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跨越—五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回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16:42
中国经济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从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到现在,时间跨越5年,中国经济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跨越辉煌而艰辛!

  “三级跳”上台阶

  刚刚过去的2002年,为5年中国经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

  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增长7.6%的良好态势,先后跃上8万亿元、9万亿元和10万亿元三个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跨越800美元、900美元之后,正向1000美元大关逼近。来自经济战线的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评价这两个“三级跳”是历史性的跨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台阶,表明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更为雄厚,经济实力今非昔比,现在,我国一天就创造国内生产总值270多亿元,而195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才679亿元。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迸发出惊人的能量。2002年一年,中国工业这台大机器吃掉了2.4亿吨钢材,超过美日两国钢材年产量的总和。中国的建筑工地浇灌的水泥相当于全球年产量的40%,世界年产玻璃中的30%镶在了中国的高楼大厦上……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高达6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逾50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表明人民生活在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开始迈向全面小康,生活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日子越过越好。

  国力昌盛,百姓安康。经济发展也给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说:“这5年,是国家扶贫投入力度最大的5年,中央累计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245亿元,超过1980年以来22年中央扶贫总投入的一半,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回首5年,我们不仅为中国经济不断刷新纪录而鼓舞,更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而欣慰。20世纪90年代初,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增加的绝对数量为200亿元左右;近年来,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增加的量已是八九百亿元。在这样高的基数上实现持续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稳健,更加成熟。

  “三管齐下”同发力

  2月20日,早上不到8点,北京的张崇武大爷就买国债去了,没想到银行门口的队伍已经排出了十几米。当天上午,仅工行在北京就售出2003年新国债14亿元。这是近年来国债发行火爆场面的延续。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需求不足,九八特大洪水,就业形势严峻……5年,挑战纷至沓来,困难接连不断。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三管齐下”共同发力,拉动中国经济前进。

  从1998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2002年底,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国债项目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1万亿元,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力量。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民间投资开始活跃。

  如今,小城镇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地面,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许多小城镇的建设靠的就是农民自己的力量。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指出,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投资主体,政府的财政负担正在减轻。

  鼓励消费,刺激消费,百姓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去年第一次超过4万亿元。消费的增长直接拉动了生产的增长。汽车、电信、房地产等行业增长迅猛。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超过300万台,电话用户超过4亿,个人购房火爆。

  整顿和规范外经贸市场秩序,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出口退税,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出口的增长。2002年,全国出口增长20%,对经济增长实现了正拉动。

  五年风雨,五年磨砺。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复杂局面和宏观调控的高超能力和水平,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三大矛盾”待化解

  今年春来早。早来的春天,仿佛提醒我们前方尚有遥遥的征程。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均水平则更低。就综合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来说,中国仍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前景光明,任务艰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最根本的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严峻这三大突出矛盾。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全力化解这三大矛盾,是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应碧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不仅制约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的步伐,也制约有效需求的扩大。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春说,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仍然是我们农村基层干部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

  困难虽多,机遇犹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今年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就能化解突出矛盾,推动经济增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历史赋予2003年的春天不同寻常的意义。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新步伐的重要一年。即将召开的“两会”将谋划建设全面小康、加快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列车将继续呼啸前行。中国经济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从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到现在,时间跨越5年,中国经济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跨越辉煌而艰辛!

  “三级跳”上台阶

  刚刚过去的2002年,为5年中国经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

  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增长7.6%的良好态势,先后跃上8万亿元、9万亿元和10万亿元三个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跨越800美元、900美元之后,正向1000美元大关逼近。来自经济战线的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评价这两个“三级跳”是历史性的跨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台阶,表明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更为雄厚,经济实力今非昔比,现在,我国一天就创造国内生产总值270多亿元,而195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才679亿元。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迸发出惊人的能量。2002年一年,中国工业这台大机器吃掉了2.4亿吨钢材,超过美日两国钢材年产量的总和。中国的建筑工地浇灌的水泥相当于全球年产量的40%,世界年产玻璃中的30%镶在了中国的高楼大厦上……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高达6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逾50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表明人民生活在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开始迈向全面小康,生活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日子越过越好。

  国力昌盛,百姓安康。经济发展也给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说:“这5年,是国家扶贫投入力度最大的5年,中央累计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245亿元,超过1980年以来22年中央扶贫总投入的一半,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回首5年,我们不仅为中国经济不断刷新纪录而鼓舞,更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而欣慰。20世纪90年代初,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增加的绝对数量为200亿元左右;近年来,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增加的量已是八九百亿元。在这样高的基数上实现持续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稳健,更加成熟。

  “三管齐下”同发力

  2月20日,早上不到8点,北京的张崇武大爷就买国债去了,没想到银行门口的队伍已经排出了十几米。当天上午,仅工行在北京就售出2003年新国债14亿元。这是近年来国债发行火爆场面的延续。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需求不足,九八特大洪水,就业形势严峻……5年,挑战纷至沓来,困难接连不断。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三管齐下”共同发力,拉动中国经济前进。

  从1998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2002年底,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国债项目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1万亿元,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力量。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民间投资开始活跃。

  如今,小城镇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地面,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许多小城镇的建设靠的就是农民自己的力量。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指出,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投资主体,政府的财政负担正在减轻。

  鼓励消费,刺激消费,百姓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去年第一次超过4万亿元。消费的增长直接拉动了生产的增长。汽车、电信、房地产等行业增长迅猛。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超过300万台,电话用户超过4亿,个人购房火爆。

  整顿和规范外经贸市场秩序,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出口退税,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出口的增长。2002年,全国出口增长20%,对经济增长实现了正拉动。

  五年风雨,五年磨砺。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复杂局面和宏观调控的高超能力和水平,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三大矛盾”待化解

  今年春来早。早来的春天,仿佛提醒我们前方尚有遥遥的征程。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均水平则更低。就综合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来说,中国仍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前景光明,任务艰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最根本的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严峻这三大突出矛盾。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全力化解这三大矛盾,是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应碧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不仅制约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的步伐,也制约有效需求的扩大。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春说,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仍然是我们农村基层干部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

  困难虽多,机遇犹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今年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就能化解突出矛盾,推动经济增长。

  一年之计在于春。历史赋予2003年的春天不同寻常的意义。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新步伐的重要一年。即将召开的“两会”将谋划建设全面小康、加快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列车将继续呼啸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