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经验及对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启示【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53:02
天津市信息中心 陈扬
编者按:近年来,印度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发展迅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王国。被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榜样”。印度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值得我们借鉴与思索。
    一、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00亿美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印度软件产业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已达100万,而在2000年这一数字只有34万,为了满足其软件业一直保持的50%的年增长率,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已成为印度的当务之急。
     印度科技的发展得益于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和开发。印度科技人员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科技人才质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2000~2001年度,印度拥有 254所综合性大学,2223所职业学院,7926所其他学院。在校大学生与人口比例高于我国,印度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所以印度软件业的兴起与其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1、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小抓起
    印度教育部门规定全国2500多所中学都要开设电脑课,小学生必须掌握鼠标、键盘、调制解调器、打印机等的使用方法。初中生必须掌握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高中生则要掌握数据处理、图形处理、基础编程等计算机技能。印度对于孩子的计算机培养不死板,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孩子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将其深入到美术课、音乐课、手工课,电脑的多媒体效果和动画画面,给孩子创造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他们在游戏中便学会了很多知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课就是计算机课,为了学习计算机而学习计算机,不能培养孩子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的兴趣,这种教育模式过于呆板和教条了。
    印度的孩子以前与中国的孩子一样希望自己的长大做医生、科学家等,但现在不同了,中国的孩子似乎更“现实”,更多的想做体育明星、歌星甚至老板。而印度的孩子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长大要做软件工程师”。
    2、高等教育为印度培养大批精英人才
     印度除了正规而规模庞大的正统大学教育外,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以印度理工学院为鉴,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目前班加罗尔、海得拉巴、马德拉斯、瓜廖尔等地的印度信息技术学院已建成,其他一些地区的学院正在计划或建设之中。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培养信息技术业需要的专门人才。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印度专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私立工程学院在近年来象雨后春笋一样崛起,仅马德拉斯就有150所。其次,鼓励著名软件产业公司办学。例如,以生产教育软件为主的印度著名软件公司--全国信息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现已在印度和世界其他20个国家设立了800个教育中心,每年培养15万名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印度阿普特克计算机教育公司也在印度和其他30个国家设立了1500个教育中心。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大国。
    3、职业技术教育发达
     印度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除了改革中等教育体制、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以外,还有许多职业训练学校。主要有这样几类:工业训练学校:招收受过8年教育或11年教育的学生,制定各种教育计划,培养半熟练与熟练工人以及各种水平的手工艺工人和工匠。技术高中:招收学完两年普通初中的学生,修业3年,培养手工艺工人。多科技术学校或正规技术学校:招收10年制中学(初中)毕业生,修业3年,发给技术员证书。在高中顺利完成工业科目的职业科学生也可以提前毕业,直接进入多科技术学校的最后学年学习。
    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职业技术教育是印度迅速成为世界软件出口大国的快捷之道。目前,印度大约每年有50万新生信息技术人才,其中通过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只有7万人,其余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或其它培训模式培养的。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在接受了IT职业教育后,学生成为合格的软件技术人员,就可以负责任何一个大型软件的某个具体环节的工作。印度千人规模的软件工厂中,每一个人基本具备完成独立单元设计的能力,多人配合就可进行大型软件的设计开发,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印度的IT职业教育培训为印度的软件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在印度的100多万软件行业从业人员中,约有50%以上是通过非学历的IT培训进入软件行业的。而作为印度规模最大的IT职业教育机构之一,约有“1/3的印度软件工程师接受过 NIIT的软件培训”。
    4、宽松的人才流动体系
    印度舆论界对大量科技人才流失有些担忧,但印度信息技术部部长马哈詹认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动已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但人才的流动绝不会永远是单行线。近年来在海德拉巴有上百家信息技术公司就是旅居海外的印度科技人员创办的。
     人才外流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久前,印度全国软件及服务公司协会表示:今后两年印度软件业将需要14万专业技术人才,至2008年将需要220万名软件技术人员和160万名硬件技术人员,但按照目前的人才流失速度,今后10年内,仅IT业,印度人才缺口就将达到 100万。
    印度最顶尖的印度理工学院,学生质量堪称千里挑一。多年来,该校毕业生基本都去了美国,再不济也去了东南亚国家,留下任教的则大多是非重点院校毕业的“土博士”。高素质师资队伍的不足已开始影响到该校的科研教学质量。近年来,当地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媒体上撰文警告,当年,印度在英国殖民时期对外出口棉花,而现在则输出工程师。在全球汹涌的IT浪潮前,印度将面临又一次沦为科技领域“殖民地”的危险。
    印度政府早就投资创建了“科学人才库”,负责接纳愿意回国工作的海外印度人。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印度政府也都建有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尤其重视那些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难题的人才。但与美欧发达国家开出的优厚条件相比,印度在工资水平、工作和科研环境方面相差甚远,人才流动仍是“进得少,出得多”。在美国,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印度宪法中早就明文赋予了“公民可自由迁徙和定居”的权利。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既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挽留住人才,还不如顺水推舟,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
    二、借鉴印度经验,完善我国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迅速成长的中国软件业同样遭遇人才瓶颈。2005年,中国软件人才需求55万,全国高校毕业的软件人才仅38万,缺口17万。据统计,上海“十一五”期间缺乏8万软件人才,但上海4家软件学院每年只培养600人,5年也不超过3000人。
     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已增至3.55%,高于印度和韩国。(美国31.9%、西欧30%、印度2.5%、韩国2.65%)但是,与软件产业规模相联系的人才规模明显不足,中国软件从业人员90万人,日本120万人,美国240万人。而目前,中国一年仅能够培养3.5万个电脑专业的毕业生,还有很大比例的人才外流。
    1、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计算机爱好导向
    毋庸置疑,中国的计算机家庭保有量和网民人数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有多少台计算机成为青少年的游戏机和网页浏览工具?似乎没有人再继续做过统计。所以引导青少年将对计算机的热情倾注到学习、工作和开发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中小学应该积极对待计算机课程,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受学校正规系统的计算机教育,不应让孩子的计算机启蒙教育从网吧开始。课堂教育应摆脱死板教条的传统教育模式,利用多媒体和动画等现代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其次,计算机课程要布置能吸引孩子和能充分开启孩子创造力的家庭作业,锻炼孩子的动脑动手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计算机的正确认识,以后才能更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2、改革高校中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
    不少专家指出,造成人才需求滞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软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脱离现实需求,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从单一学科型向多元学科型、学术型、复合型模式转变。
     所以要想培养出适合当今软件业激烈竞争环境的实用型人才,首先必须改变现在我国高校中陈旧、保守、教条式的软件人才培训方式,学习印度等软件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经验,以实践、实用、复合为教学宗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软件开发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新鲜与刺激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有办学资格有师资力量的高校应创办一些针对性强的职业教育学院,满足大量社会人员对软件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望。发达的职业教育可以充实具有广大需求的基层软件设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软件人才改变以往只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形成金字塔式的高中低梯队和良性的优胜劣汰机制。
    3、国内软件行业公司应拓宽培养人才思路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软件厂商与国外交流时都使用英语,所以,他们进入欧美市场时少了一道天然的障碍。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处在落后的位置上,更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弥补。例如,国内软件公司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组织员工学习先进的设计思想与管理方法,有实力的公司更应该挑选有潜力的员工赴欧美印度等软件开发发达地区学习,将人才战略作为一项长远战略考虑。规模较小的公司应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或将薪资更紧密地与个人贡献挂钩,从而尽量避免人才外流到大公司。除了薪资的提高以保留人才,更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公司规模小但产品精而专,令员工对公司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样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4、完善人才流动体系,吸引人才归国创业
     这方面中国与印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人才外流对印度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反观中国,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 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据报道,多家大型外资企业在京研发机构的投资已达10亿多元,相当于2002年北京市财政投入科技研发资金的总和。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一部分去海外继续深造进而留在当地工作,一部分进入独资合资企业,只有少部分能够为民族软件产业作贡献。当然,在人才去留问题上,也不全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与所谓“第三次人才外流”相伴的,是近几年日益明显的人才回流趋势,以至于“海归派”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创业群体。来与去的双向活跃,构成了近一个时期人才流势的新特点。最近,人事部就出台了三项举措吸引海归回国创业,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吸引国外高级人才归国。如果能学习印度创立“科学人才库”,专门负责吸纳愿意回国工作的华人,为他们解决归国后的各种顾虑,那么就能更好地解决我国软件与信息产业人才匮乏的难题。
    总之,成功没有捷径,我国软件企业比较实际的做法是效仿印度,采取国家、企业、私人并举,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整合多种资源,形成集中的较为明显的局部优势!印度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并非完美无缺,我国不可能照搬其发展模式,但其许多成功经验和相关政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完善自己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只有这样中国软件产业才有希望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早日实现软件强国梦。天津市信息中心 陈扬
编者按:近年来,印度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发展迅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王国。被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榜样”。印度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值得我们借鉴与思索。
    一、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00亿美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印度软件产业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已达100万,而在2000年这一数字只有34万,为了满足其软件业一直保持的50%的年增长率,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已成为印度的当务之急。
     印度科技的发展得益于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和开发。印度科技人员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科技人才质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2000~2001年度,印度拥有 254所综合性大学,2223所职业学院,7926所其他学院。在校大学生与人口比例高于我国,印度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所以印度软件业的兴起与其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1、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小抓起
    印度教育部门规定全国2500多所中学都要开设电脑课,小学生必须掌握鼠标、键盘、调制解调器、打印机等的使用方法。初中生必须掌握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高中生则要掌握数据处理、图形处理、基础编程等计算机技能。印度对于孩子的计算机培养不死板,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孩子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将其深入到美术课、音乐课、手工课,电脑的多媒体效果和动画画面,给孩子创造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他们在游戏中便学会了很多知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课就是计算机课,为了学习计算机而学习计算机,不能培养孩子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的兴趣,这种教育模式过于呆板和教条了。
    印度的孩子以前与中国的孩子一样希望自己的长大做医生、科学家等,但现在不同了,中国的孩子似乎更“现实”,更多的想做体育明星、歌星甚至老板。而印度的孩子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长大要做软件工程师”。
    2、高等教育为印度培养大批精英人才
     印度除了正规而规模庞大的正统大学教育外,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以印度理工学院为鉴,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目前班加罗尔、海得拉巴、马德拉斯、瓜廖尔等地的印度信息技术学院已建成,其他一些地区的学院正在计划或建设之中。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培养信息技术业需要的专门人才。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印度专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私立工程学院在近年来象雨后春笋一样崛起,仅马德拉斯就有150所。其次,鼓励著名软件产业公司办学。例如,以生产教育软件为主的印度著名软件公司--全国信息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现已在印度和世界其他20个国家设立了800个教育中心,每年培养15万名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印度阿普特克计算机教育公司也在印度和其他30个国家设立了1500个教育中心。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大国。
    3、职业技术教育发达
     印度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除了改革中等教育体制、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以外,还有许多职业训练学校。主要有这样几类:工业训练学校:招收受过8年教育或11年教育的学生,制定各种教育计划,培养半熟练与熟练工人以及各种水平的手工艺工人和工匠。技术高中:招收学完两年普通初中的学生,修业3年,培养手工艺工人。多科技术学校或正规技术学校:招收10年制中学(初中)毕业生,修业3年,发给技术员证书。在高中顺利完成工业科目的职业科学生也可以提前毕业,直接进入多科技术学校的最后学年学习。
    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职业技术教育是印度迅速成为世界软件出口大国的快捷之道。目前,印度大约每年有50万新生信息技术人才,其中通过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只有7万人,其余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或其它培训模式培养的。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在接受了IT职业教育后,学生成为合格的软件技术人员,就可以负责任何一个大型软件的某个具体环节的工作。印度千人规模的软件工厂中,每一个人基本具备完成独立单元设计的能力,多人配合就可进行大型软件的设计开发,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印度的IT职业教育培训为印度的软件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在印度的100多万软件行业从业人员中,约有50%以上是通过非学历的IT培训进入软件行业的。而作为印度规模最大的IT职业教育机构之一,约有“1/3的印度软件工程师接受过 NIIT的软件培训”。
    4、宽松的人才流动体系
    印度舆论界对大量科技人才流失有些担忧,但印度信息技术部部长马哈詹认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动已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但人才的流动绝不会永远是单行线。近年来在海德拉巴有上百家信息技术公司就是旅居海外的印度科技人员创办的。
     人才外流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久前,印度全国软件及服务公司协会表示:今后两年印度软件业将需要14万专业技术人才,至2008年将需要220万名软件技术人员和160万名硬件技术人员,但按照目前的人才流失速度,今后10年内,仅IT业,印度人才缺口就将达到 100万。
    印度最顶尖的印度理工学院,学生质量堪称千里挑一。多年来,该校毕业生基本都去了美国,再不济也去了东南亚国家,留下任教的则大多是非重点院校毕业的“土博士”。高素质师资队伍的不足已开始影响到该校的科研教学质量。近年来,当地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媒体上撰文警告,当年,印度在英国殖民时期对外出口棉花,而现在则输出工程师。在全球汹涌的IT浪潮前,印度将面临又一次沦为科技领域“殖民地”的危险。
    印度政府早就投资创建了“科学人才库”,负责接纳愿意回国工作的海外印度人。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印度政府也都建有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尤其重视那些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难题的人才。但与美欧发达国家开出的优厚条件相比,印度在工资水平、工作和科研环境方面相差甚远,人才流动仍是“进得少,出得多”。在美国,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平均年薪为7.5万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每年只有1.25万美元,薪水仅相当于美国的1/6。印度宪法中早就明文赋予了“公民可自由迁徙和定居”的权利。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既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挽留住人才,还不如顺水推舟,对人才外流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
    二、借鉴印度经验,完善我国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迅速成长的中国软件业同样遭遇人才瓶颈。2005年,中国软件人才需求55万,全国高校毕业的软件人才仅38万,缺口17万。据统计,上海“十一五”期间缺乏8万软件人才,但上海4家软件学院每年只培养600人,5年也不超过3000人。
     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已增至3.55%,高于印度和韩国。(美国31.9%、西欧30%、印度2.5%、韩国2.65%)但是,与软件产业规模相联系的人才规模明显不足,中国软件从业人员90万人,日本120万人,美国240万人。而目前,中国一年仅能够培养3.5万个电脑专业的毕业生,还有很大比例的人才外流。
    1、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计算机爱好导向
    毋庸置疑,中国的计算机家庭保有量和网民人数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有多少台计算机成为青少年的游戏机和网页浏览工具?似乎没有人再继续做过统计。所以引导青少年将对计算机的热情倾注到学习、工作和开发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中小学应该积极对待计算机课程,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受学校正规系统的计算机教育,不应让孩子的计算机启蒙教育从网吧开始。课堂教育应摆脱死板教条的传统教育模式,利用多媒体和动画等现代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其次,计算机课程要布置能吸引孩子和能充分开启孩子创造力的家庭作业,锻炼孩子的动脑动手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计算机的正确认识,以后才能更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2、改革高校中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
    不少专家指出,造成人才需求滞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软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脱离现实需求,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从单一学科型向多元学科型、学术型、复合型模式转变。
     所以要想培养出适合当今软件业激烈竞争环境的实用型人才,首先必须改变现在我国高校中陈旧、保守、教条式的软件人才培训方式,学习印度等软件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经验,以实践、实用、复合为教学宗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软件开发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新鲜与刺激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有办学资格有师资力量的高校应创办一些针对性强的职业教育学院,满足大量社会人员对软件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望。发达的职业教育可以充实具有广大需求的基层软件设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软件人才改变以往只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形成金字塔式的高中低梯队和良性的优胜劣汰机制。
    3、国内软件行业公司应拓宽培养人才思路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软件厂商与国外交流时都使用英语,所以,他们进入欧美市场时少了一道天然的障碍。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处在落后的位置上,更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弥补。例如,国内软件公司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组织员工学习先进的设计思想与管理方法,有实力的公司更应该挑选有潜力的员工赴欧美印度等软件开发发达地区学习,将人才战略作为一项长远战略考虑。规模较小的公司应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或将薪资更紧密地与个人贡献挂钩,从而尽量避免人才外流到大公司。除了薪资的提高以保留人才,更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公司规模小但产品精而专,令员工对公司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样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4、完善人才流动体系,吸引人才归国创业
     这方面中国与印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人才外流对印度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反观中国,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 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据报道,多家大型外资企业在京研发机构的投资已达10亿多元,相当于2002年北京市财政投入科技研发资金的总和。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一部分去海外继续深造进而留在当地工作,一部分进入独资合资企业,只有少部分能够为民族软件产业作贡献。当然,在人才去留问题上,也不全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与所谓“第三次人才外流”相伴的,是近几年日益明显的人才回流趋势,以至于“海归派”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创业群体。来与去的双向活跃,构成了近一个时期人才流势的新特点。最近,人事部就出台了三项举措吸引海归回国创业,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吸引国外高级人才归国。如果能学习印度创立“科学人才库”,专门负责吸纳愿意回国工作的华人,为他们解决归国后的各种顾虑,那么就能更好地解决我国软件与信息产业人才匮乏的难题。
    总之,成功没有捷径,我国软件企业比较实际的做法是效仿印度,采取国家、企业、私人并举,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整合多种资源,形成集中的较为明显的局部优势!印度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并非完美无缺,我国不可能照搬其发展模式,但其许多成功经验和相关政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完善自己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只有这样中国软件产业才有希望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早日实现软件强国梦。
我觉得软件或者说信息产业,它本生不是生产力,但却是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的必要工具和手段.如果一个国度,其软件不能在社会的到应用,信息技术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这说明,这个国度更本说不上是个信息技术大国,即使它有相当的软件产业也一样.

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并不小,我记得前几年,中国和印度在软件业上的总产值是差不多的,要说区别:中国的软件业把很大一部分产品是投放到中国市场的,而印度则是纯粹的出口.

我想,这本身就是1+1 > 2的问题,中国通过软件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极大的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IT业的发展,由于市场在中国已经形成,所以,中国的软件并不受制于人.反观印度,其的软件业完全游离于本国其他产业之外,即使其有很大的出口份额,但不能为自己国家的生产力做出贡献,而自己国家内部也没有这样的市场存在,这才是最可怕的,试想,西方国家的软件外包份额受到其他国家的竞争,而自己国内又没有这样的市场支持,产业得不到良性循环则必然走向恶性竞争,结果只能是被其竞争对手所击败.

所以,我一点也不看好印度得软件业得前景,完全可以这么说,印度得软件是前有狼后有虎,而自己也没有根.
发展中国软件业的最好方法就是打击盗版,否则,你劳动力再便宜也没办法,盗版最大受益者就是微软,
当中国有了代替 MS 和各式各样代替美国软件的东东, 你叫中国不打盗版也难. 现在就严打盗版其实另一种叫法是多点向美国进贡.;P
原帖由 屠城校尉 于 2007-10-19 20:11 发表
当中国有了代替 MS 和各式各样代替美国软件的东东, 你叫中国不打盗版也难. 现在就严打盗版其实另一种叫法是多点向美国进贡.;P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你永远只有使用微软的软件的份了。
如果现在微软的软件价格能维持在500元左右,那么将近20%就有选择linux可能,就有培养一到两家大型软件企业的可能,否则你只有看着微软挣中国人的钱
出了校门立马能干活的简直是凤毛鳞角。
现在大专说是三年,其实是两年,后面一年基本什么都不讲,而且取消了过去大学的素质教育,真是速成教育。
真不知道现在学校都是怎么想的,难道都只顾赚黑心钱了?
这种“人才”到了公司,还得首先进行素质教育,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