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血雨腥风话当年——漫谈明末开封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04:24
作者:一剑曾当百万师


阴云密布

   明朝末年的中原大地上曾经爆发了无数残酷的战役。而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至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开封之战则又可以算是这些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次。围绕着这座千年古城,明末农民战争中的两个主要对手——崇祯和李自成针锋相对,使尽了自己的浑身解数。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的精兵良将在开封的古城墙下死伤累累,双方的积蓄在旷日持久而又徒劳无功的战争中慢慢枯竭。那么,为什么明朝和李自成农民军都竭力争夺开封?开封之战对战争双方起了什么影响?在古城开封厚重的城墙下,又到底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将尝试借鉴前辈的意见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寻那一个个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事件真相。

   事情要从崇祯十三年(为行文方便,以后文中的纪年均采用崇祯纪年)说起,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在当时的人看来无足轻重但却被历史证明是至关重要的事:李自成从苍茫的商洛山中窜出,一头扎进了辽阔的中原大地。李自成进入河南后,他就不再是单纯的“流寇”了,而俨然成了一个可以与大明王朝争夺天下的开国君王。不久以后,明朝官吏就惊恐地发现李自成已经今非昔比,不但实力迅速膨胀,更重要的是他的做法也起了改变。在以前,李自成等农民军“无大志,所至屠戮,百姓保坞壁,不肯从”(《绥寇纪略·通城击》),攻取了城池后也不占据,而是平毁城墙。但在河南时,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措施:“过城不杀,因以所掠散饥民,民多归之。”,对占领的大城市如洛阳也开始尝试派官留守,这对朝廷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它意味着李自成已经有了问鼎天下的野心。可以说,从李自成踏上河南的那一刻,明王朝的根基就已经动摇了,从这个方面说,将其称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不为过。

  李自成向河南进军的确是把握住了一个绝佳的时机:当时明军主力正在川楚一带与张献忠罗汝才作战,中原空虚。而且,河南当时的情况也给李自成扩大势力创造了条件:河南是明朝藩王的集中地,有大大小小七个王被封在这里。这些藩王不但吸取民脂民膏,耗费百姓大量财富。而且还广占田产,拼命搜刮。明清易代时的汪价就说:“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又说“中州地半入藩府”(《中州杂俎》)。可见当时河南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况且崇祯十三年的河南还遭受了特大灾荒,“洛中斗米钱二千九百”“按明季之灾异多矣,而十三年为甚”(《豫变纪略·卷三》)。河南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此时的河南大地就象布满了干柴一样,一颗火星即可引起燎原烈火。李自成刚入河南,就成功地与当地的农民军即所谓的“土寇”一斗谷、瓦罐子的队伍会合,再加上各地来投的饥民,已经拥兵数万。有了本钱的李自成将目光锁定在了洛阳,他要用明神宗爱子福王的人头为他统一中国的战争祭旗。这位福王殿下也是个不争气的家伙,爱财如命,依靠他的父亲不知搜刮了多少财产,但在李自成前来攻城的时候,他却不肯拿出多少钱来犒劳士兵,你说有谁会愿意给这种吝啬的王爷卖命?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部攻打洛阳,部分守城明军叛变作为内应。城池坚固的洛阳就这样被李自成拿下了。

  李自成进入洛阳后,福王被押到了他的面前,这是一个大胖子,李自成看到他,想起在河南一路上看到的饥民惨状,不禁怒从中来。痛斥道:“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转引自顾诚著《明末农民战争史》)然后命令将其杀掉,其余几名明朝大员也被处死。李自成此次攻占洛阳收获不菲,不但达到了斩杀当今皇叔以立威的目的,而且福王的巨额财产也解决了农民军的给养问题。但李自成不打算走福王贪吝亡身的老路,他把洛阳百姓召集起来,向他们宣布:“王侯贵人,剥穷民视其冻馁,吾故杀之,以为若曹。令饥者以远近就食,男子二十以上愿从军者,月食四十金,敢能为将者倍之。从我可富贵,无为交手死”(《绥寇纪略》)。并开仓散粮。曾在农民军里呆过的郑廉在他的《豫变纪略》里充满感慨地记述了当时的情况:“……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通过这些开仓散粮赈济饥民的措施,李自成不但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而且还博取了一个爱民的好名声,从而有了更多的政治资本来和明朝廷对抗,不久以后,张献忠也攻占了襄阳。洛阳襄阳相继失陷,是明军在国内战场上前所未有的惨败,表明朝廷“剿局”的前景已经十分黯淡,是对大明王朝的沉重打击。正是因为这样,洛阳的噩耗传到紫禁城里时,崇祯如丧妣考,痛哭流涕道:“朕不能保一叔父!”一时之间,羽翼丰满后的李自成下一步将会怎么走成了倍受关注的话题。

  李自成占领洛阳这个如此重要的地方后,只是委任一个当地的小小书办邵时昌主持事务,这表明了他没有长期占据洛阳的打算,那么,他下一个目标是哪里呢?其实李自成心中早有了计较——他要拿下明朝在河南的首府,七朝古都开封。

   开封是著名古都,曾被朱元璋定为明朝的北京,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到了明末,开封已是一座相当繁荣的大城市。清初无名氏的笔记《如梦录》详细记载了开封当时街市的繁盛状况,声称:“满城街市,不可计数,势如两京”(《如梦录·街市纪》。能与两京媲美,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开封是何等繁华。

  但是,这并不表示开封是一块唾手可得的肥肉,开封的坚固也是出名的。在宋金时就筑有内外两层土城,十分坚固。明朝废弃外城,只用来防备洪水。在内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将其改建成砖城。明朝兴修的开封城墙防御设施相当完善,依照《如梦录》的记载,城墙“高五丈,敌楼五座,俱有箭炮眼”“大城楼五座,角楼四座,星楼二十四座,俱按二十八宿布置。样铺十座,窝铺五十四座,炮楼十座,周围四千七百零二丈,垛口七千三百二十二”(《如梦录·城池纪》。开封的城门有五座,东门称仁和门,俗称曹门;小东门称丽景门,俗称宋门;南门称南熏门,俗称南门;西门称大梁门,俗称西门;北门称安远门,俗称北门。五处城门 “共铁裹门五十扇”。城门外还有护城河“口宽五丈,底宽三丈,深二丈”。看得出,开封是一座坚城,要攻下开封可不是什么省力的活。那么李自成为什么非要去啃这个坚硬的坚果呢?

  以当时的人看来,李自成要攻打开封纯粹是贪图开封的富庶,要来大捞一把。如《明史·高名衡传》就说:“开封周邸图书文物之盛甲他籓,士大夫堙富,蓄积充牣,自成攻之不能克,然欲得而甘心焉”。不能否认,李自成攻打开封的确有利用开封的财力解决给养问题的打算,但李自成转战中原,各处皆可获得补给,为何非要拿下开封不可?这样做很可能会得不偿失。李自成还应该有其它目的。

  开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中原腹心,被称作“五门六路,八省通衢”,它又是七朝古都。李自成如果占据开封,其声望势必大大提升,有可能就会在中原建立一块巩固的根据地,获得与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格,从而将明朝一劈为两半。而明朝本来就被蜂如牛毛的起义所困扰,如果丢了开封,不仅在政治上会遭到沉重打击,而且战争的走向也将对其极为不利。可以说,开封的得失,对双方争夺天下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汜水县知县周腾蛟所说:“汴城不守是无河南,河南不保是无中原,中原不保则河北之咽喉断,而天下之大势甚可忧危也”(转引自顾诚著《明末农民战争史》)。因此,在日后李自成攻打开封的过程中,崇祯才会不惜血本地将可用的部队一支支调往河南战场,拼命要挽救开封的危局。而李自成也铆足了劲猛攻开封,大有不破此城死不休的劲头。

  李自成在打下洛阳后并没有急着立即掉转矛头攻打开封,他非常清楚崇祯不会容忍他占据洛阳,必然会将附近的官军调来收复洛阳,等到开封的守军前来攻打洛阳时,农民军便可乘虚而取开封。李自成果然摸准了崇祯的脉,不久,河南巡抚李仙风和副将陈永福向洛阳赶来。二月九日,农民军探听到开封守军尽出的消息后,立刻急趋三昼夜,向开封火速赶去。这无疑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开封就此被袭取,那么李自成和崇祯在河南的较量有可能就会提前结束,此后中国历史的叙述就与我们所熟知的大不一样了。

崇祯十四年二月十二日,假扮成官军的近百名农民军骑兵抵达开封城外。战争的阴云笼罩在这座古城上空。作者:一剑曾当百万师


阴云密布

   明朝末年的中原大地上曾经爆发了无数残酷的战役。而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至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开封之战则又可以算是这些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次。围绕着这座千年古城,明末农民战争中的两个主要对手——崇祯和李自成针锋相对,使尽了自己的浑身解数。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的精兵良将在开封的古城墙下死伤累累,双方的积蓄在旷日持久而又徒劳无功的战争中慢慢枯竭。那么,为什么明朝和李自成农民军都竭力争夺开封?开封之战对战争双方起了什么影响?在古城开封厚重的城墙下,又到底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将尝试借鉴前辈的意见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寻那一个个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事件真相。

   事情要从崇祯十三年(为行文方便,以后文中的纪年均采用崇祯纪年)说起,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在当时的人看来无足轻重但却被历史证明是至关重要的事:李自成从苍茫的商洛山中窜出,一头扎进了辽阔的中原大地。李自成进入河南后,他就不再是单纯的“流寇”了,而俨然成了一个可以与大明王朝争夺天下的开国君王。不久以后,明朝官吏就惊恐地发现李自成已经今非昔比,不但实力迅速膨胀,更重要的是他的做法也起了改变。在以前,李自成等农民军“无大志,所至屠戮,百姓保坞壁,不肯从”(《绥寇纪略·通城击》),攻取了城池后也不占据,而是平毁城墙。但在河南时,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措施:“过城不杀,因以所掠散饥民,民多归之。”,对占领的大城市如洛阳也开始尝试派官留守,这对朝廷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它意味着李自成已经有了问鼎天下的野心。可以说,从李自成踏上河南的那一刻,明王朝的根基就已经动摇了,从这个方面说,将其称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不为过。

  李自成向河南进军的确是把握住了一个绝佳的时机:当时明军主力正在川楚一带与张献忠罗汝才作战,中原空虚。而且,河南当时的情况也给李自成扩大势力创造了条件:河南是明朝藩王的集中地,有大大小小七个王被封在这里。这些藩王不但吸取民脂民膏,耗费百姓大量财富。而且还广占田产,拼命搜刮。明清易代时的汪价就说:“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又说“中州地半入藩府”(《中州杂俎》)。可见当时河南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况且崇祯十三年的河南还遭受了特大灾荒,“洛中斗米钱二千九百”“按明季之灾异多矣,而十三年为甚”(《豫变纪略·卷三》)。河南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此时的河南大地就象布满了干柴一样,一颗火星即可引起燎原烈火。李自成刚入河南,就成功地与当地的农民军即所谓的“土寇”一斗谷、瓦罐子的队伍会合,再加上各地来投的饥民,已经拥兵数万。有了本钱的李自成将目光锁定在了洛阳,他要用明神宗爱子福王的人头为他统一中国的战争祭旗。这位福王殿下也是个不争气的家伙,爱财如命,依靠他的父亲不知搜刮了多少财产,但在李自成前来攻城的时候,他却不肯拿出多少钱来犒劳士兵,你说有谁会愿意给这种吝啬的王爷卖命?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部攻打洛阳,部分守城明军叛变作为内应。城池坚固的洛阳就这样被李自成拿下了。

  李自成进入洛阳后,福王被押到了他的面前,这是一个大胖子,李自成看到他,想起在河南一路上看到的饥民惨状,不禁怒从中来。痛斥道:“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转引自顾诚著《明末农民战争史》)然后命令将其杀掉,其余几名明朝大员也被处死。李自成此次攻占洛阳收获不菲,不但达到了斩杀当今皇叔以立威的目的,而且福王的巨额财产也解决了农民军的给养问题。但李自成不打算走福王贪吝亡身的老路,他把洛阳百姓召集起来,向他们宣布:“王侯贵人,剥穷民视其冻馁,吾故杀之,以为若曹。令饥者以远近就食,男子二十以上愿从军者,月食四十金,敢能为将者倍之。从我可富贵,无为交手死”(《绥寇纪略》)。并开仓散粮。曾在农民军里呆过的郑廉在他的《豫变纪略》里充满感慨地记述了当时的情况:“……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通过这些开仓散粮赈济饥民的措施,李自成不但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而且还博取了一个爱民的好名声,从而有了更多的政治资本来和明朝廷对抗,不久以后,张献忠也攻占了襄阳。洛阳襄阳相继失陷,是明军在国内战场上前所未有的惨败,表明朝廷“剿局”的前景已经十分黯淡,是对大明王朝的沉重打击。正是因为这样,洛阳的噩耗传到紫禁城里时,崇祯如丧妣考,痛哭流涕道:“朕不能保一叔父!”一时之间,羽翼丰满后的李自成下一步将会怎么走成了倍受关注的话题。

  李自成占领洛阳这个如此重要的地方后,只是委任一个当地的小小书办邵时昌主持事务,这表明了他没有长期占据洛阳的打算,那么,他下一个目标是哪里呢?其实李自成心中早有了计较——他要拿下明朝在河南的首府,七朝古都开封。

   开封是著名古都,曾被朱元璋定为明朝的北京,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到了明末,开封已是一座相当繁荣的大城市。清初无名氏的笔记《如梦录》详细记载了开封当时街市的繁盛状况,声称:“满城街市,不可计数,势如两京”(《如梦录·街市纪》。能与两京媲美,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开封是何等繁华。

  但是,这并不表示开封是一块唾手可得的肥肉,开封的坚固也是出名的。在宋金时就筑有内外两层土城,十分坚固。明朝废弃外城,只用来防备洪水。在内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将其改建成砖城。明朝兴修的开封城墙防御设施相当完善,依照《如梦录》的记载,城墙“高五丈,敌楼五座,俱有箭炮眼”“大城楼五座,角楼四座,星楼二十四座,俱按二十八宿布置。样铺十座,窝铺五十四座,炮楼十座,周围四千七百零二丈,垛口七千三百二十二”(《如梦录·城池纪》。开封的城门有五座,东门称仁和门,俗称曹门;小东门称丽景门,俗称宋门;南门称南熏门,俗称南门;西门称大梁门,俗称西门;北门称安远门,俗称北门。五处城门 “共铁裹门五十扇”。城门外还有护城河“口宽五丈,底宽三丈,深二丈”。看得出,开封是一座坚城,要攻下开封可不是什么省力的活。那么李自成为什么非要去啃这个坚硬的坚果呢?

  以当时的人看来,李自成要攻打开封纯粹是贪图开封的富庶,要来大捞一把。如《明史·高名衡传》就说:“开封周邸图书文物之盛甲他籓,士大夫堙富,蓄积充牣,自成攻之不能克,然欲得而甘心焉”。不能否认,李自成攻打开封的确有利用开封的财力解决给养问题的打算,但李自成转战中原,各处皆可获得补给,为何非要拿下开封不可?这样做很可能会得不偿失。李自成还应该有其它目的。

  开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中原腹心,被称作“五门六路,八省通衢”,它又是七朝古都。李自成如果占据开封,其声望势必大大提升,有可能就会在中原建立一块巩固的根据地,获得与朝廷分庭抗礼的资格,从而将明朝一劈为两半。而明朝本来就被蜂如牛毛的起义所困扰,如果丢了开封,不仅在政治上会遭到沉重打击,而且战争的走向也将对其极为不利。可以说,开封的得失,对双方争夺天下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汜水县知县周腾蛟所说:“汴城不守是无河南,河南不保是无中原,中原不保则河北之咽喉断,而天下之大势甚可忧危也”(转引自顾诚著《明末农民战争史》)。因此,在日后李自成攻打开封的过程中,崇祯才会不惜血本地将可用的部队一支支调往河南战场,拼命要挽救开封的危局。而李自成也铆足了劲猛攻开封,大有不破此城死不休的劲头。

  李自成在打下洛阳后并没有急着立即掉转矛头攻打开封,他非常清楚崇祯不会容忍他占据洛阳,必然会将附近的官军调来收复洛阳,等到开封的守军前来攻打洛阳时,农民军便可乘虚而取开封。李自成果然摸准了崇祯的脉,不久,河南巡抚李仙风和副将陈永福向洛阳赶来。二月九日,农民军探听到开封守军尽出的消息后,立刻急趋三昼夜,向开封火速赶去。这无疑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开封就此被袭取,那么李自成和崇祯在河南的较量有可能就会提前结束,此后中国历史的叙述就与我们所熟知的大不一样了。

崇祯十四年二月十二日,假扮成官军的近百名农民军骑兵抵达开封城外。战争的阴云笼罩在这座古城上空。
兵临城下

   当农民军骑兵接近开封西门时,大多数人并没有觉察出有什么异常,打头的这支部队心中不禁窃喜。李自成部队虽然发展很快,但精兵并不多,要对用攻坚战的方法打开开封这样的大都市实在是有些困难,如果能就这样拿下开封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可惜的是,这时有一群乡民正在入城,他们互相争道,使得入城的道路被车辆堵塞,农民军的这支部队不能够立即冲入城中。不久,一名明军军官发现了异常,他果断地下令关闭城门,农民军情急之下“砍民争路”,待冲到城下时,城门仅合。城上的明军“火石大炮齐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支小部队只好撤退,并在路上遇上了李自成率领的的大部队。李自成痛失夺取开封的良机,但他毕竟是久经战阵的统帅,立刻镇静下来,变奇袭为强攻,指挥部队占据西关,向开封发动猛攻。

   应该说,李自成攻洛阳的时候的确有很多运气的成分:福王作恶多端,没有百姓支持他;福王是个吝啬的家伙,舍不得拿出钱来犒劳守城的将士,洛阳军心涣散;洛阳的守将也是草包,如王绍禹,贪得无厌,李自成攻城前他还吞没福王用来赏军的钱。可这次攻打开封时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有福王的前车之鉴,开封城里的周王朱恭枵“慷慨”地拿出大批金银赏军,“发库金百万两,募死士杀贼“(《明史·高名衡传》)并且向百姓悬赏,让他们帮助守城,“下令民间,有能出城斩贼一级者赏银五十两,能射杀一贼者赏三十两,射伤一贼或砖石击伤者赏十两,于是百姓挈弓矢刀槊登城者如归市”(《守汴日志》)。为了保住身家性命,周王这回下了大本钱,也终于得到了回报:一时之间,开封军民形成了“同仇敌忾”的气势。守军再无内应之忧,可专心对付农民军。同时开封官员也纷纷上城组织防御,实行“分区负责制”,祥符知县王燮率衙役上西城防守,其他如巡按御史高名衡与守道苏壮,开封府推官黄澎守西门、左布政使梁炳守东门、右布政使蔡懋德守曹门、开封知府吴士讲守南门、管河同知桑开第守北门。这些官员都清楚“今上”是如何对待失地陷藩的地方官的,因此都死命防守,不敢有丝毫懈怠。其中守西门的高名衡等的压力更重,因为他们防守的正是李自成部攻击的重点地带。

   农民军在西关立下足之后才发现情况对他们极其不利。原来,在他们抵达开封前几天,那位祥符知县王燮王大人居然估计到农民军有可能前来攻城,于是他紧急采取了措施:命令开封近郊的百姓将家眷、牲畜、粮草全部搬运入城,更绝的是他还下令将近郊的树木全部砍伐,井泉尽行填满。这是很冒险的做法,如果农民军不来的话,不要说同僚的参劾,就是老百姓的唾沫也能把知县大人淹死。幸运的是他赌赢了,使得农民军无法取得补给,虽然他们在西关等地采取了“不伤一民” 的措施,但还是得不到多少当地百姓的支持,李自成现在处于下风,只有硬着头皮去强攻城坚壕深的开封了

  李自成首先采用的还是“挖城”的战法,农民军战士们冒着城上的箭石在城墙根上挖洞,企图将城打开一个缺口,同时其他战士对城上的敌人进行“火力压制”,开封城上的守军先是在垛口用桌面、门板遮挡农民军的炮矢,但很多都被打透,因此守军施展不开手脚,而他们投射出的箭石又很难击中挖城的农民军。二月十三日,一名叫做张坚的开封生员向官府献上了他的发明“悬楼”。这种悬楼“用大柏木三,上排横木十余如筏,其广可跨五跺或三跺,出跺外四五尺,每楼容十人””(《守汴日志》)。它有两个好处,一是悬楼坚厚,炮矢不能打透;二是悬楼伸出城墙外,守军射击的精确率大大提升。推官黄澎看到后大为赞赏,让快手朱光祖督造,一夜造五十多座,分别放在城上不同的地方。总设计师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看来有时科学技术也是第一战斗力,由于有了悬楼的参加,第二天战局便大不一样。“先是,贼穿城六孔,伏其下。我兵城上击之,不及。今从悬楼视而击之,无不中者”。农民军战士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弟兄在守城官军的打击下一个个倒下,两眼被仇恨的火焰烧得通红。他们拼命向城上射箭,城墙上插上的箭就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密集,但这样做却起不了多少作用。

   第二天即二月十五日,农民军试图改变战法,他们用近百架云梯前来攻城。有四十八名农民军战士抬着一架云梯快要接近城墙,守军立即发炮将其击毁,四十八名战士当即战死,其余闯军气为之夺。这时守军又使用“万人敌”火罐来烧其它云梯。农民军败退,此后再未尝试用云梯进攻开封。

   二月十六日,开封城终于等来了援兵,副将陈永福闻知开封被围攻后,立刻兼程赶回。于这日晚偷袭农民军在西关的营地,夺路奔回开封。陈永福本人在被他的儿子陈德认出后,由官军开水门放入,其他官兵则因恋战有不少被农民军杀伤,在听到陈永福回援的消息后开封军民士气大振,农民军的处境则更加不妙,但他们依然顽强地在争取胜利。也就在这一天,攻西城的农民军终于快要将城墙挖穿,但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好,在他们挖城的地方居然出现了“十八层”石磙。也不知这些石磙到底是早已有之还是开封守军临时放置的,反正这城是挖不下去了。

    二月十七日,农民军仍在继续攻城,开封守军也照例用各种方式予以还击,但在城下的农民军却突然出现了异常情况,有人突然“抱头惊拥而去”,农民军的攻势也立即消停下来,拥着那人急忙撤退。城上的守军顿时有些莫名其妙,后来才得知那人正是农民军的统帅李自成。他混杂在普通战士里面前来观察攻城的进展情况,没想到正好着了道,被一支箭射中左目。这支箭是谁射的也成了一桩悬案。有人称射箭者是副将陈永福,也有人认为是时任守备的陈永福之子陈德,陈德也因为这一箭升为游击将军。还有人认为是一种特制的竹箭,守城官军“削竹为箭,其大如箸,略长一二寸,铁镞如锥,……可射三百余步”,这种箭因为级别低,只装备一般的小兵,这次农民军来攻城时守军乱箭齐发,也不知到底是谁射中李自成的。这个说法被姚雪垠先生的小说《李自成》所采用,但姚先生声称李自成只被射伤,眼睛并没有瞎,也不知有和依据。不过以我看来,李闯王被射中眼睛,能够生还已经是烧了高香了,眼睛完好的可能性实在不大。第二天,李自成农民军拔营西向,逡巡终日,最终向豫西撤走。第一次开封之战就这样收场,前后总计七日。

  此次攻打开封,农民军不但一无所获,统帅也被射伤,实在有些狼狈。这次失利其实是可以接受的,李自成军的力量毕竟还没有后来那么强,攻打开封的仅有“精贼三千,胁从贼三万”。一旦奇袭不能得手,要强攻开封这样的坚城的确很难。更何况农民军虽然失利,却并没有伤筋动骨,实力犹存。而开封守军虽然取胜,但胜得也很有些侥幸,在农民军攻势最猛烈的西城“共陷数处,势不可守”(《汴围湿襟录》),而且这次农民军撤围主要是因为听到开封援军已经开来,如果援军不来的话,开封要长期坚守也很困难。闯军撤退后,开封官府立即着手修复城墙,以便再战。而农民军也没闲着,接下来,他们一边在河南与官军交战,消灭再攻开封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则继续扩大自己的实力,农民军的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另一名农民军首领罗汝才率兵前来李自成合流,使农民军实力大增,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军策划再攻开封。

   崇祯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有七名农民军飞驰到开封曹门外贴上告示然后离去,待到官军发现时已追之不及,这的确有些丢脸,但开封的官员们没有在意,他们早就作好了再战的准备。这一回,开封的官员编练了“社兵”帮助守城。王燮创立社兵,分五总社,隶属五门。每一社由绅士或宗室负责。具体有八十四社,得到四千二百余人,成为开封守军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高名衡则设立了”清真营“,由穆斯林当兵,号称劲旅,并命令有车的开封富户都要出人出车提供运输。这样一来开封的守备比第一次开封之战更加完备。此次防守开封的官员与上次相差不大,只是丢了洛阳和襄阳的崇祯听说开封能够固守后大喜过望,将高名衡升为巡抚,陈永福升为总兵,这次他们是守城的主要负责人。二十三日晚,农民军大军拥至。罗汝才驻在繁塔寺,李自成的大营则在土城外的应城郡王园。这次农民军出动了“五十万”人马,声势大大超过了初围开封时。

  二十四日,农民军向城东北发动进攻,之所以选中那儿是因为兵部尚书督师丁启睿的三千人马在北门外驻守,而那支部队的战斗力很差。果然,在农民军进攻时,还未交锋,丁兵即溃,纷纷向城门以内拥去,农民军乘机尾随入北门。一时间,北门瓮城内挤满了人,也分不清谁是官军,谁是农民军。丁启睿见状心急如焚,命令将月城城门打开将自己的部队放进来,王燮坚决地拒绝了。这时一部分进入瓮城的农民军已开始登城,王燮立刻命人用木棒将登城的农民军击落城下,随即下令火攻。霎那间“众炬齐抛”,拥挤在瓮城内的人来不及躲避,无论是官军还是农民军都葬身于烈焰之内,死者“不下数千”。王燮用如此惨烈的结果换来了开封的保全。
最后较量军事

   崇祯十五年正月十五,李自成从开封撤军使开封百姓终于在连日的惊恐和担忧后能够过上一个喜气扬扬的元宵。但主持守城的开封官员心里没有感到多少轻松。他们已经看出来李自成绝不会就此罢休,为了以防万一,开封城再次进行了整修“增云楼、储火药、立炮台、添飞石、分布周密”(《汴围湿襟录》)。为了解决农民军攻城官军应接不暇的问题,陈永福还特地设了“游营”专门准备救急,“遇贼狠攻某方,将大旗麾向某处,游营即赴应援”。这样一来开封的守备比上次更加严密,李自成如果还要用攻坚战法来攻打开封的话八成又会碰个头破血流。

   五月二日,农民军再次赶到开封城下,到次日,李自成在阎李寨布置老营。五月四日农民军全部赶到,声势浩大“号称百万”。此次围攻开封李自成作了相当周密的准备,他先派兵四处扫荡明朝在中原大地上的州县,据《豫变纪略》所说共陷二十余城,这样他就成功将开封与其它州县隔绝,从而达到了孤立开封的目的。在李自成看来,这次攻打开封可谓是势在必得。而守军方面,祥符知县王燮被提拔调离开封,督师丁启睿也早已离开。留在开封的官员认真组织防御。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奇怪的是,李自成此次前来并没有向往常一样猛攻城池,相反,最先到达的骑兵却在土堤(就是被废弃的开封外城)上不紧不慢地游荡。不久,农民军的步兵下堤去收割开封城外的麦子,开封守军恍然大悟:原来李自成的意图是先将开封城外的庄稼收割完再进行围城。开封虽然富庶,但毕竟是一座消费型城市,粮食全靠城外补给,一旦供给被掐断后果不堪设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守军急忙也派出人员去抢收庄稼。当时正值仲夏,从开封护城河到土堤一带的庄稼有不少已经成熟,粮食的重要性对守城一方是不用多说的,而农民军要想能长期围城的话,也必须储备大量粮食,因此双方都拼命抢收麦子。农民军在东,数十或数百人为一群紧张地收割,官军在西,也没闲着。当双方偶然相遇时,如果农民军人数多一些,那么官军就避开他们,如果官军多的话农民军也一样躲避。对阵的双方一时都没有顾得上厮杀,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这场争夺粮食的“战争”中。从五月初四到十三日,靠近城池的粮食几乎被收割一空,而土堤外是农民军重兵把守的地方,官军不敢前去,农民军也暂时没有收割那一带的粮食。可是到了十四日,农民军却突然毫无征兆地将土堤外的庄稼全部焚毁,火光冲天。开封守军一时不知所措,但他们猜想和第一次开封之战一样,一定又是出了什么变故才使得农民军的行为这么反常。过了不久,即十六日晚上,农民军暂时从开封撤兵。

   实际上,正如守军猜想的一样,李自成现在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在崇祯的命令下,明朝的官军主力向开封开来,一则企图解开封之围,二则也是希望一举击溃李自成,挽救河南局势,其前锋已与农民军侦察骑兵遭遇,目前大军驻在朱仙镇。这次官军的将领有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安国诸军,号称40万。这次前来解围的官军虽不是崇祯手中的全部本钱,但也是他此时可以使用的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尤其是左良玉多次与农民军交战并获胜,声势最盛,使李自成不敢轻视。如果失败,李自成很可能面临被开封守军和明朝援军内外夹击的窘境,在河南好不容易开创的大好局面就将被葬送。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李自成在前两次攻打开封的战役中搂草打兔子似地消灭了明朝的几支生力军,先后杀掉了明朝的三边总督傅宗龙和汪乔年、总兵猛如虎,使明朝受到沉重打击。这次如果再能一举吃掉这支官军主力,那么崇祯恐怕一时半刻再也调不出什么能威胁他李闯王的军队了,这不论对目前的开封之战还是对日后李自成统一全国都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可以说,这既是危险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就看李自成自己如何把握了。

   农民军撤退后,开封士民惊喜地发现农民军丢弃了大量粮食,“兵民约得麦、豆二万余石”(《守汴日志》),这时开封守军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们没有及时出城与援军配合夹击农民军,而是忙着搬运农民军遗弃的粮食。实际上这些粮食器物很可能是李自成故意丢弃的,因为他恰恰是担心受到夹击。为了保险起见,除了丢下一堆东西拖住守军外李自成还派了一些人假扮左良玉的传令兵,拿着伪造的令箭和令旗向开封守军荒称官军大胜,让开封守军不要“轻出”,高名衡也没有仔细思索就奖赏了他们。于是在朱仙镇之战的过程中,开封军民始终在忙着搬运物资和迎接巡按严云京(严因为农民军势大最终不敢过黄河),错过了解围的大好良机。李自成成功地稳住了开封守军。现在他要拿援军开刀了。

    援军虽然人数战优,但他们内部分歧严重,行动迟缓。他们是在十四日抵达朱仙镇的,但迟迟不能就作战方略取得一致意见。就在他们犹豫不决时,李自成大军于十六日迅速赶到战场。他们抢占了西边的制高处,切断了官军的水源。官军既失地利,又绝饮水,再加上李自成又经常派出部队袭扰他们,使得官军士气低落,军心浮动,情况变得对官军极为不利。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左良玉建议持重缓攻,督师丁启睿惧怕开封如果失陷崇祯决不会放过他,坚持要与李自成决战。左良玉认为大局已定,不愿陪着丁启睿送死,于是拔营先行逃遁,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诸营皆走”,丁启睿主张的大决战变成了大溃退,他也自身难保,丢下崇祯赐与的敕书、印、剑仓皇逃命。左良玉成了农民军的重点打击目标,他在急驰了八十里后才发现农民军已经在他的逃路上挖了一条深沟,而此时农民军的大部队已经跟了上来,结果“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贼从而蹂之,军大败,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明史·左良玉传》)。随着左良玉的溃败,朱仙镇之战以李自成的全胜落下帷幕。这次战役充分体现了李自成高超的指挥艺术,如果没有后来一系列的政治失误,李自成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坐稳开国皇帝的宝座。开封军民则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丁启睿的一名将领杨维城逃到开封,他们才知道援军惨败的事实。

   李自成在击溃援军后迅速回师包围开封,开封是一座富庶的城市,又是省城,按理说应该储备有大量粮食,但情况并非如此。原来开封的某些官员假借放赈的名义将许多粮食卖掉,因此开封实际的粮食并不多(明朝实际是被腐败分子搞垮的,怪不得崇祯上吊前要说“文臣个个可杀”)。因此在李自成重新围困开封短短一天后开封便陷入了困境,李自成在二十五日回师驻扎在阎李寨,二十六日官军就放出军民出城打草,草一担卖钱达二百文!从六月初六到十六日,兵民拥挤买粮,至夜不散。到十七日,民间粮店的粮食告罄,闭门挺售,开封陷入更大的危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官府决定由官方卖粮,在曹门坊销售,军民拥挤如蚁,强壮的才买得到粮,老弱妇女等根本无法买到,很多还被挤伤。这大概是军人以势凌人的后果,因为此后官府还做了一个决定,规定军民买粮的日期分开,军人在不该买粮的日期下城的斩首。此时开封局势严峻。无奈之下官府又组织义勇大社,主动出击围城的农民军,一来稳定军心士气,二来也希望通过缴获解决缺粮问题。于是“各营或交战,或劫营,无日无之”(《守汴日志》),可惜起不到多大作用,相反,为了防止守军劫营和城外向开封城里输送粮食。农民军把土堤削得光滑如壁,不能上下,开有缺口。白天农民军通过缺口到城边哨探,晚上就用草把缺口塞上。“每夜发喊鸣更,火光不断”这下明军想要偷袭农民军就很困难了。

  前面已经提到过,开封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开封官府成功地动员了百姓参加守城,但随着粮食的短缺,城内的军民矛盾日益扩大。先是一些官军杀良冒功,将采青的百姓首级充当农民军首级,以至官府只好规定必须用活人报功。后来官军干脆逼迫百姓交出金钱粮食,有些富民交出万金仍不免一死,贫民的处境则更惨。官军逼粮的方法是“先捉幼男女,以针数百刺其肤”“数十饿兵,持令箭直入人卧内,囊箧尽开,至掘地、拆屋、破柱以求”(《守汴日志》)只有各郡王府第才没有被搜,但他们也不敢招惹这些太岁,各自闭门不出。而就算是士兵也开始不卖力守城了,经常“假借偷营,投贼不回”(《汴围湿襟录》),这些史料反映出开封军民已经上下离心。

  到了八月,情况更加困难,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为了活命,开封军民只好什么都吃。包括平时治病的中药药材也被作为充腹之物,吃了药材后面目浮肿,又只好喝甘草桂汤来治。连药材也买不起的只有吃水里的水草和小红虫,更有的只好吃粪蛆。有马在街上走,立即就有人跟着等着捡马粪吃。在这种情况下,官府再也拿不出什么措施,只有先稳住士兵,在中秋那天重赏全军“鼓吹终夜”此外就是开城门放出三万多妇女。到了九月,开封已经出现父子相食的惨剧。据说就连推官黄澎的夫人吃包子时都吃出了人的手指。此时的开封已完全变为恐怖之城,死亡之城。
崇祯十五年九月十四日,开封经过农民军多日的围困,富庶的开封已经成了一座“白骨山积,断发满地,路绝行人,神号鬼哭,天日为昏”的活地狱,如果不出意料的话,开封很快就会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自己掉下去落到李自成手里。然而就在这天夜里,突然传来了巨大的浪涛声,“河伯震怒,水声远闻”,这种声音在一片死寂的开封城里显得格外惊心动魄。黎明时分,在城头的守军惊诧而又欣喜地发现滔滔黄河水已经冲到了城下,而原来在城外的李自成部队或者纷纷逃命,或者被溺死在怒涛当中,“西南贼俱远遁,东北贼溺死无数”。不久开封军民的欣喜变成了莫名的恐惧。失去了控制的黄河水直奔开封而来!尽管开封军民拼死堵塞,黄河水还是于十六日冲开了曹门,古城开封的浩劫开始了。

   第一种说法,黄河是李自成决开淹没开封的,以往的史书多采用这种说法,如《明史·庄烈帝本纪》中说“九月壬午,贼决河灌开封”。《汴围湿襟录》也说“至九月十五日,督贼数万,将河决开”。而《祥符县志》则说是李自成的部将刘都古所为,“时流贼围开封久,人相食。守臣谋引黄河灌贼。贼知,予为备;令其党黑蛇刘都古决河灌城”。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明朝官军是决河的罪魁祸首。如兵科给事中李永茂的奏疏就将那位躲在河北的巡按严云京指为“戎首”,《开封府志》也记载了一个祥符籍人刘昌弹劾严云京的事,并明言“祸自云京掘河始”。《平寇志》与《绥寇纪略》则说黄河是“援军”掘开的。《甲申纪事》作者赵士锦引述农民军战士姚奇英的话“城将破。时官城中者恐以破城议罪,将河水灌城,而己逃避之。非真河水决也”,也认为是明军所为。

  第三种说法则有点各打五十大板的意味,称官军与农民军同时决河,官军前而农民军后。如《明史·高名衡传》记载:“会有献计于巡按御史严云京者,请决河以灌贼。云京语名衡、澍,名衡、澍以为然。周王恭枵募民筑羊马墙,坚厚如高岸。贼营直傅大堤,河决贼可尽,城中无虞。我方凿朱家寨口,贼知,移营高阜,艨艟巨筏以待,而驱掠民夫数万反决马家口以灌城。九月癸未望,夜半,二口并决。天大雨连旬,黄流骤涨,声闻百里”。

  第四种说法则认为是“天灾”,《豫变纪略》是这方面的代表,称“盖开封之陷,天也”这四种说法,孰是孰非?让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吧,现在谈论淹没开封的责任人的时候,总要先谈论双方是否有淹没开封的可能性。

  那么,谁有可能掘开黄河河堤呢?

  毫无疑问,李自成有挖开黄河堤坝的可能性。李自成在开封城外布有重兵,掘开黄河并不困难。问题是一些人为了强调李自成是真凶便武断地得出“明军不可能掘河”的结论。那么,他们的依据是什么?情况是否属实呢?

   这些观点认为,开封被李自成重重围困,守军不可能出城掘河。这是对的,可问题是在河北的官军有渡河掘堤的可能性,前面也说过有史料认为是“援军” 所为。这些观点又认为李自成在黄河大堤上有重兵把守,官军无法渡河。他们的理由主要有1.李自成部队紧靠大堤扎营。2.农民军在河堤上不断活动,一篇叫着《是谁扒开了黄河堤?》的文章引用了“黄河堤上,贼骑蚁聚蜂撵,往来相视”的话企图说明这个问题。3.河北官军企图接济开封,王燮曾经劝阻说:“贼严把堤口,我兵岂能飞过?”,说明农民军“严把堤口”。

   对这些问题我的态度是:李自成扎营处并不是大堤而是城西“土堤”,就是前面说过的开封城外一道被废弃的土城。而且李自成扎营处也是在距城二十里的城西的阎李寨,并不靠近黄河。至于那篇文章引用的话出自明清之际的梁熙为《守汴日志》写的“又跋”,其文曰“予于壬午六月十五日,登上方寺铁塔之最上层,见黄流东去,漫漫如旧,其南来数渠,为李自成所督挑者。承映日影,明灭如线,贼骑蚁聚蜂撵,往来相视”。这段话描写的仅仅是李自成军在六月掘开河堤的一次行动,其中并无“黄河堤上”四字,不能说明农民军密布于河堤。这次行动也是单独的,不能反映整个战役中农民军的活动。至于王燮的话,也带有主观分析的色彩,其实农民军在整个第三次开封之战中虽然号称百万,但实际的精兵数量并不多,根本无法“严把堤口”。《守汴日志》有一段记载,农民军在从朱仙镇大胜返回后继续收割麦子,“惟曹门外只二十里,惧土兵党一龙截杀,不敢前”。可见农民军对开封的围困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严密,开封城外尚有“土兵”。事实上正由于人手不足,农民军对开封的围困主要着眼于对城市的补给进行封锁,如“削堤防逃”之类,而对河堤的防备则未必那么严密,因为黄河河堤十分漫长,如果农民军处处设防必将防不胜防,这对”困死“开封的预定目标不利。我的这个看法有两个佐证:一是七月二十七日,河北官军逼迫五百壮丁背粮渡河去接济开封。他们没有在河堤上被捕,而是在靠近老营时才被抓的。二是七月十四日刘泽清过黄河,坚持了两天才回河北。这两件事可以说明农民军在河堤上的防御是比较薄弱的,官军完全可以偷渡。

   可又有人说,扒堤也不是十个八个人就能完成的,没个一万几千人那是连想也不必想的了,因此明军要过河很困难。这也是想当然,实际上蒋介石挖开花园口时只用了八百人轮流将堤掘开,而当时开封正值暮秋,“水势暴涨,加以淫雨”(《大梁守城记》),河堤本来就很危险,就更容易被较少的人破坏。而明军就算出动几千人掘堤也并不困难,前面说过的刘泽清就是以三千人就坚持了足足两天,因此官军完全有能力去掘河。

   再来谈动机,农民军的确有决堤的嫌疑,但因为农民军一心想要占领开封的目的是要在中原建立起政权,而且农民军历尽辛苦才将开封围困了四个月,当时开封指日可破,却掘河淹没,为何?有人认为李自成是得知援军孙传庭到来惧怕被反包围而掘河,这种观点同样经不起推敲。当时明朝的各路军队中在朱仙镇战役中,“左军大败,良玉仅免,亲兵爱将皆尽。奔襄阳,自是不敢与闯贼竞”(《怀陵流寇始终录》)作为官军势力最强的左良玉从此龟缩于江汉,不敢再入中原一步。而另一路主力虎大威等逃至汝宁,虎大威在攻土寨时“中炮死”。河北官军虽然兵多,却都不敢过河,只有刘泽清三千人过河一战,但随即兵溃。在这种情形下,明朝政府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孙传庭的陕西新军,但孙传庭的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连他自己都没信心,上奏说:“兵新募,不堪用”。而且孙传庭新军人数也很有限,当初他准备用五千精兵援救开封,后来得知李自成的真实情况后也不过请求“练兵二万,饷百万”而已。李自成在朱仙镇战役中面对十多万官军主力尚且不惧,又怎么可能被不足二万的孙传庭吓破胆呢?由此可见李自成是惧怕孙传庭才掘河的说法于理不合。

   一般人都认为明军不可能掘河,因为明军在城内,黄河水决定然逃不掉。其实这不符合历史情况,虽然黄河决堤可能会对开封造成灾难。但在当时开封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不决堤死路一条,决堤或有生机。况且开封还有周王修建的“坚厚如高岸”的羊马墙,一旦决河农民军的包围网势必被冲破,而开封或许能借此无恙。尤其是河北的官军,决堤对其造不成威胁,而如果开封失陷的话他们难免会被治以“陷藩”罪,故嫌疑最大,也怪不得许多人都把“援军”作为真凶。

  可是,又有人说,如果是官军决堤,必定会早作准备,而开封官绅被淹死甚多,而河北官军也没有及时援救开封。可见官军对河决一事并无准备。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就算开封的准备再充分,面对黄河决堤这样巨大的灾难又焉能有所作为?况且被淹死的大多是百姓,官绅虽有淹死者,但毕竟比百姓好得多。而河北官军援救开封的确迟缓,但比起农民军来则好得多。官军在十八日即前往开封救援。而“数日”后农民军才找到舟筏开始登城,是谁更没有准备?

   还有人说,被淹没的开封东北农民军是罗汝才部,因此这也是李自成的“借水杀人”计,但翻翻书,找不到类似记载。《守汴日志》说农民军开始围困开封时:“阎李寨距城二十里,闯贼囤其中……曹贼囤横地铺,相去不远。”可见他们扎营处相近。朱仙镇战役后李自成仍居阎李寨,罗汝才则无记载,但说负责攻开封东北的是罗汝才的确缺乏依据。

   说了这么半天,很遗憾我还是不能确切的得出是谁决开了黄河的结论,但我觉得双方都有决河的可能和动机,而官军的嫌疑更大。因为从结果看,最大的赢家是河北官军,他们不用与李自成农民军硬拼,又逃脱了“陷藩”大罪。周王与开封官员虽然九死一生,但毕竟逃出一命。农民军并没有达成攻占开封的预期目标,但也并非一无所获,在整个开封之战的时候,大量官军主力就已经被歼灭,现在开封这个最后的顽固堡垒也被攻下,农民军在中原几乎已无劲敌。
摸摸东风老虎,这个转的不错
开封之战是李闯部底定中原决定性的一战!
摸我要收费地:D
我有一本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已经买了20年了,我觉得写的很客观.
顾老03年去世了吧?记得《南明史》也是他的大作吧?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0-14 19:25 发表
摸我要收费地:D

  做鸭子了?有前途!未命名.gif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0-14 20:49 发表
顾老03年去世了吧?记得《南明史》也是他的大作吧?

------------------------------
是的.听说与现在一年出好几本专著的某些红得发紫的专家\学者\教授相比,顾诚一生就写了2本书,一本是<<明末农民战争史>>,另一本是<<南明史>>.我买了前一本,下载了后一本,很幸运的.写一本<<南明史>>,顾诚用了超过7年的时间,自己仍然很不满意.
呼呼,明朝那个时候真是烂透了的
可怜的崇祯
摸摸;P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10-14 21:21 发表
呼呼,明朝那个时候真是烂透了的
可怜的崇祯
摸摸;P

------------------------------
276年,也不容易了,仅次于唐。
大厦将倾,无力回天.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4 21:31 发表

------------------------------
276年,也不容易了,仅次于唐。

要是崇祯也搞个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请问他是会死在官员们手里,还是死在农民军手里?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10-14 21:45 发表

要是崇祯也搞个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请问他是会死在官员们手里,还是死在农民军手里?


----------------------
让大臣捐款都没多少人理他,倒是李自成用严刑拷打从那些大臣家里搜出不少钱.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4 20:43 发表
我有一本顾诚的,已经买了20年了,我觉得写的很客观.


哪里有卖或下载啊?
如果在明朝中期稳定的情况下搞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或许有可能.但是在当时不现实,可能会死得更快.关键是时间,搞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必然首先引起内部混乱,见到成效也不是短短几年,以崇祯的能力,连对付2股势力都焦头烂额,更不用说3股了.崇祯只能在过去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比如上台后重新丈量土地,统计人口等.
原帖由 asdrem 于 2007-10-14 22:33 发表


哪里有卖或下载啊?

---------------------------
http://www.daimaku.cn/eshu/5/38/5688.html#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4 22:36 发表
如果在明朝中期稳定的情况下搞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或许有可能.但是在当时不现实,可能会死得更快.关键是时间,搞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必然首先引起内部混乱,见到成效也不是短短几年,以崇祯的能力,连对付2股势力都焦头烂额 ...

这些事情在这个环境下
换哪个皇帝都做不好
特别是北不愿意和满清和谈的情况下
这两件事适合于太平年代中进行,真正动乱的日子里应该强调内部稳定压倒一切
我想起了长春。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10-14 22:50 发表

这些事情在这个环境下
换哪个皇帝都做不好
特别是北不愿意和满清和谈的情况下



其实这个和谈也谈不成。
农业社会走不出土地兼并的轮回

再怎么改革也是要破产洗牌
明朝养猪政策最后弄的被猪吃倒了:L
嘿,没得最惨,只有更惨。[:a8:]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4 22:17 发表


----------------------
让大臣捐款都没多少人理他,倒是李自成用严刑拷打从那些大臣家里搜出不少钱.
皇帝自己都还舍不得用自己的钱呢,做臣子的干嘛操那份心?
原帖由 f22 于 2007-10-15 18:21 发表
皇帝自己都还舍不得用自己的钱呢,做臣子的干嘛操那份心?


----------------------------------
你太懒了,这个问题的帖子发过的,你可能连瞅都没瞅.
如果李自成不攻打开封,恐怕全河南的人都饿死,周王也不会拿一钱银子出来救人,老朱家的人真是。。。。。活该最后全被辫子给宰了。
不能说崇祯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责任,但是就当时那个情况,我想多数皇帝都无能为力.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15 18:27 发表


----------------------------------
你太懒了,这个问题的帖子发过的,你可能连瞅都没瞅.

没看到过.
那个挖黄河大堤的,觉得如果是农民军挖的逻辑上实在说不通,为了占领开封,不但和左良玉打了一场决战,还包围了几个月,结果自己挖水坝,不但城市毁了,还自己淹死了1万多人。
呵呵,说到顾诚的《南明史》,我就有一本,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其史料挖掘的很细,尤其在一片戏说、歌颂清朝的时期很难得,这本书也是有争议的,李治亭主编的一套《清史》,在序言中对此就是大加批判:D
明末开封被掘十成十就是明军干的,人家自己都承认了,偏偏一些遗老遗少还想赖[:a11:]
原帖由 lich_jin 于 2007-10-16 15:09 发表
呵呵,说到顾诚的《南明史》,我就有一本,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其史料挖掘的很细,尤其在一片戏说、歌颂清朝的时期很难得,这本书也是有争议的,李治亭主编的一套《清史》,在序言中对此就是大加批判:D

------------------------------------
据说李治亭倡议召开座谈会讨论《南明史》的问题,结果不但顾诚没有理他,其他专家也没有一个响应的.
李治亭就是吴三桂的忠实粉丝,人家吴三姓不管是反明还是反清,他都能给人家找出合适的理由[:a13:]
http://9.douban.com/site/entry/16410188/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没有能够在<<南明史>>一书中挑得出哪怕是一点点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却紧抓着顾诚对南明的断代时间和顾诚对你们余部\南明各政权和满清的评价这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大做文章.
http://9.douban.com/site/entry/16410188/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没有能够在<<南明史>>一书中挑得出哪怕是一点点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却紧抓着顾诚对南明的断代时间和顾诚对农民军余部\南明各政权和满清的评价这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大做文章.
这就是李治亭阴险的地方.他避重就轻,回避<<南明史>>资料的真实性,要同别人讨论顾诚倾向性,而倾向性是每个人多少都有的,只是有人为了自己的倾向性有意篡改或忽略对自己不利的材料.但是其他专家也不是傻子,如果只讨论倾向性,可能讨论几天几夜都没有结果,李治亭本人却会因为大家的响应而声名大涨.
同样的史料同样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这在历史研究中属于常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