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 DDDAAA 等老大看看这个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36:20
徐永东教授主要事迹简介

[日期:2005-05-10]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因其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3位院士、3位“长江学者”、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0多位博导教授,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现任该学院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39岁的徐永东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提起徐永东,材料学院的教职工几乎无人不晓,这既缘于他是著名材料学家张立同院士手下的一员大将,更缘于他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这位年轻的教授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有着令人羡慕的经历:1983年,徐永东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北石首市考入当时的西工大材料系铸造专业,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被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教授招到门下,开始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之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从入学到现在,徐永东教授在母校----西北工业大学度过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来,他将自己人生的宏伟目标和祖国的科技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实际行动,将自己的美好青春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材料科学领域,以辉煌的成就谱写了一曲无怨无悔的青春赞歌。

徐永东是一个甘于吃苦,勇于攀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1993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开始从事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超高温热结构材料,具有“轻如铝、强韧如钢、硬若金刚石”等一系列突出性能优点,在航空航天兵器等高技术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公认为是反映一个国家武器装备能力的战略性材料。

徐永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的发展方向,在导师张立同院士的指导下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创业是异常艰苦的,为了经费,他和同事们四处奔走;没钱买设备,自己动手研制。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他和大家泡在实验室,不断试验、不断改进,无数次的失败,让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和迷茫,但他们没有放弃,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最终全面突破了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的关键技术。

创业中的艰难铸就了徐永东坚忍不拔的毅力,失败后的成功激发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陶瓷基复合材料领域10多年的探索中,徐永东教授凭着自己执着的钻研,先后攻克了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工艺、尾气处理和在线精密加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化学气相渗透技术和设备体系,用五年走完了法国20年的研制历程,使我国成为继法国之后全面掌握化学气相浸渗制备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第二个国家。

在对武器装备需求构件的研制方面,他和同事们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先后研制了12种试件1000余件试样和20余种160余件各精确度构件,不仅为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而且满足了航空、航天和兵器等领域武器装备对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需求。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于2001年12月通过国防科工委主持、有7位两院院士参加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在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际先进水平;在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设备方面有重大创新,居国际先进水平;材料的综合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社会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重视科技产业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已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和大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激发了徐永东开辟产学研发展之路的强烈愿望。为了使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被“待字闺中”,束之高阁,真正使其造福于社会,徐永东教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考核工作。他和同事们研制的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浮壁瓦片、矢量喷管调节片、卫星姿控轨控发动机喷管、XX武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冲压发动机喉衬与燃气发生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流管等十余种构件都一次试车考核成功。其中燃气发生器代替钨渗铜減重90%,克服了积炭问题;XXXX发动机喷管是我国唯一通过3.5MPa高压试车的喷管;XX武器发动机喷管的寿命是C/C的10倍。上述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跨跃式发展,同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化学气相渗透法的发明者——国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领衔科学家Naslain教授三次访问该实验室,他赞誉说“你们的工作不仅在中国是先进的,在国际上也居先进水平”。

总结徐永东教授1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感到,一个人的成功,不光靠天赋、靠机遇,更重要的是靠对事业倾心热爱的敬业精神,对科学真理不懈探索的创新精神,对工作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的确,10多年来,徐永东和他的同事、学生没有正常的休过假日,多少个周日、多少个寒暑假,他都是在实验室、出差途中度过的。10多年的奋斗付出了艰辛,也写下了辉煌。10多来,徐永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子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防重点预研、国防基础研究、科技攻关、重大技术创新工程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以及横向开发等项目共计20多项;在发展可工程化化学气相浸渗结合反应性熔体浸渗技术和设备、构件研制和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考核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成果于2004年通过国家奖励委员会“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评审,这是我国在该级别的奖项中连续6年空缺后的重大突破;此外,徐永东教授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有1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国防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和引用50多篇(次)。

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徐永东教授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他先后承担了本科生《专业英语》、《模具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高温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专家前沿讲座》和本科生班主任工作,硕士研究生《特种陶瓷》和博士研究生《先进陶瓷工艺理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曾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徐永东教授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突出的成就为人称道,在管理工作中也显示出他独特的能力。1997年徐永东担任了材料学院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他积极倡导加强学术交流、参与国际竞争,在他的不断要求和努力下,该实验室在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该实验室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西工大开始筹建具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实验室,徐永东作为筹建组的骨干成员和后来被任命的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经过3年多的努力,实验室已发展成为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现有面积5000m2,仪器设备34台套、总资产3000万元;西北工业大学以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为主体的材料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几年来,徐永东先后荣获中国航空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容闳(UTC-Ronghong)优秀教育科技奖等6项荣誉称号。
“年轻正是攀登时”,徐永东以他踏实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他走过的奋斗之路。凡成大事者必有远谋,谈到未来,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目前他除了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教学工作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外,还担任西北工业大学青年科协副主席、中国航空学会非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美国陶瓷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宇航材料工艺》编委和《硅酸盐学报》审稿专家。于是“忙碌”成为他每天工作的主题。

成功将永远属于那些不畏艰难险阻的攀登者,昨天,徐永东凭着不懈的努力,用青春铸造了无愧于自己的辉煌,今天,他仍用执着的追求书写着灿烂的人生。我们祝福徐永东,明天一路高飞,佳音不断。徐永东教授主要事迹简介

[日期:2005-05-10]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因其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3位院士、3位“长江学者”、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0多位博导教授,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现任该学院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39岁的徐永东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提起徐永东,材料学院的教职工几乎无人不晓,这既缘于他是著名材料学家张立同院士手下的一员大将,更缘于他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这位年轻的教授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有着令人羡慕的经历:1983年,徐永东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北石首市考入当时的西工大材料系铸造专业,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被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教授招到门下,开始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之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从入学到现在,徐永东教授在母校----西北工业大学度过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来,他将自己人生的宏伟目标和祖国的科技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实际行动,将自己的美好青春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材料科学领域,以辉煌的成就谱写了一曲无怨无悔的青春赞歌。

徐永东是一个甘于吃苦,勇于攀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1993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开始从事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超高温热结构材料,具有“轻如铝、强韧如钢、硬若金刚石”等一系列突出性能优点,在航空航天兵器等高技术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公认为是反映一个国家武器装备能力的战略性材料。

徐永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的发展方向,在导师张立同院士的指导下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创业是异常艰苦的,为了经费,他和同事们四处奔走;没钱买设备,自己动手研制。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他和大家泡在实验室,不断试验、不断改进,无数次的失败,让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和迷茫,但他们没有放弃,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最终全面突破了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的关键技术。

创业中的艰难铸就了徐永东坚忍不拔的毅力,失败后的成功激发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在陶瓷基复合材料领域10多年的探索中,徐永东教授凭着自己执着的钻研,先后攻克了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工艺、尾气处理和在线精密加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化学气相渗透技术和设备体系,用五年走完了法国20年的研制历程,使我国成为继法国之后全面掌握化学气相浸渗制备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第二个国家。

在对武器装备需求构件的研制方面,他和同事们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先后研制了12种试件1000余件试样和20余种160余件各精确度构件,不仅为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而且满足了航空、航天和兵器等领域武器装备对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需求。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于2001年12月通过国防科工委主持、有7位两院院士参加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在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际先进水平;在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设备方面有重大创新,居国际先进水平;材料的综合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社会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重视科技产业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已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和大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激发了徐永东开辟产学研发展之路的强烈愿望。为了使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被“待字闺中”,束之高阁,真正使其造福于社会,徐永东教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考核工作。他和同事们研制的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浮壁瓦片、矢量喷管调节片、卫星姿控轨控发动机喷管、XX武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冲压发动机喉衬与燃气发生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流管等十余种构件都一次试车考核成功。其中燃气发生器代替钨渗铜減重90%,克服了积炭问题;XXXX发动机喷管是我国唯一通过3.5MPa高压试车的喷管;XX武器发动机喷管的寿命是C/C的10倍。上述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跨跃式发展,同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化学气相渗透法的发明者——国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领衔科学家Naslain教授三次访问该实验室,他赞誉说“你们的工作不仅在中国是先进的,在国际上也居先进水平”。

总结徐永东教授1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感到,一个人的成功,不光靠天赋、靠机遇,更重要的是靠对事业倾心热爱的敬业精神,对科学真理不懈探索的创新精神,对工作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的确,10多年来,徐永东和他的同事、学生没有正常的休过假日,多少个周日、多少个寒暑假,他都是在实验室、出差途中度过的。10多年的奋斗付出了艰辛,也写下了辉煌。10多来,徐永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子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防重点预研、国防基础研究、科技攻关、重大技术创新工程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以及横向开发等项目共计20多项;在发展可工程化化学气相浸渗结合反应性熔体浸渗技术和设备、构件研制和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考核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成果于2004年通过国家奖励委员会“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评审,这是我国在该级别的奖项中连续6年空缺后的重大突破;此外,徐永东教授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有1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国防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和引用50多篇(次)。

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徐永东教授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他先后承担了本科生《专业英语》、《模具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高温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专家前沿讲座》和本科生班主任工作,硕士研究生《特种陶瓷》和博士研究生《先进陶瓷工艺理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曾获西北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徐永东教授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突出的成就为人称道,在管理工作中也显示出他独特的能力。1997年徐永东担任了材料学院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他积极倡导加强学术交流、参与国际竞争,在他的不断要求和努力下,该实验室在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该实验室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西工大开始筹建具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实验室,徐永东作为筹建组的骨干成员和后来被任命的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经过3年多的努力,实验室已发展成为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现有面积5000m2,仪器设备34台套、总资产3000万元;西北工业大学以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为主体的材料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几年来,徐永东先后荣获中国航空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容闳(UTC-Ronghong)优秀教育科技奖等6项荣誉称号。
“年轻正是攀登时”,徐永东以他踏实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他走过的奋斗之路。凡成大事者必有远谋,谈到未来,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目前他除了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教学工作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外,还担任西北工业大学青年科协副主席、中国航空学会非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美国陶瓷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宇航材料工艺》编委和《硅酸盐学报》审稿专家。于是“忙碌”成为他每天工作的主题。

成功将永远属于那些不畏艰难险阻的攀登者,昨天,徐永东凭着不懈的努力,用青春铸造了无愧于自己的辉煌,今天,他仍用执着的追求书写着灿烂的人生。我们祝福徐永东,明天一路高飞,佳音不断。
他和同事们研制的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浮壁瓦片、矢量喷管调节片、卫星姿控轨控发动机喷管、XX武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冲压发动机喉衬与燃气发生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流管等十余种构件都一次试车考核成功。其中燃气发生器代替钨渗铜減重90%,克服了积炭问题;XXXX发动机喷管是我国唯一通过3.5MPa高压试车的喷管;XX武器发动机喷管的寿命是C/C的10倍。
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连续纤维增韧,平面编织铺层压制。接触过实物,硬度很高,质量很轻。但是有个问题,因为采用的是平面编织铺层技术,所以对于复杂曲面结构件相对比较难以成型。又由于这个材料是纤维编织而成,所以其力学性能的测试、评估都是问题,尤其是对其进行机械加工,使用复合材料铆钉进行穿孔时,对材料结构强度的局部损伤影响是典型各向异性的,其力学评估准则不能采用经典的金属材料准则来加以衡量。
几个星载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及一些规则外形的热端部件用它来制作效果很好。
27_1129_7eda0ddbed5ff26.jpg
27_1129_8f505bde711a4d1.jpg
]]
碳纤维增强是退而求的办法,SiC纤维增强使用温度才能更高...目前只有JP国能商品化生产碳化硅纤维,产品都被老美包圆鸟...:L :o
原帖由 网虫一个 于 2007-11-28 23:03 发表


[:a2:] [:a2:] 传说中的内部人士么?请问我们有没有开始做应用到涡轮叶片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陶瓷主要还是做固定部件。
我的意思有没有开始做这方面的探索:b
可惜此人今年跑到英国做访问学者挣英镑去了。
原帖由 jackox 于 2007-12-1 11:23 发表
可惜此人今年跑到英国做访问学者挣英镑去了。


说明此人已经没用了
12楼的,此位仁兄应该去的是大学。另外,你以为去了RR,人家就让你搞陶瓷基复合材料?
]]
此人不认识···
原帖由 网虫一个 于 2007-11-29 09:48 发表
我的意思有没有开始做这方面的探索:b

当然有,我们学校就有。不过我们学校的材料还是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的。这个是要承认的。国内大学吹的还是居多(不是说西北工大,别骂我,好歹我们都是混国防科工委手下的),实验室的居多,工业化的少。为什么??实验室的产品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蒙混过关不容易出问题。你看,凡是在实验室正经研制出来的,严格达到要求的材料,很少出现说工业化生产会出现极大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