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版问个问题,帮忙科普一下,美国登月的实况转播是如何传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2:50:31
当时有这么宽的数据带吗?现在我们光传照片都得这么久的时间,电视实况是如何在当时办到的呢?谢谢!当时有这么宽的数据带吗?现在我们光传照片都得这么久的时间,电视实况是如何在当时办到的呢?谢谢!
电视直播一样。。。
当时的电视信号是模拟信号
原帖由 phylly 于 2008-1-16 22:02 发表
电视直播一样。。。



信号是如何传回地球的呢?谢谢!
问题是某些人说飞船跑到南极然后做个模型拍摄的,如果这样应该不存在技术问题
原帖由 xsx 于 2008-1-16 22:03 发表
当时的电视信号是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又是如何传回地球的呢?谢谢!
寒假党的一个通病就是在自以为是的同时缺乏常识。
原来我们看的电视都是靠宽带传送的,不是有线电视哦。
原帖由 dundao888 于 2008-1-16 22:08 发表



模拟信号又是如何传回地球的呢?谢谢!

如果你中学毕业了应该知道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叫电磁波。
楼主应该去找卫星广播的资料,GOOGLE找不到就去书店.这里回答也太片面.
如果是我没搞错的话。我刻应该是有限电视吧。。。。。
月球探险者通讯系统使用所谓的S波段与地球通讯联络,通讯地面站使用所谓的深层空间网,由一个七十米天线阵组成,所谓的S波段频率约两千多兆,信道容量能力最高仅为每秒三千六百比特。 这么低的信道通讯能力,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于是我作了一番计算,估算在理想状况之下,从热力学原理出发,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最高通讯信道容量是多少。

稍懂点普通物理的朋友都知道,信息即是负熵,中间只差了一个波儿之慢常数,而熵乘以温度即是能量。信息的传播,必须通过传送最低需要的能量来达成,温度越低,携带同等信息所需能量越少。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高灵敏度的物理实验都必须在超低温下做,许多的高灵敏接收天线都要降到超低温来提高灵敏度。

天线阵是不可能泡入液氮里的,所以我们用常温来进行计算,为了方便,假设环境温度是绝对300度,乘以波儿之慢常数, 得出要传送一个波特信息所需要的最低能量为百万分之四皮焦耳,也就是说4.14×10^-21焦耳,一比特等于ln2波特。每秒3600比特的信道容量,相当于十亿亿分之一瓦特。

读过我其他贴子的朋友们,还能记得我怎样推导出月球三反射镜反射回地球而被接收到的激光光子只有每分钟几颗吗?此无他,距离使然。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实在太远了,什么信号都变得非常微弱。以月球为中心,月地距离为半径的球面上,一个球面角的球面面积就有十五亿亿平方米。

当然,卫星天线是有方向性的,能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上。 可是S波段的波长有十五厘米之长,假设卫星天线直径为半米,电波将集中在约0.44个球面角范围内。一百多瓦特的通讯设备,大部分功率是消耗掉的,能有几分之一瓦转化为电磁波能量就不错了,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有半瓦转化为电磁波能量,分布在0.44个球面角上, 在地球上每平方米应该可以接收到一百亿亿分之7.6瓦特的能量。至少要用一个1.33平方米大小天线才能接收到每秒3600比特信道容量要求的十亿亿分之一瓦。天线阵里的每一个天线都必须接收到至少那么多电磁波能量,然后才能进行相关运算,滤除干扰。

以上分析只是纯理论上的计算。和实际数字比较表明,月球探险者号的通讯技术,不但是达到了当今技术上的极限,也已经逼近了技术上绝无可能逾越的理论极限了。3600比特的通信速率已经是不可能再高了,除非有人能够把热力学几大定律推翻或造出永动机。

回想起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时,曾有电视镜头作了实况转播,这个电视信号是否真的是来自于月球表面的实时电波信号呢?普通的商业广播的黑白电视信号的信息容量大约是每秒六百万比特,远超过普通数据传送容量,大家想想,假如你的电脑还是用老式的2400比特Modem来上网, 传送一张图片要化多少时间,就知道了。象月球探险者的3600比特速度,传送静止图片都要化很长时间,传送电视信号是绝无可能的。

要增加信息通道容量,就必须增加能量。现代的月球探险者用近百瓦的通讯器材,传送给地面的70米深层空间天线矩阵,不过只得3600比特的信道容量。阿波罗那时还没有深层空间天线阵,接收能力还没有现在高,通讯器材效率也还没有现在高。权且就算这两项都可以和现代相比,要从3600比特信息量提高到6000000比特,其他条件都不变, 通讯器材的功耗就要提高近一千七百多倍,要从一百瓦提高到十七万瓦。阿波罗飞船全部电力靠化学电池供给,连太阳能电池都还没有,根本没有这个能量。事实上,阿波罗的通讯器材也只有一两百瓦左右的功耗。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是使用较大的抛物面天线,使得无线电波更加集中。事实上后来阿波罗15号的确架起了一个很大的抛物面天线,可惜这仍然差得很远,与事无补。一开始的阿波罗11、12、14都没有带抛物面大天线,有的只是登月舱上的半米左右天线。

很显然,全球二十几亿电视观众看到的首次登月电视实况镜头,绝对不可能来自月球之上。这些电视镜头是在地球上拍的。
阿波罗飞船限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以及携带的通讯系统功率限制,只能进行低速率的信号传输,不可能进行实时实况电视镜头传送,全球几十亿电视观众看到的登月“实况转播”,当是伪造的。

有三个办法可以提高信号速率:
⒈增加发射功率
⒉增大天线的直径使得电波能量方向更集中
⒊减小电波波长,使得同等天线大小下电波方向更集中

这三个办法对阿波罗飞船来说都极其困难。阿波罗的电源供应全靠有限的化学电池,无法增加很多。增加天线大小,则受到飞船本身的形体及重量限制,也不可能增加很多。减小波长,电子技术上倒不是太难做到,可惜的是大气层有个电离层,将屏蔽所有频率高于S波段的无线电波, 直到达到了可见光频率,才又可以通过,高于可见光又不能通过了。

总之,六七十年代,以至今天,没有任何技术条件可以实现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电视实况转播。

又,即使假定阿波罗在月球上仍可以使用51200比特的信号速率, 离传送实时电视信号的要求还差得远呢!阿波罗电视摄影机使用的电视制式是每秒十幅画面,每个画面320行,也即每秒钟3200扫描行,51K的信道速率一瓜分,每条扫描线恰好分到16bit,刚刚够传256灰度的两个像素点。电视画面每条扫描线有近千个像素点,分辩率低些也有几百个像素点。两个像素点能做什么用?
必须指出的是当时根本没有DSP技术, 无法对图象数据进行实时压缩。甚至进
行数据图象压缩的数学算法都没有。
真是吐血啊
模拟信号 和数字信号不是一回事好吧
还居然用bits 来计算模拟信号
哈哈。第二次被揭穿。
原帖由 dundao888 于 2008-1-16 22:30 发表
月球探险者通讯系统使用所谓的S波段与地球通讯联络,通讯地面站使用所谓的深层空间网,由一个七十米天线阵组成,所谓的S波段频率约两千多兆,信道容量能力最高仅为每秒三千六百比特。 这么低的信道通讯能力,大大出乎 ...

传回来再解调.当时应该是光靶管摄象机.
月球表面那是常温吗???????  在没有太阳照射的情况下,月球表面温度仅有零下180度。
你都能看到太阳,那是相当宽的宽带了
【回想起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时,曾有电视镜头作了实况转播】

莫非是传说中的老海龟?

有证据证明是在回来前播出的吗?

而且又不是直播,就算是无线传送,传输速度慢难道就不能像我们现在BT下载一样等他慢慢传,传完了再一次性播出?

还有,请不要直接转百度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f?kz=69097646

5楼说南极拍的更是不是一般的寒……

给我选我宁可选个室内摄影棚,起码没风没雪没冰不会出常识性穿煲镜头
摆渡了一下,有些质疑理由看了真是爆寒
百度一向多小白……

别以为阿波罗服务舱上面的高增益天线等一干天线是吃干饭的,实时拍摄然后传回去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当年旅行者2号飞越海王星的时候还电视实况直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