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乡巴佬” 东洋留学生何应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41:37
按:看有人问王天培是谁杀的? ,我想起了另一个贵州人......
胡言乱语 飞扬军事 » 社会博览 » 山里“乡巴佬” 东洋留学生何应钦
何应钦“抗日受降”荣耀时刻,向日本人弯腰受争议。
1945年8月10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2日,何由南宁飞赴昆明与美军作战司令麦克鲁交换处理日军投降意见;13日飞赴重庆,参加中美最高幕僚会议,听取对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计划及意见,其后核定有关事项并对各部队下达准备出发命令;20日飞抵湖南芷江四方面军王耀武部;翌日,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到达芷江,接受何给予的有关投降事宜备忘录。27日,何令前进指挥所人员飞往南京,何亦乘飞机到恩施、安康、西安、遂川、南城等地视察,并对各战区司令长官指示处理受降事宜。
  1945年9月8日上午9时,由8架战机护航,何应钦乘坐“美龄号”飞机从湖南芷江飞临南京。第二天上午9时9分,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按照国际惯例及当时规定,受降仪式上,冈村等降将应在中国军队押送下带指挥刀入场,亲手交何,象征缴械投降。但何却在头一天派人去征询冈村意见,竟然允许他不带刀,免了缴械一幕。
  受降仪式开始时,坐在受降席上方的是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及陆、海、空军上将顾祝同、陈绍宽、张廷孟等5人;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驻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参谋长小林线太郎中将,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和舰队司令官福田中将等人;东西两侧观察席上有美国军官和中外记者,中国官员汤恩伯、李明扬、郑洞国、廖耀湘、谷正纲等人。日军参谋长把日军的编制、人数、装备、驻地等清册双手捧交给何的参谋长肖肃毅。肖用一只手接过清册。接着是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冈村两腿立正,弯腰低头,双手将降书送到何手里。
  事前规定,日军投降代表前后应向何敬礼三次,何不必还礼。但冈村向何交降书时,何禁不住起身还礼,使在场的中外记者及有关人员瞠目结舌。当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不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而且也代表东南亚战区盟军,包括苏、越、朝、缅、泰等国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何一生中最值得炫耀出尽风头的事,是他一生中的顶点。此后,他在国民党中的官运就日渐式微,开始走下坡路了。
何应钦生于1890年4月2日(农历庚寅年闰二月十三日,清光绪十六年)。其祖辈于清朝中期由江西临川随军出镇贵州,后移居兴义,由行伍转为经商兼事农耕,先后落点于黄草坝、捧乍,最后定居泥凼的风波湾。
  生于农村大山深处的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健,7岁发蒙就读于泥凼私塾,勤奋好学。1905年16岁时,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见家中无人,于是在楼上玩其父的毛瑟枪,不慎走火,打穿屋顶。他怕父亲责骂,急忙跑到附近亲戚家躲避。次日一早,一个人单独跑到县城,适逢县里高等小学堂招生,他竟一下子考起了。入学之初,城中士绅子弟见其身穿土布青衣,赤脚草鞋,举止随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娃,于是称其为“乡巴佬”。何性格倔强,根本不把这蔑称放在眼里,只一个劲刻苦学习,暗中与这些城里士绅子弟比个高低。同时,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因之教师们对其印象很好。
  1907年冬,正值贵阳陆军小学在全省征选学生,何与同班同学鲁屯人李毓华、则戎新场人李儒清等同到贵阳,考起该校。1908年,他又与二李一起被选送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次年秋,清政府陆军部招考留日学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应选,入日本振武学校。昔日的“乡巴佬”,成了东洋的留学生。
1945年九月九号九时,是何应钦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他以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的身份,代表蒋介石接受日本投降,当年汪敬熙是何应钦的参谋,就坐在中央军校的大礼堂内,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何应钦英文参谋汪敬熙,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受降那个圈圈里面,那边有个校长官舍,受降就在那个大厅里面,投降的人就走进来鞠个躬,呈一个降书就这样子。

在中日受降书上,何应钦盖下了工整的印章,然而代表日本投降的,中国战区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却在戒慎恐惧的气氛下,留下仓皇的印记,台湾军史馆的三楼,展示着日本天皇御赐给冈村宁次的随身佩刀,就在进入会场的前一刻,冈村将它送给了日本陆官学校的学弟何应钦。

何应钦史料研究员叶泉宏,受降典礼进行的时候,照规定日本军队是不准带武器进入会场,那这样的话,那些日本人,我们知道,日本高级的将领每个军官都有一把佩刀,那应该怎么处理,最后你看,冈村宁次在进入受降典礼会场的时候,就把佩刀取下来送给何应钦将军。

受降典礼上,日本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因递交降书的手离身体较近,何应钦不得不屈身向前,这张官方照片里,中方看起来比日方来得恭敬,引起轩然大波。

何应钦史料研究员叶泉宏:因为那张受降桌太大了,所以何应钦要接这个降书的时候,因为何应钦长得比较矮,所以他只好身体要往前倾,才能拿到那张降书,所以无形当中就会出现所谓的何将军向敌人弯腰的镜头,所以我记得李敖先生也写过一篇文章叫《何将军的腰》,就在讨论这件事情。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此隆重举行。9时9分,在219名国民党陆海空军将校、51名国民政府文职官员、47名盟国代表以及88名中外记者的注视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从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手中接过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签名盖章的降书。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已经深深铭刻在了曾饱受日军蹂躏的国人心中。

  日本军人一向以降为耻,而冈村宁次此时却感到“轻松”。冈村宁次当天日记写道:“8月10日以来,虽不断受不愉快心情折磨,但其后因‘对华处理纲要’业已确定,并决心亲自掌握处理,加以所接触的中国方面要人态度颇为亲日,而又是向友人何应钦投降,从而产生一种轻松之感,在今天的签字仪式上也未特别紧张和担心。”能够让一向以降为耻的日本军人在受降签字仪式上感到轻松,那是因为中国方面有非常之举:何应钦为照顾“友人”冈村宁次的面子,特将受降仪式日方不准佩带军刀入场改为冈村向其呈现军刀;冈村在投降席前站定致礼,何欠身还礼;日方呈上降书,何站起来双手接奉;冈村退席时,何再次欠身致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何虽曾表示“尽保国卫民之天职”,却追随蒋介石“无论外面怎样批评、毁谤,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一·二八事变”时,何曾面示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为保存国力起见,不得已忍辱负重”,“趁此收手,避免再以决战为主”;1933年华北局势危急之时,何衔蒋之命接替张学良兼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职务,谋求“一暂时缓兵之处置”,终派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等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签订了《塘沽协定》,在招致舆论谴责之时,乃谓“此次停战协定,日方表示已系十分让步,而我方报纸之宣传,对日本仍多加以侮辱”,言语间大为不满;1935年7月,何又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秘密签订《何梅协定》;淞沪会战后,面对兵临南京城下的日军,何曾与宋希濂哀叹日本“拥有现代化的陆海空军,而我国没有自己的工业……国家内部不统一,民众又无组织,怎能从事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呢”;
1933年5月22日,在蒋介石、汪精卫授意下,何应钦派熊斌为中方首席代表,与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在塘沽仓库楼上谈判。
  31日,中国代表同意了日方提出的停战协定草案,一字不改,正式签署了《塘沽协定》。
  协定规定(1)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通州等一线以西、以南地区,不能越线前进;(2)日军为确认第1款的实行情况,随时可以用飞机或其它方法视察,中方应予以保护;(3)日军在确认中方已遵守第1款时,自动撤归长城线;(4)长城线以南及第1款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域的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负责。协定实际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

塘沽协定内容
  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于昭和8年5月25日,在密云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派军使、该分会参谋徐燕谋所提出的正式停战提议。依此,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关于停战协定,委任全权于该军代表关东军参谋副长少将冈村宁次,在塘沽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委任的停战协定全权、华北中国军代表、北平分会总参议、陆军中将熊斌,签订停战协定于下:
    一、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
    二、日本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
    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保护,并给予各种便利
    三、日本军如证实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中国军的撤退线继续进行追击,并自动回到大致大城一线
    四、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之 上述警察机关,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
    五、本协定盖印后,即发生效力
    作为以上证据,两代表于此签名盖樱

    昭和八年五月三十一

    关东军代表冈村宁
    华北中国军代表熊
何梅协定
为了实现侵吞华北进而独霸中国的既定国策,日本军部与关东军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着手全面实施分离华北,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日本采取了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经济上加紧掠夺华北资源,在政治上制造分裂,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防共自治运动”,通过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方式,达到占有华北的目的。

1935年5月2日夜和3日凌晨,天津日租界汉奸报《国权》社长胡恩溥、《振报》社长白逾桓相继被杀。日本指责此系国民党所为,是排日行为,向国民政府北平分会施加压力。与此同时,15日,在热河南部活动的抗日义勇军孙永勤部受到日本军的追击退入长城以南的“非武装区”,日本指责中方破坏《塘沽协定》,由日本天津驻军参谋长酒井隆于5月29日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交涉。20日,关东军越过长城,消灭了这支抗日武装。这就是所谓“河北事件”。日本利用这一事件,在武力恫吓下,强迫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提出各种要求。国民党政府概为应允。

但是,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当局的一再退让和承诺并不满足,逼使中方用文书形式答复,以便作为凭据。6月11日,日本方面将一份由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署的“备忘录”送到北平军分会,要求中国方面照抄一份,并由何应钦签章后送交梅津美治郎。备忘录全文如下:

一、 中国方面对日本军曾经承认实行之事项中下:

(一) 于学忠及张廷谔一派之罢免;

(二) 蒋孝先、丁昌、曾扩情、何一非之罢免;

(三) 宪兵第三团撤去;

(四) 军分会政治训练处及北平军事杂志社之解散;

(五) 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日两国国交之秘密机关之取缔,并不容许其存在;

(六) 河北省内一切党部之撤退,励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废;

(七) 第五十一军撤退河北省外;

(八) 第二师、第二十五师撤退河北省外,第二十五师学生训练班之解散;

(九) 中国内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二、 关于以上诸项之实行,并承认下记附带事项:

(一) 与日本方面约定之事项,完全须在约定之期限内实行,更有使中、日关系不良之人员及机关,勿使重新进入。

(二) 任命省市等职员时,希望容纳日本方面之希望,选用不使中、日关系成为不良之人物。

(三) 关于约定事项之实施,日本方面采取监视及纠察手段。

以上为备忘起见,特以笔记送达。

  此致

何应钦阁下

     昭和十年六月九日

     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

7月6日,何应钦在得到汪精卫的批准后,按该文稿复函,全文如下:

敬启者,六月九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期其遂行,特此通知。

此致。

梅津司令官阁下

何应钦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六日

这样,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复函日本华北驻屯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的形式达成协议,史称《何梅协定》。

这样,日本通过《何梅协定》,攫取了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省大部分主权。
在日本战败后蒋介石为什么不除掉亲日派的何应钦
等人?
何应钦在日本振武学校读书时,蒋介石以“蒋志清”之名就读于该校,只比何高一级。何在学习期间。一面接受军事教育,一面留心日本文化,并开始接触到反清革命思想。当时留日学生中,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者达数百人,何也加入了这一革命组织。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何与其他同盟会员回国,与蒋介石同在驻节上海的陈英士(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任职,先后任科员、连长、营长。讨袁失败后,何再次东渡日本,继续学习。结业后转入日本士官学校27期步科。
老何可是蒋介石的亲哥们,当年北伐时还冒死救过蒋介石一命,对自己的政权又没威胁,怎么可能杀他?
向有“福将”之称的何应钦大小也算一个人物:
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何应钦把手在桌上一抹 说 我把朱德毛泽东和他们的中央红军统统这么一围 看他们往哪里跑 不错 蒋介石满意地点点头...何应钦说 三个月之内我一定摧毁共产党中央根据地 一定抓到他们三个。

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按:看有人问王天培是谁杀的? ,我想起了另一个贵州人......
胡言乱语 飞扬军事 » 社会博览 » 山里“乡巴佬” 东洋留学生何应钦
何应钦“抗日受降”荣耀时刻,向日本人弯腰受争议。
1945年8月10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2日,何由南宁飞赴昆明与美军作战司令麦克鲁交换处理日军投降意见;13日飞赴重庆,参加中美最高幕僚会议,听取对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计划及意见,其后核定有关事项并对各部队下达准备出发命令;20日飞抵湖南芷江四方面军王耀武部;翌日,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到达芷江,接受何给予的有关投降事宜备忘录。27日,何令前进指挥所人员飞往南京,何亦乘飞机到恩施、安康、西安、遂川、南城等地视察,并对各战区司令长官指示处理受降事宜。
  1945年9月8日上午9时,由8架战机护航,何应钦乘坐“美龄号”飞机从湖南芷江飞临南京。第二天上午9时9分,在南京原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按照国际惯例及当时规定,受降仪式上,冈村等降将应在中国军队押送下带指挥刀入场,亲手交何,象征缴械投降。但何却在头一天派人去征询冈村意见,竟然允许他不带刀,免了缴械一幕。
  受降仪式开始时,坐在受降席上方的是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及陆、海、空军上将顾祝同、陈绍宽、张廷孟等5人;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驻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参谋长小林线太郎中将,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和舰队司令官福田中将等人;东西两侧观察席上有美国军官和中外记者,中国官员汤恩伯、李明扬、郑洞国、廖耀湘、谷正纲等人。日军参谋长把日军的编制、人数、装备、驻地等清册双手捧交给何的参谋长肖肃毅。肖用一只手接过清册。接着是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冈村两腿立正,弯腰低头,双手将降书送到何手里。
  事前规定,日军投降代表前后应向何敬礼三次,何不必还礼。但冈村向何交降书时,何禁不住起身还礼,使在场的中外记者及有关人员瞠目结舌。当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不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而且也代表东南亚战区盟军,包括苏、越、朝、缅、泰等国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何一生中最值得炫耀出尽风头的事,是他一生中的顶点。此后,他在国民党中的官运就日渐式微,开始走下坡路了。
何应钦生于1890年4月2日(农历庚寅年闰二月十三日,清光绪十六年)。其祖辈于清朝中期由江西临川随军出镇贵州,后移居兴义,由行伍转为经商兼事农耕,先后落点于黄草坝、捧乍,最后定居泥凼的风波湾。
  生于农村大山深处的何应钦,自幼身体强健,7岁发蒙就读于泥凼私塾,勤奋好学。1905年16岁时,一天下午放学回家,见家中无人,于是在楼上玩其父的毛瑟枪,不慎走火,打穿屋顶。他怕父亲责骂,急忙跑到附近亲戚家躲避。次日一早,一个人单独跑到县城,适逢县里高等小学堂招生,他竟一下子考起了。入学之初,城中士绅子弟见其身穿土布青衣,赤脚草鞋,举止随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娃,于是称其为“乡巴佬”。何性格倔强,根本不把这蔑称放在眼里,只一个劲刻苦学习,暗中与这些城里士绅子弟比个高低。同时,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因之教师们对其印象很好。
  1907年冬,正值贵阳陆军小学在全省征选学生,何与同班同学鲁屯人李毓华、则戎新场人李儒清等同到贵阳,考起该校。1908年,他又与二李一起被选送到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次年秋,清政府陆军部招考留日学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应选,入日本振武学校。昔日的“乡巴佬”,成了东洋的留学生。
1945年九月九号九时,是何应钦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他以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的身份,代表蒋介石接受日本投降,当年汪敬熙是何应钦的参谋,就坐在中央军校的大礼堂内,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何应钦英文参谋汪敬熙,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受降那个圈圈里面,那边有个校长官舍,受降就在那个大厅里面,投降的人就走进来鞠个躬,呈一个降书就这样子。

在中日受降书上,何应钦盖下了工整的印章,然而代表日本投降的,中国战区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却在戒慎恐惧的气氛下,留下仓皇的印记,台湾军史馆的三楼,展示着日本天皇御赐给冈村宁次的随身佩刀,就在进入会场的前一刻,冈村将它送给了日本陆官学校的学弟何应钦。

何应钦史料研究员叶泉宏,受降典礼进行的时候,照规定日本军队是不准带武器进入会场,那这样的话,那些日本人,我们知道,日本高级的将领每个军官都有一把佩刀,那应该怎么处理,最后你看,冈村宁次在进入受降典礼会场的时候,就把佩刀取下来送给何应钦将军。

受降典礼上,日本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因递交降书的手离身体较近,何应钦不得不屈身向前,这张官方照片里,中方看起来比日方来得恭敬,引起轩然大波。

何应钦史料研究员叶泉宏:因为那张受降桌太大了,所以何应钦要接这个降书的时候,因为何应钦长得比较矮,所以他只好身体要往前倾,才能拿到那张降书,所以无形当中就会出现所谓的何将军向敌人弯腰的镜头,所以我记得李敖先生也写过一篇文章叫《何将军的腰》,就在讨论这件事情。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此隆重举行。9时9分,在219名国民党陆海空军将校、51名国民政府文职官员、47名盟国代表以及88名中外记者的注视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从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手中接过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签名盖章的降书。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已经深深铭刻在了曾饱受日军蹂躏的国人心中。

  日本军人一向以降为耻,而冈村宁次此时却感到“轻松”。冈村宁次当天日记写道:“8月10日以来,虽不断受不愉快心情折磨,但其后因‘对华处理纲要’业已确定,并决心亲自掌握处理,加以所接触的中国方面要人态度颇为亲日,而又是向友人何应钦投降,从而产生一种轻松之感,在今天的签字仪式上也未特别紧张和担心。”能够让一向以降为耻的日本军人在受降签字仪式上感到轻松,那是因为中国方面有非常之举:何应钦为照顾“友人”冈村宁次的面子,特将受降仪式日方不准佩带军刀入场改为冈村向其呈现军刀;冈村在投降席前站定致礼,何欠身还礼;日方呈上降书,何站起来双手接奉;冈村退席时,何再次欠身致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何虽曾表示“尽保国卫民之天职”,却追随蒋介石“无论外面怎样批评、毁谤,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一·二八事变”时,何曾面示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为保存国力起见,不得已忍辱负重”,“趁此收手,避免再以决战为主”;1933年华北局势危急之时,何衔蒋之命接替张学良兼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职务,谋求“一暂时缓兵之处置”,终派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等与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签订了《塘沽协定》,在招致舆论谴责之时,乃谓“此次停战协定,日方表示已系十分让步,而我方报纸之宣传,对日本仍多加以侮辱”,言语间大为不满;1935年7月,何又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秘密签订《何梅协定》;淞沪会战后,面对兵临南京城下的日军,何曾与宋希濂哀叹日本“拥有现代化的陆海空军,而我国没有自己的工业……国家内部不统一,民众又无组织,怎能从事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呢”;
1933年5月22日,在蒋介石、汪精卫授意下,何应钦派熊斌为中方首席代表,与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在塘沽仓库楼上谈判。
  31日,中国代表同意了日方提出的停战协定草案,一字不改,正式签署了《塘沽协定》。
  协定规定(1)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通州等一线以西、以南地区,不能越线前进;(2)日军为确认第1款的实行情况,随时可以用飞机或其它方法视察,中方应予以保护;(3)日军在确认中方已遵守第1款时,自动撤归长城线;(4)长城线以南及第1款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域的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负责。协定实际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

塘沽协定内容
  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于昭和8年5月25日,在密云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派军使、该分会参谋徐燕谋所提出的正式停战提议。依此,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关于停战协定,委任全权于该军代表关东军参谋副长少将冈村宁次,在塘沽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委任的停战协定全权、华北中国军代表、北平分会总参议、陆军中将熊斌,签订停战协定于下:
    一、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
    二、日本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
    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保护,并给予各种便利
    三、日本军如证实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中国军的撤退线继续进行追击,并自动回到大致大城一线
    四、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之 上述警察机关,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
    五、本协定盖印后,即发生效力
    作为以上证据,两代表于此签名盖樱

    昭和八年五月三十一

    关东军代表冈村宁
    华北中国军代表熊
何梅协定
为了实现侵吞华北进而独霸中国的既定国策,日本军部与关东军利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着手全面实施分离华北,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日本采取了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经济上加紧掠夺华北资源,在政治上制造分裂,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防共自治运动”,通过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方式,达到占有华北的目的。

1935年5月2日夜和3日凌晨,天津日租界汉奸报《国权》社长胡恩溥、《振报》社长白逾桓相继被杀。日本指责此系国民党所为,是排日行为,向国民政府北平分会施加压力。与此同时,15日,在热河南部活动的抗日义勇军孙永勤部受到日本军的追击退入长城以南的“非武装区”,日本指责中方破坏《塘沽协定》,由日本天津驻军参谋长酒井隆于5月29日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交涉。20日,关东军越过长城,消灭了这支抗日武装。这就是所谓“河北事件”。日本利用这一事件,在武力恫吓下,强迫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提出各种要求。国民党政府概为应允。

但是,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当局的一再退让和承诺并不满足,逼使中方用文书形式答复,以便作为凭据。6月11日,日本方面将一份由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署的“备忘录”送到北平军分会,要求中国方面照抄一份,并由何应钦签章后送交梅津美治郎。备忘录全文如下:

一、 中国方面对日本军曾经承认实行之事项中下:

(一) 于学忠及张廷谔一派之罢免;

(二) 蒋孝先、丁昌、曾扩情、何一非之罢免;

(三) 宪兵第三团撤去;

(四) 军分会政治训练处及北平军事杂志社之解散;

(五) 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日两国国交之秘密机关之取缔,并不容许其存在;

(六) 河北省内一切党部之撤退,励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废;

(七) 第五十一军撤退河北省外;

(八) 第二师、第二十五师撤退河北省外,第二十五师学生训练班之解散;

(九) 中国内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二、 关于以上诸项之实行,并承认下记附带事项:

(一) 与日本方面约定之事项,完全须在约定之期限内实行,更有使中、日关系不良之人员及机关,勿使重新进入。

(二) 任命省市等职员时,希望容纳日本方面之希望,选用不使中、日关系成为不良之人物。

(三) 关于约定事项之实施,日本方面采取监视及纠察手段。

以上为备忘起见,特以笔记送达。

  此致

何应钦阁下

     昭和十年六月九日

     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

7月6日,何应钦在得到汪精卫的批准后,按该文稿复函,全文如下:

敬启者,六月九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期其遂行,特此通知。

此致。

梅津司令官阁下

何应钦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六日

这样,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复函日本华北驻屯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的形式达成协议,史称《何梅协定》。

这样,日本通过《何梅协定》,攫取了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省大部分主权。
在日本战败后蒋介石为什么不除掉亲日派的何应钦
等人?
何应钦在日本振武学校读书时,蒋介石以“蒋志清”之名就读于该校,只比何高一级。何在学习期间。一面接受军事教育,一面留心日本文化,并开始接触到反清革命思想。当时留日学生中,加入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者达数百人,何也加入了这一革命组织。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何与其他同盟会员回国,与蒋介石同在驻节上海的陈英士(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任职,先后任科员、连长、营长。讨袁失败后,何再次东渡日本,继续学习。结业后转入日本士官学校27期步科。
老何可是蒋介石的亲哥们,当年北伐时还冒死救过蒋介石一命,对自己的政权又没威胁,怎么可能杀他?
向有“福将”之称的何应钦大小也算一个人物:
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何应钦把手在桌上一抹 说 我把朱德毛泽东和他们的中央红军统统这么一围 看他们往哪里跑 不错 蒋介石满意地点点头...何应钦说 三个月之内我一定摧毁共产党中央根据地 一定抓到他们三个。

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
极端的亲日,极端的卖国!:@ :@
借用ddyyaa 少尉的话:“极端的亲日,极端的卖国!”的何为什么会被选中代表蒋接受日本投降?
要是少壮派愣头青去受降,难免会做出些让人本友人难堪的事情;P ;P
总裁是看到了日本人尚有利用的价值
要为己所用
自然要派跟日本人好打交道的人去