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那片呼啸的荒原--俄国人的那些破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1:30:28
作者:莱刀

 俄国
  
  一个让人倍感压抑的名字
  
  一片广袤荒凉呼啸着凛冽北风的土地
  
  一个让所有邻居如芒在背的虎狼之国
  
  
  
  “全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皇帝及独裁者,喀山皇帝,阿斯特拉罕沙皇,西伯利亚沙皇,波兰国王,格鲁吉亚国王,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里夫乌斯克的统治者,芬兰大公,爱斯兰、立沃尼亚、特维尔、彼尔姆及其各地的侯,下诺夫哥罗德、切尔尼戈夫、梁赞、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的统治者及大公,北方各地的主权者,卡巴尔达等地及亚美尼亚的统治者,切尔莫斯的世袭统治者及王,土尔克斯坦的统治者。” --这是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所继承的全部称谓,和喜欢江山一统的东方帝王不同,俄国的沙皇们热衷于兼职,而这长长的一串称谓正好是一部最形象的俄国扩张史。
  
  
  第一部分:蛮荒之地--留里克王朝篇
  
  
  一.瑞典殖民者的王朝--不虔诚的大公
  
  
  公元6世纪,拜占庭和叙利亚文献开始出现了关于斯拉夫人的记述,他们居住在多瑙河和维斯瓦河之间,后来东支斯拉夫人形成了现在俄罗斯民族。
  
  第一个在俄国建立国家是一个外来民族,斯拉夫人有一个比较糟糕的开端。公元862年,瓦良格(瑞典的维京人部落)酋长留里克兄弟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留里克王朝,之后瓦良格人南下夺取了当时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冲基辅。虽然苏俄史学界的主流一直不愿意承认克里留王朝是一个外来殖民王朝,在他们的史书中甚至吹嘘道:“斯拉夫人及其邻近的各族人民曾多次起义反抗并赶走了他们。”但实际上瑞典人在这片土地上并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北欧海盗们顺着一条连接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水路“从瓦利亚基人到希腊人之路”一边做生意一边劫掠,沿途建立城堡做为据点向周围的土著斯拉夫人收取保护费。在留里克王朝建立之前,这片土地已经被这些瑞典人征服了。虽然这些瑞典人因为人数太少,在后来逐渐被斯拉夫民族同化,但无可否认瑞典人不但是这片土地的征服者也是这个国家的建立者。
  
  公元882年留里克王朝第二代统治者奥列格迁都基辅,建立起基辅罗斯公国。此后的几百年里,这个位于第聂伯河两大支流汇流处的城市成为这片广袤土地的第一个心脏。这个公元九世纪才建立的原始国家在当时是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尚不提早已经历大唐盛世的中国,即便是南美的玛雅帝国也正已经处于古典时代的晚期,而这片土地才第一次有了国家这个概念。
  
  公元99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通过同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结婚,加入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也就是东正教,并把它定为罗斯的国教。弗拉基米尔大公并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虽然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东正教,大公本人却并没有真正把教会放在眼里。安娜公主是做为他帮助拜占庭镇压小亚细亚的回报嫁给他的。公主虽然系出名门,但也只是个摆设。雄才大略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带领整个罗斯昄依东正教只是为了教化国民,并不准备教化自己。这位精力旺盛的大公妻妾成群,前后一共娶了数百个老婆,完全是一副异教徒的样子。他选择东正教的原因之一是:东正教允许喝酒。大公认为“喝酒是俄罗斯人的乐趣。没有这种乐趣,我们就无法生存”。当然,和拜占庭帝国的政治联姻以及借助宗教力量让人民变得利于统治是大公的主要考虑因素。安娜公主不但带来了为数众多的神甫,也带来了手艺精湛的拜占庭工匠,圆顶的拜占庭教堂开始出现在基辅和它周围的地区,在军队的保护下,教士们表面上代表上帝实质上代表大公在人民当中传递信仰。此前斯拉夫人信仰的是原始而松散的多神教,在国家机器的配合下,发展完善的基督教要取代它完全是易如反掌。宗教一旦在这样的地方扎根,自会随着这块土地的兴盛而枝繁叶茂。而从那一天起,斯拉夫人的精神世界在宗教和酒精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丰富起来。
  
  弗拉基米尔一世解决了宗教问题后,便着手对西边的波兰进行讨伐。他先从波兰手中夺取了加利西亚地区,而后又主动对波兰示好,让自己的长子和波兰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之女结婚,巩固了基辅罗斯在西线的既得利益。(这个时期的波兰也是个三流货色,而且对东方的蛮荒土地并不是很看重,也就吞下了这个哑巴亏。但冤仇算是结下了,波兰人后来让罗斯为此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在南边,他沿奥谢特尔河、特鲁贝日河等河流修建了许多要塞,成功制止了佩切涅格人对基辅罗斯的侵扰。可以说,他是留里克王朝在蒙古入侵之前最伟大的统治者,他不但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东正教,还进行了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对外扩张。
  
  不过弗拉基米尔的儿子们相当不争气,他先是被一个**的儿子活活气死,而后那个当了波兰女婿的长子为了争夺王位一气杀了自己三个弟弟,王室内讧使得基辅罗斯从弗拉基米尔统治的黄金时期一下子跌入风雨飘摇的动荡中。
  
  内讧使得罗斯原本就松散的国家结构更加支离破碎,由于基辅罗斯周边的文明都远高于它,使得受到高级文明辐射的边疆地区例如诺夫哥罗德等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基辅,大致情形类似于ZG强枝弱干的春秋战国,如此一来分裂便不可避免。到了11世纪末,基辅罗斯公国已经完全分裂成许多小公国,并且纷争不断。这时候的主要国家为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和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而日后统一俄罗斯的莫斯科公国这个时候不过是一个小配角。
  
  在东边,未来的入侵者已经开始崛起。
  作者:莱刀

 俄国
  
  一个让人倍感压抑的名字
  
  一片广袤荒凉呼啸着凛冽北风的土地
  
  一个让所有邻居如芒在背的虎狼之国
  
  
  
  “全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皇帝及独裁者,喀山皇帝,阿斯特拉罕沙皇,西伯利亚沙皇,波兰国王,格鲁吉亚国王,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里夫乌斯克的统治者,芬兰大公,爱斯兰、立沃尼亚、特维尔、彼尔姆及其各地的侯,下诺夫哥罗德、切尔尼戈夫、梁赞、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的统治者及大公,北方各地的主权者,卡巴尔达等地及亚美尼亚的统治者,切尔莫斯的世袭统治者及王,土尔克斯坦的统治者。” --这是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所继承的全部称谓,和喜欢江山一统的东方帝王不同,俄国的沙皇们热衷于兼职,而这长长的一串称谓正好是一部最形象的俄国扩张史。
  
  
  第一部分:蛮荒之地--留里克王朝篇
  
  
  一.瑞典殖民者的王朝--不虔诚的大公
  
  
  公元6世纪,拜占庭和叙利亚文献开始出现了关于斯拉夫人的记述,他们居住在多瑙河和维斯瓦河之间,后来东支斯拉夫人形成了现在俄罗斯民族。
  
  第一个在俄国建立国家是一个外来民族,斯拉夫人有一个比较糟糕的开端。公元862年,瓦良格(瑞典的维京人部落)酋长留里克兄弟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留里克王朝,之后瓦良格人南下夺取了当时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冲基辅。虽然苏俄史学界的主流一直不愿意承认克里留王朝是一个外来殖民王朝,在他们的史书中甚至吹嘘道:“斯拉夫人及其邻近的各族人民曾多次起义反抗并赶走了他们。”但实际上瑞典人在这片土地上并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北欧海盗们顺着一条连接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水路“从瓦利亚基人到希腊人之路”一边做生意一边劫掠,沿途建立城堡做为据点向周围的土著斯拉夫人收取保护费。在留里克王朝建立之前,这片土地已经被这些瑞典人征服了。虽然这些瑞典人因为人数太少,在后来逐渐被斯拉夫民族同化,但无可否认瑞典人不但是这片土地的征服者也是这个国家的建立者。
  
  公元882年留里克王朝第二代统治者奥列格迁都基辅,建立起基辅罗斯公国。此后的几百年里,这个位于第聂伯河两大支流汇流处的城市成为这片广袤土地的第一个心脏。这个公元九世纪才建立的原始国家在当时是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尚不提早已经历大唐盛世的中国,即便是南美的玛雅帝国也正已经处于古典时代的晚期,而这片土地才第一次有了国家这个概念。
  
  公元99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通过同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结婚,加入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也就是东正教,并把它定为罗斯的国教。弗拉基米尔大公并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虽然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东正教,大公本人却并没有真正把教会放在眼里。安娜公主是做为他帮助拜占庭镇压小亚细亚的回报嫁给他的。公主虽然系出名门,但也只是个摆设。雄才大略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带领整个罗斯昄依东正教只是为了教化国民,并不准备教化自己。这位精力旺盛的大公妻妾成群,前后一共娶了数百个老婆,完全是一副异教徒的样子。他选择东正教的原因之一是:东正教允许喝酒。大公认为“喝酒是俄罗斯人的乐趣。没有这种乐趣,我们就无法生存”。当然,和拜占庭帝国的政治联姻以及借助宗教力量让人民变得利于统治是大公的主要考虑因素。安娜公主不但带来了为数众多的神甫,也带来了手艺精湛的拜占庭工匠,圆顶的拜占庭教堂开始出现在基辅和它周围的地区,在军队的保护下,教士们表面上代表上帝实质上代表大公在人民当中传递信仰。此前斯拉夫人信仰的是原始而松散的多神教,在国家机器的配合下,发展完善的基督教要取代它完全是易如反掌。宗教一旦在这样的地方扎根,自会随着这块土地的兴盛而枝繁叶茂。而从那一天起,斯拉夫人的精神世界在宗教和酒精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丰富起来。
  
  弗拉基米尔一世解决了宗教问题后,便着手对西边的波兰进行讨伐。他先从波兰手中夺取了加利西亚地区,而后又主动对波兰示好,让自己的长子和波兰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之女结婚,巩固了基辅罗斯在西线的既得利益。(这个时期的波兰也是个三流货色,而且对东方的蛮荒土地并不是很看重,也就吞下了这个哑巴亏。但冤仇算是结下了,波兰人后来让罗斯为此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在南边,他沿奥谢特尔河、特鲁贝日河等河流修建了许多要塞,成功制止了佩切涅格人对基辅罗斯的侵扰。可以说,他是留里克王朝在蒙古入侵之前最伟大的统治者,他不但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东正教,还进行了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对外扩张。
  
  不过弗拉基米尔的儿子们相当不争气,他先是被一个**的儿子活活气死,而后那个当了波兰女婿的长子为了争夺王位一气杀了自己三个弟弟,王室内讧使得基辅罗斯从弗拉基米尔统治的黄金时期一下子跌入风雨飘摇的动荡中。
  
  内讧使得罗斯原本就松散的国家结构更加支离破碎,由于基辅罗斯周边的文明都远高于它,使得受到高级文明辐射的边疆地区例如诺夫哥罗德等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基辅,大致情形类似于ZG强枝弱干的春秋战国,如此一来分裂便不可避免。到了11世纪末,基辅罗斯公国已经完全分裂成许多小公国,并且纷争不断。这时候的主要国家为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和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而日后统一俄罗斯的莫斯科公国这个时候不过是一个小配角。
  
  在东边,未来的入侵者已经开始崛起。
  二.蒙古人的学生――鞑靼人的奴隶
  
  1237年,蒙古的长子军(将领均为诸王、万户、千户的长子)进军罗斯,罗斯各个小公国内讧不断,互不增援,不到三年便被各个击破,不过那个年代也没有哪个国家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抵御过蒙古铁骑,匈牙利国王贝拉率领的十万大军拥有欧洲最强悍的重装骑兵和步兵方阵,都被蒙古人摧枯拉朽般地消灭殆尽,更何况是罗斯这种连在欧洲都根本排不上号的角色。那是蒙古人的时代。
  
  蒙古人在俄罗斯建立起金帐汗国,进行着似有似无的松散统治――他们虽然所向无敌,却没有足够的人口去管理自己夺取的广袤土地,所以他们需要合作者――1340年莫斯科王公伊凡.卡里达从蒙古人那里得到代征全俄贡赋的特权,成为蒙古大汗在俄国的征税使和代言人,蒙古大汗原来的习惯是任命花剌子模商人为他征收赋税,这个一反常态的任命为日后金帐汗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这个莫斯科大公“充当汗的卑鄙工具,从而窃取汗的权力,然后用以对付同他竞争的王公们和他自己的臣民”。按照蒙古大汗原来的想法,征税使是要在各个王公之间轮换的,但是显然大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干――例如打猎喝酒玩女人。所以只要莫斯科大公按时足额地上缴赋税供自己玩乐,大汗也就没有理由去更换他。后来的莫斯科大公们继续霸占着这一肥缺,使莫斯科公国的实力不断增长。
  
  1462年伊凡三世即位,这个新任的莫斯科大公借助祖辈留下的殷实家底很快开始兼并俄罗斯各公国,早被搜刮得骨瘦如柴的其他公国岂是他的对手?1471年,伊凡三世在舍隆河战役中击败了实力最强的诺夫哥罗德公国,随后陆续征服了各国。这位统一全俄的莫斯科大公曾被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天主教派世界名义上最高世俗统治者)册封为俄罗斯国王,但生性多疑的他没有明确接受这个封号,一方面因为他不太相信天主教会抛来的馅饼不需要付出代价,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他的主子暂时还是蒙古大汗。不过不久,一个更大的便宜砸到他脑袋上,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11世英勇战死。传承千年具有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传统的拜占庭帝国一朝灭亡。拜占庭皇族血脉仅剩下拜占庭皇帝生活在罗马的弟弟和他的两子一女。1472年,拜占庭皇族最后的女性血脉--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11世的侄女索菲亚公主忽然宣布要嫁给这个小小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原因是伊凡同志是唯一独立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外的东正教君主。这让一直对这位千年帝国的超级金枝垂涎三尺的各国君主一片哗然。在讲究血统的欧洲,此举几乎是最最彻底的下嫁了。既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伊凡三世没有理由不受宠若惊,砸锅卖铁安排了及其隆重的仪式迎娶了这位当时欧洲血统最高贵的公主。从此伊凡三世的子孙就有了皇族血统,莫斯科王族在欧洲的地位也随之飚升。有老婆撑腰的伊凡三世毫不客气地把自己视为拜占廷皇帝的第一继承人,虽然只不过是人家侄女婿。代表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被镶到了俄罗斯的纹章上,在这位大公心里,俄国已经是“第三罗马”了。“鞑靼人的奴隶”终于鸡犬升天了。
  
  1480年羽翼丰满的伊凡三世开始与拒绝臣服蒙古大汗,当然也私吞了那一年的赋税。蒙古大将阿赫马德汗立刻率大军兴师问罪。在莫斯科城外,贪生怕死的伊凡三世临阵逃跑,但他的军队仍然坚持不后退,由于天气寒冷,粮草供应不上,阿赫马德汗不战而退,幸运的伊凡三世掉头回来又捡了这个大便宜--他打退了无敌的蒙古军队。之后伊凡三世宣布停止对金帐汗国的纳贡。不久金帐汗国发生内乱,无力再去征讨他。再后来随着内乱的扩大这个曾经统治着世界上最大一片陆地的汗国四分五裂不复存在。伊凡三世一不小心成为了新罗斯的缔造者。
  
  三.自封的第三罗马――欧洲的弱国
  
  沉淀了200年的蒙古基因很快在新的统治者身上有了表现,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全国统一的法典,第一次用法律形式限制农民的出走权,规定只有在每年的尤里耶夫节(旧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周的时间内农民才可以改换主人,而且在离去前还要向原主人缴纳—笔“居住费”。法典肯定了农奴与贵族的关系,俄国的农奴制度开始形成。同时伊凡三世声称,除了上帝之外,他不指望任何人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他的无限权力是上帝授予的。他的印章上刻着“受命于天的大公,全罗斯的君主”。一个蒙古化的斯拉夫民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这个信仰东正教的罗斯大公实际上是“罗斯大汗”,他在俄国建立了蒙古式的统治:官僚制度、社会结构、阶级关系,这个“新罗斯”几乎是斯拉夫人的金帐汗国。一直远离世界文明中心的斯拉夫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外来文明,蒙古这个凶悍的老师给斯拉夫人上了至关重要的一课。从此,“野蛮”的斯拉夫民族让所谓的“文明世界”的耳朵里无时不刻地回荡着来自这片广袤荒原的凄厉呼啸。
  
  伊凡三世虽然在抵抗蒙古的时候临阵脱逃,但兵强马壮之时对于相对弱小的邻国却毫不手软。1500年,这位即位38年已经老迈的罗斯大汗开始了对罗斯以外土地的征伐――进攻立陶宛。昔日叱吒一时,曾经在维陶塔斯大公率领下重创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的立陶宛公国这时候正日薄西山,兼任立陶宛大公的波兰国王显然对自己的这个藩属不够重视,三年后,原属立陶宛杰的斯纳河和奥卡河之间的地区并入莫斯科公国。
  
  1505年,伊凡三世辞世,瓦西里三世即位。这位新的莫斯科大公继承伊凡的遗志,继续向西扩张。1514年,斯摩棱斯克也纳入了莫斯科公国的版图。七年后,梁赞公国也成了瓦西里的囊中之物。这个时候的俄国人虽然国土辽阔,但还是三流国家,不过他们已经完全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瓦西里时代的一个僧侣写道:“莫斯科是世界大京都古罗马和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的继承者;莫斯科是第三罗马,而第四罗马是不会有的。”
  
  1533年,瓦西里三世染病去世,他与皇后叶莲娜3岁的幼子伊凡继位,这位年幼的大公日后成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大帝。而这位皇太后也是个狠角,叶莲娜的远祖是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的风云人物——马迈。马迈是来自中国的汉人或契丹人,他在担任金帐汗国万夫长期间,几乎战无不胜,逐渐成为汗国的军政强人,把持着金帐汗国的朝政长达23年。后来金帐汗国瓦解,马迈的后人虽然颠沛流离,却仍占着老本获得了公爵的封号,并改姓格林斯基。名门之后自是非同凡响,叶莲娜不但长得倾国倾城,而且深谙驯夫之道。瓦西里三世生前对这位夫人百依百顺,甚至刮掉了俄罗斯男人引以为豪的大胡子。在他去世后,子幼母壮,叶莲娜自然顺理成章地摄政管理国家。虽然这位女强人仅仅在位5年,却完成了很多君王50年都没有完成的事业。在东面,她挑拨中亚汗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互相攻伐,大伤元气,为日后俄国在中亚的扩张打好了基础。在西方,她说服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邻国瑞典在莫斯科与立陶宛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使莫斯科始终保持着对立陶宛的军事优势。在国内,她用铁腕手段铲除异己。瓦西里三世的两个弟弟曾经和她一同摄政,朝内一度出现三头政治的倾向。叶莲娜当机立断,派宫廷卫队逮捕了两个小叔子,安上叛国罪送他们归西之后独揽大权。掌权后叶莲娜一方面开始统一货币,健全整个公国的税收体制;一方面大力进行城市建设,由于她有中国血统,出于对故乡的怀念,莫斯科出现了很多中国式的建筑,其中不少建筑历经战火保存至今。
  
  叶莲娜在执政五年后突然暴毙,国家再次陷入贵族集团的内乱之中,各股势力轮番执政,搞得国无宁日。在权利斗争的夹缝中成长的经历使年幼的伊凡四世心中充满了仇恨和专制思想,立志成为凯撒一样的独裁强人。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一亲政,立刻把自己加冕为沙皇(凯撒的意译)。
  
  这位年轻的沙皇确实有着凯撒一般的胆识,他在1549年组建“重臣会议”,任用出身微贱的政治家阿达舍夫等为重臣会议的主要成员,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全面改革。他依靠中小贵族限制大贵族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沙皇特辖制”和特辖军,残酷镇压反对者。曾妄想继承伊凡帝位的斯特里茨基公爵被他逼得服毒自杀,后来他又命令把反对实行特辖制的主教腓力绞死,绞死主教这种事情在其他基督教国家是难以想象的,昔日同为东正教国家的拜占庭帝国,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的地位是等同的,而在这位沙皇眼中,杀掉不听话的主教如同捏死一只臭虫。一时之间,整个俄罗斯都在这个年轻人的脚下战栗,他得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外号“雷帝”(意为恐怖之王)。
  
  伊凡雷帝上台后大大加强了农奴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从1581年开始实施禁年,取消了尤里节后农奴的出走权。16世纪中期开始,大量农民被在地主的压榨下纷纷破产出走,在沙皇军队鞭长莫及的伏尔加河、顿河和西伯利亚一带流亡,靠打猎和劫掠卫生,后来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哥萨克。哥萨克人主要由年轻力壮的青年逃亡农民组成,骁勇善战,崇尚自由,不受沙皇控制。哥萨克的大量出现不仅威胁到沙皇的统治,而且他们的壮大还大大鼓励了其他农民的逃亡热情,造成了俄国中部大量土地因劳动力出逃而荒芜。沙皇政府颁发这条法令的目的便是要遏制这种势头,但仍然不断有农民冒险一搏,因为被束缚在俄国地主的土地上根本就生不如死。
  
  在军事上,他规定在军队中按门第高低授予官职;规定军役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实行“一长制”;规定每150俄亩土地须出军士一名,从而保证了兵源。由农奴组成的沙皇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强,却始终保持着一个庞大的数量为他开疆拓土。
  
  1552年开始,他率军东征,开始进攻喀山和阿斯特拉罕这两个汗国,他的母亲叶莲娜当年在这些地方挑拨内讧的外交策略在他这一代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伊凡的大军到达之前,这两个庞大的汗国早已国势衰微今不如昔。伊凡四世依靠人海战术和来自德国瑞典的火炮技师只用了四年就消灭了它们,占领了伏尔加河的下游地区。当然,伊凡付出的代价不小,鞑靼人的顽强和骁勇让沙皇军队死伤无数,在喀山城,3万鞑靼人顶住了伊凡四世整整15万人数月的狂攻,可笑的是,这些鞑靼人手中拿着火枪,而来自较“文明”地区的沙皇军队却挥着大刀长矛,所幸那个时代的火枪和冷兵器的差距不大,人数占优的俄国人最终踩着同伴层层叠叠的尸体冲进了弹尽粮绝的喀山城。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攻灭喀山之前蒙古鞑靼人的力量是强于俄罗斯的,而攻灭喀山后双方的力量对比反了过来。俄国人的东进已经不存在大的障碍了。
  
  1563年伊凡四世自称“全西伯利亚皇帝”,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不过开始进展不多,国土辽阔但实力不强的西伯利亚汗国只是口头上臣服了俄国人,甚至没纳过贡。直至1581年,沙皇转变策略,撤回自己的军队,让惯匪叶尔马克组织哥萨克远征军。这支由马背民族组成的强盗显然比沙皇军队里的农奴士兵更适应西伯利亚的作战环境,一路烧杀抢掠,队伍居然越打越多,很快就于翌年占领西伯利亚汗国首都西伯利亚。
  
  不过在西线,这位不可一世的沙皇却吃了败战,1558年开始的立窝尼亚战争打了25年,曾经养虎为患的瑞典人和立陶宛人站到了一起。尚未完全开化的俄国人根本不是北欧海盗的对手,损兵折将的俄国人在25年后不但没有得到波罗地海的出海口,还被对手赶回了原来的出发地。俄国人虽然已经意识到出海口对于自己这样一个远离文明中心的内陆国家来说是何等珍贵,但瑞典人却不答应。垄断波罗的海到俄国内陆的贸易始终是瑞典的国策,控制波罗的海沿岸就像牵着俄国脖子上的链子,瑞典人凭此就可以在斯拉夫人头上作威作福。
  
  至于南线,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鞑靼汗国虽然国土狭小,却因为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撑腰而剽悍异常,俄国人在这个方向依然是鞑靼人的奴隶,克里米亚汗国的骑兵不但年年到俄国境内武装**,把大批俄国百姓绑成一串拉到土耳其批发卖钱。不仅如此,1571年克里米亚汗杰夫列特·格来长驱直入,跑到莫斯科扎起了蒙古包,临走前毫不客气地把除克里姆林宫以外的城池一把火烧回了石器时代。
  
  1585年,伊凡四世去世。他给继任者留下了一片广袤的领土;一个足够后来者为所欲为专制王朝;一套完整的农奴制度;一支庞大的军队。做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他所做的够多了。但是,这个时候的俄国还只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三流国家,虽然拥有广阔的领土,但它的邻国只要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就可以顺利地蹂躏它。沙皇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部分:帝国崛起--罗曼诺夫王朝篇
  
  
  一.屈辱的开端
  
  米哈依尔·罗曼诺夫总算是个有点出息的沙皇,虽然太上皇罗斯托夫大主教菲拉列特还在波兰人那边吃牢饭,但他仍然和波兰瑞典两大强敌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虽然输多赢少,但场面上比前面几位好看些。不久诺夫哥罗德爆发了农民起义,瑞典人乘机施压,1617年这位开朝沙皇签订了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斯托尔鲍沃永久和约》,极不情愿地把波罗地海沿岸的地区拱手让给瑞典。此时的瑞典国王已经是将来在三十年战争中所向披靡的古斯塔夫大帝,正是这头北方雄狮硬生生地让俄国又当了几十年憋屈的内陆国家。
  
  瑞典人满意了,波兰人却不高兴了。沙皇的老爹还在人家牢里锁着却不给波兰人面子,于是波兰的骑兵又把莫斯科给围了。沙皇赶紧出来赔礼道歉,又签了第二个不平等条约《德乌林诺协定》,把斯摩棱斯克和谢韦尔斯克割给波兰,不过波兰人也送了个顺水人情,把监狱里已经不成人形的沙皇他爹送回来了。
  
  赎回老爸的沙皇决定进行改革,不然落后的俄国永远都要受这些领国的欺辱。他一方面派人到西欧国家购买大批军火,一方面在国内改革军队,建立了由城市手工业者组成的射击军。不过这些改革效果太差。无论射击军还是常备军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即使是常备军都有很多人连火枪都不会用,雇佣军就更了不起了,经常把沙皇派人花大价钱从欧洲辛辛苦苦买回来的武器卖给波兰人换钱。虽然俄军人数众多,但一直是一支业余的三流军队。1632年,俄国人听说波兰内乱,欣喜若狂地派出大军妄想收复斯摩棱斯克。不料波兰人一边买通俄国人南面的老主子克里米亚鞑靼汗,让他出兵洗劫乌克兰,拖住俄军的后腿,一边高效地完成王位更迭,然后新国王御驾亲征,横行欧洲的波兰骑兵轻而易举地把想来偷食的俄军悉数包围,俄军被迫交出所有的大炮才被灰溜溜地放回国。
  
  虽然俄国人在西线灰头土脸,但在东面却异乎寻常地顺利。1643年,俄国人的探险队已经蹿到ZG的黑龙江了。虽然这里是满清鞑靼人的老巢,但这个时候的没有人会注意这么几个穿着破烂的斯拉夫人。明军、八旗兵还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正在关内打得有声有色。1644年,李自成搞掉了明朝皇帝,然后被满清搞掉,这一年里面ZG有三个皇帝:崇祯、李自成、顺治……哥萨克们看这里打得这么热闹也不好打搅人家,于是像当年瑞典人来俄国殖民的时候一样,建立贸易据点以站稳脚跟,一边抢劫一边做生意。这个时期满清正忙着在关内几十上百万地杀汉人,老家跑进来这么几个老外捣乱虽然讨厌但暂时腾不出手来。直到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才想回头收拾人家,结果在关内不可一世的八旗兵被俄国人的大炮轰回了原形,死了几千人才勉强签下了那个《尼布楚条约》逼走了雅克萨的几百个哥萨克,还让人割走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至于那个叫康熙的满清皇帝把签订《尼布楚条约》当做大功一件的死不要脸的行径,以后再控诉。
  
  1645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即位,除了那几个傻瓜以外,几乎所有的沙皇即位都有一件大事要做--完善农奴制度。1649年他主持召开的缙绅会议通过《会议法典》,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和农奴主的依附关系,这标志着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后形成。
  
  新王朝的沙皇们显然没有搞清楚这个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米哈依尔·罗曼诺夫上台后师承前朝,继续巩固农奴制度,前文盲沙皇波里斯.戈都诺夫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 5年的农民,米哈依尔.罗曼诺夫慷慨地把它改成15年。而后来他的继任者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把这个期限改为--永远。地主对农奴有完全的生杀大权,农奴可以买卖,可以赠送,可以毒打,可以杀掉,农奴没有任何财产,包括他的妻儿老小都是主人的。此时的俄国农奴已经和奴隶没有什么差别。据1678—1679年的估计,当时俄国欧洲部分的812000户人家,有67%属于封建主,9%属于沙皇,13%属于教会,只有10%多一点是市民和“国家农民”,也就是自由人。已经进入17世纪的俄国在社会和政治体制上只相当于ZG2000多年前半奴隶半封建的春秋时代,连分封食邑制都还是蒙古人留下的那一套,沙皇们甚至还没完全搞懂什么是中央集权。
]]
二.救世主彼得
  
  罗曼诺夫家族到了阿列克谢这一代遗传基因已经差得不能再差了,虽然生的女儿个个体格健壮活蹦乱跳,但儿子却个个都是病秧子,太子费多尔有败血病,二皇子伊凡则是个白痴。不过所幸新立的皇后娜塔利娅给他生了个身体健康的儿子:彼得一世。阿列克谢死后,患有败血病的太子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勉强在宝座上呆了6年后也死了,死时年仅20岁。
  
  由于俄国的杜马(也就是缙绅会议)支持皇后娜塔利娅,彼得一世被加冕为沙皇,也就是后来的彼得大帝,这一年是1682年。年幼的彼得一世一上台就遇到了政变,被长期拖欠军饷的射击军在彼得一世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公主的唆使下冲进皇宫大开杀戒。彼得的舅舅皇太后的哥哥伊凡.纳雷什金更是被大卸八块挑在矛尖上示众,皇宫一时血流成河。迫于压力,皇太后和杜马同意让索菲亚的亲弟弟-二皇子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共同执政,索菲亚公主则当上了摄政王,独揽大权。
  
  伊凡五世这个白痴长期双脚浮肿不能走路甚至连话都说不清楚,是个非常合格的傀儡。索菲亚把他摆在莫斯科当第一沙皇,把年幼的彼得一世和皇太后安置在一个叫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皇村想任其自生自灭。索菲亚公主在《鹿鼎记》里面和韦小宝还有过一段床第之欢,被金庸描写成一个金发碧眼的漂亮荡妇,而实际上这个俄国公主五大三粗,像一个黑铁塔一样极其难看,而且阴险歹毒野心勃勃。这样的婆娘注定只能是历史的昙花一现,威风不了多久。
  
  索菲亚机关算尽却失了一招,她把少年彼得安排到了号称“德国郊区”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这个距离莫斯科七公里的皇村是沙皇**集中安置外国技术人员的地方,彼得的老爹阿列谢克沙皇认为不应该让俄国人染上外国人的不良习俗(其实就是进步思想),所以把外国人都迁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以尽量减少他们跟俄国人的接触。索菲亚觉得把小沙皇软禁在这个国中之国可以更彻底地隔绝他和外界支持者的来往。结果事与愿违,这个安排让少年彼得见识了另外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发达的西方文明,正是在这里的耳濡目染让彼得在亲政后决定带领俄国向西方学习。不过在皇村里,少年彼得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韬光养晦,有朝一日夺回权力。
  
  和以前那些沙皇一样,彼得的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所谓的老师只教他背诵东正教的祈祷书和写信,以致彼得大帝一直到去世的时候还是错字连篇。所幸彼得大帝自己酷爱学习,对历史地理乃至枪炮造船都充满兴趣,这位俄国沙皇甚至会自己制作枪支和马刀。少年彼得除了读书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玩打仗游戏,他把皇村周围的孩子组织起来编成两个军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和谢苖诺夫斯基兵团,每天带领着这两个军团互相攻伐,而且越玩越真实。心怀鬼胎的索菲亚不但不阻止他,反而火上浇油地给这两个娃娃兵团配置了精良的武器甚至包括大炮,希望彼得沉迷其中甚至干脆死在游戏里面。这个阴险女人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举动把自己的沙皇梦砸成了碎片。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和谢苖诺夫斯基兵团在长时间的接近实战的游戏中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而且装备精良,同时彼得还在居住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外国人中间搜罗了大量的专业军人采用西方军队的训练方式来训练他们。随着这些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战斗力已经远远超过射击军那群乌合之众。待到索菲亚发现自己养虎为患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1689年1月,16岁的彼得一世同年长他3岁的洛普欣娜结婚。按照俄国传统,索菲亚应该交出摄政权力让成婚后的沙皇开始亲政。但这个婆娘不但装聋作哑,而且越发飞扬跋扈,甚至强行参加只有男人才能参加的教徒**公开挑衅沙皇的权威,双方的矛盾在这一年公开化了。不久,索菲亚的情人戈里津远征克里米亚回国。彼得得知这个戈里津在克里米亚被鞑靼人打得灰头土脸却厚着脸皮回来邀功后拒绝参加为索菲亚为这个小白脸举行的庆典活动。索菲亚大为光火,决定彻底拉掉脸皮再次煽动射击军发动政变干掉彼得。
  
  8月6日,索菲亚的亲信射击军总监沙克洛维蒂根据索菲亚的授意向射击军的中高级军官宣读了第二天进攻皇村逮捕沙皇的作战计划。结果几个射击军军官临时倒戈,把计划通知了彼得,只有16岁的彼得连夜离开皇村躲进了60俄里外的圣三一教堂避难。在这时戏剧性的转变开始了,不但彼得自己的两个少年兵团誓死跟随,大量的射击军官兵也拒绝执行索菲亚的命令转而支持彼得,在这之后大主教、大贵族们也纷纷向彼得效忠。索菲亚一夜之间众叛亲离成了光杆司令,彼得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政权。射击军总监沙克洛维蒂被砍掉了脑袋,小白脸戈里津被押到西伯利亚做苦工,而索菲亚这个恶妇则被关到修道院强制出家。
就俄国王朝而言,专制思想的起源显然并非仅仅是外族以及地理的因素所造成的,社会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进程中都极为重要,显然作者试图通过对俄国的历史的追溯来寻找这样的思想的根源,并进而得出我们需要得出的结论,然而遗憾是思想的考证并不能够使用简单的历史追溯法,正如我们不可能就一个简单的 事实推论找到经验的理论化过程,即便是这种推论的本身充满了令人欣赏的逻辑性。
  
  就俄国来说,专制主义的根源在于东正教的长期的统治,这个结论尽管被一些国内的历史爱好者所接受,但是依然没有清晰的介定出更为深层的因素。
  我们依然无法能够直接就某个宗教的结构而得出以后的历史的趋向。
  宗教就其原本的精神生活而言,无疑是极为可贵的思想延伸,对于本体论的认识,对于宇宙的敬畏而出现的信仰。核心在于试图为自己或者他人消除恐惧所做的努力,因此在广义的哲学领域来看,宗教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令人敬佩,但是宗教不是哲学,定论的结构体系完全消除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思维,并且将之构筑的理论体系僵化,结合欧洲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进程看,宗教的权利弱化了世俗的权利,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那么显然无法想象。这正说明了宗教体系的本身并不存在所谓的专制性,而宗教的组织形式的本身也不具备侵略性,无视这点,将世俗化的行为的恶果加诸予宗教显然是错误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研究俄国的历史呢?在重现那段历史的同时,我想还应该就俄国的思想发展做一个考证和研究。
  
  作者尽管也有一些描述,但是远未到揭示思想的地步。
  
  对于一些喜爱哲学的朋友们来说,俄国的哲学似乎比之德国,英国的哲学体系更为粗糙,更为极端些。是的,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遗憾,粗糙的本身代表着失望,代表着热血,代表着对于新的秩序,新的探索的向往,目的无可厚非。因此我们在妥斯托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看到了某种令人心悸的血腥,在别察也夫的《革命者手册》中 读到阴谋。
  
  质疑与这样的思想的来源是什么?伦理的建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革命二字吗?
何为革命?说白了还不是一个政权替代另一个政权而已。
蒙古人统治了俄罗斯几佰年,也教会了俄国人怎么做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