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雷场相思树》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8:31


1986年时,上映了一部描写8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老山战场的故事片《雷场相思树》,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这部影片就荣获了1986——1987年度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等奖项,并推出了一批后来颇为观众所熟悉的演员。很多70后都不会忘记这部电影,笔者当年就曾为片中主人公的牺牲而黯然神伤了一段时间。多年以后,再重温此片,仍觉历久弥新,感慨非常。不得不说,在1980——1990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中,论及战地真实和对军人的心理把握,无出《雷场相思树》其右者。

影片《雷场相思树》是根据优秀中篇小说《雷场上的相思树》改编而成,小说作者江奇涛本人就担任了此片的编剧。导演韦廉是八一厂的著名人物,当年曾因《雷场相思树》而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后来又相继导演了《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太行山上》等著名战争巨片,并两度荣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雷场相思树》的军事顾问,则是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云南前指首长廖锡龙,两山战场上的著名战将。影片的音乐作曲是瞿小松和刘索拉,作词是刘索拉,二人因此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其中刘索拉此人不同凡响,不但是集作曲家、小说家于一身的才女,她的伯父就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的陕北苏区创始人刘志丹,父亲是曾任监察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的刘景范,母亲则是因小说《刘志丹》大案而闻名全国的硬骨头作者李建彤。

影片《雷场相思树》描写了一批地方大学毕业生从军到军校学习,毕业时到前线代职见习,经历了战火考验,目睹了同学和战友的牺牲,不断成熟,而各自履行军人使命的故事。该片是在老山边境战地真实取景拍摄,服装、道具、阵地环境、演员表演都堪称一流,反映了极为难得的“猫耳洞真实”、“堑壕真实”。其人物形象丰满,心理刻画准确,故事情节多线并进,娓娓道来,震撼人心。片中广大官兵在阵地猫耳洞中的艰苦生活,与实战场景无异,更是为同类题材作品中的难得珠玉。当时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拍摄活动还令对面越军产生了误会,专门布置了一个高炮群来加以防范,因而成为了流传多年的笑谈。



众所周知,发生在80年代的那场边境战争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非常特殊的战争,绵延达5年多,先后动员了国内多个军区的部队参加轮战,并在社会上掀起了关于理想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讨论热潮。“老山英雄”,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坐标之一。对于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难以忘怀的。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船头以南的中越边境上,横跨原中越12号界碑和13号界碑之间。老山地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海拔为1000~1400余米。其中主峰海拔为1422.2米,巍峨矗立,与其山脚下的云南船头地区比高相差达1260余米。从广义上说,老山地区又可分为三块,西侧为老山,中间为松毛岭,东侧为八里河东山,正面宽约12公里,对面即是越南河江地区。老山的战略价值在于:是12号至14号界碑间几十公里中越边境上的重要制高点,其势如两扇大门,牢牢控制着云南麻栗坡至越南河江的通道,视界非常开阔。占据老山,向东可封锁麻栗坡通向越南清水、河江的交通要道,向西可监视扣林山方向,向北可观察中国境内纵深25公里地域,向南可通视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纵深27公里地域,是船头地区的西侧门户;占据八里河东山,向西可观察老山、船头地区,向东可控制老邓弄地域,向北可通视三转弯和交趾城地域,是船头地区的东侧门户;松毛岭主峰662.6高地成西北至东南走向,如一道门槛从两山之间横断,成为了过往通道的必经之地。正是因为老山地区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后,越军卷土重来,侵占了老山及其以东的者阴山地区,并精心设防,将其作为继续向中国境内侵扰的重要战术据点。同样因为80年代中国所基于的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才于1984年出兵收复了老山、者阴山地区,并继续实施坚守,从而演变出了长达5年多的两山作战。由于主要战场位于老山地区,因而通常又将其称之为老山前线。

老山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特征,山高坡陡,峰险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竹木高大,茅草没人,藤葛交织,河溪纵横,道路稀少,雾大潮湿,温差显著,毒虫出没。当地人中流传着如此谚语“猴子难上老山顶,山羊难攀老山岩”、“云南十八怪,三条长虫一麻袋,三个蚊子一盘菜,黄蜂蜂窝当锅盖”,可见老山地区的自然环境之险恶。在历史上,双方的作战地域涵盖了老山、松毛岭、八里河东山和越南那拉地区的60多个高地、上百个阵地,可谓犬牙交错。因为特殊的战区环境,这场战争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自我之间的战争,理想主义与个人心灵间的战争。

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战地环境中,影片《雷场相思树》塑造了一批当代青年军官,各自开始了沙场报国之旅,以同一环境下的不同的人生体验诠释了这场战争,诠释了这个时代。影片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腻刻画,摒弃了高大全的程式化描写,将人物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展现了其不同的心路历程,于无声中绽放出了夺目的生命光彩。也因此,《雷场相思树》在当年还获得了一个集体优秀表演奖。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邱原的是青年演员胡亚捷,他不久后就因出演电视剧《便衣警察》中的周志明而广为人知。在《雷场相思树》中,这个角色贯穿了全片,是勾连各种关系的主要人物。邱原是中文学士,爱好写作,有“作家”之称。他的血小板比正常人少,负伤后会流血不止,在战场上比别人多了一重死亡的危险。张副团长从当军医的妻子那里知道情况后,为照顾邱原,让他留在团前指当见习参谋,而不是像其他几名同学那样到前沿阵地去代职指挥。当突击队攻击359高地受到压制,团里增援人员不够时,邱原坚决拒绝团里的照顾,终于被批准带领不同建制人员组成分队,前出增援突击队。在激烈的战斗中,邱原指挥战士们拿下了敌人的阵地,完成了任务,因而立了二等功,成了英雄。同时,他也目睹了同学好友的牺牲,经受了沉重的精神拷问。当师长指名要他下阵地时,他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执意不肯撤离。在被强行带回团里的路上,影片采用倒叙方式,让一幕幕往事浮现在邱原的眼前……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影片中邱原所经历的攻击359高地这样的战斗有很多,被称为拔点战斗。即为了达到战役目标或改善阵地防御态势,而采取的攻占拔除敌军所据守的一个至若干个攻防战术要点的战斗行动。通常中国军队在攻击发起前要严密实施各种侦察,基本摸清攻击地域的地形、路线和敌军的兵力部署,并派工兵提前秘密开辟通路。在制订战斗方案时,往往军区首长、集团军首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战斗小组长齐聚一堂,集思广益,磋商打法,组织协同,完善战斗方案,这种方法当时被称为是“八级同台”。每次组织战斗时,步兵、炮兵和技术分队的指挥员都要开联席会议,研究具体协同方案,在图上完成协同,并在现地明确任务和分工,反复组织协同演练。当战斗打响后,步兵和炮兵指挥员在同一指挥所实施组织指挥,进行当面协同,以减少指挥中转环节,提高炮火支援的时效性。攻击分队则按照预先协同方案,将协同动作明确到每个战斗小组,落实到每一个战士,强调紧密配合,密切协作,一路受阻多路接应,一波受挫多方支援。攻击发起时,步兵采用疏开队形,小群多路,交替掩护,对敌军阵地实施多路、多方向的连续攻击,边打边剿。炮兵则与步兵密切协同,在炮火准备时逐段护送步兵冲击,并简化火力申请程序,炮兵前观紧随主攻分队前进,通常接到呼唤后只需几分钟就能以炮火支援步兵战斗。

每次组织拔点战斗时,都要精心编组攻击分队,力求精兵奇袭。在战斗编组上,通常选择人数较少且精干的多兵种人员,如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编为突击队、预备队、破障队、火力队、保障队,分别担负阵地突击、添兵增援、破障开路、火力掩护、通信保障、前送后运等任务。突击队是主要战斗力量,一般还分为火力掩护、穿插、喷火、打炸等战斗小组。在攻击敌阵地时,火力掩护组负责抢占制高点,对守敌实施火力压制,掩护其他小组行动;穿插组在火力组掩护下,迅速向守敌侧后猛插,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喷火组和打炸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药包等器材,在火力掩护组和穿插组配合下,先封后剿,以打、炸、烧、搜的手段摧毁阵地上的敌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歼灭守敌。

在老山战场,哪怕是组织一次规模很小的拔点战斗,也需要动用多兵种的大量资源,要精心组织准备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在此前解放军经过的历次战争中所没有的。

影片中在组织后续分队增援359高地时,邱原直接就被团长赋予了指挥权,这是因为他是代职见习的学生官,属于预备军官,战斗期间随时都要接替伤亡的军官而承担指挥责任。在真实的老山前线,表现出色的学生官有很多,他们多是改革开放后我军培养的第一批军校学员。如南京军区第1军突击队排长杨慧军,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毕业,后随所在部队参加老山作战。1985年1月15日,在收复968高地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勇猛跃进,一举攻占该高地。后又指挥连续打退敌人的7次反扑,取得毙敌45人,伤敌43人,而本排无一伤亡的重大战果。在攻击和撤退的过程中,杨慧军数次果断决策,迅速贴近敌阵地,及时发现了敌人的火力点,避免了己方人员伤亡,因而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和信任。战后,杨慧军荣立一等功;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突击队副连长刘阿平,西安陆军学院毕业,后随所在部队参加老山作战。1987年1月5日,刘阿平率本连第一突击队担负“北虎行动”的主攻任务。他带领突击队员们趁雨雾掩护大胆贴近到距敌310阵地仅有4米处,突然发起攻击。阵地上的越军利用屯兵洞、掩蔽部顽强抵抗,与突击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手战。不久,周边几个高地的越军先后组织班、排规模的兵力,连续向310阵地发起反扑。刘阿平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呼唤后方炮火支援,并冒着敌炮火趴在阵地上指挥战斗,同时为炮兵指示目标。因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已无法通过电台指挥战斗,刘阿平不顾危险一跃而起,依托一块高高矗立的巨石俯瞰战场继续实施指挥。几块弹片接连打中了他的胸部,鲜血直流。指挥部得知消息后,命令一定要想办法把刘阿平尽快抢送下来。然而刘阿平坚持不下火线,带伤继续指挥,终于歼灭了阵地上的所有敌人。在组织后撤时,刘阿平一直坚持到突击队员们全部撤下阵地,他才最后一个离开。回到己方阵地后,突击队员们哭喊着将刘阿平送到救护所,并央求医生一定要救活他们的副连长。刘阿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知识青年一样是战场上的勇士。战后,刘阿平荣立一等功,并被成都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尹默涛的是青年演员巫刚,其外形硬朗,说话铿锵有力,很有个人魅力。巫刚后来还出演过同类题材影片《战争让女人走开》中的解放军排长林小林,以及电视剧《贺兰雪》中的西夏君主李元昊和电视剧《铁血警魂》中的公安局长乌恩(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立军)等角色。尹默涛上军校前是学海洋生物的,业余乐队指挥,非常喜爱音乐和乐器。在上阵地前一次欢送伤员的联欢会上,默涛自弹自唱了一曲,一时全场瞩目,年轻的王护士为此还请求默涛在她的衣领上签了名。电影片名中的雷场与相思树的联系,就是出自默涛之口。后来默涛参加了突击队,与邱原等人一同攻占了359高地。打扫战场时,默涛进入了一个越军掩蔽部,发现墙上挂着一把吉他,他伸手去摘,却触动了越军布设的绊发雷,当场牺牲。邱原闻声赶到,目眦尽裂,用冲锋枪对着吉他猛烈扫射。这一天,正好是除夕。下阵地后,邱原回到州府参加教导队集训,在欢度春节的炮竹声中又遇到了王护士。两个人漫步在街道上,当王护士笑着问起默涛时,邱原只能忍住内心的痛楚说他还好……



默涛牺牲的情节是影片《雷场相思树》中最让人感到难过的地方。千山万水已走过,却在不经意间殒落,令人痛哉!然而,英华凋谢处,何止尹默涛!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涌现出了一名传奇英雄,他就是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20团傣族战士岩龙。当随部队沿红河东岸向纵深发展进攻时,岩龙不慎与本连失散。在寻找连队的过程中,他误入了越军阵地的侧后方。当时从正面进攻的部队正遭到越军压制,岩龙发现后就大胆向敌人阵地接近,利用杂草和树丛为掩护,以56式半自动步枪狙击敌人。在4个多小时中,岩龙孤胆作战,沉着地不断变换射击位置,来回穿插射击,打得越军阵脚大乱,畏惧不已,最后只得丢弃阵地逃跑。岩龙回归连队后,在战友们的追问下说出了事情经过。大家非常惊喜,要岩龙说说到底击毙了多少敌人。此时岩龙出发时身上带的150发子弹已只剩下25发,他又扳着指头数了半天,最后数出了56人。因连队很快要向前转移,无法核实战果,所以最终向连里上报的毙敌数字是22人。后来,当友邻部队占领了这个阵地后,从一个桥洞内发现了60多具未及拖走的越军尸体,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岩龙的战绩。几天后,部队继续向前挺进,岩龙的连队又担任了尖刀连。当时岩龙缴获了一具望远镜,就挂在胸前,和几名战士走在全连的最前面。然而,隐藏在公路边的越军以为他是中国军队指挥员,突然开枪射击。两发子弹打中了岩龙的胸膛,在岩龙背后的班长看见他倒下了,又慢慢地抬起头,向着北方祖国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不动了,牺牲时年仅19岁。战后,岩龙烈士被追记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了“孤胆英雄”荣誉称号。他的遗体运回国后安葬于云南河口县的水头烈士陵园。

战后,岩龙烈士的母亲玉嫩老人曾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后来玉嫩老人居住的房屋也是由当地政府帮助建盖的。玉嫩老人现在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龙镇曼孩村,今年已经77岁了。当地驻军官兵常去看望这位英雄的母亲,陪她聊聊天,给她揉肩捶背、打扫卫生、劈柴挑水。每隔一段时间,连队都要派军医为她检查身体。后来形成了传统,每到新兵下站要去看望英雄母亲,老兵退伍要和英雄母亲告别。玉嫩老人则每年都给退伍老兵一人做一个香包,几十年如一日。2009年12月27日,央视七台还曾播出过“雄关漫道 今日边海防纪行”节目——《岩龙烈士母亲的香包》。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中国军队攻克谅山的报道,并配有一张照片:背景是一座古朴的法式风格大楼,两名解放军战士站在楼前台阶上,手持56式冲锋枪向周围凝视,台阶下方还有一尊架在基座上的古炮。整张照片气势逼人,威风凛凛,成为了这次自卫还击作战的一个标志性记录。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就是谅山市委大楼前,照片中的两名解放军战士,一个叫陈守全,一个叫刘永亮。其中右边这名持枪屹立的军人就是陈守全,时为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侦察班长。战后,陈守全转入广西军区边防某师,继续守卫祖国南疆。1986年3月,已是副营长的陈守全在广西法卡山前线执行任务时不幸触雷牺牲。他的妻子身怀遗腹子来到陈守全的墓前筑屋而居,为其守墓上香20余年。其子长大后继承父志也参军报国,后进入军校深造……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军人。这,就是跨越世纪的思念。

影片中饰演工程兵学校学员刘国政的是青年演员赵军(后改名为赵君),后来还出演了《血色清晨》、《看车人的七月》、《北洋水师》、《雪花那个飘》等诸多影视作品,擅长演反派人物,为不少观众所熟悉。因为在《雷场相思树》中的出色表演,赵军获得了1987年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刘国政是贫困农家子弟,本来是在农学院学蔬菜专业的,因而外号“菜农”,毕业时为响应学校号召才带头参军学了工兵专业。他是家里好不容易供出来的大学生,当兵也只是想当个和平兵,将来好谋个职业,光耀门楣,却没想到竟然代职见习上了战场,这让他非常彷徨。在奔赴前线的途中,刘国政一度胆怯,借打水之机想错过开车时间,却被战友季刚强行拉上了火车。在坚守前沿阵地的日子里,刘国政感受到了同龄军人的报国热情,也目睹了战士为保护他而壮烈牺牲的情景,逐渐变得勇敢起来。本来师里要让刘国政和另外一名干部下阵地去办工兵培训班,但营里却因电话太忙没能通知到他,结果刘国政跟着突击队参加了攻打359高地的战斗。在越军雷区拦路,而爆破筒、直列炸药已排雷用尽,战友们在越军炮火下不断伤亡的危急时刻,刘国政毅然踏入雷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突击队开辟了道路。参加战斗前,他给在团前指的邱原写了一封信,除了表白自己的心迹外,就是想问问,他想不通,为何营里单单没有通知他下阵地?“哪怕是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再让我去作战,我也决不会有此情绪。如果把作战当作是一种惩罚,我刘国政将拒绝上阵!我曾经缺少过勇气,但我现在缺少的不是勇气。相信我,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会毅然做出选择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名军人!”邱原是回到州府后才读到这封信的,一时间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影片中刘国政和战士小丁下阵地,突然空中有炮弹袭来,小丁一把将刘国政推进旁边的简易猫耳洞里,自己用身体挡在外边。刘国政得救了,小丁却被弹片击中牺牲。这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第1军硬骨头6连奉命组织突击队拔掉越军据守的小尖山,双方进行了殊死争夺。当时越军以猛烈的炮火连续向山上轰击,地幅不足400平方米的阵地上先后落下了上千发炮弹。班长朱勇在进攻时右臂被弹片击伤,举不起来,就用左手拿枪继续战斗,坚持向阵地爬行。越军的炮火不断打在他周围,突击队员雷凤鸣和秦志荣发现后,立即冲过去把朱勇扶进一个防炮洞内。因该洞太小,两人就用身体挡住洞口。不久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朱勇没有再次负伤,雷风鸣身上却打进了3块弹片。

一等功臣、“战斗英雄”顾金海烈士的事绩更加感人。1986年10月14日,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139师突击队奉命执行“兰剑-B计划”,向越军据守的604阵地、968高地发起进攻。战斗中第一突击队队长马权斌被越军炮弹炸伤,旁边已全身六处负伤、头部血流如注的突击队员顾金海不顾自己安危,对来救护他的战友大声喊道:“先救队长!” 情景震撼人心。此后马权斌和顾金海都带伤坚持战斗,直到攻下了敌人的阵地。在此期间,顾金海至少四次拒绝了战友们背他下阵地,而是要求先背其他伤员。当战斗结束突击队后撤时,越军的炮弹再次袭来,顾金海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扑在受重伤的队长马权斌身上。队长获救了,顾金海却因背部多处中弹而壮烈牺牲。多年以后,“兰剑-B计划”的战场实况被制成视频放在网上播放。顾金海烈士的英雄壮举,以非常直观的形式震动了无数国人。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地雷是时时威胁每一个人生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经历了20余年抗法、抗美战争的越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是布雷设障的好手。在进行防御时,越军常在阵地内外及间隙地、接合部、死角地带敷设有不规则的防步兵雷场。其埋设的防步兵地雷种类多,有压发雷、绊发雷、松发雷、双引信雷、跳雷、定向雷等,辅以各种诡计设置,混合搭配,伪装巧妙。同时,通常由多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一般雷群间隔多为4~5米,正面每平方米布有1.5~3枚地雷,密度大时会增加到10枚以上,重要地段有时甚至多达20余枚。有的雷场里还同时设有陷阱、竹签、铁钉等,障碍重重,威胁很大。中国军队在发起拔点进攻前,都要像影片中演得那样首先从越军的雷区中开辟道路。部队通常使用69式火箭爆破器、73/74(改)式火箭爆破器、单兵火箭爆破器和81式扫雷车等制式装备器材排雷。不过,因老山地区树木茂密,高草丛生,火箭爆破器在使用时常常被树草挂住爆炸带,影响了爆破效果。工兵和步兵遂根据地形情况分别使用直列炸药、竹竿挑导爆索和炸药包、爆破筒等辅助排雷,并且发明了用60炮、40火箭筒抛射集束导爆索排雷等方法。时间不紧的情况下,还可以人工排雷。影片中刘国政等人使用的就是用爆破筒、直列炸药引爆地雷的方法,后改为人工排雷。但到了危急时刻,就会有人毅然用身体滚雷,像刘国政那样英勇无畏。

在两山战场上,用人体滚雷的英雄事绩曾多次出现。如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工兵连战士方忠诚,在配合主力攻击松毛岭662.6高地时,毅然滚雷开路。当他的右脚被炸飞、肠子流出后,推开前来救护的战友,拼尽最后的力气继续向满是地雷的山坡下滚去,直至壮烈牺牲。战后,方忠诚烈士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班长马保卫,当工兵用工火箭爆破器引爆662.6高地前的雷区未能奏效,而总攻时间又已临近时,他毫不犹豫地冲到前面用身体滚雷,连续压响两颗地雷后光荣牺牲。战后,马保卫烈士荣立二等功;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92团班长安忠文,在随连队向者阴山1052.4高地攻击时,不慎踏入雷区负伤。当时安忠文的右脚掌被炸断,鲜血直流,脸部被强烈的冲击波夹带的焦土灼伤,双眼被灼瞎。后面的战士要冲上来为他包扎,安忠文怕战友再触雷,坚决不让他们靠近。这时,前方高地上的越军已集中各种火器封锁了阵地前沿。离部队发起冲击的时间越来越近,再调工兵或送排雷器材上来已经来不及了。安忠文没有犹豫,强忍疼痛毅然横着身子向雷区滚去。刚滚出5、6米远,地雷就被引爆了,几块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和右手。安忠文在晕眩中继续向前滚进,一枚枚压发雷、绊发雷接连爆炸,他的身上打入了数十块弹片,全身血肉模糊。安忠文一直滚进了13米,用身体打开了一条血路,终于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他被送下战场后,在医院中抢救了过来。战后,安忠文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季刚的是青年演员张建民,他出演的影视作品不算多,可能很多观众对他不熟悉。不过,张建民曾在1987年上映的惊险故事片《最后的疯狂》中饰演了凶狠狡猾的杀人逃犯宋泽一角,当时给上中学的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该片是新中国侦缉题材影片中比较有开创意义的一部,在当年曾广受好评,并获得了1988 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季刚是大学运动本科毕业,前西北足球队前锋,几名军校学员中的老大哥。季刚精力充沛,擅长拳击,在临战训练期间曾与前来视察的张副团长较量,并将张副团长的鼻子打出了血。不料张副团长为此很欣赏他,点名要季刚担任侦察排长。张副团长手下的侦察排长换得很勤,前任侦察排长上任不到三个月就牺牲了。但季刚进取心强烈,“只要有指挥权,我认了!”在后来带领侦察兵执行敌前侦察任务时,季刚反应敏捷,指挥果断,干得很出色。当邱原在359高地上打红了眼时,也是季刚亲自上去将他接下阵地的。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侦察兵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兵种,能当上侦察兵的,就像影片中的季刚那样,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当时越军的特工部队非常精干善战,神出鬼没,曾创造过奇袭破坏中国军队“辛柏林”雷达的精彩战例。据说这件事当时惊动了军委主席邓小平,召来总参谋长杨得志询问:“越南的特工这么厉害吗?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出去?”由此,拉开了中越间一场绵延近5年之久的侦察作战序幕。在此之前,中国军队还没有专门的侦察作战这一提法,更不要说特种作战了。从1984年7月起,一直到1989年1月,国内各军区部队以野战军为单位,先后组织了15支侦察大队,轮番进入老山战区,集中对越军实施侦察作战,执行了抵近观察、渗透侦察、袭击捕俘、拔点作战等任务。在4年半的作战时间里,共执行各种任务数万人次,以伤亡208人的代价歼敌2400人,摧毁了越军一批军事目标并获取了大量情报。在作战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侦察英雄。如“战斗英雄”第13军39师侦察连排长傅孔良烈士、“捕俘英雄”第43军129师侦察连班长张柱兵、“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 第21集团军62师184团8连指导员张新奎烈士、“侦察英雄”北京卫戍区警卫3师侦察连长冷杰松等。其中,傅孔良烈士作为侦察英雄的代表,成为了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英雄台上12名烈士中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4人之一(另3位烈士是攻占老山的英雄张大权、坚守老山的英雄李海欣、战地模范指导员郭兴科)。



侦察兵创造的光辉战例有很多。如老山作战前期的1984年9月12日,第3侦察大队奉命组织侦察分队在844高地执行侦察捕俘任务。侦察分队在连长孙建国指挥下,乘天降大雨之机突然出击,不到一分钟即摧毁越军一个哨棚,俘虏负伤越军1名,然后带上缴获的文件和武器弹药迅速撤离。越军出动约2个排兵力随后追来,遭到侦察分队先后设置的地雷拦阻,只好停止了追击。侦察分队重新选择方向,开辟通路,安全返回了出发阵地。整个袭击战共击毙越军13名(被俘虏的越军在押返途中死亡),侦察分队无一伤亡。战后,越军在广播里惊呼“遭到中国高级别动队的无声袭击”。昆明军区和情报部门的首长也盛赞了这次袭击战斗,称其为“是我军从抗美援朝以来侦察兵一次最成功的奇袭战。”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丛培民的是青年演员沈晓谦,曾在王刚担任解说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出演了青年学生肖光义。沈晓谦后来进入上译厂当了配音演员,因为音色比较接近已故的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所以较为适合配坏人和喜剧角色。他先后曾配过《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赏金杀手》、《勇闯夺命岛》、《亡命天涯》等影片,后又淡出了配音圈而经商。丛培民是中医学院专科毕业,因此外号“中医”。他担任第二排长随全排坚守无名高地,因医学专业精湛,给伤员包扎得很好,受到了团里的表扬。后来无名高地遭到了越军一个加强连的围攻,打得非常惨烈,表面阵地一度被敌占领。激战中,副连长和排长都牺牲了,连丛培民在内全排只剩下10人,其中重伤4人,轻伤6人。因为越军炮火封锁严密,加上山高坡陡,军工上不去,重伤员抬不下来,而临死亡的威胁。丛培民急了,电话打到团前指,张口就骂。当时还俘获了一名越军中尉,但该敌的臀部股动脉被打断而血流不止。张副团长要求一定要将俘虏包扎好,要活着带下来。因为阵地上的条件实在简陋,尽管做了种种努力给俘虏止血,军工队上来后不抬伤员而先将俘虏抬下阵地,最终却还是没能保住他的性命。丛培民在无名高地战斗中也双腿负伤,他给自己包扎得很好,让军工先往下抬俘虏,自己最后才下阵地。但由于送下来得实在是太晚了,他的左腿因伤重还是被截掉了。战后邱原到师部医院来看他时,丛培民从昏睡中醒来,刚说了一句话就问那个越军俘虏怎么样了,邱原只好安慰他说还活着。当丛培民发现自己的腿没有了时,立时喊来医生,大哭大叫起来:“我腿呢?我问你,我的腿呢?你说呀!我腿呢?你说呀!你们这群狼心狗肺的,你把我腿弄到哪儿去了?伤口是我自己包的,我自己还不知道吗?……”出了病房后,邱原安慰医生,希望她别在意,能理解伤员。医生正是张副团长的妻子,她伤感地说:“我们不理解他,谁理解他!”

影片中关于俘虏的这段情节是取自于真实战例。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第1军突击队奉命出击那拉地区156高地。趁早晨越军哨兵下哨进屯兵洞吃饭之机,突击队闪电般发起攻击,按战前的协同动作分头行动,首先将156高地西北侧表面阵地的各哨位之敌消灭,然后以极快速度将高地上越军据守的洞口全部封住。经过2个多小时的搜剿打洞战斗,将156高地高地上的越军屯兵洞全部炸毁,歼敌1个多排,自己仅负伤数人。当时在石洞内俘获了一名越军中尉排长,因该敌的臀部股动脉被打断而血流不止,突击队又事先没有抢救俘虏的准备,致其在3小时后流血过多而死亡,没能活着带下阵地。要知道,老山前线的越军作战起来非常顽强,很难活捉,部队规定抓到一个俘虏就是一等功。所以,影片中的张副团长才这么重视这名负伤的越军俘虏,更别说该敌还是一名中尉军官。

影片中因为无名高地和359高地战斗紧张,军工连担负前送后运任务,人手非常紧张,李副参谋长甚至将炊事班和团部的参谋人员都派上了前线当军工。在真实的历史上,与1979年战争中前送后运任务主要由民兵、民工担负不同,老山作战时部队编成了专门的军工连来执行这项任务。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军工战士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常要身背、手抬、肩扛着100多斤重的伤员,前边还需有人用工兵锹在陡坡上挖脚蹬的坑,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七、八个人要10多个小时才能抬下一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战士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在影片最后展现了八里河东山主峰“八十年代上甘岭”的全景,军工战士们背着沉重的物资沿着1045级台阶向山顶蜿蜒攀登,情景震撼人心。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军史上留下了一个响亮的称号——“老山骆驼”。



影片中丛培民排防守的无名高地遭到了越军偷袭,双方发生激战。在真实的老山前线,越军确实非常喜欢实施偷袭作战。其通常以步兵营、连为单位进行兵力配置,偷袭时间多选择在黄昏、午夜或者拂晓,利用浓雾、雨天等不良天候,以部分兵力或较大兵力隐蔽摸进,突然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打得好则一举拿下敌方阵地,如果偷袭不成或者企图暴露,有时会放弃进攻迅速撤退,有时会马上呼唤炮兵火力向敌阵地实施短促猛烈的急袭,尔后迅即转入强攻。将偷袭与强攻相结合,是越军在进攻作战中最为常用的打法。影片中越军偷袭不成则转为多波次轮番对无名高地发起强攻,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体现。此外,越军还常常使用班、组级兵力实施袭扰作战,隐蔽摸进,打了就走。目的是试探敌方虚实,为主力进攻创造条件,并消耗和疲惫敌方的战斗力。

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上老山轮战时,接防八里河东山阵地仅5天,就遭到了越军连、排规模的偷袭41次,平均每天超过8次。而整个集团军在一年轮战期间,共粉碎了越军的614次偷袭,平均一天1.7次,可见战事之频繁紧张。为了应对越军层出不穷的偷袭和袭扰,第27集团军官兵针锋相对,使出了浑身解数,与敌斗智斗勇。如在阵地上使用深埋于地下的水管吹气传声来发送敌情,避免了夜间暴露目标和电话线被炸断的风险;在树枝上挂上加重手榴弹,防敌夜间偷袭,战士们称之为“铁树开花”;把钢盔放在堑壕内的石头或木头上,晚上看上去像是有人蹲守在那里,诱使敌人扑上来,然后用一排手榴弹将其解决,战士们称之为“张冠李戴”;鉴于越军的夜视器材对金属敏感,将铝锅、罐头盒放在工事上诱敌,等越军围上来就一顿痛打,战士们称之为“诱敌上钩”等等,打得非常精彩,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
打到后期,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越军的作战意志大大降低,老山战场的战斗强度也显著变弱。双方在阵地上依托天然石洞和人工掘洞对峙,往往相隔只有几十米到十几米,有时相安无事,有时想起来就打一下。中国军队一线士兵长期住在狭小的猫耳洞里,吃喝主要靠罐头食品,拉撒则使用空罐头盒。罐头盒用完后就往洞外扔,时间久了,猫耳洞外面的沟壑里到处都是空罐头盒。如此一来对于防御则极有好处,越军在夜间摸上来偷袭,几乎都要碰到空罐头盒发出声响,而中国士兵这时就会向洞外猛甩手榴弹,通常能比较轻松地打退越军的偷袭。

影片中饰演张副团长的是青年演员储智博,一年后他又在同类题材的惊险战斗故事片《闪电行动》中出演了狙击手梁国柱,逢山开路,断后阻敌,穿插途中勇挑重担,最后用改装的56式冲锋枪发射枪榴弹一举击毁了逃跑的越军师长座车,大快人心。张副团长性格爽朗,快人快语,带兵严格,指挥若定。在临战训练前的讲话中,要求大学生军官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临战训练项目,目的就是强化他们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当时队列中的“菜农”还咕哝了一句:“应该是战斗能力。”张副团长听到后斩钉截铁地说:“不!是生存能力!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因为我要的是战士,不要炮灰!”当无名高地表面阵地被越军占领时,张副团长经慎重思考后,果断命令坚守部队撤入坑道,炮火覆盖无名高地,预备队出动夺回表面阵地,同时突击队拔掉359高地,以减轻无名高地的压力。在决定预备队是否出动时,这是最考验指挥员的判断能力的,张副团长不断抽烟思索,最后决心一下,雷霆万钧。在展现张副团长带兵才能的同时,他从妻子那里得知了邱原的身体情况,而几次要将邱原留在指挥部。当遭到丛培民在无名高地上的痛骂后,张副团长并不生气,而是问明指挥关系,安慰他说:“好同志,冷静点,现在你就是阵地指挥员,汇报一下情况。”以上情节又表现了张副团长铁汉柔情的一面。实话实说,在这样的指挥员手下战斗,是幸福的。

都说慈不掌兵,但勇谋兼备与爱兵如子却并不矛盾。在两山战场上,最有传奇色彩的将领非廖锡龙莫属。1984年4月,时为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师长的廖锡龙奉命率部收复者阴山。临战前,师组织科长考虑到者阴山守敌兵力火力密集,打起来恐怕部队伤亡不小,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筹集了200口棺木。他不知道准备得够不够,就去向廖锡龙汇报。廖锡龙听后非常不高兴,命令组织科长回去退掉100口棺木,并激动地说:“这次作战,如果用200口或150口棺材来埋葬我们的战士,我看,我这个师长应该撤职!”

对于这样一场艰苦的大战,廖锡龙胸有成竹地声称:“100口棺材足够了!”

战斗前夜,各攻击分队向预定接敌位置发起穿插。因战区山高坡陡,丛林密布,羊肠小路崎岖难行,加上雨雾弥漫,地上湿滑,穿插速度较为缓慢。到快发起炮火准备时,有的分队已经到位,有的分队还没有消息。廖锡龙闻报后思索了一会,判断未到位的分队一定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如按时发起炮火准备,攻击分队还没到位,必然影响战斗进程。他断然作出决定,请求前指将炮火准备时间推迟20分钟,理由是:有几个连队还没到位;雨太大,对炮兵射击有妨碍,炮筒容易进水引起爆炸等。前指很快回电:同意。

快到炮火准备时间了,前沿纷纷报告,各方向攻击分队已基本到位,还有几个附属单位正随后快速跟进。然而廖锡龙仍没有下达炮火准备命令,而是命令向前指发电,请求将炮火准备时间再推迟20分钟。在师指挥所的参谋人员和各级指挥员都吃了一惊,不明白师长的意图,有些迟疑。廖锡龙果断地重复命令:“快报!”前指的回电还是很迅速:同意。显然,军区首长和军首长都非常信任廖锡龙的判断,用人不疑。

廖锡龙连续两次将总攻时间推迟20分钟,对于一线攻击部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第一次推迟的20分钟里,各攻击分队紧跑慢跑,总算基本到达了指定位置。然而经一夜雨淋急行,指战员们浑身都被浇得湿透,冻得在雨地里发抖,非常疲惫。还有的人赶到后已累得口吐白沫,甚至累得吐了血,一头就栽倒在泥水里……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暇进行战斗准备,勉强发起攻击,就有成强弩之末的危险,至少容易出现组织上的混乱。关键时刻,师指挥所命令将总攻时间再推迟20分钟,指战员们都高兴极了。在这短短的20分钟里,他们能喘口气,得到一定的体力恢复,并且可以调整好组织,检查好武器装备,清理掉鞋子里的泥水,辨认清攻击方向,能够士气旺盛地投入战斗了。廖锡龙是优秀的步兵出身,他深切地了解一线步兵最需要什么。

攻击时间到了。廖锡龙一声令下,几百门火炮同时发起怒吼,战士们迅速向预定目标发起冲击。经过5小时35分钟战斗,胜利收复者阴山。而战前准备的100口棺木,还真的就没有用完。

影片《雷场相思树》真实再现了老山战场的艰苦环境。如著名的猫耳洞,大量用波纹钢搭建,狭小、潮湿、闷热、不通风,人在里面都直不起身子,还常常有半下积水。官兵们在这样的阵地上只能穿短裤打赤膊,留着长须,蓬头垢面,很多人甚至赤身裸体,半泡在水里。因为阵地上极为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指战员们在阵地上天天挨敌人的炮火,随时有负伤牺牲的危险。因为生活过于单调,时间长了,脑子里都难以接受比较深刻的东西了;在阵地上的闲暇之际,官兵们的娱乐只有看小人书、甩扑克,或在石壁上刻刻画画,写些什么“北京饭店”之类的标志聊以自慰。最大的奢侈,就是合伙下顿面条改善,或是后方能通过电话给放上一段音乐;在老山战地,官兵们执行任务回来后喜欢跳上一段迪斯科,并用炮弹壳、水桶、汽水瓶做成打击乐器,再配上难得的吉他,尽情扭动,释放着饱受压抑的紧张情绪。这也有一个留名军史的称呼——“坑道迪斯科”。



影片中,官兵们身着的是85式军服。85式军服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3年多时间,但看过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的人都能感到,穿着85式军服的受阅官兵是何等的一流气质!这是继1965年取消军衔制之后,解放军官兵们再一次戴上了威风的大檐帽,佩上了军种肩章,使得军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而且,85式军服还第一次区分了常服和作训服。如影片中在作战、训练和劳动时,官兵们都戴着65式解放帽,只是将全红五星帽徽改成了“八一”五星小帽徽,并着常服和制式衬衣。张副团长特殊点,喜欢穿早期主要配发给侦察兵的双面迷彩服。当时还只是初步区分了常服和作训服,干部和志愿兵的作训服就是65式干部服,士兵则制服、作训服通用,都戴解放帽。要到换装87式军服时,才有了专门的作训服。

在影片的结尾,邱原得知张副团长是夫妻同上战场后,决定不去教导队集训,而是第二天一早就赶回部队,继续参加战斗。这是一段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邱原成熟了,他作为共和国第四代军人的历史使命感爆发了。观众们将欣慰地感到,祖国的钢铁长城已后继有人。正是在这种历史使命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励下,人民解放军才能代代薪火相传,前仆后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陈毅评价罗宵将军的两句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雷场相思树》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鲜明刻画了1980年代的那场战争,展现了那一代青年军人的追求和特点,留给人们以历史深处的幽幽思考。

最后,以影片中的一段情节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不过,这并没有表现什么慷慨激昂,而是深深打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痛处。在359高地的越军掩蔽部中,邱原问默涛:“如果一边是爱,一边是死,你选择哪个?” 默涛则一边对着缴获的镜子整理仪容,一边悠悠地答道:“我们都还生未尽兴,爱未尽情呢。”一分多钟后,默涛就触雷牺牲了。

1.jpg (37.58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1 00:19 上传



1986年时,上映了一部描写8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老山战场的故事片《雷场相思树》,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这部影片就荣获了1986——1987年度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等奖项,并推出了一批后来颇为观众所熟悉的演员。很多70后都不会忘记这部电影,笔者当年就曾为片中主人公的牺牲而黯然神伤了一段时间。多年以后,再重温此片,仍觉历久弥新,感慨非常。不得不说,在1980——1990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中,论及战地真实和对军人的心理把握,无出《雷场相思树》其右者。

影片《雷场相思树》是根据优秀中篇小说《雷场上的相思树》改编而成,小说作者江奇涛本人就担任了此片的编剧。导演韦廉是八一厂的著名人物,当年曾因《雷场相思树》而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后来又相继导演了《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太行山上》等著名战争巨片,并两度荣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雷场相思树》的军事顾问,则是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云南前指首长廖锡龙,两山战场上的著名战将。影片的音乐作曲是瞿小松和刘索拉,作词是刘索拉,二人因此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其中刘索拉此人不同凡响,不但是集作曲家、小说家于一身的才女,她的伯父就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的陕北苏区创始人刘志丹,父亲是曾任监察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的刘景范,母亲则是因小说《刘志丹》大案而闻名全国的硬骨头作者李建彤。

影片《雷场相思树》描写了一批地方大学毕业生从军到军校学习,毕业时到前线代职见习,经历了战火考验,目睹了同学和战友的牺牲,不断成熟,而各自履行军人使命的故事。该片是在老山边境战地真实取景拍摄,服装、道具、阵地环境、演员表演都堪称一流,反映了极为难得的“猫耳洞真实”、“堑壕真实”。其人物形象丰满,心理刻画准确,故事情节多线并进,娓娓道来,震撼人心。片中广大官兵在阵地猫耳洞中的艰苦生活,与实战场景无异,更是为同类题材作品中的难得珠玉。当时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拍摄活动还令对面越军产生了误会,专门布置了一个高炮群来加以防范,因而成为了流传多年的笑谈。

3.jpg (14.13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1 00:19 上传



众所周知,发生在80年代的那场边境战争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非常特殊的战争,绵延达5年多,先后动员了国内多个军区的部队参加轮战,并在社会上掀起了关于理想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讨论热潮。“老山英雄”,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坐标之一。对于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难以忘怀的。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船头以南的中越边境上,横跨原中越12号界碑和13号界碑之间。老山地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海拔为1000~1400余米。其中主峰海拔为1422.2米,巍峨矗立,与其山脚下的云南船头地区比高相差达1260余米。从广义上说,老山地区又可分为三块,西侧为老山,中间为松毛岭,东侧为八里河东山,正面宽约12公里,对面即是越南河江地区。老山的战略价值在于:是12号至14号界碑间几十公里中越边境上的重要制高点,其势如两扇大门,牢牢控制着云南麻栗坡至越南河江的通道,视界非常开阔。占据老山,向东可封锁麻栗坡通向越南清水、河江的交通要道,向西可监视扣林山方向,向北可观察中国境内纵深25公里地域,向南可通视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纵深27公里地域,是船头地区的西侧门户;占据八里河东山,向西可观察老山、船头地区,向东可控制老邓弄地域,向北可通视三转弯和交趾城地域,是船头地区的东侧门户;松毛岭主峰662.6高地成西北至东南走向,如一道门槛从两山之间横断,成为了过往通道的必经之地。正是因为老山地区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后,越军卷土重来,侵占了老山及其以东的者阴山地区,并精心设防,将其作为继续向中国境内侵扰的重要战术据点。同样因为80年代中国所基于的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才于1984年出兵收复了老山、者阴山地区,并继续实施坚守,从而演变出了长达5年多的两山作战。由于主要战场位于老山地区,因而通常又将其称之为老山前线。

老山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特征,山高坡陡,峰险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竹木高大,茅草没人,藤葛交织,河溪纵横,道路稀少,雾大潮湿,温差显著,毒虫出没。当地人中流传着如此谚语“猴子难上老山顶,山羊难攀老山岩”、“云南十八怪,三条长虫一麻袋,三个蚊子一盘菜,黄蜂蜂窝当锅盖”,可见老山地区的自然环境之险恶。在历史上,双方的作战地域涵盖了老山、松毛岭、八里河东山和越南那拉地区的60多个高地、上百个阵地,可谓犬牙交错。因为特殊的战区环境,这场战争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自我之间的战争,理想主义与个人心灵间的战争。

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战地环境中,影片《雷场相思树》塑造了一批当代青年军官,各自开始了沙场报国之旅,以同一环境下的不同的人生体验诠释了这场战争,诠释了这个时代。影片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腻刻画,摒弃了高大全的程式化描写,将人物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展现了其不同的心路历程,于无声中绽放出了夺目的生命光彩。也因此,《雷场相思树》在当年还获得了一个集体优秀表演奖。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邱原的是青年演员胡亚捷,他不久后就因出演电视剧《便衣警察》中的周志明而广为人知。在《雷场相思树》中,这个角色贯穿了全片,是勾连各种关系的主要人物。邱原是中文学士,爱好写作,有“作家”之称。他的血小板比正常人少,负伤后会流血不止,在战场上比别人多了一重死亡的危险。张副团长从当军医的妻子那里知道情况后,为照顾邱原,让他留在团前指当见习参谋,而不是像其他几名同学那样到前沿阵地去代职指挥。当突击队攻击359高地受到压制,团里增援人员不够时,邱原坚决拒绝团里的照顾,终于被批准带领不同建制人员组成分队,前出增援突击队。在激烈的战斗中,邱原指挥战士们拿下了敌人的阵地,完成了任务,因而立了二等功,成了英雄。同时,他也目睹了同学好友的牺牲,经受了沉重的精神拷问。当师长指名要他下阵地时,他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执意不肯撤离。在被强行带回团里的路上,影片采用倒叙方式,让一幕幕往事浮现在邱原的眼前……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影片中邱原所经历的攻击359高地这样的战斗有很多,被称为拔点战斗。即为了达到战役目标或改善阵地防御态势,而采取的攻占拔除敌军所据守的一个至若干个攻防战术要点的战斗行动。通常中国军队在攻击发起前要严密实施各种侦察,基本摸清攻击地域的地形、路线和敌军的兵力部署,并派工兵提前秘密开辟通路。在制订战斗方案时,往往军区首长、集团军首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战斗小组长齐聚一堂,集思广益,磋商打法,组织协同,完善战斗方案,这种方法当时被称为是“八级同台”。每次组织战斗时,步兵、炮兵和技术分队的指挥员都要开联席会议,研究具体协同方案,在图上完成协同,并在现地明确任务和分工,反复组织协同演练。当战斗打响后,步兵和炮兵指挥员在同一指挥所实施组织指挥,进行当面协同,以减少指挥中转环节,提高炮火支援的时效性。攻击分队则按照预先协同方案,将协同动作明确到每个战斗小组,落实到每一个战士,强调紧密配合,密切协作,一路受阻多路接应,一波受挫多方支援。攻击发起时,步兵采用疏开队形,小群多路,交替掩护,对敌军阵地实施多路、多方向的连续攻击,边打边剿。炮兵则与步兵密切协同,在炮火准备时逐段护送步兵冲击,并简化火力申请程序,炮兵前观紧随主攻分队前进,通常接到呼唤后只需几分钟就能以炮火支援步兵战斗。

每次组织拔点战斗时,都要精心编组攻击分队,力求精兵奇袭。在战斗编组上,通常选择人数较少且精干的多兵种人员,如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编为突击队、预备队、破障队、火力队、保障队,分别担负阵地突击、添兵增援、破障开路、火力掩护、通信保障、前送后运等任务。突击队是主要战斗力量,一般还分为火力掩护、穿插、喷火、打炸等战斗小组。在攻击敌阵地时,火力掩护组负责抢占制高点,对守敌实施火力压制,掩护其他小组行动;穿插组在火力组掩护下,迅速向守敌侧后猛插,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喷火组和打炸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药包等器材,在火力掩护组和穿插组配合下,先封后剿,以打、炸、烧、搜的手段摧毁阵地上的敌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歼灭守敌。

在老山战场,哪怕是组织一次规模很小的拔点战斗,也需要动用多兵种的大量资源,要精心组织准备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在此前解放军经过的历次战争中所没有的。

影片中在组织后续分队增援359高地时,邱原直接就被团长赋予了指挥权,这是因为他是代职见习的学生官,属于预备军官,战斗期间随时都要接替伤亡的军官而承担指挥责任。在真实的老山前线,表现出色的学生官有很多,他们多是改革开放后我军培养的第一批军校学员。如南京军区第1军突击队排长杨慧军,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毕业,后随所在部队参加老山作战。1985年1月15日,在收复968高地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勇猛跃进,一举攻占该高地。后又指挥连续打退敌人的7次反扑,取得毙敌45人,伤敌43人,而本排无一伤亡的重大战果。在攻击和撤退的过程中,杨慧军数次果断决策,迅速贴近敌阵地,及时发现了敌人的火力点,避免了己方人员伤亡,因而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和信任。战后,杨慧军荣立一等功;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突击队副连长刘阿平,西安陆军学院毕业,后随所在部队参加老山作战。1987年1月5日,刘阿平率本连第一突击队担负“北虎行动”的主攻任务。他带领突击队员们趁雨雾掩护大胆贴近到距敌310阵地仅有4米处,突然发起攻击。阵地上的越军利用屯兵洞、掩蔽部顽强抵抗,与突击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手战。不久,周边几个高地的越军先后组织班、排规模的兵力,连续向310阵地发起反扑。刘阿平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呼唤后方炮火支援,并冒着敌炮火趴在阵地上指挥战斗,同时为炮兵指示目标。因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已无法通过电台指挥战斗,刘阿平不顾危险一跃而起,依托一块高高矗立的巨石俯瞰战场继续实施指挥。几块弹片接连打中了他的胸部,鲜血直流。指挥部得知消息后,命令一定要想办法把刘阿平尽快抢送下来。然而刘阿平坚持不下火线,带伤继续指挥,终于歼灭了阵地上的所有敌人。在组织后撤时,刘阿平一直坚持到突击队员们全部撤下阵地,他才最后一个离开。回到己方阵地后,突击队员们哭喊着将刘阿平送到救护所,并央求医生一定要救活他们的副连长。刘阿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知识青年一样是战场上的勇士。战后,刘阿平荣立一等功,并被成都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尹默涛的是青年演员巫刚,其外形硬朗,说话铿锵有力,很有个人魅力。巫刚后来还出演过同类题材影片《战争让女人走开》中的解放军排长林小林,以及电视剧《贺兰雪》中的西夏君主李元昊和电视剧《铁血警魂》中的公安局长乌恩(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立军)等角色。尹默涛上军校前是学海洋生物的,业余乐队指挥,非常喜爱音乐和乐器。在上阵地前一次欢送伤员的联欢会上,默涛自弹自唱了一曲,一时全场瞩目,年轻的王护士为此还请求默涛在她的衣领上签了名。电影片名中的雷场与相思树的联系,就是出自默涛之口。后来默涛参加了突击队,与邱原等人一同攻占了359高地。打扫战场时,默涛进入了一个越军掩蔽部,发现墙上挂着一把吉他,他伸手去摘,却触动了越军布设的绊发雷,当场牺牲。邱原闻声赶到,目眦尽裂,用冲锋枪对着吉他猛烈扫射。这一天,正好是除夕。下阵地后,邱原回到州府参加教导队集训,在欢度春节的炮竹声中又遇到了王护士。两个人漫步在街道上,当王护士笑着问起默涛时,邱原只能忍住内心的痛楚说他还好……

2.jpg (12.52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1 00:19 上传



默涛牺牲的情节是影片《雷场相思树》中最让人感到难过的地方。千山万水已走过,却在不经意间殒落,令人痛哉!然而,英华凋谢处,何止尹默涛!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涌现出了一名传奇英雄,他就是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20团傣族战士岩龙。当随部队沿红河东岸向纵深发展进攻时,岩龙不慎与本连失散。在寻找连队的过程中,他误入了越军阵地的侧后方。当时从正面进攻的部队正遭到越军压制,岩龙发现后就大胆向敌人阵地接近,利用杂草和树丛为掩护,以56式半自动步枪狙击敌人。在4个多小时中,岩龙孤胆作战,沉着地不断变换射击位置,来回穿插射击,打得越军阵脚大乱,畏惧不已,最后只得丢弃阵地逃跑。岩龙回归连队后,在战友们的追问下说出了事情经过。大家非常惊喜,要岩龙说说到底击毙了多少敌人。此时岩龙出发时身上带的150发子弹已只剩下25发,他又扳着指头数了半天,最后数出了56人。因连队很快要向前转移,无法核实战果,所以最终向连里上报的毙敌数字是22人。后来,当友邻部队占领了这个阵地后,从一个桥洞内发现了60多具未及拖走的越军尸体,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岩龙的战绩。几天后,部队继续向前挺进,岩龙的连队又担任了尖刀连。当时岩龙缴获了一具望远镜,就挂在胸前,和几名战士走在全连的最前面。然而,隐藏在公路边的越军以为他是中国军队指挥员,突然开枪射击。两发子弹打中了岩龙的胸膛,在岩龙背后的班长看见他倒下了,又慢慢地抬起头,向着北方祖国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不动了,牺牲时年仅19岁。战后,岩龙烈士被追记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了“孤胆英雄”荣誉称号。他的遗体运回国后安葬于云南河口县的水头烈士陵园。

战后,岩龙烈士的母亲玉嫩老人曾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后来玉嫩老人居住的房屋也是由当地政府帮助建盖的。玉嫩老人现在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龙镇曼孩村,今年已经77岁了。当地驻军官兵常去看望这位英雄的母亲,陪她聊聊天,给她揉肩捶背、打扫卫生、劈柴挑水。每隔一段时间,连队都要派军医为她检查身体。后来形成了传统,每到新兵下站要去看望英雄母亲,老兵退伍要和英雄母亲告别。玉嫩老人则每年都给退伍老兵一人做一个香包,几十年如一日。2009年12月27日,央视七台还曾播出过“雄关漫道 今日边海防纪行”节目——《岩龙烈士母亲的香包》。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中国军队攻克谅山的报道,并配有一张照片:背景是一座古朴的法式风格大楼,两名解放军战士站在楼前台阶上,手持56式冲锋枪向周围凝视,台阶下方还有一尊架在基座上的古炮。整张照片气势逼人,威风凛凛,成为了这次自卫还击作战的一个标志性记录。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就是谅山市委大楼前,照片中的两名解放军战士,一个叫陈守全,一个叫刘永亮。其中右边这名持枪屹立的军人就是陈守全,时为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侦察班长。战后,陈守全转入广西军区边防某师,继续守卫祖国南疆。1986年3月,已是副营长的陈守全在广西法卡山前线执行任务时不幸触雷牺牲。他的妻子身怀遗腹子来到陈守全的墓前筑屋而居,为其守墓上香20余年。其子长大后继承父志也参军报国,后进入军校深造……

攻占谅山市府大楼.jpg (516.56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1 00:19 上传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军人。这,就是跨越世纪的思念。

影片中饰演工程兵学校学员刘国政的是青年演员赵军(后改名为赵君),后来还出演了《血色清晨》、《看车人的七月》、《北洋水师》、《雪花那个飘》等诸多影视作品,擅长演反派人物,为不少观众所熟悉。因为在《雷场相思树》中的出色表演,赵军获得了1987年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刘国政是贫困农家子弟,本来是在农学院学蔬菜专业的,因而外号“菜农”,毕业时为响应学校号召才带头参军学了工兵专业。他是家里好不容易供出来的大学生,当兵也只是想当个和平兵,将来好谋个职业,光耀门楣,却没想到竟然代职见习上了战场,这让他非常彷徨。在奔赴前线的途中,刘国政一度胆怯,借打水之机想错过开车时间,却被战友季刚强行拉上了火车。在坚守前沿阵地的日子里,刘国政感受到了同龄军人的报国热情,也目睹了战士为保护他而壮烈牺牲的情景,逐渐变得勇敢起来。本来师里要让刘国政和另外一名干部下阵地去办工兵培训班,但营里却因电话太忙没能通知到他,结果刘国政跟着突击队参加了攻打359高地的战斗。在越军雷区拦路,而爆破筒、直列炸药已排雷用尽,战友们在越军炮火下不断伤亡的危急时刻,刘国政毅然踏入雷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突击队开辟了道路。参加战斗前,他给在团前指的邱原写了一封信,除了表白自己的心迹外,就是想问问,他想不通,为何营里单单没有通知他下阵地?“哪怕是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再让我去作战,我也决不会有此情绪。如果把作战当作是一种惩罚,我刘国政将拒绝上阵!我曾经缺少过勇气,但我现在缺少的不是勇气。相信我,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会毅然做出选择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名军人!”邱原是回到州府后才读到这封信的,一时间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7.png (184.67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1 00:26 上传



影片中刘国政和战士小丁下阵地,突然空中有炮弹袭来,小丁一把将刘国政推进旁边的简易猫耳洞里,自己用身体挡在外边。刘国政得救了,小丁却被弹片击中牺牲。这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第1军硬骨头6连奉命组织突击队拔掉越军据守的小尖山,双方进行了殊死争夺。当时越军以猛烈的炮火连续向山上轰击,地幅不足400平方米的阵地上先后落下了上千发炮弹。班长朱勇在进攻时右臂被弹片击伤,举不起来,就用左手拿枪继续战斗,坚持向阵地爬行。越军的炮火不断打在他周围,突击队员雷凤鸣和秦志荣发现后,立即冲过去把朱勇扶进一个防炮洞内。因该洞太小,两人就用身体挡住洞口。不久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朱勇没有再次负伤,雷风鸣身上却打进了3块弹片。

一等功臣、“战斗英雄”顾金海烈士的事绩更加感人。1986年10月14日,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139师突击队奉命执行“兰剑-B计划”,向越军据守的604阵地、968高地发起进攻。战斗中第一突击队队长马权斌被越军炮弹炸伤,旁边已全身六处负伤、头部血流如注的突击队员顾金海不顾自己安危,对来救护他的战友大声喊道:“先救队长!” 情景震撼人心。此后马权斌和顾金海都带伤坚持战斗,直到攻下了敌人的阵地。在此期间,顾金海至少四次拒绝了战友们背他下阵地,而是要求先背其他伤员。当战斗结束突击队后撤时,越军的炮弹再次袭来,顾金海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扑在受重伤的队长马权斌身上。队长获救了,顾金海却因背部多处中弹而壮烈牺牲。多年以后,“兰剑-B计划”的战场实况被制成视频放在网上播放。顾金海烈士的英雄壮举,以非常直观的形式震动了无数国人。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地雷是时时威胁每一个人生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经历了20余年抗法、抗美战争的越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是布雷设障的好手。在进行防御时,越军常在阵地内外及间隙地、接合部、死角地带敷设有不规则的防步兵雷场。其埋设的防步兵地雷种类多,有压发雷、绊发雷、松发雷、双引信雷、跳雷、定向雷等,辅以各种诡计设置,混合搭配,伪装巧妙。同时,通常由多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一般雷群间隔多为4~5米,正面每平方米布有1.5~3枚地雷,密度大时会增加到10枚以上,重要地段有时甚至多达20余枚。有的雷场里还同时设有陷阱、竹签、铁钉等,障碍重重,威胁很大。中国军队在发起拔点进攻前,都要像影片中演得那样首先从越军的雷区中开辟道路。部队通常使用69式火箭爆破器、73/74(改)式火箭爆破器、单兵火箭爆破器和81式扫雷车等制式装备器材排雷。不过,因老山地区树木茂密,高草丛生,火箭爆破器在使用时常常被树草挂住爆炸带,影响了爆破效果。工兵和步兵遂根据地形情况分别使用直列炸药、竹竿挑导爆索和炸药包、爆破筒等辅助排雷,并且发明了用60炮、40火箭筒抛射集束导爆索排雷等方法。时间不紧的情况下,还可以人工排雷。影片中刘国政等人使用的就是用爆破筒、直列炸药引爆地雷的方法,后改为人工排雷。但到了危急时刻,就会有人毅然用身体滚雷,像刘国政那样英勇无畏。

在两山战场上,用人体滚雷的英雄事绩曾多次出现。如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工兵连战士方忠诚,在配合主力攻击松毛岭662.6高地时,毅然滚雷开路。当他的右脚被炸飞、肠子流出后,推开前来救护的战友,拼尽最后的力气继续向满是地雷的山坡下滚去,直至壮烈牺牲。战后,方忠诚烈士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班长马保卫,当工兵用工火箭爆破器引爆662.6高地前的雷区未能奏效,而总攻时间又已临近时,他毫不犹豫地冲到前面用身体滚雷,连续压响两颗地雷后光荣牺牲。战后,马保卫烈士荣立二等功;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92团班长安忠文,在随连队向者阴山1052.4高地攻击时,不慎踏入雷区负伤。当时安忠文的右脚掌被炸断,鲜血直流,脸部被强烈的冲击波夹带的焦土灼伤,双眼被灼瞎。后面的战士要冲上来为他包扎,安忠文怕战友再触雷,坚决不让他们靠近。这时,前方高地上的越军已集中各种火器封锁了阵地前沿。离部队发起冲击的时间越来越近,再调工兵或送排雷器材上来已经来不及了。安忠文没有犹豫,强忍疼痛毅然横着身子向雷区滚去。刚滚出5、6米远,地雷就被引爆了,几块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和右手。安忠文在晕眩中继续向前滚进,一枚枚压发雷、绊发雷接连爆炸,他的身上打入了数十块弹片,全身血肉模糊。安忠文一直滚进了13米,用身体打开了一条血路,终于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他被送下战场后,在医院中抢救了过来。战后,安忠文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季刚的是青年演员张建民,他出演的影视作品不算多,可能很多观众对他不熟悉。不过,张建民曾在1987年上映的惊险故事片《最后的疯狂》中饰演了凶狠狡猾的杀人逃犯宋泽一角,当时给上中学的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该片是新中国侦缉题材影片中比较有开创意义的一部,在当年曾广受好评,并获得了1988 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季刚是大学运动本科毕业,前西北足球队前锋,几名军校学员中的老大哥。季刚精力充沛,擅长拳击,在临战训练期间曾与前来视察的张副团长较量,并将张副团长的鼻子打出了血。不料张副团长为此很欣赏他,点名要季刚担任侦察排长。张副团长手下的侦察排长换得很勤,前任侦察排长上任不到三个月就牺牲了。但季刚进取心强烈,“只要有指挥权,我认了!”在后来带领侦察兵执行敌前侦察任务时,季刚反应敏捷,指挥果断,干得很出色。当邱原在359高地上打红了眼时,也是季刚亲自上去将他接下阵地的。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侦察兵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兵种,能当上侦察兵的,就像影片中的季刚那样,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当时越军的特工部队非常精干善战,神出鬼没,曾创造过奇袭破坏中国军队“辛柏林”雷达的精彩战例。据说这件事当时惊动了军委主席邓小平,召来总参谋长杨得志询问:“越南的特工这么厉害吗?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出去?”由此,拉开了中越间一场绵延近5年之久的侦察作战序幕。在此之前,中国军队还没有专门的侦察作战这一提法,更不要说特种作战了。从1984年7月起,一直到1989年1月,国内各军区部队以野战军为单位,先后组织了15支侦察大队,轮番进入老山战区,集中对越军实施侦察作战,执行了抵近观察、渗透侦察、袭击捕俘、拔点作战等任务。在4年半的作战时间里,共执行各种任务数万人次,以伤亡208人的代价歼敌2400人,摧毁了越军一批军事目标并获取了大量情报。在作战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侦察英雄。如“战斗英雄”第13军39师侦察连排长傅孔良烈士、“捕俘英雄”第43军129师侦察连班长张柱兵、“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 第21集团军62师184团8连指导员张新奎烈士、“侦察英雄”北京卫戍区警卫3师侦察连长冷杰松等。其中,傅孔良烈士作为侦察英雄的代表,成为了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英雄台上12名烈士中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4人之一(另3位烈士是攻占老山的英雄张大权、坚守老山的英雄李海欣、战地模范指导员郭兴科)。

6.jpg (30.98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1 00:19 上传



侦察兵创造的光辉战例有很多。如老山作战前期的1984年9月12日,第3侦察大队奉命组织侦察分队在844高地执行侦察捕俘任务。侦察分队在连长孙建国指挥下,乘天降大雨之机突然出击,不到一分钟即摧毁越军一个哨棚,俘虏负伤越军1名,然后带上缴获的文件和武器弹药迅速撤离。越军出动约2个排兵力随后追来,遭到侦察分队先后设置的地雷拦阻,只好停止了追击。侦察分队重新选择方向,开辟通路,安全返回了出发阵地。整个袭击战共击毙越军13名(被俘虏的越军在押返途中死亡),侦察分队无一伤亡。战后,越军在广播里惊呼“遭到中国高级别动队的无声袭击”。昆明军区和情报部门的首长也盛赞了这次袭击战斗,称其为“是我军从抗美援朝以来侦察兵一次最成功的奇袭战。”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丛培民的是青年演员沈晓谦,曾在王刚担任解说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出演了青年学生肖光义。沈晓谦后来进入上译厂当了配音演员,因为音色比较接近已故的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所以较为适合配坏人和喜剧角色。他先后曾配过《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赏金杀手》、《勇闯夺命岛》、《亡命天涯》等影片,后又淡出了配音圈而经商。丛培民是中医学院专科毕业,因此外号“中医”。他担任第二排长随全排坚守无名高地,因医学专业精湛,给伤员包扎得很好,受到了团里的表扬。后来无名高地遭到了越军一个加强连的围攻,打得非常惨烈,表面阵地一度被敌占领。激战中,副连长和排长都牺牲了,连丛培民在内全排只剩下10人,其中重伤4人,轻伤6人。因为越军炮火封锁严密,加上山高坡陡,军工上不去,重伤员抬不下来,而临死亡的威胁。丛培民急了,电话打到团前指,张口就骂。当时还俘获了一名越军中尉,但该敌的臀部股动脉被打断而血流不止。张副团长要求一定要将俘虏包扎好,要活着带下来。因为阵地上的条件实在简陋,尽管做了种种努力给俘虏止血,军工队上来后不抬伤员而先将俘虏抬下阵地,最终却还是没能保住他的性命。丛培民在无名高地战斗中也双腿负伤,他给自己包扎得很好,让军工先往下抬俘虏,自己最后才下阵地。但由于送下来得实在是太晚了,他的左腿因伤重还是被截掉了。战后邱原到师部医院来看他时,丛培民从昏睡中醒来,刚说了一句话就问那个越军俘虏怎么样了,邱原只好安慰他说还活着。当丛培民发现自己的腿没有了时,立时喊来医生,大哭大叫起来:“我腿呢?我问你,我的腿呢?你说呀!我腿呢?你说呀!你们这群狼心狗肺的,你把我腿弄到哪儿去了?伤口是我自己包的,我自己还不知道吗?……”出了病房后,邱原安慰医生,希望她别在意,能理解伤员。医生正是张副团长的妻子,她伤感地说:“我们不理解他,谁理解他!”

影片中关于俘虏的这段情节是取自于真实战例。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第1军突击队奉命出击那拉地区156高地。趁早晨越军哨兵下哨进屯兵洞吃饭之机,突击队闪电般发起攻击,按战前的协同动作分头行动,首先将156高地西北侧表面阵地的各哨位之敌消灭,然后以极快速度将高地上越军据守的洞口全部封住。经过2个多小时的搜剿打洞战斗,将156高地高地上的越军屯兵洞全部炸毁,歼敌1个多排,自己仅负伤数人。当时在石洞内俘获了一名越军中尉排长,因该敌的臀部股动脉被打断而血流不止,突击队又事先没有抢救俘虏的准备,致其在3小时后流血过多而死亡,没能活着带下阵地。要知道,老山前线的越军作战起来非常顽强,很难活捉,部队规定抓到一个俘虏就是一等功。所以,影片中的张副团长才这么重视这名负伤的越军俘虏,更别说该敌还是一名中尉军官。

影片中因为无名高地和359高地战斗紧张,军工连担负前送后运任务,人手非常紧张,李副参谋长甚至将炊事班和团部的参谋人员都派上了前线当军工。在真实的历史上,与1979年战争中前送后运任务主要由民兵、民工担负不同,老山作战时部队编成了专门的军工连来执行这项任务。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军工战士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常要身背、手抬、肩扛着100多斤重的伤员,前边还需有人用工兵锹在陡坡上挖脚蹬的坑,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七、八个人要10多个小时才能抬下一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战士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在影片最后展现了八里河东山主峰“八十年代上甘岭”的全景,军工战士们背着沉重的物资沿着1045级台阶向山顶蜿蜒攀登,情景震撼人心。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军史上留下了一个响亮的称号——“老山骆驼”。

4.png (151.52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1 00:19 上传



影片中丛培民排防守的无名高地遭到了越军偷袭,双方发生激战。在真实的老山前线,越军确实非常喜欢实施偷袭作战。其通常以步兵营、连为单位进行兵力配置,偷袭时间多选择在黄昏、午夜或者拂晓,利用浓雾、雨天等不良天候,以部分兵力或较大兵力隐蔽摸进,突然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打得好则一举拿下敌方阵地,如果偷袭不成或者企图暴露,有时会放弃进攻迅速撤退,有时会马上呼唤炮兵火力向敌阵地实施短促猛烈的急袭,尔后迅即转入强攻。将偷袭与强攻相结合,是越军在进攻作战中最为常用的打法。影片中越军偷袭不成则转为多波次轮番对无名高地发起强攻,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体现。此外,越军还常常使用班、组级兵力实施袭扰作战,隐蔽摸进,打了就走。目的是试探敌方虚实,为主力进攻创造条件,并消耗和疲惫敌方的战斗力。

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上老山轮战时,接防八里河东山阵地仅5天,就遭到了越军连、排规模的偷袭41次,平均每天超过8次。而整个集团军在一年轮战期间,共粉碎了越军的614次偷袭,平均一天1.7次,可见战事之频繁紧张。为了应对越军层出不穷的偷袭和袭扰,第27集团军官兵针锋相对,使出了浑身解数,与敌斗智斗勇。如在阵地上使用深埋于地下的水管吹气传声来发送敌情,避免了夜间暴露目标和电话线被炸断的风险;在树枝上挂上加重手榴弹,防敌夜间偷袭,战士们称之为“铁树开花”;把钢盔放在堑壕内的石头或木头上,晚上看上去像是有人蹲守在那里,诱使敌人扑上来,然后用一排手榴弹将其解决,战士们称之为“张冠李戴”;鉴于越军的夜视器材对金属敏感,将铝锅、罐头盒放在工事上诱敌,等越军围上来就一顿痛打,战士们称之为“诱敌上钩”等等,打得非常精彩,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
打到后期,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越军的作战意志大大降低,老山战场的战斗强度也显著变弱。双方在阵地上依托天然石洞和人工掘洞对峙,往往相隔只有几十米到十几米,有时相安无事,有时想起来就打一下。中国军队一线士兵长期住在狭小的猫耳洞里,吃喝主要靠罐头食品,拉撒则使用空罐头盒。罐头盒用完后就往洞外扔,时间久了,猫耳洞外面的沟壑里到处都是空罐头盒。如此一来对于防御则极有好处,越军在夜间摸上来偷袭,几乎都要碰到空罐头盒发出声响,而中国士兵这时就会向洞外猛甩手榴弹,通常能比较轻松地打退越军的偷袭。

影片中饰演张副团长的是青年演员储智博,一年后他又在同类题材的惊险战斗故事片《闪电行动》中出演了狙击手梁国柱,逢山开路,断后阻敌,穿插途中勇挑重担,最后用改装的56式冲锋枪发射枪榴弹一举击毁了逃跑的越军师长座车,大快人心。张副团长性格爽朗,快人快语,带兵严格,指挥若定。在临战训练前的讲话中,要求大学生军官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临战训练项目,目的就是强化他们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当时队列中的“菜农”还咕哝了一句:“应该是战斗能力。”张副团长听到后斩钉截铁地说:“不!是生存能力!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因为我要的是战士,不要炮灰!”当无名高地表面阵地被越军占领时,张副团长经慎重思考后,果断命令坚守部队撤入坑道,炮火覆盖无名高地,预备队出动夺回表面阵地,同时突击队拔掉359高地,以减轻无名高地的压力。在决定预备队是否出动时,这是最考验指挥员的判断能力的,张副团长不断抽烟思索,最后决心一下,雷霆万钧。在展现张副团长带兵才能的同时,他从妻子那里得知了邱原的身体情况,而几次要将邱原留在指挥部。当遭到丛培民在无名高地上的痛骂后,张副团长并不生气,而是问明指挥关系,安慰他说:“好同志,冷静点,现在你就是阵地指挥员,汇报一下情况。”以上情节又表现了张副团长铁汉柔情的一面。实话实说,在这样的指挥员手下战斗,是幸福的。

都说慈不掌兵,但勇谋兼备与爱兵如子却并不矛盾。在两山战场上,最有传奇色彩的将领非廖锡龙莫属。1984年4月,时为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师长的廖锡龙奉命率部收复者阴山。临战前,师组织科长考虑到者阴山守敌兵力火力密集,打起来恐怕部队伤亡不小,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筹集了200口棺木。他不知道准备得够不够,就去向廖锡龙汇报。廖锡龙听后非常不高兴,命令组织科长回去退掉100口棺木,并激动地说:“这次作战,如果用200口或150口棺材来埋葬我们的战士,我看,我这个师长应该撤职!”

对于这样一场艰苦的大战,廖锡龙胸有成竹地声称:“100口棺材足够了!”

战斗前夜,各攻击分队向预定接敌位置发起穿插。因战区山高坡陡,丛林密布,羊肠小路崎岖难行,加上雨雾弥漫,地上湿滑,穿插速度较为缓慢。到快发起炮火准备时,有的分队已经到位,有的分队还没有消息。廖锡龙闻报后思索了一会,判断未到位的分队一定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如按时发起炮火准备,攻击分队还没到位,必然影响战斗进程。他断然作出决定,请求前指将炮火准备时间推迟20分钟,理由是:有几个连队还没到位;雨太大,对炮兵射击有妨碍,炮筒容易进水引起爆炸等。前指很快回电:同意。

快到炮火准备时间了,前沿纷纷报告,各方向攻击分队已基本到位,还有几个附属单位正随后快速跟进。然而廖锡龙仍没有下达炮火准备命令,而是命令向前指发电,请求将炮火准备时间再推迟20分钟。在师指挥所的参谋人员和各级指挥员都吃了一惊,不明白师长的意图,有些迟疑。廖锡龙果断地重复命令:“快报!”前指的回电还是很迅速:同意。显然,军区首长和军首长都非常信任廖锡龙的判断,用人不疑。

廖锡龙连续两次将总攻时间推迟20分钟,对于一线攻击部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第一次推迟的20分钟里,各攻击分队紧跑慢跑,总算基本到达了指定位置。然而经一夜雨淋急行,指战员们浑身都被浇得湿透,冻得在雨地里发抖,非常疲惫。还有的人赶到后已累得口吐白沫,甚至累得吐了血,一头就栽倒在泥水里……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暇进行战斗准备,勉强发起攻击,就有成强弩之末的危险,至少容易出现组织上的混乱。关键时刻,师指挥所命令将总攻时间再推迟20分钟,指战员们都高兴极了。在这短短的20分钟里,他们能喘口气,得到一定的体力恢复,并且可以调整好组织,检查好武器装备,清理掉鞋子里的泥水,辨认清攻击方向,能够士气旺盛地投入战斗了。廖锡龙是优秀的步兵出身,他深切地了解一线步兵最需要什么。

攻击时间到了。廖锡龙一声令下,几百门火炮同时发起怒吼,战士们迅速向预定目标发起冲击。经过5小时35分钟战斗,胜利收复者阴山。而战前准备的100口棺木,还真的就没有用完。

影片《雷场相思树》真实再现了老山战场的艰苦环境。如著名的猫耳洞,大量用波纹钢搭建,狭小、潮湿、闷热、不通风,人在里面都直不起身子,还常常有半下积水。官兵们在这样的阵地上只能穿短裤打赤膊,留着长须,蓬头垢面,很多人甚至赤身裸体,半泡在水里。因为阵地上极为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指战员们在阵地上天天挨敌人的炮火,随时有负伤牺牲的危险。因为生活过于单调,时间长了,脑子里都难以接受比较深刻的东西了;在阵地上的闲暇之际,官兵们的娱乐只有看小人书、甩扑克,或在石壁上刻刻画画,写些什么“北京饭店”之类的标志聊以自慰。最大的奢侈,就是合伙下顿面条改善,或是后方能通过电话给放上一段音乐;在老山战地,官兵们执行任务回来后喜欢跳上一段迪斯科,并用炮弹壳、水桶、汽水瓶做成打击乐器,再配上难得的吉他,尽情扭动,释放着饱受压抑的紧张情绪。这也有一个留名军史的称呼——“坑道迪斯科”。

5.jpg (23.66 KB, 下载次数: 1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1 00:19 上传



影片中,官兵们身着的是85式军服。85式军服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3年多时间,但看过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的人都能感到,穿着85式军服的受阅官兵是何等的一流气质!这是继1965年取消军衔制之后,解放军官兵们再一次戴上了威风的大檐帽,佩上了军种肩章,使得军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而且,85式军服还第一次区分了常服和作训服。如影片中在作战、训练和劳动时,官兵们都戴着65式解放帽,只是将全红五星帽徽改成了“八一”五星小帽徽,并着常服和制式衬衣。张副团长特殊点,喜欢穿早期主要配发给侦察兵的双面迷彩服。当时还只是初步区分了常服和作训服,干部和志愿兵的作训服就是65式干部服,士兵则制服、作训服通用,都戴解放帽。要到换装87式军服时,才有了专门的作训服。

在影片的结尾,邱原得知张副团长是夫妻同上战场后,决定不去教导队集训,而是第二天一早就赶回部队,继续参加战斗。这是一段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邱原成熟了,他作为共和国第四代军人的历史使命感爆发了。观众们将欣慰地感到,祖国的钢铁长城已后继有人。正是在这种历史使命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励下,人民解放军才能代代薪火相传,前仆后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陈毅评价罗宵将军的两句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雷场相思树》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鲜明刻画了1980年代的那场战争,展现了那一代青年军人的追求和特点,留给人们以历史深处的幽幽思考。

最后,以影片中的一段情节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不过,这并没有表现什么慷慨激昂,而是深深打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痛处。在359高地的越军掩蔽部中,邱原问默涛:“如果一边是爱,一边是死,你选择哪个?” 默涛则一边对着缴获的镜子整理仪容,一边悠悠地答道:“我们都还生未尽兴,爱未尽情呢。”一分多钟后,默涛就触雷牺牲了。
坐上沙发,心情激动~谢谢沈大
沈大能不能写写 凯旋在子夜 ?
linghu 发表于 2015-2-1 00:39
坐上沙发,心情激动~谢谢沈大
沈大能不能写写 凯旋在子夜 ?
闲聊电视剧《凯旋在子夜》

1986年10月,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录制了一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题材的8集电视剧《凯旋在子夜》,并很快在电视台播出,一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观众达数亿之多。这部电视剧拿下了1987年的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和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同时主演石兆琪荣获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主演朱琳荣获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凯旋在子夜》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作者韩静霆,后来成了这部电视剧的编剧。韩静霆的名字可能不是那么为人所熟悉,他有个儿子叫韩健,艺名“雪村”,这个就广为人知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啊!《凯旋在子夜》的导演是尤小刚,圈内大名鼎鼎的人物,一部《孝庄秘史》拍得万人皆知“大玉儿”。美术设计则是当时还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美工的未来大腕冯小刚。题写片名的,是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军事顾问,则是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云南前指首长廖锡龙。当年还拍了一部对越题材的电影《雷场相思树》,军事顾问也是廖锡龙。看来廖上将那时候不但是指挥若定的名将,对于文艺领域也是非常热心。

《凯旋在子夜》所描绘的时代跨度是从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期,历史背景涵盖了两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知青童川和江曼在北大荒插队期间相识相爱,后来江曼返城回了北京,童川则报名参军。两个人都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梦想,以两地书的形式维持联系。然而江曼的母亲不同意她和童川来往,暗中扣下了童川的来信。在新兵连集训时,童川因为枪支走火误伤他人被判入狱两年。绝望的童川为了不耽误江曼的前途,给江曼写了一封绝情信。江曼从母亲那里拿到了这封信,痛苦异常。她在百般无法打听到童川消息的情况下,无奈接受了母亲安排的相亲,与军官林大林开始交往。正当两个人准备结婚的时候,童川被提前释放了。他在回北京探亲前给江曼写了一封信,恰好被林大林的弟弟林小林收到并拆看了。林大林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在结婚的当天单方面取消了婚礼,怒斥江曼后愤然而去。在门口,他和来找江曼的童川相遇。童川已从江曼的好友齐小燕那里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想对林大林解释,但林大林不听,拂袖而去。此时已是1979年1月,南疆正战火欲起,两名男子汉立即返回了部队,准备在沙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

童川被从北京军区分配到云南前线,正好到了林大林任连长的5连。连队点名的时候,林大林认出了童川,对他没有什么好脸色。5连是尖刀连,在临战前夜挑选泅渡过河的突击队员时,童川坚决要求参加。林大林带领童川泅水过河,拉好过河绳索,引导全连乘橡皮舟秘密泅渡过河占领了滩头阵地。总攻发起后,5连向越军据守的高地勇猛冲击。童川在战斗中表现非常英勇,使林大林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在战斗间隙闲谈时,两个人消除了误解,成为了生死与共的战友。在随后的一次穿插战斗中,林大林负伤失踪。当部队奉命撤军回国时,童川带领一名战士返回敌后寻找连长。经过一番激烈战斗,童川和战士背回了身受重伤的林大林。在即将回到祖国时,林大林英勇牺牲,最后留下的,是一份介绍童川入党的申请书。

时间很快到了1980年代中期,童川已经成长为5连连长,江曼参军当了师部医院的护士长,林小林也从军校到部队代职见习,在童川手下当了排长。此时南疆即将面临又一次自卫还击作战。童川在去战地医院看望受伤战士的时候,意外地遇见了江曼。两个人只是彼此问候了一下,并没有过多的话语。童川依然爱着江曼,但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再次投入战斗,只能默默地离开。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后,童川率尖刀连一举收复了中国领土无名高地。在随后的抗敌反击战斗中,已被晋升为副营长的童川带领战士们浴血杀敌,坚决守住了无名高地,打得非常惨烈。这时江曼带领救护队也冲上了阵地,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在打扫战场时,童川被一名装死越军扔来的手榴弹炸瞎了双眼。江曼扑过来抱住童川,焦急地呼唤着。童川命令林小林掩护江曼和救护队把重伤员运下去,自己带领11名战士继续坚守阵地。当越军又冲上来时,童川指挥战士们分组防守,顽强抗击来敌。打到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头,童川命令将重伤员都抬进掩蔽部中,自己拿着一捆手榴弹坚守在阵地上,并通过报话机呼唤团指挥所以炮火覆盖主峰阵地!江曼在护送重伤员返回途中,只身引开越军,打光了子弹,直到冲入沼泽地中昏倒。危急关头,林小林带人冲上来击毙了追击越军,救下了江曼。

童川幸运的大难不死,被送进了后方医院,但双眼彻底失明了。江曼知道消息后,毅然前去探望,不顾童川的反对,表达了自己炽热的爱情,一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团长带领部队轮战结束返回时,为了不打扰居民,奉命于子夜零点进城。迎接这支英雄部队的,只有童川和江曼。在子夜空旷的街道上,一支威武之师整齐开进,凯旋归来。。。。。。

电视剧《凯旋在子夜》鲜明地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朴素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19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初次大转型时的迷茫情绪。在电视剧的开篇,荧屏上就打出了一行字——“谨以本片献给我们的同龄人”。同时伴随着激越的画外音:“朋友,我们是同龄人,是历经坎坷的一代人,从盲目的狂热,到痛苦的清醒,这是我们昨天的写照。然而,昨天毕竟已经过去,我们面对的是今天,明天。朋友,你没有信心吗,你缺乏勇气吗,你失望、彷徨、困惑吗?那么请你和我一起,到那硝烟弥漫的南疆,看看我们同龄人的身影吧!”

经历过1980年代的人,看到听到上述的文字和声音时,想必都会引起内心的共鸣。在那个时代,理想主义已经受到怀疑,向钱看则成为热潮。当万千同龄人狂奔在致富大道上、徜徉于灯红酒绿间的时候,仍然有一批青年坚守在祖国南疆的狭小猫耳洞中,还面临着随时的流血牺牲危险,这种对比是何其鲜明,如何不让人产生迷茫和疑惑!别人都在挣钱,我们却要打仗,会不会犯了傻、吃了亏?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剧中借一名大学生之口向团长杨勇侠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战士们攻山头守阵地,受了那么多苦,一个月奖金数是多少?” 杨团长则愤然答道:“我问你,用金钱,能够换回我那些伤员失去的胳膊和腿吗?用金钱,能够买回我那些烈士们的生命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你要多少我们给多少!说句老实话,如果不是为了祖国安全的需要,你就是在阵地上铺满了黄金,看哪个孙子愿在那里呆上一分钟!”

惟其如此,1980年代才会流行一句如雷贯耳的名言“理解万岁!”这不仅是一种愿望,更是一种要求,要求全社会去理解军人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价值。当时在老山轮战的部队都有一句主题口号,如第1军的口号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67军的口号是“祖国在我心中”,47集团军的口号是“祖国万事连我心,无私奉献为人民”等。也就是说,全体参战部队指战员除了要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外,还要树立心怀祖国、无私奉献、不怕吃亏的思想。“理解万岁”,正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声音!这是那个时代特定的标记,留下了很多历史的感慨。在剧中,描写了一个万元户战士李大亨,舍掉发财致富的生活,毅然入伍参战,最后牺牲在了战场上。这是电视剧中表现出的正能量,回应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质疑声音。实际上,在老山战场上的万元户不乏其人。如47集团军139师417团5连的特召战士李金省,36岁入伍,比团长、政委的年龄都大,在战斗最激烈、条件最艰苦的那拉地区255、211等高地上坚守了100多天,于战后荣立了二等功。

电视剧《凯旋在子夜》中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除了主人公童川、江曼外,还有团长杨勇侠、连长林大林、排长林小林、江母,以及战士李大亨、钢牛、小黄、大粗、马小小、“博士”、小唐等。童川的饰演者是硬汉专业户石兆琪,多年来出演过很多影视剧,早的如1986年以陈明仁长沙起义为原型的电影《总统行动》中饰演的副官大个子,后来如广为人知的电视剧《暗算》中饰演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大白兔同志等。石兆琪原本是尤小刚剧组中的剧务,偶然被尤导发现才走上了演艺之路,并借电视剧《凯旋在子夜》一炮打响。尤小刚在1992年时拍了一部百集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由刘文治、李媛媛、邬倩倩、刘威、刘蓓、赵明明、李强、张希、郑爽等著名演员出演,剧情悠长曲折,几度沧桑变幻,描绘了一幅改革开放再起步时期的北京都市风情画,在当年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石兆琪在剧中饰演了叶新元一角,与邬倩倩大打对手戏,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朱琳在1980年代非常之红,曾一度被誉为是“最美的电影演员”。笔者还记得在1981年上映的电影《梨园传奇》中,朱琳就饰演了红颜祸水的女主角花想容,惹得片中几个男人为他打架。她最为观众所熟悉的角色,莫过于86版《西游记》中的女儿国王了,每年暑假都定期出现在荧屏上。剧中女儿国王对唐僧的情意绵绵,再配上如泣如诉的插曲,实在是一道令人无法忘怀的风景线。坊间传说拍这部戏时朱琳和唐僧的饰演者徐少华弄假情真,因此为徐独身20年,竟至成为了中国娱乐界被炒作时间最长的绯闻;饰演林大林的是演员王向明,虽然在剧中的戏份不能算很多,但其硬朗的作风令人印象深刻。他后来还曾出演过电视剧《武林外传》和《炊事班的故事3》等,并且成为了空政话剧团的国家一级导演,话剧作品相当高产;剧中有一位果敢爽朗的团长杨勇侠,听这名字就让人忽生联想,7.12大战的英雄团长张又侠是何许人也?饰演杨勇侠的正是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翟万臣。这也是一个荧屏熟面孔,在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翟万臣曾出演了徐庶徐元直。为了拍摄《凯旋在子夜》,翟万臣深入前线部队体验生活,与官兵们吃住在一起,因而对前线将士的情感把握非常到位。当剧中童川请求用炮火覆盖无名高地后,杨勇侠急切地在报话机中呼叫童川,回应他的只是报话机中传来的激烈枪炮声和越军的呜啦喊叫声。杨勇侠悲愤地命令:“炮火延伸,狠狠地打,把他的部队集结点、炮兵阵地、指挥所和后勤运输线统统打烂,操他个妈的!” 当时对他这句破口而出的国骂有人说影响不好,要求剪掉,但尤小刚坚持把这个镜头留了下来。结果这段情感渲泻的剧情非常受观众欢迎,翟万臣饰演的杨勇侠也成为了剧中最受好评的角色;冯小刚在剧中客串了一名越南军官,别说演得还真像,那尖嘴猴腮呲牙一笑的模样,和真实的越军形象确实是标配;饰演通信员小黄的是青年演员陈晓雷,对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观众都很陌生。如果是看过了电影《闪电行动》的人,想必都会记得那名舍身飞扑到步谈机上而中弹牺牲的侦察兵李久鸣。不错,李久鸣的饰演者就是陈晓雷;剧中还出现了一位老太太,就是江母的饰演者宫景华。宫景华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以各种老太太的形象出现,绝对是观众一看就脸熟的人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纪念改革开放20年时上映的一部21集编年体电视剧《一年又一年》,宫景华饰演胡桂兰,一位在国营商店副食品柜台售货的大妈,什么鸡蛋、芝麻酱的,自己吃还就不用本儿,老街坊也跟着沾光,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可是金不换的工作!

拍摄《凯旋在子夜》时,尤小刚手里只有42万元的经费,要带着跟班人马到前线去实景拍摄,除了人吃马喂,剧中还出现了不少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那是省了又省、算了又算才拍出来的。从历史背景上看,全剧表现了发生在云南边境的两次自卫还击作战,因而剧中多次出现了著名的麻栗坡交通要道三转弯的境头。不过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麻栗坡方向不是主战场,并没有多少野战部队进驻,这时表现大军向三转弯开进只能是一种意向,而非史实。剧中林大林和童川泅渡拉绳索过河牵引连队橡皮舟的情节,在1979年13军部队偷渡红河时曾多次出现过。剧中的枪械镜头很多,特别是56式/56-1式冲锋枪,是部队主要使用的单兵武器。因为剧组拍摄时正赶上兰州军区部队轮战上阵,因而也拍到了不少初次投入实战的81式自动步枪。另外剧中还出现了AK47自动步枪。剧中使用的重机枪全部是57式重机枪,不过在1979年时,参战部队主打的是53式重机枪,就是带着轮架和挡板的那种重机枪,在当年的很多战地镜头中都留下了身影。剧中还第一次出现了前线猫耳洞中水天泥地的艰苦生活画面,官兵们平时都半泡在水里,不得不赤身裸体,很多人得了烂裆病,令人感慨震撼。剧中的麻栗坡烈士陵园是实景拍摄,5连的很多战士都牺牲在了战场上,那一排排的烈士墓碑,正象征了人民军队的不朽军魂。

《凯旋在子夜》中的插曲也很好听。如主题歌《月亮之歌》,就是尤小刚和韩静霆亲自作词,郭小笛作曲,许丽娟演唱的。歌曲意境优美,情怀深幽,与炮火连天的战争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当年曾传唱一时。片尾子夜零点的街道上,英雄部队乘车戎装入城,画外响起了激越的男女合唱声:“我爱她,我爱她,用我年轻的生命,用我沸腾的热血,谱写她新的乐章,威震普天下。。。。。。”何者为她?我们的祖国母亲。英雄儿女抛洒热血,为的就是捍卫祖国母亲的安全。全剧以如此镜头结尾,正好呼应了中心主题,突出了革命英雄主义与理解万岁的时代精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名小说的结尾处,双目失明的童川对江曼说:“现在我是英雄,走在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是赞美和歌颂。可是若干年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还有多少人能记得我们。。。。。。”他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对比今时的社会生态,不能不让人感到历史的吊诡。也惟其如此,才更让人怀念《凯旋在子夜》的时代,怀念那种昂扬奋进的精神,以致不得不翻出旧日的影像,子夜重温那一幕幕熟悉而远去的画面,不知不觉,热泪盈眶。。。。。。
多谢沈大,回复这么及时,沈大的帖子慢慢看,非常好的精神食量
沈大下一步准备写哪个老电影啊?看的不过瘾啊。
信仰的力量无穷无尽。
bzf123 发表于 2015-2-1 09:56
沈大下一步准备写哪个老电影啊?看的不过瘾啊。
同时在写《辽沈战役》、《太行山上》、《血战台儿庄》、《南昌起义》、《南线大追歼》、《打击侵略者》、《铁血昆仑关》,速度比较慢,得等一阵。

bzf123 发表于 2015-2-1 09:56
沈大下一步准备写哪个老电影啊?看的不过瘾啊。


先给你一段《太行山上》。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一部精心打造的战争史诗巨片——《太行山上》。该片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视角为线索,反映了从1937年到194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程。《太行山上》的总投资达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前所未有地大量使用了数字特技进行制作,使画面非常富有质感,实现了主旋律影片的又一次创新突破。当时,该片就被官方定为了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影片,以及“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二战经典战争巨片选映”的主打影片。

《太行山上》的导演是韦廉、沈东、陈健,编剧是陆柱国。其中韦廉是八一厂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导演过《雷场相思树》、《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等著名战争影片。沈东、陈健则是八一厂后起的实力派导演,沈东的作品如《刑警故事》、《惊心动魄》,陈健的作品如《快乐时光》、《风雪同行》等,都获得了影界好评。编剧陆柱国则是中国影坛的一位大咖,擅长写军旅题材,早年曾以小说《上甘岭》、《踏平东海万顷浪》而成名,后来相继创作了《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闪闪的红星》、《西南凯歌》、《道是无情胜有情》等10多部电影文学剧本,其改编成的电影也为几代中国观众所熟悉。他是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得主,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5名获得电影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之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影坛已很少见主旋律的战争史诗大片,《太行山上》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热映之后,该片先后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夏衍剧本文学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音乐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金鹿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技术创新奖等,可谓风头一时无二。

影片取名《太行山上》,主要有三层寓意:一是在抗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日,所创建的最大的根据地,就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无论在军事斗争,还是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都树立了一流样板,为中共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太行山地区的抗日斗争,是当时敌后战场的一个标杆;二是取自于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将太行山寓为中华民族坚决抗战的脊梁,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与影片主题形成了很好的结合;三是影片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活动,也主要发生在太行山及其周围地区,从而能够呼应全篇。

在影片的开头,即出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矫健身影。其肩负中共中央的重要使命,指挥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打击南犯日军。影片通过画外音明确了朱德的角色,是引领全片的重要线索人物。饰演朱德的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王伍福,在刘怀正去世之后,他成为了“全国第一朱德特型”。其外形酷似真实的朱德,甚至还超过了刘怀正。30多年来,王伍福在近70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朱德,如《长征》、《八路军》、《延安颂》、《中国命运的决战》等,可谓脍炙人口。笔者稍稍感到有些不足的是,历史上的朱德就像个淳朴的农民,外表朴实无华,而王伍福则一身正气,显得有点太精神了。

影片中在朱德之后出现的是几位大反派人物: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华北方面军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关东军第1师团第1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少将等。这几位坐在军用飞机上从空中欣赏太行山,挨个表决心,要占领太行山,“斩断中国人的脊梁”。不管上述诸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有机会同机旅游观风景,影片中将他们圈到了一块,导演的用意则非常明显: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示一下,即将在片中与国共两军大打出手的几位日方主角。为了更真实塑造好日军将领的形象,导演全部选用了日本演员来饰演日本军官。其中饰演阿部规秀的还是日本实力派演员工藤俊作,这是他第一次在银幕上出演军人,感觉很兴奋。后来工藤俊作还表示,影片《太行山上》的拍摄使得他对于这场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影片中就表现朱德来到了山西代县太和岭口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见到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二人相见甚欢,阎锡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盼望八路军来山西助战的急迫心情,朱德则豪爽地表示八路军3个师正昼夜兼程赶往前线。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二人在太和岭口实际上已是第二次相见了。1937年8月29日,为组织大同会战,阎锡山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设在了雁门关南侧的太和岭口。9月18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北上到达了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山西定襄县)。此地是阎锡山的故乡,当时他正在河边村家中小住。朱德即前往拜访,阎锡山在家中东花园以上宾之礼接待了朱德,二人就抗日大计进行了商讨。9 月21 日傍晚,朱德又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及左权、彭雪枫等八路军将领来到了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与阎锡山进一步商谈了关于八路军的游击地区、军队驻防及兵力使用等问题。此时,山西战局已是火烧眉毛了。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了平津地区,然后将华北驻屯军升级为华北方面军(日语称北支那方面军),增兵添将,继续向华北进犯。第二战区部队紧急于南口布防,与日军发生激战。由于参战的第29军刘汝明部斗志不坚,晋绥军第61军李服膺部反攻不力,导致南口、张家口等要点于8月底相继失守,南口会战失利,察哈尔省全境沦陷。其后日本华北方面军以主力沿平汉路、津浦路进攻河北与山东,而东条英机率领的关东军蒙疆兵团则在伪蒙军配合下则沿平绥路扑向晋北重镇大同。在历史上,欲控制华北,必夺取山西,此处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土皇帝是阎锡山,天生精明会算,多年来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与国内各种势力周旋,谁都拿他没多大办法。这回日本人真的打上门来了,阎锡山再怎么算也没用了,必须要亮招。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吸取了张学良的教训,不拼点老本就得成丧家之犬,铁算盘也只有高呼抗战了。阎锡山判断,日军在晋北搞动作,要运送部队、军火、给养,展开机械化部队,首先就得拿下公路、铁路枢纽大同,战场将在雁北地区摆开。而大同是太原北方的重要屏障,不可有失。他当即部署了大同会战,调晋绥军傅作义第7集团军、杨爱源第6集团军分别组成北南兵团,向大同以东聚乐堡地区已设国防工事地带集结,准备对进犯日军发动钳形攻势;第61军军长李服膺率部防守大同东北侧有国防工事依托的天镇、阳高地区,阻止日军前进,为北南兵团集结赢得时间;待部署完成后,李服膺部沿平绥线节节后撤,将日军诱至聚乐堡正面主抵抗阵地,北南兵团再趁势对敌实施包围钳击。

按照阎锡山最初的命令,李服膺部要在天镇守3天,一边消耗日军,一边为后方主力集结赢得时间。从9月3日开始,东条兵团就向天镇发起了猛攻。按理说天镇有国防工事,应该可以守一阵。然而其名为国防工事,却在修建时因上下腐败而层层克扣施工款,最后只修成了个样子货,根本防不住日军的炮火轰击。李服膺部在天镇顶了3天后,工事已全成废墟,部队伤亡惨重,但还是守住了主阵地。然而阎锡山电令李服膺部续守3天,以掩护大同会战。李服膺咬牙指挥部队又顶了3天,部下已伤亡逾半。不料此后阎锡山既无指示,也不增援,把李服膺晾这了。日军调集兵力再次发起猛攻,守军的盘山主阵地终于被突破,部队开始溃退。此时李服膺手上已无预备队进行反击,也无法掌握四散溃逃的败兵,只好再三向上级傅作义请求支援。最后,他接到了傅作义转来的阎锡山命其“相机撤退”的电令。在日军进攻下,第61军部队先后放弃天镇、阳高,一路溃退,甚至都没有按照原定作战方案北上与傅作义主力会合,而是一直向南边的雁门关方向跑了很远才站住脚。李服膺部在天镇死守了7天,应该说还是尽了力。但李服膺不去一线指挥,没有掌握住部队,导致形成溃败,打乱了整个会战部署,这个责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9月11日,东条兵团相继攻占天镇、阳高,大同东北已门户顿开。随后东条兵团继续沿平绥路扑向大同,又与配置在聚乐堡阵地的晋绥军发生战斗。奇怪的是,形势这么吃紧,晋绥军主力却迟迟不动。原来,阎锡山虽然部署了大同会战,但总是舍不得拿老本去硬拼,还幻想着能外交解决。为此他派密使去会见了伪蒙军将领李守信,请求李守信能代为与日本人周旋,企望日军绕开山西去侵扰别的地区。因此才故意含糊敷衍李服膺,期望能多拖些时间。当傅作义建议及早发动大同会战时,阎锡山却以蒋介石派来入晋增援的刘茂恩第15军未到为由按兵不动。然而,在日本人的野心面前,阎锡山的想法不过是春秋大梦而已。就在东条兵团猛攻天镇之时,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1旅团,于9月6日由南口方向南下占领蔚县、涞源,并直趋广灵,从斜刺里又猛插了阎锡山一刀。阎锡山发觉不对,日军主力似乎不在大同方向,而是在东边的平型关方向。他急忙就近抽调兵力驰援平型关,并决定终止大同会战,放弃大同,将在雁北地区作战的部队南撤到雁门关一带布防,摆出了北倚恒山、雁门关,东向平型关的阵势。但是阎锡山又犹豫不决,将过多兵力放在雁门关一线,没有决心将防御重心转向平型关,这就给了板垣师团以可乘之机。

9月13日,东条兵团攻占重镇大同,晋北失守,举国震动。而日军在攻占天镇后,为泄愤又屠杀了2300多名老百姓,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的首例大规模暴行。此事经新闻界披露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国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阎锡山,责骂他畏敌如虎。蒋介石也发来电报,斥责阎锡山“临阵慌乱,御敌不力”。阎锡山慌了,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和掩盖国防工事贪污腐败之丑,他以开会为名扣押了李服膺,并不顾李无可杀之罪而强行将其就地处决。李服膺本是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晋绥军中人缘极好,连傅作义都得叫他一声大哥。杀了李服膺后,国内各大报纸一时转为吹捧阎锡山是“挥泪斩马谡”,晋北战败的恶劣形象又得到了改观。李服膺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因作战不力而被处决的国军高级将领,实际上是当了阎锡山的替罪羊。
大同失守后,阎锡山坐镇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又要组织雁山会战,期望能将日军挡在雁门关外。同时,他向中共方面求援,请求正进入山西的八路军驰援平型关、雁门关和五台山地区,配合国军作战。然而东条兵团并未急于沿同蒲路南下,而是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直取因傅作义主力入晋参战而兵力空虚的绥远。就在晋绥军主力云集雁门关一带之际,另一路日军板垣师团却进展迅速,在洗马河地区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进占广灵,随后又西进南下连夺浑源、涞源,兵锋已直指平型关。

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最早编组的7个师团之一,又是侵华日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样板师团,号称“钢军”。其下辖步兵第9、第21旅团的4个步兵联队,以及直辖的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野战炮兵联队、骑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等,总兵力2.8万余人。本来第5师团是作为华北方面军预备队而在南口投入作战,有所斩获后已无新的作战任务。为了攻占保定,日军大本营将第9旅团抽出派往平汉路方向参加作战,板垣手里当时只剩下了半个师团。然而板垣不愧是曾经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死硬分子,胆大包天,不甘心守南口,竟然想要去打山西。当时日军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都没有这个计划,也不支持板垣这么干。但板垣一贯玩下克上惯了,直拉找了在参谋本部当作战部部长的好哥们石原莞尔,结果一番游说后绿灯放行。板垣就带着半个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团出发,协同东条英机的蒙疆兵团向山西发起了进攻。

板垣想打山西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了。在日本军界,板垣是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并列的陆军“三大中国通”,对当时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相当熟悉。早在一年多前,坂垣还当着关东军参谋长时,就以到五台山进香为借口考察了山西各地,暗中勘察好了一旦开战后的进攻路线。板垣的盯住的目标就是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内长城上,是恒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东通冀北,西抵雁门,为晋冀两省的重要门户。在两山夹谷中,纵贯着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谷道——蔚(县)代(县)公路。其中从平型关山口通向灵丘县东河南镇一段,总长近30公里,公路两侧沟深谷多,地形复杂,部队运动不便,易遭到伏击。从此处进攻本属用兵之大忌,因此这段公路在战略上被视为是一条“静态走廊”。由于是两省交界处,也是第一、第二战区的接合部,加之地形的关系,中国军队在这一带的防御比较薄弱。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山西的地形,是很难抓住这个空当的。阎锡山就认为日本人不熟悉中国地理,不会冒险从此进攻,所以在这个方向只部署了少量兵力以防万一。偏偏板垣就是要从此处打进去,沿蔚代公路奔袭平型关,突破内长城,再继续南下抄断雁门关中国守军的后路,配合东条兵团将其一举歼灭,然后直取太原。因此,他派粟饭原秀大佐率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攻击洗马河,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并乘势攻占广灵。打开突破口后,粟饭支队从广灵继续西进向浑源进攻,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指挥旅团主力南下向灵丘推进。至9月20日,浑源、灵丘先后陷落,平型关及内长城一线立时暴露于敌前。与此同时,向平汉路进攻的第5师团第9旅团主力也占领了涞源,保障了板垣师团主力的侧背安全。至此,山西战场的局势已急转直下。

阎锡山猛然发觉自己误算了,板垣这老小子是要给他来个釜底抽薪呀!他不得不放弃雁山会战计划,重新对部署进行调整。经过一番苦思后,阎锡山还真琢磨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构想:10年前北伐战争时,阎锡山曾响应国民政府,与张作霖的奉军在晋东北展开大战。当时他放开了平型关门户,将奉军诱至平型关以西的繁峙、五台地区予以痛击,一举获胜。有此成功经验,老阎的铁算盘又打得噼啪响了。他决心复制历史,拟放纵日军逾越平型关,诱其深入到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的沙河一带开阔地,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从五台山、恒山南北发动钳击,同时截断平型关后路,将板垣主力一举围歼。阎锡山自诩这是一个“口袋阵”,“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

阎锡山随即调整部署,以王靖国第19军于雁门关方向,监视东条兵团动向;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指挥第33军、高桂滋第17军及从广灵退下来的刘奉滨第73师,沿平型关、团城口附近内长城线已设阵地布防,抗击从灵丘西犯的日军,掩护主力向平型关方向集结。任务完成后,孙楚、高桂滋部转移到五台山地区转为南机动兵团;以陈长捷预备第1军、郭宗汾预备第2军占领繁峙一带的主抵抗阵地,在加强的野炮团、重炮营支援下,吸引日军强攻,消耗其战力;以傅作义指挥绥远第35军、杨澄源第34军、刘茂恩第15军等部组成北机动兵团,待机与南机动兵团同时出击,南北钳击板垣师团;另以第33军孟宪吉独立第8旅、王思田代替负伤的刘奉滨指挥第73师,以及应邀前来支援的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共同抄击平型关、团城口,强力截断日军后方,配合主力全歼板垣师团。集合10万之众来围歼板垣师团不到2万人,阎锡山对自己搞出的这个作战计划相当得意,期望历史能够重演。

应该说,阎锡山的这个方案相当有可取之处。真要能够实施,板垣师团可就有点好罪受了。偏偏,这时有人出来坏事了。

bzf123 发表于 2015-2-1 09:56
沈大下一步准备写哪个老电影啊?看的不过瘾啊。


先给你一段《太行山上》。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一部精心打造的战争史诗巨片——《太行山上》。该片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视角为线索,反映了从1937年到194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程。《太行山上》的总投资达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前所未有地大量使用了数字特技进行制作,使画面非常富有质感,实现了主旋律影片的又一次创新突破。当时,该片就被官方定为了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影片,以及“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二战经典战争巨片选映”的主打影片。

《太行山上》的导演是韦廉、沈东、陈健,编剧是陆柱国。其中韦廉是八一厂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导演过《雷场相思树》、《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等著名战争影片。沈东、陈健则是八一厂后起的实力派导演,沈东的作品如《刑警故事》、《惊心动魄》,陈健的作品如《快乐时光》、《风雪同行》等,都获得了影界好评。编剧陆柱国则是中国影坛的一位大咖,擅长写军旅题材,早年曾以小说《上甘岭》、《踏平东海万顷浪》而成名,后来相继创作了《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闪闪的红星》、《西南凯歌》、《道是无情胜有情》等10多部电影文学剧本,其改编成的电影也为几代中国观众所熟悉。他是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得主,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5名获得电影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之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影坛已很少见主旋律的战争史诗大片,《太行山上》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热映之后,该片先后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夏衍剧本文学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音乐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金鹿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技术创新奖等,可谓风头一时无二。

影片取名《太行山上》,主要有三层寓意:一是在抗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日,所创建的最大的根据地,就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无论在军事斗争,还是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都树立了一流样板,为中共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太行山地区的抗日斗争,是当时敌后战场的一个标杆;二是取自于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将太行山寓为中华民族坚决抗战的脊梁,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与影片主题形成了很好的结合;三是影片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活动,也主要发生在太行山及其周围地区,从而能够呼应全篇。

在影片的开头,即出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矫健身影。其肩负中共中央的重要使命,指挥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打击南犯日军。影片通过画外音明确了朱德的角色,是引领全片的重要线索人物。饰演朱德的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王伍福,在刘怀正去世之后,他成为了“全国第一朱德特型”。其外形酷似真实的朱德,甚至还超过了刘怀正。30多年来,王伍福在近70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朱德,如《长征》、《八路军》、《延安颂》、《中国命运的决战》等,可谓脍炙人口。笔者稍稍感到有些不足的是,历史上的朱德就像个淳朴的农民,外表朴实无华,而王伍福则一身正气,显得有点太精神了。

影片中在朱德之后出现的是几位大反派人物: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华北方面军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关东军第1师团第1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少将等。这几位坐在军用飞机上从空中欣赏太行山,挨个表决心,要占领太行山,“斩断中国人的脊梁”。不管上述诸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有机会同机旅游观风景,影片中将他们圈到了一块,导演的用意则非常明显: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示一下,即将在片中与国共两军大打出手的几位日方主角。为了更真实塑造好日军将领的形象,导演全部选用了日本演员来饰演日本军官。其中饰演阿部规秀的还是日本实力派演员工藤俊作,这是他第一次在银幕上出演军人,感觉很兴奋。后来工藤俊作还表示,影片《太行山上》的拍摄使得他对于这场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影片中就表现朱德来到了山西代县太和岭口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见到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二人相见甚欢,阎锡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盼望八路军来山西助战的急迫心情,朱德则豪爽地表示八路军3个师正昼夜兼程赶往前线。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二人在太和岭口实际上已是第二次相见了。1937年8月29日,为组织大同会战,阎锡山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设在了雁门关南侧的太和岭口。9月18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北上到达了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山西定襄县)。此地是阎锡山的故乡,当时他正在河边村家中小住。朱德即前往拜访,阎锡山在家中东花园以上宾之礼接待了朱德,二人就抗日大计进行了商讨。9 月21 日傍晚,朱德又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及左权、彭雪枫等八路军将领来到了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与阎锡山进一步商谈了关于八路军的游击地区、军队驻防及兵力使用等问题。此时,山西战局已是火烧眉毛了。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了平津地区,然后将华北驻屯军升级为华北方面军(日语称北支那方面军),增兵添将,继续向华北进犯。第二战区部队紧急于南口布防,与日军发生激战。由于参战的第29军刘汝明部斗志不坚,晋绥军第61军李服膺部反攻不力,导致南口、张家口等要点于8月底相继失守,南口会战失利,察哈尔省全境沦陷。其后日本华北方面军以主力沿平汉路、津浦路进攻河北与山东,而东条英机率领的关东军蒙疆兵团则在伪蒙军配合下则沿平绥路扑向晋北重镇大同。在历史上,欲控制华北,必夺取山西,此处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土皇帝是阎锡山,天生精明会算,多年来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与国内各种势力周旋,谁都拿他没多大办法。这回日本人真的打上门来了,阎锡山再怎么算也没用了,必须要亮招。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吸取了张学良的教训,不拼点老本就得成丧家之犬,铁算盘也只有高呼抗战了。阎锡山判断,日军在晋北搞动作,要运送部队、军火、给养,展开机械化部队,首先就得拿下公路、铁路枢纽大同,战场将在雁北地区摆开。而大同是太原北方的重要屏障,不可有失。他当即部署了大同会战,调晋绥军傅作义第7集团军、杨爱源第6集团军分别组成北南兵团,向大同以东聚乐堡地区已设国防工事地带集结,准备对进犯日军发动钳形攻势;第61军军长李服膺率部防守大同东北侧有国防工事依托的天镇、阳高地区,阻止日军前进,为北南兵团集结赢得时间;待部署完成后,李服膺部沿平绥线节节后撤,将日军诱至聚乐堡正面主抵抗阵地,北南兵团再趁势对敌实施包围钳击。

按照阎锡山最初的命令,李服膺部要在天镇守3天,一边消耗日军,一边为后方主力集结赢得时间。从9月3日开始,东条兵团就向天镇发起了猛攻。按理说天镇有国防工事,应该可以守一阵。然而其名为国防工事,却在修建时因上下腐败而层层克扣施工款,最后只修成了个样子货,根本防不住日军的炮火轰击。李服膺部在天镇顶了3天后,工事已全成废墟,部队伤亡惨重,但还是守住了主阵地。然而阎锡山电令李服膺部续守3天,以掩护大同会战。李服膺咬牙指挥部队又顶了3天,部下已伤亡逾半。不料此后阎锡山既无指示,也不增援,把李服膺晾这了。日军调集兵力再次发起猛攻,守军的盘山主阵地终于被突破,部队开始溃退。此时李服膺手上已无预备队进行反击,也无法掌握四散溃逃的败兵,只好再三向上级傅作义请求支援。最后,他接到了傅作义转来的阎锡山命其“相机撤退”的电令。在日军进攻下,第61军部队先后放弃天镇、阳高,一路溃退,甚至都没有按照原定作战方案北上与傅作义主力会合,而是一直向南边的雁门关方向跑了很远才站住脚。李服膺部在天镇死守了7天,应该说还是尽了力。但李服膺不去一线指挥,没有掌握住部队,导致形成溃败,打乱了整个会战部署,这个责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9月11日,东条兵团相继攻占天镇、阳高,大同东北已门户顿开。随后东条兵团继续沿平绥路扑向大同,又与配置在聚乐堡阵地的晋绥军发生战斗。奇怪的是,形势这么吃紧,晋绥军主力却迟迟不动。原来,阎锡山虽然部署了大同会战,但总是舍不得拿老本去硬拼,还幻想着能外交解决。为此他派密使去会见了伪蒙军将领李守信,请求李守信能代为与日本人周旋,企望日军绕开山西去侵扰别的地区。因此才故意含糊敷衍李服膺,期望能多拖些时间。当傅作义建议及早发动大同会战时,阎锡山却以蒋介石派来入晋增援的刘茂恩第15军未到为由按兵不动。然而,在日本人的野心面前,阎锡山的想法不过是春秋大梦而已。就在东条兵团猛攻天镇之时,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1旅团,于9月6日由南口方向南下占领蔚县、涞源,并直趋广灵,从斜刺里又猛插了阎锡山一刀。阎锡山发觉不对,日军主力似乎不在大同方向,而是在东边的平型关方向。他急忙就近抽调兵力驰援平型关,并决定终止大同会战,放弃大同,将在雁北地区作战的部队南撤到雁门关一带布防,摆出了北倚恒山、雁门关,东向平型关的阵势。但是阎锡山又犹豫不决,将过多兵力放在雁门关一线,没有决心将防御重心转向平型关,这就给了板垣师团以可乘之机。

9月13日,东条兵团攻占重镇大同,晋北失守,举国震动。而日军在攻占天镇后,为泄愤又屠杀了2300多名老百姓,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的首例大规模暴行。此事经新闻界披露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国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阎锡山,责骂他畏敌如虎。蒋介石也发来电报,斥责阎锡山“临阵慌乱,御敌不力”。阎锡山慌了,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和掩盖国防工事贪污腐败之丑,他以开会为名扣押了李服膺,并不顾李无可杀之罪而强行将其就地处决。李服膺本是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晋绥军中人缘极好,连傅作义都得叫他一声大哥。杀了李服膺后,国内各大报纸一时转为吹捧阎锡山是“挥泪斩马谡”,晋北战败的恶劣形象又得到了改观。李服膺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因作战不力而被处决的国军高级将领,实际上是当了阎锡山的替罪羊。
大同失守后,阎锡山坐镇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又要组织雁山会战,期望能将日军挡在雁门关外。同时,他向中共方面求援,请求正进入山西的八路军驰援平型关、雁门关和五台山地区,配合国军作战。然而东条兵团并未急于沿同蒲路南下,而是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直取因傅作义主力入晋参战而兵力空虚的绥远。就在晋绥军主力云集雁门关一带之际,另一路日军板垣师团却进展迅速,在洗马河地区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进占广灵,随后又西进南下连夺浑源、涞源,兵锋已直指平型关。

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最早编组的7个师团之一,又是侵华日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样板师团,号称“钢军”。其下辖步兵第9、第21旅团的4个步兵联队,以及直辖的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野战炮兵联队、骑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等,总兵力2.8万余人。本来第5师团是作为华北方面军预备队而在南口投入作战,有所斩获后已无新的作战任务。为了攻占保定,日军大本营将第9旅团抽出派往平汉路方向参加作战,板垣手里当时只剩下了半个师团。然而板垣不愧是曾经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死硬分子,胆大包天,不甘心守南口,竟然想要去打山西。当时日军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都没有这个计划,也不支持板垣这么干。但板垣一贯玩下克上惯了,直拉找了在参谋本部当作战部部长的好哥们石原莞尔,结果一番游说后绿灯放行。板垣就带着半个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团出发,协同东条英机的蒙疆兵团向山西发起了进攻。

板垣想打山西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了。在日本军界,板垣是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并列的陆军“三大中国通”,对当时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相当熟悉。早在一年多前,坂垣还当着关东军参谋长时,就以到五台山进香为借口考察了山西各地,暗中勘察好了一旦开战后的进攻路线。板垣的盯住的目标就是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内长城上,是恒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东通冀北,西抵雁门,为晋冀两省的重要门户。在两山夹谷中,纵贯着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谷道——蔚(县)代(县)公路。其中从平型关山口通向灵丘县东河南镇一段,总长近30公里,公路两侧沟深谷多,地形复杂,部队运动不便,易遭到伏击。从此处进攻本属用兵之大忌,因此这段公路在战略上被视为是一条“静态走廊”。由于是两省交界处,也是第一、第二战区的接合部,加之地形的关系,中国军队在这一带的防御比较薄弱。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山西的地形,是很难抓住这个空当的。阎锡山就认为日本人不熟悉中国地理,不会冒险从此进攻,所以在这个方向只部署了少量兵力以防万一。偏偏板垣就是要从此处打进去,沿蔚代公路奔袭平型关,突破内长城,再继续南下抄断雁门关中国守军的后路,配合东条兵团将其一举歼灭,然后直取太原。因此,他派粟饭原秀大佐率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攻击洗马河,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并乘势攻占广灵。打开突破口后,粟饭支队从广灵继续西进向浑源进攻,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指挥旅团主力南下向灵丘推进。至9月20日,浑源、灵丘先后陷落,平型关及内长城一线立时暴露于敌前。与此同时,向平汉路进攻的第5师团第9旅团主力也占领了涞源,保障了板垣师团主力的侧背安全。至此,山西战场的局势已急转直下。

阎锡山猛然发觉自己误算了,板垣这老小子是要给他来个釜底抽薪呀!他不得不放弃雁山会战计划,重新对部署进行调整。经过一番苦思后,阎锡山还真琢磨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构想:10年前北伐战争时,阎锡山曾响应国民政府,与张作霖的奉军在晋东北展开大战。当时他放开了平型关门户,将奉军诱至平型关以西的繁峙、五台地区予以痛击,一举获胜。有此成功经验,老阎的铁算盘又打得噼啪响了。他决心复制历史,拟放纵日军逾越平型关,诱其深入到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的沙河一带开阔地,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从五台山、恒山南北发动钳击,同时截断平型关后路,将板垣主力一举围歼。阎锡山自诩这是一个“口袋阵”,“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

阎锡山随即调整部署,以王靖国第19军于雁门关方向,监视东条兵团动向;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指挥第33军、高桂滋第17军及从广灵退下来的刘奉滨第73师,沿平型关、团城口附近内长城线已设阵地布防,抗击从灵丘西犯的日军,掩护主力向平型关方向集结。任务完成后,孙楚、高桂滋部转移到五台山地区转为南机动兵团;以陈长捷预备第1军、郭宗汾预备第2军占领繁峙一带的主抵抗阵地,在加强的野炮团、重炮营支援下,吸引日军强攻,消耗其战力;以傅作义指挥绥远第35军、杨澄源第34军、刘茂恩第15军等部组成北机动兵团,待机与南机动兵团同时出击,南北钳击板垣师团;另以第33军孟宪吉独立第8旅、王思田代替负伤的刘奉滨指挥第73师,以及应邀前来支援的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共同抄击平型关、团城口,强力截断日军后方,配合主力全歼板垣师团。集合10万之众来围歼板垣师团不到2万人,阎锡山对自己搞出的这个作战计划相当得意,期望历史能够重演。

应该说,阎锡山的这个方案相当有可取之处。真要能够实施,板垣师团可就有点好罪受了。偏偏,这时有人出来坏事了。
杨慧军后来是转业了吗?我听过他的报告。
沈总应该出上一本书好好记录吧。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2-1 00:51
闲聊电视剧《凯旋在子夜》

1986年10月,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录制了一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题材的8集电视剧 ...
非常的感谢您!为祖国牺牲的人不应该忘记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2-1 15:04
同时在写《辽沈战役》、《太行山上》、《血战台儿庄》、《南昌起义》、《南线大追歼》、《打击侵略者》、 ...
太行山上看过了,期待你继续发表好文章。
没看过这部片子,只是听过广播小说,很优秀的小说。
凯旋在子夜还是很有轰动作用的,当时上初中,特别喜欢这个电影,也喜欢各种武器、里面还有和个进入坦克的镜头。人物也都记得很清楚,特别是那个李大亨,是万元户,但是仍然为国参军。
主题歌也很优美,当时的学校演出,很多女学生唱那个歌曲。
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尹默涛进入洞内去拿吉他,引爆了诡雷。觉得太可惜了。一下子也让观众记住了战争的残酷。
《雷场相思树》、《凯旋在子夜》都有广播剧。
先给你一段《太行山上》。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推 ...
这段看完了,非常精彩,确实不过瘾啊,沈大的这些文章应该集结出书
linghu 发表于 2015-2-2 20:28
这段看完了,非常精彩,确实不过瘾啊,沈大的这些文章应该集结出书
别急,年前可以发上来让大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