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雷场相思树》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1:34:33
1986年时,上映了一部描写8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老山战场的故事片《雷场相思树》,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这部影片就荣获了1986——1987年度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等奖项,并推出了一批后来颇为观众所熟悉的演员。很多70后都不会忘记这部电影,笔者当年就曾为片中主人公的牺牲而黯然神伤了一段时间。多年以后,再重温此片,仍觉历久弥新,感慨非常。不得不说,在1980——1990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中,论及战地真实和对军人的心理把握,无出《雷场相思树》其右者。

影片《雷场相思树》是根据优秀中篇小说《雷场上的相思树》改编而成,小说作者江奇涛本人就担任了此片的编剧。导演韦廉是八一厂的著名人物,当年曾因《雷场相思树》而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后来又相继导演了《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太行山上》等著名战争巨片,并两度荣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雷场相思树》的军事顾问,则是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云南前指首长廖锡龙,两山战场上的著名战将。影片的音乐作曲是瞿小松和刘索拉,作词是刘索拉,二人因此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其中刘索拉此人不同凡响,不但是集作曲家、小说家于一身的才女,她的伯父就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的陕北苏区创始人刘志丹,父亲是曾任监察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的刘景范,母亲则是因小说《刘志丹》大案而闻名全国的硬骨头作者李建彤。

影片《雷场相思树》描写了一批地方大学毕业生从军到军校学习,毕业时到前线代职见习,经历了战火考验,目睹了同学和战友的牺牲,不断成熟,而各自履行军人使命的故事。该片是在老山边境战地真实取景拍摄,服装、道具、阵地环境、演员表演都堪称一流,反映了极为难得的“猫耳洞真实”、“堑壕真实”。其人物形象丰满,心理刻画准确,故事情节多线并进,娓娓道来,震撼人心。片中广大官兵在阵地猫耳洞中的艰苦生活,与实战场景无异,更是为同类题材作品中的难得珠玉。当时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拍摄活动还令对面越军产生了误会,专门布置了一个高炮群来加以防范,因而成为了流传多年的笑谈。

众所周知,发生在80年代的那场边境战争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非常特殊的战争,绵延达5年多,先后动员了国内多个军区的部队参加轮战,并在社会上掀起了关于理想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讨论热潮。“老山英雄”,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坐标之一。对于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难以忘怀的。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船头以南的中越边境上,横跨原中越12号界碑和13号界碑之间。老山地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海拔为1000~1400余米。其中主峰海拔为1422.2米,巍峨矗立,与其山脚下的云南船头地区比高相差达1260余米。从广义上说,老山地区又可分为三块,西侧为老山,中间为松毛岭,东侧为八里河东山,正面宽约12公里,对面即是越南河江地区。老山的战略价值在于:是12号至14号界碑间几十公里中越边境上的重要制高点,其势如两扇大门,牢牢控制着云南麻栗坡至越南河江的通道,视界非常开阔。占据老山,向东可封锁麻栗坡通向越南清水、河江的交通要道,向西可监视扣林山方向,向北可观察中国境内纵深25公里地域,向南可通视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纵深27公里地域,是船头地区的西侧门户;占据八里河东山,向西可观察老山、船头地区,向东可控制老邓弄地域,向北可通视三转弯和交趾城地域,是船头地区的东侧门户;松毛岭主峰662.6高地成西北至东南走向,如一道门槛从两山之间横断,成为了过往通道的必经之地。正是因为老山地区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后,越军卷土重来,侵占了老山及其以东的者阴山地区,并精心设防,将其作为继续向中国境内侵扰的重要战术据点。同样因为80年代中国所基于的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才于1984年出兵收复了老山、者阴山地区,并继续实施坚守,从而演变出了长达5年多的两山作战。由于主要战场位于老山地区,因而通常又将其称之为老山前线。

老山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特征,山高坡陡,峰险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竹木高大,茅草没人,藤葛交织,河溪纵横,道路稀少,雾大潮湿,温差显著,毒虫出没。当地人中流传着如此谚语“猴子难上老山顶,山羊难攀老山岩”、“云南十八怪,三条长虫一麻袋,三个蚊子一盘菜,黄蜂蜂窝当锅盖”,可见老山地区的自然环境之险恶。在历史上,双方的作战地域涵盖了老山、松毛岭、八里河东山和越南那拉地区的60多个高地、上百个阵地,可谓犬牙交错。因为特殊的战区环境,这场战争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自我之间的战争,理想主义与个人心灵间的战争。

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战地环境中,影片《雷场相思树》塑造了一批当代青年军官,各自开始了沙场报国之旅,以同一环境下的不同的人生体验诠释了这场战争,诠释了这个时代。影片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腻刻画,摒弃了高大全的程式化描写,将人物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展现了其不同的心路历程,于无声中绽放出了夺目的生命光彩。也因此,《雷场相思树》在当年还获得了一个集体优秀表演奖。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邱原的是青年演员胡亚捷,他不久后就因出演电视剧《便衣警察》中的周志明而广为人知。在《雷场相思树》中,这个角色贯穿了全片,是勾连各种关系的主要人物。邱原是中文学士,爱好写作,有“作家”之称。他的血小板比正常人少,负伤后会流血不止,在战场上比别人多了一重死亡的危险。张副团长从当军医的妻子那里知道情况后,为照顾邱原,让他留在团前指当见习参谋,而不是像其他几名同学那样到前沿阵地去代职指挥。当突击队攻击359高地受到压制,团里增援人员不够时,邱原坚决拒绝团里的照顾,终于被批准带领不同建制人员组成分队,前出增援突击队。在激烈的战斗中,邱原指挥战士们拿下了敌人的阵地,完成了任务,因而立了二等功,成了英雄。同时,他也目睹了同学好友的牺牲,经受了沉重的精神拷问。当师长指名要他下阵地时,他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执意不肯撤离。在被强行带回团里的路上,影片采用倒叙方式,让一幕幕往事浮现在邱原的眼前……。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影片中邱原所经历的攻击359高地这样的战斗有很多,被称为拔点战斗。即为了达到战役目标或改善阵地防御态势,而采取的攻占拔除敌军所据守的一个至若干个攻防战术要点的战斗行动。通常中国军队在攻击发起前要严密实施各种侦察,基本摸清攻击地域的地形、路线和敌军的兵力部署,并派工兵提前秘密开辟通路。在制订战斗方案时,往往军区首长、集团军首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战斗小组长齐聚一堂,集思广益,磋商打法,组织协同,完善战斗方案,这种方法当时被称为是“八级同台”。每次组织战斗时,步兵、炮兵和技术分队的指挥员都要开联席会议,研究具体协同方案,在图上完成协同,并在现地明确任务和分工,反复组织协同演练。当战斗打响后,步兵和炮兵指挥员在同一指挥所实施组织指挥,进行当面协同,以减少指挥中转环节,提高炮火支援的时效性。攻击分队则按照预先协同方案,将协同动作明确到每个战斗小组,落实到每一个战士,强调紧密配合,密切协作,一路受阻多路接应,一波受挫多方支援。攻击发起时,步兵采用疏开队形,小群多路,交替掩护,对敌军阵地实施多路、多方向的连续攻击,边打边剿。炮兵则与步兵密切协同,在炮火准备时逐段护送步兵冲击,并简化火力申请程序,炮兵前观紧随主攻分队前进,通常接到呼唤后只需几分钟就能以炮火支援步兵战斗。

每次组织拔点战斗时,都要精心编组攻击分队,力求精兵奇袭。在战斗编组上,通常选择人数较少且精干的多兵种人员,如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编为突击队、预备队、破障队、火力队、保障队,分别担负阵地突击、添兵增援、破障开路、火力掩护、通信保障、前送后运等任务。突击队是主要战斗力量,一般还分为火力掩护、穿插、喷火、打炸等战斗小组。在攻击敌阵地时,火力掩护组负责抢占制高点,对守敌实施火力压制,掩护其他小组行动;穿插组在火力组掩护下,迅速向守敌侧后猛插,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喷火组和打炸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药包等器材,在火力掩护组和穿插组配合下,先封后剿,以打、炸、烧、搜的手段摧毁阵地上的敌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歼灭守敌。

在老山战场,哪怕是组织一次规模很小的拔点战斗,也需要动用多兵种的大量资源,要精心组织准备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在此前解放军经过的历次战争中所没有的。

影片中在组织后续分队增援359高地时,邱原直接就被团长赋予了指挥权,这是因为他是代职见习的学生官,属于预备军官,战斗期间随时都要接替伤亡的军官而承担指挥责任。在真实的老山前线,表现出色的学生官有很多,他们多是改革开放后我军培养的第一批军校学员。如南京军区第1军突击队排长杨慧军,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毕业,后随所在部队参加老山作战。1985年1月15日,在收复968高地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勇猛跃进,一举攻占该高地。后又指挥连续打退敌人的7次反扑,取得毙敌45人,伤敌43人,而本排无一伤亡的重大战果。在攻击和撤退的过程中,杨慧军数次果断决策,迅速贴近敌阵地,及时发现了敌人的火力点,避免了己方人员伤亡,因而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和信任。战后,杨慧军荣立一等功;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突击队副连长刘阿平,西安陆军学院毕业,后随所在部队参加老山作战。1987年1月5日,刘阿平率本连第一突击队担负“北虎行动”的主攻任务。他带领突击队员们趁雨雾掩护大胆贴近到距敌310阵地仅有4米处,突然发起攻击。阵地上的越军利用屯兵洞、掩蔽部顽强抵抗,与突击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手战。不久,周边几个高地的越军先后组织班、排规模的兵力,连续向310阵地发起反扑。刘阿平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呼唤后方炮火支援,并冒着敌炮火趴在阵地上指挥战斗,同时为炮兵指示目标。因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已无法通过电台指挥战斗,刘阿平不顾危险一跃而起,依托一块高高矗立的巨石俯瞰战场继续实施指挥。几块弹片接连打中了他的胸部,鲜血直流。指挥部得知消息后,命令一定要想办法把刘阿平尽快抢送下来。然而刘阿平坚持不下火线,带伤继续指挥,终于歼灭了阵地上的所有敌人。在组织后撤时,刘阿平一直坚持到突击队员们全部撤下阵地,他才最后一个离开。回到己方阵地后,突击队员们哭喊着将刘阿平送到救护所,并央求医生一定要救活他们的副连长。刘阿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知识青年一样是战场上的勇士。战后,刘阿平荣立一等功,并被成都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尹默涛的是青年演员巫刚,其外形硬朗,说话铿锵有力,很有个人魅力。巫刚后来还出演过同类题材影片《战争让女人走开》中的解放军排长林小林,以及电视剧《贺兰雪》中的西夏君主李元昊和电视剧《铁血警魂》中的公安局长乌恩(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立军)等角色。尹默涛上军校前是学海洋生物的,业余乐队指挥,非常喜爱音乐和乐器。在上阵地前一次欢送伤员的联欢会上,默涛自弹自唱了一曲,一时全场瞩目,年轻的王护士为此还请求默涛在她的衣领上签了名。电影片名中的雷场与相思树的联系,就是出自默涛之口。后来默涛参加了突击队,与邱原等人一同攻占了359高地。打扫战场时,默涛进入了一个越军掩蔽部,发现墙上挂着一把吉他,他伸手去摘,却触动了越军布设的绊发雷,当场牺牲。邱原闻声赶到,目眦尽裂,用冲锋枪对着吉他猛烈扫射。这一天,正好是除夕。下阵地后,邱原回到州府参加教导队集训,在欢度春节的炮竹声中又遇到了王护士。两个人漫步在街道上,当王护士笑着问起默涛时,邱原只能忍住内心的痛楚说他还好……。

默涛牺牲的情节是影片《雷场相思树》中最让人感到难过的地方。千山万水已走过,却在不经意间殒落,令人痛哉!然而,英华凋谢处,何止尹默涛!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涌现出了一名传奇英雄,他就是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20团傣族战士岩龙。当随部队沿红河东岸向纵深发展进攻时,岩龙不慎与本连失散。在寻找连队的过程中,他误入了越军阵地的侧后方。当时从正面进攻的部队正遭到越军压制,岩龙发现后就大胆向敌人阵地接近,利用杂草和树丛为掩护,以56式半自动步枪狙击敌人。在4个多小时中,岩龙孤胆作战,沉着地不断变换射击位置,来回穿插射击,打得越军阵脚大乱,畏惧不已,最后只得丢弃阵地逃跑。岩龙回归连队后,在战友们的追问下说出了事情经过。大家非常惊喜,要岩龙说说到底击毙了多少敌人。此时岩龙出发时身上带的150发子弹已只剩下25发,他又扳着指头数了半天,最后数出了56人。因连队很快要向前转移,无法核实战果,所以最终向连里上报的毙敌数字是22人。后来,当友邻部队占领了这个阵地后,从一个桥洞内发现了60多具未及拖走的越军尸体,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岩龙的战绩。几天后,部队继续向前挺进,岩龙的连队又担任了尖刀连。当时岩龙缴获了一具望远镜,就挂在胸前,和几名战士走在全连的最前面。然而,隐藏在公路边的越军以为他是中国军队指挥员,突然开枪射击。两发子弹打中了岩龙的胸膛,在岩龙背后的班长看见他倒下了,又慢慢地抬起头,向着北方祖国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不动了,牺牲时年仅19岁。战后,岩龙烈士被追记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了“孤胆英雄”荣誉称号。他的遗体运回国后安葬于云南河口县的水头烈士陵园。

战后,岩龙烈士的母亲玉嫩老人曾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后来玉嫩老人居住的房屋也是由当地政府帮助建盖的。玉嫩老人现在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龙镇曼孩村,今年已经77岁了。当地驻军官兵常去看望这位英雄的母亲,陪她聊聊天,给她揉肩捶背、打扫卫生、劈柴挑水。每隔一段时间,连队都要派军医为她检查身体。后来形成了传统,每到新兵下站要去看望英雄母亲,老兵退伍要和英雄母亲告别。玉嫩老人则每年都给退伍老兵一人做一个香包,几十年如一日。2009年12月27日,央视七台还曾播出过“雄关漫道 今日边海防纪行”节目——《岩龙烈士母亲的香包》。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中国军队攻克谅山的报道,并配有一张照片:背景是一座古朴的法式风格大楼,两名解放军战士站在楼前台阶上,手持56式冲锋枪向周围凝视,台阶下方还有一尊架在基座上的古炮。整张照片气势逼人,威风凛凛,成为了这次自卫还击作战的一个标志性记录。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就是谅山市委大楼前,照片中的两名解放军战士,一个叫陈守全,一个叫刘永亮。其中右边这名持枪屹立的军人就是陈守全,时为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侦察班长。战后,陈守全转入广西军区边防某师,继续守卫祖国南疆。1986年3月,已是副营长的陈守全在广西法卡山前线执行任务时不幸触雷牺牲。他的妻子身怀遗腹子来到陈守全的墓前筑屋而居,为其守墓上香20余年。其子长大后继承父志也参军报国,后进入军校深造……。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军人。这,就是跨越世纪的思念。

影片中饰演工程兵学校学员刘国政的是青年演员赵军(后改名为赵君),后来还出演了《血色清晨》、《看车人的七月》、《北洋水师》、《雪花那个飘》等诸多影视作品,擅长演反派人物,为不少观众所熟悉。因为在《雷场相思树》中的出色表演,赵军获得了1987年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刘国政是贫困农家子弟,本来是在农学院学蔬菜专业的,因而外号“菜农”,毕业时为响应学校号召才带头参军学了工兵专业。他是家里好不容易供出来的大学生,当兵也只是想当个和平兵,将来好谋个职业,光耀门楣,却没想到竟然代职见习上了战场,这让他非常彷徨。在奔赴前线的途中,刘国政一度胆怯,借打水之机想错过开车时间,却被战友季刚强行拉上了火车。在坚守前沿阵地的日子里,刘国政感受到了同龄军人的报国热情,也目睹了战士为保护他而壮烈牺牲的情景,逐渐变得勇敢起来。本来师里要让刘国政和另外一名干部下阵地去办工兵培训班,但营里却因电话太忙没能通知到他,结果刘国政跟着突击队参加了攻打359高地的战斗。在越军雷区拦路,而爆破筒、直列炸药已排雷用尽,战友们在越军炮火下不断伤亡的危急时刻,刘国政毅然踏入雷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突击队开辟了道路。参加战斗前,他给在团前指的邱原写了一封信,除了表白自己的心迹外,就是想问问,他想不通,为何营里单单没有通知他下阵地?“哪怕是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再让我去作战,我也决不会有此情绪。如果把作战当作是一种惩罚,我刘国政将拒绝上阵!我曾经缺少过勇气,但我现在缺少的不是勇气。相信我,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会毅然做出选择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名军人!”邱原是回到州府后才读到这封信的,一时间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影片中刘国政和战士小丁下阵地,突然空中有炮弹袭来,小丁一把将刘国政推进旁边的简易猫耳洞里,自己用身体挡在外边。刘国政得救了,小丁却被弹片击中牺牲。这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第1军硬骨头6连奉命组织突击队拔掉越军据守的小尖山,双方进行了殊死争夺。当时越军以猛烈的炮火连续向山上轰击,地幅不足400平方米的阵地上先后落下了上千发炮弹。班长朱勇在进攻时右臂被弹片击伤,举不起来,就用左手拿枪继续战斗,坚持向阵地爬行。越军的炮火不断打在他周围,突击队员雷凤鸣和秦志荣发现后,立即冲过去把朱勇扶进一个防炮洞内。因该洞太小,两人就用身体挡住洞口。不久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朱勇没有再次负伤,雷风鸣身上却打进了3块弹片。

一等功臣、“战斗英雄”顾金海烈士的事绩更加感人。1986年10月14日,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139师突击队奉命执行“兰剑-B计划”,向越军据守的604阵地、968高地发起进攻。战斗中第一突击队队长马权斌被越军炮弹炸伤,旁边已全身六处负伤、头部血流如注的突击队员顾金海不顾自己安危,对来救护他的战友大声喊道:“先救队长!” 情景震撼人心。此后马权斌和顾金海都带伤坚持战斗,直到攻下了敌人的阵地。在此期间,顾金海至少四次拒绝了战友们背他下阵地,而是要求先背其他伤员。当战斗结束突击队后撤时,越军的炮弹再次袭来,顾金海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扑在受重伤的队长马权斌身上。队长获救了,顾金海却因背部多处中弹而壮烈牺牲。多年以后,“兰剑-B计划”的战场实况被制成视频放在网上播放。顾金海烈士的英雄壮举,以非常直观的形式震动了无数国人。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地雷是时时威胁每一个人生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经历了20余年抗法、抗美战争的越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是布雷设障的好手。在进行防御时,越军常在阵地内外及间隙地、接合部、死角地带敷设有不规则的防步兵雷场。其埋设的防步兵地雷种类多,有压发雷、绊发雷、松发雷、双引信雷、跳雷、定向雷等,辅以各种诡计设置,混合搭配,伪装巧妙。同时,通常由多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一般雷群间隔多为4~5米,正面每平方米布有1.5~3枚地雷,密度大时会增加到10枚以上,重要地段有时甚至多达20余枚。有的雷场里还同时设有陷阱、竹签、铁钉等,障碍重重,威胁很大。中国军队在发起拔点进攻前,都要像影片中演得那样首先从越军的雷区中开辟道路。部队通常使用69式火箭爆破器、73/74(改)式火箭爆破器、单兵火箭爆破器和81式扫雷车等制式装备器材排雷。不过,因老山地区树木茂密,高草丛生,火箭爆破器在使用时常常被树草挂住爆炸带,影响了爆破效果。工兵和步兵遂根据地形情况分别使用直列炸药、竹竿挑导爆索和炸药包、爆破筒等辅助排雷,并且发明了用60炮、40火箭筒抛射集束导爆索排雷等方法。时间不紧的情况下,还可以人工排雷。影片中刘国政等人使用的就是用爆破筒、直列炸药引爆地雷的方法,后改为人工排雷。但到了危急时刻,就会有人毅然用身体滚雷,像刘国政那样英勇无畏。

在两山战场上,用人体滚雷的英雄事绩曾多次出现。如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工兵连战士方忠诚,在配合主力攻击松毛岭662.6高地时,毅然滚雷开路。当他的右脚被炸飞、肠子流出后,推开前来救护的战友,拼尽最后的力气继续向满是地雷的山坡下滚去,直至壮烈牺牲。战后,方忠诚烈士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班长马保卫,当工兵用工火箭爆破器引爆662.6高地前的雷区未能奏效,而总攻时间又已临近时,他毫不犹豫地冲到前面用身体滚雷,连续压响两颗地雷后光荣牺牲。战后,马保卫烈士荣立二等功;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92团班长安忠文,在随连队向者阴山1052.4高地攻击时,不慎踏入雷区负伤。当时安忠文的右脚掌被炸断,鲜血直流,脸部被强烈的冲击波夹带的焦土灼伤,双眼被灼瞎。后面的战士要冲上来为他包扎,安忠文怕战友再触雷,坚决不让他们靠近。这时,前方高地上的越军已集中各种火器封锁了阵地前沿。离部队发起冲击的时间越来越近,再调工兵或送排雷器材上来已经来不及了。安忠文没有犹豫,强忍疼痛毅然横着身子向雷区滚去。刚滚出5、6米远,地雷就被引爆了,几块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和右手。安忠文在晕眩中继续向前滚进,一枚枚压发雷、绊发雷接连爆炸,他的身上打入了数十块弹片,全身血肉模糊。安忠文一直滚进了13米,用身体打开了一条血路,终于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他被送下战场后,在医院中抢救了过来。战后,安忠文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季刚的是青年演员张建民,他出演的影视作品不算多,可能很多观众对他不熟悉。不过,张建民曾在1987年上映的惊险故事片《最后的疯狂》中饰演了凶狠狡猾的杀人逃犯宋泽一角,当时给上中学的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该片是新中国侦缉题材影片中比较有开创意义的一部,在当年曾广受好评,并获得了1988 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季刚是大学运动本科毕业,前西北足球队前锋,几名军校学员中的老大哥。季刚精力充沛,擅长拳击,在临战训练期间曾与前来视察的张副团长较量,并将张副团长的鼻子打出了血。不料张副团长为此很欣赏他,点名要季刚担任侦察排长。张副团长手下的侦察排长换得很勤,前任侦察排长上任不到三个月就牺牲了。但季刚进取心强烈,“只要有指挥权,我认了!”在后来带领侦察兵执行敌前侦察任务时,季刚反应敏捷,指挥果断,干得很出色。当邱原在359高地上打红了眼时,也是季刚亲自上去将他接下阵地的。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侦察兵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兵种,能当上侦察兵的,就像影片中的季刚那样,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当时越军的特工部队非常精干善战,神出鬼没,曾创造过奇袭破坏中国军队“辛柏林”雷达的精彩战例。据说这件事当时惊动了军委主席邓小平,召来总参谋长杨得志询问:“越南的特工这么厉害吗?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出去?”由此,拉开了中越间一场绵延近5年之久的侦察作战序幕。在此之前,中国军队还没有专门的侦察作战这一提法,更不要说特种作战了。从1984年7月起,一直到1989年1月,国内各军区部队以野战军为单位,先后组织了15支侦察大队,轮番进入老山战区,集中对越军实施侦察作战,执行了抵近观察、渗透侦察、袭击捕俘、拔点作战等任务。在4年半的作战时间里,共执行各种任务数万人次,以伤亡208人的代价歼敌2400人,摧毁了越军一批军事目标并获取了大量情报。在作战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侦察英雄。如“战斗英雄”第13军39师侦察连排长傅孔良烈士、“捕俘英雄”第43军129师侦察连班长张柱兵、“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 第21集团军62师184团8连指导员张新奎烈士、“侦察英雄”北京卫戍区警卫3师侦察连长冷杰松等。其中,傅孔良烈士作为侦察英雄的代表,成为了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英雄台上12名烈士中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4人之一(另3位烈士是攻占老山的英雄张大权、坚守老山的英雄李海欣、战地模范指导员郭兴科)。

侦察兵创造的光辉战例有很多。如老山作战前期的1984年9月12日,第3侦察大队奉命组织侦察分队在844高地执行侦察捕俘任务。侦察分队在连长孙建国指挥下,乘天降大雨之机突然出击,不到一分钟即摧毁越军一个哨棚,俘虏负伤越军1名,然后带上缴获的文件和武器弹药迅速撤离。越军出动约2个排兵力随后追来,遭到侦察分队先后设置的地雷拦阻,只好停止了追击。侦察分队重新选择方向,开辟通路,安全返回了出发阵地。整个袭击战共击毙越军13名(被俘虏的越军在押返途中死亡),侦察分队无一伤亡。战后,越军在广播里惊呼“遭到中国高级别动队的无声袭击”。昆明军区和情报部门的首长也盛赞了这次袭击战斗,称其为“是我军从抗美援朝以来侦察兵一次最成功的奇袭战。”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丛培民的是青年演员沈晓谦,曾在王刚担任解说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出演了青年学生肖光义。沈晓谦后来进入上译厂当了配音演员,因为音色比较接近已故的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所以较为适合配坏人和喜剧角色。他先后曾配过《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赏金杀手》、《勇闯夺命岛》、《亡命天涯》等影片,后又淡出了配音圈而经商。丛培民是中医学院专科毕业,因此外号“中医”。他担任第二排长随全排坚守无名高地,因医学专业精湛,给伤员包扎得很好,受到了团里的表扬。后来无名高地遭到了越军一个加强连的围攻,打得非常惨烈,表面阵地一度被敌占领。激战中,副连长和排长都牺牲了,连丛培民在内全排只剩下10人,其中重伤4人,轻伤6人。因为越军炮火封锁严密,加上山高坡陡,军工上不去,重伤员抬不下来,而临死亡的威胁。丛培民急了,电话打到团前指,张口就骂。当时还俘获了一名越军中尉,但该敌的臀部股动脉被打断而血流不止。张副团长要求一定要将俘虏包扎好,要活着带下来。因为阵地上的条件实在简陋,尽管做了种种努力给俘虏止血,军工队上来后不抬伤员而先将俘虏抬下阵地,最终却还是没能保住他的性命。丛培民在无名高地战斗中也双腿负伤,他给自己包扎得很好,让军工先往下抬俘虏,自己最后才下阵地。但由于送下来得实在是太晚了,他的左腿因伤重还是被截掉了。战后邱原到师部医院来看他时,丛培民从昏睡中醒来,刚说了一句话就问那个越军俘虏怎么样了,邱原只好安慰他说还活着。当丛培民发现自己的腿没有了时,立时喊来医生,大哭大叫起来:“我腿呢?我问你,我的腿呢?你说呀!我腿呢?你说呀!你们这群狼心狗肺的,你把我腿弄到哪儿去了?伤口是我自己包的,我自己还不知道吗?……。”出了病房后,邱原安慰医生,希望她别在意,能理解伤员。医生正是张副团长的妻子,她伤感地说:“我们不理解他,谁理解他!”

影片中关于俘虏的这段情节是取自于真实战例。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第1军突击队奉命出击那拉地区156高地。趁早晨越军哨兵下哨进屯兵洞吃饭之机,突击队闪电般发起攻击,按战前的协同动作分头行动,首先将156高地西北侧表面阵地的各哨位之敌消灭,然后以极快速度将高地上越军据守的洞口全部封住。经过2个多小时的搜剿打洞战斗,将156高地高地上的越军屯兵洞全部炸毁,歼敌1个多排,自己仅负伤数人。当时在石洞内俘获了一名越军中尉排长,因该敌的臀部股动脉被打断而血流不止,突击队又事先没有抢救俘虏的准备,致其在3小时后流血过多而死亡,没能活着带下阵地。要知道,老山前线的越军作战起来非常顽强,很难活捉,部队规定抓到一个俘虏就是一等功。所以,影片中的张副团长才这么重视这名负伤的越军俘虏,更别说该敌还是一名中尉军官。

影片中因为无名高地和359高地战斗紧张,军工连担负前送后运任务,人手非常紧张,李副参谋长甚至将炊事班和团部的参谋人员都派上了前线当军工。在真实的历史上,与1979年战争中前送后运任务主要由民兵、民工担负不同,老山作战时部队编成了专门的军工连来执行这项任务。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军工战士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常要身背、手抬、肩扛着100多斤重的伤员,前边还需有人用工兵锹在陡坡上挖脚蹬的坑,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七、八个人要10多个小时才能抬下一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战士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在影片最后展现了八里河东山主峰“八十年代上甘岭”的全景,军工战士们背着沉重的物资沿着1045级台阶向山顶蜿蜒攀登,情景震撼人心。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军史上留下了一个响亮的称号——“老山骆驼”。

影片中丛培民排防守的无名高地遭到了越军偷袭,双方发生激战。在真实的老山前线,越军确实非常喜欢实施偷袭作战。其通常以步兵营、连为单位进行兵力配置,偷袭时间多选择在黄昏、午夜或者拂晓,利用浓雾、雨天等不良天候,以部分兵力或较大兵力隐蔽摸进,突然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打得好则一举拿下敌方阵地,如果偷袭不成或者企图暴露,有时会放弃进攻迅速撤退,有时会马上呼唤炮兵火力向敌阵地实施短促猛烈的急袭,尔后迅即转入强攻。将偷袭与强攻相结合,是越军在进攻作战中最为常用的打法。影片中越军偷袭不成则转为多波次轮番对无名高地发起强攻,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体现。此外,越军还常常使用班、组级兵力实施袭扰作战,隐蔽摸进,打了就走。目的是试探敌方虚实,为主力进攻创造条件,并消耗和疲惫敌方的战斗力。

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上老山轮战时,接防八里河东山阵地仅5天,就遭到了越军连、排规模的偷袭41次,平均每天超过8次。而整个集团军在一年轮战期间,共粉碎了越军的614次偷袭,平均一天1.7次,可见战事之频繁紧张。为了应对越军层出不穷的偷袭和袭扰,第27集团军官兵针锋相对,使出了浑身解数,与敌斗智斗勇。如在阵地上使用深埋于地下的水管吹气传声来发送敌情,避免了夜间暴露目标和电话线被炸断的风险;在树枝上挂上加重手榴弹,防敌夜间偷袭,战士们称之为“铁树开花”;把钢盔放在堑壕内的石头或木头上,晚上看上去像是有人蹲守在那里,诱使敌人扑上来,然后用一排手榴弹将其解决,战士们称之为“张冠李戴”;鉴于越军的夜视器材对金属敏感,将铝锅、罐头盒放在工事上诱敌,等越军围上来就一顿痛打,战士们称之为“诱敌上钩”等等,打得非常精彩,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
打到后期,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越军的作战意志大大降低,老山战场的战斗强度也显著变弱。双方在阵地上依托天然石洞和人工掘洞对峙,往往相隔只有几十米到十几米,有时相安无事,有时想起来就打一下。中国军队一线士兵长期住在狭小的猫耳洞里,吃喝主要靠罐头食品,拉撒则使用空罐头盒。罐头盒用完后就往洞外扔,时间久了,猫耳洞外面的沟壑里到处都是空罐头盒。如此一来对于防御则极有好处,越军在夜间摸上来偷袭,几乎都要碰到空罐头盒发出声响,而中国士兵这时就会向洞外猛甩手榴弹,通常能比较轻松地打退越军的偷袭。

影片中饰演张副团长的是青年演员储智博,一年后他又在同类题材的惊险战斗故事片《闪电行动》中出演了狙击手梁国柱,逢山开路,断后阻敌,穿插途中勇挑重担,最后用改装的56式冲锋枪发射枪榴弹一举击毁了逃跑的越军师长座车,大快人心。张副团长性格爽朗,快人快语,带兵严格,指挥若定。在临战训练前的讲话中,要求大学生军官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临战训练项目,目的就是强化他们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当时队列中的“菜农”还咕哝了一句:“应该是战斗能力。”张副团长听到后斩钉截铁地说:“不!是生存能力!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因为我要的是战士,不要炮灰!”当无名高地表面阵地被越军占领时,张副团长经慎重思考后,果断命令坚守部队撤入坑道,炮火覆盖无名高地,预备队出动夺回表面阵地,同时突击队拔掉359高地,以减轻无名高地的压力。在决定预备队是否出动时,这是最考验指挥员的判断能力的,张副团长不断抽烟思索,最后决心一下,雷霆万钧。在展现张副团长带兵才能的同时,他从妻子那里得知了邱原的身体情况,而几次要将邱原留在指挥部。当遭到丛培民在无名高地上的痛骂后,张副团长并不生气,而是问明指挥关系,安慰他说:“好同志,冷静点,现在你就是阵地指挥员,汇报一下情况。”以上情节又表现了张副团长铁汉柔情的一面。实话实说,在这样的指挥员手下战斗,是幸福的。

都说慈不掌兵,但勇谋兼备与爱兵如子却并不矛盾。在两山战场上,最有传奇色彩的将领非廖锡龙莫属。1984年4月,时为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师长的廖锡龙奉命率部收复者阴山。临战前,师组织科长考虑到者阴山守敌兵力火力密集,打起来恐怕部队伤亡不小,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筹集了200口棺木。他不知道准备得够不够,就去向廖锡龙汇报。廖锡龙听后非常不高兴,命令组织科长回去退掉100口棺木,并激动地说:“这次作战,如果用200口或150口棺材来埋葬我们的战士,我看,我这个师长应该撤职!”

对于这样一场艰苦的大战,廖锡龙胸有成竹地声称:“100口棺材足够了!”

战斗前夜,各攻击分队向预定接敌位置发起穿插。因战区山高坡陡,丛林密布,羊肠小路崎岖难行,加上雨雾弥漫,地上湿滑,穿插速度较为缓慢。到快发起炮火准备时,有的分队已经到位,有的分队还没有消息。廖锡龙闻报后思索了一会,判断未到位的分队一定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如按时发起炮火准备,攻击分队还没到位,必然影响战斗进程。他断然作出决定,请求前指将炮火准备时间推迟20分钟,理由是:有几个连队还没到位;雨太大,对炮兵射击有妨碍,炮筒容易进水引起爆炸等。前指很快回电:同意。

快到炮火准备时间了,前沿纷纷报告,各方向攻击分队已基本到位,还有几个附属单位正随后快速跟进。然而廖锡龙仍没有下达炮火准备命令,而是命令向前指发电,请求将炮火准备时间再推迟20分钟。在师指挥所的参谋人员和各级指挥员都吃了一惊,不明白师长的意图,有些迟疑。廖锡龙果断地重复命令:“快报!”前指的回电还是很迅速:同意。显然,军区首长和军首长都非常信任廖锡龙的判断,用人不疑。

廖锡龙连续两次将总攻时间推迟20分钟,对于一线攻击部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第一次推迟的20分钟里,各攻击分队紧跑慢跑,总算基本到达了指定位置。然而经一夜雨淋急行,指战员们浑身都被浇得湿透,冻得在雨地里发抖,非常疲惫。还有的人赶到后已累得口吐白沫,甚至累得吐了血,一头就栽倒在泥水里……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暇进行战斗准备,勉强发起攻击,就有成强弩之末的危险,至少容易出现组织上的混乱。关键时刻,师指挥所命令将总攻时间再推迟20分钟,指战员们都高兴极了。在这短短的20分钟里,他们能喘口气,得到一定的体力恢复,并且可以调整好组织,检查好武器装备,清理掉鞋子里的泥水,辨认清攻击方向,能够士气旺盛地投入战斗了。廖锡龙是优秀的步兵出身,他深切地了解一线步兵最需要什么。

攻击时间到了。廖锡龙一声令下,几百门火炮同时发起怒吼,战士们迅速向预定目标发起冲击。经过5小时35分钟战斗,胜利收复者阴山。而战前准备的100口棺木,还真的就没有用完。

影片《雷场相思树》真实再现了老山战场的艰苦环境。如著名的猫耳洞,大量用波纹钢搭建,狭小、潮湿、闷热、不通风,人在里面都直不起身子,还常常有半下积水。官兵们在这样的阵地上只能穿短裤打赤膊,留着长须,蓬头垢面,很多人甚至赤身裸体,半泡在水里。因为阵地上极为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指战员们在阵地上天天挨敌人的炮火,随时有负伤牺牲的危险。因为生活过于单调,时间长了,脑子里都难以接受比较深刻的东西了;在阵地上的闲暇之际,官兵们的娱乐只有看小人书、甩扑克,或在石壁上刻刻画画,写些什么“北京饭店”之类的标志聊以自慰。最大的奢侈,就是合伙下顿面条改善,或是后方能通过电话给放上一段音乐;在老山战地,官兵们执行任务回来后喜欢跳上一段迪斯科,并用炮弹壳、水桶、汽水瓶做成打击乐器,再配上难得的吉他,尽情扭动,释放着饱受压抑的紧张情绪。这也有一个留名军史的称呼——“坑道迪斯科”。

影片中,官兵们身着的是85式军服。85式军服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3年多时间,但看过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的人都能感到,穿着85式军服的受阅官兵是何等的一流气质!这是继1965年取消军衔制之后,解放军官兵们再一次戴上了威风的大檐帽,佩上了军种肩章,使得军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而且,85式军服还第一次区分了常服和作训服。如影片中在作战、训练和劳动时,官兵们都戴着65式解放帽,只是将全红五星帽徽改成了“八一”五星小帽徽,并着常服和制式衬衣。张副团长特殊点,喜欢穿早期主要配发给侦察兵的双面迷彩服。当时还只是初步区分了常服和作训服,干部和志愿兵的作训服就是65式干部服,士兵则制服、作训服通用,都戴解放帽。要到换装87式军服时,才有了专门的作训服。

在影片的结尾,邱原得知张副团长是夫妻同上战场后,决定不去教导队集训,而是第二天一早就赶回部队,继续参加战斗。这是一段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邱原成熟了,他作为共和国第四代军人的历史使命感爆发了。观众们将欣慰地感到,祖国的钢铁长城已后继有人。正是在这种历史使命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励下,人民解放军才能代代薪火相传,前仆后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陈毅评价罗宵将军的两句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雷场相思树》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鲜明刻画了1980年代的那场战争,展现了那一代青年军人的追求和特点,留给人们以历史深处的幽幽思考。

最后,以影片中的一段情节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不过,这并没有表现什么慷慨激昂,而是深深打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痛处。在359高地的越军掩蔽部中,邱原问默涛:“如果一边是爱,一边是死,你选择哪个?” 默涛则一边对着缴获的镜子整理仪容,一边悠悠地答道:“我们都还生未尽兴,爱未尽情呢。”一分多钟后,默涛就触雷牺牲了。
1986年时,上映了一部描写80年代对越自卫还击老山战场的故事片《雷场相思树》,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这部影片就荣获了1986——1987年度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等奖项,并推出了一批后来颇为观众所熟悉的演员。很多70后都不会忘记这部电影,笔者当年就曾为片中主人公的牺牲而黯然神伤了一段时间。多年以后,再重温此片,仍觉历久弥新,感慨非常。不得不说,在1980——1990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中,论及战地真实和对军人的心理把握,无出《雷场相思树》其右者。

影片《雷场相思树》是根据优秀中篇小说《雷场上的相思树》改编而成,小说作者江奇涛本人就担任了此片的编剧。导演韦廉是八一厂的著名人物,当年曾因《雷场相思树》而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后来又相继导演了《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太行山上》等著名战争巨片,并两度荣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雷场相思树》的军事顾问,则是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云南前指首长廖锡龙,两山战场上的著名战将。影片的音乐作曲是瞿小松和刘索拉,作词是刘索拉,二人因此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其中刘索拉此人不同凡响,不但是集作曲家、小说家于一身的才女,她的伯父就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的陕北苏区创始人刘志丹,父亲是曾任监察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的刘景范,母亲则是因小说《刘志丹》大案而闻名全国的硬骨头作者李建彤。

影片《雷场相思树》描写了一批地方大学毕业生从军到军校学习,毕业时到前线代职见习,经历了战火考验,目睹了同学和战友的牺牲,不断成熟,而各自履行军人使命的故事。该片是在老山边境战地真实取景拍摄,服装、道具、阵地环境、演员表演都堪称一流,反映了极为难得的“猫耳洞真实”、“堑壕真实”。其人物形象丰满,心理刻画准确,故事情节多线并进,娓娓道来,震撼人心。片中广大官兵在阵地猫耳洞中的艰苦生活,与实战场景无异,更是为同类题材作品中的难得珠玉。当时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拍摄活动还令对面越军产生了误会,专门布置了一个高炮群来加以防范,因而成为了流传多年的笑谈。

众所周知,发生在80年代的那场边境战争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非常特殊的战争,绵延达5年多,先后动员了国内多个军区的部队参加轮战,并在社会上掀起了关于理想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讨论热潮。“老山英雄”,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坐标之一。对于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难以忘怀的。

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船头以南的中越边境上,横跨原中越12号界碑和13号界碑之间。老山地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海拔为1000~1400余米。其中主峰海拔为1422.2米,巍峨矗立,与其山脚下的云南船头地区比高相差达1260余米。从广义上说,老山地区又可分为三块,西侧为老山,中间为松毛岭,东侧为八里河东山,正面宽约12公里,对面即是越南河江地区。老山的战略价值在于:是12号至14号界碑间几十公里中越边境上的重要制高点,其势如两扇大门,牢牢控制着云南麻栗坡至越南河江的通道,视界非常开阔。占据老山,向东可封锁麻栗坡通向越南清水、河江的交通要道,向西可监视扣林山方向,向北可观察中国境内纵深25公里地域,向南可通视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纵深27公里地域,是船头地区的西侧门户;占据八里河东山,向西可观察老山、船头地区,向东可控制老邓弄地域,向北可通视三转弯和交趾城地域,是船头地区的东侧门户;松毛岭主峰662.6高地成西北至东南走向,如一道门槛从两山之间横断,成为了过往通道的必经之地。正是因为老山地区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后,越军卷土重来,侵占了老山及其以东的者阴山地区,并精心设防,将其作为继续向中国境内侵扰的重要战术据点。同样因为80年代中国所基于的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才于1984年出兵收复了老山、者阴山地区,并继续实施坚守,从而演变出了长达5年多的两山作战。由于主要战场位于老山地区,因而通常又将其称之为老山前线。

老山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特征,山高坡陡,峰险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竹木高大,茅草没人,藤葛交织,河溪纵横,道路稀少,雾大潮湿,温差显著,毒虫出没。当地人中流传着如此谚语“猴子难上老山顶,山羊难攀老山岩”、“云南十八怪,三条长虫一麻袋,三个蚊子一盘菜,黄蜂蜂窝当锅盖”,可见老山地区的自然环境之险恶。在历史上,双方的作战地域涵盖了老山、松毛岭、八里河东山和越南那拉地区的60多个高地、上百个阵地,可谓犬牙交错。因为特殊的战区环境,这场战争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自我之间的战争,理想主义与个人心灵间的战争。

就是在这样严酷的战地环境中,影片《雷场相思树》塑造了一批当代青年军官,各自开始了沙场报国之旅,以同一环境下的不同的人生体验诠释了这场战争,诠释了这个时代。影片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腻刻画,摒弃了高大全的程式化描写,将人物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展现了其不同的心路历程,于无声中绽放出了夺目的生命光彩。也因此,《雷场相思树》在当年还获得了一个集体优秀表演奖。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邱原的是青年演员胡亚捷,他不久后就因出演电视剧《便衣警察》中的周志明而广为人知。在《雷场相思树》中,这个角色贯穿了全片,是勾连各种关系的主要人物。邱原是中文学士,爱好写作,有“作家”之称。他的血小板比正常人少,负伤后会流血不止,在战场上比别人多了一重死亡的危险。张副团长从当军医的妻子那里知道情况后,为照顾邱原,让他留在团前指当见习参谋,而不是像其他几名同学那样到前沿阵地去代职指挥。当突击队攻击359高地受到压制,团里增援人员不够时,邱原坚决拒绝团里的照顾,终于被批准带领不同建制人员组成分队,前出增援突击队。在激烈的战斗中,邱原指挥战士们拿下了敌人的阵地,完成了任务,因而立了二等功,成了英雄。同时,他也目睹了同学好友的牺牲,经受了沉重的精神拷问。当师长指名要他下阵地时,他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执意不肯撤离。在被强行带回团里的路上,影片采用倒叙方式,让一幕幕往事浮现在邱原的眼前……。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影片中邱原所经历的攻击359高地这样的战斗有很多,被称为拔点战斗。即为了达到战役目标或改善阵地防御态势,而采取的攻占拔除敌军所据守的一个至若干个攻防战术要点的战斗行动。通常中国军队在攻击发起前要严密实施各种侦察,基本摸清攻击地域的地形、路线和敌军的兵力部署,并派工兵提前秘密开辟通路。在制订战斗方案时,往往军区首长、集团军首长、师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战斗小组长齐聚一堂,集思广益,磋商打法,组织协同,完善战斗方案,这种方法当时被称为是“八级同台”。每次组织战斗时,步兵、炮兵和技术分队的指挥员都要开联席会议,研究具体协同方案,在图上完成协同,并在现地明确任务和分工,反复组织协同演练。当战斗打响后,步兵和炮兵指挥员在同一指挥所实施组织指挥,进行当面协同,以减少指挥中转环节,提高炮火支援的时效性。攻击分队则按照预先协同方案,将协同动作明确到每个战斗小组,落实到每一个战士,强调紧密配合,密切协作,一路受阻多路接应,一波受挫多方支援。攻击发起时,步兵采用疏开队形,小群多路,交替掩护,对敌军阵地实施多路、多方向的连续攻击,边打边剿。炮兵则与步兵密切协同,在炮火准备时逐段护送步兵冲击,并简化火力申请程序,炮兵前观紧随主攻分队前进,通常接到呼唤后只需几分钟就能以炮火支援步兵战斗。

每次组织拔点战斗时,都要精心编组攻击分队,力求精兵奇袭。在战斗编组上,通常选择人数较少且精干的多兵种人员,如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编为突击队、预备队、破障队、火力队、保障队,分别担负阵地突击、添兵增援、破障开路、火力掩护、通信保障、前送后运等任务。突击队是主要战斗力量,一般还分为火力掩护、穿插、喷火、打炸等战斗小组。在攻击敌阵地时,火力掩护组负责抢占制高点,对守敌实施火力压制,掩护其他小组行动;穿插组在火力组掩护下,迅速向守敌侧后猛插,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喷火组和打炸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药包等器材,在火力掩护组和穿插组配合下,先封后剿,以打、炸、烧、搜的手段摧毁阵地上的敌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歼灭守敌。

在老山战场,哪怕是组织一次规模很小的拔点战斗,也需要动用多兵种的大量资源,要精心组织准备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在此前解放军经过的历次战争中所没有的。

影片中在组织后续分队增援359高地时,邱原直接就被团长赋予了指挥权,这是因为他是代职见习的学生官,属于预备军官,战斗期间随时都要接替伤亡的军官而承担指挥责任。在真实的老山前线,表现出色的学生官有很多,他们多是改革开放后我军培养的第一批军校学员。如南京军区第1军突击队排长杨慧军,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毕业,后随所在部队参加老山作战。1985年1月15日,在收复968高地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勇猛跃进,一举攻占该高地。后又指挥连续打退敌人的7次反扑,取得毙敌45人,伤敌43人,而本排无一伤亡的重大战果。在攻击和撤退的过程中,杨慧军数次果断决策,迅速贴近敌阵地,及时发现了敌人的火力点,避免了己方人员伤亡,因而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和信任。战后,杨慧军荣立一等功;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突击队副连长刘阿平,西安陆军学院毕业,后随所在部队参加老山作战。1987年1月5日,刘阿平率本连第一突击队担负“北虎行动”的主攻任务。他带领突击队员们趁雨雾掩护大胆贴近到距敌310阵地仅有4米处,突然发起攻击。阵地上的越军利用屯兵洞、掩蔽部顽强抵抗,与突击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手战。不久,周边几个高地的越军先后组织班、排规模的兵力,连续向310阵地发起反扑。刘阿平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呼唤后方炮火支援,并冒着敌炮火趴在阵地上指挥战斗,同时为炮兵指示目标。因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已无法通过电台指挥战斗,刘阿平不顾危险一跃而起,依托一块高高矗立的巨石俯瞰战场继续实施指挥。几块弹片接连打中了他的胸部,鲜血直流。指挥部得知消息后,命令一定要想办法把刘阿平尽快抢送下来。然而刘阿平坚持不下火线,带伤继续指挥,终于歼灭了阵地上的所有敌人。在组织后撤时,刘阿平一直坚持到突击队员们全部撤下阵地,他才最后一个离开。回到己方阵地后,突击队员们哭喊着将刘阿平送到救护所,并央求医生一定要救活他们的副连长。刘阿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知识青年一样是战场上的勇士。战后,刘阿平荣立一等功,并被成都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尹默涛的是青年演员巫刚,其外形硬朗,说话铿锵有力,很有个人魅力。巫刚后来还出演过同类题材影片《战争让女人走开》中的解放军排长林小林,以及电视剧《贺兰雪》中的西夏君主李元昊和电视剧《铁血警魂》中的公安局长乌恩(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立军)等角色。尹默涛上军校前是学海洋生物的,业余乐队指挥,非常喜爱音乐和乐器。在上阵地前一次欢送伤员的联欢会上,默涛自弹自唱了一曲,一时全场瞩目,年轻的王护士为此还请求默涛在她的衣领上签了名。电影片名中的雷场与相思树的联系,就是出自默涛之口。后来默涛参加了突击队,与邱原等人一同攻占了359高地。打扫战场时,默涛进入了一个越军掩蔽部,发现墙上挂着一把吉他,他伸手去摘,却触动了越军布设的绊发雷,当场牺牲。邱原闻声赶到,目眦尽裂,用冲锋枪对着吉他猛烈扫射。这一天,正好是除夕。下阵地后,邱原回到州府参加教导队集训,在欢度春节的炮竹声中又遇到了王护士。两个人漫步在街道上,当王护士笑着问起默涛时,邱原只能忍住内心的痛楚说他还好……。

默涛牺牲的情节是影片《雷场相思树》中最让人感到难过的地方。千山万水已走过,却在不经意间殒落,令人痛哉!然而,英华凋谢处,何止尹默涛!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涌现出了一名传奇英雄,他就是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20团傣族战士岩龙。当随部队沿红河东岸向纵深发展进攻时,岩龙不慎与本连失散。在寻找连队的过程中,他误入了越军阵地的侧后方。当时从正面进攻的部队正遭到越军压制,岩龙发现后就大胆向敌人阵地接近,利用杂草和树丛为掩护,以56式半自动步枪狙击敌人。在4个多小时中,岩龙孤胆作战,沉着地不断变换射击位置,来回穿插射击,打得越军阵脚大乱,畏惧不已,最后只得丢弃阵地逃跑。岩龙回归连队后,在战友们的追问下说出了事情经过。大家非常惊喜,要岩龙说说到底击毙了多少敌人。此时岩龙出发时身上带的150发子弹已只剩下25发,他又扳着指头数了半天,最后数出了56人。因连队很快要向前转移,无法核实战果,所以最终向连里上报的毙敌数字是22人。后来,当友邻部队占领了这个阵地后,从一个桥洞内发现了60多具未及拖走的越军尸体,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岩龙的战绩。几天后,部队继续向前挺进,岩龙的连队又担任了尖刀连。当时岩龙缴获了一具望远镜,就挂在胸前,和几名战士走在全连的最前面。然而,隐藏在公路边的越军以为他是中国军队指挥员,突然开枪射击。两发子弹打中了岩龙的胸膛,在岩龙背后的班长看见他倒下了,又慢慢地抬起头,向着北方祖国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不动了,牺牲时年仅19岁。战后,岩龙烈士被追记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了“孤胆英雄”荣誉称号。他的遗体运回国后安葬于云南河口县的水头烈士陵园。

战后,岩龙烈士的母亲玉嫩老人曾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后来玉嫩老人居住的房屋也是由当地政府帮助建盖的。玉嫩老人现在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龙镇曼孩村,今年已经77岁了。当地驻军官兵常去看望这位英雄的母亲,陪她聊聊天,给她揉肩捶背、打扫卫生、劈柴挑水。每隔一段时间,连队都要派军医为她检查身体。后来形成了传统,每到新兵下站要去看望英雄母亲,老兵退伍要和英雄母亲告别。玉嫩老人则每年都给退伍老兵一人做一个香包,几十年如一日。2009年12月27日,央视七台还曾播出过“雄关漫道 今日边海防纪行”节目——《岩龙烈士母亲的香包》。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中国军队攻克谅山的报道,并配有一张照片:背景是一座古朴的法式风格大楼,两名解放军战士站在楼前台阶上,手持56式冲锋枪向周围凝视,台阶下方还有一尊架在基座上的古炮。整张照片气势逼人,威风凛凛,成为了这次自卫还击作战的一个标志性记录。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就是谅山市委大楼前,照片中的两名解放军战士,一个叫陈守全,一个叫刘永亮。其中右边这名持枪屹立的军人就是陈守全,时为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侦察班长。战后,陈守全转入广西军区边防某师,继续守卫祖国南疆。1986年3月,已是副营长的陈守全在广西法卡山前线执行任务时不幸触雷牺牲。他的妻子身怀遗腹子来到陈守全的墓前筑屋而居,为其守墓上香20余年。其子长大后继承父志也参军报国,后进入军校深造……。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军人。这,就是跨越世纪的思念。

影片中饰演工程兵学校学员刘国政的是青年演员赵军(后改名为赵君),后来还出演了《血色清晨》、《看车人的七月》、《北洋水师》、《雪花那个飘》等诸多影视作品,擅长演反派人物,为不少观众所熟悉。因为在《雷场相思树》中的出色表演,赵军获得了1987年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刘国政是贫困农家子弟,本来是在农学院学蔬菜专业的,因而外号“菜农”,毕业时为响应学校号召才带头参军学了工兵专业。他是家里好不容易供出来的大学生,当兵也只是想当个和平兵,将来好谋个职业,光耀门楣,却没想到竟然代职见习上了战场,这让他非常彷徨。在奔赴前线的途中,刘国政一度胆怯,借打水之机想错过开车时间,却被战友季刚强行拉上了火车。在坚守前沿阵地的日子里,刘国政感受到了同龄军人的报国热情,也目睹了战士为保护他而壮烈牺牲的情景,逐渐变得勇敢起来。本来师里要让刘国政和另外一名干部下阵地去办工兵培训班,但营里却因电话太忙没能通知到他,结果刘国政跟着突击队参加了攻打359高地的战斗。在越军雷区拦路,而爆破筒、直列炸药已排雷用尽,战友们在越军炮火下不断伤亡的危急时刻,刘国政毅然踏入雷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突击队开辟了道路。参加战斗前,他给在团前指的邱原写了一封信,除了表白自己的心迹外,就是想问问,他想不通,为何营里单单没有通知他下阵地?“哪怕是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再让我去作战,我也决不会有此情绪。如果把作战当作是一种惩罚,我刘国政将拒绝上阵!我曾经缺少过勇气,但我现在缺少的不是勇气。相信我,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会毅然做出选择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名军人!”邱原是回到州府后才读到这封信的,一时间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影片中刘国政和战士小丁下阵地,突然空中有炮弹袭来,小丁一把将刘国政推进旁边的简易猫耳洞里,自己用身体挡在外边。刘国政得救了,小丁却被弹片击中牺牲。这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第1军硬骨头6连奉命组织突击队拔掉越军据守的小尖山,双方进行了殊死争夺。当时越军以猛烈的炮火连续向山上轰击,地幅不足400平方米的阵地上先后落下了上千发炮弹。班长朱勇在进攻时右臂被弹片击伤,举不起来,就用左手拿枪继续战斗,坚持向阵地爬行。越军的炮火不断打在他周围,突击队员雷凤鸣和秦志荣发现后,立即冲过去把朱勇扶进一个防炮洞内。因该洞太小,两人就用身体挡住洞口。不久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朱勇没有再次负伤,雷风鸣身上却打进了3块弹片。

一等功臣、“战斗英雄”顾金海烈士的事绩更加感人。1986年10月14日,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139师突击队奉命执行“兰剑-B计划”,向越军据守的604阵地、968高地发起进攻。战斗中第一突击队队长马权斌被越军炮弹炸伤,旁边已全身六处负伤、头部血流如注的突击队员顾金海不顾自己安危,对来救护他的战友大声喊道:“先救队长!” 情景震撼人心。此后马权斌和顾金海都带伤坚持战斗,直到攻下了敌人的阵地。在此期间,顾金海至少四次拒绝了战友们背他下阵地,而是要求先背其他伤员。当战斗结束突击队后撤时,越军的炮弹再次袭来,顾金海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扑在受重伤的队长马权斌身上。队长获救了,顾金海却因背部多处中弹而壮烈牺牲。多年以后,“兰剑-B计划”的战场实况被制成视频放在网上播放。顾金海烈士的英雄壮举,以非常直观的形式震动了无数国人。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地雷是时时威胁每一个人生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经历了20余年抗法、抗美战争的越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是布雷设障的好手。在进行防御时,越军常在阵地内外及间隙地、接合部、死角地带敷设有不规则的防步兵雷场。其埋设的防步兵地雷种类多,有压发雷、绊发雷、松发雷、双引信雷、跳雷、定向雷等,辅以各种诡计设置,混合搭配,伪装巧妙。同时,通常由多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一般雷群间隔多为4~5米,正面每平方米布有1.5~3枚地雷,密度大时会增加到10枚以上,重要地段有时甚至多达20余枚。有的雷场里还同时设有陷阱、竹签、铁钉等,障碍重重,威胁很大。中国军队在发起拔点进攻前,都要像影片中演得那样首先从越军的雷区中开辟道路。部队通常使用69式火箭爆破器、73/74(改)式火箭爆破器、单兵火箭爆破器和81式扫雷车等制式装备器材排雷。不过,因老山地区树木茂密,高草丛生,火箭爆破器在使用时常常被树草挂住爆炸带,影响了爆破效果。工兵和步兵遂根据地形情况分别使用直列炸药、竹竿挑导爆索和炸药包、爆破筒等辅助排雷,并且发明了用60炮、40火箭筒抛射集束导爆索排雷等方法。时间不紧的情况下,还可以人工排雷。影片中刘国政等人使用的就是用爆破筒、直列炸药引爆地雷的方法,后改为人工排雷。但到了危急时刻,就会有人毅然用身体滚雷,像刘国政那样英勇无畏。

在两山战场上,用人体滚雷的英雄事绩曾多次出现。如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工兵连战士方忠诚,在配合主力攻击松毛岭662.6高地时,毅然滚雷开路。当他的右脚被炸飞、肠子流出后,推开前来救护的战友,拼尽最后的力气继续向满是地雷的山坡下滚去,直至壮烈牺牲。战后,方忠诚烈士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班长马保卫,当工兵用工火箭爆破器引爆662.6高地前的雷区未能奏效,而总攻时间又已临近时,他毫不犹豫地冲到前面用身体滚雷,连续压响两颗地雷后光荣牺牲。战后,马保卫烈士荣立二等功;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92团班长安忠文,在随连队向者阴山1052.4高地攻击时,不慎踏入雷区负伤。当时安忠文的右脚掌被炸断,鲜血直流,脸部被强烈的冲击波夹带的焦土灼伤,双眼被灼瞎。后面的战士要冲上来为他包扎,安忠文怕战友再触雷,坚决不让他们靠近。这时,前方高地上的越军已集中各种火器封锁了阵地前沿。离部队发起冲击的时间越来越近,再调工兵或送排雷器材上来已经来不及了。安忠文没有犹豫,强忍疼痛毅然横着身子向雷区滚去。刚滚出5、6米远,地雷就被引爆了,几块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和右手。安忠文在晕眩中继续向前滚进,一枚枚压发雷、绊发雷接连爆炸,他的身上打入了数十块弹片,全身血肉模糊。安忠文一直滚进了13米,用身体打开了一条血路,终于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他被送下战场后,在医院中抢救了过来。战后,安忠文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季刚的是青年演员张建民,他出演的影视作品不算多,可能很多观众对他不熟悉。不过,张建民曾在1987年上映的惊险故事片《最后的疯狂》中饰演了凶狠狡猾的杀人逃犯宋泽一角,当时给上中学的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该片是新中国侦缉题材影片中比较有开创意义的一部,在当年曾广受好评,并获得了1988 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季刚是大学运动本科毕业,前西北足球队前锋,几名军校学员中的老大哥。季刚精力充沛,擅长拳击,在临战训练期间曾与前来视察的张副团长较量,并将张副团长的鼻子打出了血。不料张副团长为此很欣赏他,点名要季刚担任侦察排长。张副团长手下的侦察排长换得很勤,前任侦察排长上任不到三个月就牺牲了。但季刚进取心强烈,“只要有指挥权,我认了!”在后来带领侦察兵执行敌前侦察任务时,季刚反应敏捷,指挥果断,干得很出色。当邱原在359高地上打红了眼时,也是季刚亲自上去将他接下阵地的。

在真实的老山前线,侦察兵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兵种,能当上侦察兵的,就像影片中的季刚那样,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当时越军的特工部队非常精干善战,神出鬼没,曾创造过奇袭破坏中国军队“辛柏林”雷达的精彩战例。据说这件事当时惊动了军委主席邓小平,召来总参谋长杨得志询问:“越南的特工这么厉害吗?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出去?”由此,拉开了中越间一场绵延近5年之久的侦察作战序幕。在此之前,中国军队还没有专门的侦察作战这一提法,更不要说特种作战了。从1984年7月起,一直到1989年1月,国内各军区部队以野战军为单位,先后组织了15支侦察大队,轮番进入老山战区,集中对越军实施侦察作战,执行了抵近观察、渗透侦察、袭击捕俘、拔点作战等任务。在4年半的作战时间里,共执行各种任务数万人次,以伤亡208人的代价歼敌2400人,摧毁了越军一批军事目标并获取了大量情报。在作战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侦察英雄。如“战斗英雄”第13军39师侦察连排长傅孔良烈士、“捕俘英雄”第43军129师侦察连班长张柱兵、“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 第21集团军62师184团8连指导员张新奎烈士、“侦察英雄”北京卫戍区警卫3师侦察连长冷杰松等。其中,傅孔良烈士作为侦察英雄的代表,成为了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英雄台上12名烈士中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4人之一(另3位烈士是攻占老山的英雄张大权、坚守老山的英雄李海欣、战地模范指导员郭兴科)。

侦察兵创造的光辉战例有很多。如老山作战前期的1984年9月12日,第3侦察大队奉命组织侦察分队在844高地执行侦察捕俘任务。侦察分队在连长孙建国指挥下,乘天降大雨之机突然出击,不到一分钟即摧毁越军一个哨棚,俘虏负伤越军1名,然后带上缴获的文件和武器弹药迅速撤离。越军出动约2个排兵力随后追来,遭到侦察分队先后设置的地雷拦阻,只好停止了追击。侦察分队重新选择方向,开辟通路,安全返回了出发阵地。整个袭击战共击毙越军13名(被俘虏的越军在押返途中死亡),侦察分队无一伤亡。战后,越军在广播里惊呼“遭到中国高级别动队的无声袭击”。昆明军区和情报部门的首长也盛赞了这次袭击战斗,称其为“是我军从抗美援朝以来侦察兵一次最成功的奇袭战。”

影片中饰演长江陆军学校学员丛培民的是青年演员沈晓谦,曾在王刚担任解说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出演了青年学生肖光义。沈晓谦后来进入上译厂当了配音演员,因为音色比较接近已故的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所以较为适合配坏人和喜剧角色。他先后曾配过《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赏金杀手》、《勇闯夺命岛》、《亡命天涯》等影片,后又淡出了配音圈而经商。丛培民是中医学院专科毕业,因此外号“中医”。他担任第二排长随全排坚守无名高地,因医学专业精湛,给伤员包扎得很好,受到了团里的表扬。后来无名高地遭到了越军一个加强连的围攻,打得非常惨烈,表面阵地一度被敌占领。激战中,副连长和排长都牺牲了,连丛培民在内全排只剩下10人,其中重伤4人,轻伤6人。因为越军炮火封锁严密,加上山高坡陡,军工上不去,重伤员抬不下来,而临死亡的威胁。丛培民急了,电话打到团前指,张口就骂。当时还俘获了一名越军中尉,但该敌的臀部股动脉被打断而血流不止。张副团长要求一定要将俘虏包扎好,要活着带下来。因为阵地上的条件实在简陋,尽管做了种种努力给俘虏止血,军工队上来后不抬伤员而先将俘虏抬下阵地,最终却还是没能保住他的性命。丛培民在无名高地战斗中也双腿负伤,他给自己包扎得很好,让军工先往下抬俘虏,自己最后才下阵地。但由于送下来得实在是太晚了,他的左腿因伤重还是被截掉了。战后邱原到师部医院来看他时,丛培民从昏睡中醒来,刚说了一句话就问那个越军俘虏怎么样了,邱原只好安慰他说还活着。当丛培民发现自己的腿没有了时,立时喊来医生,大哭大叫起来:“我腿呢?我问你,我的腿呢?你说呀!我腿呢?你说呀!你们这群狼心狗肺的,你把我腿弄到哪儿去了?伤口是我自己包的,我自己还不知道吗?……。”出了病房后,邱原安慰医生,希望她别在意,能理解伤员。医生正是张副团长的妻子,她伤感地说:“我们不理解他,谁理解他!”

影片中关于俘虏的这段情节是取自于真实战例。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第1军突击队奉命出击那拉地区156高地。趁早晨越军哨兵下哨进屯兵洞吃饭之机,突击队闪电般发起攻击,按战前的协同动作分头行动,首先将156高地西北侧表面阵地的各哨位之敌消灭,然后以极快速度将高地上越军据守的洞口全部封住。经过2个多小时的搜剿打洞战斗,将156高地高地上的越军屯兵洞全部炸毁,歼敌1个多排,自己仅负伤数人。当时在石洞内俘获了一名越军中尉排长,因该敌的臀部股动脉被打断而血流不止,突击队又事先没有抢救俘虏的准备,致其在3小时后流血过多而死亡,没能活着带下阵地。要知道,老山前线的越军作战起来非常顽强,很难活捉,部队规定抓到一个俘虏就是一等功。所以,影片中的张副团长才这么重视这名负伤的越军俘虏,更别说该敌还是一名中尉军官。

影片中因为无名高地和359高地战斗紧张,军工连担负前送后运任务,人手非常紧张,李副参谋长甚至将炊事班和团部的参谋人员都派上了前线当军工。在真实的历史上,与1979年战争中前送后运任务主要由民兵、民工担负不同,老山作战时部队编成了专门的军工连来执行这项任务。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军工战士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常要身背、手抬、肩扛着100多斤重的伤员,前边还需有人用工兵锹在陡坡上挖脚蹬的坑,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七、八个人要10多个小时才能抬下一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战士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在影片最后展现了八里河东山主峰“八十年代上甘岭”的全景,军工战士们背着沉重的物资沿着1045级台阶向山顶蜿蜒攀登,情景震撼人心。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军史上留下了一个响亮的称号——“老山骆驼”。

影片中丛培民排防守的无名高地遭到了越军偷袭,双方发生激战。在真实的老山前线,越军确实非常喜欢实施偷袭作战。其通常以步兵营、连为单位进行兵力配置,偷袭时间多选择在黄昏、午夜或者拂晓,利用浓雾、雨天等不良天候,以部分兵力或较大兵力隐蔽摸进,突然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打得好则一举拿下敌方阵地,如果偷袭不成或者企图暴露,有时会放弃进攻迅速撤退,有时会马上呼唤炮兵火力向敌阵地实施短促猛烈的急袭,尔后迅即转入强攻。将偷袭与强攻相结合,是越军在进攻作战中最为常用的打法。影片中越军偷袭不成则转为多波次轮番对无名高地发起强攻,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体现。此外,越军还常常使用班、组级兵力实施袭扰作战,隐蔽摸进,打了就走。目的是试探敌方虚实,为主力进攻创造条件,并消耗和疲惫敌方的战斗力。

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上老山轮战时,接防八里河东山阵地仅5天,就遭到了越军连、排规模的偷袭41次,平均每天超过8次。而整个集团军在一年轮战期间,共粉碎了越军的614次偷袭,平均一天1.7次,可见战事之频繁紧张。为了应对越军层出不穷的偷袭和袭扰,第27集团军官兵针锋相对,使出了浑身解数,与敌斗智斗勇。如在阵地上使用深埋于地下的水管吹气传声来发送敌情,避免了夜间暴露目标和电话线被炸断的风险;在树枝上挂上加重手榴弹,防敌夜间偷袭,战士们称之为“铁树开花”;把钢盔放在堑壕内的石头或木头上,晚上看上去像是有人蹲守在那里,诱使敌人扑上来,然后用一排手榴弹将其解决,战士们称之为“张冠李戴”;鉴于越军的夜视器材对金属敏感,将铝锅、罐头盒放在工事上诱敌,等越军围上来就一顿痛打,战士们称之为“诱敌上钩”等等,打得非常精彩,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
打到后期,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越军的作战意志大大降低,老山战场的战斗强度也显著变弱。双方在阵地上依托天然石洞和人工掘洞对峙,往往相隔只有几十米到十几米,有时相安无事,有时想起来就打一下。中国军队一线士兵长期住在狭小的猫耳洞里,吃喝主要靠罐头食品,拉撒则使用空罐头盒。罐头盒用完后就往洞外扔,时间久了,猫耳洞外面的沟壑里到处都是空罐头盒。如此一来对于防御则极有好处,越军在夜间摸上来偷袭,几乎都要碰到空罐头盒发出声响,而中国士兵这时就会向洞外猛甩手榴弹,通常能比较轻松地打退越军的偷袭。

影片中饰演张副团长的是青年演员储智博,一年后他又在同类题材的惊险战斗故事片《闪电行动》中出演了狙击手梁国柱,逢山开路,断后阻敌,穿插途中勇挑重担,最后用改装的56式冲锋枪发射枪榴弹一举击毁了逃跑的越军师长座车,大快人心。张副团长性格爽朗,快人快语,带兵严格,指挥若定。在临战训练前的讲话中,要求大学生军官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临战训练项目,目的就是强化他们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当时队列中的“菜农”还咕哝了一句:“应该是战斗能力。”张副团长听到后斩钉截铁地说:“不!是生存能力!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因为我要的是战士,不要炮灰!”当无名高地表面阵地被越军占领时,张副团长经慎重思考后,果断命令坚守部队撤入坑道,炮火覆盖无名高地,预备队出动夺回表面阵地,同时突击队拔掉359高地,以减轻无名高地的压力。在决定预备队是否出动时,这是最考验指挥员的判断能力的,张副团长不断抽烟思索,最后决心一下,雷霆万钧。在展现张副团长带兵才能的同时,他从妻子那里得知了邱原的身体情况,而几次要将邱原留在指挥部。当遭到丛培民在无名高地上的痛骂后,张副团长并不生气,而是问明指挥关系,安慰他说:“好同志,冷静点,现在你就是阵地指挥员,汇报一下情况。”以上情节又表现了张副团长铁汉柔情的一面。实话实说,在这样的指挥员手下战斗,是幸福的。

都说慈不掌兵,但勇谋兼备与爱兵如子却并不矛盾。在两山战场上,最有传奇色彩的将领非廖锡龙莫属。1984年4月,时为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师长的廖锡龙奉命率部收复者阴山。临战前,师组织科长考虑到者阴山守敌兵力火力密集,打起来恐怕部队伤亡不小,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筹集了200口棺木。他不知道准备得够不够,就去向廖锡龙汇报。廖锡龙听后非常不高兴,命令组织科长回去退掉100口棺木,并激动地说:“这次作战,如果用200口或150口棺材来埋葬我们的战士,我看,我这个师长应该撤职!”

对于这样一场艰苦的大战,廖锡龙胸有成竹地声称:“100口棺材足够了!”

战斗前夜,各攻击分队向预定接敌位置发起穿插。因战区山高坡陡,丛林密布,羊肠小路崎岖难行,加上雨雾弥漫,地上湿滑,穿插速度较为缓慢。到快发起炮火准备时,有的分队已经到位,有的分队还没有消息。廖锡龙闻报后思索了一会,判断未到位的分队一定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如按时发起炮火准备,攻击分队还没到位,必然影响战斗进程。他断然作出决定,请求前指将炮火准备时间推迟20分钟,理由是:有几个连队还没到位;雨太大,对炮兵射击有妨碍,炮筒容易进水引起爆炸等。前指很快回电:同意。

快到炮火准备时间了,前沿纷纷报告,各方向攻击分队已基本到位,还有几个附属单位正随后快速跟进。然而廖锡龙仍没有下达炮火准备命令,而是命令向前指发电,请求将炮火准备时间再推迟20分钟。在师指挥所的参谋人员和各级指挥员都吃了一惊,不明白师长的意图,有些迟疑。廖锡龙果断地重复命令:“快报!”前指的回电还是很迅速:同意。显然,军区首长和军首长都非常信任廖锡龙的判断,用人不疑。

廖锡龙连续两次将总攻时间推迟20分钟,对于一线攻击部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第一次推迟的20分钟里,各攻击分队紧跑慢跑,总算基本到达了指定位置。然而经一夜雨淋急行,指战员们浑身都被浇得湿透,冻得在雨地里发抖,非常疲惫。还有的人赶到后已累得口吐白沫,甚至累得吐了血,一头就栽倒在泥水里……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暇进行战斗准备,勉强发起攻击,就有成强弩之末的危险,至少容易出现组织上的混乱。关键时刻,师指挥所命令将总攻时间再推迟20分钟,指战员们都高兴极了。在这短短的20分钟里,他们能喘口气,得到一定的体力恢复,并且可以调整好组织,检查好武器装备,清理掉鞋子里的泥水,辨认清攻击方向,能够士气旺盛地投入战斗了。廖锡龙是优秀的步兵出身,他深切地了解一线步兵最需要什么。

攻击时间到了。廖锡龙一声令下,几百门火炮同时发起怒吼,战士们迅速向预定目标发起冲击。经过5小时35分钟战斗,胜利收复者阴山。而战前准备的100口棺木,还真的就没有用完。

影片《雷场相思树》真实再现了老山战场的艰苦环境。如著名的猫耳洞,大量用波纹钢搭建,狭小、潮湿、闷热、不通风,人在里面都直不起身子,还常常有半下积水。官兵们在这样的阵地上只能穿短裤打赤膊,留着长须,蓬头垢面,很多人甚至赤身裸体,半泡在水里。因为阵地上极为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指战员们在阵地上天天挨敌人的炮火,随时有负伤牺牲的危险。因为生活过于单调,时间长了,脑子里都难以接受比较深刻的东西了;在阵地上的闲暇之际,官兵们的娱乐只有看小人书、甩扑克,或在石壁上刻刻画画,写些什么“北京饭店”之类的标志聊以自慰。最大的奢侈,就是合伙下顿面条改善,或是后方能通过电话给放上一段音乐;在老山战地,官兵们执行任务回来后喜欢跳上一段迪斯科,并用炮弹壳、水桶、汽水瓶做成打击乐器,再配上难得的吉他,尽情扭动,释放着饱受压抑的紧张情绪。这也有一个留名军史的称呼——“坑道迪斯科”。

影片中,官兵们身着的是85式军服。85式军服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3年多时间,但看过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的人都能感到,穿着85式军服的受阅官兵是何等的一流气质!这是继1965年取消军衔制之后,解放军官兵们再一次戴上了威风的大檐帽,佩上了军种肩章,使得军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而且,85式军服还第一次区分了常服和作训服。如影片中在作战、训练和劳动时,官兵们都戴着65式解放帽,只是将全红五星帽徽改成了“八一”五星小帽徽,并着常服和制式衬衣。张副团长特殊点,喜欢穿早期主要配发给侦察兵的双面迷彩服。当时还只是初步区分了常服和作训服,干部和志愿兵的作训服就是65式干部服,士兵则制服、作训服通用,都戴解放帽。要到换装87式军服时,才有了专门的作训服。

在影片的结尾,邱原得知张副团长是夫妻同上战场后,决定不去教导队集训,而是第二天一早就赶回部队,继续参加战斗。这是一段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邱原成熟了,他作为共和国第四代军人的历史使命感爆发了。观众们将欣慰地感到,祖国的钢铁长城已后继有人。正是在这种历史使命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励下,人民解放军才能代代薪火相传,前仆后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陈毅评价罗宵将军的两句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雷场相思树》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鲜明刻画了1980年代的那场战争,展现了那一代青年军人的追求和特点,留给人们以历史深处的幽幽思考。

最后,以影片中的一段情节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不过,这并没有表现什么慷慨激昂,而是深深打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痛处。在359高地的越军掩蔽部中,邱原问默涛:“如果一边是爱,一边是死,你选择哪个?” 默涛则一边对着缴获的镜子整理仪容,一边悠悠地答道:“我们都还生未尽兴,爱未尽情呢。”一分多钟后,默涛就触雷牺牲了。
对越作战三十五年后除了傻大兵和理解万岁这两个词,其他基本都被遗忘了,比五十五年前抗美援朝的影响更微小
花旗南高丽可以高调记念一场战争
安南可以高调纪念一场战争

天朝:关咱什么事
很长,但我看完了。感谢楼主分享
刘索拉的小说,散文都不错,当年也算是先锋派作家。
对越作战三十五年后除了傻大兵和理解万岁这两个词,其他基本都被遗忘了,比五十五年前抗美援朝的影响更微小
你在哪里这么惨?我们云南这边每年到时间都是各种老兵组织纪念活动的。
花旗南高丽可以高调记念一场战争
安南可以高调纪念一场战争


http://news.siteapp.cntv.cn/?src=news.cntv.cn%2Fspecial%2Fkmyc60n%2Fshouye%2F
给,自己看看去。
你在哪里这么惨?我们云南这边每年到时间都是各种老兵组织纪念活动的。
是到云南省民政厅外组织活动么,那活动的视频很多人都见过
你在哪里这么惨?我们云南这边每年到时间都是各种老兵组织纪念活动的。

比如去年有过国家层面记念对越作战35周年的活动么
是到云南省民政厅外组织活动么,那活动的视频很多人都见过
http://blog.sina.cn/dpool/blog/ArtRead.php?nid=9ce09a090101qge5
今天上午9点钟,来自全省各地和外省返滇参加纪念活动的近800名参战老兵代表汇集在昆明市中心胜利堂广场,隆重纪念对越自卫还击作战35周年。

你没看到不代表没有,没上cctv演个晚会就是没活动?

openfireflly 发表于 2015-3-20 18:07
比如去年有过国家层面记念对越作战35周年的活动么


不过你别说,2000年后我还真没听说国家领导人(主席或者总理或者中央军委)出面搞过纪念活动来纪念自卫还击战……
openfireflly 发表于 2015-3-20 18:07
比如去年有过国家层面记念对越作战35周年的活动么


不过你别说,2000年后我还真没听说国家领导人(主席或者总理或者中央军委)出面搞过纪念活动来纪念自卫还击战……
片多有印象,內容没印象了。
理解万岁!
这个小说 听 广播演过,电影看过。
电影肯定是看过的,就是印象不如蛇谷奇兵深,估计是蛇谷奇兵的坦克多。毕竟那时候年龄小。
bzf123 发表于 2015-3-21 23:38
电影肯定是看过的,就是印象不如蛇谷奇兵深,估计是蛇谷奇兵的坦克多。毕竟那时候年龄小。
这个电影内涵很深,越看越有味道。之所以关注者少,是很多人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