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我来结合历史上各位君王说说刘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6:25:54
作者:书谋刀断

 刘秀是历史上一个很不错的皇帝,我一直想说一下刘秀,但是又不想简简单单的写成资治通鉴的白话翻译版。也不想写成那些考据学家所写成那样,那样历史就不好玩了,我写刘秀将综合历史上的名王大帝,把他们和刘秀打江山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手段一一展现,这样算是历史地比较学吧。在比较的有时候才容易产生智慧。也结合马积压维力的君王论来评议刘秀的所作所为,历史学家认为刘秀是中兴皇帝,又岂止是中兴而已。我们晚清政府那样糜烂,也被人认为曾÷左中兴那。其实西汉是断了代的。刘秀也并不搞造神运动的那一套,所以他到今天的名声不是很大,但是从取天下,治天下两个角度而言,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与伦比?最可笑的是石勒,在自己和历代帝王比对的时候,居然说道:碰见曹操和刘秀,有的一拼,不知道鹿死谁手。呵呵,无论在战略,战役上,刘秀可以称为神武,而神武之后却仍然像个儒生一样,手不释卷,功臣始终保全。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鲜见的,石勒怎么能够相比呢?刘秀甚至也遭遇了三分天下的可能,但是他的谦谦,使他没有象曹操那样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也没有一个皇帝象他那样真正的由军事成功而心中其实不喜欢军事的。他对待妻子阴丽华很多现代人也难比得上,虽然他迫于形式不得不立郭圣通为皇后。这样的一个人,我必须得说一说。


 说刘秀,我首先说一下帝王之志。帝王之志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志向,有这种志向的人历史上也不是很多。我这里所说的帝王之志,是一种天生的志向。那些比如拥有了一定权势,想进一步谋取更多的权势,因为处在可能得到帝王位置才有这个志向的不算。简单的用朱元璋和陈友谅做个例子。朱元璋在要饭的时候,某个晚上,估计是要到一点饭了,可能哪个地主老财一高兴还打赏了两条小鱼,他吃饱喝足了,找个没人打扰,也没有地主家的野狗光顾的地方睡下来,兴之所至,也忘记了自己没读过书,脱口吟出: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睡时不敢长伸腿,恐把江山一脚穿。这时候,这家伙完全是赤贫状态,刘邦还可以说见过始皇帝,然后羡慕威风,才有帝王之志,他是肯定没见过元顺帝啊,即使是远远地含羞带怯的看一眼的机会也没有啊。他的这种志向我们弄不清楚是什么地方来的,姑且说是天生的。因为这种志向与他的身份完全不符。他也不可能因为觉得自己是有这个能力才有了这个志向,人的能力都是在实践中来的,朱元璋在讨饭的时候练就打狗棒法还有可能。至于说做皇帝的能力那估计还不成。陈友谅呢,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帝王之志,等到实力有了那么一点,才觉得:靠,那个位置我估计能染指,才有了这样的指向。但历史常常是这样,往往天生壮志的人赢面比较大

 刘秀其实就是属于这么一个天生有壮志的人,他有一回和朋友一齐到一个搞迷信活动的人家里去,其实领袖人物或者未来的领袖基本上都还是迷信的,看见卜卦的,算命的,都还凑凑热闹,周星驰电影里大话西游中间有一句话:你的这段姻缘是老天给的,老天给的就是最大的,还不够你臭屁的阿。这些领袖人物他们心里面对于自己的状态有时候也要用天意装饰一下,他们是习惯把算命先生之流的话也直接当作老天爷的意志,一旦算命先生说:前途未可量也。或者贵不可言之类。他们的潜意识里也会有这样:我是真命天子,这个做皇帝的命是老天给的,还不够我臭屁的呀。这个,刘秀兄弟虽然优秀,也是一样的,他到了那个搞迷信活动的邓禳公家里,这个迷信人士呢不会算命,也不会看相,搞得是类于推背图一类的把戏,叫图谶,估计也是一张铁口,刘秀去的时候,人还挺多,这厮看见刘秀,正而八经地预言了:这个,这个图谶上说阿:刘秀将来要做皇帝啊。

 其实这个算命的老邓呢绝不可能是第一个说这样的话的人,当时有一个大人物,王莽的国师公,这个人的本来名字叫做刘歆,是大学者刘向的儿子,是西汉的天皇贵胄阿,这厮不知道从那里也听说了这个预言,于是他利用职权,跑到公安局去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他的名字改动之后就叫做刘秀了。基本上人家认为这个刘秀当皇帝可能比较靠谱,第一,人家这个官都做这么大了,隔皇帝那也就是一步两步的事,第二,这个,人家的身份摆在那里,如果有姓刘的要做皇帝,恰巧这个姓刘的名字又应该叫刘秀的话,那不是他谁阿。围在老等家庭他搞迷信的这些人十个就有九个随声附和:这个国师公当皇帝那也是众望所归啊,这个国师公比皇帝那也就是小那么点之类。虽然这个老邓家里隔京城十万八千里,但是热情的马屁有时候穿越时空的阻隔,而且这些个拍马屁的也基本上具有不计较回报的这种高尚情操,他们明知道在这个偏僻地方,他们无论对国师公怎样歌功颂德,这个远在京城的国师大概不至于有什么礼品回赠给他们,但是一旦听说有这个“刘秀要做皇帝”的预言,热情的人们,热情的马屁,完全不计较付出没有收获,拍得马屁震天,此起彼伏。不过,他们马上就听到一句让他们错愕不已的话。

 这些拍马屁的人一回头,觉得历史很巧合,命运很奇妙,因为他们回头看见的这个家伙,恰巧也叫刘秀,只不过是南阳的刘秀,不是国师公而已。我想大部分人,我有时候扪心自问,如果是我,在那个场合,我的名字出现在预言中,我会大胆的肯定这预言中的人就是我吗?但是刘秀说了:他说:“何用知非仆也?”这句话的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你们凭什么就知道说的不是我呢?他说这话的时候估计还挺固执,挺认真。结果是围观者大笑。刘秀这句话客观上起了讲笑话的作用,讲笑话的人一是自己不能笑,二是事实很荒唐。

  刘秀这时候还是个庄稼汉,白衣,没有功名,换句话说,也就是平头百姓,一个老百姓自己认为自己要做皇帝,也不是三岁小孩了。还说胡话呢。作者:书谋刀断

 刘秀是历史上一个很不错的皇帝,我一直想说一下刘秀,但是又不想简简单单的写成资治通鉴的白话翻译版。也不想写成那些考据学家所写成那样,那样历史就不好玩了,我写刘秀将综合历史上的名王大帝,把他们和刘秀打江山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手段一一展现,这样算是历史地比较学吧。在比较的有时候才容易产生智慧。也结合马积压维力的君王论来评议刘秀的所作所为,历史学家认为刘秀是中兴皇帝,又岂止是中兴而已。我们晚清政府那样糜烂,也被人认为曾÷左中兴那。其实西汉是断了代的。刘秀也并不搞造神运动的那一套,所以他到今天的名声不是很大,但是从取天下,治天下两个角度而言,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与伦比?最可笑的是石勒,在自己和历代帝王比对的时候,居然说道:碰见曹操和刘秀,有的一拼,不知道鹿死谁手。呵呵,无论在战略,战役上,刘秀可以称为神武,而神武之后却仍然像个儒生一样,手不释卷,功臣始终保全。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鲜见的,石勒怎么能够相比呢?刘秀甚至也遭遇了三分天下的可能,但是他的谦谦,使他没有象曹操那样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也没有一个皇帝象他那样真正的由军事成功而心中其实不喜欢军事的。他对待妻子阴丽华很多现代人也难比得上,虽然他迫于形式不得不立郭圣通为皇后。这样的一个人,我必须得说一说。


 说刘秀,我首先说一下帝王之志。帝王之志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志向,有这种志向的人历史上也不是很多。我这里所说的帝王之志,是一种天生的志向。那些比如拥有了一定权势,想进一步谋取更多的权势,因为处在可能得到帝王位置才有这个志向的不算。简单的用朱元璋和陈友谅做个例子。朱元璋在要饭的时候,某个晚上,估计是要到一点饭了,可能哪个地主老财一高兴还打赏了两条小鱼,他吃饱喝足了,找个没人打扰,也没有地主家的野狗光顾的地方睡下来,兴之所至,也忘记了自己没读过书,脱口吟出: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睡时不敢长伸腿,恐把江山一脚穿。这时候,这家伙完全是赤贫状态,刘邦还可以说见过始皇帝,然后羡慕威风,才有帝王之志,他是肯定没见过元顺帝啊,即使是远远地含羞带怯的看一眼的机会也没有啊。他的这种志向我们弄不清楚是什么地方来的,姑且说是天生的。因为这种志向与他的身份完全不符。他也不可能因为觉得自己是有这个能力才有了这个志向,人的能力都是在实践中来的,朱元璋在讨饭的时候练就打狗棒法还有可能。至于说做皇帝的能力那估计还不成。陈友谅呢,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帝王之志,等到实力有了那么一点,才觉得:靠,那个位置我估计能染指,才有了这样的指向。但历史常常是这样,往往天生壮志的人赢面比较大

 刘秀其实就是属于这么一个天生有壮志的人,他有一回和朋友一齐到一个搞迷信活动的人家里去,其实领袖人物或者未来的领袖基本上都还是迷信的,看见卜卦的,算命的,都还凑凑热闹,周星驰电影里大话西游中间有一句话:你的这段姻缘是老天给的,老天给的就是最大的,还不够你臭屁的阿。这些领袖人物他们心里面对于自己的状态有时候也要用天意装饰一下,他们是习惯把算命先生之流的话也直接当作老天爷的意志,一旦算命先生说:前途未可量也。或者贵不可言之类。他们的潜意识里也会有这样:我是真命天子,这个做皇帝的命是老天给的,还不够我臭屁的呀。这个,刘秀兄弟虽然优秀,也是一样的,他到了那个搞迷信活动的邓禳公家里,这个迷信人士呢不会算命,也不会看相,搞得是类于推背图一类的把戏,叫图谶,估计也是一张铁口,刘秀去的时候,人还挺多,这厮看见刘秀,正而八经地预言了:这个,这个图谶上说阿:刘秀将来要做皇帝啊。

 其实这个算命的老邓呢绝不可能是第一个说这样的话的人,当时有一个大人物,王莽的国师公,这个人的本来名字叫做刘歆,是大学者刘向的儿子,是西汉的天皇贵胄阿,这厮不知道从那里也听说了这个预言,于是他利用职权,跑到公安局去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他的名字改动之后就叫做刘秀了。基本上人家认为这个刘秀当皇帝可能比较靠谱,第一,人家这个官都做这么大了,隔皇帝那也就是一步两步的事,第二,这个,人家的身份摆在那里,如果有姓刘的要做皇帝,恰巧这个姓刘的名字又应该叫刘秀的话,那不是他谁阿。围在老等家庭他搞迷信的这些人十个就有九个随声附和:这个国师公当皇帝那也是众望所归啊,这个国师公比皇帝那也就是小那么点之类。虽然这个老邓家里隔京城十万八千里,但是热情的马屁有时候穿越时空的阻隔,而且这些个拍马屁的也基本上具有不计较回报的这种高尚情操,他们明知道在这个偏僻地方,他们无论对国师公怎样歌功颂德,这个远在京城的国师大概不至于有什么礼品回赠给他们,但是一旦听说有这个“刘秀要做皇帝”的预言,热情的人们,热情的马屁,完全不计较付出没有收获,拍得马屁震天,此起彼伏。不过,他们马上就听到一句让他们错愕不已的话。

 这些拍马屁的人一回头,觉得历史很巧合,命运很奇妙,因为他们回头看见的这个家伙,恰巧也叫刘秀,只不过是南阳的刘秀,不是国师公而已。我想大部分人,我有时候扪心自问,如果是我,在那个场合,我的名字出现在预言中,我会大胆的肯定这预言中的人就是我吗?但是刘秀说了:他说:“何用知非仆也?”这句话的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你们凭什么就知道说的不是我呢?他说这话的时候估计还挺固执,挺认真。结果是围观者大笑。刘秀这句话客观上起了讲笑话的作用,讲笑话的人一是自己不能笑,二是事实很荒唐。

  刘秀这时候还是个庄稼汉,白衣,没有功名,换句话说,也就是平头百姓,一个老百姓自己认为自己要做皇帝,也不是三岁小孩了。还说胡话呢。
  下面来说一下刘秀的生平,刘秀出生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十二月,应该是魔羯座。因为这个星座得人坚韧不拔啊,呵呵 ,大概是因为我也是这个星座。这个哀帝,就是那个睡觉的时候醒过来了,发现身边睡着的小白脸董贤还睡得和猪一样,那个小样多么惹人爱怜,想起昨晚的温柔,他很想悄悄的起身,不打扰他,但是他起身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这个小白脸压着,他一时爱怜满胸,偷偷拿小刀子把压在董贤身下的袖子割断,成就了一段断袖之癖的佳话。这是个多么富有人情味的皇帝啊,刘秀的父母也在这个很有人情味道的皇帝的统治下,男欢女爱,孕育了一代伟大的皇帝。


 现在来说一说有点迷信的东西,就是大凡领袖人物出生的时候的异相,我们的主人公刘秀和这个李世民啊,刘邦啊这些人一样,出生地时候据说也是有红色的光芒罩在产房里面,象这种统一全国的皇帝出现这种异常也是很正当得,虽然鲁迅说:这些个鸟人得啼哭也未必更比其他婴儿嘹亮。梁太祖朱温这种类似于诸侯得皇帝出生地时候居然据说家里的红光让人以为他家里似乎是着火了。朱温这小子一看就很不道地,撒谎撒成这样容易穿帮。刘秀这个一看出生只不过是“有赤光照室中”而已。我读历史得时候,冷不定出来一个人物,都是这种爆强得。

  刘秀这个小孩子小时候倒是不淘,没有一般历史书称道的皇帝们小时候就是伙伴中的皇帝,比如刘备小时候就搞个破荷叶之类的、破板车之类的充孩子王,吆五喝六,蒋介石也自称小时候特别淘,这些不要脸的家伙意思是自己的帝王的性格小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现在知道不知道刘秀小时候究竟是干了些什么,也就是默默无闻一小子,不爱出风头,他这个比较内向,估计也没什么风头好出。以至于多年之后,他的叔婶们都还不大相信:那么多狡猾狡猾地同志都没搞到江山坐,刘秀这老实头儿怎么坐到的。他们甚至当着刘秀的面说:“文叔(刘秀的字)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不意乃能如是。”也就是说:你小时候忒老实,都不大会和人打交道,咋做到这样大事业聂。

 再来说说刘秀的家庭,刘秀有一个哥哥叫刘縯,刘縯的性格比较豪爽,锋芒外露,其实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人,还有一个哥哥叫刘仲,和刘邦的二哥同名,刘邦是兄弟三都没名字,估计一来他们家也没什么地位,要么是老子娘比较懒,干脆伯仲季的名字一路取下来。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刘邦的老头子曾经看见有一条龙趴在他老婆身上,所以生下来刘邦,如果这事属实的话,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人披了花纹比较象龙的衣服在和他老婆make love 呢。也许因此,还有,不知这个披着龙皮的人从什么时候就和他老婆make love 了,老刘一气之下,就儿子仨都不给起名儿了。这刘秀的二哥就不知道为什么叫刘仲了,大哥小弟都有名号,估计是刘秀老子娘偏心眼,没给他取个好名字。虽然刘秀的二哥继承了刘邦二哥的名字,但似乎刘秀却继承了刘邦二哥的技术,特别爱种庄稼,刘縯估计是经常自比刘邦,所以常常把小弟比作刘仲,我们知道,刘邦的二哥刘仲后来曾经被刘邦封了王,原因吗,有可能他也是那个披着龙皮的人的后代哦,但是他的作为实在不怎么样,有一回敌人来犯,他闻风而逃阿。我们从刘秀后来的履历来看,一直没有闻风而逃的经历,他的哥哥把他和刘仲相比,这摆明了瞧他不起。史书上说:“縯常非笑之,比于高祖兄仲。”
  很多人看上去老实,然而内里还是很聪明的,这要涉及内向与外向的性格来分析。很多内向的人很羡慕外向的人,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喋喋利口,这样的人一般属于内向而不内秀,骨子里也没有什么追求。我们当代社会很多心理分析都是这样,比如分析马家爵的时候,就认为他是内向自我封闭,积愤不能疏导,不能与人很好交流而去杀人的。一般人的印象也喜欢外向的人过于内向。

但是事实上来说:人的一生不过是向外寻求和向内寻求。向外寻求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声名的享受。向内寻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保障一颗心的平衡。能把两者很好的结合的人并不多。我个人更崇尚向内追求。一个真正外向的人其实应该是无所作为的,因为他们从不向内寻求,因而缺少强大的精神力。当然,一个完全内向的人因为缺乏有益的疏导而不免抑郁。那么,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什么样的呢?他应该内向的比例稍大一些。但有不是毫无主见,郁郁寡欢之徒。

汉文帝的时候,有一次到动物园去玩,有一个饲养员唾沫与口水齐飞,马屁共谀词一色。拍的汉文帝内心毫不舒爽。当即决定提拔这个饲养员。当下有一个谒者仆射叫做张释之的,估计也是内向群众的一分子,上前为广大内向不善言词的同志鸣冤叫屈起来说:皇帝啊,你以为周勃这些个人怎么样啊?汉文帝说:很好啊。张释之说:这些个人都是有大用的人,但是你看他们一个个都不怎么大会说话,为什么啊,人家把学问学到肚子里,这些个家伙为什么还是只能做个饲养员啊,因为他们把学问学到嘴巴上了,把学问学到嘴巴上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配到肚子里的学问自然有限。如果皇帝今天提拔一个嘴巴上有学问的人,皇帝你的影响力又比较大,超女只能影响几个人,你影响一个国家啊。万万一你今天提拔了一个嘴巴上有学问的,所有的你的粉丝都去学习嘴巴上的功夫,那全汉国都没有肚子里有学问的人叻,皇帝,你要慎重啊。

唐朝的李靖也是出将入相之才,但是历史记载,他也是讷讷如不能言。木讷到几乎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了,我在这里要呼喊一句,最能为天下我辈内向而内秀的人代言者就是我们的传主刘秀同志。他的一生体现了内向者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这种强大精神发报发出来的物质力。

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初冬,在南阳这个地方,一些混混,平日在街面上摆出小霸王姿态的太哥太妹们一个个胆战心惊,说:这个有人要造反了,刘縯要造反了,这家伙真是胆大包天啊。有的混混就说:“刘縯造反叻,我们都这样害怕,那他家的那个老实呆包的弟弟刘秀不是吓的尿裤子啊。”这些个小混混们一个个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因为刘縯在拉壮丁啊。刘縯这小子忒横。就在这些个小混混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就看见一些已经宣布造反的同志们带着大帽子,穿着红衣服雄赳赳÷气昂昂的过来了。一些小混混眼尖,立马看见一个奇迹:“刘秀也造反了。刘秀也造反了。”小混混们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纷纷说道:“这么老实的同志都跟着组织混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组织。”殊不知,刘秀正因为老哥拉不到壮丁,在老哥面前说道:“这种小事情,我只要露个面就搞定了。”果然,一些人看见刘秀也敢参军,一个个胆气大增,立马就组织起了一制造反的队伍。
 刘家兄弟起兵的时候,人马并不多。舂陵子弟几千个人。而又都是一些从来没有经过战争的。这样,战马之类的军事储备物质都是很缺乏。军事战争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慎初战,也就是看中首次战争。这个时候乃至以后一些时候刘秀其实业并没有太多出色的表现。更多的决策,更多的耀眼光芒在刘秀的哥哥身上刘縯显现,当时绿林军出现疫病,大大减员,分散行动,有两支军队就活动在舂陵附近。历史上成为新市兵÷平林兵。刘縯果断的派出自己的族兄刘嘉去和这两支军队联合,当时双方力量都不怎么样,各取所需,刘縯需要加强自己的力量以及让部下熟悉战争环境,而新市÷平林兵也需要一股新鲜血液。这三支力量联合在一起,很快就进入了小规模的战争。并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尤其是以农民起义为手段的暴力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的历史虽然有最多的相似,但是起义面临的情况却各有各得不同,比如刘秀的老祖宗刘邦皇帝,他所面临的当时秦朝的土崩瓦解,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所以在抗击暴秦的过程中,他没有遇到太多的抵抗,甚至没有打什么硬仗,而暴秦已毙。(当然,他后来碰到的项羽那还是很厉害的。)在战争初期,刘邦是比刘秀幸运的,到处打落水狗而已,慢慢壮大。李世民在战争初期,由于李密当时影响力较大,围困了东都洛阳,吸引了大量隋朝军队,而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本身是军事长官,手下多正规军。所以不过半年余,就攻进长安。至于朱元璋,起事之初所谓借鸡生蛋而已。刘秀的起事和毛泽东面临的局面比较,军队人数差不多,全国基本上还统一在一个领袖手里的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刘秀起兵的时候时年28岁,这个28岁很多牵强附会的人认为是毛泽东的吉利数字罢了。

刘縯和刘秀初期的几次小规模战争取得了胜利,刘秀在战争中甚至是骑着牛参加了作战。这几次小规模的战争刘秀并没有显现出特别的军事才华,也没有显现过人的领袖素质。也许只是躲在哥哥的树荫下乘凉,并没有参与决策,这和毛泽东初起兵大大不同,毛泽东就能够进行自我决策。从原因上来说,毛泽东初起兵时身边没有类似刘縯之类的强者。但是起义军在几次小仗胜利之后,旋即面对正规的王莽军队,与南阳的县丞、县尉甄阜、梁丘赐的大部队相遇。羽翼尚未丰满的汉军大败。被打得七零八落。刘秀单枪匹马落荒而逃。这个处境,他的先祖刘邦也曾经遭遇,刘邦在彭城大败的时候,他的女儿和他同车,他为了自己能够逃命,几次把女儿推下车,完全是一幅流氓样子。刘秀逃跑的时候,碰到了自己的妹妹,他把她拉上了马,又跑了一段,他又碰到自己的二姐和三个女儿,刘秀还是希望能够带她们一起逃离,他的二姐拒绝了。然后为乱兵所杀。这一战,刘秀的二哥刘仲也死掉了。我们今天生活在太平世界里的人,往往为一个亲友的死哀恸欲绝,但是在战乱的时候,人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哀恸,因为战场上的一切都是瞬息万变。

 经了了在小长安聚战场的大失败,刘縯收拾部队还保棘阳。但是取得重大胜利的南阳郡的军事长官们却并没有退兵,他们决定乘胜追击,“阜、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引精兵十万南度阜、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引精兵十万南度潢淳,临沘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王莽的部下也还算尽力,他们决定一鼓荡平这只还没有形成气候的军队。这两个人大概受到了项羽破釜沉舟之战取得辉煌胜利的影响,在渡过潢淳水之后,就把桥给拆了,断绝了自己的后路。但是项羽的军事战例其实是不值得效仿的。

因为项羽打仗,他做的最好的一条是士气,这和项羽本人的气概有关。韩信曾经说:项羽这个人大呼小叫的时候,成百上千人都要胆战心惊。(“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项羽大呼陷阵,应该是当者披靡。但是,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的是:兵以诈立。近而示之远,能而示之不能。所以项羽的取胜之道很多时候是不足为训的。当然了,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役韩信也曾经打过。比如韩信的破赵之战。把自己的军队布置在水边。但是韩信是充分的做足了功夫的。他除了自己布置了军队在水边,还布置了一支奇兵,讲求战役上的“兵以正合,以奇胜”的战争原理。这还是第一步,为了自己的奇兵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还必须把赵兵的主要兵力从巢穴里引出来。以保证他的二千奇兵(人数不多)能够夺取敌人的巢穴。这样,韩信就把自己的大将旗鼓建起来,引诱敌人空穴争功。把自己的大将身份当作诱饵,“利而诱之。”战局终如所料。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的战役应该说是有条件的置之死地,只可惜后来的效仿者颇多效仿,而不知奇正相生。造就了许多效仿者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悲剧,因为不能学,只能似。

这里面有千古知名的悲剧。比如蜀汉的马谡。独守穷山,不设奇兵,自以为置之死地可以后生。而追击刘秀兄弟的甄阜、梁丘赐也犯了这一原则,实力单薄的汉家军队很快有又联合了窜来下江的的王常的军队,袭击了他们在蓝乡的辎重取得成功。在大年初一,汉家军队和下江军对从两个方向分别进行了总攻击,甄阜、梁丘赐战死。
 造反的汉家军队在打败甄阜、梁丘赐之后,又在淯阳这个地方击败了王莽的将军严尤和陈茂。并迅速围困了宛城。这个时候刘縯的名声大振。自称柱天大将军,王莽公开悬赏:凡杀死刘演者,奖励食邑5万户,黄金10万斤,并赐上公的官位。同时还下令长安的官署及天下乡亭的门侧堂上,一律画上刘演的图像,每天令士卒射之,以发泄到他的仇恨。后来,王莽还命人随便抓个百姓,就说是刘演,游街示众后杀掉。说明刘演已是一个让他寝食不安的人物了。这个时候,刘秀的光芒还隐隐藏在他哥哥的名下。 起义军经历了两次大捷以后,对当时的起义局势很有影响,天下义军四起,各自为战,像一处一处烧不尽的野火。但是也各不相统属。出于集中力量,一个拳头打人的必要,觉得很有必要成立一个朝廷。关于成立朝廷的问题,以前我和别人争论过,很多人认为起义军过早的成立朝廷会导致失败。他们的根据是我们徽州老乡朱升给朱元璋出的主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们会认为陈胜以及洪秀全、黄巢都是过早建立政权而遭到失败的,但是其实这是一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朱元璋所面临的情况是几个已经吞并许多小鱼小虾的中大型企业,这时候他如果过早的暴露自己的野心,会导致这些企业的集体围攻。可是当天下只有两家公司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在竞争的话,无论你的势力是大是小,另外一家公司都想要兼并你,这时你无论迟或早提出你的目标,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共产党建立政府就很早。
  
 刘縯反对建立一个像模像样的朝廷,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事实上义军不统一,各有各的势力,会为了地盘而互相攻击,你拥立一个姓刘的,其他的义军也会拥立一个姓刘的,这样自己就先扯皮了,会伤害整个反莽联军的力量,应该说他的预见是正确的,当然很难说他没有一点私心故意阻止这件事情,是因为这个建立朝廷立个皇帝的建议不是他提出的。但是他的理由完全正确,他提出的折中办法是立一个王,这样大家也有一个共同拥戴的目标,这个王的权力也可以制约诸将。但是因为反莽联军的组成部分不一致,有新市、平林、下江等几部分,刘縯为人强狠,反莽联军内这几股势力明争暗斗的结果是推立了一个懦弱的名叫刘玄的人当皇帝。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对于刘玄来说: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命运这个东西,后来的隗嚣、公孙述都有很大的惶惑,以至于作史书的班固专门写了一本书来描述命运说:有些人,饿得半死的时候,只要得到一个小饼子就能活过来,但是他就是得不到,这就是命运

 更始的小朝廷建立以后,王莽其实是有点儿害怕了,但是这种害怕是不能外露的。怎么办呢,王莽头上估计多了几根白头发,这也很正常,他这时候是六十八九岁了,但是王莽没联想到这是生理现象,很正常的,他认为大臣们肯定是认为他的头发是因为造反的风火熬白的,他不能让大臣们这样认为,于是把头发给锔油了,弄得乌黑亮丽。光把头发弄得这样儿不行啊,人的生龙活虎不光是从头发上看得出来的,必须证明自己还很有气力,于是他又讨了一个老婆,这个老婆当然小到做他孙女还嫌小。一方面,表示自己还有精力,也是转移群众的视线,好整以暇,表示自己对这些造反的跳梁小丑不放在心上。王莽的这种做法其实效果并不好,基本上不正视现实,后代的唐宰相裴炎在自己的的外甥造反的情况下,也是好整以暇,不汲汲议铢讨,所以下狱。


当然,王莽除了形象上改变了一下,也不是胶柱鼓瑟到认为这些个造反的家伙会为了他的形象改观就主动偃旗息鼓了。历来的造反者们不靠武力压服是不会主动放下武器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靠武力也压服不了的。宋江这种投降派,只是出现在小说中,真正历史上很少人会放弃自己独断专行的权利而去给别人做小。都是一些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主儿。比如西汉初年的齐王田荣和他手下的五百壮士,再还有黄巢、李闯都玩过假投降的把戏。李密投降了,但是他旋即又造反了。这里面有皇家对不忠诚的出于政治手腕上的蔑视。这种水浒传的结果也可以知道。王莽还算是知道这些刘家造反的兄弟们和他是势不两立的。他于是组建了一支在他以及他以前前无古人的庞大军队。让他的王家将领王寻、王邑指挥。后来写历史的文人班固看见他这么臭屁的军队,目瞪口呆,只是说了一句话:“自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挑选了当时六十三家各种兵法的数百个人作随军参谋,又把一个很有可能比今天的姚明还姚明的家伙放进出征的队伍里去,这时候,王莽又有点幻想了,他肯能是希望反贼们一看见这个巨无霸自动投降。这个巨无霸据说三匹马都驼不起,刘裕这种身材不怎么样的人,也曾经一个人舞着一把刀就击退了一千多个人。巨无霸想必是更厉害些。王莽的创意很多,又搞了一个猛兽营,这个不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很难考证,这些猛兽是不是王莽的国家动物园里的野兽。“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个人认为,其实王莽当时还应该搞一个美女营。只可惜,王莽不明白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个人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但是他的数十万军队也不是盖的,反贼们一看官兵来的这么多,黑压压的,铺天盖地,首先就有很多人慌了,就像很多孩子一听到打雷下雨就害怕就往家里跑一样,毫无意见的个人,毫无主见的群体就像小孩一样,由于恐惧了失去了自主意识,下意识的望建筑物里面躲。散在四处的反贼们一个个吓的躲到城堡里的角落里发抖去了。即使这样集中在一起,他们也不过是几千个人。由于害怕,他们也失去了占据有利地形抗击敌军的机会。
 很多人一到危急关头就不知道自己的笑容飞到哪里去了,这时候很能考验人性,很多起义军的将领们开始准备作鸟兽散,打哪儿来回哪儿去。当然了,这无足怪,世间英才本来不多。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怀疑天下人都要谋叛自己,大开杀戒。她的手下还有个别值得她信任的臣子就说:其实阿,这天下的英雄能有多少呢?你看历代争来争去,不过是几个人而已。确实如此。在乱世的时候,各种力量迅速整合,到最后也确实就是那么几个人。更始皇帝的政权建立以后:刘縯率领主力继续围攻宛城(即南阳的首都),刘秀、王常等一部分将领往宛城东北方向发展。当然了,没发展什么地方,王邑、王寻的大军就到了。


 当然了,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躲进城堡里的不仅仅是一伙毫无自然世界竞争优胜劣汰的小鸡,也有想要奋力和老鹰一争以保得自己族群安全的鸡婆。刘秀同志正好适合扮演这类角色。和历代君王不同的是:他不是刘邦,身边没有张良之类的谋臣,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我们刘邦同志有一句名言:“为之奈何?”这句话的现代文意思就是我该怎么办啊。然后张良习惯性地把刘邦面前的筷子踢起来说:“这是一件并不多么大地事。我想用这根筷子来说明一下问题。”叽里呱啦,几下就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件事搞定了。刘邦在平秦之战中几乎没有什么打什么大的战争,可以预见,如果刘邦同志这时候身在昆阳,他肯定不会像刘秀那样还有微笑的神情。他是到处去找张良、找陈平,他曾经在荥阳被项羽包围,结果是靠几千个女人在一个城门制作混乱,吸引注意力,自己从另一个们逃跑,然后还要牺牲一个将军纪信来假扮自己。虽然如此,但是这时候刘邦已经是统帅了,所以他能做到这一切,刘秀被王莽军队围在昆阳的时候,他却并不是统帅,只是诸将中的一员,但是重压之下,他还能笑得出来。“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

引一段资治通鉴的的文章,从这段文章可以看出来当时情况的危急,已经到了人人惶恐的地步。反贼们(爱称)人心不一,很有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想法。即便是聚在一起开个会什么的,也是讨论谁飞哪里。从文章可以看出,刘秀并不是主持会议的人,也就是说:他没有制约诸将的权力。刘邦被围荥阳,刘秀被围昆阳,刘邦是统帅,刘秀是将军。至于围城的军队,围困刘邦的是项羽,围困刘秀的也是班固所叹的“自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的军队,这里面还有王莽征召的数百位军事家。但是在应付危机的方面,在转危为安的举措中,刘邦以一个统帅之尊,有陈平之类谋臣,转危为安比较狼狈。刘秀以一个区区将领,身侧无可与议事者。至于刘邦当时的军力和刘秀的军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刘秀转危为安确实空间绝后的辉煌。
 无可否认,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这一点毛泽东曾经说过: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句话还是中肯的,李世民一生很少被人围困,李世民平生最经典的一仗是围城打援,围得王世充,打得窦建德。由于他一生较少被敌军围困,所以只能根据李世民打仗的理论来判断,如果他遇见昆阳之战这样的局面会怎样应付。李世民曾经说过他的战法,一般他很能够一眼就看出敌人战阵的薄弱之处,这种眼光是兵书看不来的,是靠人的审视,当然,这样充分说明:赵括之流,只不过读读兵书,以为书本上的知识就是实践的知识。李世民的很多打法就是自己带精兵,把旌旗卷起来,直冲敌人的薄弱之处,从阵前突到阵后,待突到敌人阵后,把旌旗翻起来,造成敌人以为后方已然被袭破的假象,前后夹击,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胜利。

这种战法其实也是暗合孙子兵法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思想的,直突敌后的这支精兵就是一支奇兵。还有一种战法是以一支部队来牵制对方大部,运用个人的战争经验来判断交战双方的实力损耗,估计自己的这支部队即将不支,而敌人的军队也差不多疲劳了,他再率领一支部队横突敌阵,也往往取得胜利。当然,这个时候,统帅的判断力要有相当的正确,因为如果选择出击的时候不当,要么敌人还没有力尽,而你的军力却已全部投入。要么,你投入战争的时候,你的这支饵敌的部队已经支持不住,全军覆没了。这种判断力也是赵括读兵书之流很难把握的,要经过战争实践才能培养出来。根据李世民的打仗经验,如果是正常发挥的话,王寻、王邑得王莽家大军应该是不到昆阳城外就会被李世民抢占有利地形。不会在昆阳被困,但是刘秀之所以被困,也是因为它并不是一军统帅,只有跟着别人撤退到昆阳城。这时候,昆阳城只有8、9千人,派出去的探子回来说:王莽的军队马上就要到城北了,黑压压的,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这时候其实刘秀已经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了,想要统一军心,因为大难临头各自飞啊,况且这支起义军的成分本来就不纯,分别由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所组成。所以当务之急,稳定军心是很重要的。因为人太少了,还有人要跑路,那人不是更少了?

不过,王莽的军队里毕竟有很多兵法家在,最蹩脚的兵法家也知道一条,兵贵神速。在这昆阳城里闹哄哄,各自要跑路的时候,敌军已经近十万人来到城下,呼啦啦一下把昆阳围了数十层,彻底从外部把拿些想要跑路的同志的后路给断了。这些省的刘秀同志做思想工作,这些想要跑路的同志这时候脑袋里只有跑路一个想法,待到这个想法被现实击破的时候,几乎统统头脑短路,这时候,他们想到刘秀了,因为刘秀没有这个想跑路的想法,所以头脑还没有短路,那它就一定还有意见。


于是他们把刘秀同志请来说:还是和老刘商量一下咋办吧。当然,这也可以证明,刘秀同志这时候的地位还是不怎么样的。也不过是和诸将比类而已。资治通鉴说刘秀这时候为诸将图画成败,这肯定不是很确切,因为形势这样逼人,真正而言,只有成败在天这几个字。刘秀区区数千人,难道能有必胜的策略?虽然最后确实是取胜了。但是这时候还能不慌张,还能有计划的人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不如刘秀提出了什么样取胜的军事计划,第一步,自然是搬救兵。英雄伟大的刘秀同志带着十二个人,一共十三人就出城南门突围找救兵去了,十三个人VS十万敌军,这也很像大渡桥的那二十来位勇士阿,只不过毛泽东同志没有亲自向刘秀一样带头冲锋罢了。


刘秀在昆阳之战取胜之后,悠闲了一段时光,受降了一位重要的将领,这位将领的名字叫做冯异。这时候,光武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名声、运气这个东西通过昆阳之战他已经知道自己具有了。人对自己的命运总是好像有一点点知道似的。刘秀也隐约通过这一场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胜利对自己的帝王命运有了一点点掌握,一切形式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短期之内他似乎不需要发愁。
  但是,由于他和哥哥刘縯的功劳太大,更始朝廷本来是各种反莽实力之间互相平衡的结果。昆阳之战使刘秀兄弟俩舂陵这一系的实力大增,自然遭到新式、平林两个实力的强烈反弹。

这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刘秀同志虽然不像毛泽东同志那样根据矛盾发展法则写出一本《矛盾论》出来,但是他遇见矛盾发展方向的本领或者这种对于危险的嗅觉的本领还是远远超过他的哥哥,他自己将兵在外,不在朝廷,远离政治斗争中心,自然危险不是很大,但是他的哥哥在政治中心泛舟,却谈笑自若,没有发觉风浪正大。

于是,刘秀告诉他的哥哥:“事情正在起变化。”刘縯说:“经常都是这样的,不用担心。”刘秀同志很好的把握矛盾的法则,知道一切矛盾乃是由于人的操纵,于是再次告诫他的哥哥:“李轶这个人也不能再相信了。”刘縯却不听从劝告。刘縯这个人善于临机决阵,但是对政治的险恶实在了解不足,更始上演了第一次鸿门宴,这一次他没有杀刘縯,只是把刘縯的宝剑借来看了一下,但是那些谋士们,已经拿起了玉抉,意思是让更始赶快决断。刘縯的老舅樊宏都看出来这是一次鸿门宴了,他告诉刘縯说:“那个拿起玉决的家伙是不是也和范增拿起玉抉表达的意思一样呢,都是劝主子决断,杀人啊。”但是刘縯还是没有反应过来。
 刘縯的部下刘稷勇冠三军,在听到更始立为皇帝的时候,就已经表示不满说:“本来起兵打天下的是刘縯兄弟两个,这个更始他是干吗地。”这个勇者再次证明刘縯对于政治的白痴,政治是不能乱说话的,刘縯显然没有管好部下的嘴。新式、平林两支实力因为这个刘稷英勇善战,所以很想把这个人才挖过来,谋求实力平衡,但是这时候,这个祸从口出的将军却很忠诚于他的领导刘縯同志,更始也打算封他做抗威将军,他却不肯接受,于是更始陈兵数千人就把他捉了。刘縯到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这是政治斗争,他据理力争,很快在更始那帮谋士的怂恿下,他也被逮捕了。由于是政治斗争,所以趁着舂陵的势力还没来得及筹划,更始就诛杀了刘縯。当天逮捕,当天杀害。消息马上就传到前线的刘秀,假如这时候你是刘秀,你怎么办?

 刘秀这个时候一定也预见到了他自己的危险,因为中国的政治是斩草除根的政治,更始既然能杀刘縯,难道就不会杀了刘秀?他难道不怕刘秀复仇?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掩卷沉思,换了是我,我会怎么办?我究竟还敢不敢入朝去见更始皇帝,他杀了我哥哥,万一连我也杀了怎么办?这种可能性不是一点儿,如果我是更始,我相信如果有人让我杀了刘秀,我会考虑的,毕竟我杀了人家哥哥,这小子也聪明,不会不复仇的。俗话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无论谁身临其境的想一想,就知道刘秀这时候作抉择的艰难。

  这比刘邦的鸿门宴更加凶险。当然也险过毛泽东的重庆谈判。

 历史书上没有说刘秀在听到哥哥的死讯后怎样筹谋计划,只是寥寥几行字就说出了刘秀的行动。“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刘秀采取的行动是迅速跑到宛城去,他的哥哥那些手下这时候都跑来向他表示哀悼的意思,但是,藏在这幕后的真象是这些舂陵势力想看看刘秀的反应,甚至于期待刘秀能够带领他们,把他当成舂陵势力新的主心骨。但是,刘秀这时候绝不在私下场合和他们说话,以免授人以柄。
 刘秀虽然做了官,但是事实上无异于被软禁了。更始同志把猛虎留在身边,在中国的统治术就是这样。但是基本上被软禁的人杰没有从始至终被软禁的,否则也不成其为人杰了。周瑜说的好:对于人杰,第一不要给他土地,第二不要给他人马,最好就是带在身边。历史上对刘秀留在更始身边的日子很少描述。这留给我们很大想象的空间。换了到今天,刘秀同志绝对可以弄一本书出来《我在更始皇帝身边的日子》,保证很有卖点。

   这应该是更始皇帝最快乐的日子了,这时候,他和刘秀共同的对手王莽已经黔驴技穷了。国师公刘秀造反被杀害。于是上应谶讳的刘秀就只剩下一个了。反贼们攻入长安,王莽被杀。这时候,天下的形势对更始是极其有利的。
  
 王莽死掉了,更始势力大了。一个人富贵了是要换房子的。皇帝也不例外。更始就准备把自己的房子搬到洛阳去。皇帝搬家了以后,虽然平素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是也小小适应一下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的要求,准备统一天下了。当时河北这个地方还是不太平,于是更始就希望把河北搞定。但是在推荐人选的时候有矛盾了。因为这趟差使搞得好就是个美差,搞不好就是个苦差。

  这时候就有人在皇帝面前为刘秀美言:这个事只有刘秀比较合适。这个意见很快遭到那些个当初杀了刘秀老哥的同志们的反对。但是更始手下的确没有什么人才。搞来搞去,最后,还是派刘同志去。这就好比邓小平同志只要不死,一定会被起用一个道理,所以,政治有时候的奇妙在于,你不必要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你先要保住自己的小命。当然了,人们还有命运的,相比更始,曹操总算聪明多了,但是曹操把刘备控制在手里的时候,刘备照样逃脱了。何况更始远远比不上曹操。刘秀逃脱他的控制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在更始杀死他的哥哥的时候,他只是力量还比较薄弱,所以示弱。委曲求全。要不然,早就反了,历史如果假设,就是这样。

 更始皇帝派刘秀到洛阳去,相当爽快地给了一个职务,这个职务是大司马,大司马这个职务在汉代和大司徒等职务相同,看上去还是比较显赫的,也算是重臣了,但是刘秀这个重臣去到河北,更始皇帝除了给了个头衔好像也就没有给什么了。并没有语重心长地对刘秀说:“哥们,那地痞子流氓多阿,盗匪反贼数十百万,你这个单枪匹马去搞不搞的定啊?”一是没有给钱,二是没有给兵。当然,这不能怪更始皇帝,天下大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比如荆州在其他反贼手里握着的时候,我这个反贼想要把荆州弄过来,我一般就会给我其中一个手下封一个荆州将军的衔,给他一点兵马,说:“小样,这个荆州将军的位置爽不爽?爽的话,去把占据荆州那拨反贼搞定,荆州就是你的了。”这个画饼充饥的办法中国古代一用再用,都还有效,但是也有手下受了你的空衔,去打了一个实际地盘回来,然后尾大不掉的,不大听指挥的,我们千古第一的军事家韩信同志这方面就有一点点瑕疵。刘秀同志有些不同的是:就是一般反贼头头封人家做某某将军,命令攻占某某地方,总要给些人马,给些银子。更始皇帝没有给。或者是给的绝少。后来投效刘秀的耿纯说的话可以为证,他说:“窃见明公单车临河北,非有府臧之蓄,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徒以恩德怀之,是故士觽乐附”这里头这个名公就是刘秀。说你老一个人单车就到了河北,没有钱财来招揽人众,只有恩信来招揽人啊。刘秀这时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因为河北这时候很多反贼们用的是汉家招牌。
刘秀起兵只是初次创业,但是创业的结果非常不好,因为胜利果实在舂陵、新市、平林三家势力相当的隐性竞争当中,由于新市、平林两家实力的联合,力量就比舂陵势力大那么一点点。胜利果实给更始皇帝给攫取了。但是因为更始做皇帝只是不同势力角逐的产物,和更始个人的魅力及领导才能毫无关系。所以注定了更始皇帝的傀儡角色。资治通鉴记载:他当皇帝的时候,流汗不止,手脚紧张得没地方放,说话语无伦次。这样来分析,更始皇帝政由己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个人与刘秀的魅力没法比,但是更始笨是笨他一个,扶持更始的新市、平林两股势力却是不容小觑。因为之间的政治角逐不是个人之间的角逐,所以刘秀虽然无比聪明,但由于权力还没有成为他身边的拐杖,也由于三股势力的客观存在,必须保持平衡,要保持平衡,就必须保证已成事实的更始皇帝的皇权,因此,刘秀在更始朝廷必然无所作为,他要做皇帝,就必须开始第二次创业。好在这个时候,他的阴丽华同志已经嫁给他了。新婚幸福,所以二次创业也不觉艰难。

 刘秀弄了一顶钦差的帽子就几乎是单枪匹马往河北出发了,他这个钦差和后世钦差不同的地方是后世大一统正常国家体制下的钦差一路行来那是一路风光,吃穿都不愁,还可以耍耍威风。而他这个钦差要去的地方是名义上有一些归附更始皇帝的地方势力而已。

  不过,这世界上不总是伯乐在找千里马,千里马也在着伯乐,刘秀同志这时候碰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这厮叫邓禹。后世得人大底称颂邓禹的很多,认为他虽然比张良差一点点,但是在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功劳还是最大的。我却觉得邓禹这个人其实不怎么样!我们看他说得:“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历观往古圣人之兴,二科而已,天时与人事也。今以天时观之,更始既立而灾变方兴;以人事观之,帝王大业非凡夫所任,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也。况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向服,军政齐肃,赏罚明信。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仅仅这些话,还是很有战国纵横家的味道,和我们今天的空头文件有点相像。这些东西刘秀同志应该自己会分析,而且分析的应该比小邓更地道。确切而言,应该在这时候还没什么人看出刘秀有帝王之志,或者一般人看出他有帝王之志,却看见他赤手空拳,不相信他能成功,所以没跟他讨心窝子说话,而邓禹同志却非常善于揣摩心思。也很会押宝。
 邓禹对刘秀说:以往要出个圣人,不外是两件事做的好,一个是天时,一个是人事。这么说其实比较虚。真正来说,把这里圣人两个字换成帝王的话,要出个好帝王,应该不外是这两件事:一个是政治,一个是军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比较牛的帝王出来了。

  具体到刘秀而言,其实昆阳之战他的军事才能已经凸显。他的老兄之死事件也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才能了。刘秀脱离更始的视线之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来投奔他,归到钦差名下。很快,河北那些无所归依的小势力似乎有主心骨了。这时候,有一个叫刘林的落魄贵族来到刘秀这儿,这人应该也是学习帝王之术的。

  中国历来有两类学习帝王之术的人,一类是帝王自己,他们学习帝王之术,是要为自己宰制天下服务的,中国的老百姓要是运气好,这人学了帝王之术,如果能成功,而且心肠还不坏,老百姓就会过一段好日子,但是中国的帝王之术,从古传来的其实大有问题,因为中国的帝王之术一般只有战争之学,权术之学,很少经济的成分。所以这些个人学习帝王之术成功之后不发展经济,来砍人头的比较多。其实就是其中几个名声比较好一点的,也是战时经济跌至谷底,战后一稳定,经济自然而然有回升。占了稳定的光。个人认为,刘秀是学习帝王之术成功者里面的佼佼者。

  当然,除了学习帝王之术为自己服务得人之外,中国从来就不乏自己学习为他人服务的奴才,古时候有一句话叫做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就帝王之术这门学问,也有许多人废寝忘食学来为他人服务的。众所周知,我们张良同志,邓禹同志就是这样的,这种人大概成为一等奴才。这些人学成之后看似风光,其实培植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奴性。刘秀才到河北不久,就先后碰见了邓禹÷刘林这两类奴才,唯一的区别是邓禹是心肠比较好的奴才,刘林却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奴才,他劝刘秀决河,淹死赤眉,很容易搞定河北。不料,刘秀同志仁慈,拒绝了。刘秀不是蒋介石。比蒋介石高那么一点点。

 刘秀同志拒绝刘林同志的建议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当然他事先不知道自己已经惹下了麻烦,侥幸的是后来刘秀同志成功了,人们把他这一举动归入他的柔道,如果刘秀同志没有成功,他的这一举动后人会说成是妇人之仁,历史本来是个由人打扮的婆娘而已。同样的举动,由于成功与否,评价会大不相同。比如刘邦赴鸿门宴,随文帝赴赵王招宴,毛泽东去重庆,假如都死掉了,后人会说这些人傻啊,但是一个侥幸没死,就都变成英雄举动了。这就是成王败寇。

  刘林同志自己也是刘家的贵族,也学习了帝王之术,但他就是个奴才,当时盛传刘家要得天下,他这个学习帝王术的没有想到自己可以也来争个天下,只想到刘秀同志不识时务,必定有另外的人会接受我的服务,这种人天生只会作嫁衣,典型的奴才。恰巧这时候有一个叫王郎的家伙利用汉成帝民间有儿子的传言,宣称自己就是皇帝的亲儿子,刘林同志一转念,就投奔去了,马上就扶立了王郎为天子,这个时候,天下还没有安定,刘家后代好几位都在称皇帝,老百姓也不知道谁会最后成为皇帝,他们自己不信刘,所以没有刘家的祖宗谱可以查,反正谁爱姓刘都成,我们都相信。这样以来,刘秀同志这个河南的钦差料不到河北自己有皇帝了,而且一般老百姓还认帐。老百姓认帐河北的皇帝,河南的钦差牌子自然就不灵了,刘秀同志就想到偏远一点的地方去发展,去到北京,不料,北京一代有一个叫刘接的刘家后代和王郎同志取得了联系,起兵响应。
 刘秀这时候准备招兵买马,但是没什么人来睬他,很多人没有眼光认为他将来是一个天子。嘲笑的人倒有一大队。

  刘秀同志这时候就准备跑了,王郎同志很快在河北立定脚跟,他再不颠儿就对不起自己的小命了。因为据说还有信都等两个地方好像还是表示愿意服从长安的,刘秀同志就绕道饶阳,转奔信都,这时候,刘秀同志的手下都不肯了。大家的想法都是王郎同志的翅膀慢慢变硬了,河北咱们搞不定了,大家发出了“死也要回到长安去”的吼声,刘秀同志再一次表现了自己的自信,相信自己以区区二郡之地必定可以颠覆王郎,当然,这个,如果他再回到更始身边,对他个人的发展很不利,别人看不出来,刘秀同志还是能看得出来的。刘秀同志这时候官最大,刘秀同志说不回长安,他的手下也没辙了。大家颠儿吧。

  这时候到处都是王郎的军队了。刘秀这一伙逃得比兔子都快,但是也没带什么干粮。逃到饶阳的时候,大家伙肚子饿坏了,不干了。

  刘秀同志这时候表现出非常优良的心理素质。

遂晨夜南驰,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芜蒌亭,时天寒烈,冯异上豆粥。至饶阳,官属皆乏食。秀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秀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驾去。晨夜兼行,蒙犯霜雪,面皆破裂。
  
  把这段话翻译一下:于是刘秀早晚赶路,但是又不敢走大路,大摇大摆,不敢进城,吃饭啊什么的在路边草草搞定,到了芜蒌亭这个地方,估计干饭也没有了,刘秀没什么吃的了,他的忠心的属下冯异,后来人称“大树将军”的就奉献了豆粥给他喝,这时候,连刘秀都没干饭吃了,他的手下可想而知,挨到饶阳这个地方,估计刘秀自己连粥也没吃了,刘秀同志肚子饿得胆大起来了,干脆跑到饶阳地方官招待王郎那个邯郸都城来的贵官的国营招待所里去,说:“我是邯郸来的使者”,刘秀自己是长安来的钦差,估计金牌还有,冒充钦差比较有底气。对于王郎的手下而言,邯郸来的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北京来的。招待所老板亲自端来了好饭好菜,你想饿晕得人看见好饭菜,你还不得狼吞虎咽,你争我夺,这一下这个国营招待所的老板接待达官贵人也多,眼睛也势力的很,就疑心这些人不是邯郸来的,偷偷跑去把鼓咚咚的敲一通,说:“邯郸将军来啦。”刘秀这一批人果然给这个招待所老板吓得屁滚尿流,面如土色,刘秀同志都吓的准备上车逃命了,但是想想看反正也无路可走,逃不掉了,当下,牛逼轰轰的又回到招待所坐下,说:“你把邯郸来的将军叫过来”。然后逗留了许久才逃跑,这下受了惊吓,跑得更快,白天黑夜的都在赶路,天气又很冷,脸都冻破了。

刘秀在河北正准备安抚人心的时候,王郎起事了,王郎起事其实就是以前曾经劝说刘秀决河淹赤眉的那位刘家游侠子弟刘林的主意,不知道有没有后世的政客看见刘秀拒绝了刘林的建议,评论刘秀是妇人之仁的,估计不多,因为刘秀后来成功了,如果刘秀没有成功,我想可能会有这样的评论。

  王郎起事的舆论造得很不错,一个河北现成的刘家子弟,又是所谓的汉成帝的遗腹子,号召力很强,立马就把河北这些割据势力给招安了,当时几乎是扫河北境内几归王郎,刘秀同志带着几个家奴,跑啊跑啊,还是王郎的地界,还是王郎的五指山下,刘秀准备招兵买马了,但是他命令王霸去募兵的时候,结果遭到了河北老百姓的揶揄,招兵招不到,组织不起来力量反抗王郎,这时候,作为刘秀的属下,有很大一部分人主张回到长安。

  刘秀的这些属下可以回到长安,还是可以继续做他们的更始顺臣。可是刘秀怎能回到长安去呢,他脱离更始的控制已经不容易了,可以想见,再回到更始的身侧,在他平定河北寸功未立的情况下,不会有好果子吃。刘秀手下有些人发出了呐喊,死也要回到长安去。思乡情切阿。不过,刘秀的内心大概是“死也不会到长安去。”一回去,他就又受到更始的控制了,生命都不能保证。

  长安北望不能归,河北又遍地烽烟,手下无兵无食,终日鼠窜。这样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能有个尽头呢。古人消息闭塞,所以刘秀当时并不知道还有两个小地方还是打着更始的旗号的,这两个小地方也还有点现成的兵马。
 刘秀逃到下曲阳这个地方,大概身后的空气里都满是王郎追兵的讯息了,这时候,他的一众手下都是惊恐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策马狂奔之时,忽然前面又有一条大河从天而降。
  刘秀遇难的时候很有点像唐僧的八十一难,建议有考据癖的家伙可以考据一下,这个西游记是不是根据刘秀同志的故事改编的版本,只不过唐僧遇见的叫通天河,而刘秀遇见的叫滹沱河。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秀同志跨过这条河以后过了不久,就遇难呈祥了,后来就变成天子了,所以这条河也可以称作刘秀同志个人意义上的通天河。

  人有时候有磨难,磨难之中也有运气,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很有道理嘛。刘秀的前哨最先看见看见通天河,哇塞,好大的一条,白花花的。但是没有船。
  前哨很老实,回头就把情况交待了。刘秀同志这时候心情估计很差,后有追兵,前有大河,数九隆冬,这不是要我的命嘛。但是伟人的心理素质很好,微笑着说道:我们的哨兵是和大家开玩笑的,危难时刻调剂一下嘛。不相信的话,我再叫小王子去打听一下,小王子名叫王霸,差点打成王八了,汗一个。

  王霸屁颠屁颠出发了,当然老天不会给他面子,他去的时候河水仍然是周星驰的名言: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样关键而伟大的时候,王霸同志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决定撒一个谎,当他站在刘秀面前的时候,刘秀笑着说:王霸同志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消息,我们有船可以过河。
  王霸笑了,摇了摇头,刘秀也笑了。因为王霸笑而笑,他知道王霸一定不会让他失望,即便是没有船。

  王霸同志接着说:我们的刘秀同志是伟大的领导,伟大的舵手、伟大的导师。河上没有船,但是天上有船,跟着他没错的。河水已经结冰了。整条河就是一条巨大的冰船。
  人群沸腾了。

  小分队继续出发,上天这时候也不愿意打击一心护主的王霸的谎言被揭穿,悄悄地把整条河给冰封了,这是我国历史上人的忠心诚意感动上天的唯一一次例子,不知道为什么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改编成动人的神话故事,大概因为王霸是个男的,没什么好八卦。

  过河之后,风雨一直不停,一行人看见路边有个小破棚,就钻了进去,都是又冷又饿,刘秀同志放下架子,和大家一起捡柴烘衣服,大家一点主仆之分也没有,柴火一起捡,稀饭一起喝。烘衣服的时候都露出诱人的腹肌,赤裸相对,完全忘却了尊卑的存在。
  这段历史,后来一直铭记在开国元帅冯异的记忆里,他经常拿起来说道说道。

   刘秀渡过滹沱河之后,已经茫茫然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这时候,不但是跟着他的属下茫然无助,就是他自己也很惶惑了,完全是没有目标的瞎走一气。谁也不知道这样的逃亡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刘秀对自己能否做成大事产生了怀疑,他的属下们西望长安,却已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了。

  这时候他们强烈需要的是一个安定的日子,哪怕只有短暂的安定。

  这时候刘秀遇到了他人生的一个关键人物,说他关键,是因为他在关键的时候给了刘秀希望,指引了刘秀的道路。这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这大概是在神话中出现的人物,这个老头儿穿着一身白衣,似乎仿佛就像在这儿等着刘秀,告诉刘秀前面不远就有一个叫信都的城池,还在打着更始的旗号。这个白衣老者后世有附会的人称之为仙人。赫赫,本人不取这种说法。但是有一个疑问就是刘秀在王郎的地盘逃命,不可能自我暴露身份,这个老头儿是凭什么断定这一行衣裳褴褛的人是长安来的,不是王郎一伙。并且告诉刘秀这个利好消息。

  刘秀同志忽然看见这样一站苦海明灯,照亮他的前路,喜出望外。当即率领属下奔赴信都。

  从刘秀的一生遭遇而言,昆阳大战以及兄长被杀,忍辱事仇虽然凶险,但是这在刘秀都绝非关键。而平定河北最为关键。从这里,刘秀迈出了征战天下的步伐。
  
 刘秀来到任光军中,任光因为孤城独守,处境也狼狈,大概由于周围都是王郎人马,所以和更始朝廷也是声问不通,忠心的人有一条好处,那就是忠心也是一种信仰之类的东西,容易持久,容易被信任,但是忠心的人也有一样坏处,忠心的人一般自己有意见有主张,但是关键时候他自己的意见主张他都摆在一边,而是看他效忠的主人的意见主张是什么。任光这种忠心的属下也是一样,他能始终坚持信都心向长安,证明还是很有主张,能够坚持的,但是他一直缺乏它所效忠的主人的意见,所以基本上也是固守信都,并没有对局势作进一步判断,没有针对周围的军事做什么部署,战略上完全采取守势。

  刘秀这时候来到信都,正好解决了任光的这个主心骨问题。另外一个效忠长安的城市和戎的太守邳肜这时候也从和戎来会刘秀。刘秀这时候手下开始有人了,鱼儿终于有水了,只是水还不是很大。不够他摇头摆尾。
  
开锅皇帝难得有一个不厚黑的!
当他的开国将帅能得善终呀
:D 有点知识分子气
]]
光武帝对臣下对阴后都是没说的.
不得不佩服,人际关系极其出色的一个人!!:)
 刘秀同志有了安身之地之后,其实也还是情况不是很妙,因为人少,不但人少,而且人心也不统一,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这么一点兵力去和王郎PK。PK派和跑路派一半一半,不同的是:跑路派从前没有兵护送跑路,现在有人愿意护送跑路派跑路。
  跑路派从古到今都有,表现各异。不过跑路派和PK派基本上都是那位高高在上的人的两枚棋子,如果那位高高在上的人是赵构,基本上跑路派稳操胜券,如果那人是太宗小李子或者蒙古大汗,基本上PK派占据优势,

  当时的和戎太守邳肜也煞有介事的分析了一通,他从军事角度分析未必能走得了,我个人认为他的分析正确,因为很多的军事战例说明,军队逃跑的时候容易溃散。基本上这样的战例太多,比如唐庄宗逃跑的时候,开始手下人很多,但是越跑人越少。终于死掉了。

  刘秀同志自己也知道逃跑也没地方逃,就算逃到更始那里,可是却没有了将来。刘秀这个人外柔内刚,权衡利弊,选择了PK。

 刘秀的运气来了,人在好运气的时候,有时候对于自己的好运都很诧异,特别是从厄运到好运来临的特别快的时候,我想每个相信运气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曾国藩先生两次自杀之余,居然不死,得享大名之后,快死了留下这么一句名言:不信书,信运气。

  刘秀同志应该也是这样,他是不信书,信图谶。刘秀到了信都之后,手下开始有人又枪,有了根据地之后,把钦差的大棋树起来,马上手下多了几票人马,刘秀同志前期积累下的威望开始发挥作用,河北北京一些有识之士先前不知道老刘在哪里的现在知道老刘在哪里了,纷纷赶来投奔,比如寇洵、吴汉,彭宠等人都开始归附了,这都是一些比较厉害的角色,有的兵力而且客观,刘秀同志自己也出卖肉体,娶了一个叫郭圣通的女人,这个女人的舅舅也是刘姓宗室,叫做刘扬,有十几万兵马,在刘秀与王郎中间骑墙,结成婚姻之后,骑墙状态就改变了,这样一点点力量的强大,河北的局面就有了改观,刘秀采取直捣黄龙的战术,很快,击溃了王郎。

  在击溃王郎之后,刘秀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那些跑路派属下和王郎勾勾搭搭的书信,一些好事的人劝刘秀对照名册一个一个修理。刘秀同志笑笑拒绝了,他此刻的笑容我想除留香、陆小凤大概也不能比美。刘秀同志掏出打火机,点燃了这些手下通敌的证据。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刘秀回答:“让那些提心吊胆的人安心算了。”原文是这样:“令反侧子自安”这里的反侧子其实应该是内奸的意思,我以为有些人大概也是看王郎势大,写信巴结巴结,未必能够出卖什么有价值的情报,一概说是内奸应该与历史真实不附。但是即使是这样,因为通敌证据被刘秀知道,难免会提心吊胆,现在刘秀把他烧了,他们确实应该安心了,换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中间,早就一个一个对照名单,不是打成AB团,就是AC团了。

  其实这时候这样做法非常明智,因为一一追究的话,会牵连过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且示人以量小,天下虎争之际,应该弃人小过,这样才能吸引人才。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也同样发现了很多下属和袁绍部的书信往来,曹操学习了刘秀一把。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何者?形势使之然也,刘秀迅速扫平王郎之后,得到了一个封号,这个封号是长安得更始皇帝赏给他的,因为这个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控制不住刘秀了,所以给刘秀一个封号羁縻一下刘秀而已,对于龙不给他入水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已经纵之入水,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好看着他兴风作浪,鼓舞振奋了。刘秀这时候得到的封号是萧王。

  说到这里,简要说一下,刘邦控制不住韩信的时候,给了韩信一个封号齐王,更始控制不住刘秀,给了刘秀一个封号萧王,事情相同,而结果大不同,韩信军事奇才天纵,而最终一生为刘邦所制,身死人手,而刘秀最终君临天下,威加四海。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的志向不同,韩信由有名将之志,所学者兵书战策而已,而刘秀的志向见于蔡少公搞图谶的时候认为一个叫刘秀的要做皇帝的时候就说:你们怎么知道说的不是我这个刘秀呢,青少年时代就有这座皇帝的梦想了。其二在于刘邦和更是有很大的区别,刘邦这个人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权术第一,更始是比不上的。其三在于属下,韩信的手下一般将官都是刘邦同志原创,奉劝韩信造反的不多,而刘秀同志单枪匹马来到河北,他控制了河北一带之后,他的手下都是刘秀自己的原创,所以奉劝刘秀反更始的比较多。其四,政治不同,刘邦政治清明,韩信反刘邦没什么政治优势,更始皇帝政治混乱,反他的理由遍地都是,第五,刘邦没有杀韩信的老哥,把韩信这小子一下提拔到历史名人,天下一等一的军事家高度,更始皇帝却杀了人家老哥,所以人家不反你还反谁。

  这时候刘秀有一个下属叫朱祜,并不大会看相,是个儒将一样的人物,冒充相士,对刘秀说:“长安政乱混乱,你又有日角之相,这是做皇帝的相啊”说一下日角之相,相术书《月波洞中记》上说:左眉上有骨隆起称为日角骨,右眉上有骨隆起称为月角骨。随文帝杨坚找著名的相士来和给儿子看相,来和说:晋网(就是隋炀帝杨广)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李商隐也有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是说李渊有日角之相。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不是玉玺归了李渊那个小子,隋炀帝的龙舟只怕要游遍海角天涯。日角之相虽然大贵,但是我总以为相术书上说的不对,我以为日角之相应该是两眉之间上方的位置印堂一代有圆形骨骼隆起如日的状态才是日角之相。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何者?形势使之然也,刘秀迅速扫平王郎之后,得到了一个封号,这个封号是长安得更始皇帝赏给他的,因为这个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控制不住刘秀了,所以给刘秀一个封号羁縻一下刘秀而已,对于龙不给他入水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已经纵之入水,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好看着他兴风作浪,鼓舞振奋了。刘秀这时候得到的封号是萧王。
  
   说到这里,简要说一下,刘邦控制不住韩信的时候,给了韩信一个封号齐王,更始控制不住刘秀,给了刘秀一个封号萧王,事情相同,而结果大不同,韩信军事奇才天纵,而最终一生为刘邦所制,身死人手,而刘秀最终君临天下,威加四海。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的志向不同,韩信由有名将之志,所学者兵书战策而已,而刘秀的志向见于在蔡少公家里说的一句话:你们怎么知道图谶里说的要做皇帝的不是我这个刘秀呢,青少年时代就有做皇帝的梦想了。其二在于刘邦和更始有很大的区别,刘邦这个人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权术第一,更始是比不上的。其三在于属下,韩信的手下一般将官都是刘邦同志原创,奉劝韩信造反的不多,而刘秀同志单枪匹马来到河北,他控制了河北一带之后,他的手下都是刘秀自己的原创,所以奉劝刘秀反更始的比较多。其四,政治不同,刘邦政治清明,韩信反刘邦没什么政治优势,更始皇帝政治混乱,反他的理由遍地都是,第五,刘邦没有杀韩信的老哥,而是把韩信这小子一下提拔到历史名人,天下一等一的军事家高度,于韩信有大恩。更始皇帝却杀了人家老哥,和人家刘秀有大仇,所以人家不反你还反谁。
  
   这时候刘秀有一个下属叫朱祜,并不大会看相,是个儒将一样的人物,冒充相士,对刘秀说:“长安政乱混乱,你又有日角之相,这是做皇帝的相啊”说一下日角之相,相术书《月波洞中记》上说:左眉上有骨隆起称为日角骨,右眉上有骨隆起称为月角骨。随文帝杨坚找著名的相士来和给儿子看相,来和说:晋王(就是隋炀帝杨广)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李商隐也有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是说李渊有日角之相。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不是玉玺归了李渊那个小子,隋炀帝的龙舟只怕要游遍海角天涯。日角之相虽然大贵,但是我总以为相术书上说的不对,我以为日角之相应该是两眉之间上方的位置印堂一代有圆形骨骼隆起如日的状态才是日角之相。不知道有没有相术高手能给我解释一下
  
   刘秀接着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征战天下的旅程,很快,刘秀便降服了铜马,但是投降的人们得不到刘秀诸将的信任,这当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投降的铜马的兵力可观,这是诸将最为忌讳的,因为兵法上有一条原则:受降如受敌。项羽同志为什么坑杀秦军二十万,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何者?因为降兵太重,则难制。一旦有事端,则祸出不测。

  所以刘秀诸将不信任铜马,并非刘秀诸将多疑,而是铜马兵盛,形势生疑。刘秀这时候作的事情就是让投降的人仍然回去带他们自己的兵,选择了宁静的黄昏,一个人骑匹小马,忽然来到满是降人的铜马军中,随便和几个人偶语黄昏之中,就像是生平的旧友,笑语移日。谈着谈着,就有人泪下来了:“萧王把他自己的心放在我心里了,转让我不能不为之尽死力。”
  关西的人由此称呼刘秀为:“铜马帝。”

 
  刘秀灭王郎的时候,更始皇帝还派了一位将军叫做谢躬的来和刘秀联合,当然,这其中也有监视以及牵制刘秀实力发展的战略目的。王郎灭亡之后,刘秀鉴于羽翼已成,不再听从更始调遣,河北也再没有大的割据势力,谢躬所部就成了刘秀的心腹之患。但是谢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刘秀每每当着谢躬的面称赞谢躬是个尽职尽责的好官,谢躬听着很受用,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不能让刘秀坐大,但是刘秀的实力强盛,已经非他所制了。这时候,谢躬还没有意识到河北这个地方,已经是一山不容二虎了。谢躬的老婆这时候都比谢躬有着更敏锐的触觉了,她告诉谢躬:“你和刘秀由于形势相逼,不和气已经很明显了,你每天都她的话还受用,你蠢啊你,他现在无论说什么你都要反过来听,你要不这么做,你一定会死在他手里。”

  刘秀打败了青犊军,吓走了尤来军(青犊、尤来都是农民军的名号),让谢躬去追击。谢躬还以为刘秀大方,让他去摘桃子,便率军离开大本营邺城狂追。刘秀命吴汉和岑彭乘机袭取邺城。这应该是吴汉和岑彭首次搭档作战。
  
  吴汉虽然自己不善言辞,但他却懂得舌战是最省事的战斗,就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纵横士去游说邺城守将谢康归降。谢康果然开城投降。吴汉和岑彭悄没声儿地进了邺城。谢躬对邺城易帜一无所知,打了败仗回来了,刚进城门,突然面前出现了吴汉那阴森森的笑容,还没等他反应过来,脑袋瓜子就被吴汉一刀剁了下来。谢躬那些残兵败将吓得纷纷束手归降。

  更始皇帝对刘秀形成钳制的苗曾、韦顺等人此前已经被刘秀的部下吴汉之类搞定,谢躬又被灭了,刘秀的身边再也没有专门针对他的兵力存在了。这时候活跃在刘秀的身侧的都是一些农民起义军,这些起义军不像更始那样专门针对刘秀,而是一股野火,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只是随着自己的流动性烧杀。今天可能打刘秀,但是也可能会打更始皇帝,他们没有明确的敌人和作战目标。攻得下来的地方山吃海喝,酒足饭饱之后,继续下一轮,攻不下来就另外换个地方。

  这是无望的流动,任何朝代的农民起义都有这样的部队存在,最终都有强大而变成弱小,最后都被消灭或者收编,因为缺乏根据地,缺乏稳定,而乱世最不稳定而最人心思定。
  这样的军队无所谓正义邪恶,他们是边缘部队,很有破坏性。好事坏事都能做,我们的教科书经常把镇压这种起义军的部队称为地主武装,而把这种起义军高大化,其实本质就是流寇。

  刘秀的身边就多这种流寇,刘秀同志准备对这群流寇动手了,我认为这样的战争还是正义的。但是,谁来守候自己的根据地呢?刘邦是因为有萧何看家,所以才最后成功的,家太重要了,伤心了可以回来舔伤口,得胜了可以储藏金银财宝,刘秀向邓禹问计。邓禹推荐了寇询,这个寇询是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刘秀于是委派了寇询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并下达了留守任务:守住家就好了,篱笆扎得牢,野狗钻不进就可以了,野狗远远的望着的时候,你不用跑过去打。

  这时候,想侵犯河内的不单是那些到处乱跑的野狗,还有更始皇帝派遣的一些军警犬,比如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朱鲔、白虎公陈侨率领大军,号称三十万,跟河南太守武勃一起驻守洛阳。

  刘秀给寇询定了任务之后,又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作为防狗第一线,可以有打狗或者吓唬狗的机动权。和河内太守寇恂一起,统率魏郡、河内郡的部队,抵拒朱鲔等人。
 刘秀玩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正文如下: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三十六计最后一句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卦象,也基本上是废话,前面两句容易懂一点点。基本上我们看见借刀杀人这几个字,望文生义就好了,就是你的朋友或者其他人拿了一把刀,你用计让这个人用这把刀杀了你想杀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刘秀玩借刀杀人,借的是谁的刀,杀的又是谁。这次借刀杀人的事件起因于前面说过据守孟津的冯异,因为他不但有防狗的任务,也有打狗的机动权。他这人平时没什么爱好,没事就去大树底下做着,思想怎么打狗。他看见拒收洛阳的对手是从前和刘秀混过的李轶。马上想到李轶这个人很聪明,是个会判断形势的人,一定能看出来现在刘秀这支股票是绩优股,而更始这支股票是垃圾股,现在还没套牢,劝他赶快抛还是有把握的。于是冯异就写了一封信给李轶,李轶这个人本来跟着刘秀兄弟混,后来看见更始势力强盛,又转而投靠,并参与杀了刘秀的老哥。纯粹一见风使舵的主。见风使舵的人一般对短期的形势判断较正确,适合短线操作,不适合长期投资。刘秀的迅速崛起他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动摇。很和冯异书信蜜月了一阵。

  双方通信之后,李轶便不再与冯异争锋。冯异借此机会,北攻天井关,攻克上党两座城池,又南进,攻克河南成皋以东十三个县和各处兵营,收降十多万敌军。
  
  武勃率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部队,冯异渡河,跟武勃在乡下接战,斩杀武勃及士兵五千余人。李轶信守约言,闭门不救。冯异见李轶可信,便把情况详细地写信告知刘秀。刘秀这时候却回了冯异一封信说:“李轶这个人反复多变,你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你以为他枕投降啊,说不定是假投降。你把他写给你的信装订成册,抄送给各个单位,让他们注意点,防备一下,别让人家假投降给迷惑了。”

  来往书信是密件,一变成一般公文立马就泄密了,和李轶同守洛阳的朱鲔不是个见风使舵的人,对更始皇帝有点小小忠心,当他看见变成公文的书信之后,他于是派了一把刀,组成了铁血锄奸团,李轶也看见了公文,他不明白刘秀这样做的目的,也想像不出温和的刘秀狞笑的样子,在他的印象中,刘秀大抵是温柔的,他在睡梦中冥思苦想刘秀的目的的时候,他的喉管一阵冰凉,一把刀割断了他的喉咙。
  
  刘邦曾经杀丁公而赦季布,博得腐儒司马光的大声赞赏,从个人恩怨角度而言,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彭城大战,丁公的马头追到了刘季的马尾巴,刘季同志赶紧陪笑脸,说:你把我给剿灭了,你就没土匪好打了,以后没事干,就没有立功机会了。不如你留着我,以后继续打,又有乐趣,又有立功机会。丁公一想是这个道理,猫抓老鼠多有趣,猫吃老鼠就索然无味了。于是放过刘邦一马,对刘邦有恩;而季布经常把刘邦打得满地找牙,不理刘邦那一套韦小宝之类的言论,让刘邦很没面子。按照常理,刘邦应该把季布给杀了,而把丁公同志供起来。事情本来应该这么处理的,但是邦同志的做法和此完全相反,这未必是刘邦有多么的高瞻远瞩,季布之不死在于有很多英雄豪杰的解劝,而且刘邦同志本来也算大度,丁公之死也在于他的自负于刘邦有恩,这等同于许攸自负于曹操有恩一样,把最高领导人心领的恩情切切的挂在嘴上,这是取死之道。和司马光同志认为的刘邦的高尚没有多大关系,司马光认为,刘邦杀丁公是因为天下已定,丁公的脑袋可以作为警戒天下那些不忠之辈的样板,举天下不众者众,项伯岂非于项羽不忠,刘邦为什么不杀呢,作为不忠的样板,项伯更够资格。

  那么我们来看看刘秀是怎样的对待忠与不忠。刘秀借刀杀人,杀了李轶,初看似乎是刘秀为了报杀兄之仇,刘秀的老大哥之死也和此人的见风使舵有关,但是,令更始杀刘秀老大的却是朱鲔,李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两人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一致其实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第一,李轶本来是和刘秀兄弟混的,而朱鲔和刘秀兄弟开始就不是一个阵营。从感情上来说,李有背叛同盟的意思,而朱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维护更始的利益。来看看朱鲔和李轶的人品,李轶就是短期利益的追逐者,更始势大的时候背叛刘秀兄弟,而等刘秀强大的时候,他受更始委托之重,以三十万兵拒守洛阳,又想着背叛更始;人的逐利思想值得鼓励,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逐利而无原则,这是很可怕的。这意味着只要有利益驱动,而背叛就没有终结。 朱鲔起于平林,比刘家兄弟早饭还早,奉更始而为更始谋杀刘秀的哥哥,亦范增之愚忠耳。后来力劝更始不要放刘秀去河北,也是知有更始而不知有刘秀;而且厮守着刘邦老人家说过的不是姓刘的不为王的古训,辞
  胶东王的封号;受命洛阳,百战以与寇恂、冯异争死生之命;从对刘秀看起来,是杀兄仇人,而对更始来看,是难得的忠臣。对此二人,不忠的李轶,刘秀使用了借刀杀人。而对朱鲔,刘秀说:“:“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刘秀当初死了哥哥半夜泪湿枕巾,何等的兄弟情深,但是因为朱鲔是一忠直之臣,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怨加以杀害,任命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累代传封,也从来没有搞秋后算账这一套。对待效忠的人不计私怨如此,而对待不忠的人计议杀之。

 刘秀做皇帝。公元25年,三四月间,僻处蜀地的公孙述在属下的推戴下,做了皇帝,同样是在蜀地做皇帝,他的名气没有后来的刘备大,这大概是因为这个三国演义流传广远的缘故,我们先来看看公孙述,这个刘秀征战后期的主要对手的政治、军事才能。公孙述因为父亲的官职得到清水县长(在今甘肃省境内)这个职位。他的老子怕他不能胜任县长这个职位,还派了个秘书师爷给他。不料,过了个把月,师爷回来了,说:“少爷官场上那一套根本不需要我教,比我还纯熟的多。”当地的市委书记过了没多久,也发现他的才华,把辖区内五个县都交给他分管,公孙述也干的好得很,比管理一个县的时候管理的更好,更轻松,当时如果有脑黄金,估计这个广告片就是他的,准跑不了。史谓:“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中谓有鬼神。”他年纪又轻,管理的又出众,老百姓安居乐业,盗贼什么的全部给他面子,不来骚扰,当时的人们都怀疑这小伙子简直就是神的化身啊。过了没多久,就做了蜀郡的市委书记。做了市委书记之后,名声还是刷刷的往中央跑,害的中央领导听他的名字耳朵都起茧子了。

  过了没多久,王莽的天下大乱,到处烽烟,公孙述随编派了个把人出川,出川又入川,冒充汉使者,带回来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绶这几顶帽子。乱世无人求证。过了不久,真的汉使者没来,汉军队倒来了,这是汉更始皇帝的军队,这时候,公孙已经在蜀地扎根良久,根基牢固,也不把更始放在眼里,挥挥手就把人家赶走了,然后发兵杜剑门之险,塞入川之路。把四川变成了他老人家自己的金城汤池。闭关锁蜀之后,蜀中人浑忘川外的世界,公孙述也俨然蜀中皇帝。这时候,就有人给公孙述说,你干脆做皇帝算了。公孙述一想,是啊,我干吗不做皇帝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了做皇帝的想法之后,他在夜间的睡眠里就反复出现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对他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这个老头儿煞有介事的对他作了作揖,说道:前面四个字是你的姓,后面是你做皇帝的年数,你这个做皇帝做不了多少年啊。述同志于是闷闷不乐,和老婆商量:做皇帝好是好,就是时间不太长。女人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的有力推动者,再一次发挥了作用,女人告诉述同志:早上作了皇帝,晚上就死,就算是很爽的一件事了,而况是十二年。公孙述怕老婆,老婆说的最大,于是马上就做了皇帝。

  这就是公孙述同志。从此之后,一直到光武帝直接面对他的时候,他都很快乐。
 早在公孙述称皇帝前,就已经有人劝刘秀做皇帝了。这是刘秀实力发展所遇到的必然问题,领导的心事自然有人揣摩,这在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首先劝刘秀称皇帝的是马武,马武是个耿直的人,有什么说什么,评书东汉演义里的马武就是一个典型的黑脸,鲁莽的山大王。
  
  正史中的马同志也大同小异。在更始政权中,马武是属于绿林军的那派。刘秀定河北后,更始帝看到光武战败王郎已成定局,于是派谢躬,马武等率兵来助刘秀。王郎政权被消灭后,刘秀率众将置酒庆祝,邀请谢躬等更始的将领也一同参加。刘秀的计划就是在酒宴上杀掉谢躬,学习一些鸿门宴,但是项羽鸿门宴不成功,刘秀鸿门宴也没成功,在酒席上大家看见马武坐在谢躬的旁边,竟不敢动手。
  
  刘秀一看,这个我的柔道战术还没拿出来啊,大家不行,我上。于是,又拿出了他最惯常使用的推心置腹招数,邀请马武去丛台,提出自己渔阳,上谷的骑兵,让马武率领。并从政治上,生活上,思想上很很关心了马武一把。后来光武杀了谢躬,马武就率军队来降。从马武想到许世友,刘秀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毛有一比。
  
  这样的一个人,就比如红军中的许世友一样,一旦认定了主人,那种耿耿忠心最令人感动。他对刘秀说:“秀哥,你赶快做皇帝,你不做皇帝,就和其他人一样,是个反贼,你打别人名不正言不顺。”马武说的话刘秀心领了,假意吓唬吓唬马武:你这是什么话阿,这可要掉脑袋的。马武脖子一伸,说:大家都和我一样想法。刘秀微微笑了。

  马武劝过之后不久,远在四川的公孙述做了皇帝,马武好一个愣怔。这时候,跟着刘秀的各位将领都不愣怔了,纷纷跑过来劝刘秀做皇帝,刘秀同志又拒绝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人家送礼物都要推托一下,半推半就是中国哲学的现实运用。也是礼仪之邦的礼仪所在,当然,也间接培养培养虚伪细胞。
  
  这时候,劝刘秀称帝的行动已经如火如荼了,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人们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是会有的。刘秀同志相信图谶,大概自己命应图谶的事情也经常在军中或者老同学面前显摆。被下属掌握了他这个心里弱点之后,于是刘秀命应图谶之外,他这个做皇帝的具体行为也反映到图谶之中去了。

  他少年时候在长安读书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同学恰恰在这个时候屁颠屁颠得拿着图谶跑过来了,一边跑,一边大声疾呼:刘秀,刘秀,你快做皇帝,这本书上给你写好了。

  于是刘秀同志看看天,看看人,这个地方是做皇帝的好地方,这个日子是做皇帝的好日子。

 公元25年6月,刘秀即皇帝位于鄗南,鄗南在今天的河北柏乡县北。刘秀兄弟继位的仪式如下:捡了一大堆柴火,浇点菜油,点个火,火光随即“蓬”的一声向上升起,一股清烟缓缓上达天庭。然后对着天地山川顶礼膜拜了一番。嘴里振振有词:皇天上帝,后土神祗,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 髃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

  这段话意思如下:天上的神仙呀,地下的神仙呀,你们照顾我,把天下的老百姓都交给我管理,让我做他们的县官(皇帝),我刘秀承受不起啊。(忽然话锋一转)我的那下手下的想法和你们是差不多的,都说,王莽篡位,我起兵以来,顺顺利利,我的作为符合你们的心意,,也为老百姓所接受阿。

  一帆振振有词完毕,天地间一片祥和。
所谓将兵之才与将将之才~~~
;P ;P :P
敲碗,敲碗,更新更新!!:@
自由MM,新宋有更新了;P
听台湾方面说,小马哥是刘秀转世,莫非有天命之像?
光武帝是一个有人性的皇帝。
 从来一个王朝的胜利,其实是一个集团的胜利,在中国古代的王朝尤其是这样,而皇帝则是这个胜利集团遴选出来的代表。

  神武仁厚,宽衣大袖,恂恂似不能及的刘秀也不例外,在刘秀终于走到登基这一步,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刘秀的这个集团成员。说到这里,首先说一下我今天读的南怀瑾老先生的《历史的经验》,有时候我们看看别人的名气,就不自觉地拜服别人名气之下的高论,不知道名气是名气,而高论自是高论,两者全不相干。折腰于盛名有时候也和折腰于权贵一样,都是可耻的行为,折腰于盛名成为愚人,折腰于权贵成为贱人,而愚人常常嘲笑贱人。百步五十步而已,何足道哉?

  发了一通感叹,人生常常如是。

  南怀瑾老先生在《历史的经验》中开篇说道:读历史有两个方向:
  一是站在后世——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社会型态,另一种生活方式,从自我主观习惯出发,而又自称是客观的观点去看历史,然后再整理那一个历史时代的人事——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文学、艺术等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评论它、歌颂它、或讥刺它。这种研究,尽管说是客观的批判,其实,始终是有主观的成见,但不能说不是历史。二是从历史的人事活动中,撷取教训,学习古人做人临事的经验,做为自己的参考,甚之,藉以效法官、模仿它。

  我在读通鉴的时候曾经在扉页上这么写道:“读历史不能读成历史学家,读经济不能都城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不能治国家,平天下,经济国家不能做生意,富四海,此二者有所不学,舍本而逐末者也。”然后想当然的自己发明了一个词,我应该做历史用家。历史学家学而不能致用,何如历史用家?看看南怀瑾老先生的著述,其实竟也就是这么回事,他说的读历史的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读成历史学家了,第二个方向便是读成历史用家。

  第一个方向的人永远在研究第二个方向的人,历史学家永远在研究历史用家。我们今天说刘秀做皇帝的这个集团,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都是在研究一些历史用家,然而到我们自己呢,我们是学家还是用家?我们还是看看诸如刘秀们之类的历史用家。

  刘秀称帝的时候,也并未天下英才尽归于己,我们的马革裹尸的马援同志还没有归附,虽然如此,这时候,他的集团里已经很有一些英才了,我们看看这些英才,也比较一下他们和历代取天下的这些英才的异同,以友观友,也可以从他们身上见到刘秀。

 曾子曾经说过一个利益集团的领袖用人通常分为三种情况:“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历史的例子比如,“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汉高祖用陈平、张良之流,算是“用友者霸”。至于“用徒者亡”,是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曾子的这段话也未必正确。大概也可以算是儒家糟粕

  儒家的人好为帝王师大概和曾子的这段话也有关,儒家的书呆子虽然整天幻想着内圣外王,但是自己却不敢想去做皇帝,但是又要标榜自己的入世,入世而不和帝王发生关系这在封建社会不大可能,因为整个世界在帝王统治之下,既要入世而且又要位子,面子,于是不顾现实,把自己置于帝王师友的位置,其实帝王何曾需要师友,我们看看刘邦这个成功者是怎么评价他的集团人物的,不过二分法而已。一是功人,一是功狗。何曾有师友的位置?

  废话了一通,其实也不过是想说说刘秀的功人功狗,这其中在刘秀称帝时候已经跟随的后来比较著名的有邓禹,冯异,耿弇,王霸等人,我会在以下的部分稍稍描绘。不过,说实话,刘邦的功狗功人虽然正确,刘秀的手下却似乎有些朋友。
 邓禹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一,我们也就先说说邓禹,邓禹其实跟随刘秀并没有冯异早,但是他比冯异会来事。他把和刘秀打交道的时间提前到刘秀还是毛头小伙子在长安求学那会儿。他比刘秀小很多岁,家庭环境不错,刘秀同志在长安上太学的时候,邓禹同志就认识刘秀了,不知道王莽的学校里是怎么分年级的,但是我们按照年龄的差别,推断刘秀同志当时应该在读大学了,邓禹同志却仅仅可能在读初中。历史从来不否认有神童,后来投奔刘秀的邓禹就回忆说,他在长安的时候就留意刘秀已经很久了,他知道刘秀同志将来有出息。请注意,这时候,邓禹大概是十三岁左右,同学们,大家十三岁在干什么呢?我十三岁在抹鼻涕,开始欣赏美女和暗恋美女了。读了邓禹,才知道有人不但生理早熟,居然也有人政治早熟。

  学数理的神童比较多,所以有很多少年神童科技班,但是政治神童实在是很少,中央青年政治学院里一定没有像中国科技大的少年班,这应该毋庸置疑。从这一点说,邓禹应该是异数。

  前面我也曾经提过邓禹,寥寥言之,分析了一下中国古代政治学习的方向,由于古代中国经济长时间不变以小农经济为主,政治就成了聪明一点儿的人们的的游戏,大家的学问都围绕政治展开,而政治则围绕着帝王展开,所以中国古代聪明人都去学习帝王之术了,只不过学习帝王术的人又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流派学习了帝王之术为自己服务,自己要做帝王,诸如刘邦、项羽、刘秀、李世民、赵匡胤之类,而另一个流派学习了帝王之术,为他人服务,辅佐别人做帝王。诸如张良、陈平、刘伯温之类。比较学习态度而言,前面一种可以算是有主人公心态,而后面一种却从来脱不了奴才的心理。只是奴才又分两种,一种是好奴才,忠诚如狗,一种是坏奴才,险恶如狼。

  中国奴才特别多,所以官本位思想到今天还特别重。(呵呵,会不会不和谐阿)

  平心而论,邓禹的战功并不多,我们现在只是说说截至刘秀称帝前他的一些下属的作为,从中来窥见刘秀,所以有关邓禹征战之事等到我们展开刘秀称帝后征战天下的历史画卷再来看看邓禹的战绩。称帝前邓禹所做的事情就是拒绝了很多人提供给他的作更始王朝的高级公务员的机会,这是其一,其二,刘秀一旦脱离更始,邓禹打赤脚紧追,追到了刘秀,不要做官,只要跟在鞍前马后,并透露了赞同刘秀称帝的意思,并规划了蓝图,但是在今天看来,他的蓝图废话比较多,不外乎是政治高度之类的言语,没有可实际操作性,完全比不上韩信的汉中对和诸葛亮隆中对,这两个对策都在提出以后实际执行,并取得成功和部分成功。不过,邓禹的对策虽然高度够,操作性差,却揣摩了刘秀的心事,这一点很重要,刘秀其实是那种具有学习主人公心态,学习了帝王之术为自己服务的人,想做皇帝久矣,却一直没人和他谈这个事,邓禹和他谈,等于和他共鸣了,共鸣对于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是何等重要啊!用四个字来说:可以说首倡大义。首倡的人历朝历代结果都相对别人为好,无怪乎邓禹可以名列云台第一。

  这首倡两个字中国历来重视,陈胜首倡,所以同样为流寇反贼,但是刘邦同志派人世代给他守灵。司马迁给他列为世家,后代都称为陈胜王。太平天国就不同了,因为不是首倡,是末倡,结果遭到天涯煮酒版各位大虾奋力打击。

  刘秀同志在河北混的困顿的时候,遭遇凄惨,信心不是很足的时候,对邓禹说:你说天下不难定,我搞了半天了,还没个气候,灰心啊。

  这时候邓禹及时鼓气,邓禹就是个打气筒,呼哧呼哧,一会就把刘秀的瘪的轮胎气给全充满了,开足马力又奔起来了。另外,邓禹同志闲暇的时候也向刘秀推荐了几个人,刘秀开创局面的时候,这几个人表现尚可,特别是推荐寇恂为河内太守。巩固了刘秀的根据地。
  以上所述基本上截至刘秀称帝前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邓禹同志的行状。关于此人,后面还会出现。
汉光武,一个优秀的中兴明主,可惜人气远不如汉武帝唐太宗。
写得很公允啊

一向很欣赏刘秀
 刘秀称帝之前已经有很多将领跟随了,在这里我不想一一述说,只想说几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不但儒雅也颇有将略的,使读者知道东汉从刘秀以下几乎是读书人打天下,和历代起义部队的的领导构成成分有很大不相同。我没有说到的那些人,会随着我叙述的历史的浪花浮现在水面上,各自泛其光彩。

  邓禹在上面我已经说过了,虽然以鄙薄讥诮儒家的口吻将之列为学习帝王之术为他人服务的中心奴才一类,但正道而言,历史上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奴才还是好事。

  下面接下来我想说的冯异、寇恂二人,这两个人都读了些书,书生将领,都很难得,至如屠夫吴汉,前文略有涉及,私以为,若非吴汉屠蜀,东汉的开国更加显得仁慈而似王者之师吊民伐罪。所以吴汉虽功大,我却懒得浪费口水。

  冯异这个人和刘秀能成为君臣纯属偶然,字公孙,颍川父城人。故城在今许州叶县东北,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是王莽手下的颍川地方官,手下管着五个县。正碰上刘秀进攻颍川,但是刘秀刚刚接触军事,打仗经验不丰富,并不顺利,不过这时候刘秀反正也没什么破事儿,攻父城不下没有就走,而是屯兵在此,略作休整。这时候,冯异穿了便衣出来,到邻县去看看情况,刘秀布置的哨兵也没偷懒,看见一个人鬼鬼祟祟的溜达,遂大喝一声:“来者和人,报上口令。”冯异这才知道敢情这领兵的带领的不是乌合之众,军令严着呢,于是被捕了。

  冯异的堂兄弟和几个同乡都在刘秀这儿混,这时候立马赶来说情,这是小的同乡政治,也可见同乡政治无处不在。刘秀同志看看冯异为人,两人互相打量打量,觉得对方都还不错,于是刘秀就放了冯异。
  冯异又为刘秀的才能和魄力所吸引,就投降了刘秀。并和刘秀约定回去说服颍川的五县投降。

  刘秀的魅力在这里也可以显现,两人只是浅浅的见面,冯异口头允诺愿回去把手下五个城池一起献出来给刘秀,刘秀因为老哥被更始杀死了,离开父城赶紧跑去首都宛,就一时没来得及接受五座城池,在刘秀离开之后,更始手下的其他将领又来进攻父城十余次,但是冯异依然坚守,有这样数度春秋兵法的将领坚守,连刘秀进攻都没有得手的地盘,更始手下这些脓包又怎么会得手?等到刘秀在更始手下做司吏校尉的时候,经过颖川,冯异见是故主到来,方才出来拜降。

  一面之间而降五县,可见刘秀个人之魅力。降刘秀而非降更始,可见冯异之操守,这样的人,我们的生命中可曾遇见?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在路上和诸将相逢,总是他让路。各位将领并坐论功,冯异却一个人悄悄的站立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当着刘秀问各方面军的同志们想要被谁领导的时候,三军哗然整齐,愿属大树将军。
  随便说两件逸事,冯异在芫荽亭的时候及拒守孟津的时候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絮说了。此后,冯异还会大放异彩。
刘秀的表现让我想起了毛遂,他们都是有内秀的人。平常无声无息,到了关键时候就要爆发。而且一旦爆发就要惊世骇俗。
汉光武帝陛下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帝王。:handshake
总的来说刘秀不错。但其助长谶纬之风,把儒学神秘化,后果也是很消极。
这个就是宣传不多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