诚”,但又以为当时应以“布思信怀远人为务”,正好,胡汉苍又派人奉表云:“臣亦当率国人逆于境上”,面对胡汉苍的一再输诚,朱棣终于打消了疑虑。

陈天平之死和南征决策

1406年1月,朱棣要陈天平“治任以行”,命使臣聂聪陪同,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护送。朱棣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胡汉苍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3月,陈天平进入安南境内,到达丘温,胡汉苍派陪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还以牛酒犒劳护送的明军,卑辞云:“属有微疾,已约嘉林奉迓矣”。黄中等心存疑惑,派骑兵四出侦察,也未发现可疑之处,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军过隘留、鸡陵,进至芹站,周围山道险峻加上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雾之中,安南军队伏兵四出,鼓噪之声,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全部包围,一名安南将领隔涧遥呼道:“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安南伏兵并不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势,无力抵抗,只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但大理寺卿薛品因职责所在,义不偷生,中伏后即自经而死,行人聂聪也死于乱军之中,黄中等人引兵而还。

事情发生后十五天,朱棣才得到黄中等人奏表,这位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大怒若狂,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吼道:“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逆贼罪大,天地不容,臣请仗天威,一举歼灭之。”7月1日,朱棣在奉享太庙后,返回奉天殿,他思虑再三,终于定下了出兵安南的决心。三天后,朱棣登殿点将,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统率大军八十万远征安南,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都指挥同知程宽、指挥佥事朱贵为神机将军,都指挥同知毛八丹、朱广、指挥佥事王恕为游击将军,指挥同知鲁麟、都指挥佥事王玉、指挥使高鹏为横海将军,都督佥事吕毅、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同知江浩、都指挥佥事方政为鹰杨将军,都指挥佥事朱英、都指挥同知金铭、都指挥佥事吴旺、都指挥同知刘塔出为骠骑将军。由这份名单可以看出,远征军将领多是随朱棣起兵“靖难”的功臣宿将。
成国公朱能是“靖难”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时,与张玉共为王府指挥使,自东昌之役中张玉阵亡以来,朱能一直是朱棣的头号股肱之臣,南征北战、所向无敌,更是难得的帅才,“虽位列上公,却从未以富贵骄人”,深得军心,远征军其他将领也都是一时之选。
大军出发前,朱棣特颁谕旨,说明此次出征“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恶在必获,其胁从及无辜者必释,罪人既得,即择陈氏子孙之贤者立之,使抚治一方,然后还师,告成宗庙,扬功名于无穷。”
7月16日,远征军正式出师,朱棣亲往龙江饯行,这一天风和日丽,江面上百舸争流,旌旗蔽空,鼓角齐鸣,明军威武雄壮,军容之盛为开国以来所未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0月2日,南征军统帅朱能突然病逝于龙州,37岁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强,朱棣倚之甚重,不想此次“出师未捷身先死”,朱棣哀痛无比。朱能“勇决得士心”,他死后,军中一片哀哭。远征军箭在弦上,容不得任何拖延,年仅31岁的右将军张辅临危受命,主动承担起指挥全军的重任,他一面飞章奏报朱棣,一面率军南进,六天后,远征军由凭祥度坡垒关,进入安南境内。军情紧急,朱棣命张辅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代替朱能统率全军,并以明初常遇春病逝,副将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迹予以鼓励,希望张辅不负所托。
张辅首次征服安南
张辅,字文弼,系“靖难”名将张玉之长子。朱棣起兵时,他从父力战,因功升为指挥同知。张玉在东昌战死后,张辅袭爵,随朱棣战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皆有功,受封为信安伯,禄千石。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加禄三百石。
张辅不愧为名将之后,深通攻心为上的道理,进入安南境内后,他命人先将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条罪状写成榜文,刻于木牌上,顺流放下,安南军民见到榜文后,人心离散。
明军兵分两路,京畿兵、荆、湖、闽、浙、广西兵由张辅率领,出广西凭祥;另一路明军由蜀兵、建昌、云南、贵州兵组成,在沐晟率领下出云南蒙自,两路明军斩关而进,勇往直前,在芹站附近大败安南之伏兵,进占新福,于白鹤江胜利会师。胡氏父子料不到明军进展竟如此神速,大惊之下,倾全国之兵号称二百余万(《明史·张辅传》谓安南兵众七百万,显系夸大),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张辅大军进入富良江,先命骁将朱荣进攻嘉林江口,再进至多邦隘,沐晟军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进,与张辅呈南北夹击之势,互为声援。胡氏父子则厚集兵力于多邦城,企图据险顽抗。
2008年02月19日 09:43中国经济网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动乱多事的安南

自明朝成立以来,安南陈氏政权已趋衰微,一直内乱不断,早在公元1371年,安南国王陈日坚就被伯父陈叔明逼死,因惧怕明朝反对,陈叔明未敢篡位,乃立其弟陈瑞为国王,后陈瑞在入侵占城时败死,弟陈炜继立,此时陈朝政权已逐渐落入黎季犛的控制之中,他杀掉陈炜,改立陈日昆为王,公元1399年,他又把陈日昆杀掉,次年,灭陈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大虞,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与其子汉苍共理朝政。

胡一元自称是帝舜的后裔,遣使奉表到明朝,诡称陈氏宗族已绝,胡汉苍为陈明宗之外孙,因此暂时登基理政,当时明朝正值“靖难之役”,建文皇帝无暇它顾,对胡一元的请示置之不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派官员到安南通告,公元1403年,胡汉苍遣使者到南京朝贺,同时请封。朱棣命礼部讨论此事,礼部认为事关重大,安南情况不明,不可听信一面之辞,请详加考察。于是4月15日,朱棣命行人杨渤等前往安南,调查胡汉苍奏章真伪与安南民意,杨渤等人受胡氏重贿,与安南国内之耆老名宿共同为胡汉苍请命。当时,朱棣对胡汉苍的惟命是从也十分满意,遂于11月命礼部郎中夏止善等人赍诏前往,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诏书中并告诫胡汉苍:“作善降祥,厥显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诚。”

然而,朱棣的态度却很快为一个意外事件所改变。1404年8月,一个名叫裴伯耆的安南陈氏旧臣突然来到南京,这个裴伯耆是一位申包胥式的人物,他心怀陈朝,不满胡氏政权的倒行逆施,于是来明朝乞兵复国。这位裴伯耆所描述的安南,完全不同于杨渤等人的说法,裴伯耆自称胡一元篡位时,他的父母家人同时遇害,他当时正在东海领兵作战,得知变故,逃入深山避祸,后乔装为商人,辗转才来到明朝。裴伯耆在殿上向朱棣哭诉:“臣不才,窃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请,伏望陛下哀矜。”裴伯耆的话虽然颇为煽情,但朱棣并未被打动,因当时明朝的军事重点是北方,朱棣正准备北伐,无意在南方构衅,何况安南究竟是陈氏还是胡氏掌权,只要是臣服于明朝,并无多大区别,因此朱棣仅命赐裴伯耆衣食,对出兵之事却只字不提。

令朱棣意想不到的是,刚过了十几天,老挝宣慰使刀线歹居然派人送来了前安南国王陈日亘之孙陈天平。陈天平当初在家国剧变时并未被杀,他曾一度招兵复仇,但很快为胡一元所败,从者四散。陈天平逃匿谷中,转投老挝,然老挝无力相助他复国,遂送陈天平到明朝。陈天平来到明朝后,当廷向朱棣哭诉:“贼臣侵思明府,夺其土地,究其本心,实欲抗衡上国,暴征横敛,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亿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兴灭继绝,此远夷之望,微臣之大愿也。”


陈天平的一番话,声情并茂,朱棣深为所动,但他并不了解这个陈天平的来历,也不知其陈氏之后的身份真伪,于是命赐陈天平府地,月支俸禄,暂住下来。年底,安南胡汉苍遣使来朝贺,朱棣特命陈天平参与朝见,安南使臣见到陈天平后,皆错愕,或有下拜者,朱棣始知陈天平确为陈氏后人,于是决定帮他复国。次年初,朱棣先礼后兵,命监察御史李琦、行人王枢赍诏问罪于胡汉苍,命他自陈其事,1405年6月,安南使臣随李琦等人返回,表示愿意返还以往侵占各处,“迎归天平、以君事之”,对于胡汉苍“甘心”将王位让人,朱棣自然十分感动,也对他作出了适当安排,特颁诏:“朕当建尔上公,封以上郡,传之子孙,永世无穷”。

对于胡汉苍的“恭顺”,朱棣其实也有疑惑,曾认为“虑尔习于变诈,或未尽诚”,但又以为当时应以“布思信怀远人为务”,正好,胡汉苍又派人奉表云:“臣亦当率国人逆于境上”,面对胡汉苍的一再输诚,朱棣终于打消了疑虑。

陈天平之死和南征决策

1406年1月,朱棣要陈天平“治任以行”,命使臣聂聪陪同,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护送。朱棣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胡汉苍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3月,陈天平进入安南境内,到达丘温,胡汉苍派陪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还以牛酒犒劳护送的明军,卑辞云:“属有微疾,已约嘉林奉迓矣”。黄中等心存疑惑,派骑兵四出侦察,也未发现可疑之处,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军过隘留、鸡陵,进至芹站,周围山道险峻加上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雾之中,安南军队伏兵四出,鼓噪之声,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全部包围,一名安南将领隔涧遥呼道:“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安南伏兵并不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势,无力抵抗,只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但大理寺卿薛品因职责所在,义不偷生,中伏后即自经而死,行人聂聪也死于乱军之中,黄中等人引兵而还。

事情发生后十五天,朱棣才得到黄中等人奏表,这位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大怒若狂,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吼道:“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逆贼罪大,天地不容,臣请仗天威,一举歼灭之。”7月1日,朱棣在奉享太庙后,返回奉天殿,他思虑再三,终于定下了出兵安南的决心。三天后,朱棣登殿点将,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统率大军八十万远征安南,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都指挥同知程宽、指挥佥事朱贵为神机将军,都指挥同知毛八丹、朱广、指挥佥事王恕为游击将军,指挥同知鲁麟、都指挥佥事王玉、指挥使高鹏为横海将军,都督佥事吕毅、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同知江浩、都指挥佥事方政为鹰杨将军,都指挥佥事朱英、都指挥同知金铭、都指挥佥事吴旺、都指挥同知刘塔出为骠骑将军。由这份名单可以看出,远征军将领多是随朱棣起兵“靖难”的功臣宿将。
成国公朱能是“靖难”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时,与张玉共为王府指挥使,自东昌之役中张玉阵亡以来,朱能一直是朱棣的头号股肱之臣,南征北战、所向无敌,更是难得的帅才,“虽位列上公,却从未以富贵骄人”,深得军心,远征军其他将领也都是一时之选。
大军出发前,朱棣特颁谕旨,说明此次出征“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恶在必获,其胁从及无辜者必释,罪人既得,即择陈氏子孙之贤者立之,使抚治一方,然后还师,告成宗庙,扬功名于无穷。”
7月16日,远征军正式出师,朱棣亲往龙江饯行,这一天风和日丽,江面上百舸争流,旌旗蔽空,鼓角齐鸣,明军威武雄壮,军容之盛为开国以来所未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0月2日,南征军统帅朱能突然病逝于龙州,37岁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强,朱棣倚之甚重,不想此次“出师未捷身先死”,朱棣哀痛无比。朱能“勇决得士心”,他死后,军中一片哀哭。远征军箭在弦上,容不得任何拖延,年仅31岁的右将军张辅临危受命,主动承担起指挥全军的重任,他一面飞章奏报朱棣,一面率军南进,六天后,远征军由凭祥度坡垒关,进入安南境内。军情紧急,朱棣命张辅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代替朱能统率全军,并以明初常遇春病逝,副将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迹予以鼓励,希望张辅不负所托。
张辅首次征服安南
张辅,字文弼,系“靖难”名将张玉之长子。朱棣起兵时,他从父力战,因功升为指挥同知。张玉在东昌战死后,张辅袭爵,随朱棣战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皆有功,受封为信安伯,禄千石。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加禄三百石。
张辅不愧为名将之后,深通攻心为上的道理,进入安南境内后,他命人先将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条罪状写成榜文,刻于木牌上,顺流放下,安南军民见到榜文后,人心离散。
明军兵分两路,京畿兵、荆、湖、闽、浙、广西兵由张辅率领,出广西凭祥;另一路明军由蜀兵、建昌、云南、贵州兵组成,在沐晟率领下出云南蒙自,两路明军斩关而进,勇往直前,在芹站附近大败安南之伏兵,进占新福,于白鹤江胜利会师。胡氏父子料不到明军进展竟如此神速,大惊之下,倾全国之兵号称二百余万(《明史·张辅传》谓安南兵众七百万,显系夸大),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张辅大军进入富良江,先命骁将朱荣进攻嘉林江口,再进至多邦隘,沐晟军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进,与张辅呈南北夹击之势,互为声援。胡氏父子则厚集兵力于多邦城,企图据险顽抗。
陈高不过是黎利的傀儡,很快被逼服毒自尽,明英宗正统二年,明朝正式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黎利亦不愿与明朝为敌,从此直到崇祯十七年明亡,始终奉明朝正朔。
又开始胡扯了,越南根本说不上从中国独立的问题,只不过为什么没有吞了它而已
越南农耕条件恶劣
支持不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因而中国不能长久在那里建立长久的统治。在别的地点也是如此,长城沿线基本就是农耕与游牧地区的分界线,故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越过这条线继续向北。
板子要打就打在南汉头上,不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导致了日后这么多麻烦。
板子要打就打在南汉头上,不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导致了日后这么多麻烦。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8-2-19 13:01 发表
次年1月,张辅又削平其它各处变乱,斩首数千人,筑成京观以镇服安南人民。
这样的“景观”看来不止高句丽人会用,咱们也用的很熟练啊;P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2-19 23:29 发表
这样的“景观”看来不止高句丽人会用,咱们也用的很熟练啊;P

歷史上這種事多了去了,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
其實歷史上中國也并未統治越南全境,主要是北部地區,不過後來安南會脫離中國和明宣宗用人不當也是有直接的關係的。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2-19 23:29 发表
这样的“景观”看来不止高句丽人会用,咱们也用的很熟练啊;P

这本就是天朝的传统:D当年魏人就这么对付过高句丽
原帖由 Manx 于 2008-2-20 16:28 发表
其實歷史上中國也并未統治越南全境,主要是北部地區,不過後來安南會脫離中國和明宣宗用人不當也是有直接的關係的。
这里说的独立也是指北部地区啊,中南部是后来才拓占的。
交趾本就是汉唐故地,汉化极深,别的不说,交趾独立早期的几位统治者就多半是汉人:D独立以后越南历朝历代也都坚持“以夏变夷”的策略,是东南亚的异类。

明人自己也说,要是仿沐家例,让英国公世守交趾就好了 :(
可惜了南国交土啊 :')
楼上的几位好像对越南北属时期的历史很不了解,

越南属于中国的开始,是在秦朝--赵佗南越国时期,到968年丁朝时期,才正式脱离中国,到980年黎恒击败北宋,算是彻底脱离成为中国的藩国,前后统治超过了1千年。

越南开始的疆域就是北边那一块,其余的地区是“以夏变夷“,战争征伐的结果,打的南边的那帮印度教的满地乱爬。

越南与中国的渊源极其深,就拿它的统治者来说,李朝的李公蕴、陈朝的陈日煚和阮朝的阮福映都是福建人;胡朝的胡季嫠是浙江人,莫朝的莫登庸是广东人。

另外最可笑的是搞越独的12使君,里面一大堆是汉人,一帮陈水扁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8-2-20 19:15 发表
楼上的几位好像对越南北属时期的历史很不了解,

越南属于中国的开始,是在秦朝--赵佗南越国时期,到968年丁朝时期,才正式脱离中国,到980年黎恒击败北宋,算是彻底脱离成为中国的藩国,前后统治超过了1千年。

...

:D猴子不是说大越独立自吴权始么?
猴子不是说大越独立自吴权始么?
==========================
吴权那个河北人,没有称帝,性质和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一样。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8-2-20 19:27 发表
猴子不是说大越独立自吴权始么?
==========================
吴权那个河北人,没有称帝,性质和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一样。




:L貌似越南的历朝历代所谓称帝都是关起门来暗爽。。。
那也是从丁朝开始从关起门来做皇帝,

在东南亚,越南是和中国渊源最深的国家,

胆现实却远不如缅甸,泰国之类对天朝恭顺,

就像蒙古国一样,

历史关系不同于一般的

负担太重,反而无法摆脱忧虑。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8-2-20 20:07 发表
那也是从丁朝开始从关起门来做皇帝,

在东南亚,越南是和中国渊源最深的国家,

胆现实却远不如缅甸,泰国之类对天朝恭顺,

就像蒙古国一样,

历史关系不同于一般的

负担太重,反而无法摆脱忧虑。

缅甸当年也不过是云南一土司,其兴也暴啊:(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8-2-20 20:07 发表
那也是从丁朝开始从关起门来做皇帝,

在东南亚,越南是和中国渊源最深的国家,

胆现实却远不如缅甸,泰国之类对天朝恭顺,

就像蒙古国一样,

历史关系不同于一般的

负担太重,反而无法摆脱忧虑。

缅甸不恭顺吧,明朝好几次同他发生战争而且还是缅甸主动挑起的
原帖由 54060 于 2008-2-21 10:21 发表

缅甸不恭顺吧,明朝好几次同他发生战争而且还是缅甸主动挑起的

缅甸独立后屡屡进犯,大明不得已打了几次自卫反击战,战斗中涌现了刘綎这样的名将,有力地打击了缅甸叛乱军的嚣张气焰,可惜最终还是功败垂成:(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2-21 11:38 发表

缅甸独立后屡屡进犯,大明不得已打了几次自卫反击战,战斗中涌现了刘綎这样的名将,有力地打击了缅甸叛乱军的嚣张气焰,可惜最终还是功败垂成:(

万历年明朝的外患太多了,所以最后还是让缅甸的东吁王朝占去15万平方公里土地
上面说的缅甸和泰国都是指的现代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8-2-21 13:35 发表
上面说的缅甸和泰国都是指的现代

你手上有大越史略吗?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8-2-21 14:02 发表

你手上有大越史略吗?


没有。

对于交趾越南的内容只是从中国南方民族史上的了解
只怪过去对那些地方一直不重视.,历朝都没有痛下杀手, 终让其沐猴而冠.
只能说越南那地方地形太复杂、气候太恶劣,蒙古横扫欧亚的时候,也搞不定这帮雨林里的猴子。
明朝时期发生的,耐人寻味。
清朝时期(1840以前)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
唉~~~可惜张辅这样的良将居然稀里糊涂地死在土木堡之变的乱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