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背靠苏联,中共就能夺取天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52:24
.

          一、缘起

          中共军队在东北的成功经验似乎告诉我们:背靠苏联,中共就能取得天下。
          青石(奎松)先生的《东北决战幕后》有这么一段话:
          “这一巨大胜利的取得,固然有很多原因,诸如政策正确、民众拥护、指挥得当等等,但中共军队从东北获得了大量较先进的武器装备,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同样是这些将领在指挥:十年前,鏖战甘肃黄河两岸是何等的艰辛惨烈,两万红军健儿竟会全军覆灭于与土匪无异的‘马家军’骑兵手下;十年后,他们宛如蛟龙出海,由东北而华北而华东而华南而西南而西北,横扫全副美式装备的百万国民党军,锐不可当。武器装备之重要作用,于此一目了然。
          徐向前元帅回忆起“西路军”时也曾感慨深触:假如那时西路军渡河后,抓住战机,乘虚而进,一直往西打,取得苏联准备好的大批武器弹药,背靠苏联,如虎添翼,再来收拾“马家军”,还不是一样易如反掌!”
          笔者引用这段话,并非想要论证武器装备重要性的问题,而是着重指出这背后蕴含着的“背靠苏联”情结。
          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着浓烈的“苏联情结”一点也不奇怪,更准确一些应该说是植根于内心深处、连骨髓里都浸润着。其中缘由大家都知道,这里不赘。
          我们想要探讨的是:如果当年真的打到了苏联边界,就真的能够“更大规模、更大力量地打回来”吗?背靠苏联,中共就真的有把握夺取天下吗?.

          一、缘起

          中共军队在东北的成功经验似乎告诉我们:背靠苏联,中共就能取得天下。
          青石(奎松)先生的《东北决战幕后》有这么一段话:
          “这一巨大胜利的取得,固然有很多原因,诸如政策正确、民众拥护、指挥得当等等,但中共军队从东北获得了大量较先进的武器装备,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同样是这些将领在指挥:十年前,鏖战甘肃黄河两岸是何等的艰辛惨烈,两万红军健儿竟会全军覆灭于与土匪无异的‘马家军’骑兵手下;十年后,他们宛如蛟龙出海,由东北而华北而华东而华南而西南而西北,横扫全副美式装备的百万国民党军,锐不可当。武器装备之重要作用,于此一目了然。
          徐向前元帅回忆起“西路军”时也曾感慨深触:假如那时西路军渡河后,抓住战机,乘虚而进,一直往西打,取得苏联准备好的大批武器弹药,背靠苏联,如虎添翼,再来收拾“马家军”,还不是一样易如反掌!”
          笔者引用这段话,并非想要论证武器装备重要性的问题,而是着重指出这背后蕴含着的“背靠苏联”情结。
          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着浓烈的“苏联情结”一点也不奇怪,更准确一些应该说是植根于内心深处、连骨髓里都浸润着。其中缘由大家都知道,这里不赘。
          我们想要探讨的是:如果当年真的打到了苏联边界,就真的能够“更大规模、更大力量地打回来”吗?背靠苏联,中共就真的有把握夺取天下吗?
.
          二、“背靠”论的坚定有力主导者——毛泽东、张国焘
          结合有关史料来看,毛泽东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背靠苏联”都是一种向往,“接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之类的说法只是后来的修饰之词。
          其实早在瑞金中央苏区时期,中共中央就听取了李德的传达“意见”,特地修建了飞机场来准备迎接苏俄的武器装备物资空投援助。
          而进入长征阶段之后,背靠苏联的主张,最坚定的则是毛泽东和张国焘,这一点上两人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无论是在两河口会议还是在沙窝会议上,无论对政治地位、军事指挥问题如何争得面红耳赤,对背靠苏联的想法两人倒是出奇的一致。毛泽东曾经特别指出:在陕甘地区苏联的影响大,地理位置也靠近苏联,政治上、物质上都能得到国际的帮助。连张国焘都深表赞同,别人就算有反对意见或者疑虑担心,也都无话可说了。
.
          我们先来看看张国焘。
          早在1935年初,国民党中央军和其他省份的军队集结四川“围剿”红四方面军的时候,张国焘就主张离开川北向西进军,在西康和青海开辟新的苏区;如果形势仍然得不到有效改善或者更加不利,打算走得更远一些撤到新疆去,争取获得苏联的援助。这也是后来西路军发展方向的初步构想,于张国焘而言,在川北时就已经有了。
          与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分手”后,张国焘仍然是一门心思打算走到苏联边境去,所确定的北上方针的核心即是向青海、甘肃、新疆边远地区退却,以保存实力、独树一帜,另图大业。《任弼时传》这样形容当时的形势:“会合之前,张国焘虽已向中央表示六月底出动北上,但他的意图不是和党中央会合,而是向夏河、洮州(临潭)西北行动,企图到青海、甘肃、新疆等边缘地区独树一帜。”而毛泽东则在俄界会议上确实了北上的战略意图就是靠向“远方”。
          张国焘的想法其实与毛泽东并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分别,之所以后来受到严厉批判,一是因为方向不同,张国焘的前进路线遭到博古等人的强烈抵制;二是因为当时党中央已经到了陕北,而且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
          再来看看毛泽东。
          青年时代,他就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与当时留日、留法、去南洋的时髦做法不同,毛泽东的想法是“不如留俄”。加入共产党之后,毛泽东又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提出“欲拯救中国唯有靠俄国的干涉”的共产党人。
          1935年,历经合而后分风波的中共中央前途茫然,自然而然就想起接通苏联这个最令人向往、也最令反对者找不出任何正当反对理由的路线来。9月12日的俄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地理上靠近苏联,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军事上飞机大炮,对我国内战争有很大意义。”如果能打到苏联边界,背靠苏联创造出一块根据地,我们就能更大规模、更大力量地打回来。这里,他更加突出地强调“迅速沟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他说: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应该在川陕甘创造根据地,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所以应该明白的指出这个问题,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导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尔后向内地扩展。并强调这是我们目前的基本方针。他还强调,我们不是独立的共产党,我们是国际的一个支部,我们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前进到苏联边境,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
          到了哈达铺,毛泽东得知附近可能会找到相对合适的落脚点,加之手中的兵员、装备、给养等条件困难,直接打通“远方”的风险太大,结果实难逆料,故而改变俄界会议的决定,转而率部往陕北立足。其后,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分别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战役。东征虽然也算得上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详见拙作《毛泽东“御驾”东征》),从物质上来讲收获颇丰,但总的战略意图却遭到挫败,更令毛泽东痛感非取得苏联援助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直接对抗。东征之后紧接着的西征战役,就是为了想在西北真正站稳脚跟,接通苏联、取得援助这个关键环节所作的铺垫。
          1936年初开始与东北军谈判,提出成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这个以图建立全国范围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也是以“背靠苏联”作为大背景的。因蒋介石方面谈不拢,中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态度转变并取得重大进展。5月8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联合东北军,接通外蒙、苏联,为西北国防政府而斗争的行动方案。毛泽东说,我们不要“光荣的孤立”,我们可以和宁夏、新疆、外蒙联系起来,与苏联结成联盟,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指出:“三月间订立的苏蒙条约,就是告诉中国革命者,你们可以如此做,我们可以同你联盟。”“这是重要的事!”西路军之举,即以此为基本战略出发点。至于后来因种种情势变化,如西北发动时机不成熟、莫斯科态度模棱两可、宁夏战役失败、西安事变发生等等复杂因素,以致西路军覆没,在此暂作伏笔,另出专帖。
          1945年的中共七大,针对美国登陆问题,毛泽东在会议期间指出:美国现在是联蒋抗日拒苏反共,全面独霸东方,决不退让。它以长城为界拒苏的可能性很大,让其方针得逞,美国就可能成为新的斯科比,变中国为希腊。对付的办法之二,就是:为了防止美蒋沿长城进行封锁,遮断苏联,我们应该现在就要开始集中二三十个旅,准备将来开到满洲去,背靠苏联,“得到技术条件”。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准备二三十个旅,十五万人到二十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满洲去”,“得到技术条件”即先进的武器装备。“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因为东北不仅有大工业,而且背靠苏联和外蒙古。当然,到了自己军队的实力已经强大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雄壮军威,毛泽东后来就不再重提这些想法,也没有提到过这段历史,而是改用了“小米加步枪”的故事。出于战略策略的需要,倒也可以理解。
          1948年,当中国革命胜利可期时,毛泽东首先想到的就是应当访问苏联,向斯大林当面请教建国方略并缔结互助同盟。虽遭反复婉拒,仍然一往情深。至于直截了当地提出公开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治外交路线,那是迫于美国方面的傲慢与抗拒之下的无奈之举。

(待续)
与其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到达苏联边境,不如打通经绥远渡黄河进入当时苏联控制的外蒙这条路更进?
原帖由 RedTide 于 2007-12-15 21:58 发表
与其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到达苏联边境,不如打通经绥远渡黄河进入当时苏联控制的外蒙这条路更进?

1936年的东征即是尝试先打通绥远再“背靠”远方,结果失败了。
在下写有《毛泽东“御驾”东征》一帖,稍后发上来。
毛泽东“御驾”东征一文已经看过了,斑竹有空也巴其它文章搬上来吧。
30年代的苏联工业化进程高奏凯歌,从实力上来说给中共巨大的援助不是什么问题,另外在解放战争时期看看朝鲜给东北的援助就知道援助的巨大作用。
但是给不给,给什么,给多少还要看当时共产国际实际上的头头斯大林的意思。从历史上来看,共产国际给中共最多的援助是遥控用的电报,还有苏联对新疆军阀物资上的“照顾”远远超过对中共的和和二战时斯对南共和铁托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斯对中共的援助并不会非常积极,实际上也是如此。如果真的援助的决心,以蒙古为基地利用空运即可直接将人员物资输送到陕北。
中共如果真的背靠苏联,以当时中共的实力和斯的嗜好,中共恐怕要沦为苏共的党支部,中共中央也要成执行部门,毛等斯眼里的“土包子”也难保不会被换成在苏联镀过金的人。毛对斯多少是怀有真诚的愿望,但斯看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或许毛没有看到斯可以是个民族主义或机会主义抑或国家主义无产者,但决不是一个国际主义无产者?



另外,就“其实早在瑞金中央苏区时期,中共中央就听取了李德的传达“意见”,特地修建了飞机场来准备迎接苏俄的武器装备物资空投援助”来说,以当时飞机的航程,是没可能从苏蒙飞跃广袤的国统区,对中央苏区进行空中援助的。不知道共产国际那帮家伙,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有没有瞟一瞟中国地图?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12-15 16:56 发表
其实早在瑞金中央苏区时期,中共中央就听取了李德的传达“意见”,特地修建了飞机场来准备迎接苏俄的武器装备物资空投援助。
  ...

飞机场?在哪里?我好像没看到过相关介绍,林版主能否具体说明一下?
其实幸好没有背靠苏联!从1927年到2007年,TG和GMD的表现通通的说明了一个潜在的结论,那就是有了外援就不思进取!蒋介石有外援,于是他的军事工业发展还不如清末与北洋时期!也不如1927年之前缺乏外援的孙中山时期。而TG抗战中期被GMD封锁反倒高出大生产运动,搞出了上百个军民用工厂。而后来80年代有了外援的产业如大飞机与小汽车就一蹶不振!:D
有了外援就不思进取……看来一五计划的156个项目害处很大啊。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12-18 12:27 发表
有了外援就不思进取……看来一五计划的156个项目害处很大啊。


这是特例,或者说一边封锁一边不封锁的和谐结果,那些两边都不封锁的产业,基本没象样的比如照相机,除了农作物。:D
毛泽东对于斯大林是有感情的。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2-18 19:08 发表
这是特例,或者说一边封锁一边不封锁的和谐结果,那些两边都不封锁的产业,基本没象样的比如照相机,除了农作物。:D


不封锁的产业发展起来的多了,家电、汽车、造船、纺织……
我觉得苏联的156个援华项目对中国的帮助是巨大的,中国当时恐怕也只能从苏联得到这样的帮助了,正是这156个项目,等于把中国重工业的底子打下来 了
西路军时那个所谓苏联在边境准备了堆积如山的武器纯粹是忽悠.
但在艰苦卓绝的都争,人总想搞点外援着也是常情.
建国后从苏联引进的整套基础学科才是中国人才培养重大的基础,光引进而忽略了基础学科知识全套接收一切都是假的
心理背靠更多
]]
.
        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背靠”情结
        笔者曾经提出过一个疑问:中共“背靠”苏联,会不会是一厢情愿?这个“一厢情愿”,可作两方面的理解:
        一是“背靠”只是中共的单方面要求,苏联方面不予接纳。这点,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二是中共领导人自认为自己同苏联的关系比谁都来得更密切,更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援助。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稍后再叙。
        最起码的一点,具有浓重“背靠”情结的,不仅仅是毛泽东、张国焘。我们来翻翻历史:

        早在1920年9月,曾任孙中山警卫团团长的李章达就受孙中山派遣远赴苏俄请求援助,。孙中山当时的想法,是正式向苏俄政府提议缔结一项军事合作的协定,请求苏俄红军从土耳其斯坦进军中国新疆,深入甘肃接应并援助四川的革命党人,推动中国各地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
        此后孙中山的态度虽然因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背靠”苏俄(苏联)的意愿一直没有多大的动摇。在与马林、越飞及其军事随员格克尔的接洽中,孙中山多次明确了与苏联结盟的希望,并提出了西北军事计划。在苏联作出援助决定后,蒋介石作为孙中山的全权代表,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于1923年9月2日抵莫斯科,向苏方提交了关于孙中山西北军事计划具体安排的《中国革命之新前途》。虽然这个计划最后因涉及外蒙古的敏感问题遭到苏联的否决,但孙中山仍然取得了苏联方面的援助,国民党也由此取得北伐的重大胜利,继而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在与孙中山谈判的同时,苏俄还与吴佩孚、陈炯明等军阀联系密切。但因苏方在华原有利益的平衡等问题无法解决,苏方最终选择了孙中山作为合作伙伴。
        以上详细经过,请参见笔者整理的纪事帖《孙中山、蒋介石“背靠”苏联》。
.
        继孙中山之后,“背靠”苏联取得成功的是冯玉祥和盛世才。
        冯玉祥受到段祺瑞、张作霖的排挤,囿于西北边陲一隅。此时正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期,由李大钊居中联络,孙中山的代表徐谦等人一同游说,力劝冯玉祥安居西北边防督办,并与苏联接上了关系。张家口会谈后,冯玉祥派员赴北京同苏联驻北京大使加拉罕商谈苏联援助国民军各种武器装备的项目和数量。苏方当即答应,给国民军的步枪、机枪、大炮及各种弹药,均为无偿赠送。苏联政府于1925年3月21日,通过了援助国民军武器和弹药,并派遣顾问和教官的决议。在苏联顾问团的指导和帮助下,冯玉祥开办了步兵、机枪、炮兵、工兵和骑兵学校,苏联专家主持整个教学过程,并自亲授课。冯玉祥还在张家口、丰镇和平地泉设立3个训练基地,由苏联顾问帮助训练部队。苏联顾问还帮助建立了武器和弹药工厂。据盛忠亮和毛以亨的回忆,冯玉祥于一九二六年三月秘密赴俄,五月九日抵达莫斯科,受到同志加英雄式的热烈欢迎。冯玉祥也表现得十分投入,并且把三个子女都送到了莫斯科,此举显然得到了克里姆林宫的信任。冯玉祥虽然未能面见斯大林,但得到了苏方比原先答允的提供五万人装备多出八倍的援助(毛以亨语)。此后,西安一度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之一,当时有“南广州,北西安”的流行说法。

        盛世才在1933年4月接任新疆边防督办后,其势力范围尚小,只足以控制省城一带。当时新疆的形势复杂多变,北有占据北疆的马仲英(马步芳堂弟),南有占据伊犁的张培元。马、张二人的兵力皆多于盛世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马、张两人如果联合起来,随时都有可能夺取政权。一些地方势力也准备伺机而动。而国际列强势力的介入,使新疆的政治形势更趋紧张。英国于1933年11月唆使沙比提大毛拉和伊敏在喀什建立“共和国”,宣布该共和国为“永久民主共和国”;法国人在迪化开设过洋行,英国人设立过天主教堂,瑞典人在英吉沙设立过医院,实际上都是在不同的名目下进行间谍活动。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的封建上层,开始投入列强的怀抱,所谓“起义者”中“亲英的南方集团”和“亲日的北方集团”,成为西方刊物司空见惯的术语。
        盛世才的地位岌岌可危。当时的情势,投靠国民党是引狼入室,盛世才又不愿意卖国投靠日本,最现实可行而且便捷的途径就是“背靠”苏联。而苏联方面基于现实利益,不单在军事上援助盛世才,而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予以支援,派遣一批专家、技术人员、干部、共产党员来新疆,具体帮助盛世才制定了“六大政策”,以恢复和发展新疆的经济文化。这个六大政策,即“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正是苏联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才使盛世才上台后很快站稳了脚跟,并从此当上了长达近十二年之久的“新疆王”。毛泽东当时在一些场合下说到新疆的宽松环境,即由此而来。

        正如青石先生所言:“中国和苏联有着太长的边界,正是这种便利的陆路连接和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存在,使得许多中国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要想方设法争取苏联的支持。几乎每一个聪明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都清楚地了解,这种支持对于他们在中国的地位将意味着什么。”“而不论这种援助的方式如何,孙中山、冯玉祥和盛世才经过苏联援助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种援助所具有的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也就是说,背靠苏联的情结,并不仅仅是感情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出于现实政治、军事利益的考虑。
        毛泽东、张国焘之所以比其他中共领导人更强烈的希望“背靠”苏联,我想这可能是他们更具备政治家所应具有的实力对比观念的缘故。
原帖由 RedTide 于 2007-12-16 21:47 发表
...另外,就“其实早在瑞金中央苏区时期,中共中央就听取了李德的传达“意见”,特地修建了飞机场来准备迎接苏俄的武器装备物资空投援助”来说,以当时飞机的航程,是没可能从苏蒙飞跃广袤的国统区,对中央苏区进行空中援助的。不知道共产国际那帮家伙,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有没有瞟一瞟中国地图?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7-12-17 16:37 发表
飞机场?在哪里?我好像没看到过相关介绍,林版主能否具体说明一下?

.
        据李德回忆(李德《中国纪事》,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这个飞机场不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令而是国际总军事顾问弗雷德(全名曼弗雷德•施特恩,又可译作曼弗里德•斯特恩,以后在西班牙战争中以克勒贝尔将军著称)的建议而修建的。
        李德说他自己和博古、尤尔特(共产国际首席特派员,这是李德的叫法,索尔兹伯里则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称为亚瑟•艾尤尔特)都觉得这样的援助纯系空想。但因为无法判断弗雷德关于苏联武器援助的建议(更准确应该叫暗示),究竟是弗雷德自己的臆想还是从莫斯科带来的指示,而且弗雷德的建议又得到了中共中央委员会上海办事处的有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也表示同意,所以博古、李德和尤尔特转为同意(《中国纪事》第31~32页)。在李德前往中央苏区之前,弗雷德明确命令李德必须组织人力把飞机场建起来,以便接收苏联(可能)提供的武器援助(《中国纪事》第35页)。
        李德到了瑞金后,催促建起了一个备用机场,但这个机场一直没有利用,“后来却为国民党的飞机效劳了”(《中国纪事》第78页)。
        关于瑞金这个专为迎接苏联武器援助而修建的飞机场,具体的地点李德一直没有说明。有待我们查阅其他资料来考证了。
]]
背靠俄罗斯 中国能强大吗?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8-1-6 09:47 发表
林版主,我对这座机场的存在持高度怀疑的态度。原因有三:
第一,苏联飞机要从海参崴飞到瑞金的可能性极小。即使我们不考虑国民党空军可能的拦截,只从航程上考虑,即使是1936年时苏联最大的飞机TB-3,其航程也只有 ...

确实,修机场这么大个事,在当地是可以很容易查到的,就算遗址没了,但当地老人多少还有知道的。
特别是李德书中还提到了国民党军队也利用了这个机场,从民国史料中也应该可以查到。
林版感兴趣可以查查。
不急。慢慢再继续考证。:lol
再来看看毛泽东。
          青年时代,他就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与当时留日、留法、去南洋的时髦做法不同,毛泽东的想法是“不如留俄”。加入共产党之后,毛泽东又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提出“欲拯救中国唯有靠俄国的干涉”的共产党人。
          1935年,历经合而后分风波的中共中央前途茫然,自然而然就想起接通苏联这个最令人向往、也最令反对者找不出任何正当反对理由的路线来。9月12日的俄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地理上靠近苏联,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军事上飞机大炮,对我国内战争有很大意义。”如果能打到苏联边界,背靠苏联创造出一块根据地,我们就能更大规模、更大力量地打回来。这里,他更加突出地强调“迅速沟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他说: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应该在川陕甘创造根据地,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所以应该明白的指出这个问题,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导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尔后向内地扩展。并强调这是我们目前的基本方针。他还强调,我们不是独立的共产党,我们是国际的一个支部,我们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前进到苏联边境,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
          到了哈达铺,毛泽东得知附近可能会找到相对合适的落脚点,加之手中的兵员、装备、给养等条件困难,直接打通“远方”的风险太大,结果实难逆料,故而改变俄界会议的决定,转而率部往陕北立足。其后,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分别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战役。东征虽然也算得上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详见拙作《毛泽东“御驾”东征》),从物质上来讲收获颇丰,但总的战略意图却遭到挫败,更令毛泽东痛感非取得苏联援助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直接对抗。东征之后紧接着的西征战役,就是为了想在西北真正站稳脚跟,接通苏联、取得援助这个关键环节所作的铺垫。
          1936年初开始与东北军谈判,提出成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这个以图建立全国范围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也是以“背靠苏联”作为大背景的。因蒋介石方面谈不拢,中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态度转变并取得重大进展。5月8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联合东北军,接通外蒙、苏联,为西北国防政府而斗争的行动方案。毛泽东说,我们不要“光荣的孤立”,我们可以和宁夏、新疆、外蒙联系起来,与苏联结成联盟,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指出:“三月间订立的苏蒙条约,就是告诉中国革命者,你们可以如此做,我们可以同你联盟。”“这是重要的事!”西路军之举,即以此为基本战略出发点。至于后来因种种情势变化,如西北发动时机不成熟、莫斯科态度模棱两可、宁夏战役失败、西安事变发生等等复杂因素,以致西路军覆没,在此暂作伏笔,另出专帖。
          1945年的中共七大,针对美国登陆问题,毛泽东在会议期间指出:美国现在是联蒋抗日拒苏反共,全面独霸东方,决不退让。它以长城为界拒苏的可能性很大,让其方针得逞,美国就可能成为新的斯科比,变中国为希腊。对付的办法之二,就是:为了防止美蒋沿长城进行封锁,遮断苏联,我们应该现在就要开始集中二三十个旅,准备将来开到满洲去,背靠苏联,“得到技术条件”。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准备二三十个旅,十五万人到二十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满洲去”,“得到技术条件”即先进的武器装备。“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因为东北不仅有大工业,而且背靠苏联和外蒙古。当然,到了自己军队的实力已经强大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雄壮军威,毛泽东后来就不再重提这些想法,也没有提到过这段历史,而是改用了“小米加步枪”的故事。出于战略策略的需要,倒也可以理解。
          1948年,当中国革命胜利可期时,毛泽东首先想到的就是应当访问苏联,向斯大林当面请教建国方略并缔结互助同盟。虽遭反复婉拒,仍然一往情深。至于直截了当地提出公开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治外交路线,那是迫于美国方面的傲慢与抗拒之下的无奈之举。


毛泽东对于苏联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国共内战以前,毛泽东对于苏联的认识比较正面,主要把苏联视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榜样。在于斯大林接触以后,毛泽东对于苏联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就是苏联人其实很自私的,很重视自己的利益。不过直道斯大林死,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阵营都是充满希望的,乐观的。众所周知在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联对于以往的各方面政策最初了很大调整,毛泽东难以接受。
有文章说自从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毛泽东对于苏联就有不少看法和意见。包括斯大林本人。不过就实力来说,斯大林的苏联远远在中国之上,毛泽东尽管不满斯大林的一些决定但是还是一直保持合作。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1-12 06:01 发表
毛泽东对于苏联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国共内战以前,毛泽东对于苏联的认识比较正面,主要把苏联视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榜样。在于斯大林接触以后,毛泽东对于苏联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就是苏联人其实很自私的,很重视自己的利益。不过直道斯大林死,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阵营都是充满希望的,乐观的。众所周知在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联对于以往的各方面政策最初了很大调整,毛泽东难以接受。

一方面是认识的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还有时势的考量,再有就是人所共有的“屁股指挥脑袋”的思维方式。
在45年以前,己方力量甚为弱小的时候,中共急切需要国内外各方各界的支持和援助,不单是指望苏联,中共也曾经努力争取美国的支持。后来的“一边倒”政策乃是出于不得已。
到了抗战胜利,毛泽东曾想一举夺取天下,为斯大林所阻,于是有了“不许革命”的说法。详细请参考本栏里的专帖。只是这个帖子因为缺少参与,没能更好的展开。
共和国建国后,毛泽东不能不对社会主义阵营充满希望和信心,因为这时候冷战双方壁垒分明。无论出于阶级基础还是政治现实,中共都不能不这样做。
斯大林去世后中苏交恶,一是由于苏方的政策调整,二是中共取得胜利后需要高举民族主义大旗以团结人民,三是毛泽东的心理可能起了变化。前两条是确定的,后一条是推断。
]]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7-12-27 20:30 发表
心理背靠更多

不是的。就当时中共的处境来说,金钱物资、武器装备都是生存的迫切需要。
原帖由 RedTide 于 2007-12-16 21:47 发表
毛泽东“御驾”东征一文已经看过了,斑竹有空也巴其它文章搬上来吧。
30年代的苏联工业化进程高奏凯歌,从实力上来说给中共巨大的援助不是什么问题,另外在解放战争时期看看朝鲜给东北的援助就知道援助的巨大作用。 ...

以蒙古为基地利用空运即可直接将人员物资输送到陕北????
飞机啊,搞清楚那可是三十年代,苏联有多少飞机~~~????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1-16 11:37 发表

一方面是认识的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还有时势的考量,再有就是人所共有的“屁股指挥脑袋”的思维方式。
在45年以前,己方力量甚为弱小的时候,中共急切需要国内外各方各界的支持和援助,不单是指望苏联,中共也曾经 ...


所谓“不许革命”可不可以理解为美苏阵营对雅尔塔体系的维护,不但在各自的势力范围泾渭分明,而且希望在两种力量发生冲突的地区也以军事分界线的方式维持现状,双方均不得轻易地挑战或者打破这种平衡。这也许就是华盛顿和莫斯科想法的初衷,但是无奈手下有自己的算盘,而大哥也总是管不住手下,所以这种协议所达成的平衡很难维持。
原帖由 邦德 于 2008-2-25 01:06 发表
所谓“不许革命”可不可以理解为美苏阵营对雅尔塔体系的维护,不但在各自的势力范围泾渭分明,而且希望在两种力量发生冲突的地区也以军事分界线的方式维持现状,双方均不得轻易地挑战或者打破这种平衡。这也许就 ...

正是这样。当时苏联的主要想法是维持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冷战格局尚未形成。
所谓如果中共开战,将在多少个月内完蛋的讲法,有些大人吓小孩的味道。只是当时的中共如果没有老大哥这个粗腿抱,要想彻底打败老蒋也属一厢情愿。虽然兵员上数量不少,但毕竟武器装备落后太多。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2-25 01:17 发表

正是这样。当时苏联的主要想法是维持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冷战格局尚未形成。
所谓如果中共开战,将在多少个月内完蛋的讲法,有些大人吓小孩的味道。只是当时的中共如果没有老大哥这个粗腿抱,要想彻底打败老蒋也属 ...



我看到一篇资料指出:在1942年至1949年,美国通过大规模美援、为国民党一共才武装了45个步兵师,而从1945到1948年之间,中共主要依靠苏援枪械却组建了210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内战期间,双方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已经处于同一水平了,已然不是小米加步枪的装备水准了,这点从后来的影视剧中也有表现,双方都是大批的使用汤姆逊冲锋枪,但是解放军的数量的确比国民党军占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解放军的大中口径的火炮也是多于国军的。最关键是解放军的部队整合和统一指挥相比于国军的各自为政而言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打破建制对国民党部队形成优势兵力。
嘿嘿,周师长的数据你也信?!;P ;P ;P ;P
210个师是什么概念呢?;P ;P ;P 既然48年都有210个苏械师了,51年是吃饱了撑了要去苏联买那60个师的装备阿?
原帖由 邦德 于 2008-2-25 10:03 发表

我看到一篇资料指出:在1942年至1949年,美国通过大规模美援、为国民党一共才武装了45个步兵师,而从1945到1948年之间,中共主要依靠苏援枪械却组建了210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内战期间,双方的武器装备基本上 ...

那种苏联援助“几百架”飞机、坦克加“数百门”大炮的网上烂帖,邦德千万别当真,否则一不小心成了“—007”了。:lol
解放军在东北是接受了苏方的武器装备援助,但究竟主要是日械还是苏械,数量究竟有多少,杨奎松、沈志华、刘统、薛衔天等专家学者谁也无法确证,口水仗打得煞是热闹呢。问题关键是中方档案没公开,前苏方档案里估计水份不少。
朝鲜那里也有支援我们军火,我也不记得哪里看到的了!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2-25 21:40 发表

那种苏联援助“几百架”飞机、坦克加“数百门”大炮的网上烂帖,邦德千万别当真,否则一不小心成了“—007”了。:lol
解放军在东北是接受了苏方的武器装备援助,但究竟主要是日械还是苏械,数量究竟有多少,杨奎 ...

苏军给TG的武器很杂,什么都有,但是基本上都是苏军不要的,大部分是日械,还有德械........乱七八糟的很.........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8-2-25 21:42 发表
朝鲜那里也有支援我们军火,我也不记得哪里看到的了!

多了去了........军事历史2005期5月号,吴瑞林遗著<金日成设家宴为我们送行>一文记载如下.........
参与者:
志愿军:42军军长吴瑞林军政委郭成柱
朝鲜人民军:金日成首相 崔镛健副司令 金钟(原42军124师370团2营营长) 扑浩(原李红光支队团长) 金雄(新四军2师出身原四野师长) 吴成功(原中野参谋) 金平(西野团政委)
提到了几个数据,安东干部学校学院700-800人
1945年给了朝鲜一个1500人的满员团
1946年12月42军派杨勉和林福田两处长出访朝鲜.提到了粮食困难和弹药缺乏.金答应补给.
另外提到东北我军医疗队和后勤机关进入朝鲜暂避,修整.另外还有直接的人员补充.
最有名的故事大概就是塔山一战,决定胜负的一火车皮弹药,就是从朝鲜启程直接送到塔山阵地前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